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之前形成的一些理论为其起到了奠基作用,《黄帝内经》又发展了这些理论,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如借阴阳学说来解释疾病的形成、身体的健康与否;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用藏象学说来反映体内五脏六腑的病变,等等。

阴阳学说:自然界的一般规律

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万事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起源,也是新生与消亡的根本,自然界的无穷奥秘都在其中。《黄帝内经》主张,诊断和治疗疾病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

大凡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体九窍、五脏以及十二肢节,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贯通的。

自然界的轻清之气上升形成天,重浊之气下降成为地。阴性柔和而安静,阳性刚强而躁动;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过程。阳施化清气,阴凝聚成形;寒到了极点就转化成热,热到了极点就转化成寒;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升散,能生清阳。

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

天气下交,地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还未出地面的为阴处,又称为阴当中的阴,若已经出了地面,就称为阴当中的阳。阳气给万物以生机,阴气使万物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季天气的温暖;万物的繁茂,因于夏季天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季天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季天气的寒冽。如果四时失序,气候变化无常,那么天地之间,就会阴阳相互阻隔而闭塞不通,生、长、化、收、藏的变化就会失去正常。

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规律

阳气在白天时保护人身的外部。早晨阳气开始产生,中午阳气旺盛,下午阳气开始衰退,汗孔关闭。因为日落以后,人们要休息了,不要过度地扰动筋骨,不要触冒雾露之气。如果不遵循早、中、晚三时阳气活动规律作息,人体就会生病而形体憔悴、消瘦。

内经名言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释文:

远古时代,圣人经常教导人们说:对于一年四季中的虚邪贼风,要注意及时回避;思想上要保持清静安闲,不能心存杂念。如此,病邪怎么还会侵袭人体呢?

卦气消息图

“卦气”是汉代易学的术语,其意在用“周易”解释一年的节气变化,其组成是由乾坤二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的十二卦,依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而成。《内经》认为,自然界十二月阴阳消长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是相联系的,人体疾病亦与之相关。

事物的阴和阳

阴与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大的还是小的,都可以划分出阴与阳。整个宇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五行学说:事物有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古人认为,宇宙由木、火、水、土、金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和探求自然规律。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之间有着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规律,具体表现为,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五行中的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五行中的一行对克己者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五行的演变与配象

《黄帝内经》认为,东方青色,与肝相应,肝在五味为酸,在五行属木,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在四季与春季相应,在天体中与岁星相应。

南方红色,与心相应,心在五味为苦,在五行属火,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在四季与夏季相应,在天体中与荧惑星相应。

中央黄色,与脾相应,脾在五味为甘,在五行属土,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在四季与长夏季节相应,在天体中与镇星相应。

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在五味为辛,在五行属金,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在四季与秋季相应,在天体中与太白星相应。

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在五味为咸,在五行属水,在五畜为猪,在五谷为豆,在四季与冬季相应,在天体中与辰星相应。

自然界四季的交替、五行的演变,形成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产生风、寒、暑、燥、湿。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化生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从而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

内经名言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释文:

所以,不良的嗜好不能吸引他们的视听,淫念邪说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无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德才兼备的还是才能低下的,都能做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而符合养生之道的要求。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由木、火、水、土、金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和探求自然规律。

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 (五行中的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侮 (五行中的一行对克己者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五行配象图

古人用五行来解释宇宙间一切问题,用五脏与五行、五色、五味、五音等对应,来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判断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五脏六腑所出现的变化。

【名词解释】

长夏

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这是中医学的范畴。

藏象学说:人体病理变化的外现

藏,同“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黄帝内经》认为,脏腑处于人体内,其功能活动情况与健康状况可以从体表反映出来。现在比较通行的察言观色、手诊等就是藏象学说的一种应用,具体来说,藏象学说主要表现为:

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心的荣华反映在面部,其功能是充实和温煦血脉。心气旺盛,则面色荣润。心位于膈上面,为“阳中之太阳”,与阳气最盛的夏季相通。

肺是人身之气的根本,是藏魄的地方。肺的荣华反映在毫毛,其功能是充养皮肤。肺气旺盛,则皮肤毫毛健康润泽。肺也位于膈上面,为“阳中之少阴”,与秋季下降的阳气相通。

肾是密封和潜藏的根本,是藏精的地方。肾的荣华反映在头发,其功能是充养骨骼。肾气旺盛,则头发光泽,骨骼坚韧。肾位于膈以下的腹腔,为“阴中之太阴”,与阴气最盛而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

肝是人体耐受疲劳的根本,是藏魂的地方。肝的荣华反映在爪甲,其功能是充养筋膜,能生养血气。肝血充足,则爪甲坚润,筋柔韧有力。肝位于膈下阴位,为“阴中之少阳”,与春季初生的阳气相通。

脾为人体饮食的根本,是产生营气的地方。脾的荣华反映在口唇四周,其功能是充养肌肉,其味甘,其色黄。脾处于从阳到阴的位置,为“至阴”,与长夏季节的土气相通。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像人身体中的容器,储运饮食水谷,也是营气产生的地方。它们能转变糟粕,传输水谷五味,进而排泄糟粕,吸收精华。而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又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

内经名言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

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能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内外相形

人的内脏发生病变,总是在体表有所反映。所以,如果一个人的面色发生变化,必定是他的内脏出现了病变;同样,如果通过诊脉诊察到了一个人内脏有了疾病,

他的形体必定也出现了异常,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的形体和影子相随。

●人的体表就像一潭清水,一面镜子,可以照看到我们体内脏腑的变化。

●人的形体与内脏总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以此作为诊断健康的标准。

●形体是脏腑健康程度的外在反映。

经络学说:气血运行要畅通无阻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的含义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中说:经脉循行于人体深部,从中分支出来并在经脉之间横行联络的叫作络脉,别出络脉的分支叫孙络。

经络的组成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与脏腑的对应

经络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可以从十二经脉的名称看出来:肺—手太阴肺经,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胃—足阳明胃经,脾—足太阴脾经,心—手少阴心经,小肠—手太阳小肠经,膀胱—足太阳膀胱经,肾—足少阴肾经,心包—手厥阴心包经,三焦—手少阳三焦经,胆—足少阳胆经,肝—足厥阴肝经。

病变的产生多是经络不通所致

病变的产生多是由于经络不通所致,如:黄疸、突发性疼痛、癫疾、狂症、气逆等,是经络气机持续上逆形成的。在治疗上,针灸是疏通经络的一种重要方法。粗劣的医生只知道死守与症状相对应的若干穴位来进行治疗,而高明的医生却注重观察病人经络中气机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内经名言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释文:

人体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所有血气都上达于面部而注于耳、目、鼻等各个孔窍之中。

人体经络系统

人体有经脉、络脉和孙脉,浮于体表肉眼可见的为络脉。通过观察手掌鱼际部络脉的颜色变化,可以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

运气学说:揭秘宇宙运行的规律

运气学说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学说。在中医学中,可以通过观察每年运与气之间相互生治与承制的关系,用以推测每年气象特点及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影响的一般规

律。

什么是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运,是运行的意思。木、火、土、金、水构成了五运。五运之气的运行,导致了一年四季的形成。气,指六气。包括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是形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两者合称五运六气。

五运主管四时

五运统领着每一年,布达天元真灵之气,统管万物生长的根源。九星悬照于天空,七星在那里环周绕旋,于是天道产生了阴阳的变化,天地有刚柔的区别。昼夜有幽暗与明朗的交替,四时有寒暑交替的次序,这样生化不息,自然万物就都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六气的特性

厥阴风木之气的来临是和煦的,少阴君火之气的来临是温和的,太阴湿土之气的到来是湿润的,少阳相火之气的到来是炎热的,阳明燥金之气的到来是清凉迅疾的,太阳寒水之气的到来是寒冷的,这是正常的四时之气化。

运气变化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

《黄帝内经》认为,在同一年中,有的动物可以受孕繁殖,有的却不能,这是由于六气和五运生化了五种不同的动物,而运与气之间又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气的流动造就了物体的形态,气的敷布导致生命的繁殖发育,气终止了物体就会发生变更。然而五味所获得之气,在生化上有厚有薄,在成熟的程度上有少有多,开始和终结都各不相同,这是由于受到了地气的制约,所以说自然万物不得天气而不能生,不得地气而不能长。

内经名言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释文:

木气过分抑制土,会使复气发作起来,从而导致山石雷变,天昏地暗。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就容易患心腹胀满、肠鸣等疾病。

运气对生化的影响

运气的变化导致了五味有厚有薄,植物的成熟有先有后。五味总是出现在其运所主之时,而在其运被克之时则不会出现。

运气的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古人认为五虫与五运六气相对应,运与气之间的相互制约也影响了五虫(毛虫、羽虫、裸虫、介虫、鳞虫被称为“五虫”)的繁殖。

羽虫:羽虫为身体有羽毛的动物(即鸟类),凤凰为羽虫之长。

裸虫:裸虫是总称无羽毛鳞甲蔽身的动物,有时也专指人类,人为裸虫之长。

介虫:介虫指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如贝类等),龟为介虫之长。

鳞虫:鳞虫指各种有鳞的动物,包括鱼类、某些爬行动物(蛇、蜥蜴等)及传说中的龙等,龙为鳞虫之长。

毛虫:毛虫指除人外的哺乳动物(即兽类),因身体被毛而得名,麒麟为毛虫之长。

因学说:探究疾病发生的源头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说。六淫、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都可能导致人体发病。

饮食不当对身体的伤害

饮食不当,容易破坏食物在体内的运行规律,伤害五脏。脾病要忌温热饮食,不能吃得过饱;肺病忌寒冷饮食;发热严重时忌强进饮食;在热病稍有好转时,食用肉类会导致热病复发,过量饮食会造成余热难退,这些都是热病应当禁忌的。

气候变化对于疾病产生的影响

春季多风,容易出现恶寒发热的疾病,是因为感受外界风邪。所以春天伤于风邪,邪气滞留不去,到了夏天便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夏季高温,容易感受暑热邪气,邪气潜藏,秋季便出现疟疾;秋季干燥,人们要注意养肺,早睡早起,促使精神情志安宁,使秋气平定,肺气清肃。秋季感受了湿邪,邪气伏藏;冬季肺气上逆而成咳嗽、痿症;冬季寒冷,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季节,自然界中的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很盛。感受寒邪,邪气潜伏,第二年春季便出现温病。

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其生活习惯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引起疾病的原因也是不同的,需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东方气候温和,人们以鱼盐为美食,肌腠疏松,易发痈疡一类的疾病;南方阳气旺盛,地势低凹潮湿,人们喜吃酸味及发酵食品,腠理致密而带红色,多发生筋脉拘急、肢体麻痹疾病;西方多沙石,风沙多,水土之性刚强,人们食的是肥美多脂的肉类,肌肤致密,疾病多是从体内而生;北方地理位置高,气候寒冷,人们多食用乳类食物,内脏受寒时易得胀满一类的疾病;中部地区地势平坦湿润,物产丰富,生活比较安逸,多患四肢痿弱、厥逆、寒热一类疾病。

内经名言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释文:

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液也随气向上逆行,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

自然气候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

古人非常重视人体与自然界的对应,并且很早就总结出,人体的经脉气血变化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入侵人体的邪气性质也会影响气血的变化。

天地温和时,十二经水也安静

天暑地热时,十二经水就满溢。暑热之邪入侵人体,血气就润泽流畅

狂风暴起时,十二经水也如波涛汹涌。风邪入侵人体,血气就会隆起,脉搏跳动明显

天寒地冻时,十二经水就冻结。寒邪入侵人体,血气就会凝滞不畅

养生学说:追求至上的生命质量

古人云,学

医“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以保身长全”。可见,中医关注最多的是生命的质量问题。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

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就在于把握生命之气与自然相通的规律,而其关键又在于掌握阴阳的变化。人依赖金、木、水、火、土及三阴三阳之气而生存,如若经常违反这些原则,则邪气就会伤及人体,这是寿命减损的根本原因。

五味调和才是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认为“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过饱或者是偏向于某味,就会伤害五脏。五味摄入过甚则伤及五脏,过食酸味,则伤脾;过食咸味,则伤心;过食甘味,则伤肾;过食苦味,则伤胃;过食辛味,则伤筋脉。人们要遵循五行生克之理,要注意调和五味。

养生要顺时而变

四季养生原则:春季(2~4月),养生应养阳防风邪;夏季(5~7月),养生应从养心开始;长夏季(夏至~立秋)养生应从养脾开始;秋季(8~10月),养生贵在养阴防燥;冬季(11月至次年1月),养生应养肾防寒。

时辰养生原则:卯时(5~7时),要起床排便;辰时(7~9时),要吃早餐;巳时(9~11时),要调理脾经;午时(11~13时),要吃午餐,稍作休息;未时(13~15时),吸收营养物质;申时(15~17时),工作和学习;酉时(17~19时),要吃晚餐;戌时(19~21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亥时(21~23时),要做好睡前准备;子时(23~1时),一定要睡觉;丑时(1~3时),睡眠要熟;寅时(3~5时),睡眠要深。

内经名言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释文:

(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时,任脉就会空虚,冲脉的气血就会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机体衰老,便不再有生育能力了。

欲望使人的养生观念发生变化

欲望的变化影响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养生观念,这不仅给医生带来了困难,也给自身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之前形成的一些理论为其起到了奠基作用,《黄帝内经》又发展了这些理论,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如借阴阳学说来解释疾病的形成、身体的健康与否;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用藏象学说来反映体内五脏六腑的病变,等等。

阴阳学说:自然界的一般规律

阴阳,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是万事万物的纲领,是事物变化的起源,也是新生与消亡的根本,自然界的无穷奥秘都在其中。《黄帝内经》主张,诊断和治疗疾病务必求之于阴阳这一根本。

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

大凡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无论是地之九州,还是人体九窍、五脏以及十二肢节,都是与自然界阴阳之气相贯通的。

自然界的轻清之气上升形成天,重浊之气下降成为地。阴性柔和而安静,阳性刚强而躁动;阴阳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过程。阳施化清气,阴凝聚成形;寒到了极点就转化成热,热到了极点就转化成寒;寒气凝敛,能生浊阴;热气升散,能生清阳。

阴阳之气的变化规律

天气下交,地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还未出地面的为阴处,又称为阴当中的阴,若已经出了地面,就称为阴当中的阳。阳气给万物以生机,阴气使万物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季天气的温暖;万物的繁茂,因于夏季天气的炎热;万物的收成,因于秋季天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季天气的寒冽。如果四时失序,气候变化无常,那么天地之间,就会阴阳相互阻隔而闭塞不通,生、长、化、收、藏的变化就会失去正常。

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规律

阳气在白天时保护人身的外部。早晨阳气开始产生,中午阳气旺盛,下午阳气开始衰退,汗孔关闭。因为日落以后,人们要休息了,不要过度地扰动筋骨,不要触冒雾露之气。如果不遵循早、中、晚三时阳气活动规律作息,人体就会生病而形体憔悴、消瘦。

内经名言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释文:

远古时代,圣人经常教导人们说:对于一年四季中的虚邪贼风,要注意及时回避;思想上要保持清静安闲,不能心存杂念。如此,病邪怎么还会侵袭人体呢?

卦气消息图

“卦气”是汉代易学的术语,其意在用“周易”解释一年的节气变化,其组成是由乾坤二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的十二卦,依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而成。《内经》认为,自然界十二月阴阳消长的变化与人体五脏六腑的功能是相联系的,人体疾病亦与之相关。

事物的阴和阳

阴与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大的还是小的,都可以划分出阴与阳。整个宇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五行学说:事物有五种基本属性

五行学说是《黄帝内经》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古人认为,宇宙由木、火、水、土、金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和探求自然规律。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之间有着相生相克和相乘相侮的规律,具体表现为,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五行中的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五行中的一行对克己者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五行的演变与配象

《黄帝内经》认为,东方青色,与肝相应,肝在五味为酸,在五行属木,在五畜为鸡,在五谷为麦,在四季与春季相应,在天体中与岁星相应。

南方红色,与心相应,心在五味为苦,在五行属火,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在四季与夏季相应,在天体中与荧惑星相应。

中央黄色,与脾相应,脾在五味为甘,在五行属土,在五畜为牛,在五谷为稷,在四季与长夏季节相应,在天体中与镇星相应。

西方白色,与肺相应,肺在五味为辛,在五行属金,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在四季与秋季相应,在天体中与太白星相应。

北方黑色,与肾相应,肾在五味为咸,在五行属水,在五畜为猪,在五谷为豆,在四季与冬季相应,在天体中与辰星相应。

自然界四季的交替、五行的演变,形成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产生风、寒、暑、燥、湿。人有心、肝、脾、肺、肾五脏,化生心气、肝气、脾气、肺气、肾气,从而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志。

内经名言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释文:

所以,不良的嗜好不能吸引他们的视听,淫念邪说不能动摇他们的意志。无论是愚笨的还是聪明的、德才兼备的还是才能低下的,都能做到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而符合养生之道的要求。

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由木、火、水、土、金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和探求自然规律。

相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 (五行中的一行对另一行克制太过)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相侮 (五行中的一行对克己者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五行配象图

古人用五行来解释宇宙间一切问题,用五脏与五行、五色、五味、五音等对应,来解释疾病产生的原因,判断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五脏六腑所出现的变化。

【名词解释】

长夏

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这是中医学的范畴。

藏象学说:人体病理变化的外现

藏,同“脏”,是指藏于体内的脏器;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学说,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黄帝内经》认为,脏腑处于人体内,其功能活动情况与健康状况可以从体表反映出来。现在比较通行的察言观色、手诊等就是藏象学说的一种应用,具体来说,藏象学说主要表现为:

心是生命的根本,主宰着精神意识。心的荣华反映在面部,其功能是充实和温煦血脉。心气旺盛,则面色荣润。心位于膈上面,为“阳中之太阳”,与阳气最盛的夏季相通。

肺是人身之气的根本,是藏魄的地方。肺的荣华反映在毫毛,其功能是充养皮肤。肺气旺盛,则皮肤毫毛健康润泽。肺也位于膈上面,为“阳中之少阴”,与秋季下降的阳气相通。

肾是密封和潜藏的根本,是藏精的地方。肾的荣华反映在头发,其功能是充养骨骼。肾气旺盛,则头发光泽,骨骼坚韧。肾位于膈以下的腹腔,为“阴中之太阴”,与阴气最盛而阳气闭藏的冬季相通。

肝是人体耐受疲劳的根本,是藏魂的地方。肝的荣华反映在爪甲,其功能是充养筋膜,能生养血气。肝血充足,则爪甲坚润,筋柔韧有力。肝位于膈下阴位,为“阴中之少阳”,与春季初生的阳气相通。

脾为人体饮食的根本,是产生营气的地方。脾的荣华反映在口唇四周,其功能是充养肌肉,其味甘,其色黄。脾处于从阳到阴的位置,为“至阴”,与长夏季节的土气相通。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像人身体中的容器,储运饮食水谷,也是营气产生的地方。它们能转变糟粕,传输水谷五味,进而排泄糟粕,吸收精华。而十一脏功能的发挥,又都取决于胆的少阳之气。

内经名言

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释文:

意志调和,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魂魄能正常活动而不散乱,没有懊悔、愤怒等过度的情绪刺激,五脏功能正常而免受邪气的侵袭。

内外相形

人的内脏发生病变,总是在体表有所反映。所以,如果一个人的面色发生变化,必定是他的内脏出现了病变;同样,如果通过诊脉诊察到了一个人内脏有了疾病,

他的形体必定也出现了异常,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人的形体和影子相随。

●人的体表就像一潭清水,一面镜子,可以照看到我们体内脏腑的变化。

●人的形体与内脏总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以此作为诊断健康的标准。

●形体是脏腑健康程度的外在反映。

经络学说:气血运行要畅通无阻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的含义

“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中说:经脉循行于人体深部,从中分支出来并在经脉之间横行联络的叫作络脉,别出络脉的分支叫孙络。

经络的组成

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络与脏腑的对应

经络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可以从十二经脉的名称看出来:肺—手太阴肺经,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胃—足阳明胃经,脾—足太阴脾经,心—手少阴心经,小肠—手太阳小肠经,膀胱—足太阳膀胱经,肾—足少阴肾经,心包—手厥阴心包经,三焦—手少阳三焦经,胆—足少阳胆经,肝—足厥阴肝经。

病变的产生多是经络不通所致

病变的产生多是由于经络不通所致,如:黄疸、突发性疼痛、癫疾、狂症、气逆等,是经络气机持续上逆形成的。在治疗上,针灸是疏通经络的一种重要方法。粗劣的医生只知道死守与症状相对应的若干穴位来进行治疗,而高明的医生却注重观察病人经络中气机的变化,并以此为依据来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内经名言

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释文:

人体周身的十二经脉以及与之相通的三百六十五络脉,所有血气都上达于面部而注于耳、目、鼻等各个孔窍之中。

人体经络系统

人体有经脉、络脉和孙脉,浮于体表肉眼可见的为络脉。通过观察手掌鱼际部络脉的颜色变化,可以了解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

运气学说:揭秘宇宙运行的规律

运气学说是《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学说。在中医学中,可以通过观察每年运与气之间相互生治与承制的关系,用以推测每年气象特点及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影响的一般规

律。

什么是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由五运和六气两部分组成。运,是运行的意思。木、火、土、金、水构成了五运。五运之气的运行,导致了一年四季的形成。气,指六气。包括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是形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两者合称五运六气。

五运主管四时

五运统领着每一年,布达天元真灵之气,统管万物生长的根源。九星悬照于天空,七星在那里环周绕旋,于是天道产生了阴阳的变化,天地有刚柔的区别。昼夜有幽暗与明朗的交替,四时有寒暑交替的次序,这样生化不息,自然万物就都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六气的特性

厥阴风木之气的来临是和煦的,少阴君火之气的来临是温和的,太阴湿土之气的到来是湿润的,少阳相火之气的到来是炎热的,阳明燥金之气的到来是清凉迅疾的,太阳寒水之气的到来是寒冷的,这是正常的四时之气化。

运气变化对自然界和人的影响

《黄帝内经》认为,在同一年中,有的动物可以受孕繁殖,有的却不能,这是由于六气和五运生化了五种不同的动物,而运与气之间又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气的流动造就了物体的形态,气的敷布导致生命的繁殖发育,气终止了物体就会发生变更。然而五味所获得之气,在生化上有厚有薄,在成熟的程度上有少有多,开始和终结都各不相同,这是由于受到了地气的制约,所以说自然万物不得天气而不能生,不得地气而不能长。

内经名言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释文:

木气过分抑制土,会使复气发作起来,从而导致山石雷变,天昏地暗。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就容易患心腹胀满、肠鸣等疾病。

运气对生化的影响

运气的变化导致了五味有厚有薄,植物的成熟有先有后。五味总是出现在其运所主之时,而在其运被克之时则不会出现。

运气的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古人认为五虫与五运六气相对应,运与气之间的相互制约也影响了五虫(毛虫、羽虫、裸虫、介虫、鳞虫被称为“五虫”)的繁殖。

羽虫:羽虫为身体有羽毛的动物(即鸟类),凤凰为羽虫之长。

裸虫:裸虫是总称无羽毛鳞甲蔽身的动物,有时也专指人类,人为裸虫之长。

介虫:介虫指有甲壳的虫类及水族(如贝类等),龟为介虫之长。

鳞虫:鳞虫指各种有鳞的动物,包括鱼类、某些爬行动物(蛇、蜥蜴等)及传说中的龙等,龙为鳞虫之长。

毛虫:毛虫指除人外的哺乳动物(即兽类),因身体被毛而得名,麒麟为毛虫之长。

因学说:探究疾病发生的源头

病因学说,是研究致病因素及其性质、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的学说。六淫、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都可能导致人体发病。

饮食不当对身体的伤害

饮食不当,容易破坏食物在体内的运行规律,伤害五脏。脾病要忌温热饮食,不能吃得过饱;肺病忌寒冷饮食;发热严重时忌强进饮食;在热病稍有好转时,食用肉类会导致热病复发,过量饮食会造成余热难退,这些都是热病应当禁忌的。

气候变化对于疾病产生的影响

春季多风,容易出现恶寒发热的疾病,是因为感受外界风邪。所以春天伤于风邪,邪气滞留不去,到了夏天便出现完谷不化的泄泻;夏季高温,容易感受暑热邪气,邪气潜藏,秋季便出现疟疾;秋季干燥,人们要注意养肺,早睡早起,促使精神情志安宁,使秋气平定,肺气清肃。秋季感受了湿邪,邪气伏藏;冬季肺气上逆而成咳嗽、痿症;冬季寒冷,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季节,自然界中的阳气深藏而阴寒之气很盛。感受寒邪,邪气潜伏,第二年春季便出现温病。

地理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人,由于其生活习惯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引起疾病的原因也是不同的,需要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

东方气候温和,人们以鱼盐为美食,肌腠疏松,易发痈疡一类的疾病;南方阳气旺盛,地势低凹潮湿,人们喜吃酸味及发酵食品,腠理致密而带红色,多发生筋脉拘急、肢体麻痹疾病;西方多沙石,风沙多,水土之性刚强,人们食的是肥美多脂的肉类,肌肤致密,疾病多是从体内而生;北方地理位置高,气候寒冷,人们多食用乳类食物,内脏受寒时易得胀满一类的疾病;中部地区地势平坦湿润,物产丰富,生活比较安逸,多患四肢痿弱、厥逆、寒热一类疾病。

内经名言

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释文:

大怒会使肝气上逆,血液也随气向上逆行,病情严重的,可以引起呕血。如果肝气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还可以导致消化不良、大便泄泻的飧泄病。所以说怒则气上。

自然气候对人体经脉气血的影响

古人非常重视人体与自然界的对应,并且很早就总结出,人体的经脉气血变化与自然气候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入侵人体的邪气性质也会影响气血的变化。

天地温和时,十二经水也安静

天暑地热时,十二经水就满溢。暑热之邪入侵人体,血气就润泽流畅

狂风暴起时,十二经水也如波涛汹涌。风邪入侵人体,血气就会隆起,脉搏跳动明显

天寒地冻时,十二经水就冻结。寒邪入侵人体,血气就会凝滞不畅

养生学说:追求至上的生命质量

古人云,学

医“上可以疗君亲之疾,下可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以保身长全”。可见,中医关注最多的是生命的质量问题。

阴阳平衡是养生的根本

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维持生命活动的根本,就在于把握生命之气与自然相通的规律,而其关键又在于掌握阴阳的变化。人依赖金、木、水、火、土及三阴三阳之气而生存,如若经常违反这些原则,则邪气就会伤及人体,这是寿命减损的根本原因。

五味调和才是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认为“酸生肝,苦生心,甘生脾,辛生肺,咸生肾”。过饱或者是偏向于某味,就会伤害五脏。五味摄入过甚则伤及五脏,过食酸味,则伤脾;过食咸味,则伤心;过食甘味,则伤肾;过食苦味,则伤胃;过食辛味,则伤筋脉。人们要遵循五行生克之理,要注意调和五味。

养生要顺时而变

四季养生原则:春季(2~4月),养生应养阳防风邪;夏季(5~7月),养生应从养心开始;长夏季(夏至~立秋)养生应从养脾开始;秋季(8~10月),养生贵在养阴防燥;冬季(11月至次年1月),养生应养肾防寒。

时辰养生原则:卯时(5~7时),要起床排便;辰时(7~9时),要吃早餐;巳时(9~11时),要调理脾经;午时(11~13时),要吃午餐,稍作休息;未时(13~15时),吸收营养物质;申时(15~17时),工作和学习;酉时(17~19时),要吃晚餐;戌时(19~21时),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亥时(21~23时),要做好睡前准备;子时(23~1时),一定要睡觉;丑时(1~3时),睡眠要熟;寅时(3~5时),睡眠要深。

内经名言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

释文:

(女子)到了七七四十九岁时,任脉就会空虚,冲脉的气血就会衰弱,天癸竭尽,经闭不行,机体衰老,便不再有生育能力了。

欲望使人的养生观念发生变化

欲望的变化影响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养生观念,这不仅给医生带来了困难,也给自身健康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相关文章

  • 医学类暑期实践报告
  • 月5日上午,我们拜访了李世聪老师。打电话联系时,听得李老师声音浑厚,中气十足,我们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时,他已经在小区门口迎接我们了。天气不错,我们便到玉渊潭公园找个树荫坐下来,开始了我们的访谈。李老师开朗健谈又朴实和善,此次访谈我们受益良多。 一、学医、从医经历 李世聪老师1948年出生于北京的中医世 ...

  • 医学类社会实践报告
  • 7月5日上午,我们拜访了李世聪老师。打电话联系时,听得李老师声音浑厚,中气十足,我们按照约定时间到达时,他已经在小区门口迎接我们了。天气不错,我们便到玉渊潭公园找个树荫坐下来,开始了我们的访谈。李老师开朗健谈又朴实和善,此次访谈我们受益良多。 一、学医、从医经历 李世聪老师1948年出生于北京的中医 ...

  • 天下第一宫-黄帝宫游览区导游词
  •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 我叫×××,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共同游览,度过这短暂而美好的时光.特祝大家旅游愉快!(地点:停车场.面向东北,朝游客) 黄帝宫位于郑州市西南37公里,新密市东部,武定湖畔.被誊为:中华人文始祖圣地.天下第一宫.八阵研创地.这里山水秀丽.风光旖旎,自古流传着许多的传奇故事和

  • 医院康复科医务人员述职报告
  • 尊敬的各位院领导.科主任,大家好! 下面我结合康复科一年来的工作,作一简要述职,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201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不得不再次激动,因为我院在不断的创新,跨越一个个新的历史飞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并通过资源整合,与人民医院成功合并,可谓医院历史上的一个新篇章.作为康复科一个小科室, ...

  • 弘扬中医文化格言
  • 24<黄帝内经>里还有一句话,叫"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意思是心里如果不平静,那人体所有的脏腑都可能陷入危险之中.只要心脏不出问题,其他的脏腑一般也会安守本分,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些"神"也就不会出什么问题. 25著名诗人陆游<食粥& ...

  • 范文:关于为黄帝陵征集祭文的启事
  • 黄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黄帝陵是中华儿女景仰的圣地.公祭黄帝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祀大典,已延续两千余年.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激励爱国热情,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表达崇敬始祖.爱我中华,告慰列祖列宗的崇高感情的需要,搞好一年一度的公祭黄帝陵典礼和整修黄 ...

  • 河南禹州逍遥观景区导游词
  • 逍遥观风景旅游区.位于禹州市浅井乡的崆峒山麓,是轩辕皇帝访上古哲人广成子的发生地.逍遥观为一处道观建筑,是传说中古代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而成仙得道之地,有"天下第一观"之称,该观在建国初期,仍保留有众多的古建筑,而且在布局方面,依山就势,错落有致. 逍遥观始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根 ...

  • 河南新郑始祖山导游词
  • 当浩瀚的.永恒轮回的宇宙把古老的地球推到人类文明的童年.或许就在五千年前的今天,人文始祖黄帝轩辕,就诞生在昆仑山东南终端的具茨山下.姬水河边.倘若你是黄帝子孙.龙的传人,何不随我踏着尘封的岁月,穿破时空的云烟,去追溯华夏的根源.东方大帝的传奇故事,就演义在大河两岸那辽阔的中原.轩辕黄帝的丰功伟绩将同 ...

  • 神仙洞森林公园导游词
  • 神仙洞景区位于省会郑州西南约四十公里处,地理上属浮戏山区.它东临古城开封:西接古都洛阳:南与登封少林相毗邻:北有环翠峪.雪花洞.邙山风景区,是一个景点较为集中的风景区.这里四面环山,山水相间,林木修茂,环境清幽,总面积达21平方公里,是我们旅游观光的最佳选择.神仙洞景区内的主要景点有:明代采矿遗址: ...

  • 河南南阳医圣祠导游词
  •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南阳古城东关温凉河畔的医圣祠.医圣祠是我国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祠墓所在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仲景名玑,生于150年,卒于219年,正处于中国东汉末年这一动乱的历史时期.他在继承前人医学理论的基础上,勇于实践,潜心于中医药的研究,终于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