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A. 提出的进程:

1.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早在西周末年,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 孔子说过“和为贵”“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仁政”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及提出了“兼相爱”,“无相差”等理想社会方案;

墨子:“兼爱”、“非攻” ;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

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列宁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便是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有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的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

2.现实形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和谐思想形成)

(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构建美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探

索和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6—457页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和谐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阐述了和谐社会思想,这主要包括:民主与法制——和谐社会的保障;公平与正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生机与活力——和谐社会的源泉;安定与有序——和谐社会的标志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4)十六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 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论。

附:1.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 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4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

容构建

5 2005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

6 十六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提出的现实依据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明确提出来,是十分英明的决策。

一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这两大能力的历史课题。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步入小康社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是一个新的课题,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实践。市场经济对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竞争性和自发性等不利因素对正常的经济秩序会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利益至上和等价交换等原则,一旦侵入党的政治生活内,必然导致腐败,而腐败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最大的绊脚石。这说明,只有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清除这个绊脚石。

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已由1949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到目前的第6位。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

六大报告中特别指出的:“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加之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还相对突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实现,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实为当务之急。

三是执政党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对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个更加严肃的问题。如果说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已经潜伏着对建立和谐社会许多压力,那么,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确有一些人,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致使各种腐朽思想在党内一定程度上滋长、蔓延。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维护法制的权威,使社会公平和正义真正得以实现,对建设和谐社会也至关重要。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3.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大和谐社会: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

 中和谐社会:涵盖的范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

 小和谐社会:指社会领域中社会关系的和谐,主要是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以及微观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建设,比如社区、村镇、企业、学校、家庭的和谐

 广义的和谐社会:相当于大的和谐社会,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

 狭义的和谐社会则相当于中和谐社会,涵盖的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社会领域

2、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

3、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B.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A.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B.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

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A. 提出的进程:

1.理论渊源: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论述

早在西周末年,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 孔子说过“和为贵”“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仁政” 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及提出了“兼相爱”,“无相差”等理想社会方案;

墨子:“兼爱”、“非攻” ;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

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94页。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列宁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以便是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有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农民,消除城乡对立;必须把国民经济的一切大部门建立在同个人利益的结合上面;必须发扬民主,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的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

2.现实形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的和谐思想形成)

(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构建美好社会主义社会的探

索和实践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

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较易于克服困难,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456—457页

(2)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邓小平同志科学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也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

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和谐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阐述了和谐社会思想,这主要包括:民主与法制——和谐社会的保障;公平与正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生机与活力——和谐社会的源泉;安定与有序——和谐社会的标志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十六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

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我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

(4)十六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构建社 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六大在阐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我们党要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明确提出来,这在我们党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是第一次。十六大报告指出:“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二0一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5)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发表讲话,全面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理论。

附:1.十六大:提出“社会更加和谐 ”作为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2 十六届三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建设

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

4 十六届五中全会: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

容构建

5 2005年2月,中共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

6 十六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B.提出的现实依据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从国内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明确提出来,是十分英明的决策。

一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这两大能力的历史课题。实行对外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将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步入小康社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是一个新的课题,仍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探索、实践。市场经济对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本身所固有的竞争性和自发性等不利因素对正常的经济秩序会产生极大影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利益至上和等价交换等原则,一旦侵入党的政治生活内,必然导致腐败,而腐败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最大的绊脚石。这说明,只有着力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清除这个绊脚石。

二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已由1949年的世界第13位,上升到目前的第6位。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现在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

六大报告中特别指出的:“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加之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还相对突出,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使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实现,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实为当务之急。

三是执政党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问题,对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了一个更加严肃的问题。如果说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的小康,已经潜伏着对建立和谐社会许多压力,那么,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环境,确有一些人,忘记了党的宗旨,忘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致使各种腐朽思想在党内一定程度上滋长、蔓延。进一步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维护法制的权威,使社会公平和正义真正得以实现,对建设和谐社会也至关重要。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只要我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牢牢掌握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就能够营造有利于我国的战略态势,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较长时期的良好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由于世界力量失衡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挑战和风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信息、军事等方面面临着严峻压力。由于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恐怖主义活动依然猖獗,地区和国际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我们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3. 从我们党肩负的使命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要求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人民群众以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在发展的基础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抓紧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只有把这些工作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A.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

1.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大和谐社会: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

 中和谐社会:涵盖的范围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

 小和谐社会:指社会领域中社会关系的和谐,主要是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以及微观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建设,比如社区、村镇、企业、学校、家庭的和谐

 广义的和谐社会:相当于大的和谐社会,涵盖整个社会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是这些方面的有机统一

 狭义的和谐社会则相当于中和谐社会,涵盖的是与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应的社会领域

2、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社会结构之间的和谐

3、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民主法治的社会

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B.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一是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二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它们既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领域和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三是要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和现实的重大任务。同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建设和谐社会长期奋斗。

A.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B.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取得的成就世界有目共睹。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出现了一些必须认真把握的新趋势新特点:由于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发展不平衡,城乡矛盾、区域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由于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提高并更趋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趋复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遇到新的挑战;由于劳动者就业结构和方式不断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新问题,人与社会的矛盾更加突出,等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世界格局处于向多极化过渡的重要时期,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科技进步突飞猛进,国际产业升级和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从总体上看,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这是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强调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强调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调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等等,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取得了新的重要的进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凝聚起来,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物质力量,可以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

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也只有把社会建设搞好了,我们党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社会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相关文章

  •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
  •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目标,各级党委政府要扎扎实实地履行职能,开展工作,做到四个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宣传教育到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作,每个公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和谐社会的构建要通过社会公民来实现.一是各级党委政府 ...

  • 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本领
  • 当前,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是摆在党政各级机关及广大干部群众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班子.各级党委应按照中央部署,针对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领.提高推进经济发展的本领,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 ...

  •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组工干部的作用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党的领导,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加强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组织部门是抓党建工作的重要部门,组工干部是推进党的建设的实践主体,组工干部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的质量,从而影响 ...

  • 科学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 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人民对切实端正党风寄予殷切期待.我想,"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是党着眼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干部的政治品格.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提出的新要求,是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常说"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quo ...

  • 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海关
  •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

  • 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 胡总书记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

  • 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心得体会
  •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

  • 乡镇人大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 中国共产党**县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xx年12月5日至8日胜利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大悟 为加快实现富民强县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大会主题报告.我认为这个报告是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报告,是一相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报告,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报告,也是一个指导今 ...

  • 构建和谐学校&nbsp 促进学校发展
  • 构建和谐学校 促进学校发展 [摘 要] 和谐社会是中国现代化社会的最高价值核心和最高社会境界;构建和谐学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嫠,就是要把学校建成一个能实现师生和谐相处,实现学校和教师、学生的双赢的理想、稳定、融洽的团队,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和家校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全面 ...

  • 安全稳定工作长效机制
  • 构建监管安全长效机制,确保监狱场所安全稳定,是实现监狱惩罚改造罪犯功能的前提和基矗在全党全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作为担负着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安宁与稳定职能的监狱来讲,构建监管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一、监管安全长效机制的基本定义 所谓机制,就是指一个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