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小麦生产历史现状及趋势

全球小麦生产历史现状及趋势

一、国际情况

近年来,世界粮食作物产量增长幅度正常,但落后于需求增长幅度,总体上产不足消,供需缺口依靠库存弥补. 2008年末,全球粮食库存量降至30 年来的最低点,仅只够消费53 d,这不仅直接带来了粮食安全隐患,而且也导致粮食价格飙升,仅2007年全球粮价就上涨了40%。当前,世界正经历着6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粮食危机,超过1亿人陷入饥荒, 30多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

1.世界主要生产国的小麦产消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总耕地面积稳定,约为14. 15亿hm2 .在美国、印度、中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耕地面积较大的国家中,约有1/3~3/4的耕地用于发展谷物生产,主要产麦国10% ~40%的耕地用于发展小麦生产.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 4亿hm2,其中57%用于发展谷物生产, 16%用于发展小麦生产. 就世界小麦收获面积而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稳定在2. 1亿~2. 3亿hm2之间, 21世纪最初几年的平均数和20世纪60年代基本相当.中国小麦生产和世界小麦发展趋势一致,所不同的是,中国小麦总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有所减少,不同年代的平均单产提高幅度更大,约是世界平均单产提高幅度的2倍.有关资料还表明,从1949—2007年,中国小麦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其中1997年前,小麦生产稳步向前发展,1998年后由于农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减少,总产呈下滑趋势, 2004年后由于国内粮食供求偏紧、粮食直补政策与免农业税等,播种面积有所恢复,到2007年约为2 298万hm2,单产和总产分别达到4 781 kg·hm-2和1.098 6亿t。(世界小麦产消与贸易形势动态分析及小麦生产发展战略研究 贺

德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Vo.l 43 No. 2 2009)

(中粮期货报告2009—国际小麦市场现状与展望)

1.1影响世界小麦消费量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

影响世界小麦消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口的刚性增长是推动世界小麦消费量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人均小麦消费量会经历一个先增长后趋稳甚至略有降低的过程。除此之外,小麦价格变化、政策及小麦产量也是影响世界小麦消费量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世界小麦消费量在年度间出现波动,但并不是决定小麦消费量长期趋势的主要因素。自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年均人口增长相对稳定,除个别年份外,年均增长7300万一8700万人。

与人口增长不同,经济发展对小麦消费量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年度间变化非常大,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经济增长对小麦消费量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表现有明显不同:对低收人国家而言,温饱问题的解决会推动人均面粉消费量的增加;对中等收人国家而言,随着居民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比重的提高,人均面粉消费量将有所减少;对高收人国家而言,居民饮食结构已相对稳定,人均面粉消费量趋于稳定,小麦食用消费量的增长更多取决于人口增长。当然,这只是粗略的判断,世界各国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并不全部遵循这一规律。此外,经济增长对小麦工业消费量并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至少从历史上看是如此,这一点与玉米有明显不同。

1.2世界小麦消费量与产量的关系

前面的分析主要强调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世界小麦消费量的推动作用。事

实上,这两个因素在进行短期分析时并不是关键因素,价格对小麦消费量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的价格需求弹性虽然较低,但并不等于零。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小麦消费总量通过价格与供应量(主要是产量)产生相互影响,是分析短期内世界小麦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世界小麦产量与消费量的关系不断转换,是小麦价格年际间波动的主要动力,如2000/01一2003/04年度,世界小麦消费量一直高于产量,库存降低,价格随即在2003年下半年迅速上涨。受此刺激,2004/05年度世界小麦播种面积迅速增加,产量大幅提高并超过消费量,小麦价格随之回落,这种局面持续了两年。因价格回落导致播种面积减少,2006/07和2007/08年度世界小麦产量再次降至消费总量之下,从而孕育了2007/08年度小麦价格大幅上涨行情。价格大幅上涨再次刺激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大幅提高小麦播种面积,其中欧盟甚至释放了大量的休耕地用于播种小麦。这导致世界小麦产量在2008/09年度再次超过消费总量,且超过幅度远高于历史最高水平。受此影响,自2008年上半年开始,世界小麦价格大幅下跌。

对世界小麦消费量的初步预测

根据以上分析,未来十年世界小麦人均消费量将基本稳定,消费总量变化将主要取决于世界总人口的增长。考虑到历史上耕地面积从未对小麦消费量构成限制,在预测世界小麦总消费量变化趋势的过程中,并未考虑产量对消费量的影响。世界总人口在过去近五十年保持了几乎完美的线性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约7600万人。据此,预计到2020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到76.1亿一76.2亿人。世界小麦人均食用、工业用和种用消费量近年来已非常稳定,但人均小麦消费总量年际间仍有一定的波动,其原因是饲料用消费量会因小麦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基于此,对世界小麦消费总量给出了预测区间,对世界小麦食用、工业用和种用消费量做出了直接预测,二者之差做为世界小麦饲料用消费量的预测区间(下表)

(世界及中国小麦消费量变化初探 王利文 张浩然 农业展望 2009年第六期)

2.小麦进出口形势

据统计资料,世界出口小麦的国家和地区有152个,年出口量一直呈增长趋势,但近年由于重要出口国澳大利亚连年遭受干旱而减少.小麦年出口量在200万t以上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等,该11国的出口量合计为1. 11亿,t约占世界小麦出口总量1. 16亿t的95%.而中国、西班牙、叙利亚、丹麦、土耳其、希腊等传统产麦国的出口量则较小,其中中国的出口量不到世界总出口量的1%,表明未来的出口空间较大

与出口国比较集中的情形明显不同,小麦进口国比较分散,总数多达194个.年进口量在200万t以上的国家有19个,其中主要有意大利、巴西、日本、阿尔及利亚、西班牙、埃及等,该19国的小麦进口量约为0. 79亿,t约占世界小麦总进口量的68%.还表明,美国、德国、埃塞俄比亚、英国、土耳其、乌克兰等传统产麦国的小麦进口量则较小.中国近年的小麦进口量约为世界进口量的3%.从历史上看,中国小麦进口量基本均占小麦、大米和玉米3大谷物品种总进口量的2/3以上(世界小麦产消与贸易形势动态

分析及小麦生产发展战略研究 贺德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Vo.l 43 No. 2 2009)

2.1影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的主要因素

包括:小麦的供给层面的产量、新的出口国、运输价格;需求方面的小麦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变化,汇率因素以及中国因素等。

(1)小麦产量变化。在加拿大,小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美国和阿根廷则略有减少。从1998/1999年度起,欧盟小麦种植面积出现下降。从2000年起,独联体国家种植面积有所增长。在最近的10年里,全世界用于小麦种植的面积总体有所减少。由于小麦技术的发展,单产平稳增长,近20年来总计增长约23%,由1988年的2.27吨/公顷上升到2007年的2.79吨/公顷。综合小麦种植面积和单产情况,世界小麦生产基本保持增长的态势。

(2)新的出口国。印度、巴西和独联体国家作为新的小麦出口国,但小麦生产中严重不稳定影响了世界市场的稳定性。印度和巴西等国国内需求的增长很难保持长期出口,而且其生产潜力已到了极限。独联体潜力较大,但受气候的影响也较大。

(3)小麦库存。近20年来,小麦库存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小麦贮存量相当于4个月的消费量。如今的贮存量只略多于2.5个月的消费量。库存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市场的稳定。

(4)运输价格。成品油价格迅速增长及剧烈波动以及物流设施在价格计算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很多消费者只满足短期的需求。而且,运输价格的变化明显扩大了不同产地小麦的价格差距,并可能使小麦市场出现分化。消费者首先要从距离近的产区购进小麦。

(5)小麦进口需求变化。中国和独联体一直是重要的小麦进口国。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独联体成为了小麦出口国。2003年,中国开始重新进口小麦。亚洲、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对小麦的需求比较稳定。埃及作为小麦进口大国,将继续保持主要进口国的地位。独联体将只进口高质量小麦。而且欧盟也一直长期进口高质量小麦。中东地区需求每年变化较大。

(6)美元汇率变化。美元价值的变化是影响世界小麦价格波动的一个附加因素。在近3年里,美元与欧元之间的比价下降了约40%。而美元对加拿大元和澳大利亚元的比价下降较小,外汇比价每天的变化对价格波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结论:世界小麦产量增加,消费也在增长,但消费增长快于产量增长(如图1所示),导致库存下降,贸易量难以增长,运费上涨、美元贬值使市场分化,进出口国的国内部确定性因素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小麦市场国际化对国内小麦供求发展趋势

分析张辰利 赵邦宏 农业经济2009/3 90-92)

2.2国际麦价大幅上涨的原因有:

(1)全球粮食及小麦供需紧张奠定牛市基础

(2)全球气候恶化背景下,天气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

(3)在高油价背景下,生物能源对农产品需求的结构性改变,作为主要农产品的小麦来说农产品的大环境对其影响显著

(4)在全球通胀背景下,投机资金对农产品期货的追捧

(中粮期货报告2009—国际小麦市场现状与展望)

到2019年,前苏联将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总量将超出美国出口的两倍。前苏联谷物生产的增长将缓解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美国生产者将把重心转移到竞争力优势较好的玉米及大豆上。(USDA)

二、国内情况

中国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度依赖小麦进口填补国内产销缺口,90年代后期对小麦进口依赖度逐步下降,目前小麦进口以调节消费结构不平衡为主。中国通过稳定并提高国内小麦生产来减少国际小麦市场动荡带来的影响,把小麦进出口和库存调节作为平衡中国小麦市场的重要辅助手段。

1.国内小麦市场的产销变化

第一阶段:1978/79—1992/93年度为小麦消费快速增长期,

小麦消费从1978/79年度的5 290万t增加到1992/93年度的1.04亿t,年均消费8 892万t,年均增幅为4.8%。这期间国内小麦生产虽有起伏,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5年间小麦生产从1978/79年度的5 380万t增加到1992/93年度的1.02亿t,年均产量8032万t,年均增幅为4.63%,产销之间总缺口达860万t。

第二阶段:1993/94—1999/2000年度产销余缺交替发生。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区间。第一区间为1993/94—1995/96年度。期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单产也出现波动,总产量减少,从而导致小麦产销在1993/94年度刚刚出现少量盈余的情况下再次发生缺口。1996年开始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和单产同时爬出低谷,小麦总产量在1997/98年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23亿t,比1993/94年度增产16%,是1978/79年度产量的近1.3倍。1997/98年度同时也是小麦盈余最多的一年,达到1 420万t。由于小麦需求弹性较小,在突然出现粮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当年度出现的生产过剩造成了“卖难”问题。第二区间是1996/97—1999/2000年度,国内生产已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整个第二阶段小麦产销交替上升,年度之间产量变化巨大,但后期产销缺口消失、实现了产销总量平衡、略有盈余的历史性转变。

第三阶段:2000/01—2003/04年度,产销缺口持续加大。进入2000年之后,由于中国全面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等都造成了包括小麦在内的粮食种植面积大量减少,粮食连年减产,粮食产销缺口再次扩大,小麦在这4年间累计减产26.3%,年均减幅为6.6%,这么大的减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来没有过的。2003/04年度小麦总产一度回落到1984/85年度的水平;同时小麦消费首次出现递减,但消费减幅远小于生产减幅,年均消费减幅仅为1.1%。第三阶段中国产销缺口累计达到5 840万t,年均缺口1 460万t。2003/04年度缺口1 800万t,排在1980/81年度之外,成为自1978年以来的第二大小麦缺口年。

第四阶段:2004/05—2007/08年度,产量大幅增加,产销缺口被逐步填平。2003年下半年全国出现了包括粮食价格上涨在内的物价全面上涨,小麦价格跳出低谷,开始上涨。之后的几年间由于国家积极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粮农种麦积极性得到恢复,再加上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从2004年起,中国小麦连年丰收,产销之间从缺口逐渐转变为少量盈余。2006/07年度小麦产销盈余360万t,初步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一直存在缺口的窘境,小麦从总量上初步实现了自给自足

(1978—2007年中国小麦进出口对国内小麦供求市场的影响 王宁 世界农业 2008.8.36-39)

1.1对中国小麦消费趋势的初步分析

2008年中国GDP总量为300670亿人民币,按照2008年美中平均汇率6.948:1计算,折合43270亿美元。按照年末人口数13.4465亿计算,2008年人均GDP已达到3266.8美元,非常接近世界小麦人均消费量转折点的经济条件。粗略计算,未来几年中国人均小麦消费量将缓慢降低,并将与人口的增长部分抵消,中国小麦消费总量将进人一个平稳期,即人均消费量变化的第二个阶段。目前业界关于中国小麦年度消费总量尚无权威结论,但大多数人士认为中国小麦消费总量增长空间已不大。这从近年小麦市场价格及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交易成交情况可间接印证。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2007/08一2009/10年度,中国小麦消费总量并未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虽然从长期看,中国小麦国内消费总量增长空间很小,且不排除有降低的可能,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小麦消费量的变化已不再是关注重点。在长期变化化趋势基本明确的情况下,还需分析短期影响小麦消费量的因素,时间范围为1一2年甚至1一2个月。

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小麦消费量增长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增长量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中国小麦消费量增长目前处于第二个阶段,人均消费量降低,人口增长,消费总量基本稳定。中国小麦消费量年际波动主要受小麦价格本身对需求的反作用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在短期内产量提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小麦消费量年际波动是未来分析中国小麦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世界及中国小麦消费量变化初探 王利文 张浩然 农业展望 2009年第六期)

2.中国小麦进出口

2000-2007年间,中国的小麦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如表所示,从以上3国进口的小麦总额占中国进口小麦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8年的平均比重为91%,最低年份为2007年81%。

(WTO体制下中国粮食贸易地位与粮食安全 杨涛 2008年 天津财经大学)

1.1影响中国小麦进出口的因素

小麦贸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国内外价格差,运输费用、贸易体制、汇率、配额和关税等。

(一).国内粮食供求关系

目前,小麦依然实行国家指导价格,但是国内小麦市场的供求依然是小麦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1)国内供给方面。取决于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在短期内比较稳定,可视为不变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劳动投入,技术投入、土地投入和资本投入等。中国小麦生产与市场长期脱节,每年小麦总产量的70%以上不进入市场流通,国家收购的小麦也只占小麦总产量的20%~30%左右,只有大约10%的小麦通过自由渠道进入小麦市场。市场化的份额在小麦总产量中过小,形不成对小麦生产应有的导向作用。其次,生产专业化与经营企业化脱节。小麦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是最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粮食作物。中国小麦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无法保证,优良品种的品质特征难以统一。

(2)国内需求。小麦作为一种主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也开始逐渐减少。受价格变化的影响,饲用小麦和工业消费需求波动较大,价格低时需求多,价格高时需求少,同时这种需求也受到小麦与其他粮食作物比价关系的影响。这说明小麦的需求弹性在增强。近年来小麦供给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而需求弹性的增大说明需求方面将逐渐成为国内小麦市场的主导因素。

(二).国内外价格差

2001-2003年,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出现了小麦的净出口,2004-2005年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出现了较多的进口,2006年的情况再次说明了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则出口增加。

(三).运输费用

一方面,由于成品油价格上涨,刺激运输费同步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位于所有重要国际海运航线的交汇处。对中国而言,因产地造成的运输费用差异要比其他小麦进口国要小。这便使中国在选择货源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

(四).贸易体制

(1)粮食贸易政策目标。在计划体制下,粮食贸易政策的制定是生产导向性的,贸易的目的是调节国内的余缺,以产定销,以产定贸,从而达到粮食的供求平衡。市场化改革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粮食贸易政策转向发挥比较优势,获取贸易利

益,以销定产,以贸定产,政策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2)主要粮食贸易政策。粮食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市场准入,目前中国对小麦进口的限制为关税配额。但关税配额并没有达到限制进口的作用,以进口最多的2004年为例,也仅用了配额的75.3%。国内支持,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出口补贴,入世后取消全部出口补贴,但国家同时取消了影响主要粮食价格的铁路建设基金和针对小麦、大米和玉米的出口退税。降低出口成本,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汇率

目前,人民币处在快速升值区间,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价格竞争力减弱,相对而言,进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从国外进口越来越有利。小麦也不例外,在国内生产成本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小麦价格在2000年以来已经接近或有时高于世界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小麦市场对汇率的变动将更加敏感。

(六).配额和关税

加入WTO,小麦贸易由原来的计划管理改革为关税配额管理。配额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分配,国营贸易比例占90%,国营贸易企业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剩余的10%。关税配额2002年至2004年分别为846.8万吨,905.2万吨,963.6万吨,配额内税率1%-10%。配额外税率为65%。国内市场的总体情况大致为:小麦供给的质和量均难以满足需求,而需求弹性在增加,人民币升值、优越的地理位置、小麦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改革的深入以及与世界小麦市场关联度的日益加深加强了中国小麦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小麦市场国际化对国内小麦供求发展趋势分析张辰利 赵邦宏 农业经济2009/3 90-92)

三、中国小麦和粮食生产发展战略

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质”“量”并重,突出解决“量”的问题。粮食问题的核心在于“质”“量”并重.要遏制耕地数量下滑趋势,到2020年坚决不能跌破1. 2亿hm2的耕地红线,同时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突出解决粮食“量”的问题.在保证“量”足的同时,注重粮食产品质量.

第一,继续提高单产水平和质量水平;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对小麦田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小麦单产的科技研发投入,努力提高单产,同时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提高小麦的质量水平和卫生标准,不断满足人民对小麦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加强小麦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的抗冲击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

力。

第二,效益是影响整个小麦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稳定价格是稳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小麦生产效益稳定是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以期货市场和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省市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初级粮食批发市场和农村集市贸易为基础,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小麦市场体系。坚持小麦商品化、流通市场化的基本方向,逐步建立以政府调控价格为支撑、以批发市场价格为基础、以期货市场价格为指导的小麦价格体系,把中国小麦产业化发展真正纳入市场化轨道(小麦市场国际化对国内小麦供求发展趋势分析张辰利 赵邦宏 农业经济2009/3 90-92)

第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小麦等粮食作物产业化进程

当前亟需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与措施,如粮食生产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等,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激励农民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应是尽快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即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其他个人或公司流转,保证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减少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通过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获得规模效益。利用绿箱政策,扩大小麦等粮食的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世界小麦产消与贸易形势动态分析及小麦生产发展战略研究 贺德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Vo.l 43 No. 2 2009)

第四,客观认识流通费用对我国粮食市场的“保护”作用,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多年来,许多人由于对我国粮食的竞争力缺乏信心,寄希望于对流通领域的垄断来保护市场,其结果是强化了国有粮食企业与政府博弈的能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正确地评价我国粮食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加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力度,尽快解决这个遗留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中美两国小麦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 胡小平 涂文涛 《管理世界》2003年第9期 89-94)

全球小麦生产历史现状及趋势

一、国际情况

近年来,世界粮食作物产量增长幅度正常,但落后于需求增长幅度,总体上产不足消,供需缺口依靠库存弥补. 2008年末,全球粮食库存量降至30 年来的最低点,仅只够消费53 d,这不仅直接带来了粮食安全隐患,而且也导致粮食价格飙升,仅2007年全球粮价就上涨了40%。当前,世界正经历着6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粮食危机,超过1亿人陷入饥荒, 30多个国家爆发粮食危机.

1.世界主要生产国的小麦产消格局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总耕地面积稳定,约为14. 15亿hm2 .在美国、印度、中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等耕地面积较大的国家中,约有1/3~3/4的耕地用于发展谷物生产,主要产麦国10% ~40%的耕地用于发展小麦生产.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 4亿hm2,其中57%用于发展谷物生产, 16%用于发展小麦生产. 就世界小麦收获面积而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稳定在2. 1亿~2. 3亿hm2之间, 21世纪最初几年的平均数和20世纪60年代基本相当.中国小麦生产和世界小麦发展趋势一致,所不同的是,中国小麦总产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有所减少,不同年代的平均单产提高幅度更大,约是世界平均单产提高幅度的2倍.有关资料还表明,从1949—2007年,中国小麦生产取得长足进步,其中1997年前,小麦生产稳步向前发展,1998年后由于农业结构调整,种植面积减少,总产呈下滑趋势, 2004年后由于国内粮食供求偏紧、粮食直补政策与免农业税等,播种面积有所恢复,到2007年约为2 298万hm2,单产和总产分别达到4 781 kg·hm-2和1.098 6亿t。(世界小麦产消与贸易形势动态分析及小麦生产发展战略研究 贺

德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Vo.l 43 No. 2 2009)

(中粮期货报告2009—国际小麦市场现状与展望)

1.1影响世界小麦消费量变化趋势的主要因素

影响世界小麦消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口的刚性增长是推动世界小麦消费量长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般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居民收人水平的提高,人均小麦消费量会经历一个先增长后趋稳甚至略有降低的过程。除此之外,小麦价格变化、政策及小麦产量也是影响世界小麦消费量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会导致世界小麦消费量在年度间出现波动,但并不是决定小麦消费量长期趋势的主要因素。自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年均人口增长相对稳定,除个别年份外,年均增长7300万一8700万人。

与人口增长不同,经济发展对小麦消费量的影响并不是线性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年度间变化非常大,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经济增长对小麦消费量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表现有明显不同:对低收人国家而言,温饱问题的解决会推动人均面粉消费量的增加;对中等收人国家而言,随着居民饮食结构中动物性食品比重的提高,人均面粉消费量将有所减少;对高收人国家而言,居民饮食结构已相对稳定,人均面粉消费量趋于稳定,小麦食用消费量的增长更多取决于人口增长。当然,这只是粗略的判断,世界各国饮食习惯差异很大,并不全部遵循这一规律。此外,经济增长对小麦工业消费量并没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至少从历史上看是如此,这一点与玉米有明显不同。

1.2世界小麦消费量与产量的关系

前面的分析主要强调了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世界小麦消费量的推动作用。事

实上,这两个因素在进行短期分析时并不是关键因素,价格对小麦消费量也有一定影响。小麦的价格需求弹性虽然较低,但并不等于零。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决定的。小麦消费总量通过价格与供应量(主要是产量)产生相互影响,是分析短期内世界小麦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世界小麦产量与消费量的关系不断转换,是小麦价格年际间波动的主要动力,如2000/01一2003/04年度,世界小麦消费量一直高于产量,库存降低,价格随即在2003年下半年迅速上涨。受此刺激,2004/05年度世界小麦播种面积迅速增加,产量大幅提高并超过消费量,小麦价格随之回落,这种局面持续了两年。因价格回落导致播种面积减少,2006/07和2007/08年度世界小麦产量再次降至消费总量之下,从而孕育了2007/08年度小麦价格大幅上涨行情。价格大幅上涨再次刺激世界主要小麦出口国大幅提高小麦播种面积,其中欧盟甚至释放了大量的休耕地用于播种小麦。这导致世界小麦产量在2008/09年度再次超过消费总量,且超过幅度远高于历史最高水平。受此影响,自2008年上半年开始,世界小麦价格大幅下跌。

对世界小麦消费量的初步预测

根据以上分析,未来十年世界小麦人均消费量将基本稳定,消费总量变化将主要取决于世界总人口的增长。考虑到历史上耕地面积从未对小麦消费量构成限制,在预测世界小麦总消费量变化趋势的过程中,并未考虑产量对消费量的影响。世界总人口在过去近五十年保持了几乎完美的线性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约7600万人。据此,预计到2020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到76.1亿一76.2亿人。世界小麦人均食用、工业用和种用消费量近年来已非常稳定,但人均小麦消费总量年际间仍有一定的波动,其原因是饲料用消费量会因小麦价格的波动而变化。基于此,对世界小麦消费总量给出了预测区间,对世界小麦食用、工业用和种用消费量做出了直接预测,二者之差做为世界小麦饲料用消费量的预测区间(下表)

(世界及中国小麦消费量变化初探 王利文 张浩然 农业展望 2009年第六期)

2.小麦进出口形势

据统计资料,世界出口小麦的国家和地区有152个,年出口量一直呈增长趋势,但近年由于重要出口国澳大利亚连年遭受干旱而减少.小麦年出口量在200万t以上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等,该11国的出口量合计为1. 11亿,t约占世界小麦出口总量1. 16亿t的95%.而中国、西班牙、叙利亚、丹麦、土耳其、希腊等传统产麦国的出口量则较小,其中中国的出口量不到世界总出口量的1%,表明未来的出口空间较大

与出口国比较集中的情形明显不同,小麦进口国比较分散,总数多达194个.年进口量在200万t以上的国家有19个,其中主要有意大利、巴西、日本、阿尔及利亚、西班牙、埃及等,该19国的小麦进口量约为0. 79亿,t约占世界小麦总进口量的68%.还表明,美国、德国、埃塞俄比亚、英国、土耳其、乌克兰等传统产麦国的小麦进口量则较小.中国近年的小麦进口量约为世界进口量的3%.从历史上看,中国小麦进口量基本均占小麦、大米和玉米3大谷物品种总进口量的2/3以上(世界小麦产消与贸易形势动态

分析及小麦生产发展战略研究 贺德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Vo.l 43 No. 2 2009)

2.1影响国际市场小麦价格的主要因素

包括:小麦的供给层面的产量、新的出口国、运输价格;需求方面的小麦消费量和进口量的变化,汇率因素以及中国因素等。

(1)小麦产量变化。在加拿大,小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美国和阿根廷则略有减少。从1998/1999年度起,欧盟小麦种植面积出现下降。从2000年起,独联体国家种植面积有所增长。在最近的10年里,全世界用于小麦种植的面积总体有所减少。由于小麦技术的发展,单产平稳增长,近20年来总计增长约23%,由1988年的2.27吨/公顷上升到2007年的2.79吨/公顷。综合小麦种植面积和单产情况,世界小麦生产基本保持增长的态势。

(2)新的出口国。印度、巴西和独联体国家作为新的小麦出口国,但小麦生产中严重不稳定影响了世界市场的稳定性。印度和巴西等国国内需求的增长很难保持长期出口,而且其生产潜力已到了极限。独联体潜力较大,但受气候的影响也较大。

(3)小麦库存。近20年来,小麦库存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小麦贮存量相当于4个月的消费量。如今的贮存量只略多于2.5个月的消费量。库存的减少直接影响了市场的稳定。

(4)运输价格。成品油价格迅速增长及剧烈波动以及物流设施在价格计算中占有很大比重。导致很多消费者只满足短期的需求。而且,运输价格的变化明显扩大了不同产地小麦的价格差距,并可能使小麦市场出现分化。消费者首先要从距离近的产区购进小麦。

(5)小麦进口需求变化。中国和独联体一直是重要的小麦进口国。但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独联体成为了小麦出口国。2003年,中国开始重新进口小麦。亚洲、非洲、南美洲和中美洲对小麦的需求比较稳定。埃及作为小麦进口大国,将继续保持主要进口国的地位。独联体将只进口高质量小麦。而且欧盟也一直长期进口高质量小麦。中东地区需求每年变化较大。

(6)美元汇率变化。美元价值的变化是影响世界小麦价格波动的一个附加因素。在近3年里,美元与欧元之间的比价下降了约40%。而美元对加拿大元和澳大利亚元的比价下降较小,外汇比价每天的变化对价格波动产生了明显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结论:世界小麦产量增加,消费也在增长,但消费增长快于产量增长(如图1所示),导致库存下降,贸易量难以增长,运费上涨、美元贬值使市场分化,进出口国的国内部确定性因素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小麦市场国际化对国内小麦供求发展趋势

分析张辰利 赵邦宏 农业经济2009/3 90-92)

2.2国际麦价大幅上涨的原因有:

(1)全球粮食及小麦供需紧张奠定牛市基础

(2)全球气候恶化背景下,天气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

(3)在高油价背景下,生物能源对农产品需求的结构性改变,作为主要农产品的小麦来说农产品的大环境对其影响显著

(4)在全球通胀背景下,投机资金对农产品期货的追捧

(中粮期货报告2009—国际小麦市场现状与展望)

到2019年,前苏联将取代美国成为第一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的出口总量将超出美国出口的两倍。前苏联谷物生产的增长将缓解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美国生产者将把重心转移到竞争力优势较好的玉米及大豆上。(USDA)

二、国内情况

中国自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度依赖小麦进口填补国内产销缺口,90年代后期对小麦进口依赖度逐步下降,目前小麦进口以调节消费结构不平衡为主。中国通过稳定并提高国内小麦生产来减少国际小麦市场动荡带来的影响,把小麦进出口和库存调节作为平衡中国小麦市场的重要辅助手段。

1.国内小麦市场的产销变化

第一阶段:1978/79—1992/93年度为小麦消费快速增长期,

小麦消费从1978/79年度的5 290万t增加到1992/93年度的1.04亿t,年均消费8 892万t,年均增幅为4.8%。这期间国内小麦生产虽有起伏,但总体上呈增长趋势。15年间小麦生产从1978/79年度的5 380万t增加到1992/93年度的1.02亿t,年均产量8032万t,年均增幅为4.63%,产销之间总缺口达860万t。

第二阶段:1993/94—1999/2000年度产销余缺交替发生。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区间。第一区间为1993/94—1995/96年度。期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减少,单产也出现波动,总产量减少,从而导致小麦产销在1993/94年度刚刚出现少量盈余的情况下再次发生缺口。1996年开始中国小麦种植面积和单产同时爬出低谷,小麦总产量在1997/98年度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1.23亿t,比1993/94年度增产16%,是1978/79年度产量的近1.3倍。1997/98年度同时也是小麦盈余最多的一年,达到1 420万t。由于小麦需求弹性较小,在突然出现粮食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当年度出现的生产过剩造成了“卖难”问题。第二区间是1996/97—1999/2000年度,国内生产已基本满足国内消费需求。整个第二阶段小麦产销交替上升,年度之间产量变化巨大,但后期产销缺口消失、实现了产销总量平衡、略有盈余的历史性转变。

第三阶段:2000/01—2003/04年度,产销缺口持续加大。进入2000年之后,由于中国全面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等都造成了包括小麦在内的粮食种植面积大量减少,粮食连年减产,粮食产销缺口再次扩大,小麦在这4年间累计减产26.3%,年均减幅为6.6%,这么大的减幅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来没有过的。2003/04年度小麦总产一度回落到1984/85年度的水平;同时小麦消费首次出现递减,但消费减幅远小于生产减幅,年均消费减幅仅为1.1%。第三阶段中国产销缺口累计达到5 840万t,年均缺口1 460万t。2003/04年度缺口1 800万t,排在1980/81年度之外,成为自1978年以来的第二大小麦缺口年。

第四阶段:2004/05—2007/08年度,产量大幅增加,产销缺口被逐步填平。2003年下半年全国出现了包括粮食价格上涨在内的物价全面上涨,小麦价格跳出低谷,开始上涨。之后的几年间由于国家积极实行宏观调控政策,粮农种麦积极性得到恢复,再加上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从2004年起,中国小麦连年丰收,产销之间从缺口逐渐转变为少量盈余。2006/07年度小麦产销盈余360万t,初步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一直存在缺口的窘境,小麦从总量上初步实现了自给自足

(1978—2007年中国小麦进出口对国内小麦供求市场的影响 王宁 世界农业 2008.8.36-39)

1.1对中国小麦消费趋势的初步分析

2008年中国GDP总量为300670亿人民币,按照2008年美中平均汇率6.948:1计算,折合43270亿美元。按照年末人口数13.4465亿计算,2008年人均GDP已达到3266.8美元,非常接近世界小麦人均消费量转折点的经济条件。粗略计算,未来几年中国人均小麦消费量将缓慢降低,并将与人口的增长部分抵消,中国小麦消费总量将进人一个平稳期,即人均消费量变化的第二个阶段。目前业界关于中国小麦年度消费总量尚无权威结论,但大多数人士认为中国小麦消费总量增长空间已不大。这从近年小麦市场价格及最低收购价小麦竞价交易成交情况可间接印证。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2007/08一2009/10年度,中国小麦消费总量并未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虽然从长期看,中国小麦国内消费总量增长空间很小,且不排除有降低的可能,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小麦消费量的变化已不再是关注重点。在长期变化化趋势基本明确的情况下,还需分析短期影响小麦消费量的因素,时间范围为1一2年甚至1一2个月。

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小麦消费量增长已进入第三个阶段,增长量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中国小麦消费量增长目前处于第二个阶段,人均消费量降低,人口增长,消费总量基本稳定。中国小麦消费量年际波动主要受小麦价格本身对需求的反作用及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在短期内产量提升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小麦消费量年际波动是未来分析中国小麦市场走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世界及中国小麦消费量变化初探 王利文 张浩然 农业展望 2009年第六期)

2.中国小麦进出口

2000-2007年间,中国的小麦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如表所示,从以上3国进口的小麦总额占中国进口小麦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8年的平均比重为91%,最低年份为2007年81%。

(WTO体制下中国粮食贸易地位与粮食安全 杨涛 2008年 天津财经大学)

1.1影响中国小麦进出口的因素

小麦贸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国内外价格差,运输费用、贸易体制、汇率、配额和关税等。

(一).国内粮食供求关系

目前,小麦依然实行国家指导价格,但是国内小麦市场的供求依然是小麦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1)国内供给方面。取决于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在短期内比较稳定,可视为不变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劳动投入,技术投入、土地投入和资本投入等。中国小麦生产与市场长期脱节,每年小麦总产量的70%以上不进入市场流通,国家收购的小麦也只占小麦总产量的20%~30%左右,只有大约10%的小麦通过自由渠道进入小麦市场。市场化的份额在小麦总产量中过小,形不成对小麦生产应有的导向作用。其次,生产专业化与经营企业化脱节。小麦在生产上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是最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的粮食作物。中国小麦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无法保证,优良品种的品质特征难以统一。

(2)国内需求。小麦作为一种主食在人们的生活消费中也开始逐渐减少。受价格变化的影响,饲用小麦和工业消费需求波动较大,价格低时需求多,价格高时需求少,同时这种需求也受到小麦与其他粮食作物比价关系的影响。这说明小麦的需求弹性在增强。近年来小麦供给受政策性因素影响较大,而需求弹性的增大说明需求方面将逐渐成为国内小麦市场的主导因素。

(二).国内外价格差

2001-2003年,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出现了小麦的净出口,2004-2005年国际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出现了较多的进口,2006年的情况再次说明了国内价格低于国际价格,则出口增加。

(三).运输费用

一方面,由于成品油价格上涨,刺激运输费同步增长;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位于所有重要国际海运航线的交汇处。对中国而言,因产地造成的运输费用差异要比其他小麦进口国要小。这便使中国在选择货源方面拥有更多的选择。

(四).贸易体制

(1)粮食贸易政策目标。在计划体制下,粮食贸易政策的制定是生产导向性的,贸易的目的是调节国内的余缺,以产定销,以产定贸,从而达到粮食的供求平衡。市场化改革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粮食贸易政策转向发挥比较优势,获取贸易利

益,以销定产,以贸定产,政策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2)主要粮食贸易政策。粮食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市场准入,目前中国对小麦进口的限制为关税配额。但关税配额并没有达到限制进口的作用,以进口最多的2004年为例,也仅用了配额的75.3%。国内支持,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出口补贴,入世后取消全部出口补贴,但国家同时取消了影响主要粮食价格的铁路建设基金和针对小麦、大米和玉米的出口退税。降低出口成本,增强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汇率

目前,人民币处在快速升值区间,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价格竞争力减弱,相对而言,进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从国外进口越来越有利。小麦也不例外,在国内生产成本在逐渐提高,尤其是小麦价格在2000年以来已经接近或有时高于世界市场价格的情况下,小麦市场对汇率的变动将更加敏感。

(六).配额和关税

加入WTO,小麦贸易由原来的计划管理改革为关税配额管理。配额由国家发改委负责分配,国营贸易比例占90%,国营贸易企业为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剩余的10%。关税配额2002年至2004年分别为846.8万吨,905.2万吨,963.6万吨,配额内税率1%-10%。配额外税率为65%。国内市场的总体情况大致为:小麦供给的质和量均难以满足需求,而需求弹性在增加,人民币升值、优越的地理位置、小麦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和改革的深入以及与世界小麦市场关联度的日益加深加强了中国小麦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同时也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小麦市场国际化对国内小麦供求发展趋势分析张辰利 赵邦宏 农业经济2009/3 90-92)

三、中国小麦和粮食生产发展战略

小麦等粮食作物生产“质”“量”并重,突出解决“量”的问题。粮食问题的核心在于“质”“量”并重.要遏制耕地数量下滑趋势,到2020年坚决不能跌破1. 2亿hm2的耕地红线,同时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突出解决粮食“量”的问题.在保证“量”足的同时,注重粮食产品质量.

第一,继续提高单产水平和质量水平;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加大对小麦田的基础设施投入和小麦单产的科技研发投入,努力提高单产,同时根据国际市场的要求,提高小麦的质量水平和卫生标准,不断满足人民对小麦质量日益提高的要求,加强小麦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市场的抗冲击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小麦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

力。

第二,效益是影响整个小麦生产发展的关键因素。稳定价格是稳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小麦生产效益稳定是小麦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以期货市场和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为龙头、省市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初级粮食批发市场和农村集市贸易为基础,逐步形成较完整的小麦市场体系。坚持小麦商品化、流通市场化的基本方向,逐步建立以政府调控价格为支撑、以批发市场价格为基础、以期货市场价格为指导的小麦价格体系,把中国小麦产业化发展真正纳入市场化轨道(小麦市场国际化对国内小麦供求发展趋势分析张辰利 赵邦宏 农业经济2009/3 90-92)

第三,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小麦等粮食作物产业化进程

当前亟需采取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策与措施,如粮食生产补贴、优质专用小麦良种补贴、稳定粮食市场价格等,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激励农民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促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应是尽快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即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稳定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其他个人或公司流转,保证不改变土地用途、不减少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并通过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获得规模效益。利用绿箱政策,扩大小麦等粮食的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世界小麦产消与贸易形势动态分析及小麦生产发展战略研究 贺德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Vo.l 43 No. 2 2009)

第四,客观认识流通费用对我国粮食市场的“保护”作用,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多年来,许多人由于对我国粮食的竞争力缺乏信心,寄希望于对流通领域的垄断来保护市场,其结果是强化了国有粮食企业与政府博弈的能力,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严重滞后。正确地评价我国粮食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加大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力度,尽快解决这个遗留了多年的老大难问题。(中美两国小麦市场竞争力比较分析 胡小平 涂文涛 《管理世界》2003年第9期 89-94)


相关文章

  • 县粮食局关于举办"粮食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
  • 根据大理州粮食局关于转发《国家粮食局办公室关于举办“2012年粮食科技活动周”文件的通知》大粮电【2012】4号文件精神,我局及时组织机关干部职工、粮油公司员工进行传达学习,并就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为切实做好粮食科技活动周宣传活动,从小麦的消费发 ...

  • 博士毕业自我鉴定
  •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

  • 博士研究生毕业鉴定
  •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

  • 关于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 关于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铁岭市规划局局长王长生 铁岭市规划局副局长兼规划设计院院长吴亚权 铁岭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孙益杰 铁岭市规划局规划编制管理科科长徐颖 年初,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到铁岭调研时提出,将开原与清河两个城市统筹考虑,沿京哈大通道建设铁岭地区的第二个中心城市.按照省委领导的指 ...

  • 农民增收困难:现状.成因.措施
  •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种植业品种结构的调整,但农民收入总体上增长还是比较缓慢,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最近,我们结合本地的实际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一些探索性的粗浅建议。 一、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农民收入现状可概括为:种植农作物的主业收入 ...

  • 领导重视  加强交流  促进市场监测工作再上新水平
  • 一年来,在粮油市场监测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与兄弟单位相比还有不足,但也摸索出了一些较为有效的工作经验.现就三点经验与大家探讨.交流.一.领导重视是做好监测工作的关键市场监测工作是一项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大,花费精力较多,而又很难在短时间内见到显著成效的工作,但其作为国家掌握粮食市场动态 ...

  • 博士自我鉴定范文
  •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 ...

  • 博士生自我鉴定
  • 在思想政治上,我始终按照中共-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xx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并在实践中贯彻运用。 在学术科研方面,我始终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以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态度对待一个个科研问题,在导师悉心指导和师弟的全力协助下, ...

  • 博士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 ...

  • 博士生毕业自我评价
  •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