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6)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589)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破坏严重,但东晋以后,北方虽连年战争,人口大减,南方经济有所发展,直到北魏统一北方。这时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佛教建筑、佛塔出现了。宗教传播是人民对动乱社会的一种反抗,宗教建筑却乘机兴起了。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

二.城市: 因为动乱,帝王多如牛毛,

都城、宫殿也很多,其中较大和使用较多

的是,邺城,洛阳和建康(今南京)。

⒈邺城: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

王曹操营建邺城,规模为 3087×2205M,

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的漳河南岸,大部

分城址为漳水所毁。城市中轴线的使用,即以此为始。(图见第五版50页图2-2)

邺城为一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的矩形城市,

第一次使用了南北中轴线──中(雍)阳

门大街;而建(迎)春门━金明门大街将邺

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街坊,其中有市、

手工作坊,居民闾里;北部的中间是宫城,

内为主要宫殿建筑,其东侧,南半为衙署,

北半为宫室;再东是王室贵族居住的戚里。

宫殿西边是铜雀园,园西有三台:金虎台

(金凤)、铜雀台、冰井台(玉龙),《邺中记》记载:“三台皆砖砌,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阁道如浮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也”。(以晋尺计:一步为五晋尺,一晋尺=0.245m;六十步约合73.5m) 金虎台遗迹在南,70×120m,

残高 8-9m,另一台往北约80m,应是铜雀台,

残存50×80m,残高3m。最北的水井台,已完全为

漳河水冲毁。

⒉洛阳:(第五版56页图2-4)自东汉到魏晋皆

以此为都;南北朝时,公元439年北魏(鲜卑族,拓

跋氏)统一北方后,曾建都平城(山西大同) ,孝文帝

(改拓跋氏为元姓)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出巡

洛阳,决定迁都于此,并开始营建,十九年九月成城;

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建有320坊(坊之始),每坊方

三年(公元502年)建成全部宫室。宫城位于城中

偏北,正对宫城阊阖门的铜驼街为城市主轴线;沿

主轴线向南,洛河南岸,过永桥是四夷里。城内有大

市、小市、金市。城址位于今洛阳东北十五公里

处 (白马寺东)。

历代洛阳城址变迁图,

汉魏洛阳在白马寺东,

隋唐洛阳在白马寺西南。

湹河 涧河 洛河 伊

3.建业:六朝古都(第五版58页 图2-5)

从孙吴、东晋到南朝宋、齐、梁、陈共六个朝代,历时320年,史称:“六朝”。建康城位于长江边丘陵起伏的地区,且各朝逐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宫城按一定规矩筑成。

〖越城〗:公元前 472年战国时,越灭吴后,在今秦淮河和雨花台(聚宝山)之间建城。据记载,城周长2里80步。

〖金陵邑〗: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城(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城,紧靠长江,形势险要。 〖建业(建康)〗:三国时期(公元211年) ,东吴治此,于金陵城旧址建石头城,依山势筑城,周长达7里100步;东面设一门,南面设一门,北面二门。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于公元229年秋,迁都建业,开始在石头城东筑造都城,北依玄武湖,南临秦淮河,东近钟山西麓,周长20里19步。宫城位于都城中部偏北。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公元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420-589年)皆以此为都。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

附 名词解释:

建康 建邺 洛阳 白马寺

四夷里 戚里

三.住宅、家具与园林:

⒈住宅:庑殿顶,人字栱,鸱尾;席地而

坐,架空地板,直棂窗,竹帘、幕墙。围

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墙内有廊。贵

族多“舍宅为寺” “舍宅为观”者,可见

住宅厅堂、院落、廊等多与寺观相同。

(右图为北魏的住宅)

东魏的住宅,鸱尾,庑殿顶,人字栱,直棂窗,门,墙柱,台基。

汉人自古席地而坐,南北

朝初见垂足座凳。

⒉园林:北魏末,宅后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亭阁;

叠石造山技术也极高,重岩复岭,石路崎岖,深溪洞壑,有若自

然。

四.佛教建筑

⒈白马寺(鸿胪寺)(公元67年):),即汉明帝派人赴天竺求佛

法,请来两位高僧到中国西汉末年,皇帝刘欣时代,(前6—前

1年),大月氏国(克什米尔)使臣伊引把佛教传入中国,到东

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教,他们用白马驮回佛像与佛经,

接住在鸿胪寺,这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兼外交宾馆之类的

机关,在寺里传习礼拜并编译佛经,才有洛阳白马寺。“寺”

是古代官署名称,自此之后,就成了佛教经院的专用名称

了。

于公元58-75年间建齐云木塔,高200尺(约合46M),

五代时塔高500尺(约合115M),因屡经劫火,于金大定十五

年(公元1175年)改建为砖塔, 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即

现存的齐云塔,高约35M。这便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建筑。

⒉佛教与佛教建筑的初兴:三国时笮(ZE)融,在徐州造浮图祠,“下为重楼,

上累金盘”,是初期的木塔,即中国楼阁与印度浮图相结合的产物;逐淅地

佛教建筑大兴。

这一时期300多年战乱,人心思定而厌战。于是转趋佛教;因为佛教徒可

以免劳役、免赋税、不当兵。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南朝首都建康有

僧尼十万;北魏时,正光年(520─524)以后有佛寺三万多,只洛阳就有佛寺

1367座,《洛阳伽兰记》记述了当时洛阳四十多所重要佛寺,而以永宁寺

为最大,为门━塔━殿式的布局;且大造佛窟。北魏统治者在都城,平城

(山西大同)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

这一时期300多年战乱,人心思定而厌战。于是转趋佛教;因为佛教徒可以免劳役、免赋税、不当兵。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南朝首都建康有僧尼十万;北魏时,正光年(520─524)以后有佛寺三万多,只洛阳就有佛寺1367座,《洛阳伽兰记》记述了当时洛阳四十多所重要佛寺,而以永宁寺为最大,为门━塔━殿式的布局;且大造佛窟。北魏统治者在都城,平城(山西大同)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

⒊塔(浮图)的传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印度佛舍利塔与中国楼阁式建

筑结合,使成中国式塔,首先出现的是木塔,永宁寺塔:方形,九层。(印

度佛舍利塔构成是:台基、复钵、相轮──十三天)南北朝,木塔风行

但只留下了砖、石塔,木塔造形在石窟中常见,多为方形。

嵩岳寺塔:北魏正光

元年四年,(公元

520—523),边形, 底经10.6m,内

径5m,壁厚2.5m,青砖、黄泥砌筑,白色外饰

面。外呈曲线,硕大秀

美,塔刹整石雕造,为现存最早的塔。

五.石窟建筑与雕刻、石窟寺

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重要类型,其源于印度,随佛教的传入,但中国给予建筑处理;汉崖墓即凿石窟,出现得最早,但两者用途不同。佛窟传入之后,从新疆开始风行到全国各地,甘肃、山西、陕西、江苏、河南、河北、山东、浙江、辽宁、四川等地 。

主要石窟有: ⒈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现有235窟;

⒉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库木吐喇洞,现存99窟。

⒊ 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开凿甘肃敦煌莫高窟;

⒋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初年),开凿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

⒌北魏太和十八年 (公元494年),开凿洛阳龙门石窟。

⒍公元502年(北魏景明二年),开凿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⒎公元551年(北齐天保二年),开凿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⒏公元568年(北齐天统四年),开凿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

石窟形式可分为三个时期

⑴:初期石窟:穹顶高窗,大门,大佛,建筑处理少,少有木构殿廊,平面园形或椭园形,如:云冈16─20窟,这类数量限少。

⑵:中期石窟:如云冈5─8窟,平多方形,或规模稍大,前后二室,或窟中设一区大

中心柱,柱上有像或成塔形,穹顶是,复斗形,穹窿形,方形平架,长方形平架,四壁

满布雕像与壁画,佛事故事,建筑及装饰花纹,佛象适当,主要配合内部显出广阔,

窟外有火焰形面门,可能有木殿廊。

⑶:晚期石窟:如云冈9─10窟,建于公元五世纪末;已建筑化,室外有二柱,

好象是三开间建筑,与东汉时代四川黄伞溪崖墓的做法雷同。石雕外廊,佛

像不多,置于龛内,构图均匀,比例适当──中国化过程。

六.墓与表

南朝梁墓无阙,有石兽,帝为麒麟,臣为辟邪。南朝墓表,形制简

结、秀美。如: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第五版34页图

1-40)墓表下为柱础,在方座上置圆形刻成

双螭形状;中为方柱而四角抹园,柱身下

段雕凹槽,上段刻束竹纹,这两者之间雕

刻绳辫及龙,在柱身正面雕出方板上刻墓主铭文;最上的柱顶雕成复莲园盖,上置一小辟邪。

河南邓县彩色画像砖墓,墓的岩门上画有壁画,外砌一砖墙,内填粗砂,1300--1400年前的壁画,色彩如新。墓壁左右各十二柱,柱上贴画象砖,38×19×6.5cm。面纹有34种题材,七色。

附 名词解释:

石窟 辟邪 表 浮屠

三国、两晋、南北朝 (公元220-589)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战争破坏严重,但东晋以后,北方虽连年战争,人口大减,南方经济有所发展,直到北魏统一北方。这时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佛教建筑、佛塔出现了。宗教传播是人民对动乱社会的一种反抗,宗教建筑却乘机兴起了。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

二.城市: 因为动乱,帝王多如牛毛,

都城、宫殿也很多,其中较大和使用较多

的是,邺城,洛阳和建康(今南京)。

⒈邺城:东汉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魏

王曹操营建邺城,规模为 3087×2205M,

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附近的漳河南岸,大部

分城址为漳水所毁。城市中轴线的使用,即以此为始。(图见第五版50页图2-2)

邺城为一东西七里,南北五里的矩形城市,

第一次使用了南北中轴线──中(雍)阳

门大街;而建(迎)春门━金明门大街将邺

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为街坊,其中有市、

手工作坊,居民闾里;北部的中间是宫城,

内为主要宫殿建筑,其东侧,南半为衙署,

北半为宫室;再东是王室贵族居住的戚里。

宫殿西边是铜雀园,园西有三台:金虎台

(金凤)、铜雀台、冰井台(玉龙),《邺中记》记载:“三台皆砖砌,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阁道如浮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也”。(以晋尺计:一步为五晋尺,一晋尺=0.245m;六十步约合73.5m) 金虎台遗迹在南,70×120m,

残高 8-9m,另一台往北约80m,应是铜雀台,

残存50×80m,残高3m。最北的水井台,已完全为

漳河水冲毁。

⒉洛阳:(第五版56页图2-4)自东汉到魏晋皆

以此为都;南北朝时,公元439年北魏(鲜卑族,拓

跋氏)统一北方后,曾建都平城(山西大同) ,孝文帝

(改拓跋氏为元姓)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出巡

洛阳,决定迁都于此,并开始营建,十九年九月成城;

景明二年(公元501年)建有320坊(坊之始),每坊方

三年(公元502年)建成全部宫室。宫城位于城中

偏北,正对宫城阊阖门的铜驼街为城市主轴线;沿

主轴线向南,洛河南岸,过永桥是四夷里。城内有大

市、小市、金市。城址位于今洛阳东北十五公里

处 (白马寺东)。

历代洛阳城址变迁图,

汉魏洛阳在白马寺东,

隋唐洛阳在白马寺西南。

湹河 涧河 洛河 伊

3.建业:六朝古都(第五版58页 图2-5)

从孙吴、东晋到南朝宋、齐、梁、陈共六个朝代,历时320年,史称:“六朝”。建康城位于长江边丘陵起伏的地区,且各朝逐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宫城按一定规矩筑成。

〖越城〗:公元前 472年战国时,越灭吴后,在今秦淮河和雨花台(聚宝山)之间建城。据记载,城周长2里80步。

〖金陵邑〗: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城(今清凉山)筑金陵邑城,紧靠长江,形势险要。 〖建业(建康)〗:三国时期(公元211年) ,东吴治此,于金陵城旧址建石头城,依山势筑城,周长达7里100步;东面设一门,南面设一门,北面二门。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于公元229年秋,迁都建业,开始在石头城东筑造都城,北依玄武湖,南临秦淮河,东近钟山西麓,周长20里19步。宫城位于都城中部偏北。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公元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420-589年)皆以此为都。

南朝佛教极盛,尤其是梁,有“南朝四百八十寺”的记载。

附 名词解释:

建康 建邺 洛阳 白马寺

四夷里 戚里

三.住宅、家具与园林:

⒈住宅:庑殿顶,人字栱,鸱尾;席地而

坐,架空地板,直棂窗,竹帘、幕墙。围

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墙内有廊。贵

族多“舍宅为寺” “舍宅为观”者,可见

住宅厅堂、院落、廊等多与寺观相同。

(右图为北魏的住宅)

东魏的住宅,鸱尾,庑殿顶,人字栱,直棂窗,门,墙柱,台基。

汉人自古席地而坐,南北

朝初见垂足座凳。

⒉园林:北魏末,宅后园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亭阁;

叠石造山技术也极高,重岩复岭,石路崎岖,深溪洞壑,有若自

然。

四.佛教建筑

⒈白马寺(鸿胪寺)(公元67年):),即汉明帝派人赴天竺求佛

法,请来两位高僧到中国西汉末年,皇帝刘欣时代,(前6—前

1年),大月氏国(克什米尔)使臣伊引把佛教传入中国,到东

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教,他们用白马驮回佛像与佛经,

接住在鸿胪寺,这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兼外交宾馆之类的

机关,在寺里传习礼拜并编译佛经,才有洛阳白马寺。“寺”

是古代官署名称,自此之后,就成了佛教经院的专用名称

了。

于公元58-75年间建齐云木塔,高200尺(约合46M),

五代时塔高500尺(约合115M),因屡经劫火,于金大定十五

年(公元1175年)改建为砖塔, 十三层,高一百六十余尺;即

现存的齐云塔,高约35M。这便是我国第一座佛教建筑。

⒉佛教与佛教建筑的初兴:三国时笮(ZE)融,在徐州造浮图祠,“下为重楼,

上累金盘”,是初期的木塔,即中国楼阁与印度浮图相结合的产物;逐淅地

佛教建筑大兴。

这一时期300多年战乱,人心思定而厌战。于是转趋佛教;因为佛教徒可

以免劳役、免赋税、不当兵。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南朝首都建康有

僧尼十万;北魏时,正光年(520─524)以后有佛寺三万多,只洛阳就有佛寺

1367座,《洛阳伽兰记》记述了当时洛阳四十多所重要佛寺,而以永宁寺

为最大,为门━塔━殿式的布局;且大造佛窟。北魏统治者在都城,平城

(山西大同)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

这一时期300多年战乱,人心思定而厌战。于是转趋佛教;因为佛教徒可以免劳役、免赋税、不当兵。有南朝四百八十寺之说,南朝首都建康有僧尼十万;北魏时,正光年(520─524)以后有佛寺三万多,只洛阳就有佛寺1367座,《洛阳伽兰记》记述了当时洛阳四十多所重要佛寺,而以永宁寺为最大,为门━塔━殿式的布局;且大造佛窟。北魏统治者在都城,平城(山西大同)开凿云岗石窟,迁都洛阳后,又造龙门石窟。

⒊塔(浮图)的传入;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印度佛舍利塔与中国楼阁式建

筑结合,使成中国式塔,首先出现的是木塔,永宁寺塔:方形,九层。(印

度佛舍利塔构成是:台基、复钵、相轮──十三天)南北朝,木塔风行

但只留下了砖、石塔,木塔造形在石窟中常见,多为方形。

嵩岳寺塔:北魏正光

元年四年,(公元

520—523),边形, 底经10.6m,内

径5m,壁厚2.5m,青砖、黄泥砌筑,白色外饰

面。外呈曲线,硕大秀

美,塔刹整石雕造,为现存最早的塔。

五.石窟建筑与雕刻、石窟寺

是这一时期,佛教建筑的一重要类型,其源于印度,随佛教的传入,但中国给予建筑处理;汉崖墓即凿石窟,出现得最早,但两者用途不同。佛窟传入之后,从新疆开始风行到全国各地,甘肃、山西、陕西、江苏、河南、河北、山东、浙江、辽宁、四川等地 。

主要石窟有: ⒈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现有235窟;

⒉三世纪开凿新疆拜城库木吐喇洞,现存99窟。

⒊ 公元366年(前秦建元二年),开凿甘肃敦煌莫高窟;

⒋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初年),开凿山西大同市云冈石窟;

⒌北魏太和十八年 (公元494年),开凿洛阳龙门石窟。

⒍公元502年(北魏景明二年),开凿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⒎公元551年(北齐天保二年),开凿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⒏公元568年(北齐天统四年),开凿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

石窟形式可分为三个时期

⑴:初期石窟:穹顶高窗,大门,大佛,建筑处理少,少有木构殿廊,平面园形或椭园形,如:云冈16─20窟,这类数量限少。

⑵:中期石窟:如云冈5─8窟,平多方形,或规模稍大,前后二室,或窟中设一区大

中心柱,柱上有像或成塔形,穹顶是,复斗形,穹窿形,方形平架,长方形平架,四壁

满布雕像与壁画,佛事故事,建筑及装饰花纹,佛象适当,主要配合内部显出广阔,

窟外有火焰形面门,可能有木殿廊。

⑶:晚期石窟:如云冈9─10窟,建于公元五世纪末;已建筑化,室外有二柱,

好象是三开间建筑,与东汉时代四川黄伞溪崖墓的做法雷同。石雕外廊,佛

像不多,置于龛内,构图均匀,比例适当──中国化过程。

六.墓与表

南朝梁墓无阙,有石兽,帝为麒麟,臣为辟邪。南朝墓表,形制简

结、秀美。如: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南京梁萧景墓墓表。(第五版34页图

1-40)墓表下为柱础,在方座上置圆形刻成

双螭形状;中为方柱而四角抹园,柱身下

段雕凹槽,上段刻束竹纹,这两者之间雕

刻绳辫及龙,在柱身正面雕出方板上刻墓主铭文;最上的柱顶雕成复莲园盖,上置一小辟邪。

河南邓县彩色画像砖墓,墓的岩门上画有壁画,外砌一砖墙,内填粗砂,1300--1400年前的壁画,色彩如新。墓壁左右各十二柱,柱上贴画象砖,38×19×6.5cm。面纹有34种题材,七色。

附 名词解释:

石窟 辟邪 表 浮屠


相关文章

  • 怎么鉴定民国瓷器
  • 民-国时期(19Il-l949)瓷器生产,不论从数量和质量都不如从前了。总的看来,1840年(道光二十年)雅片战争以后,由于我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陶瓷工艺也同其它经济、文化事业一样,随同国势之日衰,而逐渐走向下坡。所以在瓷业生产方面,不但没有什么发展和创新,反而日益萧条。在民-国初期,袁世凯称帝,为 ...

  • 四川经典导游词
  • 关于"蜀"名称的来历,史书记载中有两种说法:一说蜀就是蚕,是因古蜀王蚕丛教民栽桑养蚕,使四川成为中国最早养蚕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蜀是一种形态象蚕.但能螫人的毒虫,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 巴族的记载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叫&qu ...

  • 古瓷器鉴定讲座
  • 古瓷器鉴定的基本常识 20xx年器形发展的趋博中釉面可见无数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例如窑址标本物成后往往会在青高下不那么容易。艺,烧成的中华细观察,除了需要专门知识勃之感;元代博华、理化等方面的外,还要丰富的历史、文学、艺作。这是鉴华因此生产的陶瓷术、理化等方面的知识。 但到目物华一件古陶瓷 ...

  • 中国瓷器鉴定基础
  • 我国陶瓷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制陶生产实践中,经过不断改进和提高,发明了瓷器。瓷器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人类物质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因而世界上博得了瓷国的称号。 我国瓷器在世界上具有很高的声望,早在唐代中国瓷器就通过著名的陆地和海上的“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也派人 ...

  • 历史重镇.帝王之乡-武川导游词
  •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途经的是呼和浩特武川县政府所在地可可以力更镇,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首府呼和浩特市区北面33公里处.武川在内蒙古历史上是重要的边防军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于此.据清代乾隆年间的史学家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归纳"周.隋.唐三代之祖,皆生武川,- ...

  • 民国瓷器鉴定要点
  • 民-国瓷器鉴识要点 所谓民-国瓷,是指从1912年至1949年间由景德镇生产的瓷器。这近40年的时间,上连清末,下接现代,因此,瓷品上出现的特征也有一些变化,早期与光绪朝瓷相似,晚期又与现代瓷相近。民-国瓷中,大量的是日用生活瓷,其中的制作精良者,也值得收藏。 鉴识民-国瓷,也应从胎、釉、彩料和老气 ...

  • 中国茶道经典语录
  • “独坐观念”。 这个和“一期一会”一样,出自于江户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论《茶汤一会集》。“面对茶釜 一只,独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静思此时此日再不会重演,此刻茶人的心里不禁泛起一阵茫然之情,又拥起一股充实感。” “和敬清寂”。 被称为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 以上 ...

  • 中国美术史小结
  • 一、仰韶文化的分期: 早期半坡文化 中期庙底沟文化 晚期马家窑文化(马厂、半山、马家窑) 二、 彩陶文化的特征: 1、型制 2、纹饰:典型纹饰与作品 3、手法:线描 平涂 综合 陶器----人类利用泥土的烧制造的实用器皿或陶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按用途分3: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按陶质分 ...

  • 古瓷器鉴定的知识
  • 陶瓷器自古以来就不断有人否完整,是博框去套仿造,使尽各各有变化,博、釉色各不相同种方法来蒙骗人,所以,从瓷产品博中,这种自然数量众多的古较多,少华同时代有不同陶瓷器中,鉴浮光,仿古瓷往博物上的事物是定出某件产品的年瓷釉面无耀中博期的特色,有代、窑口、真伪及其艺术水做四个方面的中华例如,平的高下不那替 ...

  • 弘扬民族精神,响应时代的召唤
  • 弘扬民族精神,响应时代的召唤 岁月,五千年的岁月,消散了春秋战国时飞扬的尘土;暗淡了三国两晋时的剑影刀光;模糊了唐宋时繁荣的街市;剥蚀了明清殿前浮夸的琉璃。留下的,是一个个英雄的名字,是他们,挺起了中国人脊梁,凝聚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有“精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