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重点

第一章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填空、选择、比较)

2.土地的含义(简答):

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选择、填空)

4.土地的特性

5.与土地易混淆的几个概念(辨析)

(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

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3)土地与国土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

义。

6.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7.有关土地资源学的理论(知道、含义了解、填空)

(1)土地资源伦理观——是指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它应反映出在对待土地资源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

(2)土地资源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是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理论支持,土地资源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土地资源都是一个范围不同的大系统 。

(3)土地资源过程理论 ——土地资源和其它事物一样,土地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必然是自然而来又自然而去,是不可能永恒存在的 。

(4)土地资源过程理论 ——土地资源和其它事物一样,土地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必然是自然而来又自然而去,是不可能永恒存在的 。

(5)土地资源辩证理论 ——土地资源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如衰退与进化、耗损与更新、优势与劣势、数量与质量、开发与保护、有限与无限、效率与公平、有用与有害、人口增长的利弊、科技发展的利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等,无不贯穿着矛盾和冲突。

(6)土地资源产权理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资源效率,产权必须明晰、安全、有效,法律上可转移

第二章(主要考填空)

1.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填空)

2.光照和热量的三大指标:光照强度、长度、时间

3.衡量热量的指标(掌握)

(1)温度

(2)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相似的积温在不同地区存在不等效问题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是两者并不相。

4.降水(填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5. 400、800mm等降雨量线(填空)

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6.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填空)

7.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 (填空)

8.森林土(发育完善):有机物残落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填空) 耕作土(比较完整):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坡地没有犁底层和心土层。(填空) 9.(记住)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热量)、经度地带性(降水)和垂直地带性(温度、降水)。

10.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1.(记住)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2.(掌握、重点)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3.(重点)植被生态环境效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第三章

1.基本概念(记、掌握、名解、填空)

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辨析)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类同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1) 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

类型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2) 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类型划

分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

重新分类。因此,土地类型单元一般是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类的基本单元。

(3) 固然土地类型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如耕、林地、草

地等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然而,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因为土地利用类型一方面反映出土地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类活动所赋予土地的属性。

3.土地类型命名法(填空)

(1)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三命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地貌命名法,如丘陵、山地等。

(2)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

(3)利用方式+覆盖特征命名。耕地、林地、牧草地等

(4)用地名+土地类型命名.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

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4.(记住)P66前苏联土地分类:统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地方、限区、相。

5.(掌握)我国土地类型分类及分类依据

(1)土地纲: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子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积温和干燥度。

(2)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

(3)土地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以小地貌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

(4)土地相:具相同景观(地形;岩性、土壤、水文、植被等相对一致的一组土地,根据土属类型、植被种群或利用方式差异划分。

(5)土地面:土地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分类依据为土种、坡度、坡向等。

6.(名解、填空)土地类型的演替

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类型:

(1) 演替原因:自然演替、人为演替

(2) 演替性质:时间演替(不同时间,同一地域)、空间演替(不同地域、不同时间)

(3) 演替方向:正向演替(有利于良心循环),逆向演替

(4) 演替过程:节律性、非节律性

第四章

1.(掌握,考试)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2.(填空)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大体分为土地利用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3.(掌握、考试)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1)准备工作:关系到调查的质量和进度

(2)室内预判

(3)外业调绘

(4)内业转绘

(5)面积量算

(6)成果汇编

(7) 编写报告

4.(记住)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是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等进行监测。

第五章

1.(填空)土地评价的概念: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

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3.(公式了解、概念掌握)土地光温水生产潜力

4.(简述、填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5.(考试)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比配过程:

1)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类型

2)选择参评因子

3)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

4)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5)对评价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6.(考试)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

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7.(记指标类)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第六章

1.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熟记)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

3.(重点掌握)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1)我国粮食生产情况

(2)实现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①扩大耕地面积。开发荒地,现有土地整理,废弃地复垦;

②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

③增加粮食进口量

(3)耕地保护的内容

①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

②耕地地力的保护

③耕地环境的保护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4.(简答)耕地保护对策

(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

(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第七章

1.(记)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2.(记住)土地资源的利用

3.(记概念)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概念: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

可持续评价的关键:考虑土地利用在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4.(掌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系列规划

(1)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方案。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土宏观战略规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与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农、林、渔、牧、工等)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

(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土地利用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4)内部设计也称详细规划,它是根据专项规划要求,以及土地资源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平面布局和工程设计

5.(掌握概念)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

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或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手段、技术程序以及监测分析。

第八章

1.(记)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2)开放的动态系统; (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

(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2.(记概念)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3.(重点、名解、问答、掌握)土地资源的退化与防治

土地退化的涵义: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原因: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不利自然因素导致土地功能的衰减、土地生态系统简单无序。

(1)水土流失防治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

①水土流失的原因:

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

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

第三,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耕地大量开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②防治措施

植树造林、作物秸秆覆盖

(2)土地沙漠化防治

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①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二者共同作用,但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

②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 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固定

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间的胶结性等。

• 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 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

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

• 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

• 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

(3)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①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

不合理灌溉与水库、渠道、稻田渗漏——地下水位提高,含盐的地下水借助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或者灌溉水本身含盐量高,水分被蒸发后,留下盐分,从而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②次生盐渍化土地的防治措施

• 一是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

管上升到达地表;

• 二是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 三是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

• 四是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

• 五是淡化地下水,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化,可以采取雨季前大力

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待雨季补充浅层潜水;

• 六是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同时采取农业措施,增加农

田的作物覆盖,以减少田面蒸发积盐。

(4)土地污染防治

①土地污染的原因:

“工业三废”的排放,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塑料地膜使用(“白色革命”)。

②土地污染的防治措施

土地污染的防治必须“以防为主”,从治理污染源着手,防治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并重。其防治措施:

一是控制和消除工矿业“三废”排放;

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新措施,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

三是推广平衡施肥法,防止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和富营养化;

四是对于已经污染的耕地,可以采取剥离表土的措施去除污染,不能去除污染的耕地,要坚决退耕。

4.(重要、记)土地整理

概念: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

土地整理的意义:

(1)土地整理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

土地整理任务:

在农村: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⑵调整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 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率 ⑷改善生态环境,回复景观

⑸促进城乡现代化建设

在城镇:⑴解决城市发展用地

⑵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土地整理内容(可能考)

在农村:(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

(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在城镇:(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

(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 (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5.(记、概念)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第九章

1.(可能考)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中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决定必须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1)土地资源利用分区:根据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自然环境条件、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协调国民经济各业用地,对土地资源利用在时空上进行分区。

(2)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①土地自然要素的相似性;

②土地利用的相似性;

③多级续分原则。

(3)分区的主要依据:①区域土地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②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③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与产业配置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④土地生产力与综合效益的相对一致性

⑤区域土地利用问题与治理、保护的相对一致性。

(4)中国土地利用区命名:①土地利用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相应发展产业命名;

②土地利用亚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 主导土地利用类型+

开发利用方向命名;

2.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

(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

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江的南水北 调 工 程等)、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 长江北美洲防护林等)、草原建设。

(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3.世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

(4)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5)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6)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

(7)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

第一章

1.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填空、选择、比较)

2.土地的含义(简答):

①土地是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②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

③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④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3.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全部土地,或指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具有利用价值的全部土地。(选择、填空)

4.土地的特性

5.与土地易混淆的几个概念(辨析)

(1)土地与景观、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景观指土地的具体一部分,与土地存在外延上从属关系;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景观强调其美学、生态价值及长期效益;

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它们以实体或非实体形式存在。

景观是指构成人类环境的实体部分。

(2)土地和土壤

土地和土壤不同,土壤是土地的构成部分中诸多自然因素的一种。

(3)土地与国土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的总称:领土、领空、领海。土地的概念要狭窄一些,海洋不包括在土地范围之内。

土地是一个学术上的概念,国土是一个政治概念,二者是在不同层面上作出的不同定

义。

6.土地资源学是以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资源的分类、数量与质量性质及其时空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综合了气象学、土壤学、技术科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其次,它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土地资源学、土地经济学是土地科学的理论基础,为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土地利用是目的,是为了持续发展生产并持续获取需要的各类产品;

土地管理是国家为达到土地利用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管理措施的手段。

7.有关土地资源学的理论(知道、含义了解、填空)

(1)土地资源伦理观——是指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它应反映出在对待土地资源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

(2)土地资源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是认识土地资源的重要理论支持,土地资源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土地资源都是一个范围不同的大系统 。

(3)土地资源过程理论 ——土地资源和其它事物一样,土地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必然是自然而来又自然而去,是不可能永恒存在的 。

(4)土地资源过程理论 ——土地资源和其它事物一样,土地资源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必然是自然而来又自然而去,是不可能永恒存在的 。

(5)土地资源辩证理论 ——土地资源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如衰退与进化、耗损与更新、优势与劣势、数量与质量、开发与保护、有限与无限、效率与公平、有用与有害、人口增长的利弊、科技发展的利弊、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等,无不贯穿着矛盾和冲突。

(6)土地资源产权理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提高资源效率,产权必须明晰、安全、有效,法律上可转移

第二章(主要考填空)

1.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填空)

2.光照和热量的三大指标:光照强度、长度、时间

3.衡量热量的指标(掌握)

(1)温度

(2)积温:连续大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起到连续小于等于某一温度( 0℃ 、 10℃ )止的时期内每天平均温度的和,称某一温度的积温。相似的积温在不同地区存在不等效问题

(3)无霜期:每年初霜期与终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它与温度生长期有关,但是两者并不相。

4.降水(填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5. 400、800mm等降雨量线(填空)

400mm等降雨量线——自大兴安岭起,经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以西、以北为牧区,以东、以南为农业区。

800mm等雨量线——东自青岛起,向西到淮北,然后循秦岭经川西到青藏高原东南角。以北——旱作(雨养)农业,以南——水田农业

6.地学要素为区域性因素,主要是使区域内的光、温、水、土四大要素在大的气候规律控制下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分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填空)

7.地表水主要有河流、湖泊、冰川、沼泽等。 (填空)

8.森林土(发育完善):有机物残落层、腐殖质表土层、沉淀心土层、母质层。(填空) 耕作土(比较完整):耕作层、犁底层、母质层。坡地没有犁底层和心土层。(填空) 9.(记住)有明显的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热量)、经度地带性(降水)和垂直地带性(温度、降水)。

10.生物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11.(记住)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其中的生境主要是指构成生态系统要素之一的无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土壤及水文等。它不仅是生物群落乃至生态系统形成的基本条件,而且生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2.(掌握、重点)生态系统是特定区域中的全部生物和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或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温度、湿度、土壤、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等)之间,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3.(重点)植被生态环境效应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2)调节气候,保护环境

(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4)固结土体,改善土壤理化性质

第三章

1.基本概念(记、掌握、名解、填空)

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的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等,并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归并,从而划分出若干土地类型。 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辨析)

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类同于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1) 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

类型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2) 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类型划

分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

重新分类。因此,土地类型单元一般是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及分类的基本单元。

(3) 固然土地类型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如耕、林地、草

地等在概念上是有区别的。然而,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要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因为土地利用类型一方面反映出土地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人类活动所赋予土地的属性。

3.土地类型命名法(填空)

(1)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三命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植被(土壤)+地貌命名法,如草灌丘坡地、黄红壤山坡地;地貌命名法,如丘陵、山地等。

(2)群众习惯的名称。川地、塬地、梁地、沙田、围田、坑田等

(3)利用方式+覆盖特征命名。耕地、林地、牧草地等

(4)用地名+土地类型命名.以澳大利亚、英国为代表。如澳大利亚的“纳珀比土地系统”

或“沃伯顿土地系统”

4.(记住)P66前苏联土地分类:统把景观作为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具有最大一致性的自然区划单位。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地方、限区、相。

5.(掌握)我国土地类型分类及分类依据

(1)土地纲:以影响土地地带性分异的水、热、气候因子组合特征为分类依据,具体指标为>10℃积温和干燥度。

(2)土地类:在土地纲内具有相同地貌类型的一类土地,其分类以综合反映大中地形和岩性类别的地貌类型为依据。

(3)土地型: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土地分类单元,在土地类内具有相同小地貌、土壤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的一群土地.以小地貌类型、土类或亚类、植物群落或利用方向作为分类依据。

(4)土地相:具相同景观(地形;岩性、土壤、水文、植被等相对一致的一组土地,根据土属类型、植被种群或利用方式差异划分。

(5)土地面:土地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是具有相似生产潜力的一片土地,分类依据为土种、坡度、坡向等。

6.(名解、填空)土地类型的演替

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土地类型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地理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当各种自然,人为因素作用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或作用时间到达某一时段时,土地类型属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由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类型:

(1) 演替原因:自然演替、人为演替

(2) 演替性质:时间演替(不同时间,同一地域)、空间演替(不同地域、不同时间)

(3) 演替方向:正向演替(有利于良心循环),逆向演替

(4) 演替过程:节律性、非节律性

第四章

1.(掌握,考试)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的学科知识为基础,用遥感和测绘制图等技术,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程。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用于:综合农业区划、土地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等。

2.(填空)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的调查。大体分为土地利用调查、土地类型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权属调查。 3.(掌握、考试)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1)准备工作:关系到调查的质量和进度

(2)室内预判

(3)外业调绘

(4)内业转绘

(5)面积量算

(6)成果汇编

(7) 编写报告

4.(记住)土地资源动态监测

是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等进行监测。

第五章

1.(填空)土地评价的概念: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基础上,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属性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

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水平。

2.土地资源生产潜力评价

3.(公式了解、概念掌握)土地光温水生产潜力

4.(简述、填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评价系统分为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5.(考试)比配:将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地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或土地质量的改造与适宜性结果计算相结合的过程。 比配过程:

1)确定土地用途或利用类型

2)选择参评因子

3)编制参评因子适宜程度分级表

4)通过对照比较,确定评价单元的每个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

5)对评价的评价因子的适宜性等级进行比较,选最小的等级作为这个评价单元的评价结果。 6.(考试)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的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

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学的标准,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评价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

7.(记指标类)土地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第六章

1.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承载一定生活水平下的人口限度,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潜力,用不同的投入(物质的、技术的)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总量,可以供养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熟记)农业生态区法的内涵(AEZ法) :按相同比例尺,通过气候图、土壤图、地形图、水文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件的叠加,划分农业生态区,在根据各生态区作物种类及种植制度、耕地资源、灌溉条件、投入水平计算生产潜力。

3.(重点掌握)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1)我国粮食生产情况

(2)实现粮食安全对耕地保护的要求

①扩大耕地面积。开发荒地,现有土地整理,废弃地复垦;

②增加单位面积耕地的产量水平;

③增加粮食进口量

(3)耕地保护的内容

①耕地数量或面积的保护

②耕地地力的保护

③耕地环境的保护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

4.(简答)耕地保护对策

(1)树立正确观念,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农林牧渔用地结构的比例关系;

(2)加强耕地保护和宣传;

(3)强化耕地的行政保护;

(4)强化耕地的法律保护;

(5)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

(6)加强城市用地的产出率指标管理;

(7)加大对耕地的投入。

第七章

1.(记)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2.(记住)土地资源的利用

3.(记概念)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概念:将与土地利用有关的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分析,指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评价。

可持续评价的关键:考虑土地利用在将来的发展变化趋势

4.(掌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系列规划

(1)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方案。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以一定的行政区划为单位,根据国土宏观战略规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和土地自身的适宜性与生产力,实行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农、林、渔、牧、工等)之间的调整与分配,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在时间上和地域上所进行的长期的,战略性的总体布置和统筹安排。

(3)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对土地利用某一方面而进行的土地利用规划

(4)内部设计也称详细规划,它是根据专项规划要求,以及土地资源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平面布局和工程设计

5.(掌握概念)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管理

在已经进行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来的土地类型的变化情况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属、行政界线等变化情况进行调查(或变更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的行为。包括监测内容、监测手段、技术程序以及监测分析。

第八章

1.(记)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中的生物、环境等要素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

土地生态系统的特征:(1)多层次结构的复合系统;

(2)开放的动态系统; (3)自然过程最活跃的场所,人类活动的基地;

(4)具有自我调节和补偿的功能。

2.(记概念)土地生态设计:是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选择和优化。

3.(重点、名解、问答、掌握)土地资源的退化与防治

土地退化的涵义:土地退化是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原因:人类不当的土地利用、不利自然因素导致土地功能的衰减、土地生态系统简单无序。

(1)水土流失防治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受水力侵蚀(简称水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而随地表径流或土壤水分损失的现象。

①水土流失的原因:

我国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地理原因,也有社会经济原因。

首先,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

其次,我国又是一个季风气候的国家。

第三,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古国,垦耕历史久远,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导致耕地大量开荒,是我国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②防治措施

植树造林、作物秸秆覆盖

(2)土地沙漠化防治

土地沙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破坏了植被,地面失去覆盖,使非沙漠地区出现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①土地沙漠化的原因:

土地沙漠化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二者共同作用,但人为因素是主导因素。

②土地沙漠化的防治措施

• 沙漠化防治必须通过增加地表粗糙度(如营造防护林等),降低近地面风速;固定

流沙,控制沙源;改变地表状况,如改变地表微起伏状况、增加植被覆盖度、增加沙粒之间的胶结性等。

• 其防治措施可以概括为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栽培措施。

• 生物措施是主要措施,主要是通过营造防护林带和防护林网。另外,种草或栽培低

矮灌木,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度也是有效的防风固沙措施。

• 工程措施的作用基本上同生物措施,具有见效快的优势。

• 耕作栽培措施,对于耕地,留茬免耕。对于放牧草场,控制载畜量。

(3)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为活动不当,引起土体内和地下水中的水溶性盐类随土壤毛细管上升水流向上运行,在强烈蒸发条件下,在土体内,尤其是在土壤表层累积,因而使原来非盐渍化的土壤发生了盐渍化,或增强了原土壤的盐化程度,从而影响一般植物的正常生长的过程

①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原因

不合理灌溉与水库、渠道、稻田渗漏——地下水位提高,含盐的地下水借助土壤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或者灌溉水本身含盐量高,水分被蒸发后,留下盐分,从而造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②次生盐渍化土地的防治措施

• 一是健全排水系统,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以防止含盐地下水沿土壤毛细

管上升到达地表;

• 二是控制合理的灌溉定额,发展节水灌溉,避免大水漫灌造成地下水位上升; • 三是控制灌溉水水质,避免因灌溉高矿化度水造成土壤积盐;

• 四是在已发生次生盐渍化的地方,排水洗盐,或种植抗盐作物;

• 五是淡化地下水,特别是东部季风区的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化,可以采取雨季前大力

抽取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后,待雨季补充浅层潜水;

• 六是采用平整田面,减少田面的不平衡的蒸发积盐面,同时采取农业措施,增加农

田的作物覆盖,以减少田面蒸发积盐。

(4)土地污染防治

①土地污染的原因:

“工业三废”的排放,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塑料地膜使用(“白色革命”)。

②土地污染的防治措施

土地污染的防治必须“以防为主”,从治理污染源着手,防治土地污染和水污染并重。其防治措施:

一是控制和消除工矿业“三废”排放;

二是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新措施,逐步减少农药用量和使用高效低毒易分解的农药;

三是推广平衡施肥法,防止地下水的硝态氮污染和富营养化;

四是对于已经污染的耕地,可以采取剥离表土的措施去除污染,不能去除污染的耕地,要坚决退耕。

4.(重要、记)土地整理

概念: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为依据,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土地利用调整改造综合整治,达到改善土地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对土地利用进行调整和治理。

土地整理的意义:

(1)土地整理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

(2)土地整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土地整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4)土地整理是农业基础建设的重要内容。

土地整理任务:

在农村:⑴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⑵调整土地权属关系,适应土地生产力发展要求 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和产出率 ⑷改善生态环境,回复景观

⑸促进城乡现代化建设

在城镇:⑴解决城市发展用地

⑵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

土地整理内容(可能考)

在农村:(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

(2)调整农田整治及道路、沟渠等基本建设

(3)农地改造

(4)复垦废弃土地、开发宜农荒地

(5)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6)规划地界、确定权属

(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在城镇:(1)内部挖潜,集约利用土地,充分利用建成区内的闲散地

(2)对已被利用的土地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功能 (3)在用途、布局与产出率等方面重新进行优化配置

5.(记、概念)土地复垦:指对生态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的状态。

第九章

1.(可能考)土地资源利用分区:

中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布特征决定必须进行土地利用分区

(1)土地资源利用分区:根据土地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自然环境条件、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现状与发展前景,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改善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协调国民经济各业用地,对土地资源利用在时空上进行分区。

(2)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 ①土地自然要素的相似性;

②土地利用的相似性;

③多级续分原则。

(3)分区的主要依据:①区域土地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②区位因素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相对一致性;

③区域土地利用方向与产业配置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④土地生产力与综合效益的相对一致性

⑤区域土地利用问题与治理、保护的相对一致性。

(4)中国土地利用区命名:①土地利用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 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相应发展产业命名;

②土地利用亚区采用区位(含土地类型)+ 主导土地利用类型+

开发利用方向命名;

2.我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如土地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加强土地立法和执法、强化土地管理业务建设。

(2)进一步推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3)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护基本农田

(4)增加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土

(5)实施土地资源宏观生态开发

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长江的南水北 调 工 程等)、实施防护林改造工程(三北防护林、 长江北美洲防护林等)、草原建设。

(6)严格控制人口增长

3.世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对策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进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3)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方法的研究

(4)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

(5)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6)加强土地保护,防止生态恶化

(7)控制人口,实施计划生育


相关文章

  • 乡镇国土工作安排意见
  • 20xx年,国土资源工作以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创新思路,转变方式,主动服务,规范管理,全面完成各项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三中全会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好县委工作会议、全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市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以“项目建设攻坚年”为载体,切实履行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重要 ...

  • 国土资源局20XX年工作年终总结和20XX年工作思路
  • 2011年,xxxx国土资源局在旗委、旗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旗委、旗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市国土资源局的总体部署,认真履行国土资源部门的职能职责,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2011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围绕旗委、旗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旗发展 ...

  • 县国土资源局20XX年工作总结
  • 二〇〇九年,××县国土资源局在市国土资源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与大力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精神,认真按照省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和县委xx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积极构建保障科学发展的新机制,依法行政 ...

  • 在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 这次全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上级会议精神,总结xx年度我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表彰先进,研究部署xx年任务,签订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工作目标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下面,我根据局党委讨论的意见,讲四个问题.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xx年,我市国土资

  • 市国土资源局XX年工作总结
  • 一、责任目标完成情况 今年市政府下达我局的责任目标共有10项,年初我局就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了细化、分解,以正式文件下达局属科室(单位)和各县(市)、区国土资源部门,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落实。通过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含有量化指标的8项目标全部提前一个月达到或超过了目标要求,其中三项重点工 ...

  • 国土资源所年终工作总结
  • 2011年以来,··国土资源所在市国土资源局、··分局的正确领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较好地完成了各 ...

  • 国土资源局领导班子20XX年度述职报告
  • 今年以来,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局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局领导班子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全县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各项工作呈现出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良好势头。在此,我代表 ...

  • 国土资源局20XX年工作总结及20XX年工作安排意见
  • xx年我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全会、省委八届六次、市委二届七次全会、县委十届四次全会、县第xx届二次会议精神。以xx届三中全会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职能、转变作风,严格规范管 ...

  • 乡镇国土资源工作总结
  • 20xx年以来,··镇国土资源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严格执行国家、盛市关于国土资源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并重,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

  • 在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 在国土资源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稿 同志们: 不平凡的****年已经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大会,主要议题是回顾总结****年全年工作,理清****年工作思路,确定新的目标任务,下面我主要分三个方面来讲. 一.xx年工作回顾 ****年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