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抑制_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4):269~273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提取抑制: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

沈汪兵1刘昌1王永娟2

(1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 南京

210046)(2安庆师范学院暨安庆第七中学,安庆246001)

摘要两个实验采用语音材料考察了词表表达方式下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以及相应的机制。实验一中,采

用2(组别)×2(词表)混合实验设计获得了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较为模糊,部分数据显示可能是额外的被试个体差异导致的;实验二中,采用2(性别)×2(词表)×2(条件)×2(科系)混合实验设计,严格控制了被试个体差异等因素,获得了较清晰的定向遗忘效应,且支持提取抑制理论。关键词分类号

定向遗忘,提取抑制,听觉通道,语音刺激。

B842.3

1

前言

定向遗忘是一种典型的有意遗忘,由于它的范

[1~3]

但没有对遗忘项复述导致的。而提取理论则认为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遗忘项在提取时被抑制导致的,即遗忘项目在提取时受到抑制造成在回忆测验中更难提取所致。两种理论都得到了支持,前者如Sa -对有意遗忘和定向

式较成熟,当前许多研究者

遗忘不作严格区分。所谓定向遗忘就是指在意识参与下对要求记住的材料进行有意的遗忘,强调遗忘的指向性和有意性,主要表现为定向遗忘效应,即要求遗忘学习项目的记忆成绩差于要求记忆的项目。定向遗忘范式最先是由Bjork 等提出的

[4]

hakyan 和Delaney [6]以及Sahakyan 和Kelley [7]等的研究;后者如Basden 等[5]以及Zacks 、Radvan -sky 和Hashe [8]等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和理论都

是基于视觉定向遗忘的,对听觉定向遗忘知之甚少。同时,国内外目前关于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的定向遗忘实验报告所用因变量指标多为正确率,较少用反应时指标,再加上编码理论又涉及语音编码,如编码理论基于选择性复述的语音编码,提取抑制理论也涉及少量的对遗忘项激活抑制的语音编码

[9]

,主

要有单字法和词表法两种范式。单字法是向被试呈现单字,之后随机呈现要求记住或遗忘的指导语(如R-cue 或F-cue );而词表法则是向被试呈现两个词表,要求被试学习两个词表,学习完词表1立即呈现遗忘线索,同时呈现记住词表2的指导语,然后继续学习词表2,最后进行检测。为了获得较精确的结果,在词表法范式中除设置实验条件外还会设置一个对照记忆条件,也就是要求被试记住两个词表,指导语呈现方式类同实验条件的呈现过程,即呈现在两个词表的中间。

[5]

。但却少有研究从以语音编码为主的听觉

通道来探讨定向遗忘。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反应时和正确率两项因变量评估指标来进行听觉定向遗忘的研究。

研究发现对照

2

实验一

采用语音材料以再认形式考察被试听觉定向遗

条件的记忆组对两词表的遗忘无显著差异,而实验条件的对照组被试对词表1的记忆明显低于对词表

忘效应,检测听觉通道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及可能的解释。基于先前的研究

[5,10]

2的记忆,即获得了定向遗忘效应。

目前定向遗忘研究的焦点在其理论解释,主要有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编码理论认为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进行了复述,

收稿日期:2009-6-25

,本研究假设如果

存在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应该不支持编码理论,因为本实验中所用的是词表呈现范式。

2.1方法

作者简介:沈汪兵,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硕士生。通讯作者:刘

昌,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cglew@163.com。

269

270心理与行为研究第7卷

2.1.1

被试

采用广告招募安徽某高校本科生45名,男生

22名,女生23名。年龄18~24岁。被试听力正常,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以前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1.2实验设计

采用2(组别)×2(词表)的混合实验设计。

组别为组间因素,分为记忆组和遗忘组;词表为组内因素,分为词表1和词表2。两种条件下前半词表内容相同,后半词表的内容也相同,但词表内是随机呈现。

2.1.3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材料为词语录音的音频材料。词语选自王

还等主编的《现代汉语词频词典》[11]

,词频范围

在0.00044~0.00084之间,共89个,26个声母均有分布。将其制成89个时长2s 的8000HZ ,8位立体声,格式为1.5KB/S波形的WAV 音频用于练习(9个)和正式测试(词表1、词表2各20个,再认另40个)。材料呈现顺序均随机化。整个实验过程使用Java 编程后,在惠普hp520手提电脑上进行。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

2.1.4实验程序

被试被随机分成记忆组和遗忘组,记忆组23

人,遗忘组22人。在6个记忆项目的练习之后(6个再认项目中包括3个旧词和3个新词),进行正式实验,包含学习和再认两个环节。

(1)练习开

始前呈现指导语:下面是一个记忆实验,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在学习阶段中,耳机中将会呈现一系列词语录音,有些词语是要求记住的,有些词语是不要求记住的;测验阶段,耳机中也会呈现一系列词语,要求对它们进行判断。如果您认为刚才听过这个词,请按数字键盘上“1”键,如果您认为刚才没有听过这个词,请按数字键盘上“2”键,拿不准的时候也可以猜测,如果明白上述要求请按“确定”进行练习。

(2)练习实验结束,进

行正式实验,呈现指导语:这是一个记忆实验,下面耳机中将呈现一系列词语录音,请仔细听下面的词语录音。然后呈现音频材料,共有20个项目,每个2秒钟。完毕后呈现中间指导语。记忆组指导语为:刚才您听到的是前半部分的词语录音,请记住它们,并且记住下面的词语录音;遗忘组指导语为:刚才听到的是前半部分的词语录音,请忘记它们,只要记住下面的词语录音就可以了。接着随机呈现后半词表的20个项目。

(3)学习阶段结束后

紧接着进行再认测验。指导语要求被试对再认阶段耳机中呈现的词语进行判断。如果认为是旧词按数字键盘上“1”键进行反应;如果认为是新词,按数字键盘上的“2”键进行反应。共80个项目,40个学过的词语,另加入40个干扰词。

2.2结果与讨论

不同条件下被试再认成绩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被试的再认回忆的正确率和反应时

实验条件击中项目数(个)

反应时(ms )

M SD M SD

记忆组

词表115.22.82419.1339.4词表216.1

2.3

2195.8

322.4

遗忘组

词表113.93.12399.2256.3词表2

14.1

3.7

2221.8

313.5

两种条件下词表1的总反应时要明显高于词表2的总反应时。对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词表主效应显著,F (1,86)=9.401,p 0.05;组别与词表交互效应不显著。即两种词表总反应时差异并非由组别导致的。遗忘组和记忆组词表1反应时与词表2的比较显示不存在差异。进一步对正确率,即击中项目数进行分析,发现组别的正确率差异显著,F (1,86)=

6.348,p 0.05;两者交互效应不显著,F (1,86)=0.289,p >0.05。表明记忆组击中项目数明显多于遗忘

组。同时记忆组和遗忘组前后词表的配对样本t 检验发现,记忆组词表1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2,t (22)

=4.050,p 0.05。遗忘组的检验发现,词表1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2,t (21)=5.537,p 0.05。于是结合这些

可初步确定,听觉通道也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即遗忘组词表1的反应时间明显慢于该条件下词表2(尽管记忆组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显著性不及遗忘组),且根据相应正确率的分析可初步排除编码理论的解释,因为编码理论认为选择性复述的项目进行了更为精致的编码,而加工水平的研究则表明编码和加工水平越高,所需时间越多,应导致反应时增大,外加听觉通道以语音编码和系列加工为主,

第4期

于是这应导致选择性复述项目的反应时增大。然而与此推断相反,并不存在不同实验条件的反应时差异,故初步排除编码解释,但不能排除提取抑制理论的解释。具体原因有待深入探讨,可能是由记忆组和遗忘组相应的前后词表的差异不同导致的,也可能是由被试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因为先前的总体分析发现两组的总反应时存在差异。

实验一的结果初步证明了假设,获得了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但这种效应较为模糊,因为这种定向遗忘效应并没有与额外变量———个体差异效应严格分离开来。对提取抑制理论的证明也是初步的,因为遗忘组和记忆组相应的词表1和词表2都存在差异,只是差异显著程度不同,遗忘组的差异更明显。但综合分析,可用不同组别未得到控制的个体差异来解释这两个结果,于是需要进一步控制个体差异,考察听觉通道更清晰的定向遗忘效应和理论解释。基于此,研究者在实验二中将组别(任务类型)从被试间实验处理改成了被试内模式,同时还有效地控制了性别和科系等额外变量。

3

实验二

基于实验一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听觉通道定向遗

忘效应的内在机制,检测先前无法排除的提取抑制是否能够解释听觉定向遗忘。在保持原有程序和材料基础上,控制了个体差异。

3.1方法3.1.1被试

安徽某高校广告招聘的本科生26名,其中两名中途退出了实验,获得24份有效数据,男女和文理皆各半,年龄为(21.29±1.04)岁。

3.1.2实验设计

采用2(性别)×2(词表)×2(条件)×2(科

系)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性别和科系为被试间变量,词表和条件(记忆或遗忘) 皆为重复测量变量,其中词表内词语为随机呈现,被试的测试顺序和实验条件的重复测量效应在被试间平衡。

3.2结果与讨论

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再认成绩见表2。

将条件和词表作为被试内因素,性别和科系作

为被试间因素进行混合实验设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实验条件(记忆组和遗忘组)差异极显著,F (2,19)=48.934,p

271

表2

不同类型被试不同条件下的击中项目数和反应时的比较

击中项目数(个)反应时(ms )实验条件

M

SD M SD M SD M SD

词表1理工记忆15.34.215.22.22216.9195.42213.7160.7遗忘15.7

2.4

14.7

3.22411.9608.82312.2195.7

文艺记忆15.32.016.32.22292.6175.02326.5189.9遗忘13.7

3.5

16.3

1.52433.8261.02349.2168.6

词表2理工记忆14.74.816.52.72064.8290.72042.0112.5遗忘15.7

2.8

15.5

3.22155.6523.32160.9168.7

文艺记忆14.82.316.52.12145.2200.22151.5294.0遗忘

13.0

2.0

14.7

3.32139.8111.12194.9275.4

著,F (1,20)=4.465,p =0.0470.05。而词表与性别、词表与科系、词表与性别与科系等各项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由分析可知,词表1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2,差异MD =-90.97,p

272心理与行为研究第7卷

中新词表的正确拒斥差异也不显著,t (23)=-1.779,p =0.088。这表明听觉定向遗忘效应并不由

编码引起,而是提取抑制导致的。

综合而言,遗忘条件下记忆词表与遗忘词表的配对检验及记忆控制条件记忆词表1和遗忘条件下遗忘词表1的配对检验都表明存在听觉定向遗忘效应。记忆和遗忘两条件下词表1总反应时显著慢于词表2,表明可能存在定向遗忘效应,也可能是由于记忆条件下词表1反应时极小导致的。进一步发现记忆条件词表1反应时显著低于遗忘条件下词表

1反应时,但两词表2的差异不显著,即实验条件

词表1反应时低于对照条件词表1,说明有明显的

定向遗忘效应。而这两条件击中项目数差异不显著,说明定向遗忘并非编码不同导致的。两条件下分别进行的词表1和词表2正确项目数的组内配对样本t 检验显示两者差异显著,p

4

总讨论

两个实验采用语音材料探讨了听觉通道是否存

在定向遗忘效应及听觉定向遗忘的解释机制,是支持编码理论还是提取抑制理论。实验一中,控制了中间指导语呈现的时间,记录了被试反应的击中项目数和虚报项目数等不同指标,有效地排除了时间—准确率权衡等因素,初步证明了听觉通道存在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这种结果较为模糊,不够充分;同时也并没有清楚地阐明听觉定向遗忘机制。而实验二则将对先前可能解释听觉定向遗忘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控制,将测验条件由组间设计调整为组内设计,并进一步记录了两条件下各词表更细致的反应指标,如词表1击中数、击中反应时、词表2击中反应时等,加之对性别和科系等被试个体差异的控制,清晰获得了听觉定向遗忘效应及支持提取抑制的依据,证明了实验假设。

长期以来研究者就认为定向遗忘是由于人们在阅读完指导语之后,对要求遗忘的先前呈现项目停止了复述,将更多的注意资源用于进行后续记忆项目的复述导致的

[12]

,即是说编码理论主要观点认

为复述与否导致了编码不同,致使进行复述的记忆项目编码更精细。尽管如此,复述作为一种语音编码的过程或步骤,很少有研究就其本身对定向遗忘的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者就此借助语音刺激就高度

依赖语音编码的听觉通道进行了定向遗忘探讨。发现不同条件下项目的编码并无不同,用语音编码的材料证明了定向遗忘的提取抑制假说。

最近Lee

[13]

从项目水平和词表水平进行的一

项研究显示,词表长度会影响定向遗忘机制,以项目方式呈现的词汇更多支持定向遗忘的编码理论解释,而以列表呈现的列表项目较多时就更多支持提取抑制理论。这说明定向遗忘作为一种人类较高级的认知,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根据认知资源以及任务负荷来“自我”调整。当任务较小,即以项目呈现时,为减少错误记忆会以编码来改变储存和提取。当项目数量增多成为词表时,则进行了提取抑制,由先前严格的“质”的控制转换成“量”的控制。同时本研究中支持提取抑制假说可能也存在这个原因———使用词表形式呈现,且项目数较多。另外,研究者认为不同条件下词表1和词表2的显著差异是练习效应导致的,即表明存在练习效应,但听觉遗忘效应并非练习效应导致的。因为记忆和遗忘四词表的比较均是遗忘词表1反应时显著最大,且记忆条件和遗忘条件下词表1的差异显著,而词表2不显著。今后需在进一步控制练习效应的基础上对听觉定向效应的提取抑制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5

结论

听觉通道存在着定向遗忘,并且支持提取抑制

理论。

1白学军, 杨海波, 沈德立. 材料性质对有意遗忘影响的实验研究. 应用心理学, 2004, 10(4):8-12

2宋耀武, 白学军. 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理科学, 2003, 26(4):727-728

3陈曦. 复述、提取抑制与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99, 31(2):284-289

4Bjork R A, LaBerge D, LeGrand R. The modification of short-term memory through instructions to forget. Psychonomic Science, 1968, 10:55-56

5Basden B H, Basden D R, Gargano G J. Directed forgetting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ests:A comparison of metho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 -nition, 1993, 19(3):603-616

6Sahakyan L, Delaney P F. Can encoding differences explain the benefits of directed forgetting in the list method paradigm? Jour -

第4期

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 48(1):195-206

7Sahakyan L, Kelley C M. A contextual change account of the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2, 28(6):1064-10728Zacks R T, Radvansky G, Hasher L. Studies of directed forget -ting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 -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6, 22(1):143-156

9张明, 陈骐. 记忆提取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 2002, 10(2):133-146

10慕德芳, 宋耀武, 陈英和. 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机制:成功提取

引起抑制. 心理学报, 2009, 41:26-34

273

11王还, 常宝儒, 李宜生, 等.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北京:北京语言

学院出版社, 1986

12Sahakyan L, Delaney P F. Directed forgetting in incidental

learning and recognition testing:Support for a two -factor ac -cou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5, 31(4):789-801

13Lee Y. Can intentional forgetting reduce false memory:Effects of

list -level and item -level forgetting. Acta Psychologica, 2008, 127(1):146-153

RETRIEVAL INHIBITION :EVIDENCE FROM DIRECTED FORGETTING IN

AUDITORY MODALITY

Shen Wangbing 1, Liu Chang 1, Wang Yongjuan 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Lab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and Anqing 7th Middle School of Anhui Province, Anqing

210097; 2Anqing Teachers ′College

246001)

Abstract

Forty-fiv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Experiment 1and twenty-four in Experiment 2. The two experiments which participants studied items from list-List 1and List 2both indicated there are directed forget -ting effect, but in Experiment 1, it was fuzzy and tiny; however, it was clear in Experiment 2. When they partic -ipated in experiment 1, all subject only test a condition, either F-cue or R-cue, the result of it can be account -ed by difference of subjects. Therefore, we conducted experiment 2, and we controlled the difference of subject, all participants both test in F-cue and R-cue, the order effect was counterbalance. It also acquired acoustical di -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Fin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also existed in auditory materials and it supported retrieval inhibition theory.

Key words directed forgetting, retrieval inhibition, acoustical modality, auditory materials. 附录:

学习阶段前半词表

规格本性宽度眼界把戏耻辱脉搏遗志练习阶段词表

差错差错

野外野外

仪式仪式

特区特区

本分本分

比方缘由

海关创举兵役单元暗号补丁外汇宗旨

财经分歧情谊进度触觉初次深渊条理

色调割据阅历协议词汇主体文风疾苦

大意权限差距变故混战后卫昔日习性

病症人事长工部下半空卓越相貌友情

胆量生平急电正气常识左派序幕征途

真空乡间当年拉力惯性信仰样式重担

报酬理念介质喜讯案子童话联想造型

北部实业奇观尺度边际法典流言通道

学习阶段后半词表

再认阶段干扰词表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4):269~273

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提取抑制:来自听觉定向遗忘的证据*

沈汪兵1刘昌1王永娟2

(1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 南京

210046)(2安庆师范学院暨安庆第七中学,安庆246001)

摘要两个实验采用语音材料考察了词表表达方式下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以及相应的机制。实验一中,采

用2(组别)×2(词表)混合实验设计获得了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较为模糊,部分数据显示可能是额外的被试个体差异导致的;实验二中,采用2(性别)×2(词表)×2(条件)×2(科系)混合实验设计,严格控制了被试个体差异等因素,获得了较清晰的定向遗忘效应,且支持提取抑制理论。关键词分类号

定向遗忘,提取抑制,听觉通道,语音刺激。

B842.3

1

前言

定向遗忘是一种典型的有意遗忘,由于它的范

[1~3]

但没有对遗忘项复述导致的。而提取理论则认为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遗忘项在提取时被抑制导致的,即遗忘项目在提取时受到抑制造成在回忆测验中更难提取所致。两种理论都得到了支持,前者如Sa -对有意遗忘和定向

式较成熟,当前许多研究者

遗忘不作严格区分。所谓定向遗忘就是指在意识参与下对要求记住的材料进行有意的遗忘,强调遗忘的指向性和有意性,主要表现为定向遗忘效应,即要求遗忘学习项目的记忆成绩差于要求记忆的项目。定向遗忘范式最先是由Bjork 等提出的

[4]

hakyan 和Delaney [6]以及Sahakyan 和Kelley [7]等的研究;后者如Basden 等[5]以及Zacks 、Radvan -sky 和Hashe [8]等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和理论都

是基于视觉定向遗忘的,对听觉定向遗忘知之甚少。同时,国内外目前关于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的定向遗忘实验报告所用因变量指标多为正确率,较少用反应时指标,再加上编码理论又涉及语音编码,如编码理论基于选择性复述的语音编码,提取抑制理论也涉及少量的对遗忘项激活抑制的语音编码

[9]

,主

要有单字法和词表法两种范式。单字法是向被试呈现单字,之后随机呈现要求记住或遗忘的指导语(如R-cue 或F-cue );而词表法则是向被试呈现两个词表,要求被试学习两个词表,学习完词表1立即呈现遗忘线索,同时呈现记住词表2的指导语,然后继续学习词表2,最后进行检测。为了获得较精确的结果,在词表法范式中除设置实验条件外还会设置一个对照记忆条件,也就是要求被试记住两个词表,指导语呈现方式类同实验条件的呈现过程,即呈现在两个词表的中间。

[5]

。但却少有研究从以语音编码为主的听觉

通道来探讨定向遗忘。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反应时和正确率两项因变量评估指标来进行听觉定向遗忘的研究。

研究发现对照

2

实验一

采用语音材料以再认形式考察被试听觉定向遗

条件的记忆组对两词表的遗忘无显著差异,而实验条件的对照组被试对词表1的记忆明显低于对词表

忘效应,检测听觉通道是否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及可能的解释。基于先前的研究

[5,10]

2的记忆,即获得了定向遗忘效应。

目前定向遗忘研究的焦点在其理论解释,主要有编码理论和提取抑制理论。编码理论认为定向遗忘效应是由于被试在实验中对记忆项进行了复述,

收稿日期:2009-6-25

,本研究假设如果

存在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应该不支持编码理论,因为本实验中所用的是词表呈现范式。

2.1方法

作者简介:沈汪兵,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暨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硕士生。通讯作者:刘

昌,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cglew@163.com。

269

270心理与行为研究第7卷

2.1.1

被试

采用广告招募安徽某高校本科生45名,男生

22名,女生23名。年龄18~24岁。被试听力正常,

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以前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1.2实验设计

采用2(组别)×2(词表)的混合实验设计。

组别为组间因素,分为记忆组和遗忘组;词表为组内因素,分为词表1和词表2。两种条件下前半词表内容相同,后半词表的内容也相同,但词表内是随机呈现。

2.1.3实验材料和仪器

实验材料为词语录音的音频材料。词语选自王

还等主编的《现代汉语词频词典》[11]

,词频范围

在0.00044~0.00084之间,共89个,26个声母均有分布。将其制成89个时长2s 的8000HZ ,8位立体声,格式为1.5KB/S波形的WAV 音频用于练习(9个)和正式测试(词表1、词表2各20个,再认另40个)。材料呈现顺序均随机化。整个实验过程使用Java 编程后,在惠普hp520手提电脑上进行。采用spss11.0进行数据分析。

2.1.4实验程序

被试被随机分成记忆组和遗忘组,记忆组23

人,遗忘组22人。在6个记忆项目的练习之后(6个再认项目中包括3个旧词和3个新词),进行正式实验,包含学习和再认两个环节。

(1)练习开

始前呈现指导语:下面是一个记忆实验,实验分为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在学习阶段中,耳机中将会呈现一系列词语录音,有些词语是要求记住的,有些词语是不要求记住的;测验阶段,耳机中也会呈现一系列词语,要求对它们进行判断。如果您认为刚才听过这个词,请按数字键盘上“1”键,如果您认为刚才没有听过这个词,请按数字键盘上“2”键,拿不准的时候也可以猜测,如果明白上述要求请按“确定”进行练习。

(2)练习实验结束,进

行正式实验,呈现指导语:这是一个记忆实验,下面耳机中将呈现一系列词语录音,请仔细听下面的词语录音。然后呈现音频材料,共有20个项目,每个2秒钟。完毕后呈现中间指导语。记忆组指导语为:刚才您听到的是前半部分的词语录音,请记住它们,并且记住下面的词语录音;遗忘组指导语为:刚才听到的是前半部分的词语录音,请忘记它们,只要记住下面的词语录音就可以了。接着随机呈现后半词表的20个项目。

(3)学习阶段结束后

紧接着进行再认测验。指导语要求被试对再认阶段耳机中呈现的词语进行判断。如果认为是旧词按数字键盘上“1”键进行反应;如果认为是新词,按数字键盘上的“2”键进行反应。共80个项目,40个学过的词语,另加入40个干扰词。

2.2结果与讨论

不同条件下被试再认成绩见表1。

表1

不同组别被试的再认回忆的正确率和反应时

实验条件击中项目数(个)

反应时(ms )

M SD M SD

记忆组

词表115.22.82419.1339.4词表216.1

2.3

2195.8

322.4

遗忘组

词表113.93.12399.2256.3词表2

14.1

3.7

2221.8

313.5

两种条件下词表1的总反应时要明显高于词表2的总反应时。对反应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词表主效应显著,F (1,86)=9.401,p 0.05;组别与词表交互效应不显著。即两种词表总反应时差异并非由组别导致的。遗忘组和记忆组词表1反应时与词表2的比较显示不存在差异。进一步对正确率,即击中项目数进行分析,发现组别的正确率差异显著,F (1,86)=

6.348,p 0.05;两者交互效应不显著,F (1,86)=0.289,p >0.05。表明记忆组击中项目数明显多于遗忘

组。同时记忆组和遗忘组前后词表的配对样本t 检验发现,记忆组词表1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2,t (22)

=4.050,p 0.05。遗忘组的检验发现,词表1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2,t (21)=5.537,p 0.05。于是结合这些

可初步确定,听觉通道也存在定向遗忘效应,即遗忘组词表1的反应时间明显慢于该条件下词表2(尽管记忆组也存在显著差异,但显著性不及遗忘组),且根据相应正确率的分析可初步排除编码理论的解释,因为编码理论认为选择性复述的项目进行了更为精致的编码,而加工水平的研究则表明编码和加工水平越高,所需时间越多,应导致反应时增大,外加听觉通道以语音编码和系列加工为主,

第4期

于是这应导致选择性复述项目的反应时增大。然而与此推断相反,并不存在不同实验条件的反应时差异,故初步排除编码解释,但不能排除提取抑制理论的解释。具体原因有待深入探讨,可能是由记忆组和遗忘组相应的前后词表的差异不同导致的,也可能是由被试的个体差异导致的,因为先前的总体分析发现两组的总反应时存在差异。

实验一的结果初步证明了假设,获得了听觉通道的定向遗忘效应,但这种效应较为模糊,因为这种定向遗忘效应并没有与额外变量———个体差异效应严格分离开来。对提取抑制理论的证明也是初步的,因为遗忘组和记忆组相应的词表1和词表2都存在差异,只是差异显著程度不同,遗忘组的差异更明显。但综合分析,可用不同组别未得到控制的个体差异来解释这两个结果,于是需要进一步控制个体差异,考察听觉通道更清晰的定向遗忘效应和理论解释。基于此,研究者在实验二中将组别(任务类型)从被试间实验处理改成了被试内模式,同时还有效地控制了性别和科系等额外变量。

3

实验二

基于实验一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听觉通道定向遗

忘效应的内在机制,检测先前无法排除的提取抑制是否能够解释听觉定向遗忘。在保持原有程序和材料基础上,控制了个体差异。

3.1方法3.1.1被试

安徽某高校广告招聘的本科生26名,其中两名中途退出了实验,获得24份有效数据,男女和文理皆各半,年龄为(21.29±1.04)岁。

3.1.2实验设计

采用2(性别)×2(词表)×2(条件)×2(科

系)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性别和科系为被试间变量,词表和条件(记忆或遗忘) 皆为重复测量变量,其中词表内词语为随机呈现,被试的测试顺序和实验条件的重复测量效应在被试间平衡。

3.2结果与讨论

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再认成绩见表2。

将条件和词表作为被试内因素,性别和科系作

为被试间因素进行混合实验设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实验条件(记忆组和遗忘组)差异极显著,F (2,19)=48.934,p

271

表2

不同类型被试不同条件下的击中项目数和反应时的比较

击中项目数(个)反应时(ms )实验条件

M

SD M SD M SD M SD

词表1理工记忆15.34.215.22.22216.9195.42213.7160.7遗忘15.7

2.4

14.7

3.22411.9608.82312.2195.7

文艺记忆15.32.016.32.22292.6175.02326.5189.9遗忘13.7

3.5

16.3

1.52433.8261.02349.2168.6

词表2理工记忆14.74.816.52.72064.8290.72042.0112.5遗忘15.7

2.8

15.5

3.22155.6523.32160.9168.7

文艺记忆14.82.316.52.12145.2200.22151.5294.0遗忘

13.0

2.0

14.7

3.32139.8111.12194.9275.4

著,F (1,20)=4.465,p =0.0470.05。而词表与性别、词表与科系、词表与性别与科系等各项交互效应均不显著。

由分析可知,词表1反应时明显慢于词表2,差异MD =-90.97,p

272心理与行为研究第7卷

中新词表的正确拒斥差异也不显著,t (23)=-1.779,p =0.088。这表明听觉定向遗忘效应并不由

编码引起,而是提取抑制导致的。

综合而言,遗忘条件下记忆词表与遗忘词表的配对检验及记忆控制条件记忆词表1和遗忘条件下遗忘词表1的配对检验都表明存在听觉定向遗忘效应。记忆和遗忘两条件下词表1总反应时显著慢于词表2,表明可能存在定向遗忘效应,也可能是由于记忆条件下词表1反应时极小导致的。进一步发现记忆条件词表1反应时显著低于遗忘条件下词表

1反应时,但两词表2的差异不显著,即实验条件

词表1反应时低于对照条件词表1,说明有明显的

定向遗忘效应。而这两条件击中项目数差异不显著,说明定向遗忘并非编码不同导致的。两条件下分别进行的词表1和词表2正确项目数的组内配对样本t 检验显示两者差异显著,p

4

总讨论

两个实验采用语音材料探讨了听觉通道是否存

在定向遗忘效应及听觉定向遗忘的解释机制,是支持编码理论还是提取抑制理论。实验一中,控制了中间指导语呈现的时间,记录了被试反应的击中项目数和虚报项目数等不同指标,有效地排除了时间—准确率权衡等因素,初步证明了听觉通道存在定向遗忘效应,但是这种结果较为模糊,不够充分;同时也并没有清楚地阐明听觉定向遗忘机制。而实验二则将对先前可能解释听觉定向遗忘的个体差异进行了控制,将测验条件由组间设计调整为组内设计,并进一步记录了两条件下各词表更细致的反应指标,如词表1击中数、击中反应时、词表2击中反应时等,加之对性别和科系等被试个体差异的控制,清晰获得了听觉定向遗忘效应及支持提取抑制的依据,证明了实验假设。

长期以来研究者就认为定向遗忘是由于人们在阅读完指导语之后,对要求遗忘的先前呈现项目停止了复述,将更多的注意资源用于进行后续记忆项目的复述导致的

[12]

,即是说编码理论主要观点认

为复述与否导致了编码不同,致使进行复述的记忆项目编码更精细。尽管如此,复述作为一种语音编码的过程或步骤,很少有研究就其本身对定向遗忘的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者就此借助语音刺激就高度

依赖语音编码的听觉通道进行了定向遗忘探讨。发现不同条件下项目的编码并无不同,用语音编码的材料证明了定向遗忘的提取抑制假说。

最近Lee

[13]

从项目水平和词表水平进行的一

项研究显示,词表长度会影响定向遗忘机制,以项目方式呈现的词汇更多支持定向遗忘的编码理论解释,而以列表呈现的列表项目较多时就更多支持提取抑制理论。这说明定向遗忘作为一种人类较高级的认知,具有“自适应”性。能够根据认知资源以及任务负荷来“自我”调整。当任务较小,即以项目呈现时,为减少错误记忆会以编码来改变储存和提取。当项目数量增多成为词表时,则进行了提取抑制,由先前严格的“质”的控制转换成“量”的控制。同时本研究中支持提取抑制假说可能也存在这个原因———使用词表形式呈现,且项目数较多。另外,研究者认为不同条件下词表1和词表2的显著差异是练习效应导致的,即表明存在练习效应,但听觉遗忘效应并非练习效应导致的。因为记忆和遗忘四词表的比较均是遗忘词表1反应时显著最大,且记忆条件和遗忘条件下词表1的差异显著,而词表2不显著。今后需在进一步控制练习效应的基础上对听觉定向效应的提取抑制理论进行深入探讨。

5

结论

听觉通道存在着定向遗忘,并且支持提取抑制

理论。

1白学军, 杨海波, 沈德立. 材料性质对有意遗忘影响的实验研究. 应用心理学, 2004, 10(4):8-12

2宋耀武, 白学军. 有意遗忘中认知抑制机制的研究进展. 心理科学, 2003, 26(4):727-728

3陈曦. 复述、提取抑制与有意遗忘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99, 31(2):284-289

4Bjork R A, LaBerge D, LeGrand R. The modification of short-term memory through instructions to forget. Psychonomic Science, 1968, 10:55-56

5Basden B H, Basden D R, Gargano G J. Directed forgetting in implicit and explicit memory tests:A comparison of metho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 -nition, 1993, 19(3):603-616

6Sahakyan L, Delaney P F. Can encoding differences explain the benefits of directed forgetting in the list method paradigm? Jour -

第4期

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3, 48(1):195-206

7Sahakyan L, Kelley C M. A contextual change account of the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2, 28(6):1064-10728Zacks R T, Radvansky G, Hasher L. Studies of directed forget -ting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 -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6, 22(1):143-156

9张明, 陈骐. 记忆提取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 2002, 10(2):133-146

10慕德芳, 宋耀武, 陈英和. 定向遗忘中提取抑制的机制:成功提取

引起抑制. 心理学报, 2009, 41:26-34

273

11王还, 常宝儒, 李宜生, 等.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 北京:北京语言

学院出版社, 1986

12Sahakyan L, Delaney P F. Directed forgetting in incidental

learning and recognition testing:Support for a two -factor ac -cou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5, 31(4):789-801

13Lee Y. Can intentional forgetting reduce false memory:Effects of

list -level and item -level forgetting. Acta Psychologica, 2008, 127(1):146-153

RETRIEVAL INHIBITION :EVIDENCE FROM DIRECTED FORGETTING IN

AUDITORY MODALITY

Shen Wangbing 1, Liu Chang 1, Wang Yongjuan 2

(1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Lab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and Anqing 7th Middle School of Anhui Province, Anqing

210097; 2Anqing Teachers ′College

246001)

Abstract

Forty-fiv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 Experiment 1and twenty-four in Experiment 2. The two experiments which participants studied items from list-List 1and List 2both indicated there are directed forget -ting effect, but in Experiment 1, it was fuzzy and tiny; however, it was clear in Experiment 2. When they partic -ipated in experiment 1, all subject only test a condition, either F-cue or R-cue, the result of it can be account -ed by difference of subjects. Therefore, we conducted experiment 2, and we controlled the difference of subject, all participants both test in F-cue and R-cue, the order effect was counterbalance. It also acquired acoustical di -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Fin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rected forgetting effect also existed in auditory materials and it supported retrieval inhibition theory.

Key words directed forgetting, retrieval inhibition, acoustical modality, auditory materials. 附录:

学习阶段前半词表

规格本性宽度眼界把戏耻辱脉搏遗志练习阶段词表

差错差错

野外野外

仪式仪式

特区特区

本分本分

比方缘由

海关创举兵役单元暗号补丁外汇宗旨

财经分歧情谊进度触觉初次深渊条理

色调割据阅历协议词汇主体文风疾苦

大意权限差距变故混战后卫昔日习性

病症人事长工部下半空卓越相貌友情

胆量生平急电正气常识左派序幕征途

真空乡间当年拉力惯性信仰样式重担

报酬理念介质喜讯案子童话联想造型

北部实业奇观尺度边际法典流言通道

学习阶段后半词表

再认阶段干扰词表


相关文章

  • 20XX年-20XX年学年度高中班主任工作总结
  • 这一年,是漫长的一年。高中的班主任并不好当,各种各样的学生和家长都有。特此总结,以备反思。 第一,学生的心理是必须考虑的! 不能只顾自己的想法,或者只顾及学校的各种常规考核,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高中的学习生活是紧张的,学生的学习压力巨大,如果班主任再死命压,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只有心理健康,心情愉快, ...

  • 演讲稿结尾格式
  • 结尾要点:简洁有力,余音绕梁 结尾是演讲内容的自然结束.言简意赅.余音绕梁的结尾能够震撼听众,促使听众不断地思考和回味. 演讲稿结尾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是对演讲全文要点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也可以是号召性.激励性的口号,也可以是名人名言以及幽默的话,结尾的重要原则是:一定要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演讲 ...

  • 演讲稿的主要写作思路
  •   (一)层次 层次是演讲稿思想内容的表现次序,它体现着演讲者思路展开的步骤,也反映了演讲者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演讲稿结构的层次是根据演讲的时空特点对演讲材料加以选取和组 合而形成的。由于演讲是直接面对听众的活动,所以演讲稿的结构层次是听众无法凭借视觉 加以把握的,而听觉对层次的把握又要受限于演 ...

  • 同心同德 群策群力 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公司整体发展水平
  • 同心同德 群策群力 以科学发展观全面提升公司整体发展水平 ——在2004年12月28日********公司 第三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经 理 *** (审议稿)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公司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4年工作回顾 2004年,是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向着公菊 ...

  • 从演讲稿的结构谈演讲稿的开头与结尾写作技巧
  • 从内部结构来说,演讲需要形成或创造现场的情绪氛围,所讲的内容应该较为集中,通常一篇演讲稿"最多只能讲两三个问题,而且这两三个问题还得很紧密地在逻辑上串连起来,以层层推演的方式,一环扣一环地展开,这时最忌的是平面罗列:甲乙丙丁,1234,abcd,尤其成为大忌的是先亮论点,后举例子.这只能使 ...

  • 公安局物证鉴定
  • 1972年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在公安部原三局(治安局)技术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刑事技术专门机构,命名为公安部一二六研究所。1984年,公安部将一二六研究所更名为公安部第二研究所。1996年1月11日,经公安部党委研究决定,并报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以公安部第二研究所为基础正式成立公安部物证鉴 ...

  • 心理学实验心得体会
  •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 (如事物a或 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 (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 b时给予奖励,即 ...

  • 英语发言稿开头
  • 也叫演说辞,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所发表的讲话文稿. 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的内容和形式. 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它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也可以用来介绍自己的学习.工作情况和经验 ...

  • 提取证据申请书
  •   一、请贵院到汉寿县公安局国保大队提取2011年7月30日(也许是7月31日,记不太清楚日期)汉寿县公安局拘留徐方渔的证据(找国保大队工作干警,因为是他们给我的)。   二、请贵院到汉寿县聂家桥乡找当时的乡长刘娜(现今书记)等提取证据。因为2011年7月县公安局国保大队出具拘留证,后又收回去了,刘 ...

  • 体育视频的内容标注和解析技术研究
  •   一,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近年来,数字视频的应用日趋广泛.诸如视频点播,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视频会议,远程教育等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熟悉.面对大量涌现的视频数据,如何找到所需的视频信息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简单的视频名查询和类似录像机的播放功能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正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