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实验站实习报告

序5月20日清晨,我们踏上了去宁波的火车,在宁波的天童实验站我们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课程的学习。就在一天之前,王秀之老师对我们提出了期望,她说实习是个艰苦的过程,大学四年里也就只有这么一次宝贵的经历,对有的同学来说,这是一生都难得的经历,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才能掌握到实验的要领,体会实习的乐趣所在,在实习中有所收获。最初以为实习会是苦不堪言的,根本没有乐趣所言,然而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时会觉得累和苦,但心是雀跃的,就象是甜蜜的负担,我们欣然接受。行程篇俗话说“入乡随俗”,既然来到了天童森林国家公园,我们就应该对这里的地形,道路,森林中的植物,周边的人群有所了解,因此5月21日早上,在两位王老师简短的讲话后,我们一行人就随着王希华老师绕山一周,熟悉地形,其中自始至终贯穿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认识这里的常住居民——当地生长的植物,在以后几天里,认植物的几乎成了我们睡前必修课,即使茶余饭后,三五好友也常聚在一起,以抢答游戏的形式来辨认植物,不失为劳逸结合,寓学于乐的好方法。当天下午,我们的分组实习就正式开始了。我们是第二组,跟随王希华老师进行植被生态学的实习。第一个内容就是学习最常用的野外植被调查、群落取样的方法­――样地记录(关于实验的具体过程将会在实验篇中进行详细介绍),这也正是应用和补充植物知识的好时机。拉样方的过程中,由于同学们对直线判定的主观误差,使得样方很难得确定,修整了多次才行将完成。在辨认植物时,我们常常有所犹豫,效率并不是很高,14个人调查一个20×20样地花了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在处理上面两个样方时,为了追求效率,我们分成两组同时进行,不料这种自作聪明的行为却犯了王老师的大忌。当时不理解老师的做法,现在想来确有道理,我们既是去学习,不是完成任务,那么只有跟着老师手把手的认识植物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事实也证明了,我们这几个“偷懒的人”鉴别植物的能力确实不如由王老师亲自把关的几个人强。第二天上午虽说也是拉样方,但是并不同于昨天的简单学习和练手,而要学会分析解决“植物在次生演替中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自我恢复”这一问题,因此要对20×20样方中的所有种子植物采取每木调查法,对每个植株测量其高度和胸径,还要对其萌枝进行统计和测量,劳动力明显大了不少,但是通过第一天的学习,我们对一些常见植物,例如批针叶山矾、栲树、连蕊茶的辨识已经基本能掌握了,因此效率明显有提高,而且在每木调查中,对乔木幼苗的认识能力也有所提高,由于今天未到时间就完成了任务,王老师奖励性的带我们组去爬了一次防火道。呵呵,这是第一次爬传说中的防火道,虽然有点累,但是爬到铁架子时心里happy的不得了。下山时在李老师“晚回了吃不到饭”的恐吓下,我们一路飞奔,到达实验站,王场长居然还没开饭,其他同学均对我们汗颜……我们对样方调查法才刚刚觉得开始上手时,就要进行组间的对换了,跟随严恩荣师兄和施加越师兄进行生物量测定实验的学习,简单说来就是砍大树挖小树。就在我们对砍树表示极端不理解时,严师兄说这种小小的牺牲是为了它们能更好的生长,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完成实验,不然再砍一棵生长十余年的大树代价是很大的。听罢,我们顿时觉得压力大了,不敢随便嬉戏玩笑了。砍树是施师兄和男生共同完成的,我们组的男生们虽说有些是首次用锯和斧,但稍加操练一下,似乎并不显得生疏,三两下就将一棵胸径三十几厘米的大树“高位截肢”了。女生们也不敢闲着,在测好相应指标后迅速开始给树理发,又是摘叶又是折枝,一棵冠幅3米的栲树不到一个半钟就变成了“光杆司令”。整个下午我都在担任记录和取样的工作,这才发现平时看似容易的工作真正做起来,要做好还是有难度,再也不敢看轻记录的工作了。整个下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风波”,有一包老枝的取样在混乱之中遗失了,想到严师兄的告诫,想到同学们这么辛苦的放倒一棵树,想到摘叶子是件很boring的事,我就觉得特别难过焦虑,竟忍不住哭了起来,幸好大家都没有放弃,终于在一个角落找到了当天的罪魁祸首,看到它好端端的躺在那里,我不由的破涕为笑了,这场风波终于还是以喜剧收场,不过当时失态也确实让我事后挺难为情的。不知不觉第三天了,仍是砍树做生物量,有了昨天的教训,今天的我们显然是有备而去,选树、伐树、测量、分段、称干、摘叶、折枝,一切都进行的那么有条不紊,由于组织的好,不仅没有任何事故发生,大家效率也提高了不少,我也能忙里偷闲地学习如何用锯子,在师兄的帮助下,我竟然锯下了平生的第一节树干,那股激动劲真是不可言喻,迅速地就向组长邀功去了。上午砍树的兴奋劲和成就感一直延续到下午的挖根行动中。我们一共将6×3棵1m来高的灌木植物连根掘起。挖根其实是件很痛苦的事,一棵1m来高的灌木,其地下部分的根至少也有1m长,特别是石栎这种扎根很深的直根系植物,施师兄和张斌两个孔武有力的男生足足挖了一米多深的坑才把它的根完整的刨出来,张婷和小明两个女生也发挥了“土拨鼠”的精神,用手去刨周围的松土,给男生们减轻负担。至于我们这边也和一棵马银花较上了劲,最后不知谁一声令下“我们用手挖吧”,4、5个人立即趴下去,居然不到一会真的就刨出根部了,这十只爪子联合起来的威力还真不弱于一把铲子呢。在见识到“土拨鼠”的威力后,我们开始对当一只土拨鼠乐此不疲了,不一会儿,大家又一次以爪代铲的完整地刨出了另一棵马银花。就在大家斗志正高昂的时候,严师兄居然“残酷”的告诉我们要收工了,看看时间还不到两个小时啊!不过当天的下午的工作还没结束了,或许该说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还要给每棵树测量胸径、测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长,以及叶的重量,枝的重量,最繁的就是测量每条根的直径和长度了,往往一个主根周围会有很多侧根,我们也需要把每一个侧根的胸径和长度记录下来,来反映它整个地下部分的状况,这些工作也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问题百出。好不容易完成了这些工作,就该把每个根洗净,称净重了,洗根时觉得弥漫着一股人参的香味,忍不住凑到鼻子跟前猛的吸一下,真是令人神清气爽啊。当天晚上,我们组就和土壤组对换了仪器,因为我们的植被生态实习已经结束了,即将开始的是王秀之老师指导的土壤实习。首先要攻克的是如何用罗盘测坡度坡向,地质罗盘的南北方向和普通罗盘是相反的,常常会不小心将指北针读成指南针。要让小水泡对准中心也是很考练人的耐心和细心的,因此使用罗盘对我是个很大的折磨,但是将泡定位的成就感却让我对之乐此不疲。然后在实验站南方的一个自然断面上,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选址挖土壤剖面,如何分析和划分土壤剖面,如何判断不同剖面的土壤特征。在之后的三天中,我们上过防火道,下过水稻田,深入了叶家山的丛林,也拜访了酸枣沟的蚂蟥之家,我们一共挖了9个土壤剖面,取了9个剖面样地,挖了10斤的土样,整个天童山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的欢歌笑语以及我们挥汗如雨的铁证——土壤剖面。虽然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工作,但地点不同,土壤的特点不同,每个人承担的工作不同,更重要的是每天的心情都是新的。经过三天的训练,每个人不仅掌握了野外样地调查的基本方法,也学会了如何防治蚂蟥,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互相帮助以及亲密无间的合作。实习的教学内容在第六天的上午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到了考察我们真功夫的时候了。第一关就是植物辨认的考试。考试的形式很简单,考场的布置也很简陋,就是沿着厨房大厅一周摆上15个凳子,每个凳子上有一种植物,一个大组15个人排队依次进入,从门边第一号凳子上的植物开始辨认,顺号辨认。不知是太冲动还是太自信,我居然是我们组第一个进去,虽说考试不是很正式,但“考场纪律”还是有的,不准交头接耳,也不准故意耽搁,刚进去时不免有点紧张,但看到自己熟悉的栲树和米槠后心就渐渐定下来了,但是看到自己陌生的植物时还是忍不住多逗留一会的,最懊恼的是最后一个植物,明明是米饭,我居然没有摸背面的倒刺,仅看了一眼就迅速写下了连蕊茶。。。。。。不过幸好老师对我们手下留情,只需答对10个题仍是满分,所以当天也可以说的上是皆大欢喜啊。第二关就是要利用这些天所学的实习知识,每大组自选方向,在一天内交两篇小论文。俗话说“三思而后行”、“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确定一个有意义、有创新、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个下午全组人员都在思考在讨论,讨论是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大家都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讨论的比较激烈的时候也难免会有一些争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团体性。终于在讨论比较了三个方案以后,在王希华老师的指点下,我们确定了“太白山区五种植被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这一方案。然后向王希波师兄请教了解太白山的地形和植被情况,确定野外实习的工具和注意事项,因为山上随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好充分准备,组里的几个男生也都做好了为女生赴汤蹈火的准备。这天大家都睡的比较早,一切都为了第二天爬太白准备。第二天,在检查了仪器和粮水储备以后,在其他同学的目送下,我们一行十四个人分成两组开始了我们的太白之行,我们小组是从酸枣沟沿着当中一条河谷垂直上行至太白山顶,第二小组则是沿着旅游道到防火墙再沿山脊线至太白山雷达站,临行前大家约定要殊途同归。在酸枣沟无非又是一场人蟥交战,但是我们志不在酸枣沟,于是一路小跑快速通过了酸枣沟直达太白山脚下。大家修整一下,排好阵形,一个男生在前开路,一个男生在中间保护,另一个男生在最后收尾,我们七个人就“浩浩荡荡”上山了,据说今天气温达到39oc,但是在树林里穿行,感觉不到一丝暑意,而且由于前两天的降雨,河谷里水流潺潺,听到水欢快流动的声音,我们的心也觉得轻松了,疲意渐消。我们专心的赶着路,突然走在第一个的男生说:“马上就到了,已经看到阳光了”真的,看到一缕耀眼的眼光了,山顶就在前面50m不到了,大家一下兴奋起来,有人开始一边气喘吁吁一边说大话了:“这么快就到了,咱还没爬够呢!”就在我们见到山顶时,我们也见到了刚到达的第二小组。同时出发,同时到达,这就是默契。午餐在山上度过的,在一棵枯树干上,在马路和树蚁的陪伴下,我们享用了一顿有主食有点心有饮料有水果的奇妙野餐。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又开工了,一直到下午四点,我们才结束最后一个样方,因为对地形不是很熟悉,拉样方时遇到了很多阻碍,但是最后都克服了,只是花了不少时间,在山上待的太久,让老师同学们都颇担心的。实验部分是完成了,但是论文还未成形,而第二天下午又要进行论文的小答辩,所以当天晚上,两位记录的同学仍不得歇息,在短时记忆还来不及消失前整理数据,以求准确真实性。 很快就到了最后检验的时刻,就在实验站旁的大栲树下,我们围成一圈,两位王老师是主审人,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也都是评定人。既是答辩,自然少不了一番唇枪舌战的,但是贵在思考,贵在敢于置疑,贵在发现问题,贵在踊跃讨论,贵在巧妙回答。有的同学做的论文立意很新,有的意义重大,有的构思巧妙,有的方法独到,有的劳动量大,总之各有长处,各有千秋,而且通过讨论以后,各组同学都不同程度的找到了论文需要改进的地方,或从质疑中找到了新的突破点,我们都觉得获益菲浅。除了最后的论文,所有的实习任务基本完成了,同学们终于可以放轻松,好好娱乐咯。此时在天童的实习也到了最后一天,大家的开心和兴奋里都掺着一种异样的伤感和离别的愁绪。整个晚上我们尽情地释放着体内激荡的青春和活力,在自然与都市的狭逢里我们不醉无归。实验报告篇本篇包含了三个实验报告,分别为:样地调查实验,生物量测定实验,土壤实验。报告的重点并非重述实验程序和结果,而是我具体从实验中学到了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若干体会。(一)样地调查实验一个样地(sample stand)的三项要求包括:1. 样地的大小应包括属于植物群落的全部种类,即群落的最小面积,是根据种-面积曲线的拐点来确定。2. 样地范围内可能确定的生境应是一致的。3. 植被应尽可能是同质的,这一点十分重要。例如,样地内不应有大的林窗,或者不应是一个种在样地的半边占优势,而另一种则是在另一边占优势。样地的面积首先根据种-面积曲线确定,最小面积是在取样面积的最初激升的曲线变成几乎水平的地方。这不是一个精确无误的界限,因此,确定一个稍大一些面积的样方是合理的。在天童,根据当地的种的数目,乔木的样方至少要20×20,灌木的样方至少要5×5,草本的样方至少要1×1。种的成层现象采用目测法,将群落层次至少可以分为t层(乔木层)、s层(灌木层)和h(草木层)。要给出每个层次的平均高度,以次作为划分群落中的植物的生活型的标准,对每个层次定量测定所要求的参数也不一样。定量测定参数由于乔木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要判断乔木种的优势度,优势度由乔木的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和胸段面积三个参数的平均值来表示,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则是用多盖度综合度的指标来反映其数量。样地的设计和参数设计样地法是通过对植被片断的观察了解植被类型和分布,了解植被的演替类型和演替过程,因此对于样地的选取还要针对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例如,了解原生演替和此生掩体的区别,样地的选取就要尽量分别在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的中心,不要选取在边缘地带。本实验的第二个样方调查,就是为了调查在自然林(人为干扰较少)和次生林(在遭遇人工砍伐后重新恢复)的乔木种植物(有生长成为乔木层的物种)的繁殖类型的对比,因为在次生林里可以发现很多萌生的树,而实生苗较少,但在原生林里则相反。所以我们在对样方参数的设计时,不仅要选取定量测定的参数,还要增加萌生率这个参数,同时对每棵树木的测定也更为精确些,不仅要测定主干的胸围和高度,对于每个萌芽的胸围和高度也要进行测定。对于萌生率的确定,我们遇到了难度,因为我们期望的萌生率能较好的反映树种的萌枝能力,即不仅要从有无萌枝、萌枝多少还要从萌生枝的生长状况来反映,因为有的树种个体虽然萌枝少,但是萌枝很强,可以生长到和主干一样大小,有的萌枝很多,但都是很小的萌枝,因此这两个个体的萌生能力肯定是不同的。最后出于操作的简单,我们在萌生率的计算时只是用种群中有萌枝的树木数与树木总棵数的比值,并将群落中所有种群的萌生率进行种之间萌生能力的比较。最后得出,栲树种群的实生苗没有木荷种群高,但萌枝能力仅从萌枝数目上看是远远超过木荷的萌枝数的,不过木荷的萌枝都生长的较高大,可见木荷和栲树的萌枝能力均较强大,在遭伐后这两个树种进行恢复是通过产生萌枝的无性生殖方式为主,并且通过无性繁殖,能促进种群实现快速的恢复。(二)生物量测定实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标准木法、皆伐法和相对生长法。在实习中采用的是标准木法。是要分为两个部分,1)对采石场的栲树、木荷和马尾松进行生物量的追踪调查;2)对原生林中的十几种灌木进行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测定和比较实验步骤对于乔木层生物量测定首先根据径级的要求选取测定对象,在地面处伐倒,用卷尺分别测定树高(h),树干高(hs)、第一活枝高(hb),最下层叶层高(hl),树冠直径(r),地表直径(d0),地上部分0.3米(d0.3)、胸径(d1.3)和1/10树高处直径(d0.1)。将树干连同枝叶果实,按分层切割法在1.3m和3.6m处和以后每两米处作为一个区分段断开,树梢部不足一米的作梢头处理。对断开的区分段,分别不同高度或层次逐次测定干、老枝、新枝、叶和果实的鲜重、以及主枝直径分层提取立木各部位的样品,测定鲜重,回实验室后进行烘干,再根据鲜重的部分整体比例估算总体干重。ps:在伐倒过程中如果有落叶、断枝和枯枝,都要包扩在内对于灌木层生物量测定首先选取物种,选取高度在1m左右的个体进行挖取,挖取过程时注意保持植物根系的完整性。分别测定植株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高度、胸径,地下部分的高度就是主根的长度。再将每个个体分层叶、枝、主干和根部,测定其鲜重,全部取样带回,待烘干后测定其干重。实验数据记录以组为单位上交。(三)土壤部分实验土壤野外实习方法主要是对土壤剖面的分析,其中包括用罗盘对剖面处地形(坡面和坡度)的测定,用gps仪测定剖面的精确位置,对土壤剖面分析和分层,对每个剖面进行土壤结构、质地、松紧度、湿度、根系多度和酸碱度的测定,最后进行土壤剖面标本的采集具体的过程和要求在实习报告上有很详细的说明。根据实习区的土壤情况,我们根据植被类型的不同,一共选取了9个剖面,每个剖面都各有特点,例如在近防火道的受人为干扰较少的自然林中,土壤发育成熟,腐殖质层异常厚,可打到10cm,在竹林中,土壤相对贫瘠,且结构松散,在废弃的水稻田中耕作土壤的分层和一般的土壤不同,分为根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在不到1m处就有地下水冒出。整个实验中剖面取样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因为剖面的取样要能很好反映出自然剖面的层次和土壤情况,所以要尽量取成一个方块,保持它的自然性,在装盒时不要挤压也不要颠倒上下,而且要尽量填满取样盒,如果是bc层,还要选取石块,在c层取样尽量选取整个石块,总之剖面的取样要能最真实的反映自然剖面的状况。尾序 实习的故事远远不是对行程片言只字的描述可以道清,所学也远非试验报告上所记录,体味也非三天两夜可以咀嚼,离开天童实验站并不意味着实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实习的开始,实习的深意在于我们如何将实习中所得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新的实习将在生活中感悟…… 环科系01级 何佳 b01174117

序5月20日清晨,我们踏上了去宁波的火车,在宁波的天童实验站我们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实习课程的学习。就在一天之前,王秀之老师对我们提出了期望,她说实习是个艰苦的过程,大学四年里也就只有这么一次宝贵的经历,对有的同学来说,这是一生都难得的经历,只有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才能掌握到实验的要领,体会实习的乐趣所在,在实习中有所收获。最初以为实习会是苦不堪言的,根本没有乐趣所言,然而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有时会觉得累和苦,但心是雀跃的,就象是甜蜜的负担,我们欣然接受。行程篇俗话说“入乡随俗”,既然来到了天童森林国家公园,我们就应该对这里的地形,道路,森林中的植物,周边的人群有所了解,因此5月21日早上,在两位王老师简短的讲话后,我们一行人就随着王希华老师绕山一周,熟悉地形,其中自始至终贯穿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认识这里的常住居民——当地生长的植物,在以后几天里,认植物的几乎成了我们睡前必修课,即使茶余饭后,三五好友也常聚在一起,以抢答游戏的形式来辨认植物,不失为劳逸结合,寓学于乐的好方法。当天下午,我们的分组实习就正式开始了。我们是第二组,跟随王希华老师进行植被生态学的实习。第一个内容就是学习最常用的野外植被调查、群落取样的方法­――样地记录(关于实验的具体过程将会在实验篇中进行详细介绍),这也正是应用和补充植物知识的好时机。拉样方的过程中,由于同学们对直线判定的主观误差,使得样方很难得确定,修整了多次才行将完成。在辨认植物时,我们常常有所犹豫,效率并不是很高,14个人调查一个20×20样地花了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在处理上面两个样方时,为了追求效率,我们分成两组同时进行,不料这种自作聪明的行为却犯了王老师的大忌。当时不理解老师的做法,现在想来确有道理,我们既是去学习,不是完成任务,那么只有跟着老师手把手的认识植物才能真正有所收获,事实也证明了,我们这几个“偷懒的人”鉴别植物的能力确实不如由王老师亲自把关的几个人强。第二天上午虽说也是拉样方,但是并不同于昨天的简单学习和练手,而要学会分析解决“植物在次生演替中是采用什么方式进行自我恢复”这一问题,因此要对20×20样方中的所有种子植物采取每木调查法,对每个植株测量其高度和胸径,还要对其萌枝进行统计和测量,劳动力明显大了不少,但是通过第一天的学习,我们对一些常见植物,例如批针叶山矾、栲树、连蕊茶的辨识已经基本能掌握了,因此效率明显有提高,而且在每木调查中,对乔木幼苗的认识能力也有所提高,由于今天未到时间就完成了任务,王老师奖励性的带我们组去爬了一次防火道。呵呵,这是第一次爬传说中的防火道,虽然有点累,但是爬到铁架子时心里happy的不得了。下山时在李老师“晚回了吃不到饭”的恐吓下,我们一路飞奔,到达实验站,王场长居然还没开饭,其他同学均对我们汗颜……我们对样方调查法才刚刚觉得开始上手时,就要进行组间的对换了,跟随严恩荣师兄和施加越师兄进行生物量测定实验的学习,简单说来就是砍大树挖小树。就在我们对砍树表示极端不理解时,严师兄说这种小小的牺牲是为了它们能更好的生长,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完成实验,不然再砍一棵生长十余年的大树代价是很大的。听罢,我们顿时觉得压力大了,不敢随便嬉戏玩笑了。砍树是施师兄和男生共同完成的,我们组的男生们虽说有些是首次用锯和斧,但稍加操练一下,似乎并不显得生疏,三两下就将一棵胸径三十几厘米的大树“高位截肢”了。女生们也不敢闲着,在测好相应指标后迅速开始给树理发,又是摘叶又是折枝,一棵冠幅3米的栲树不到一个半钟就变成了“光杆司令”。整个下午我都在担任记录和取样的工作,这才发现平时看似容易的工作真正做起来,要做好还是有难度,再也不敢看轻记录的工作了。整个下午出现了一个小小的“风波”,有一包老枝的取样在混乱之中遗失了,想到严师兄的告诫,想到同学们这么辛苦的放倒一棵树,想到摘叶子是件很boring的事,我就觉得特别难过焦虑,竟忍不住哭了起来,幸好大家都没有放弃,终于在一个角落找到了当天的罪魁祸首,看到它好端端的躺在那里,我不由的破涕为笑了,这场风波终于还是以喜剧收场,不过当时失态也确实让我事后挺难为情的。不知不觉第三天了,仍是砍树做生物量,有了昨天的教训,今天的我们显然是有备而去,选树、伐树、测量、分段、称干、摘叶、折枝,一切都进行的那么有条不紊,由于组织的好,不仅没有任何事故发生,大家效率也提高了不少,我也能忙里偷闲地学习如何用锯子,在师兄的帮助下,我竟然锯下了平生的第一节树干,那股激动劲真是不可言喻,迅速地就向组长邀功去了。上午砍树的兴奋劲和成就感一直延续到下午的挖根行动中。我们一共将6×3棵1m来高的灌木植物连根掘起。挖根其实是件很痛苦的事,一棵1m来高的灌木,其地下部分的根至少也有1m长,特别是石栎这种扎根很深的直根系植物,施师兄和张斌两个孔武有力的男生足足挖了一米多深的坑才把它的根完整的刨出来,张婷和小明两个女生也发挥了“土拨鼠”的精神,用手去刨周围的松土,给男生们减轻负担。至于我们这边也和一棵马银花较上了劲,最后不知谁一声令下“我们用手挖吧”,4、5个人立即趴下去,居然不到一会真的就刨出根部了,这十只爪子联合起来的威力还真不弱于一把铲子呢。在见识到“土拨鼠”的威力后,我们开始对当一只土拨鼠乐此不疲了,不一会儿,大家又一次以爪代铲的完整地刨出了另一棵马银花。就在大家斗志正高昂的时候,严师兄居然“残酷”的告诉我们要收工了,看看时间还不到两个小时啊!不过当天的下午的工作还没结束了,或许该说真正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还要给每棵树测量胸径、测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长,以及叶的重量,枝的重量,最繁的就是测量每条根的直径和长度了,往往一个主根周围会有很多侧根,我们也需要把每一个侧根的胸径和长度记录下来,来反映它整个地下部分的状况,这些工作也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问题百出。好不容易完成了这些工作,就该把每个根洗净,称净重了,洗根时觉得弥漫着一股人参的香味,忍不住凑到鼻子跟前猛的吸一下,真是令人神清气爽啊。当天晚上,我们组就和土壤组对换了仪器,因为我们的植被生态实习已经结束了,即将开始的是王秀之老师指导的土壤实习。首先要攻克的是如何用罗盘测坡度坡向,地质罗盘的南北方向和普通罗盘是相反的,常常会不小心将指北针读成指南针。要让小水泡对准中心也是很考练人的耐心和细心的,因此使用罗盘对我是个很大的折磨,但是将泡定位的成就感却让我对之乐此不疲。然后在实验站南方的一个自然断面上,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选址挖土壤剖面,如何分析和划分土壤剖面,如何判断不同剖面的土壤特征。在之后的三天中,我们上过防火道,下过水稻田,深入了叶家山的丛林,也拜访了酸枣沟的蚂蟥之家,我们一共挖了9个土壤剖面,取了9个剖面样地,挖了10斤的土样,整个天童山到处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我们的欢歌笑语以及我们挥汗如雨的铁证——土壤剖面。虽然每天都是重复同样的工作,但地点不同,土壤的特点不同,每个人承担的工作不同,更重要的是每天的心情都是新的。经过三天的训练,每个人不仅掌握了野外样地调查的基本方法,也学会了如何防治蚂蟥,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互相帮助以及亲密无间的合作。实习的教学内容在第六天的上午已经结束了,接下来就到了考察我们真功夫的时候了。第一关就是植物辨认的考试。考试的形式很简单,考场的布置也很简陋,就是沿着厨房大厅一周摆上15个凳子,每个凳子上有一种植物,一个大组15个人排队依次进入,从门边第一号凳子上的植物开始辨认,顺号辨认。不知是太冲动还是太自信,我居然是我们组第一个进去,虽说考试不是很正式,但“考场纪律”还是有的,不准交头接耳,也不准故意耽搁,刚进去时不免有点紧张,但看到自己熟悉的栲树和米槠后心就渐渐定下来了,但是看到自己陌生的植物时还是忍不住多逗留一会的,最懊恼的是最后一个植物,明明是米饭,我居然没有摸背面的倒刺,仅看了一眼就迅速写下了连蕊茶。。。。。。不过幸好老师对我们手下留情,只需答对10个题仍是满分,所以当天也可以说的上是皆大欢喜啊。第二关就是要利用这些天所学的实习知识,每大组自选方向,在一天内交两篇小论文。俗话说“三思而后行”、“磨刀不误砍柴工”,要确定一个有意义、有创新、有可行性、可操作性的实验方案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整个下午全组人员都在思考在讨论,讨论是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大家都积极发言,各抒己见,讨论的比较激烈的时候也难免会有一些争论,但这并不影响我们的团体性。终于在讨论比较了三个方案以后,在王希华老师的指点下,我们确定了“太白山区五种植被分布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这一方案。然后向王希波师兄请教了解太白山的地形和植被情况,确定野外实习的工具和注意事项,因为山上随时会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做好充分准备,组里的几个男生也都做好了为女生赴汤蹈火的准备。这天大家都睡的比较早,一切都为了第二天爬太白准备。第二天,在检查了仪器和粮水储备以后,在其他同学的目送下,我们一行十四个人分成两组开始了我们的太白之行,我们小组是从酸枣沟沿着当中一条河谷垂直上行至太白山顶,第二小组则是沿着旅游道到防火墙再沿山脊线至太白山雷达站,临行前大家约定要殊途同归。在酸枣沟无非又是一场人蟥交战,但是我们志不在酸枣沟,于是一路小跑快速通过了酸枣沟直达太白山脚下。大家修整一下,排好阵形,一个男生在前开路,一个男生在中间保护,另一个男生在最后收尾,我们七个人就“浩浩荡荡”上山了,据说今天气温达到39oc,但是在树林里穿行,感觉不到一丝暑意,而且由于前两天的降雨,河谷里水流潺潺,听到水欢快流动的声音,我们的心也觉得轻松了,疲意渐消。我们专心的赶着路,突然走在第一个的男生说:“马上就到了,已经看到阳光了”真的,看到一缕耀眼的眼光了,山顶就在前面50m不到了,大家一下兴奋起来,有人开始一边气喘吁吁一边说大话了:“这么快就到了,咱还没爬够呢!”就在我们见到山顶时,我们也见到了刚到达的第二小组。同时出发,同时到达,这就是默契。午餐在山上度过的,在一棵枯树干上,在马路和树蚁的陪伴下,我们享用了一顿有主食有点心有饮料有水果的奇妙野餐。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又开工了,一直到下午四点,我们才结束最后一个样方,因为对地形不是很熟悉,拉样方时遇到了很多阻碍,但是最后都克服了,只是花了不少时间,在山上待的太久,让老师同学们都颇担心的。实验部分是完成了,但是论文还未成形,而第二天下午又要进行论文的小答辩,所以当天晚上,两位记录的同学仍不得歇息,在短时记忆还来不及消失前整理数据,以求准确真实性。 很快就到了最后检验的时刻,就在实验站旁的大栲树下,我们围成一圈,两位王老师是主审人,在场的每一位同学也都是评定人。既是答辩,自然少不了一番唇枪舌战的,但是贵在思考,贵在敢于置疑,贵在发现问题,贵在踊跃讨论,贵在巧妙回答。有的同学做的论文立意很新,有的意义重大,有的构思巧妙,有的方法独到,有的劳动量大,总之各有长处,各有千秋,而且通过讨论以后,各组同学都不同程度的找到了论文需要改进的地方,或从质疑中找到了新的突破点,我们都觉得获益菲浅。除了最后的论文,所有的实习任务基本完成了,同学们终于可以放轻松,好好娱乐咯。此时在天童的实习也到了最后一天,大家的开心和兴奋里都掺着一种异样的伤感和离别的愁绪。整个晚上我们尽情地释放着体内激荡的青春和活力,在自然与都市的狭逢里我们不醉无归。实验报告篇本篇包含了三个实验报告,分别为:样地调查实验,生物量测定实验,土壤实验。报告的重点并非重述实验程序和结果,而是我具体从实验中学到了的知识和方法,以及若干体会。(一)样地调查实验一个样地(sample stand)的三项要求包括:1. 样地的大小应包括属于植物群落的全部种类,即群落的最小面积,是根据种-面积曲线的拐点来确定。2. 样地范围内可能确定的生境应是一致的。3. 植被应尽可能是同质的,这一点十分重要。例如,样地内不应有大的林窗,或者不应是一个种在样地的半边占优势,而另一种则是在另一边占优势。样地的面积首先根据种-面积曲线确定,最小面积是在取样面积的最初激升的曲线变成几乎水平的地方。这不是一个精确无误的界限,因此,确定一个稍大一些面积的样方是合理的。在天童,根据当地的种的数目,乔木的样方至少要20×20,灌木的样方至少要5×5,草本的样方至少要1×1。种的成层现象采用目测法,将群落层次至少可以分为t层(乔木层)、s层(灌木层)和h(草木层)。要给出每个层次的平均高度,以次作为划分群落中的植物的生活型的标准,对每个层次定量测定所要求的参数也不一样。定量测定参数由于乔木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因此要判断乔木种的优势度,优势度由乔木的相对多度,相对频度和胸段面积三个参数的平均值来表示,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则是用多盖度综合度的指标来反映其数量。样地的设计和参数设计样地法是通过对植被片断的观察了解植被类型和分布,了解植被的演替类型和演替过程,因此对于样地的选取还要针对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例如,了解原生演替和此生掩体的区别,样地的选取就要尽量分别在原生植被和次生植被的中心,不要选取在边缘地带。本实验的第二个样方调查,就是为了调查在自然林(人为干扰较少)和次生林(在遭遇人工砍伐后重新恢复)的乔木种植物(有生长成为乔木层的物种)的繁殖类型的对比,因为在次生林里可以发现很多萌生的树,而实生苗较少,但在原生林里则相反。所以我们在对样方参数的设计时,不仅要选取定量测定的参数,还要增加萌生率这个参数,同时对每棵树木的测定也更为精确些,不仅要测定主干的胸围和高度,对于每个萌芽的胸围和高度也要进行测定。对于萌生率的确定,我们遇到了难度,因为我们期望的萌生率能较好的反映树种的萌枝能力,即不仅要从有无萌枝、萌枝多少还要从萌生枝的生长状况来反映,因为有的树种个体虽然萌枝少,但是萌枝很强,可以生长到和主干一样大小,有的萌枝很多,但都是很小的萌枝,因此这两个个体的萌生能力肯定是不同的。最后出于操作的简单,我们在萌生率的计算时只是用种群中有萌枝的树木数与树木总棵数的比值,并将群落中所有种群的萌生率进行种之间萌生能力的比较。最后得出,栲树种群的实生苗没有木荷种群高,但萌枝能力仅从萌枝数目上看是远远超过木荷的萌枝数的,不过木荷的萌枝都生长的较高大,可见木荷和栲树的萌枝能力均较强大,在遭伐后这两个树种进行恢复是通过产生萌枝的无性生殖方式为主,并且通过无性繁殖,能促进种群实现快速的恢复。(二)生物量测定实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标准木法、皆伐法和相对生长法。在实习中采用的是标准木法。是要分为两个部分,1)对采石场的栲树、木荷和马尾松进行生物量的追踪调查;2)对原生林中的十几种灌木进行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测定和比较实验步骤对于乔木层生物量测定首先根据径级的要求选取测定对象,在地面处伐倒,用卷尺分别测定树高(h),树干高(hs)、第一活枝高(hb),最下层叶层高(hl),树冠直径(r),地表直径(d0),地上部分0.3米(d0.3)、胸径(d1.3)和1/10树高处直径(d0.1)。将树干连同枝叶果实,按分层切割法在1.3m和3.6m处和以后每两米处作为一个区分段断开,树梢部不足一米的作梢头处理。对断开的区分段,分别不同高度或层次逐次测定干、老枝、新枝、叶和果实的鲜重、以及主枝直径分层提取立木各部位的样品,测定鲜重,回实验室后进行烘干,再根据鲜重的部分整体比例估算总体干重。ps:在伐倒过程中如果有落叶、断枝和枯枝,都要包扩在内对于灌木层生物量测定首先选取物种,选取高度在1m左右的个体进行挖取,挖取过程时注意保持植物根系的完整性。分别测定植株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高度、胸径,地下部分的高度就是主根的长度。再将每个个体分层叶、枝、主干和根部,测定其鲜重,全部取样带回,待烘干后测定其干重。实验数据记录以组为单位上交。(三)土壤部分实验土壤野外实习方法主要是对土壤剖面的分析,其中包括用罗盘对剖面处地形(坡面和坡度)的测定,用gps仪测定剖面的精确位置,对土壤剖面分析和分层,对每个剖面进行土壤结构、质地、松紧度、湿度、根系多度和酸碱度的测定,最后进行土壤剖面标本的采集具体的过程和要求在实习报告上有很详细的说明。根据实习区的土壤情况,我们根据植被类型的不同,一共选取了9个剖面,每个剖面都各有特点,例如在近防火道的受人为干扰较少的自然林中,土壤发育成熟,腐殖质层异常厚,可打到10cm,在竹林中,土壤相对贫瘠,且结构松散,在废弃的水稻田中耕作土壤的分层和一般的土壤不同,分为根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在不到1m处就有地下水冒出。整个实验中剖面取样是一个难点和重点,因为剖面的取样要能很好反映出自然剖面的层次和土壤情况,所以要尽量取成一个方块,保持它的自然性,在装盒时不要挤压也不要颠倒上下,而且要尽量填满取样盒,如果是bc层,还要选取石块,在c层取样尽量选取整个石块,总之剖面的取样要能最真实的反映自然剖面的状况。尾序 实习的故事远远不是对行程片言只字的描述可以道清,所学也远非试验报告上所记录,体味也非三天两夜可以咀嚼,离开天童实验站并不意味着实习的结束,而是新的实习的开始,实习的深意在于我们如何将实习中所得应用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 新的实习将在生活中感悟…… 环科系01级 何佳 b01174117


相关文章

  • 天童野外实习总结
  • 美好的时光总是感觉很快就过去了,短短的十天天童实习在我们刚沉浸于其中的乐趣时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美好的一段回忆。 第一天 大部队出发 清晨六点,闹钟把我们从梦乡中拉醒。这是进大学以后为数不多的几次早起,因为今天不是一般的日子,我们要出发去宁波天童进行为期十天的实习。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在上海 ...

  • 天童寺导游词
  • 天童寺位于宁波市东25公里的太白山麓,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3 00年).它从义兴结庐至今近1700年,几度兴毁.其中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一次特大山洪几乎使天童寺荡然无存.一直到崇祯四年(1 631年),密云禅师主持修建,经10年,建成殿屋999间,规模宏伟,建筑华丽,佛像高大,为国内罕见. ...

  • 妈妈对你说的话
  • 豆豆,在你长大的过程中,妈妈真的想告诉你所有我经历过的,但人生可能还是要靠自己去感悟才会有收获,就象我小时候那样,我妈说再多,我也没觉得能对我产生什么影响,所以我想把我的感悟,关于你的,都记下来,等你能看懂的时候,你自己来感悟吧: 先说说你的幼儿园,你的第一个幼儿园是你自己选的,天童,在你参观完四家 ...

  • 幼儿园颁奖主持词
  • n:各位家长 t:小朋友们 合:大家晚上好 n:今天是成功和喜悦让我们相聚在这里 t:在这里,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小伙伴 n:在这里,我们练就了过硬的学习本领 t: 在这里,我们变得更加活泼开朗 n: 在这里,我们有了进步 t: 在这里,我们有了成功 n:在这里,让我们共同分享孩子的喜悦 t:在这里,让 ...

  • 中学20XX年学年第一学期体育组工作总结
  • 宁波市李关弟中学xx学年第一学期体育组工作总结 在教研室、学校领导重视下,全组7位专职体育教师共同努力下。坚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办学特色,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扎实实地开展素质教育,充分发展学生个性,采取深化改革,积极探讨新课标,狠抓内部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逐渐形成自身特色,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教的体育工 ...

  • 人民调解工作经验材料
  • 在规范中改进 在继承上创新 不断探索和建立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 宁波市鄞州区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东.西.南三面与宁波市区接壤,全区面积1381平方公里,海岸线长25.66公里,总人口73万.宁波栎社机场,全省最大的淡水湖"东钱湖"和列入全国十大名寺院的"天童寺.育王寺&q ...

  • 电教研究报告与实验报告的撰写
  • 电教研究报告与实验报告的撰写 一.电教研究报告 (一)写法(格式) 1.题目.必须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要用最恰当.简明的词语概括,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2.情况概述.把实验研究活动的时间.背景.目的.内容.经过及有关条件等做简洁交待,让人有个概括的印象,为后面的进一步分析做好准备. 3.经验 ...

  • 什么是实验报告及实验报告怎么写
  • 把实验的目的.方法.过程.结果等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写成的书面汇报,就叫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的种类因科学实验的对象而异.如化学实验的报告叫化学实验报告,物理实验的报告就叫物理实验报告.随着科学事业的日益发展,实验的种类.项目等日见繁多,但其格式大同小异,比较固定.实验报告必须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进 ...

  •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 实验报告撰写要求 1. 实验报告和实验预习报告使用同一份实验报告纸,是在预习报告的基础上继续补充相关内容就可以完成的,不作重复劳动,因此需要首先把预习报告做的规范.全面. 2. 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时间内到实验室进行实验时,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实验数据.但是为了使报告准确.美观,此时应该把实验测量数据 ...

  • 教育实验报告
  • 对某种教育现象实验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一个客观的.概括的.能反映全过程及其结果的书面材料,即谓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实验报告可分为三部分:①前言.②实验过程和结果.③讨论及结论.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 (1)题目.应以简练.概括.明确的语句反映出教育的对象.领域.方法和问题,使读者一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