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划出实践生态文明的信用线

生态红线继生态文明后的又一综合性概念,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的“安全线”。它充分展露出我国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生存空间的坚定决心,也反映了我国构建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底线的迫切性。2011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曾提出“划定生态红线”的任务。之后,在2013年3月环保部召开的“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了划定生态红线的总体部署。今年2月1日环保部称该部引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该技术指南是我国第一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文件,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技术指导性文件,这个文件是我国实现在2014年内完成划定“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推动力量。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一条国家安全战略“红线”,它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首先,生态保护红线的产生得益于维护国家或区域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绝不能孤立地看待这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设定了我们力所能及去保护生态环境的界限,也是当前不得不去对划定范围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其次,生态保护红线是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划定的。这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依据自然的规律、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发展。其实, 我国现在的生态环境并不如人所愿,有专家和学者通过实地调查测量,总结出我国生态

环境面临的窘境主要有气浊、水污、林疏、草稀、地荒、种危、“肾虚”和冰融。这简单的几个字只是浅显地把我国面临生态危机总结下来,然而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满目疮痍、不堪入目是不可被描绘的,它的情状只能被事实和数据揭露。接着,将对划定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区域实施特殊的保护。这些保护主要集中在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三大区。从国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任务下达以来,各省各地开始积极划定各项生态保护线的划定工作,在划定工作逐步开展的同时,工作人员深深感慨生态红线既已划定,更要守得住。这充分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刻不容缓。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的延伸与补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将突出生态治理、消解生态危机、防范生态恶化作为治理目标。这与生态文明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恰好吻合。生态文明是人类历经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创立的崭新文明,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的结果。[1]生态文明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早有萌生,先是远古时代的祖先对动物、自然现象的图腾崇拜,到“天人合一”的思想阐发, 又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中国自古而今,先哲们都重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从20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态的变化和环境的转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摆在其它问题的前面,亟待去解决。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

坏后恢复,污染了、经济好了再治理的路子在生态急剧恶化、环境遭受重创的现在已经无法通行。有数据表示2003年时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1.6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生态足迹2.23公顷,我国人均生态容量为0.8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生态容量的1.78公顷。生态文明是21世纪急需继续发扬的一种文化、一种观念、一种态度。而我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实用到保护自然生态的措施中,去恢复生态的发展、协调环境的变化和保护自然的和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在倡导生态文明、低碳生活后,随着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经验的提升;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划定生态红线成了当前实施协调生态平衡、重现环境优雅面貌、再造和谐自然的一种必要规定。守住划定的生态红线是我们不得不担负起的为与自然和谐共生,防止生态灾难发生的责任。自然给了我们生存发展的空间,产五谷鲜果美蔬给予我们为食,降甘霖哺育万物。我们保卫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反哺自然对我们的馈赠。另一方面,这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生态文明要求以我们正确地态度与方式对待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与环境双赢是生态文明的精要所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对工业发展节能、降耗、减污、高效的硬性要求。降低污染、减少破坏、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是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也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所能达到的。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将保护自然生态量化成为切实可行的保护自然生态的行动。贵州省是一个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经济发展支撑的资源型省份,而且重工业又是贵州的支柱型产业,由此伴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这一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时,贵州省不得不紧紧依靠优美秀丽自然资源来审度发展的潜力。贵州省海拔高、山川风貌秀美,青林飞瀑、山险洞奇、峡长谷深、河湖星罗棋布。贵州省人民深知要奔小康,更要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建设美丽贵州、美丽中国。在这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中贵州省一如既往地表现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高效率。在2014年6月贵阳召开的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明确规定了贵州省内生态红线划定的保护范围。其中,耕地红线、水源地红线、林地和森林资源红线等生态红线范围分别将达到437.07万公顷、66.38万公顷和819.2万公顷。【2】尽管贵州省划定“红线”区域范围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左右,也是为了突出治理,有针对性的协调治理。这种通过“红线”划定生态自然保护范围的行动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来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其它方式和行动没有的高效性与针对性。通过“红线”施压,将保护生态文明的承诺逼到及时有

效行动上;通过“红线”警醒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生态的切实行动中;通过“红线”集中力量来对急需得到保护的生态环境施予援手。“红线”划定以后,更多的考验地是守住生态红线的人们,生态红线的划定只是一个起跑线,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调整落后的经济结构,更要有制度体系作保障。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制度化,是保护生态环境行动的初始点,也是保护生态环境行动的保障处。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一片掌声、一次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应该被嵌入社会经济制度建设中,发展绿色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绿色福利,也是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

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我们对自然生态的承诺线,我们将保护自然生态的一腔热血倾注在“红线”划定区域内,是为了更好地探索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也是不得不保护这一方区域内的自然生态,顺应自然的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协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生态保护红线是自然生态向我们发出的警示线,我们要获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仿若纸上谈兵。生态保护红线更是实践生态文明,保卫生态环境的信用线。我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再只是停留在一些琐碎的零星行动上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我们决定向生态文明迈出及时的步伐。这条线将记录着我

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信用程度,守住“红线”这一信用,将维系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和谐共荣。

引用:

【1】《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P73

【2】《贵州将全省30%以上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新华网 财经 2014年06月22日 17:23:45

参考文献:

《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 姜春云 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以贵州为例》 姚旻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立法理论与实践—以贵阳市立法实践为例》 陈小平 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第1版

生态红线——划出实践生态文明的信用线

生态红线继生态文明后的又一综合性概念,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升到国家层面的“安全线”。它充分展露出我国人民保护生态环境、生存空间的坚定决心,也反映了我国构建中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底线的迫切性。2011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曾提出“划定生态红线”的任务。之后,在2013年3月环保部召开的“全国生态红线划定工作”进行了划定生态红线的总体部署。今年2月1日环保部称该部引发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该技术指南是我国第一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纲领性文件,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技术指导性文件,这个文件是我国实现在2014年内完成划定“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推动力量。

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一条国家安全战略“红线”,它具有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首先,生态保护红线的产生得益于维护国家或区域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绝不能孤立地看待这条红线,生态保护红线设定了我们力所能及去保护生态环境的界限,也是当前不得不去对划定范围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其次,生态保护红线是根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划定的。这样,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依据自然的规律、生态的平衡和环境的发展。其实, 我国现在的生态环境并不如人所愿,有专家和学者通过实地调查测量,总结出我国生态

环境面临的窘境主要有气浊、水污、林疏、草稀、地荒、种危、“肾虚”和冰融。这简单的几个字只是浅显地把我国面临生态危机总结下来,然而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满目疮痍、不堪入目是不可被描绘的,它的情状只能被事实和数据揭露。接着,将对划定在生态保护红线内的区域实施特殊的保护。这些保护主要集中在生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三大区。从国家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任务下达以来,各省各地开始积极划定各项生态保护线的划定工作,在划定工作逐步开展的同时,工作人员深深感慨生态红线既已划定,更要守得住。这充分表明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刻不容缓。 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文明的延伸与补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将突出生态治理、消解生态危机、防范生态恶化作为治理目标。这与生态文明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恰好吻合。生态文明是人类历经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之后,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创立的崭新文明,是人类文明不断提升的结果。[1]生态文明在中国古代思想中早有萌生,先是远古时代的祖先对动物、自然现象的图腾崇拜,到“天人合一”的思想阐发, 又有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生不息。中国自古而今,先哲们都重视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从20世纪中叶起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生态的变化和环境的转变,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摆在其它问题的前面,亟待去解决。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

坏后恢复,污染了、经济好了再治理的路子在生态急剧恶化、环境遭受重创的现在已经无法通行。有数据表示2003年时我国人均生态足迹为1.6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生态足迹2.23公顷,我国人均生态容量为0.8公顷,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生态容量的1.78公顷。生态文明是21世纪急需继续发扬的一种文化、一种观念、一种态度。而我国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实用到保护自然生态的措施中,去恢复生态的发展、协调环境的变化和保护自然的和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在倡导生态文明、低碳生活后,随着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经验的提升;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划定生态红线成了当前实施协调生态平衡、重现环境优雅面貌、再造和谐自然的一种必要规定。守住划定的生态红线是我们不得不担负起的为与自然和谐共生,防止生态灾难发生的责任。自然给了我们生存发展的空间,产五谷鲜果美蔬给予我们为食,降甘霖哺育万物。我们保卫自然生态环境就是反哺自然对我们的馈赠。另一方面,这也是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生态文明要求以我们正确地态度与方式对待自然,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发展与环境双赢是生态文明的精要所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对工业发展节能、降耗、减污、高效的硬性要求。降低污染、减少破坏、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是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也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所能达到的。

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文明发展过程中将保护自然生态量化成为切实可行的保护自然生态的行动。贵州省是一个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经济发展支撑的资源型省份,而且重工业又是贵州的支柱型产业,由此伴随的资源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面临后发赶超、同步小康这一新目标、新要求、新任务时,贵州省不得不紧紧依靠优美秀丽自然资源来审度发展的潜力。贵州省海拔高、山川风貌秀美,青林飞瀑、山险洞奇、峡长谷深、河湖星罗棋布。贵州省人民深知要奔小康,更要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建设美丽贵州、美丽中国。在这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中贵州省一如既往地表现出生态文明先行区的高效率。在2014年6月贵阳召开的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大会,明确规定了贵州省内生态红线划定的保护范围。其中,耕地红线、水源地红线、林地和森林资源红线等生态红线范围分别将达到437.07万公顷、66.38万公顷和819.2万公顷。【2】尽管贵州省划定“红线”区域范围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左右,也是为了突出治理,有针对性的协调治理。这种通过“红线”划定生态自然保护范围的行动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来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有其它方式和行动没有的高效性与针对性。通过“红线”施压,将保护生态文明的承诺逼到及时有

效行动上;通过“红线”警醒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生态的切实行动中;通过“红线”集中力量来对急需得到保护的生态环境施予援手。“红线”划定以后,更多的考验地是守住生态红线的人们,生态红线的划定只是一个起跑线,保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要得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调整落后的经济结构,更要有制度体系作保障。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制度化,是保护生态环境行动的初始点,也是保护生态环境行动的保障处。倡导保护生态环境决不能只是一句口号、一片掌声、一次参与,保护生态环境应该被嵌入社会经济制度建设中,发展绿色经济,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绿色福利,也是保护自然生态的基础。

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我们对自然生态的承诺线,我们将保护自然生态的一腔热血倾注在“红线”划定区域内,是为了更好地探索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也是不得不保护这一方区域内的自然生态,顺应自然的变化、遵循自然的规律、协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生态保护红线是自然生态向我们发出的警示线,我们要获得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仿若纸上谈兵。生态保护红线更是实践生态文明,保卫生态环境的信用线。我们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再只是停留在一些琐碎的零星行动上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我们决定向生态文明迈出及时的步伐。这条线将记录着我

们对于生态环境的信用程度,守住“红线”这一信用,将维系自然与人的协调发展、和谐共荣。

引用:

【1】《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 中央文献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P73

【2】《贵州将全省30%以上国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 新华网 财经 2014年06月22日 17:23:45

参考文献:

《姜春云调研文集—生态文明与人类发展卷》 姜春云 著 中央文献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生态文明理念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以贵州为例》 姚旻 著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立法理论与实践—以贵阳市立法实践为例》 陈小平 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年2月第1版


相关文章

  • 县水务局第一季度工作总结
  • xx年我县水务工作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加快水务改革发展,以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重心,加强水务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务,为“绿色北京示范区”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先将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及下一步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承办县委、县 ...

  • 水利部党组书记在中心组扩大学习班上的讲话
  • 同志们: xx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对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出台的第一个水利综合性政策文件,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今天,部党组中心组举办扩大学习班,深入学习领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总结交 ...

  • 市规划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 今年以来,市规划局以落实市委.市政府交办的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主要职能工作为重点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努力提高"三个能力"(特色规划能力.空间管治能力.有效实施能力),着力加速"三个推进"(推进城乡统筹.推进"阳光规划".推进"数字规 ...

  • 园林绿化年终总结
  • (一)强力推进公园改造建设。全市续建新建30个公园,创历史之最,累计完成投资3.39亿元,基本建成公园23个。蜀峰湾公园完成北湖区园路系统、水体岸线、南北湖连通和附属设施建设,栽植乔木1.1万株、灌木95万株,占地600亩的北湖区基本建成并蓄水。三国遗址公园新增2万平方米精品绿地,其中占地10亩共5 ...

  • 市规划局20XX年上半年度工作总结
  • 2010年上半年度,我局紧紧围绕建设幸福**目标,进一步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以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为重点,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要求,以“城市建设学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上海”为目标,统筹城乡规划,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健全城乡规划管理一体化模式,服务城市建设、新市镇建设、新农村建设 ...

  • 成果鉴定申请书
  • 一、科技成果鉴定申请书(一式四份) 二、技术资料(一式二份,装订成册,采用A4纸、仿宋3号字。首页为目录,资料用打号机加页码) 1、项目研究工作报告(研究报告内容指研究工作已做的全部内容,包括未发表的内容,但要求有具体办法、步骤、数据。): (1)项目简介:完成单位、项目来源(编号)、项目起止时间、 ...

  • 从"夕阳产业"到生态工业园
  • 在我国渤海湾的一片盐碱滩上,有这样一家神奇的高科技绿色化工企业:它的周围没有异常气味,也没有废渣排出。它的主要产品是高效复合肥磷铵,化工制品硫酸、溴素以及水泥等,但使用的原料却是一般化肥厂排出的废料和普通的海水。这就是山东鲁北企业集团,一家拥有50亿元固定资产、年创利税3.5亿元的特大型绿色化工企业 ...

  • 音乐论文-从阿宝现象探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及传承
  •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从阿宝现象探原生态民歌的保护及传承学生姓名: 系 别:音 乐 系专 业:音 乐 学指导教师: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xx年3月30日至4月6日在北京举行了"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这一项目云集了来自" ...

  • 乡镇文明公路创建工作总结
  • 根据路创[xx]1号文件精神,努力创建“洁、畅、绿、美、优、安”的文明公路,结合镇创建文明公路工作实际,现将镇文明公路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成立组织:切实加强对全镇创建文明公路工作的领导。镇成立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分管公路和城镇建设的副镇长为副组长,行政执法分局、规划分局、公安、财政、水 ...

  • 科技论文的格式
  • 一、科技小论文的一般格式 1、课题研究论文 题目 作者、指导教师 综述 目的、意义、方法 前人工作、自己贡献 正文 主要观点、论据、论证 研究方法、过程、结果 结论 总结性观点、对研究的反思 附录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 课题组成员 结题时间 2、科学实验报告 题目 作者、指导教师 实验目的 实验用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