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 - 2005-12-16

作者 Don Norman 阅读本文英文原文 (翻译:张亮,校对:李鱼)

本文是为2005年ACM通信杂志的“交互设计”专栏所写的文章。这里刊登的是作者自己的版本。除了改正了一些排版错误外,此处和那篇正式发表的是一样的。ACM允许文章在这里刊登,但仅限于您个人使用。文章可以被传播,但是只能用于非商业目的,同时本段文字必须被包含。本文的正式版本发表在ACM通信杂志的“交互设计”专栏(2005年七-八月)的14至19页

在设计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主题,以至于它经常被界面和应用设计人员不加

思考地加以采用,更不要说是用一种带有批判的眼光加以采用。这是一种危险的状态――当某些事情被当作是被广泛认可的知识来对待时。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于以人为中心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的重新思考和讨论。我认为,这些原理可能是有益的,有误导性的,或是是错误的。有时候,它们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是更好的一种方法。

了解你的用户

如果说在用户界面设计或人机交互领域有什么原理被大家极力推崇的话,那就是“了解你的用户”。毕竟,如果对你的用户没有深入而仔细的了解,你怎么能够为他们设计一些东西呢?这世界上的很多糟糕的设计都极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忽略设计所为之服务的用户将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为了克服软件产品中的拙劣设计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强调那些将要使用软件的人们的需求和能力,软件产品的可用性和可理解性确实得到了提高。不过尽管有这些进步,软件对于我们来说依然是那么复杂。甚至是那些引以为豪地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理的公司仍然还是有复杂的、令人费解的软件。

如果了解产品的特定用户是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当一个产品要设计成被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使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确实有很多的设计对于每个人都能工作得很好。这是自相矛盾的,不过正是这个自相矛盾才使得我来重新思考这个普通的设计信念。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在没有得益于用户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的情况下被设计出来的,不过这些东西仍然工作得很好。不仅如此,这些东西当中还包括了我们当今这个技术化的世界中的一些最成功的产品。考虑以下两有典型意义的例子:

汽车

通过操作差不多是一样的一组控制装置,全世界的人都能学会非常成功地驾驶。(在汽车的设计过程中)没有任何系统的用户研究。实际情况是,早期的汽车设计尝试过不同的控制装置:最开始是完全照搬马车上的座位和驾驶方式的安排,再到类似船舵的控制,然后是各式各样的手和脚的控制装置,直到演化成今天的模样。

日常用品

看看我们周围的物品:厨具,花园里的各种工具,伐木工具,打字机,照相机,还有体育用品。尽管在不同的文化中它们有所差别,但其相似之处还是超过了其不同之处。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学会使用它们,并且用的很好。

以行为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为什么这些物品会工作得那么好呢? 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在它们被设计时,这些物品所被用来从事的活动是经过了深入理解的:这就是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有些东西甚至不是按照这个词的通常意义所描述的方式来进行设计的,而是以一种随时间演进的方式。每一代的设计人员都根据他自己和用户的使用经验中得到的反馈,缓慢地对上一代的产品进行改进。这是一种缓慢的、以演进方式进行的民间设计方式。另外一些产品,它们是通过一个由冠以“设计师”工作头衔的人们构成的正式工作团队创造出来的,但即便在这种

情况下,仍然是这些设计师们根据他们自己对于将要进行的活动的理解,来决定设备将会被如何操作。用户被假定能够理解任务,并且能够理解设计师的意图。

活动不等同于任务

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活动”这个词,而不是“任务”,他们之间有些微妙的区别。我是在一种层次化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些词的。最高一层的概念是活动,活动由任务构成,任务由动作构成,而动作则由一些具体的操作构成。这种层次结构来源于我自己的一套“活动理论”,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俄罗斯和斯堪迪那维亚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在我看来,一个行为活动是一组完整的、经过协调的任务。例如,手机,这种集成了约会安排、日记、日历、便笺、短信息和照相机的设备,能够很好地支持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行为活动。这种单一的设备集成了很多任务:查号码、拨打电话、谈话、记笔记、查看日记或日历、交换照片、发短信息和电子邮件。在这里,一个活动包含了多个任务。

谁应该适应谁?人去适应技术,还是技术适应人

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表明,一个设计成功的物品也需要人去适应并学会如何使用。人们需要对要从事的活动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对技术上的操作方法很好掌握。这些工具当中没有一个是“工具适应人”――这是在说瞎话,应当是人去适应工具。

考虑上面提到的最后一点,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一个基本推论就是技术应当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考虑下面这些历史上成功的技术。

钟表(和手表)

将时间分成年、月、日、星期和时、分、秒的这种任意的分法完全是根据某种物理的原理,它和心理、生物原理是不同的,但这种分割方法却主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吃饭是当手表告诉我们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了,而不是当我们感觉到饥饿时。我们早上醒来是根据闹钟那刺耳的叫声来决定的,而不是在我们完全休息好之后。在大学里,每个班每次上一小时的课,每周三次,每个学期10到15周,这样的安排不是因为这样

做对教育有好处,而是因为这样安排起来容易一些。对于时间的极度依赖是工厂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化社会的一个意外的结果。

书写系统

考虑一下印刷、手写和打字,都非常不自然,需要人们花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和变得熟练。一个成功的基于触笔的罗马字母输入设备是Palm的Grafiti――而它也是一种不自然的书写方式。 乐器

乐器很复杂,很难操作,并且能引起严重的疾病,乐谱是形式化的:同样一个标记,在高音部和低音部出现时有不同的解释。可用性专业认识到乐谱的模式问题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大量的乐谱已经存在了大约一千年的时间了。一个人需要经过大量的指导和练习后,才能熟练地读谱和演奏。音乐家们面临的疾病问题非常严重,以至于有专门的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医生、网页和讨论组。例如,肌腱疾病(Repetitive Stress Injuries)在小提琴和钢琴家中很常见。乐器和乐谱都无法通过任何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评审.

以人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区别在哪里?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会那么成功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以活动为中心的本质,第二是来自物品的构造者和设计者的对于其设计目的的交流。设计成功的物品能够完美地融入到所进行的活动的需求中,并以一种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来支持这种活动。如果你理解所要进行的活动,那么这种设备就是可以理解的。构造者和设计者对于他们所构建的系统的工作方式经常有自己很好的原因。如果这些原因能被解释出来的话,那么学习这个系统就将变得不仅是容易了,而且令人觉得是合乎情理的。的确,学习演奏小提琴需要花很多年的时间,但人们接受了这一点,这是因为这种乐器自身相当精妙地展示出琴弦和它产生的声音之间的关系。这项活动和设计都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人们必须扭曲自己的身体来抓住,拨弄它,向它致意。

实际上,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ACD)很像以人为中心的设计(HCD)。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最好的一些特点都被传承了下来,但这两者还是有一些不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关于态度的问题。态度?没错,是关于设计者的思想。

活动,说到底,是人类的活动,因此,它反应了一个可能的范围内的动作,一些人们进行活动所依赖的条件,以及人自身的一些限制。关于人本身的深入了解仍是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的一部分,但它还有更多的内容:它也需要深入了解技术、工具以及进行这种活动的原因。

工具决定活动:人们确实是在适应技术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坚持的一个基本信念是由技术来适应人。而在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中,我们承认很多人类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对技术能力和限制的一种适应。这包括所有的方面,从我们睡觉的时间,到我们穿衣、吃饭、和别人交往、旅行、学习、交流、游戏以及放松的方式。不仅仅是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方式,还包括和谁来做,在什么时间做,以及做这些事情时的应采取的方式,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风俗,习惯和传统的约束。

人们确实是在适应技术。技术改变了社会和家庭结构。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不仅了解这一点,而且还可能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

首先学习如何进行活动,然后工具就会自然而然地被理解了,这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团体所推崇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具有误导性的说法,因为对于很多活动来说,是工具决定了活动。所以实际情况可能恰好相反:先学习工具,然后你就会理解所要进行的活动了。

学习艺术的时候,很多时间都会花在学习用以表达艺术思想的介质的特点上。如果你想画油画,你需要了解油彩,画笔,画布――甚至包括什么时间以及如何清洗画笔。这里的工具是不是有些喧宾夺主。没错,但它从来就是这样,并且将来也会是这样。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对他们的工具和技术都有深刻而透彻的理解,仅有艺术家的感觉是不够的。体育、烹饪、音乐以及所有其它使用工具的活动都是如此。

对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团体来说,工具应该是看不见的,它不应该成为一种防碍。而对于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来说,工具恰恰就是要达到目的的途径。

为什么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可能是有害的?

为什么以人为中心的方法中可能是有害的呢?毕竟,它的出现和发展正是源于人们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失败、伤心,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在一些安全性至关重要的应用中,这些问题甚至导致了错误、事故和死亡。不仅如此,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还表现出它能带来的明显的好处:更好的可用性,使用中更少的错误,更短的学习时间。那么我们对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担忧是什么呢? 一个担忧是,对于某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关注也许能为这些人改进产品,但这是以牺牲其他人为代价的,一个东西越是为了某个特定的喜好、厌恶、技巧和某个特定的目标人群而进行特别设计,它就越不可能适合其他人。

个体是个总在移动中的目标。为了今天的个体而进行的设计可能在明天就是错误的。实际上,产品越成功,它就越不可能在将来也适用。这是因为随着个体在使用中变得越来越熟练,他们将会需要和他们还是初学者时不同的界面。除此之外,成功的产品还经常会带来一些未曾料到的新的使用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不能被原来的设计很好地支持。

不过还有更严重 的担忧:首先,对于人本身的关注会影响对于活动自身的支持;第二,对于用户需求的过度关注会导致产品缺乏内聚力,从而增加设计的复杂性。考虑一下应用的动态本质,每个任务需要一系列的操作,而活动是由多个重叠的任务构成的。在这里,两种设计方法在关注点上的区别变得明显了,过分关注用户的的缺点也就显现出来了 。

静态界面和动态序列

“我们发现,厨房里的工作不是由一些独立的行动构成的,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过程构成的。(Christine Frederick, 省力的厨房。 1919)”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似乎是围绕着对于每组控制和每个电子显示屏上的画面的静态理解来进行的。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对于活动中的一系列操作不能很好地支持。从二十世纪早期的关于时间和运动之间关系(time-and-motion studies)的研究到现在,人们了解要支持活动序列这一点的重要性已经很长时间了。正如上面所引用的Frederick 的论述 表明的那样。如果把“在厨房里”这个词去掉,她的论述仍旧是一个有力的设计指导。Frederick是在1919年写下的那段话,而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什么使我们忘记了这些呢?需要指出的是,支持序列操作的重要性今天仍然为工业工程学、人类因素学和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团体深刻理解。但不知为什么,它好像在人机交互设计团体中不是那么流行。

很多通过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阶段和可用性评审的系统能够在静态的、单独的显示中表现得很好,但都不能支持任务和活动的序列性需求。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有忽略这种行为的倾向,而以活动为中心的方法则很关注这一点。

过多地倾听用户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倾听用户,认真对待他们的投诉和批评。的确,倾听用户永远是明智的,但屈从于用户的要求会导致过于复杂的设计。一些引以为荣地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的大软件公司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随着每一次的更新,他们的软件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理解。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有助于防止这种错误的发生,这是因为它关注的是活动,不是人本身。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一个连贯并且能被清晰表达的设计模型。如果一个用户的建议不能很好地适合这个设计模型,它将不会被考虑。只可惜有太多的公司,由于得意于倾听用户需求,还是会把这样的建议考虑进来。

这里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权威设计者,他能够仔细地审查用户的建议,并且是从是否满足活动的需求这个角度来评估它们。如果必要,能够忽略这些要求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设计要达到的内聚性和可理解性的目标。在这里,令人觉得自相矛盾的是,最好的让用户满意的方法反而是在某些时候忽略他们。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思想也适用于服务行业。通过这种方式,尽管忽略了两个反映最多的旅客投诉:要求提供保留座位和跨航空公司转运行李的服务,西南航空公司仍然很成功。该公司认定它的主要的战略优势

是便宜并且可靠的运输,而这需要一个快速的在各个目的的转场时间。尽管乘客在抱怨,他们仍然倾向于选择该航空公司。

有些时候需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决策者,他能够说“不要理睬用户说的,我知道什么对他们最好”。苹果电脑的例子很有说明性。长久以来,苹果公司的产品就由于容易使用备受推崇。但是,苹果公司却把它的著名的受人尊重的人机界面设计团队换成了一个权威性(有些独裁性质的)的领导。可用性遭到破坏了吗?事实恰恰相反,它的新产品被认为是伟大设计的典范。

“倾听你的用户”会带来不连贯的设计。但除非设计负责人对于产品有着清晰的洞察力,也就是我所谓的“概念模型”,“忽略用户”将会导致可怕的后果。产品负责人必须坚持该想法,同时不能害怕忽略其它发现。没错,倾听客户,但不要总是按他们说的做。

现在考虑一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团体采用的方法。该方法的重点通常是人而不是活动。看看那些详细的情节描述和人物角色:现在说老实话,这些方法真的能对你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吗?仅仅知道虚构的人物是一个晚上读工商管理硕士的37岁的单身母亲能够帮助你排列控制面板或者屏幕的布局吗?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设计合适的行动序列吗?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户模型能够帮你决定应该采用什么技术吗?

请给我举一个主要技术的例子,它是根据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理研究出来的,或者是快速原型加测试,或者是根据用户模型,或者是通过让技术来适应用户的方法。请注意“主要”这个词。我确信有很多项目是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得以改进的,甚至是很大的改进。但是请说出一个通过使用这些方法而得到的一个根本性的、主要的技术进步。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确能保证好的产品。它能带来相对于不良设计的明确的改进。进一步讲,好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能避免失败。它能保证产品可以工作,人们能够使用。但好的设计就是我们的目标吗? 我们很多人希望的是伟大的设计。我要说的是,伟大的设计来自能够打破陈规,忽略那些被大众所接受的做法,来自根据一个清晰的最终结果目标并且奋勇向前,不顾其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对产品的洞察力为

导向的设计方法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成功,也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失败。如果你想要的是伟大的设计而不仅仅是好的设计,这就是你必须要做的。

关于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我的这些言论就其本身而言可能是危险的。我们不敢让全世界的设计者都去听从他们本能的想法而忽略传统知识:这是因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缺乏对于活动的深刻理解以及一个清晰的概念模型。还有,这世界上肯定还有很多不良设计的例子可以来反驳我的立场。但请注意,很多那些不良设计都是很赚钱的产品,这又能表明什么呢?想想看,如果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理,它们是不是会变得更赚钱呢?也许。但也许它们可能根本不存在。

的确,我们都明白,如果缺乏对人和系统的理解,任何将计算机系统引入一个企业的尝试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失败。但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是由于不理解人们的活动而引起的呢?也许所需要的是更加的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也许失败是由于对于所要支持的活动只有一个肤浅的理解。还需要指出的是,在那些安全性至关重要的应用中,深刻理解用户的活动是很重要的。安全性通常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问题,如果对于所有相关的情况没有一个深刻理解,最终的设计很容易有缺陷。

我仍然认为现在是重新思考一下我们所依赖的基本假设的时候了。关注人本身可能是有误导性的。关注活动而不是关注人可能会带来好处。更进一步,用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来代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并不意味着抛弃所有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活动都是和人相关的,所以那些支持活动的系统必然也能很好地支持从事这些活动的人,我们仍旧可以利用我们先前得到的知识和经验,这既包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领域,也包括工业工程学和人机工程学领域。

所有的领域都有一些基本假设前提。有时候,我们有必要来重新考量它们,重新思考它们的长处和短处,看看它们是否应该被修正或者甚至被取代。这一点是不是适用于那些对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很感兴趣的人呢?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答案。 Don Norman有很多头衔,包括Nielse Norman集团的合伙创始人,西北大学的教授以及作家,他的新书是《情感化设计》。他的主页是www.jnd.org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本站文章!】本站所有文章都严格执行版权政策,获得作者亲自授权,受法律保护,请大家珍惜我们的努力成果!请阅读我们的转载注意事项

1. Charm

Norman现在也开始怀疑UCD了。在最开始做界面设计的时候,面临复杂的信息,提出

task-oriented design,的确对有一些界面是有效的,但是有一些复杂的界面,有多个任务,非

线性,可交叉进行,用户随时更改自己的任务顺序,这不仅要研究界面元素对人的影响,还

要研究此人的经验个性对界面不同的反馈表现。。

但是,刚入行的从业人员,也许对怎么设计,求知若渴,对ucd,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奉

为真理,不敢发出质疑的声音。norman现在提出来,感觉真好,从第一步开始,我们要做到

有凭有据,真实可信,找到更好的办法,也要找到最合适国情的方法。

2005-12-18 23:04

2. GoodWebs

[GoodWebs]

这文章强啊!

2005-12-19 10:36

3. s5s5

人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设计才对吧~

2005-12-19 15:45

4. Issa

当初user的定义包括了人的活动的,现在是时候把它独立出来强调一下了。我当时提出是人

应该去照顾一下机器,还是一味的用机器来照顾人。我觉得人始终是有大脑的,机器的智能

化不应该是导致人类的越来越无能。任何人类创造出来的物体,都有它的极限,不应该期望

一个有限的物体产生无限的能力,人和机器始终是处在平衡的互相之中,我觉得只有去探索新技术才能进步,而不是希望改变技术来适应人的认知。必须去认知新事物来发展。我们不能被人类的认知水平阻碍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我指的是创新和发展有时候应该跳出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就像当初发明电灯一样。我的观点常常没有人来鸟我,现在即便有Norman站出来说,又有多少中国的同仁同意或能领悟这一点呢?大家加油吧。

2005-12-21 04:19

5. 以辩证的态度

对这类文章的想法:

其实一切都是辩证的,这篇文章是说”过分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不可取的,但问题就出在”过分的”,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本身的问题,并不像标题所陈述的那样(标题的方式很像小报花边新闻的标题,过分扩大内容本身的含义)。具体说,标题干脆说成”以人为中心是错误的”这很显然是矫枉过正。其实以人为中心并不排斥行为活动的关键作用,所谓设计中的场景分析,而且是第一步,关键考虑的就是行为活动过程目的,但没有人何来行为?

再者,我先按照文中内容,就假设“以人为中心”不如“以行为为中心”做出来的东西更”好”。但是无数统计经验证明,(1)一方面,如果没有考虑人这个最终的接受者,这种”好”的东西的确好,但是很可能没有市场,因为可能人根本不接受,最终的结果是束之高阁,没有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好”有何用?(2)另一方面,汽车和日常用品的例子举的很不好,说汽车的时候竟然说早期的汽车怎么怎么样,那么汽车为什么要发展到今天?因为人们需要更好的。如果人们不再需要更好的,够用了,这个产品就会消失或萎缩。日常用品例子就更多了,不是人需要的,变出那么多花样来干嘛呢?(3)“了解你的用户”部分的第二段中“那么当一个产品要设计成被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使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确实有很多的设计对于每个人都能工作得很好。这是自相矛盾的”。其实,问题出在没人说以人为中心就是让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使用,其实用户群是要划分的,照相机有傻瓜的、半自动的、全手动、单

反的、数码的以及各种组合的等等,没说其中任何一种是给全世界人民的,而是给部分愿意接受的人使用的。

还有更多的细节就不多说了。

总之,整篇文章是建立在对“以人为中心”的曲解和不了解的假设的基础上的,有其借鉴之处,也有其接受的“用户群”,但的确有夸大其辞的嫌疑。

2005-12-21 14:36

6. York

真是一篇好文章!让我理清了很多以前遇到的问题。

另外,我相信作者并不是曲解或者不了解“以人为中”,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更能让设计人员清醒。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都不能极端化。包括这里的设计,完全的以人或者以活动我想都会有弊端,应该是相互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设计。

2005-12-22 10:32

7. York

关于这个blog的一个问题。在firefox下,回响内容部分没有垂直滚动条,当文字超出后就无法看见。

另外,预览后发表评论的回响内容中没有问题。还需要重新copy past。

2005-12-22 10:34

8. charm

编辑同志,请把Norman的个人介绍写得详细一些哦,我想以他的背景,不至于对UCD概念曲解吧。。

Norman说的活动,与Cooper提出的角色赋予到的情景,大家普遍使用的任务导向的任务,这三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我很想问Norman这个问题,对活动的概念再澄清一下吧。。 2005-12-22 10:58

9. Issa

我愿意和你讨论一些细节的问题,在我看了”以辩证的态度”的评论后,我很感兴趣.希望可以赐教.

2005-12-22 18:54

10. 无名

“以辩证的态度”说出的正是我的想法,Norman以一个权威专家的身份自然什么都可以说(试想如果这里的某些话如果是出自你我之口的话。。。),但是他没有很好控制他作为一个权威对大众(尤其是对这个领域理解不深的新进者)以这种方式陈述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标题确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个人觉得此文容易引起更多对UCD的误解。

2005-12-25 03:09

11. Tony

不排除Norman“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这一观点有误导作用,而且有点危言耸听。可能大师喜欢不断挑战先前成熟的理论,来期待新的突破。

通读这篇文章,至少有两个观点我是认同的:1。完全以用户来驱动的设计是不会成功的,至少也是平庸的,因为它最终将是一个折中各方意见的产品,谁也不会真正“爱”上它。以单个的任务来设计产品只会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从活动的高度来审视产品设计才能融会贯通。

2. 如果你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你可以继续坚持现在的UCD观点,但是,如果你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请聘请一个大师。让他来决定怎么做。

2005-12-26 21:51

12. hailey

看到norman的这篇文章也是感到惊讶,因为norman自身对UCD的研究也是置之其深!我想文章的思想并不是在否定UCD,重塑一个ACD,我个人认为是norman对自身研究发现的批判,批判的看问题是对的!

他的书中UCD也在强调怎样研究人的活动行为,其实研究人的活动,难道不是以人为中心吗?活动和人我看来是分不开的“知觉-行动”链(这也是norman提出的),也许大师的言辞里是发现了自己的过于偏激,而批判自己,其实这一点是可敬的!!

个人认为,看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在研究人的时候,活动更重要,ACD是属于UCD的,大师的文章可以批判,但是从中找到学习的精华是重要的!

2005-12-28 17:09

13. 无名

个人并不觉得Norman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观点有多么新。事实上关于UCD的主要论著都不是仅仅基于用户的,实践项目中也从来没有看到哪个是仅仅基于用户的。Norman在此的意义不是提出一个新的想法,而是作为权威说一些大家在实践中已经在运用的知识而已。权威的话总是容易引起关注,所以Norman说了,这里的反应就热烈了。论到UCD在这里被Norman批判,只能怪这个名字没有取好。

2005-12-30 05:34

14. 白鸦

编辑安排这么一个标题有些取巧的嫌疑,呵呵..

我的理解应该是“过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

2006-01-02 18:43

15. 臭 鱼

我们真的应该放弃“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转而投奔所谓的“以行为为中心”吗?

作者确实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但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是完全正确的。作为读者,我们也不应当只是简单的支持或反对。

接下来,我想针对此文逐个部分的进行分析:(地方儿小,我写在自己那儿了)

全文地址:http://chouyuchouyu.bokee.com/4102397.html

2006-01-05 01:57

16. Tintin

人们往往忽视天才的作用,就像同样的画笔在不同的画家手中,可以产生惊世之作,流传百世;也可能是平庸之作,无人理睬。艺术如此,设计也是如此。在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眼中,UCD,ACD…不过是画家手中的画笔罢了。

2006-01-07 23:00

17. 以辩证的态度

lssa 你好,我喜欢抬杠,也喜欢有自己的看法而已。呵呵

2006-01-10 22:19

18. ivan

获益匪浅

2006-01-19 13:43

19. Arron

获益匪浅。以前对UCD的理解确实是单纯的完全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设计的工作会变得复杂、断层、一般;同时我臆测Norman先生的意思是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其层次高于UCD,应以活动为中心,设计流畅、伟大的产品,UCD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为的是赋予产品更好的实际用户感受。

简单点说,首先应该了解产品的活动过程,再考虑用户的感受,这样的产品才有可能实现创新。

2006-01-20 11:08

20. simon_liu

“活动,说到底,是人类的活动,因此,它反应了一个可能的范围内的动作,一些人们进行活动所依赖的条件,以及人自身的一些限制。关于人本身的深入了解仍是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的一部分,但它还有更多的内容:它也需要深入了解技术、工具以及进行这种活动的原因” —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当我们以新技术来提供用户产品的时候,更多的设计是在用户理解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展开的。

“一个担忧是,对于某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关注也许能为这些人改进产品,但这是以牺牲其他人为代价的,一个东西越是为了某个特定的喜好、厌恶、技巧和某个特定的目标人群而进行特别设计,它就越不可能适合其他人”

— 这句话不太同意。产品就是服务于某一特定人群的,牺牲特定人群以外的人群是正常的,因为需求不一样;对于最后一句,不适合其他人的原因是:这款产品就不是为了这些人设计的。在同一特定人群中,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工具进行需求定量分析来确定细节的需求,让设计的产品满足特定人群中大部分人的需求,那么这款产品就是成功的! 2006-04-06 17:13

21. 没叶草

对于norman的这篇文章,有几点说说大家讨论。1、以活动为中心是一种折中的设计。以前的设计是以技术为中心,直到出现了以人为中心,这是一个比较有跨度飞跃。现在norman提出的以活动为中心就是把人与技术综合起来进行考虑,不单纯考虑人或者技术,而是考虑人使用技术的活动,这是折中的表现,它只是为了弥补以人为中心的跨越所留下的缺陷。2、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并不应该反对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文章中提到“操作序列”其实就是任务

模型中的“任务链”。noman提醒我们的是,我们没有把以人为中心做细,以人为中心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做到。3、关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我很赞成norman的强势理论。设计人员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只是听用户怎么说,而且早就有研究说人们说的跟他们需要的不同。4、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没有伟大的设计,这个我不是很赞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现在还没有很成熟,发展时间很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本身正经历着被设计的过程,所以我们还要看以后。

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各位老大都说过了,小弟就不献丑了,大家共同讨论!

2006-06-11 11:34

22. yongzhi.wu

其实活动还是人的活动,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只不过换个概念罢了. 是对”以人为中心”更具体的要求. 最终还是以”人为中心”. 不管是以人,还是以活动了,都是个概念.没有必要在概念上纠缠. 这是研究者的事. 真正要做起事来,都得具体考虑,人的活动,活动的条件,目标,愿望,关注对象.等等必须综合考虑. 以达成这样一个目标: 人在使用产品完成某个目标这事件当中所产生的交互体验是最好的. 当然,这是个过程,动态的,用”活动”一词更能体现设计思想. 本身就隐含了”人”, 没”人”哪来的”活动”呀?!

2006-07-10 01:42

23. Sherlock

现在对于很多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身边的人总喜欢抛出“以人为中心”一言,因为人们认为这个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说出来尽显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高度。

我也是一向认为凡事“以人为本”最为重要,可以引领成功。

但是看了Norman大家之言,感到却是“凡事以人为中心”有偏颇之处,对我的教育很大。 看来以后做事要找到“以活动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最佳结合点。

2006-09-10 22:24

24. 火旗枪剑

这个标题其实还是很合适的。

也就是说,要从以人为本到“以事为本”转变。以事为本是为以人为本服务的。以事为本做好了,以人为本也就好了。以人为本是原则,具体的实施是以事为本。

胡说一通,但愿达意。

2006-09-26 13:17

25. eric yang

个人的一些意见:

1、 以人为本是设计实施阶段的准则,以活动为本是创意的起源

2、 汽车的例子很好,在没有汽车之前,人的活动—“运输”,人的目的—“迅速方便的运输”是汽车创意设计的起源

3、 在设计起源确认后,进行设计的实施阶段需要根据以人为本, 比如:汽车不能有2个方向盘,因为人只有1双手,虽然2个方向盘一个控制前轮一个控制后轮有助于提高车的拐弯和机动性

2006-10-29 15:31

26. 支持:以辨证的态度

这篇文章标题欠佳,用“过分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似乎更加贴切,凡是皆有度,很简单,吃饭少了会饿,多了会撑死。

其中的举例也很不靠谱,小提琴?小提琴的操作者需要很高的技巧,但是听众需要的是什么?演奏出来的音乐的聆听者才是我们面对的用户。这个例子典型的把对象搞错了

2007-07-06 15:03

27. hydra1983

我想“以人为中心”是不是隐含着“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思想??

2007-07-26 15:55

28. Beginner

当诺曼说他喜欢那个总是烫手的壶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已经升华到另一个层面了-情感,但作为新人,我还得在他的境界下面潜水。主观臆测,喜欢不烫手壶的人要比痛恨烫手壶的人更多。 首先关于技术去适应人还有人去适应技术的问题,人因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好的诠释而且也正在诠释,看过人因与工程心理学的教科书后应当可以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人去适应技术是迫不得已,技术去适应人是众望所归。

我个人的体会是,如果有一种钢琴,让我这种对乐理一窍不通的人演奏出的音乐也能和天才朗朗同志一样动听,我会选择它。现实是,我们没有设计出这样的一种乐器,但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小提琴永远都那么让人敬畏。3000年的时候会不会人人都可以象使用傻瓜相机一样使用小提琴,谁知道?

我还是坚持梦想:技术努力去适应人,所有的产品都是傻瓜产品,大白菜也可以耍小提琴,癞蛤蟆都能吃到天鹅肉。

关于汽车的例子,“在汽车的设计过程中)没有任何系统的用户研究汽车的发展”,很震惊,以为译者翻译错了,但英文原文“There were no systematic studies of users.”确实斩钉截铁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其实,在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包括控制方式,各种汽车配件等都看到了人因学,人体测量学,人机工程学的大量贡献,不知道作者在说这句话时是否看过相关的书籍,至少“Wickens, Christopher D., Sallie E. Gordon, 与 Yili Liu合着. 《人因工程学介绍》 Pearson 出版, 2003. ISBN: 0131837362.

Wickens, Christopher D., Sallie E. Gordon, and Yili Liu.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Pearson Publishing, 2003”(Chapter 17: Transportation Human Factors) 已经介绍了很多前辈所做的工作。

还有,飞行系统和核电系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也是必须“人去适应技术”的例子了。比如对航天员的选拔和培训,对核电系统操作员的训练等,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量的用户研究工作。Wickens的书里自始至终都在介绍相关领域的工作。

个人体会是,以人为中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以人为中心则是万万不行的。

现实不是太过于以人为中心,而是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做得不够。

2007-07-31 18:21

29. River

本文标题有些哗众取宠的嫌疑:

楼主所说的“ACD”,其本质的意思是“行业专家应该研究用户的活动,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不过是UCD中“用户需求研究”中的一部分!

有一个笑话讲,文革时候,一个生产队的农民每天用耕牛帮助犁地播种,整天要喂牛吃草,牛还需要反刍休息。于是想牛不用吃草,不用休息就好了!于是村长就请专长来发明这么一

种基因变异的牛......

其实他们的需要一个拖拉机就可以满足了!

一般的用户其认知水平,不可能和行业专家相提并论,指望用户来描述其需要的产品很多时候是不现实的!楼主有一句话River非常赞同,“不要理睬用户说的,我知道什么对他们最好”。但这只是说明作为行业专家,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了解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讲更加印证了聚焦用户,关注用户的需求的重要性。

拖拉机发明之后,肯定背离了用户的习惯,需要用户学习、适应的。用户习惯是拿了个鞭子“嗒嗒嘞嘞”的哟喝!如果技术可以实现用户抽一鞭子,或者用户睡觉时候想一下,拖拉机自己跑去把地梨完无疑用户会更加满意!

设计要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这也是UCD的一部分内容。

于是,我们根据UCD的设计理念,研究用户的活动,认识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均衡了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发明了最受用户欢迎的拖拉机产品。

2007-08-14 18:41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 - 2005-12-16

作者 Don Norman 阅读本文英文原文 (翻译:张亮,校对:李鱼)

本文是为2005年ACM通信杂志的“交互设计”专栏所写的文章。这里刊登的是作者自己的版本。除了改正了一些排版错误外,此处和那篇正式发表的是一样的。ACM允许文章在这里刊登,但仅限于您个人使用。文章可以被传播,但是只能用于非商业目的,同时本段文字必须被包含。本文的正式版本发表在ACM通信杂志的“交互设计”专栏(2005年七-八月)的14至19页

在设计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已经成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主题,以至于它经常被界面和应用设计人员不加

思考地加以采用,更不要说是用一种带有批判的眼光加以采用。这是一种危险的状态――当某些事情被当作是被广泛认可的知识来对待时。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引起人们对于以人为中心设计方法的基本原理的重新思考和讨论。我认为,这些原理可能是有益的,有误导性的,或是是错误的。有时候,它们甚至可能是有害的。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是更好的一种方法。

了解你的用户

如果说在用户界面设计或人机交互领域有什么原理被大家极力推崇的话,那就是“了解你的用户”。毕竟,如果对你的用户没有深入而仔细的了解,你怎么能够为他们设计一些东西呢?这世界上的很多糟糕的设计都极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忽略设计所为之服务的用户将会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为了克服软件产品中的拙劣设计而发展起来的。通过强调那些将要使用软件的人们的需求和能力,软件产品的可用性和可理解性确实得到了提高。不过尽管有这些进步,软件对于我们来说依然是那么复杂。甚至是那些引以为豪地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理的公司仍然还是有复杂的、令人费解的软件。

如果了解产品的特定用户是那么重要的话,那么当一个产品要设计成被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使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确实有很多的设计对于每个人都能工作得很好。这是自相矛盾的,不过正是这个自相矛盾才使得我来重新思考这个普通的设计信念。

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东西都是在没有得益于用户研究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的情况下被设计出来的,不过这些东西仍然工作得很好。不仅如此,这些东西当中还包括了我们当今这个技术化的世界中的一些最成功的产品。考虑以下两有典型意义的例子:

汽车

通过操作差不多是一样的一组控制装置,全世界的人都能学会非常成功地驾驶。(在汽车的设计过程中)没有任何系统的用户研究。实际情况是,早期的汽车设计尝试过不同的控制装置:最开始是完全照搬马车上的座位和驾驶方式的安排,再到类似船舵的控制,然后是各式各样的手和脚的控制装置,直到演化成今天的模样。

日常用品

看看我们周围的物品:厨具,花园里的各种工具,伐木工具,打字机,照相机,还有体育用品。尽管在不同的文化中它们有所差别,但其相似之处还是超过了其不同之处。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学会使用它们,并且用的很好。

以行为活动为中心的设计

为什么这些物品会工作得那么好呢? 最基本的原因就是,在它们被设计时,这些物品所被用来从事的活动是经过了深入理解的:这就是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有些东西甚至不是按照这个词的通常意义所描述的方式来进行设计的,而是以一种随时间演进的方式。每一代的设计人员都根据他自己和用户的使用经验中得到的反馈,缓慢地对上一代的产品进行改进。这是一种缓慢的、以演进方式进行的民间设计方式。另外一些产品,它们是通过一个由冠以“设计师”工作头衔的人们构成的正式工作团队创造出来的,但即便在这种

情况下,仍然是这些设计师们根据他们自己对于将要进行的活动的理解,来决定设备将会被如何操作。用户被假定能够理解任务,并且能够理解设计师的意图。

活动不等同于任务

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是“活动”这个词,而不是“任务”,他们之间有些微妙的区别。我是在一种层次化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些词的。最高一层的概念是活动,活动由任务构成,任务由动作构成,而动作则由一些具体的操作构成。这种层次结构来源于我自己的一套“活动理论”,该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早期俄罗斯和斯堪迪那维亚的研究成果的启发。在我看来,一个行为活动是一组完整的、经过协调的任务。例如,手机,这种集成了约会安排、日记、日历、便笺、短信息和照相机的设备,能够很好地支持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这种行为活动。这种单一的设备集成了很多任务:查号码、拨打电话、谈话、记笔记、查看日记或日历、交换照片、发短信息和电子邮件。在这里,一个活动包含了多个任务。

谁应该适应谁?人去适应技术,还是技术适应人

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表明,一个设计成功的物品也需要人去适应并学会如何使用。人们需要对要从事的活动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同时也需要对技术上的操作方法很好掌握。这些工具当中没有一个是“工具适应人”――这是在说瞎话,应当是人去适应工具。

考虑上面提到的最后一点,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一个基本推论就是技术应当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技术,真的是这样吗?考虑下面这些历史上成功的技术。

钟表(和手表)

将时间分成年、月、日、星期和时、分、秒的这种任意的分法完全是根据某种物理的原理,它和心理、生物原理是不同的,但这种分割方法却主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吃饭是当手表告诉我们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了,而不是当我们感觉到饥饿时。我们早上醒来是根据闹钟那刺耳的叫声来决定的,而不是在我们完全休息好之后。在大学里,每个班每次上一小时的课,每周三次,每个学期10到15周,这样的安排不是因为这样

做对教育有好处,而是因为这样安排起来容易一些。对于时间的极度依赖是工厂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化社会的一个意外的结果。

书写系统

考虑一下印刷、手写和打字,都非常不自然,需要人们花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来学习和变得熟练。一个成功的基于触笔的罗马字母输入设备是Palm的Grafiti――而它也是一种不自然的书写方式。 乐器

乐器很复杂,很难操作,并且能引起严重的疾病,乐谱是形式化的:同样一个标记,在高音部和低音部出现时有不同的解释。可用性专业认识到乐谱的模式问题已经很长时间了,但大量的乐谱已经存在了大约一千年的时间了。一个人需要经过大量的指导和练习后,才能熟练地读谱和演奏。音乐家们面临的疾病问题非常严重,以至于有专门的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医生、网页和讨论组。例如,肌腱疾病(Repetitive Stress Injuries)在小提琴和钢琴家中很常见。乐器和乐谱都无法通过任何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评审.

以人为中心和以活动为中心,区别在哪里?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会那么成功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以活动为中心的本质,第二是来自物品的构造者和设计者的对于其设计目的的交流。设计成功的物品能够完美地融入到所进行的活动的需求中,并以一种人们能够理解的方式来支持这种活动。如果你理解所要进行的活动,那么这种设备就是可以理解的。构造者和设计者对于他们所构建的系统的工作方式经常有自己很好的原因。如果这些原因能被解释出来的话,那么学习这个系统就将变得不仅是容易了,而且令人觉得是合乎情理的。的确,学习演奏小提琴需要花很多年的时间,但人们接受了这一点,这是因为这种乐器自身相当精妙地展示出琴弦和它产生的声音之间的关系。这项活动和设计都是可以理解的,尽管人们必须扭曲自己的身体来抓住,拨弄它,向它致意。

实际上,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ACD)很像以人为中心的设计(HCD)。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最好的一些特点都被传承了下来,但这两者还是有一些不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关于态度的问题。态度?没错,是关于设计者的思想。

活动,说到底,是人类的活动,因此,它反应了一个可能的范围内的动作,一些人们进行活动所依赖的条件,以及人自身的一些限制。关于人本身的深入了解仍是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的一部分,但它还有更多的内容:它也需要深入了解技术、工具以及进行这种活动的原因。

工具决定活动:人们确实是在适应技术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坚持的一个基本信念是由技术来适应人。而在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中,我们承认很多人类的行为可以被认为是对技术能力和限制的一种适应。这包括所有的方面,从我们睡觉的时间,到我们穿衣、吃饭、和别人交往、旅行、学习、交流、游戏以及放松的方式。不仅仅是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方式,还包括和谁来做,在什么时间做,以及做这些事情时的应采取的方式,所有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需要风俗,习惯和传统的约束。

人们确实是在适应技术。技术改变了社会和家庭结构。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不仅了解这一点,而且还可能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

首先学习如何进行活动,然后工具就会自然而然地被理解了,这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团体所推崇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具有误导性的说法,因为对于很多活动来说,是工具决定了活动。所以实际情况可能恰好相反:先学习工具,然后你就会理解所要进行的活动了。

学习艺术的时候,很多时间都会花在学习用以表达艺术思想的介质的特点上。如果你想画油画,你需要了解油彩,画笔,画布――甚至包括什么时间以及如何清洗画笔。这里的工具是不是有些喧宾夺主。没错,但它从来就是这样,并且将来也会是这样。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对他们的工具和技术都有深刻而透彻的理解,仅有艺术家的感觉是不够的。体育、烹饪、音乐以及所有其它使用工具的活动都是如此。

对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团体来说,工具应该是看不见的,它不应该成为一种防碍。而对于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来说,工具恰恰就是要达到目的的途径。

为什么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可能是有害的?

为什么以人为中心的方法中可能是有害的呢?毕竟,它的出现和发展正是源于人们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失败、伤心,浪费时间和精力;而在一些安全性至关重要的应用中,这些问题甚至导致了错误、事故和死亡。不仅如此,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还表现出它能带来的明显的好处:更好的可用性,使用中更少的错误,更短的学习时间。那么我们对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担忧是什么呢? 一个担忧是,对于某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关注也许能为这些人改进产品,但这是以牺牲其他人为代价的,一个东西越是为了某个特定的喜好、厌恶、技巧和某个特定的目标人群而进行特别设计,它就越不可能适合其他人。

个体是个总在移动中的目标。为了今天的个体而进行的设计可能在明天就是错误的。实际上,产品越成功,它就越不可能在将来也适用。这是因为随着个体在使用中变得越来越熟练,他们将会需要和他们还是初学者时不同的界面。除此之外,成功的产品还经常会带来一些未曾料到的新的使用方法,而这些方法往往不能被原来的设计很好地支持。

不过还有更严重 的担忧:首先,对于人本身的关注会影响对于活动自身的支持;第二,对于用户需求的过度关注会导致产品缺乏内聚力,从而增加设计的复杂性。考虑一下应用的动态本质,每个任务需要一系列的操作,而活动是由多个重叠的任务构成的。在这里,两种设计方法在关注点上的区别变得明显了,过分关注用户的的缺点也就显现出来了 。

静态界面和动态序列

“我们发现,厨房里的工作不是由一些独立的行动构成的,而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过程构成的。(Christine Frederick, 省力的厨房。 1919)”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方法似乎是围绕着对于每组控制和每个电子显示屏上的画面的静态理解来进行的。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对于活动中的一系列操作不能很好地支持。从二十世纪早期的关于时间和运动之间关系(time-and-motion studies)的研究到现在,人们了解要支持活动序列这一点的重要性已经很长时间了。正如上面所引用的Frederick 的论述 表明的那样。如果把“在厨房里”这个词去掉,她的论述仍旧是一个有力的设计指导。Frederick是在1919年写下的那段话,而在过去的一百年里是什么使我们忘记了这些呢?需要指出的是,支持序列操作的重要性今天仍然为工业工程学、人类因素学和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团体深刻理解。但不知为什么,它好像在人机交互设计团体中不是那么流行。

很多通过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阶段和可用性评审的系统能够在静态的、单独的显示中表现得很好,但都不能支持任务和活动的序列性需求。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有忽略这种行为的倾向,而以活动为中心的方法则很关注这一点。

过多地倾听用户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倾听用户,认真对待他们的投诉和批评。的确,倾听用户永远是明智的,但屈从于用户的要求会导致过于复杂的设计。一些引以为荣地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的大软件公司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随着每一次的更新,他们的软件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以理解。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有助于防止这种错误的发生,这是因为它关注的是活动,不是人本身。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有一个连贯并且能被清晰表达的设计模型。如果一个用户的建议不能很好地适合这个设计模型,它将不会被考虑。只可惜有太多的公司,由于得意于倾听用户需求,还是会把这样的建议考虑进来。

这里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权威设计者,他能够仔细地审查用户的建议,并且是从是否满足活动的需求这个角度来评估它们。如果必要,能够忽略这些要求是很重要的。这就是设计要达到的内聚性和可理解性的目标。在这里,令人觉得自相矛盾的是,最好的让用户满意的方法反而是在某些时候忽略他们。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思想也适用于服务行业。通过这种方式,尽管忽略了两个反映最多的旅客投诉:要求提供保留座位和跨航空公司转运行李的服务,西南航空公司仍然很成功。该公司认定它的主要的战略优势

是便宜并且可靠的运输,而这需要一个快速的在各个目的的转场时间。尽管乘客在抱怨,他们仍然倾向于选择该航空公司。

有些时候需要的是这样的一个设计决策者,他能够说“不要理睬用户说的,我知道什么对他们最好”。苹果电脑的例子很有说明性。长久以来,苹果公司的产品就由于容易使用备受推崇。但是,苹果公司却把它的著名的受人尊重的人机界面设计团队换成了一个权威性(有些独裁性质的)的领导。可用性遭到破坏了吗?事实恰恰相反,它的新产品被认为是伟大设计的典范。

“倾听你的用户”会带来不连贯的设计。但除非设计负责人对于产品有着清晰的洞察力,也就是我所谓的“概念模型”,“忽略用户”将会导致可怕的后果。产品负责人必须坚持该想法,同时不能害怕忽略其它发现。没错,倾听客户,但不要总是按他们说的做。

现在考虑一下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团体采用的方法。该方法的重点通常是人而不是活动。看看那些详细的情节描述和人物角色:现在说老实话,这些方法真的能对你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吗?仅仅知道虚构的人物是一个晚上读工商管理硕士的37岁的单身母亲能够帮助你排列控制面板或者屏幕的布局吗?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你设计合适的行动序列吗?正式或非正式的用户模型能够帮你决定应该采用什么技术吗?

请给我举一个主要技术的例子,它是根据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理研究出来的,或者是快速原型加测试,或者是根据用户模型,或者是通过让技术来适应用户的方法。请注意“主要”这个词。我确信有很多项目是通过使用这些技术得以改进的,甚至是很大的改进。但是请说出一个通过使用这些方法而得到的一个根本性的、主要的技术进步。

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的确能保证好的产品。它能带来相对于不良设计的明确的改进。进一步讲,好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能避免失败。它能保证产品可以工作,人们能够使用。但好的设计就是我们的目标吗? 我们很多人希望的是伟大的设计。我要说的是,伟大的设计来自能够打破陈规,忽略那些被大众所接受的做法,来自根据一个清晰的最终结果目标并且奋勇向前,不顾其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以对产品的洞察力为

导向的设计方法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成功,也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失败。如果你想要的是伟大的设计而不仅仅是好的设计,这就是你必须要做的。

关于这个话题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我的这些言论就其本身而言可能是危险的。我们不敢让全世界的设计者都去听从他们本能的想法而忽略传统知识:这是因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缺乏对于活动的深刻理解以及一个清晰的概念模型。还有,这世界上肯定还有很多不良设计的例子可以来反驳我的立场。但请注意,很多那些不良设计都是很赚钱的产品,这又能表明什么呢?想想看,如果采用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理,它们是不是会变得更赚钱呢?也许。但也许它们可能根本不存在。

的确,我们都明白,如果缺乏对人和系统的理解,任何将计算机系统引入一个企业的尝试都将带来灾难性的失败。但我们是否也可以说这是由于不理解人们的活动而引起的呢?也许所需要的是更加的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也许失败是由于对于所要支持的活动只有一个肤浅的理解。还需要指出的是,在那些安全性至关重要的应用中,深刻理解用户的活动是很重要的。安全性通常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问题,如果对于所有相关的情况没有一个深刻理解,最终的设计很容易有缺陷。

我仍然认为现在是重新思考一下我们所依赖的基本假设的时候了。关注人本身可能是有误导性的。关注活动而不是关注人可能会带来好处。更进一步,用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来代替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并不意味着抛弃所有我们已经学到的东西。活动都是和人相关的,所以那些支持活动的系统必然也能很好地支持从事这些活动的人,我们仍旧可以利用我们先前得到的知识和经验,这既包括以人为中心的设计领域,也包括工业工程学和人机工程学领域。

所有的领域都有一些基本假设前提。有时候,我们有必要来重新考量它们,重新思考它们的长处和短处,看看它们是否应该被修正或者甚至被取代。这一点是不是适用于那些对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很感兴趣的人呢?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答案。 Don Norman有很多头衔,包括Nielse Norman集团的合伙创始人,西北大学的教授以及作家,他的新书是《情感化设计》。他的主页是www.jnd.org

【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本站文章!】本站所有文章都严格执行版权政策,获得作者亲自授权,受法律保护,请大家珍惜我们的努力成果!请阅读我们的转载注意事项

1. Charm

Norman现在也开始怀疑UCD了。在最开始做界面设计的时候,面临复杂的信息,提出

task-oriented design,的确对有一些界面是有效的,但是有一些复杂的界面,有多个任务,非

线性,可交叉进行,用户随时更改自己的任务顺序,这不仅要研究界面元素对人的影响,还

要研究此人的经验个性对界面不同的反馈表现。。

但是,刚入行的从业人员,也许对怎么设计,求知若渴,对ucd,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奉

为真理,不敢发出质疑的声音。norman现在提出来,感觉真好,从第一步开始,我们要做到

有凭有据,真实可信,找到更好的办法,也要找到最合适国情的方法。

2005-12-18 23:04

2. GoodWebs

[GoodWebs]

这文章强啊!

2005-12-19 10:36

3. s5s5

人的行为活动是有目的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设计才对吧~

2005-12-19 15:45

4. Issa

当初user的定义包括了人的活动的,现在是时候把它独立出来强调一下了。我当时提出是人

应该去照顾一下机器,还是一味的用机器来照顾人。我觉得人始终是有大脑的,机器的智能

化不应该是导致人类的越来越无能。任何人类创造出来的物体,都有它的极限,不应该期望

一个有限的物体产生无限的能力,人和机器始终是处在平衡的互相之中,我觉得只有去探索新技术才能进步,而不是希望改变技术来适应人的认知。必须去认知新事物来发展。我们不能被人类的认知水平阻碍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我指的是创新和发展有时候应该跳出人类现有的认知水平,就像当初发明电灯一样。我的观点常常没有人来鸟我,现在即便有Norman站出来说,又有多少中国的同仁同意或能领悟这一点呢?大家加油吧。

2005-12-21 04:19

5. 以辩证的态度

对这类文章的想法:

其实一切都是辩证的,这篇文章是说”过分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不可取的,但问题就出在”过分的”,而不是”以人为中心”本身的问题,并不像标题所陈述的那样(标题的方式很像小报花边新闻的标题,过分扩大内容本身的含义)。具体说,标题干脆说成”以人为中心是错误的”这很显然是矫枉过正。其实以人为中心并不排斥行为活动的关键作用,所谓设计中的场景分析,而且是第一步,关键考虑的就是行为活动过程目的,但没有人何来行为?

再者,我先按照文中内容,就假设“以人为中心”不如“以行为为中心”做出来的东西更”好”。但是无数统计经验证明,(1)一方面,如果没有考虑人这个最终的接受者,这种”好”的东西的确好,但是很可能没有市场,因为可能人根本不接受,最终的结果是束之高阁,没有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好”有何用?(2)另一方面,汽车和日常用品的例子举的很不好,说汽车的时候竟然说早期的汽车怎么怎么样,那么汽车为什么要发展到今天?因为人们需要更好的。如果人们不再需要更好的,够用了,这个产品就会消失或萎缩。日常用品例子就更多了,不是人需要的,变出那么多花样来干嘛呢?(3)“了解你的用户”部分的第二段中“那么当一个产品要设计成被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使用时,会发生什么情况呢?确实有很多的设计对于每个人都能工作得很好。这是自相矛盾的”。其实,问题出在没人说以人为中心就是让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使用,其实用户群是要划分的,照相机有傻瓜的、半自动的、全手动、单

反的、数码的以及各种组合的等等,没说其中任何一种是给全世界人民的,而是给部分愿意接受的人使用的。

还有更多的细节就不多说了。

总之,整篇文章是建立在对“以人为中心”的曲解和不了解的假设的基础上的,有其借鉴之处,也有其接受的“用户群”,但的确有夸大其辞的嫌疑。

2005-12-21 14:36

6. York

真是一篇好文章!让我理清了很多以前遇到的问题。

另外,我相信作者并不是曲解或者不了解“以人为中”,只是通过这种方式更能让设计人员清醒。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都不能极端化。包括这里的设计,完全的以人或者以活动我想都会有弊端,应该是相互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设计。

2005-12-22 10:32

7. York

关于这个blog的一个问题。在firefox下,回响内容部分没有垂直滚动条,当文字超出后就无法看见。

另外,预览后发表评论的回响内容中没有问题。还需要重新copy past。

2005-12-22 10:34

8. charm

编辑同志,请把Norman的个人介绍写得详细一些哦,我想以他的背景,不至于对UCD概念曲解吧。。

Norman说的活动,与Cooper提出的角色赋予到的情景,大家普遍使用的任务导向的任务,这三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我很想问Norman这个问题,对活动的概念再澄清一下吧。。 2005-12-22 10:58

9. Issa

我愿意和你讨论一些细节的问题,在我看了”以辩证的态度”的评论后,我很感兴趣.希望可以赐教.

2005-12-22 18:54

10. 无名

“以辩证的态度”说出的正是我的想法,Norman以一个权威专家的身份自然什么都可以说(试想如果这里的某些话如果是出自你我之口的话。。。),但是他没有很好控制他作为一个权威对大众(尤其是对这个领域理解不深的新进者)以这种方式陈述多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标题确有哗众取宠的嫌疑,个人觉得此文容易引起更多对UCD的误解。

2005-12-25 03:09

11. Tony

不排除Norman“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这一观点有误导作用,而且有点危言耸听。可能大师喜欢不断挑战先前成熟的理论,来期待新的突破。

通读这篇文章,至少有两个观点我是认同的:1。完全以用户来驱动的设计是不会成功的,至少也是平庸的,因为它最终将是一个折中各方意见的产品,谁也不会真正“爱”上它。以单个的任务来设计产品只会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有从活动的高度来审视产品设计才能融会贯通。

2. 如果你想要一个成功的产品,你可以继续坚持现在的UCD观点,但是,如果你想要一个伟大的产品,请聘请一个大师。让他来决定怎么做。

2005-12-26 21:51

12. hailey

看到norman的这篇文章也是感到惊讶,因为norman自身对UCD的研究也是置之其深!我想文章的思想并不是在否定UCD,重塑一个ACD,我个人认为是norman对自身研究发现的批判,批判的看问题是对的!

他的书中UCD也在强调怎样研究人的活动行为,其实研究人的活动,难道不是以人为中心吗?活动和人我看来是分不开的“知觉-行动”链(这也是norman提出的),也许大师的言辞里是发现了自己的过于偏激,而批判自己,其实这一点是可敬的!!

个人认为,看了这篇文章,明白了在研究人的时候,活动更重要,ACD是属于UCD的,大师的文章可以批判,但是从中找到学习的精华是重要的!

2005-12-28 17:09

13. 无名

个人并不觉得Norman这篇文章所提出的观点有多么新。事实上关于UCD的主要论著都不是仅仅基于用户的,实践项目中也从来没有看到哪个是仅仅基于用户的。Norman在此的意义不是提出一个新的想法,而是作为权威说一些大家在实践中已经在运用的知识而已。权威的话总是容易引起关注,所以Norman说了,这里的反应就热烈了。论到UCD在这里被Norman批判,只能怪这个名字没有取好。

2005-12-30 05:34

14. 白鸦

编辑安排这么一个标题有些取巧的嫌疑,呵呵..

我的理解应该是“过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

2006-01-02 18:43

15. 臭 鱼

我们真的应该放弃“以用户为中心”的观念,转而投奔所谓的“以行为为中心”吗?

作者确实是经过认真思考的,但并不意味着这篇文章是完全正确的。作为读者,我们也不应当只是简单的支持或反对。

接下来,我想针对此文逐个部分的进行分析:(地方儿小,我写在自己那儿了)

全文地址:http://chouyuchouyu.bokee.com/4102397.html

2006-01-05 01:57

16. Tintin

人们往往忽视天才的作用,就像同样的画笔在不同的画家手中,可以产生惊世之作,流传百世;也可能是平庸之作,无人理睬。艺术如此,设计也是如此。在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眼中,UCD,ACD…不过是画家手中的画笔罢了。

2006-01-07 23:00

17. 以辩证的态度

lssa 你好,我喜欢抬杠,也喜欢有自己的看法而已。呵呵

2006-01-10 22:19

18. ivan

获益匪浅

2006-01-19 13:43

19. Arron

获益匪浅。以前对UCD的理解确实是单纯的完全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设计的工作会变得复杂、断层、一般;同时我臆测Norman先生的意思是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其层次高于UCD,应以活动为中心,设计流畅、伟大的产品,UCD是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为的是赋予产品更好的实际用户感受。

简单点说,首先应该了解产品的活动过程,再考虑用户的感受,这样的产品才有可能实现创新。

2006-01-20 11:08

20. simon_liu

“活动,说到底,是人类的活动,因此,它反应了一个可能的范围内的动作,一些人们进行活动所依赖的条件,以及人自身的一些限制。关于人本身的深入了解仍是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的一部分,但它还有更多的内容:它也需要深入了解技术、工具以及进行这种活动的原因” — 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当我们以新技术来提供用户产品的时候,更多的设计是在用户理解技术应用的前提下展开的。

“一个担忧是,对于某个人(或一个群体)的关注也许能为这些人改进产品,但这是以牺牲其他人为代价的,一个东西越是为了某个特定的喜好、厌恶、技巧和某个特定的目标人群而进行特别设计,它就越不可能适合其他人”

— 这句话不太同意。产品就是服务于某一特定人群的,牺牲特定人群以外的人群是正常的,因为需求不一样;对于最后一句,不适合其他人的原因是:这款产品就不是为了这些人设计的。在同一特定人群中,需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通过工具进行需求定量分析来确定细节的需求,让设计的产品满足特定人群中大部分人的需求,那么这款产品就是成功的! 2006-04-06 17:13

21. 没叶草

对于norman的这篇文章,有几点说说大家讨论。1、以活动为中心是一种折中的设计。以前的设计是以技术为中心,直到出现了以人为中心,这是一个比较有跨度飞跃。现在norman提出的以活动为中心就是把人与技术综合起来进行考虑,不单纯考虑人或者技术,而是考虑人使用技术的活动,这是折中的表现,它只是为了弥补以人为中心的跨越所留下的缺陷。2、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并不应该反对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文章中提到“操作序列”其实就是任务

模型中的“任务链”。noman提醒我们的是,我们没有把以人为中心做细,以人为中心里面还有很多东西我们没有做到。3、关于以人为中心的设计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我很赞成norman的强势理论。设计人员就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要只是听用户怎么说,而且早就有研究说人们说的跟他们需要的不同。4、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没有伟大的设计,这个我不是很赞同。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现在还没有很成熟,发展时间很短,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本身正经历着被设计的过程,所以我们还要看以后。

还有其他的一些东西,各位老大都说过了,小弟就不献丑了,大家共同讨论!

2006-06-11 11:34

22. yongzhi.wu

其实活动还是人的活动,以活动为中心的设计只不过换个概念罢了. 是对”以人为中心”更具体的要求. 最终还是以”人为中心”. 不管是以人,还是以活动了,都是个概念.没有必要在概念上纠缠. 这是研究者的事. 真正要做起事来,都得具体考虑,人的活动,活动的条件,目标,愿望,关注对象.等等必须综合考虑. 以达成这样一个目标: 人在使用产品完成某个目标这事件当中所产生的交互体验是最好的. 当然,这是个过程,动态的,用”活动”一词更能体现设计思想. 本身就隐含了”人”, 没”人”哪来的”活动”呀?!

2006-07-10 01:42

23. Sherlock

现在对于很多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身边的人总喜欢抛出“以人为中心”一言,因为人们认为这个思想“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说出来尽显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思想高度。

我也是一向认为凡事“以人为本”最为重要,可以引领成功。

但是看了Norman大家之言,感到却是“凡事以人为中心”有偏颇之处,对我的教育很大。 看来以后做事要找到“以活动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最佳结合点。

2006-09-10 22:24

24. 火旗枪剑

这个标题其实还是很合适的。

也就是说,要从以人为本到“以事为本”转变。以事为本是为以人为本服务的。以事为本做好了,以人为本也就好了。以人为本是原则,具体的实施是以事为本。

胡说一通,但愿达意。

2006-09-26 13:17

25. eric yang

个人的一些意见:

1、 以人为本是设计实施阶段的准则,以活动为本是创意的起源

2、 汽车的例子很好,在没有汽车之前,人的活动—“运输”,人的目的—“迅速方便的运输”是汽车创意设计的起源

3、 在设计起源确认后,进行设计的实施阶段需要根据以人为本, 比如:汽车不能有2个方向盘,因为人只有1双手,虽然2个方向盘一个控制前轮一个控制后轮有助于提高车的拐弯和机动性

2006-10-29 15:31

26. 支持:以辨证的态度

这篇文章标题欠佳,用“过分的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是有害的”似乎更加贴切,凡是皆有度,很简单,吃饭少了会饿,多了会撑死。

其中的举例也很不靠谱,小提琴?小提琴的操作者需要很高的技巧,但是听众需要的是什么?演奏出来的音乐的聆听者才是我们面对的用户。这个例子典型的把对象搞错了

2007-07-06 15:03

27. hydra1983

我想“以人为中心”是不是隐含着“以人类活动为中心”的思想??

2007-07-26 15:55

28. Beginner

当诺曼说他喜欢那个总是烫手的壶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已经升华到另一个层面了-情感,但作为新人,我还得在他的境界下面潜水。主观臆测,喜欢不烫手壶的人要比痛恨烫手壶的人更多。 首先关于技术去适应人还有人去适应技术的问题,人因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好的诠释而且也正在诠释,看过人因与工程心理学的教科书后应当可以对这个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人去适应技术是迫不得已,技术去适应人是众望所归。

我个人的体会是,如果有一种钢琴,让我这种对乐理一窍不通的人演奏出的音乐也能和天才朗朗同志一样动听,我会选择它。现实是,我们没有设计出这样的一种乐器,但并不意味着永远不会,小提琴永远都那么让人敬畏。3000年的时候会不会人人都可以象使用傻瓜相机一样使用小提琴,谁知道?

我还是坚持梦想:技术努力去适应人,所有的产品都是傻瓜产品,大白菜也可以耍小提琴,癞蛤蟆都能吃到天鹅肉。

关于汽车的例子,“在汽车的设计过程中)没有任何系统的用户研究汽车的发展”,很震惊,以为译者翻译错了,但英文原文“There were no systematic studies of users.”确实斩钉截铁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其实,在汽车工业的发展中,包括控制方式,各种汽车配件等都看到了人因学,人体测量学,人机工程学的大量贡献,不知道作者在说这句话时是否看过相关的书籍,至少“Wickens, Christopher D., Sallie E. Gordon, 与 Yili Liu合着. 《人因工程学介绍》 Pearson 出版, 2003. ISBN: 0131837362.

Wickens, Christopher D., Sallie E. Gordon, and Yili Liu.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Pearson Publishing, 2003”(Chapter 17: Transportation Human Factors) 已经介绍了很多前辈所做的工作。

还有,飞行系统和核电系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也是必须“人去适应技术”的例子了。比如对航天员的选拔和培训,对核电系统操作员的训练等,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大量的用户研究工作。Wickens的书里自始至终都在介绍相关领域的工作。

个人体会是,以人为中心不是万能的,但没有以人为中心则是万万不行的。

现实不是太过于以人为中心,而是我们在很多方面还做得不够。

2007-07-31 18:21

29. River

本文标题有些哗众取宠的嫌疑:

楼主所说的“ACD”,其本质的意思是“行业专家应该研究用户的活动,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不过是UCD中“用户需求研究”中的一部分!

有一个笑话讲,文革时候,一个生产队的农民每天用耕牛帮助犁地播种,整天要喂牛吃草,牛还需要反刍休息。于是想牛不用吃草,不用休息就好了!于是村长就请专长来发明这么一

种基因变异的牛......

其实他们的需要一个拖拉机就可以满足了!

一般的用户其认知水平,不可能和行业专家相提并论,指望用户来描述其需要的产品很多时候是不现实的!楼主有一句话River非常赞同,“不要理睬用户说的,我知道什么对他们最好”。但这只是说明作为行业专家,在某种情况下我们了解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从另一方面来讲更加印证了聚焦用户,关注用户的需求的重要性。

拖拉机发明之后,肯定背离了用户的习惯,需要用户学习、适应的。用户习惯是拿了个鞭子“嗒嗒嘞嘞”的哟喝!如果技术可以实现用户抽一鞭子,或者用户睡觉时候想一下,拖拉机自己跑去把地梨完无疑用户会更加满意!

设计要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这也是UCD的一部分内容。

于是,我们根据UCD的设计理念,研究用户的活动,认识到用户的真实需求,均衡了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发明了最受用户欢迎的拖拉机产品。

2007-08-14 18:41


相关文章

  • 安全生产责任状
  • 一、责任对象及责任范围 各村民委员会、驻村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外地驻沿机构负责人、企业法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全镇按照辖区负责和行业职能管理划分为20个责任对象。 1、公安派出所:所长为第一责任人,管片民警为直接责任人。会同相关部门对全镇的安全进行监督管理。 ...

  •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 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 付怀荣 赵仁焕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农村信用社如何 ...

  • 信息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 近期我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及<鸠江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提出了我区学习实施方案,近期学习安排,并对每个党员提出新的要求,这在我的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及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研修班上讲话的学习,我深刻地感 ...

  • 区信息中心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 我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及<xx区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神,提出了我区学习实施方案,近期学习安排,并对每个党员提出新的要求,这在我的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及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研修班上讲话的学习,我深刻地感到: ...

  • 环卫局先进党支部申报材料
  • 目前,全党正在组织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局作为##区首批活动开展单位,局党委积极贯彻中央和市.区委部署安排,动员和组织全局党组织和党员投身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去,掀起学理论.促实践的层层高潮.直运中心党支部积极响应局党委号召,结合中心工作职责和实际情况,努力在中心党员中开展好此次

  • 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 ...

  • 市政府采购中心落实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 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同志提出了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他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 ...

  • 学习发展观心得体会
  •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是改革和开放二十年来经验教训的最精辟的总结,是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的思维理念。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 ...

  • 邮政系统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 近期江西省邮政公司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江西省邮政公司深入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调研阶段具体工作方案>精神,公司党支部提出了本公司的具体学习实施方案,并于11月6日召开了动员大会.安排了集中学习,对每个党员提出新的要求,这在我的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对<毛泽东邓小 ...

  • 纪检监察干部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
  • 在全区上下深入开展学习“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主题教育暨“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贯彻落实《廉政准则》和*乡两级党委换届的时刻,作为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发扬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作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严格遵守换届工作有关纪律,强化学习、认真自我剖析、切实转变作风,增强群众观念,是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