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总第436期·

【媒体与传播】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姜胜洪

(天津社会科学院

舆情研究所,天津

300191)

摘要: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主要特点。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舆情;内涵;基本特性〔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3-0151-02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等。

对于舆情的内涵,国内的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研究者指出:“所谓‘舆情’,实际上就是大众密切关心的热门话题或反映了某些社会心理的观点与看法,其较高层次,基本层次是‘情绪’。大众传媒对此应有足够的是‘思潮’

”另敏感,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减少社会震荡。有研究者认为:“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外露的部分)”〔3〕更多或情绪反应(既可能外露又可能不外露的部分)。的学者对舆情概念的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狭义上,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4〕在广义上,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5〕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

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来说,它们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状况的反映。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不可能是超时代超社会的,它们都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二,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不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不能形成舆情,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人们面对客观现象和现实问题所公开表达出来的内心态度和意见,并通过公开传播来吸引和影响广大公众。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心(

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38亿人,〔1〕网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发展,为民众表达舆情、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像“晴雨表”一样,时刻反映着人们情绪和思想的变化,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研究网络舆情的内涵,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及时把握民众的思想动态,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唐昭宗在乾)的一封诏书中称:“朕采于群议,询宁四年(公元897年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2〕此后,“舆情”一词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在《四库全书》中,“舆情”一词共出现了一千一百余次,分散在经、史、子、集各部中。在我国古代,“舆”本谓车箱,因即指车。说文解字·车部》:“舆,车舆也”。“舆人”即为造车工《

人。《周礼·考工记·舆人》:“舆人为车。”到春秋末期,“舆”逐渐演化为轿子,“舆人”也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涵盖了车夫、差役、小官吏和随车士卒等下层的普通大众的意思。到了汉代,历史文献中的“舆人”,与“刍荛”、“庶人”一样,成为普通百姓的代名词。早期“舆人”“舆情”这类词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说明我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已开始关注民意人心,并把“执政需要得民心”作为一条基本执政经验。

舆情在《辞源》(修订本)中,被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则被解释为“公众。据此可见,“舆情”的基本含义应为民众的意见和态度”[收稿日期]2009-08-25

[作者简介]姜胜洪(1963-),男,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151

2010第3期理论界

【媒体与传播】

第三,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关联性很强,现实社会中人们关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议论很容易传到网上,而网上关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议论也会很快向社会扩散。

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虽然相互联系,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传播方式不同。社会舆情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口传心授,并以一定的意见、情绪、态度甚至行动倾向表现出来,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即网民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都是在网络中进行表达。

第二,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社情民意的反映面上不尽相同。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只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因此,网络舆情不能等同于社会整体的意见与情绪,它只是反映以网民为主的某些社会群体或阶层的意愿。

第三,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的存在形式不同。与社会舆情主要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或行为举动等方式表现不同,网络舆情则是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博客、播客、即时通讯工具、搜索聚合等途径表达出来。

二、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与其他舆情形态相比较,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具有许多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网民的舆情呼声,已经成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有评论人感慨于此,甚至用了“全民皆法官”来形容这场近乎癫狂的舆论“盛宴”。〔7〕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一方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3.丰富性。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主题来看,从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中到国家哀悼日,从河北、成都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到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从北京奥运开幕式到“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太空行走,从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要不要“抄底华尔街”,从拉萨“3.14”事件到乌鲁木齐“7.5”事件,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到

〔6〕

·总第436期·

个税起征点调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上信息海量,网上舆情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和情绪表达,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

4.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5.偏差性。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比如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一些沿海企业出现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的现象,股市楼市跌入低谷,部分网民利用网络发表情绪化言论。同时,在很多时候网民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因此,网上舆情是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有时它是真实意见的反映,有时也会与人们原有的意见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如哈尔滨6警察打死青年林松岭一案,在网上一波三折,舆论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谣言传播的速度也让人始料不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既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舆情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又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其负面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网民规模突破8亿网络规模稳居世界首位[EB/[OL].人民网,2009-07-16.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85.

[3]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4]王来华主编.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

[5]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6.

[6]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

[7]廖言.慎防网络舆论卷起“媒体审判”[J].瞭望,2009(21).

责任编辑:丁芝

理论界2010第3期

152

·总第436期·

【媒体与传播】

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

□姜胜洪

(天津社会科学院

舆情研究所,天津

300191)

摘要: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网络舆情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主要特点。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网络舆情;内涵;基本特性〔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0)03-0151-02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等。

对于舆情的内涵,国内的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研究者指出:“所谓‘舆情’,实际上就是大众密切关心的热门话题或反映了某些社会心理的观点与看法,其较高层次,基本层次是‘情绪’。大众传媒对此应有足够的是‘思潮’

”另敏感,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舆论引导,减少社会震荡。有研究者认为:“舆情即民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尤其是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外露的部分)”〔3〕更多或情绪反应(既可能外露又可能不外露的部分)。的学者对舆情概念的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在狭义上,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4〕在广义上,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5〕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指媒体或网民借助互联网,对某一焦点问题、社会公共事务等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干部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的集中反映。

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来说,它们的联系表现在:

第一,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状况的反映。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不可能是超时代超社会的,它们都具有社会历史性。

第二,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不公开表达和传播的态度、意见和看法不能形成舆情,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都是人们面对客观现象和现实问题所公开表达出来的内心态度和意见,并通过公开传播来吸引和影响广大公众。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迅速,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心(

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38亿人,〔1〕网民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发展,为民众表达舆情、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像“晴雨表”一样,时刻反映着人们情绪和思想的变化,日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肯定。研究网络舆情的内涵,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及时把握民众的思想动态,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唐昭宗在乾)的一封诏书中称:“朕采于群议,询宁四年(公元897年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2〕此后,“舆情”一词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加。在《四库全书》中,“舆情”一词共出现了一千一百余次,分散在经、史、子、集各部中。在我国古代,“舆”本谓车箱,因即指车。说文解字·车部》:“舆,车舆也”。“舆人”即为造车工《

人。《周礼·考工记·舆人》:“舆人为车。”到春秋末期,“舆”逐渐演化为轿子,“舆人”也被赋予抬轿子的人的意思,并逐渐涵盖了车夫、差役、小官吏和随车士卒等下层的普通大众的意思。到了汉代,历史文献中的“舆人”,与“刍荛”、“庶人”一样,成为普通百姓的代名词。早期“舆人”“舆情”这类词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说明我国历史上的执政者已开始关注民意人心,并把“执政需要得民心”作为一条基本执政经验。

舆情在《辞源》(修订本)中,被解释为“民众的意愿”;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则被解释为“公众。据此可见,“舆情”的基本含义应为民众的意见和态度”[收稿日期]2009-08-25

[作者简介]姜胜洪(1963-),男,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副研究员。

151

2010第3期理论界

【媒体与传播】

第三,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往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关联性很强,现实社会中人们关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的议论很容易传到网上,而网上关于某一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议论也会很快向社会扩散。

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虽然相互联系,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的传播方式不同。社会舆情往往是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口传心授,并以一定的意见、情绪、态度甚至行动倾向表现出来,而网络舆情的产生、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即网民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都是在网络中进行表达。

第二,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社情民意的反映面上不尽相同。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只是社会人群的一部分,因此,网络舆情不能等同于社会整体的意见与情绪,它只是反映以网民为主的某些社会群体或阶层的意愿。

第三,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的存在形式不同。与社会舆情主要通过人们的街谈巷议或行为举动等方式表现不同,网络舆情则是通过新闻跟帖、论坛、博客、播客、即时通讯工具、搜索聚合等途径表达出来。

二、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与其他舆情形态相比较,网络舆情在传播方式和效果等方面,具有许多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性。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网民的舆情呼声,已经成为引导和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有评论人感慨于此,甚至用了“全民皆法官”来形容这场近乎癫狂的舆论“盛宴”。〔7〕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一方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另一方面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3.丰富性。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任何人都拥有选择主题、话题和选择写什么、怎么写的自由。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主题来看,从温家宝总理在汶川地震中到国家哀悼日,从河北、成都的一系列安全事故到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等地的群体性事件,从北京奥运开幕式到“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实现太空行走,从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要不要“抄底华尔街”,从拉萨“3.14”事件到乌鲁木齐“7.5”事件,从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到

〔6〕

·总第436期·

个税起征点调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由于网上信息海量,网上舆情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有积极健康的言论和情绪表达,也有庸俗化和灰色的言论和情绪表达,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

4.互动性。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5.偏差性。网民个体所受到的现实压力会直接影响到其在网上的意见表达。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比如随着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我国一些沿海企业出现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的现象,股市楼市跌入低谷,部分网民利用网络发表情绪化言论。同时,在很多时候网民间的情绪会相互感染,因此,网上舆情是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有时它是真实意见的反映,有时也会与人们原有的意见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值得注意的是,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如哈尔滨6警察打死青年林松岭一案,在网上一波三折,舆论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谣言传播的速度也让人始料不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构建和谐网络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既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舆情表达中的积极作用,又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其负面影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正确引导网上舆论,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舆情信息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国网民规模突破8亿网络规模稳居世界首位[EB/[OL].人民网,2009-07-16.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85.

[3]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4]王来华主编.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

[5]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舆情信息工作概论[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6.

[6]中共中央宣传部舆情信息局编著.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6.

[7]廖言.慎防网络舆论卷起“媒体审判”[J].瞭望,2009(21).

责任编辑:丁芝

理论界2010第3期

152


相关文章

  • 工商局网络发言人团队管理办法
  • 为确保广大网民的意见与建议得到及时反映、办理和答复,起到汇聚民智推动科学发展、疏导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制定××市工商局网络发言人工作团队工作制度如下:   一、 工作职责   (一)做好网上政务公开工作。定期不定期在网上发布工商职能范围内的政务信息。工商部门出台的各项规划、各种规章制度和推进的各 ...

  • 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经验材料
  • 为进一步加强组织部门应对处置重要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提高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树立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良好形象,根据中组部的部署要求和省委组织部<关于印发<组织部门重要网络舆情处置办法>的通知>精神,梅山乡结合实际,"四跨越"率先推进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网络舆 ...

  • 信息工作交流材料
  • 首先感谢xx市委宣传部为我们提供了同全市宣传舆情信息工作同行学习交流的机会,感谢xx市委宣传部多年来对我们舆情信息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面我向同志们汇报一下xx年xx市的舆情信息工作.xx年,我们共向中宣部报送舆情信息6000多篇(条),采用356篇(条),其中中央政治局领导批示17篇.好信息8篇 ...

  • 镇宣传工作半年总结
  • 20nn年上半年,我镇宣传思想工作在县委宣传部的领导下,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宣传、学习、贯彻党的xx大、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创新方法、创新思路、创新载体,以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文化、推出特色文 ...

  • 青少年网络文明工程实施方案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广东省委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我市青少年网络使用的实际情况,大力加强对青少年网络环境的综合整治和规范管理,建立引导、教育青少年文明上网的长效工作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的青少年网络文化氛围,进一步推进青少年网络文明建设、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

  • 信息调研网络工作总结
  • 今年,信息科坚持以宣传舆情、信息、调研和网络工作为重点,本着全面、及时、准确、实效的原则,切实加强宣传调研信息与舆情信息工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为实现全市宣传思想工作目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今年截止到10月份中宣部发舆情信息200篇,其中中央领导批示14篇,中宣部发业务通讯单篇一篇。省委会宣传部 ...

  • 市委宣传部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
  • 2011年,登封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市委的领导和上级宣传部门的指导下,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为工作出发点,按照“精神状态好、作用发挥好、服务大局好、关系协调好、宣传效果好”的工作思路,以聚民心、 ...

  • 市委宣传部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计划
  • xx年,xx的宣传思想工作在市委的领导和上级宣传部门的指导下,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为全市的经济建设服务、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为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为工作出发点,按照“精神状态好、作用发挥好、服务大局好、关系协调好、宣传效果好”的工作思路,以聚民心、集民 ...

  • 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现状调研报告
  • 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政法综治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摆在实务界和理论界面前的热门课题,社会管理工作能否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有效地进行调整加强与创新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与"赶超进位.跨越发展"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由于社会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紧万象,涉及面广,现结合部门 ...

  • 对基层检察院信息调研工作的思考
  • 作者:陕西省镇安县检察院 民行科 汪洋 信息调研是基层检察院舆论阵地建设和检察新闻宣传的基础工作,是衡量基层检察工作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展现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的检察形象的宣传窗口.信息调研工作将一线的各项反腐业绩.队伍建设.社会管理创新等最新情况传达给社会,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知情权.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