20XX年届高三作文积累12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 主办:

【命题设计】

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例文赏析】 1. 熬

中国有一句话,叫“多年媳妇熬成婆”。中国官场有一个词,云“熬资历”。又有这样一个笑话: “只要你在三十年代和鲁迅握过手,和郭沫若合过影,和一众元老留过念,到了现在,把知道你底细的人都‘熬’死了,你再不学无术,也能混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

从以上三事,我大胆抽出一个概念,姑且命名为“熬文化”。这“熬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这学生真厉害,起笔不凡。我们姑且不看其论述,他选用的这三例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赞叹。面广意深还幽默,有林语堂先生烟斗文学的闲散之风。)

其一为“不抗争”。媳妇位卑,自然该受婆婆的压制。而面对可能的欺压,不反抗,反而要熬。只求一味隐忍,而不去改变,熬到自己成婆以后,再去欺压自己的儿媳妇。更甚,不只于婆媳关系,大约熬得久了,众人都熬出了媳妇心理,遇到困境,只知要熬而不求改变,似乎如此便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真好!这是个肯动脑子的孩子。你看这个孩子,不急着给你举例,我有自己的思考,“熬”是有特定的内涵的,这内涵之一、二、三待我为你一一揭晓。这需要作者真的动脑了,真的透过现象去探求本质,很难得的。他的思考与停留在材料做平面的分析式的文章之差距何以道里计!那些文章,“事例+名言”式和结论往上一套,完事儿;高级一点的,为了能唬人,还常常选一些所谓的文化类的例子来增加其“文化味儿”;更有的把脑筋用歪了,把一句每个人都能懂的话讲得让每只鬼都看不懂,来显其深刻。并且,这种文章还真是唬住了一些评卷老师,还能得高分,于是他们屡试不爽,暗自爽歪歪。那种“装”的文风真该杀!)

我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二为“不做事”。要想获得地位、财富,不靠努力奋斗,反倒靠熬。评定功劳,也不靠谁做的事多,而是靠谁熬得资历老。长此以往,老人处处摆架子,标榜自己的老资格,而新人处处唯唯诺诺,羡慕着老人的老资格,正经的工作,反倒没有多少人认真去做了。无论工作做得好与不好,最终认功行赏,还不是按资排辈?每个人都只想着熬死别人,又怕着自己被别人熬死。(这句话特妙,呵呵)

最精于此道的,大约是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内阁首辅徐阶了。此公最大的功绩,便是斗倒了奸相严嵩,方式却是熬!熬到严嵩八十余岁老眼昏花一举功成,此前却做了十余年严嵩的助手,装了十余年孙子。上台后人称“甘草国老”,----所谓甘草,百病皆可入药,却无病可医。以此讽其人只知和稀泥,于国无半点益处。(这孩子的思维是很深刻的,且带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其一、其二充分显示了他批判性的思维特征。且值得说道的是他行文的从容,到了此处才出现例子,不是一般学生之所敢为。但他不拘泥于常规,因为他的分析足够深入,足够吸引老师的关注,所以也就有了行文的自由权。此处用例很好,吻合分析,是真正服务于作者思想的材料而不是硬掰过来的“无辜的例子”。)

我也深怕当今的中国,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三为“支配”。我熬成了婆婆,自然有理由去支配媳妇。我熬成了资格老的,自然有理由去支配资历浅的。或有忧患者,虑于媳妇、小子,资历浅的怎么办,答道:“无妨。子子孙孙无穷尽,总有更小的的受他们支配,只要他们肯熬。”(拟出问答的方式,写得多活泼!)

我更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支配着。

曾读到文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博士的演讲,他说:“我提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要再拿奖了,把机会让给工作一线的年轻人。”

我多么希望中国的老人们都能像他一样,不再求年轻工熬资历,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放开手工作的环境!(这里分析与举例有距离,吻合度不高。)

我也多么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意识到:我们不要熬的文火,我们要直接加热的武火(有“文火”,就有“武火”,好!),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打出一片新的天地!

点评:本文是一篇佳作,毋庸置疑!作者敢出新意,立意不凡。在大家都赞“熬”时敢于贬“熬”。且以“熬文化”切入透视中国人的深层心理,角度新颖,现实批判性强,力透纸背,很漂亮,没有相当的思维能力是无法做到的。行文既流畅深入又取巧,三层展开深入解剖“熬”的内涵直指其要害又以高考作文常见的并列式结构展开,主题句明显,相当取巧。值得称道的是他精辟的论证,鞭辟入里,自成一体,这是大多数人云亦云的学生所无法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文章当之无愧的就应当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在于让你模仿,而在于激活,通过看到别人的思想受其震撼来激活自己的思想,大胆表达,这才是作文的要义。因此,此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纠偏作用,对于高考考场上思维贫瘠机械模仿或者装腔作势动机不纯的文风的纠偏。

当然,此文还有提升的地方。文章的尾部思想力量较弱,如能综观“熬文化”的三点内涵,指出中国人之所以能忍辱负重,不抗争,甘心做奴隶其目的是为了熬出头来当上奴隶主,支配统驭一切,实现权力的反转。而他这种熬的过程是极其安全的,因为他不做事,不出头,不功高盖主,不比业绩只拼命长。这样,中国人就能先做奴隶,再做南郭先生,最后就稳做了奴隶主了。而我们的文化环境也是鼓励这样的晋升之途的。如能这样,把前文三层的逻辑关系做一梳理,那么讨论就会更加深入。

2熬

梁启超曾言:“做学问,既要猛火炖,又要慢火熬。”熬是一种长时间的艺术,凡求学之人,熬之功必不可少。(开篇引用启超先生名言,切入主题,而且从“求学”方面切入,口子很小,指向明确。话不在多,可谓恰如其分。)

熬是间接加热,比煎缓和,用时较长。煎是直接加热,比熬猛烈,用时较短。(引入作文材料,阐释“熬”“煎”,使后面的行文有轨可循,不致于离题。)煎可使人在求学之时富有动力,敢于广泛涉猎;熬则使人富有恒心,将知识消化得更透彻。(动力和恒心,为“熬之功”的具体与深化,已

经为全文奠定议论的前提。)陆游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熬,实在是一门持续终生,也让我们受益终生的技艺。求学探知,岂能忽视“熬”之奇功?

在求学之时,将熬作为一种处理知识的做法,可以使学者将知识消化得更透彻,从而获得更有深度的思想。俗言道:“慢工出细活。”熬即为慢工细活之一。梁启超教子有方,时常叮咛子女求学读书时须将熬与煎结合起来,故其子女读书思考有持恒之心,字字细读,句句精思。以“熬”为教,梁启超终将子女培育成见解深刻、知识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师。可以说,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建筑才华,是用慢火熬出来的。(夹议夹叙,举启超教子有方之例,集理性和故事性为一炉,读来饶有趣味。)

作为一种缓和的工艺,熬能带给社会更多有内涵的精神财富,催生杰作。当今社会太多快餐文化、碎片信息,文艺工作者为了求易图快,更爱采用“煎”之工艺而忽视“熬”之慢活。诸如心灵鸡汤、一周速成之物盛行于世,受到热棒。(思维活跃,有现实针对性:在肯定“熬”能带给社会更多有内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批评当今社会追求“煎”之 快餐文化的不良现象。)曾记否?十年磨一剑,宝剑当从磨砺出。曾记否?佳汤珍馐当从熬炼出?(连用两个“曾记否”,多角度举例且文笔简洁。)民国大师冯友兰,身处八十高龄,仍然在病痛之中花费十年时间写出一哲学著作。著作是熬出来的,设想冯友兰采用煎法写书,一代哲学史是否沦为街头之《一周哲学速成》?(举例意犹未尽,顺手再来一个典型论据,并且又加以“设想”,两相对照,说服力自然加强。)弃熬从煎,实乃中华文化之大悲矣!(痛惜文化,可谓又深一层。)

欲熬出精品,自当有勤勉之心、求知之心、刻苦之心。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熬炼之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切莫轻易放弃。否则熬功尽弃,所熬之物亦成难食之渣。(肺腑之言,以诫他人。)

以熬求学,大师出于此也。(用语铿锵,戛然而止,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点评】熬可写的内容多矣,本文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只写求学做学问,在确定写作内容上可资借鉴。确定写作内容后,文章就咬住青山不放松了。文章抓住了原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熬”“煎”,并以此作为全文展开的两个角度,而在论述时又将重心集中在“熬”之上,准确的捕捉住了命题的意图,故而在切题上做得很到位,而且论证有理有据,不觉空泛。其次,在结构方面,本文起承转合做的很规范,无丝毫拖泥带水之嫌。再就是语言以短句为多,较有力量。

3. 熬

观于此偌大浩瀚世界,有庸有圣。(起笔难,如此起笔,不难!庸与圣,煎与熬,这两对词语架构全文。这是深思的结果,给人警示:写作,先想清楚了再写!)庸者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圣者坚守本心熬过细长弱火,亦抵过煎之猛烈异常。或可曰:熬,乃通向功成名就之门。

纵身居困苦逆境,耐住熬的冗长,可有所成。(分论点+例子)夫如苏秦游说泰国无功而返,家人漠之。苏秦耐住了凄清冷落,度过了数年冗长的熬,才学有成就,改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居六国之相之高位,率国印。试想苏秦未得耐熬的冗长,则徒一失落书生枯坐终老而已。观此可谓曰:耐熬之冗长,应有所成。

或生不逢时,忍受熬之炽热,亦可有所成。狄更斯生于文学渐趋衰败的庸碌且奢靡之英国社会,或因才华无机会得以施展而郁郁终生,然而,他只是静心抒写安静的文字,任其底下的暗流直抵英国社会的芯梗。可以说,他的文字挽救了一个文字荒漠的时代。正是狄更斯忍受住了之炽热,才成功地挽回了属于文学的时代,留与后人传说。观而曰:耐住熬之炽热可有所成。(这一段写法与上段相同。)

非独圣得耐住熬之艰难,亦有众庸者只贪于煎之猛烈痛快一时,而致一无所成。

(到这里看到文章写法有了变化,明白上文是写因熬而成,下文写因煎而败,文章正反比照,结构也相当清楚。)

因嫌兵法之冗长,而贪习武之爽快,只得是一夫之长。项羽幼时其叔父曾教之以兵法,而项羽习数日便弃之,只恋于习武之一时痛快。长时虽有破釜沉舟之美名,却致自刎江东的悲剧。析其果而溯其因,或可说项王只贪图习武煎之一时痛快而耐不住习兵法熬之冗长致此果。观此可曰:不耐熬之冗长,则未若外强中干,无所成也。

异于煎与熬者,虽有浩瀚江山,亦可倾覆一时。隋炀帝耐不住统治天下的煎熬,索性置之不理,派遣官员开凿大运河,耗资无数,以致民怨载道。又以隋炀帝骄奢淫逸,终致天下混乱,军队倒戈相向,隋朝亦亡。此盛世之覆,或可归咎于杨广耐不住煎熬之辛,则可曰:不耐煎熬,盛世亦可覆灭于顷刻间。

耐住熬之辛,则可致功成名就,留以生前身后名,哪怕白发已生。观如苏秦、狄更斯之熬,与项羽只耐得之前,杨广耐不住之煎熬,综而述之则可曰:熬,乃是成功的前提。(真是综而述之!)

【点评】一个熬的题目,作者把它分解为熬与煎,与它们对应圣与庸,再对应成与败。这样一个题目,能有如此清晰的写作切入,应该是一种巧妙的写法。有此文章筋骨,再加血肉即成完整的一篇文章,而且血肉也相当厚实。作为考场作文,这不失为一种得分不俗的写法。

当然,这种分论点+例子式的段落写法,对于熬这样的命题作文也未尝不可。但是,这里仍要对这种写法提出一些建议,虽然这篇文章对事例的分析还是很充分的,但是,看了一段就能推知其他段落,而且例子也大为人熟知,思维含量就低了些。

2016届高三作文积累 主办:

【命题设计】

熬:形声字。从火,从敖,敖亦声。敖意为抬高、抬升。敖与火联合起来表示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熬字本义为:以间接加热方式熟化食物。熬与煎不同。熬指在火苗上方隔空加热;煎字从前从火,前意为打尖、尖头。前与火联合起来表示火苗尖尖。煎本义为用火苗舔着烧。因此,熬是间接加热,煎是直接加热。煎的加热方式比熬猛烈,用时较短;熬的加热方式比煎缓和,用时较长。中国人把煲汤又叫成熬汤,好汤都是熬出来的。 请以“熬”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例文赏析】 1. 熬

中国有一句话,叫“多年媳妇熬成婆”。中国官场有一个词,云“熬资历”。又有这样一个笑话: “只要你在三十年代和鲁迅握过手,和郭沫若合过影,和一众元老留过念,到了现在,把知道你底细的人都‘熬’死了,你再不学无术,也能混一顶‘国学大师’的帽子。”

从以上三事,我大胆抽出一个概念,姑且命名为“熬文化”。这“熬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这学生真厉害,起笔不凡。我们姑且不看其论述,他选用的这三例就足以引起我们的赞叹。面广意深还幽默,有林语堂先生烟斗文学的闲散之风。)

其一为“不抗争”。媳妇位卑,自然该受婆婆的压制。而面对可能的欺压,不反抗,反而要熬。只求一味隐忍,而不去改变,熬到自己成婆以后,再去欺压自己的儿媳妇。更甚,不只于婆媳关系,大约熬得久了,众人都熬出了媳妇心理,遇到困境,只知要熬而不求改变,似乎如此便可“守得云开见月明”了。(真好!这是个肯动脑子的孩子。你看这个孩子,不急着给你举例,我有自己的思考,“熬”是有特定的内涵的,这内涵之一、二、三待我为你一一揭晓。这需要作者真的动脑了,真的透过现象去探求本质,很难得的。他的思考与停留在材料做平面的分析式的文章之差距何以道里计!那些文章,“事例+名言”式和结论往上一套,完事儿;高级一点的,为了能唬人,还常常选一些所谓的文化类的例子来增加其“文化味儿”;更有的把脑筋用歪了,把一句每个人都能懂的话讲得让每只鬼都看不懂,来显其深刻。并且,这种文章还真是唬住了一些评卷老师,还能得高分,于是他们屡试不爽,暗自爽歪歪。那种“装”的文风真该杀!)

我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二为“不做事”。要想获得地位、财富,不靠努力奋斗,反倒靠熬。评定功劳,也不靠谁做的事多,而是靠谁熬得资历老。长此以往,老人处处摆架子,标榜自己的老资格,而新人处处唯唯诺诺,羡慕着老人的老资格,正经的工作,反倒没有多少人认真去做了。无论工作做得好与不好,最终认功行赏,还不是按资排辈?每个人都只想着熬死别人,又怕着自己被别人熬死。(这句话特妙,呵呵)

最精于此道的,大约是大明嘉靖、隆庆朝的内阁首辅徐阶了。此公最大的功绩,便是斗倒了奸相严嵩,方式却是熬!熬到严嵩八十余岁老眼昏花一举功成,此前却做了十余年严嵩的助手,装了十余年孙子。上台后人称“甘草国老”,----所谓甘草,百病皆可入药,却无病可医。以此讽其人只知和稀泥,于国无半点益处。(这孩子的思维是很深刻的,且带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其一、其二充分显示了他批判性的思维特征。且值得说道的是他行文的从容,到了此处才出现例子,不是一般学生之所敢为。但他不拘泥于常规,因为他的分析足够深入,足够吸引老师的关注,所以也就有了行文的自由权。此处用例很好,吻合分析,是真正服务于作者思想的材料而不是硬掰过来的“无辜的例子”。)

我也深怕当今的中国,还在被这“熬”字影响着。

其三为“支配”。我熬成了婆婆,自然有理由去支配媳妇。我熬成了资格老的,自然有理由去支配资历浅的。或有忧患者,虑于媳妇、小子,资历浅的怎么办,答道:“无妨。子子孙孙无穷尽,总有更小的的受他们支配,只要他们肯熬。”(拟出问答的方式,写得多活泼!)

我更深怕当今的中国人,还在被这“熬”字支配着。

曾读到文字激光照排系统发明人王选博士的演讲,他说:“我提议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不要再拿奖了,把机会让给工作一线的年轻人。”

我多么希望中国的老人们都能像他一样,不再求年轻工熬资历,而是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放开手工作的环境!(这里分析与举例有距离,吻合度不高。)

我也多么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意识到:我们不要熬的文火,我们要直接加热的武火(有“文火”,就有“武火”,好!),我们要用自己的热情打出一片新的天地!

点评:本文是一篇佳作,毋庸置疑!作者敢出新意,立意不凡。在大家都赞“熬”时敢于贬“熬”。且以“熬文化”切入透视中国人的深层心理,角度新颖,现实批判性强,力透纸背,很漂亮,没有相当的思维能力是无法做到的。行文既流畅深入又取巧,三层展开深入解剖“熬”的内涵直指其要害又以高考作文常见的并列式结构展开,主题句明显,相当取巧。值得称道的是他精辟的论证,鞭辟入里,自成一体,这是大多数人云亦云的学生所无法做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篇文章当之无愧的就应当成为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在于让你模仿,而在于激活,通过看到别人的思想受其震撼来激活自己的思想,大胆表达,这才是作文的要义。因此,此文的最大价值在于它的纠偏作用,对于高考考场上思维贫瘠机械模仿或者装腔作势动机不纯的文风的纠偏。

当然,此文还有提升的地方。文章的尾部思想力量较弱,如能综观“熬文化”的三点内涵,指出中国人之所以能忍辱负重,不抗争,甘心做奴隶其目的是为了熬出头来当上奴隶主,支配统驭一切,实现权力的反转。而他这种熬的过程是极其安全的,因为他不做事,不出头,不功高盖主,不比业绩只拼命长。这样,中国人就能先做奴隶,再做南郭先生,最后就稳做了奴隶主了。而我们的文化环境也是鼓励这样的晋升之途的。如能这样,把前文三层的逻辑关系做一梳理,那么讨论就会更加深入。

2熬

梁启超曾言:“做学问,既要猛火炖,又要慢火熬。”熬是一种长时间的艺术,凡求学之人,熬之功必不可少。(开篇引用启超先生名言,切入主题,而且从“求学”方面切入,口子很小,指向明确。话不在多,可谓恰如其分。)

熬是间接加热,比煎缓和,用时较长。煎是直接加热,比熬猛烈,用时较短。(引入作文材料,阐释“熬”“煎”,使后面的行文有轨可循,不致于离题。)煎可使人在求学之时富有动力,敢于广泛涉猎;熬则使人富有恒心,将知识消化得更透彻。(动力和恒心,为“熬之功”的具体与深化,已

经为全文奠定议论的前提。)陆游曰:“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熬,实在是一门持续终生,也让我们受益终生的技艺。求学探知,岂能忽视“熬”之奇功?

在求学之时,将熬作为一种处理知识的做法,可以使学者将知识消化得更透彻,从而获得更有深度的思想。俗言道:“慢工出细活。”熬即为慢工细活之一。梁启超教子有方,时常叮咛子女求学读书时须将熬与煎结合起来,故其子女读书思考有持恒之心,字字细读,句句精思。以“熬”为教,梁启超终将子女培育成见解深刻、知识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师。可以说,梁启超之子梁思成的建筑才华,是用慢火熬出来的。(夹议夹叙,举启超教子有方之例,集理性和故事性为一炉,读来饶有趣味。)

作为一种缓和的工艺,熬能带给社会更多有内涵的精神财富,催生杰作。当今社会太多快餐文化、碎片信息,文艺工作者为了求易图快,更爱采用“煎”之工艺而忽视“熬”之慢活。诸如心灵鸡汤、一周速成之物盛行于世,受到热棒。(思维活跃,有现实针对性:在肯定“熬”能带给社会更多有内涵的精神财富的同时,批评当今社会追求“煎”之 快餐文化的不良现象。)曾记否?十年磨一剑,宝剑当从磨砺出。曾记否?佳汤珍馐当从熬炼出?(连用两个“曾记否”,多角度举例且文笔简洁。)民国大师冯友兰,身处八十高龄,仍然在病痛之中花费十年时间写出一哲学著作。著作是熬出来的,设想冯友兰采用煎法写书,一代哲学史是否沦为街头之《一周哲学速成》?(举例意犹未尽,顺手再来一个典型论据,并且又加以“设想”,两相对照,说服力自然加强。)弃熬从煎,实乃中华文化之大悲矣!(痛惜文化,可谓又深一层。)

欲熬出精品,自当有勤勉之心、求知之心、刻苦之心。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熬炼之时一定要坚持不懈,切莫轻易放弃。否则熬功尽弃,所熬之物亦成难食之渣。(肺腑之言,以诫他人。)

以熬求学,大师出于此也。(用语铿锵,戛然而止,余音袅袅,耐人寻味。)

【点评】熬可写的内容多矣,本文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只写求学做学问,在确定写作内容上可资借鉴。确定写作内容后,文章就咬住青山不放松了。文章抓住了原材料中的两个关键词“熬”“煎”,并以此作为全文展开的两个角度,而在论述时又将重心集中在“熬”之上,准确的捕捉住了命题的意图,故而在切题上做得很到位,而且论证有理有据,不觉空泛。其次,在结构方面,本文起承转合做的很规范,无丝毫拖泥带水之嫌。再就是语言以短句为多,较有力量。

3. 熬

观于此偌大浩瀚世界,有庸有圣。(起笔难,如此起笔,不难!庸与圣,煎与熬,这两对词语架构全文。这是深思的结果,给人警示:写作,先想清楚了再写!)庸者熬不过冗长慢火,贪于煎之痛快一时;圣者坚守本心熬过细长弱火,亦抵过煎之猛烈异常。或可曰:熬,乃通向功成名就之门。

纵身居困苦逆境,耐住熬的冗长,可有所成。(分论点+例子)夫如苏秦游说泰国无功而返,家人漠之。苏秦耐住了凄清冷落,度过了数年冗长的熬,才学有成就,改游说六国合纵抗秦,居六国之相之高位,率国印。试想苏秦未得耐熬的冗长,则徒一失落书生枯坐终老而已。观此可谓曰:耐熬之冗长,应有所成。

或生不逢时,忍受熬之炽热,亦可有所成。狄更斯生于文学渐趋衰败的庸碌且奢靡之英国社会,或因才华无机会得以施展而郁郁终生,然而,他只是静心抒写安静的文字,任其底下的暗流直抵英国社会的芯梗。可以说,他的文字挽救了一个文字荒漠的时代。正是狄更斯忍受住了之炽热,才成功地挽回了属于文学的时代,留与后人传说。观而曰:耐住熬之炽热可有所成。(这一段写法与上段相同。)

非独圣得耐住熬之艰难,亦有众庸者只贪于煎之猛烈痛快一时,而致一无所成。

(到这里看到文章写法有了变化,明白上文是写因熬而成,下文写因煎而败,文章正反比照,结构也相当清楚。)

因嫌兵法之冗长,而贪习武之爽快,只得是一夫之长。项羽幼时其叔父曾教之以兵法,而项羽习数日便弃之,只恋于习武之一时痛快。长时虽有破釜沉舟之美名,却致自刎江东的悲剧。析其果而溯其因,或可说项王只贪图习武煎之一时痛快而耐不住习兵法熬之冗长致此果。观此可曰:不耐熬之冗长,则未若外强中干,无所成也。

异于煎与熬者,虽有浩瀚江山,亦可倾覆一时。隋炀帝耐不住统治天下的煎熬,索性置之不理,派遣官员开凿大运河,耗资无数,以致民怨载道。又以隋炀帝骄奢淫逸,终致天下混乱,军队倒戈相向,隋朝亦亡。此盛世之覆,或可归咎于杨广耐不住煎熬之辛,则可曰:不耐煎熬,盛世亦可覆灭于顷刻间。

耐住熬之辛,则可致功成名就,留以生前身后名,哪怕白发已生。观如苏秦、狄更斯之熬,与项羽只耐得之前,杨广耐不住之煎熬,综而述之则可曰:熬,乃是成功的前提。(真是综而述之!)

【点评】一个熬的题目,作者把它分解为熬与煎,与它们对应圣与庸,再对应成与败。这样一个题目,能有如此清晰的写作切入,应该是一种巧妙的写法。有此文章筋骨,再加血肉即成完整的一篇文章,而且血肉也相当厚实。作为考场作文,这不失为一种得分不俗的写法。

当然,这种分论点+例子式的段落写法,对于熬这样的命题作文也未尝不可。但是,这里仍要对这种写法提出一些建议,虽然这篇文章对事例的分析还是很充分的,但是,看了一段就能推知其他段落,而且例子也大为人熟知,思维含量就低了些。


相关文章

  • 20XX年-20XX年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对高三学生语文学科的考查要求,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集思广益,挖掘教学教研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高三教学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强化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 ...

  • 20XX年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高考模式、新命题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三语文备考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高考改革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充分调研各校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推 ...

  • 高三暑期计划
  •  近50天的假期将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段时间是每位即将步入高三毕业班的学子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假期“未雨绸缪”,高三才能“大显身手”。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假期复习谈几点个人的想法,供参考。   多理多思,夯实基础。“多理”即多整理,多梳理。利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归类整理 ...

  • 20XX年-20XX年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备课组总结
  • 本学期围绕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及王校长关于本学年度“质量年”的讲话精神,狠抓教学常规,突破课堂教学,做了不少积极有益的探索工作。 一、立足学情,分析教材,狠抓常规,突破课堂,寻求教学的高效 1.学生分析:(1)学生在高一阶段的语文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下,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尚模糊,兴趣不够浓。 ...

  • 20XX年中学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县教研室和学校教科研工作计划中的有关内容为切入点,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为落脚点,进一步完善常规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我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力争把本组打造成为我校教科研的一处亮丽的风景。   二、工作重点及措施   ...

  • 20XX年高三英语教学计划
  • 在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指导下,根据高三年级组工作计划中对英语学科的具体要求,结合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本着着眼联考、放眼高考,拼在本学期、赢在明年高考中的理念,现将本学期英语教学计划制定如下。 一、具体情况分析及目标 在上学期的联考中,17班及格率为66.67%,18班为42.55%;平均分分别为93. ...

  • 20XX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从语文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特征出发,紧紧抓住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学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扎实、稳步地推进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为高三 ...

  • 高三英语工作总结
  • 在既有会考又有高考的这一年高三英语教学工作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考的要求,不断地探索教法,调整训练方案,按照英语教研组的计划扎扎实实地进行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培养主体意识,强化课堂训练”的原则,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学生树立信心。同时我认真研究考试 ...

  • 高三学生寒假数学.语文.英语学习计划
  • 升学考生寒假备战之高三数学篇 基础需补漏洞 做题要重质量 高三上半学期结束之后,多数学校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就已经全部学完,并且进行了第一轮的复习,有的学校甚至开始第二轮复习.那么,在高中的最后一个寒假,高考生应如何做好数学这一重要科目的复习呢?科苑学校和学大教育的老师给出了一些建议. 对于今年高考数 ...

  • 武进区礼嘉中学20XX年-20XX年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 武进区礼嘉中学2005-2006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和实施《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增强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快和加大课程改革的步伐;必须严格实施市、区教研室的总体规划,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加强中学语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拓展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