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南]:一部英国纪录片的中国制造

现代化使人类变得孤独,人们被无情地隔离,与土地隔离,与自然隔离,与同类隔离。

  上世纪80年代,西方世界看中国的视角普遍单一,千篇一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纪录片《云之南》的出现,它的制作者菲尔・阿格兰德和他的团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客观强调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中国,并且将它作为记录转型期中国印迹的最佳样本。

  Beyond The Clouds在英国4频道播出之时,收视率超过了同期播出的电视剧,不过有些西方观众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比如,在北京举行的一次纪录片会议上,一位法国老太太就质疑这部影片在拍摄方法上的虚假,因为,她真的不相信在中国会有如此美丽的地方和如此感人的故事。

  而菲尔・阿格兰德本人,只想记录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留下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最完整最全面的影像,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编造故事同样不感兴趣。他用一个又一个质朴的瞬间构筑出澄澈温暖的人际关系,而隐藏在这些人际关系之下的焦虑故土的变迁、故乡意义的彻底改变以及信任的瓦解,不仅是一个西南小城面临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忧患:现代化使人类变得孤独,他们将被无情地隔离,与土地隔离,与自然隔离,与他们的同类隔离。用菲尔・阿格兰德自己的话来说:“被孤立的人内心深处是最不快乐的。”

抢在现代化之前拍下古城朴素生活

在北京举行的一次纪录片会议上,一位法国老太太曾质疑这部影片在拍摄方法上的虚假,因为,她真的不相信在中国会有如此美丽的地方和如此感人的故事。

  当时的丽江,宁静的古城外围,正在修建新城,推土机扬起的灰尘遮盖了人们的视线,隆隆的机器之声充斥了人们的生活,到新城买地基盖商品房变成财富与能力的象征。巨大的石块堆砌在道路中央,一条笔直宽大的路连接到雪山的方向。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将是一条无比浪费的路,会有多少人在这条荒凉的大路上行走呢?可今天,交通的拥堵使这条路变得狭窄、紧张、局促,许多条与它平行的道路应运而生。而它的两旁,高大的行道树早已绿影婆娑。

  除了修建新城,更为重要的是在距离丽江古城20公里远的地方,正在修建机场,这意味着将有多得难以计数的人涌进丽江,菲尔・阿格兰德感到幸运,同时也感到紧迫,他必须在这些人到来之前完成工作,因为,他的摄像机所记录下来的影像,有可能随着人流的涌入而彻底改变,永不再现。

  当改变在悄无声息中进行时,古城人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意识。他们对阿格兰德的团队表示了善意的好奇。在此之前,他们很早就见识过金发碧眼的西方人,那些进入丽江的传教士、志愿者和探险家,只不过,他们没有像阿格兰德那样长时间地待在丽江古城,并且把自己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古城人表达他们好奇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和已经融入古城生活的阿格兰德友好相处,和他攀谈,配合他的工作,回答他的问题,而从不询问他这么做的目的、意义。他们甚至不十分清楚他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和他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对政治没有兴趣,对编造故事同样没有兴趣,虽然这些人每天拿出大量宝贵的时间,在清晨和黄昏,兴致勃勃地谈论发生在北京的新闻。可是说到底,他们只关心当下的生活。

  这正是菲尔・阿格兰德所需要的,在1989年春末,他用了三个月时间周游中国,到达了大部分著名或者并不著名的城市。他的目光挑剔地穿过这些城市的表象,在他所想获取的核心价值中探究。最后,当他来到西南边陲小镇丽江的时候,被这座密布着古老的土木建筑的古城吸引。在它周围,一座新城小心翼翼地出现,这里的人一面保持着最朴素最原状的传统生活,一面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完成对现代化生活的接纳。

  这是一个巨大的缓缓展开的图景,蕴含于其间的丰富信息令菲尔・阿格兰德欣喜若狂。他停下来了,在这里,在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上,他露出久违的笑容,他深信,自己有能力用影像搭建一个巨大的博物馆,不是用来展示民俗风情,而是用来记录中国传统生活中人与人紧密温暖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在现代文明影响之下的变迁。

花两年时间体验古城的日常

  在接下来整整两年的时间里,菲尔・阿格兰德和他的团队一直居住在丽江,住在古城七一街八一下段,一所略显偏僻的旧房屋里。最初,他们并没有工作,而是在古城里与人们一起生活。大部分熟悉古城的老丽江人,直到今天,依然对阿格兰德一行留有清晰的印象。

  清晨,一位金发碧眼的英国女子,背着一只硕大的竹篮,她就像一个地道的纳西老妇人,准时出现在菜市场里。她是菲尔・阿格兰德的第一助手,也是他的翻译。在短暂得令人吃惊的时间里,她学会了纳西语。最初的时候,这种景象显得别扭,但很快,人们就习惯了她的存在。她被热情地招呼着,享受最优惠的价格,获得最新鲜最优质的食材,人人争当她的语言教师,基于这些因素,她的纳西语地道诙谐,并有大量的市俗俚语,几乎所有流连在街面上的小混混都被她的美貌活泼打败了,他们愿意乖乖地跟在她身后,听她调遣。

  至于阿格兰德本人他显得有点无所事事,每天当他穿着旧牛仔裤,双手插在裤兜里,慢慢地走进木屠户家里,或者跟随着他载满猪肉的三轮车到菜市场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看上去漫不经心实际上心事重重的西方男人,是蜚声世界的纪录片导演。他的第一部纪录片《克鲁勃・非洲雨林》引领了一场全球性的雨林保护运动,《脆弱的地球》《巴卡・雨林中的人》则为他赢来两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以及1988年班夫电视节最高奖。现在,他出现在丽江古城里,思索在一个新旧交替的生活区城里发现真相的方式。

找寻俘获观众的关键所在

  阿格兰德的思路时而清晰时而又陷入漫无边际的混沌之中,所以整整半年的时间,他并没有打开摄像机,只是在行走、交谈、思考中度过,那些他迫切需要的重要人物的面孔,在芸芸大众中消沉下去,又逐渐浮现出来,古城人再次记住了这个略显忧郁的男人,他古怪的问题,紧蹙的眉头,以及无数个午后与黄昏,在青石板路上孤独行走的背影。当然,他们还记住了他的疯狂,为了拍摄在火灾中人们的真实反映,他甚至设置了一场火灾。

  最终,阿格兰德的设想终于成型,他需要一名老师、一位医生、一些能够代表市场的人物,几位老太太,然后是一桩罪案,他需要用故事将这些人联系起来,组织成密不可分的人际网,然后,在这张复杂的网络图中,寻找关键点,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这些点的存在即变化的见证,也是这部纪录片是否还能俘获人心的关键所在。

  至于一桩罪案,获得它的拍摄许可权在当时的中国理应花费周折,但实际上要比想象中容易,北京方面仅要求菲尔・阿格兰德写一份详细的计划,说明他要拍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尽管他自己并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但阿格兰德还是在丽江古城的住所里,认真写下一份计划,详细阐明自己的想象。一桩关于少年的罪案,通过它观察所有的关系,国家与少年、少年与父母、少年与少年。

  公安部很快批准了菲尔・阿格兰德的申请。

  实际上,罪案是城镇生活的一部分,转型期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赌博、毒品、械斗如同泼洒的污水四处流溢,浸入到城镇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菲尔・阿格兰德耐心地等待着它们的发生,他知道,这是他无法回避的。三个月后,在丽江新城公共汽车站,十七岁少年阿三被二三十名手持斧头、木棒的少年围殴致死。这起事件引发了古城的震动,多少掀起了持续一段时间的涟漪。同时也给了菲尔・阿格兰德以启示。阿三是他想树立的一个重要人物木屠夫的外甥,他的死出现了一条粗大的线索,连接了原本杂乱无章的人和事,包括办案的警察,于是五六十个人物,一百多个大小不同的故事,就这样缓慢而清晰地出现在镜头里。

  他们构成这样的联系:木屠夫,作为那个时代最有世面最有见识的市井人物,梦想着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更美好更富裕的生活,他把自己的观点悄无声息地灌输给女儿;女儿曾经的女教师,每天都会带自己患有脑疾的小女儿,到唐医生的诊所接受针灸治疗,希望上天能够给她带来奇迹;而受人敬重的唐医生却病了,他的私人诊所面临着停业的危险,他的女儿开了裁缝店,为人制作衣服,是古城里最时髦的女性,后继无人的痛苦折腾着他;四个年迈的纳西老太太,保持着她们惯有的生活节奏,不时出现在画面中,用她们的方式评论关押在看守所里的杀人犯,年轻人的不负责任和对这个时代的不理解。

  正当人们固守着自己的生活,维护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秩序时,少年们却在新事物的侵略下陷入迷失。虽然当年那些手持斧头疯狂出现在砍杀现场的少年,如今均步入不惑之年,他们腆着逐渐发福的肚子,守护着老婆孩子和一个平凡的生活,庆幸自己作为“斧头帮”的成员,既没有在和“南郊一条龙”的火拼中丧生,也没有被海洛因葬送。但在菲尔・阿格兰德的镜头中,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是重要的话题,频繁地出现在古城人的话题中。

  其实,话题的核心并非少年本身,而是聚焦在更多的新事物上,它们毁灭了曾经的美好、安宁,与此同时它们带来新的美好、安宁,带来莫名的悸动,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受得到自己内心深处那次不为人知的震动。

  菲尔・阿格兰德用《云之南》记录了那些内心的震动,放大了它,并把它带给了世界。 这里的人一面保持着最朴素最原状的传统生活,一面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完成对现代化生活的接纳。图为《云之南》纪录片中的画面。

现代化使人类变得孤独,人们被无情地隔离,与土地隔离,与自然隔离,与同类隔离。

  上世纪80年代,西方世界看中国的视角普遍单一,千篇一律。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纪录片《云之南》的出现,它的制作者菲尔・阿格兰德和他的团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客观强调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中国,并且将它作为记录转型期中国印迹的最佳样本。

  Beyond The Clouds在英国4频道播出之时,收视率超过了同期播出的电视剧,不过有些西方观众对它的真实性表示怀疑。比如,在北京举行的一次纪录片会议上,一位法国老太太就质疑这部影片在拍摄方法上的虚假,因为,她真的不相信在中国会有如此美丽的地方和如此感人的故事。

  而菲尔・阿格兰德本人,只想记录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留下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最完整最全面的影像,他对政治不感兴趣,对编造故事同样不感兴趣。他用一个又一个质朴的瞬间构筑出澄澈温暖的人际关系,而隐藏在这些人际关系之下的焦虑故土的变迁、故乡意义的彻底改变以及信任的瓦解,不仅是一个西南小城面临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忧患:现代化使人类变得孤独,他们将被无情地隔离,与土地隔离,与自然隔离,与他们的同类隔离。用菲尔・阿格兰德自己的话来说:“被孤立的人内心深处是最不快乐的。”

抢在现代化之前拍下古城朴素生活

在北京举行的一次纪录片会议上,一位法国老太太曾质疑这部影片在拍摄方法上的虚假,因为,她真的不相信在中国会有如此美丽的地方和如此感人的故事。

  当时的丽江,宁静的古城外围,正在修建新城,推土机扬起的灰尘遮盖了人们的视线,隆隆的机器之声充斥了人们的生活,到新城买地基盖商品房变成财富与能力的象征。巨大的石块堆砌在道路中央,一条笔直宽大的路连接到雪山的方向。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将是一条无比浪费的路,会有多少人在这条荒凉的大路上行走呢?可今天,交通的拥堵使这条路变得狭窄、紧张、局促,许多条与它平行的道路应运而生。而它的两旁,高大的行道树早已绿影婆娑。

  除了修建新城,更为重要的是在距离丽江古城20公里远的地方,正在修建机场,这意味着将有多得难以计数的人涌进丽江,菲尔・阿格兰德感到幸运,同时也感到紧迫,他必须在这些人到来之前完成工作,因为,他的摄像机所记录下来的影像,有可能随着人流的涌入而彻底改变,永不再现。

  当改变在悄无声息中进行时,古城人对此并没有太大的意识。他们对阿格兰德的团队表示了善意的好奇。在此之前,他们很早就见识过金发碧眼的西方人,那些进入丽江的传教士、志愿者和探险家,只不过,他们没有像阿格兰德那样长时间地待在丽江古城,并且把自己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古城人表达他们好奇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和已经融入古城生活的阿格兰德友好相处,和他攀谈,配合他的工作,回答他的问题,而从不询问他这么做的目的、意义。他们甚至不十分清楚他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和他最大的相似之处就是对政治没有兴趣,对编造故事同样没有兴趣,虽然这些人每天拿出大量宝贵的时间,在清晨和黄昏,兴致勃勃地谈论发生在北京的新闻。可是说到底,他们只关心当下的生活。

  这正是菲尔・阿格兰德所需要的,在1989年春末,他用了三个月时间周游中国,到达了大部分著名或者并不著名的城市。他的目光挑剔地穿过这些城市的表象,在他所想获取的核心价值中探究。最后,当他来到西南边陲小镇丽江的时候,被这座密布着古老的土木建筑的古城吸引。在它周围,一座新城小心翼翼地出现,这里的人一面保持着最朴素最原状的传统生活,一面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完成对现代化生活的接纳。

  这是一个巨大的缓缓展开的图景,蕴含于其间的丰富信息令菲尔・阿格兰德欣喜若狂。他停下来了,在这里,在这块充满神奇的土地上,他露出久违的笑容,他深信,自己有能力用影像搭建一个巨大的博物馆,不是用来展示民俗风情,而是用来记录中国传统生活中人与人紧密温暖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在现代文明影响之下的变迁。

花两年时间体验古城的日常

  在接下来整整两年的时间里,菲尔・阿格兰德和他的团队一直居住在丽江,住在古城七一街八一下段,一所略显偏僻的旧房屋里。最初,他们并没有工作,而是在古城里与人们一起生活。大部分熟悉古城的老丽江人,直到今天,依然对阿格兰德一行留有清晰的印象。

  清晨,一位金发碧眼的英国女子,背着一只硕大的竹篮,她就像一个地道的纳西老妇人,准时出现在菜市场里。她是菲尔・阿格兰德的第一助手,也是他的翻译。在短暂得令人吃惊的时间里,她学会了纳西语。最初的时候,这种景象显得别扭,但很快,人们就习惯了她的存在。她被热情地招呼着,享受最优惠的价格,获得最新鲜最优质的食材,人人争当她的语言教师,基于这些因素,她的纳西语地道诙谐,并有大量的市俗俚语,几乎所有流连在街面上的小混混都被她的美貌活泼打败了,他们愿意乖乖地跟在她身后,听她调遣。

  至于阿格兰德本人他显得有点无所事事,每天当他穿着旧牛仔裤,双手插在裤兜里,慢慢地走进木屠户家里,或者跟随着他载满猪肉的三轮车到菜市场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看上去漫不经心实际上心事重重的西方男人,是蜚声世界的纪录片导演。他的第一部纪录片《克鲁勃・非洲雨林》引领了一场全球性的雨林保护运动,《脆弱的地球》《巴卡・雨林中的人》则为他赢来两项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以及1988年班夫电视节最高奖。现在,他出现在丽江古城里,思索在一个新旧交替的生活区城里发现真相的方式。

找寻俘获观众的关键所在

  阿格兰德的思路时而清晰时而又陷入漫无边际的混沌之中,所以整整半年的时间,他并没有打开摄像机,只是在行走、交谈、思考中度过,那些他迫切需要的重要人物的面孔,在芸芸大众中消沉下去,又逐渐浮现出来,古城人再次记住了这个略显忧郁的男人,他古怪的问题,紧蹙的眉头,以及无数个午后与黄昏,在青石板路上孤独行走的背影。当然,他们还记住了他的疯狂,为了拍摄在火灾中人们的真实反映,他甚至设置了一场火灾。

  最终,阿格兰德的设想终于成型,他需要一名老师、一位医生、一些能够代表市场的人物,几位老太太,然后是一桩罪案,他需要用故事将这些人联系起来,组织成密不可分的人际网,然后,在这张复杂的网络图中,寻找关键点,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这些点的存在即变化的见证,也是这部纪录片是否还能俘获人心的关键所在。

  至于一桩罪案,获得它的拍摄许可权在当时的中国理应花费周折,但实际上要比想象中容易,北京方面仅要求菲尔・阿格兰德写一份详细的计划,说明他要拍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尽管他自己并不知道接下来的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但阿格兰德还是在丽江古城的住所里,认真写下一份计划,详细阐明自己的想象。一桩关于少年的罪案,通过它观察所有的关系,国家与少年、少年与父母、少年与少年。

  公安部很快批准了菲尔・阿格兰德的申请。

  实际上,罪案是城镇生活的一部分,转型期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赌博、毒品、械斗如同泼洒的污水四处流溢,浸入到城镇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菲尔・阿格兰德耐心地等待着它们的发生,他知道,这是他无法回避的。三个月后,在丽江新城公共汽车站,十七岁少年阿三被二三十名手持斧头、木棒的少年围殴致死。这起事件引发了古城的震动,多少掀起了持续一段时间的涟漪。同时也给了菲尔・阿格兰德以启示。阿三是他想树立的一个重要人物木屠夫的外甥,他的死出现了一条粗大的线索,连接了原本杂乱无章的人和事,包括办案的警察,于是五六十个人物,一百多个大小不同的故事,就这样缓慢而清晰地出现在镜头里。

  他们构成这样的联系:木屠夫,作为那个时代最有世面最有见识的市井人物,梦想着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更美好更富裕的生活,他把自己的观点悄无声息地灌输给女儿;女儿曾经的女教师,每天都会带自己患有脑疾的小女儿,到唐医生的诊所接受针灸治疗,希望上天能够给她带来奇迹;而受人敬重的唐医生却病了,他的私人诊所面临着停业的危险,他的女儿开了裁缝店,为人制作衣服,是古城里最时髦的女性,后继无人的痛苦折腾着他;四个年迈的纳西老太太,保持着她们惯有的生活节奏,不时出现在画面中,用她们的方式评论关押在看守所里的杀人犯,年轻人的不负责任和对这个时代的不理解。

  正当人们固守着自己的生活,维护着这个时代特有的秩序时,少年们却在新事物的侵略下陷入迷失。虽然当年那些手持斧头疯狂出现在砍杀现场的少年,如今均步入不惑之年,他们腆着逐渐发福的肚子,守护着老婆孩子和一个平凡的生活,庆幸自己作为“斧头帮”的成员,既没有在和“南郊一条龙”的火拼中丧生,也没有被海洛因葬送。但在菲尔・阿格兰德的镜头中,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是重要的话题,频繁地出现在古城人的话题中。

  其实,话题的核心并非少年本身,而是聚焦在更多的新事物上,它们毁灭了曾经的美好、安宁,与此同时它们带来新的美好、安宁,带来莫名的悸动,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受得到自己内心深处那次不为人知的震动。

  菲尔・阿格兰德用《云之南》记录了那些内心的震动,放大了它,并把它带给了世界。 这里的人一面保持着最朴素最原状的传统生活,一面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完成对现代化生活的接纳。图为《云之南》纪录片中的画面。


相关文章

  • 北京奥运会总结:跨越历史的巅峰
  •   从1909年10月天津南开大学的师生们被激发出“中国什么时候才能举办奥运会”这个梦想到2009年8月24日,我们走过了整整1xx年的追梦旅程。   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这曾经是xx年12月13日成立的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给自己制定的北京奥运会目标。   这个目标后来被转换成“有特色、高水平的奥 ...

  • 教练员培训班心得体会
  • 20xx年5月4日—5月10日,我有幸参加了“学转英超(premier skills)”在大连的足球教练员培训活动,在这次培训中,我有幸接触到来自英超的四位足球教练员:罗比.厄尔,杰夫·努南,安迪·福斯特,李.洛克雷。他们风趣、幽默的教学形式,让我感受到英超教练们独特的教学风格。这六天的培训,让我收 ...

  • 五月政治学习小结
  • 91年前的五四精神,61年前的建国奇迹,模糊的记忆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从来不曾忘却,当我们得知五月活动主题为:“弘扬五四精神”时,我班的班委们就立即想到了以播放经典电影的形式举办此次活动,因为在那特定历史时期,电影记载着中国的历史, ...

  • 拍卖公司工作总结
  • 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中国嘉德、中贸圣佳、北京翰海、北京荣宝、北京保利、杭州西冷等全国六大拍卖公司xx年的槌音也圆满落定,共成交文物艺术品20323件,成交额52.5亿元,成交额比去年提高52%。 对此,原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赵榆说:“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向着超级拍卖会整合,同时也预示着明年发展的 ...

  • 圆明园毁灭读后感
  •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 ...

  • 大国崛起读后感
  • <大国崛起>描述了自15世纪开始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这些不同篇章的文字和片段留给我的是深深的震撼-- 放眼位于欧洲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的葡萄 ...

  • 20XX年4月上海世博会心得体会
  • 世界博览会(universal expo, expo 是exposition的缩写; 也称world fair或world's fair)它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讲坛, 它鼓励人类发挥创造性和主动参与性, 它更鼓励人类把科学性和情感结合起来, 将种种有助于人类发展的新概念.新观念.新技术展现在世人面前.因 ...

  • 有寓意的爱情语录
  • 情人节除了鲜花、巧克力的攻势之外,最点睛的莫过于寓意深刻的情话语录了。一起来回顾以往的经典情话吧。 “我们要天天相恋,但不要天天相见,只需要悱恻缠绵,绝不要柴米油盐……” ——歌手黄舒骏这首老歌描述的愿望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国内一些大城市,有些男女选择“五加二”的生活方式,即五个工作日双方各忙各的, ...

  • 饮料广告文案案例
  • 可口可乐:作为外国品牌,而积极融合中国文化,实施广告本土化策略的典范 对于可口可乐,实在是一言难尽,它太富有传奇色彩了.xx年<商业周刊>公布的全球100个最具价值品牌名单中,可口可乐以高达725亿美元高居榜首.二十世纪调查显示,全球最流行的三个词分别是上帝(god),她(her)和可口 ...

  • 中学历史实习报告
  •   我们小组十一人分别负责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其主要工作包括听课、备课、试讲、授课、说课、批改作业和试卷、开展历史活动课等。   1主要工作   听课。从教育实习工作之始,我们十一人分别在初中部与高中部就开始了听课工作。除了对应的原任历史教师外,我们还听了包括初二级、初三级、高二级与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