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工程力学系简介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系简介

重庆大学力学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重庆市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重庆市重点学科。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开设基础力学课程的专业众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课程的建设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主要面向机械类和土木类各专业,工程力学则面向近机类、电气、工业工程、建管、环境、安全等背景更为广泛的专业开设,其学生受益面占开设力学课程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工程力学》课程历史久远,实力强大,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上有优良的传统。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经过几代前辈的不懈努力,《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力学实验教学水平和条件始终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已经形成了紧密与学生专业结合、紧密与工程和科研结合、适应多学科培养模式的课程特色。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力学学科、力学基础课程和实验装备条件的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世行贷款建设,到1996年作为示范项目,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重庆大学力学标准化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力学实验室的面貌,成为当年力学实验室建设的样板。 211项目和985项目建设更是带动了实验建设和学科的建设,也为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双肩挑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师队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978年基础力学教研室召收研究生,在重庆大学历史上,开创基础课教研室召收研究生的先例。1985年成立工程力学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教研室作为工程力学系下设教研室,编制60余人,组成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基本队伍。1996年,为适应教育部教学指导

委员会的整合,材料力学教研室与理论力学教研室合并为基础力学教研室,编制30余人,组成含工程力学在内的基础力学课程建设的基本队伍。

同年开始,按照力学与工程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以及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针,打破教研室间的界线,在全系范围内统筹安排各类教学任务,形成现在这样的人数甚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相互结合的教师队伍。

从基础力学队伍建立以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课程及师资力量在国内就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国家教委或教育部的各届教材编审委和教学指导委,基础力学课程相关的委员会,均有我校力学教师入选。

教改工作与课程建设进程:

1990年刘相臣陈国铨 陈天富 编著《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胡国华主编《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完成建筑类材料力学试题库研制工作(为国家材料力学课程试题库的主要来源),与国内六院校完成材料力学试题库的共用;材料力学评为校优秀课程;1996年成功申报四川省重点课程;启动国家教委力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1997年标准化实验室建设通过教育部验收;1998年全国青年力学教师讲课比赛获一等奖;进入教育部“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课题组;冯贤桂、陈天富编著《材料力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年教育部教改项目课题组“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验收。

2000年学校投100万基础力学实验室再建设力学基础教学试验中心通过重庆市评估重点建设课程,获重庆市教委验收优秀通过,获记学校大功一次;2003年举行合校后第一届重庆大学大学生力学竞赛;2004年陈景秋、张培源编著的国家十五教材《工程力学》由高教出版社出版;2004年学校投180万元启动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004年“材料力学”课程获重庆大学精品课程;2005年“材料力学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获重庆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材料力学”课程获重庆市精品课程;“理论力学”课程获重庆大学精品课程;王天明、武建华、司鹄、刘占芳由中国力学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2005年杨昌棋、杨萌、万玲缩编的美国Arthur P.Boresi & RiChard J.Schmidt教授所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国外原版教材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使用中受到师生好评;2005年由朱渝春、严波缩编了美国Robert L.Mottde 的《Applied Strength of Materials 》原版教材,并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使用中受到师生好评;2006年陈天富、冯贤桂编著《材料力学(修订版)》及配套多媒体光碟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学校再次投150万元进行新区力学实验建设和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套建设;2007年重庆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估;2007年 “工程力学”课程进入校精品课程建设行列;2008 陈天富、冯贤桂编著重庆大学十一五教材《工程力学》及配套多媒体光碟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多年来,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一直得到领导和全体教师的重视。几代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教学管理、队伍培养、教材建设、教学质量及严格要求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处于学校的先进行列。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 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数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主干学科:力学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结构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程序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修学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重庆大学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一、团队名称

基础力学系列课程重庆市本科教学团队

二、团队基本情况

重庆大学“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2007年12月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的高校教学团队,团队依托重庆大学力学学科、重庆市力学实验示范中心,全面负责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工作。

重庆大学力学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重庆市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重庆市重点学科。

基础力学系列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经过几代前辈的不懈努力,力学教学水平和条件始终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国家教委或教育部的各届教材编审委和教学指导委,基础力学课程相关的委员会,均有我校力学教师入选。

团队参加国家教委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03-16)项目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在学校的支持下,三次组织重庆地区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示范教学和经验交流,极大地推进了我校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改的进程。作为项目的一部份,重庆大学的实验教学,特别是理论力学实验的相关成果也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 学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受到学校教学督导组、同行专家以及学生的好评。秦容副教授、司鹄教授和杨萌副教授曾分获得全国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三等奖,青年教师皮文丽、郭开元曾分获重庆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材

料力学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获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柔性的、开放式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获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基础力学系列教学团队是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和力学实验等课程为建设平台,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互配合、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

三、团队负责人情况

杨昌棋, 1959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水面舰艇专业,1986年于重庆大学获一般力学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3到公派日本五十铃汽车车体工作,1997年首届国家留学基金公派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访问学者。2003年重庆大学力学系教授,2004年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和实验室建设、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成果显著,2004年获重庆大学“路通校友奖教金” 优秀教师奖,2006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07年获重庆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教师称号。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团队负责人杨昌棋教授连续6年亲自主持重庆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使力学实验教学中心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取得大量实验教学改革成果。2007年一次通过重庆市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系教学团队

一、教师组成(含外聘教师)

二、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工程力学教师队伍共32人。其中教授9人,占28%,副教授11人,占34%中级职称12人,占3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名,占53%,具有硕士学位的

教师11名,占34%。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表现出学历层次高、素质好的特点,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教师11人,占34%,40-50岁教师12人,占38%,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9人,占28%,年龄结构合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每年上工程力学课程的学生约1200人,师生比约1:40。 为了改善学缘结构,学院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近几年共有10名留学人员回到了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引进青年教师5人,进一步充实了师资队伍。同时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访问,今年共派出3位教师出国深造或进修。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根据工程力学课程面向专业广泛的特点,本课程开展了颇具特色教学改革与教研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

一、积极开展工程力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在教育部“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工程力学课程体系。在重庆市高等教育2007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柔性开放式力学实验网络监控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重庆大学教改项目和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持续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教学软件、教材、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项目的建设。

为了适应全校众多专业的不同专业要求,工程力学课程根据学校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以通识教育为重点,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通过精简与先修课程的重叠部分,引入矩阵和张量工具,在较少的学时内完成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变形体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基础和力学实验等基础内容,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工程力学整体概况和建模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以模块方式组织完成了面向全校20多个不同工科专业的不同教学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反映这一特色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工程力学》由高教出版社出版(2004年)。

二、编写与新内容和新体系相适应的教材

出版的反映新内容和新体系的工程力学主教材有:

1、陈景秋、张培源编写的《工程力学》作为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出版,2004。

2、陈天富,冯贤桂编写的《工程力学》作为重庆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08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3、张培源编写的改革性材料力学课程教材《变形体力学》和新编《材料力学》应用于教学,引入五项教学内容改革:用矩阵讲应力张量;用矩阵讲应变张量;讲多相材料杆;讲高分子材料力学行为;讲疲劳的S-N 曲线及应用。

4、刘德华、程光均、黄超编写的《工程力学》作为重庆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将于2008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些教材在反映本课程体系的主体思想的同时,对针不同专业又有所侧重。为适应双语教学的教学实践缩编教材有:

1、杨昌棋、杨萌、万玲缩编国外原版教材《Engineering Mechanics 》,该缩编本2005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朱渝春、严波缩编了美国Robert L.Mottde 的《Applied Strength of Materials》, 该缩编本2005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双语教学教材,在使用中受到师生好评。作为本课程的参考和辅助教材:

1、陈天富,冯贤桂编写的中学时改革性教材《材料力学(修订版)》于2006年二月出版,并配有多媒体教学光碟。

2、邹昭文、程光均、张祥东编写的《理论力学》(第四版)作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全部实验指导书实现了电子化并且在网上让同学免费下载(mec.cqu.edu.cn ). 这些教材基本上满足本校各个专业的不同学时《工程力学》教学使用,

4、《水力学》,2001年12月重庆大学出版社(现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三.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1、改编、研制和引进了多套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地应用;

2、开展了基于校园网的辅导、答疑和习题解答系统的研发,并在小范围试点,受到学生的欢迎;

3、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所在的力学教学团队,去年评为重庆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得到了学校强有力的支持;

4、针对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自主开发并引进新型便携式教具,取得良好效果;

5、积极为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师提供软、硬件支持;

6、积极引进国内先进的实验设备用于实验教学。

本课程涉及的规定实验和选修实验全部实现微机控制并且符合最新的国家标准,学生能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2007年通过了重庆市力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评估。

四、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1、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调动教学主体——学生的课堂思维;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在小范围内试点以问题(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视野开拓、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提高讲课水平,开展讲课互听互评活动,支持、参加和举办各级各类的讲课比赛,并多次获得各级奖项,教学效果得到专家及同行的肯定;

3、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积极组织举办校、院级力学竞赛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力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提供了迎接挑战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共举办了5届力学竞赛,并参加了近两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取得较好的成绩。 发表相关论文有:

1、司鹄、万玲,问题式教学法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03

2、万玲、彭向和、秦容,中加两国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比较,《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专刊,2007

五.改革考试方法

1、完善了试题库,加强了统考管理;

2、积极开展有条件开卷考试,以完成针对具体工程问题的力学分析研究的小论文作为替代传统考试方法的试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将开放式小论文作为第二课堂,应用于工程力学课程并纳入考评;

4、发表有关改革考试方法的论文有:

(1)张培源,关于课程考试的讨论,中国教育理论,2005(1)

(2)张培源、严波,关于开卷考试的讨论,中国教育理论,2004(3)

六、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1、在虎溪新校区全新构建了能够开出运动学、动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实验的力学实验教学实验中心,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实验条件;

2、在满足学生基本实验要求前提下,还可为学生开出拓展性的各类力学实验;

3、独具本校特色的运动学形象化模型,并获国家专利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本校自主开发的Zk-3VIC 型虚拟式振动与控制实验装置获2001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5、开发了基础力学虚拟电子实验平台。虚拟实验平台已在本科生中应用4届,解决了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以及工程力学中某些仅仅通过理论教学不易掌握的概念的教学问题,效果较好;

通过几轮建设,基础力学教学实验中心的装备条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利用实验中心在软件方面的优势,与厂家的进行合作,自主开发了相应的测控软件, 大大提高了设备的灵活性,为设计性实验在大面上开展创造了条件。 为了配合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各种采用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到实体教具模型,从挂图到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方法。研制了多套《工程力学多媒体课件》,课件注重力学模型的建立和与工程实例的联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在本科生中已经应用5届,学生反映效果好。 “柔性的、开放式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2008年获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推荐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工科理论力学课程创新建设与实践,2008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推荐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公示中)

七、积极进行双语教学试点

针对工程力学的两个基本部分:工程静力学和工程材料力学,课程组部分教师分别进行了双语教学试点,并为此专门编写了讲义和多媒体课件,2005年出版英文原版教材的缩编版教材,取得一定的成绩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其中的双语教学试点项目为2003年学校正式立项的教改项目。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系简介

重庆大学力学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重庆市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重庆市重点学科。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开设基础力学课程的专业众多。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课程的建设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主要面向机械类和土木类各专业,工程力学则面向近机类、电气、工业工程、建管、环境、安全等背景更为广泛的专业开设,其学生受益面占开设力学课程学生总数的一半左右。《工程力学》课程历史久远,实力强大,在教学和教学管理上有优良的传统。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经过几代前辈的不懈努力,《工程力学》课程建设、力学实验教学水平和条件始终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已经形成了紧密与学生专业结合、紧密与工程和科研结合、适应多学科培养模式的课程特色。

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力学学科、力学基础课程和实验装备条件的建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世行贷款建设,到1996年作为示范项目,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重庆大学力学标准化实验室”,极大地改善了力学实验室的面貌,成为当年力学实验室建设的样板。 211项目和985项目建设更是带动了实验建设和学科的建设,也为建立一支教学、科研双肩挑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师队伍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1978年基础力学教研室召收研究生,在重庆大学历史上,开创基础课教研室召收研究生的先例。1985年成立工程力学系,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教研室作为工程力学系下设教研室,编制60余人,组成工程力学课程建设的基本队伍。1996年,为适应教育部教学指导

委员会的整合,材料力学教研室与理论力学教研室合并为基础力学教研室,编制30余人,组成含工程力学在内的基础力学课程建设的基本队伍。

同年开始,按照力学与工程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以及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针,打破教研室间的界线,在全系范围内统筹安排各类教学任务,形成现在这样的人数甚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相互结合的教师队伍。

从基础力学队伍建立以后,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工程力学课程及师资力量在国内就一直享有较高的声誉,国家教委或教育部的各届教材编审委和教学指导委,基础力学课程相关的委员会,均有我校力学教师入选。

教改工作与课程建设进程:

1990年刘相臣陈国铨 陈天富 编著《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1年胡国华主编《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年完成建筑类材料力学试题库研制工作(为国家材料力学课程试题库的主要来源),与国内六院校完成材料力学试题库的共用;材料力学评为校优秀课程;1996年成功申报四川省重点课程;启动国家教委力学标准化实验室建设;1997年标准化实验室建设通过教育部验收;1998年全国青年力学教师讲课比赛获一等奖;进入教育部“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教改项目课题组;冯贤桂、陈天富编著《材料力学》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1999

年教育部教改项目课题组“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验收。

2000年学校投100万基础力学实验室再建设力学基础教学试验中心通过重庆市评估重点建设课程,获重庆市教委验收优秀通过,获记学校大功一次;2003年举行合校后第一届重庆大学大学生力学竞赛;2004年陈景秋、张培源编著的国家十五教材《工程力学》由高教出版社出版;2004年学校投180万元启动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004年“材料力学”课程获重庆大学精品课程;2005年“材料力学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获重庆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材料力学”课程获重庆市精品课程;“理论力学”课程获重庆大学精品课程;王天明、武建华、司鹄、刘占芳由中国力学学会评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

2005年杨昌棋、杨萌、万玲缩编的美国Arthur P.Boresi & RiChard J.Schmidt教授所著的《Engineering Mechanics》国外原版教材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使用中受到师生好评;2005年由朱渝春、严波缩编了美国Robert L.Mottde 的《Applied Strength of Materials 》原版教材,并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使用中受到师生好评;2006年陈天富、冯贤桂编著《材料力学(修订版)》及配套多媒体光碟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7年学校再次投150万元进行新区力学实验建设和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配套建设;2007年重庆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通过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估;2007年 “工程力学”课程进入校精品课程建设行列;2008 陈天富、冯贤桂编著重庆大学十一五教材《工程力学》及配套多媒体光碟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多年来,工程力学课程建设一直得到领导和全体教师的重视。几代人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在教学管理、队伍培养、教材建设、教学质量及严格要求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绩,处于学校的先进行列。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专业介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力学基础理论知识、计算和试验能力,能在各种工程(如机械、土建、材料、能源、交通、航空、船舶、水利、化工等) 中从事与力学有关的科研、技术开发、工程设计和力学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科学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力学、数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必要的工程技能训练,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技术手段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1.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固体力学、流体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

3.具有较强的解决与力学有关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与实验技能;

4.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5.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主干学科:力学

主要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结构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程序设计。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军训,金工、电工、电子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等,一般应安排40周以上。

修学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重庆大学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一、团队名称

基础力学系列课程重庆市本科教学团队

二、团队基本情况

重庆大学“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是2007年12月经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批准的高校教学团队,团队依托重庆大学力学学科、重庆市力学实验示范中心,全面负责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工作。

重庆大学力学学科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重庆市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重庆市重点学科。

基础力学系列课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3年,经过几代前辈的不懈努力,力学教学水平和条件始终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国家教委或教育部的各届教材编审委和教学指导委,基础力学课程相关的委员会,均有我校力学教师入选。

团队参加国家教委教改项目“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03-16)项目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在学校的支持下,三次组织重庆地区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示范教学和经验交流,极大地推进了我校基础力学系列课程教改的进程。作为项目的一部份,重庆大学的实验教学,特别是理论力学实验的相关成果也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可。 学团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受到学校教学督导组、同行专家以及学生的好评。秦容副教授、司鹄教授和杨萌副教授曾分获得全国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三等奖,青年教师皮文丽、郭开元曾分获重庆大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材

料力学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获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8年“柔性的、开放式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获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重庆市教学成果三等奖。

基础力学系列教学团队是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以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和力学实验等课程为建设平台,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已经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互配合、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

三、团队负责人情况

杨昌棋, 1959年2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毕业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水面舰艇专业,1986年于重庆大学获一般力学硕士学位。1991年至1993到公派日本五十铃汽车车体工作,1997年首届国家留学基金公派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访问学者。2003年重庆大学力学系教授,2004年获固体力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和实验室建设、治学严谨,教学、科研成果显著,2004年获重庆大学“路通校友奖教金” 优秀教师奖,2006年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2007年获重庆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教师称号。

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四项;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一项,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一项。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团队负责人杨昌棋教授连续6年亲自主持重庆大学力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实验教学中,使力学实验教学中心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取得大量实验教学改革成果。2007年一次通过重庆市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评审。

重庆大学工程力学系教学团队

一、教师组成(含外聘教师)

二、教学队伍整体结构

工程力学教师队伍共32人。其中教授9人,占28%,副教授11人,占34%中级职称12人,占38%;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名,占53%,具有硕士学位的

教师11名,占34%。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表现出学历层次高、素质好的特点,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从年龄结构看,50岁以上教师11人,占34%,40-50岁教师12人,占38%,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9人,占28%,年龄结构合理,有利于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每年上工程力学课程的学生约1200人,师生比约1:40。 为了改善学缘结构,学院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近几年共有10名留学人员回到了基础力学教学团队,引进青年教师5人,进一步充实了师资队伍。同时利用有利条件进一步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访问,今年共派出3位教师出国深造或进修。

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

根据工程力学课程面向专业广泛的特点,本课程开展了颇具特色教学改革与教研活动,并取得丰硕成果。

一、积极开展工程力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在教育部“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工程力学课程体系。在重庆市高等教育2007年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柔性开放式力学实验网络监控平台建设研究与实践”;重庆大学教改项目和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的持续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教学软件、教材、实验教学平台和实验项目的建设。

为了适应全校众多专业的不同专业要求,工程力学课程根据学校全面推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以通识教育为重点,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通过精简与先修课程的重叠部分,引入矩阵和张量工具,在较少的学时内完成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变形体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基础和力学实验等基础内容,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工程力学整体概况和建模思想。在教学实践中,以模块方式组织完成了面向全校20多个不同工科专业的不同教学需求的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反映这一特色的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工程力学》由高教出版社出版(2004年)。

二、编写与新内容和新体系相适应的教材

出版的反映新内容和新体系的工程力学主教材有:

1、陈景秋、张培源编写的《工程力学》作为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出版,2004。

2、陈天富,冯贤桂编写的《工程力学》作为重庆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08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3、张培源编写的改革性材料力学课程教材《变形体力学》和新编《材料力学》应用于教学,引入五项教学内容改革:用矩阵讲应力张量;用矩阵讲应变张量;讲多相材料杆;讲高分子材料力学行为;讲疲劳的S-N 曲线及应用。

4、刘德华、程光均、黄超编写的《工程力学》作为重庆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将于2008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些教材在反映本课程体系的主体思想的同时,对针不同专业又有所侧重。为适应双语教学的教学实践缩编教材有:

1、杨昌棋、杨萌、万玲缩编国外原版教材《Engineering Mechanics 》,该缩编本2005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2、朱渝春、严波缩编了美国Robert L.Mottde 的《Applied Strength of Materials》, 该缩编本2005年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双语教学教材,在使用中受到师生好评。作为本课程的参考和辅助教材:

1、陈天富,冯贤桂编写的中学时改革性教材《材料力学(修订版)》于2006年二月出版,并配有多媒体教学光碟。

2、邹昭文、程光均、张祥东编写的《理论力学》(第四版)作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于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3、全部实验指导书实现了电子化并且在网上让同学免费下载(mec.cqu.edu.cn ). 这些教材基本上满足本校各个专业的不同学时《工程力学》教学使用,

4、《水力学》,2001年12月重庆大学出版社(现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三.积极改善教学条件

1、改编、研制和引进了多套多媒体教学软件,并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地应用;

2、开展了基于校园网的辅导、答疑和习题解答系统的研发,并在小范围试点,受到学生的欢迎;

3、担任本课程教学的教师所在的力学教学团队,去年评为重庆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得到了学校强有力的支持;

4、针对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自主开发并引进新型便携式教具,取得良好效果;

5、积极为采用新型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教师提供软、硬件支持;

6、积极引进国内先进的实验设备用于实验教学。

本课程涉及的规定实验和选修实验全部实现微机控制并且符合最新的国家标准,学生能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2007年通过了重庆市力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评估。

四、大力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课外教学活动

1、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课堂教学,调动教学主体——学生的课堂思维;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在小范围内试点以问题(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视野开拓、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提高讲课水平,开展讲课互听互评活动,支持、参加和举办各级各类的讲课比赛,并多次获得各级奖项,教学效果得到专家及同行的肯定;

3、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积极组织举办校、院级力学竞赛并组织优秀学生参加国家级的力学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提供了迎接挑战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共举办了5届力学竞赛,并参加了近两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取得较好的成绩。 发表相关论文有:

1、司鹄、万玲,问题式教学法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运用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03

2、万玲、彭向和、秦容,中加两国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比较,《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专刊,2007

五.改革考试方法

1、完善了试题库,加强了统考管理;

2、积极开展有条件开卷考试,以完成针对具体工程问题的力学分析研究的小论文作为替代传统考试方法的试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将开放式小论文作为第二课堂,应用于工程力学课程并纳入考评;

4、发表有关改革考试方法的论文有:

(1)张培源,关于课程考试的讨论,中国教育理论,2005(1)

(2)张培源、严波,关于开卷考试的讨论,中国教育理论,2004(3)

六、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

1、在虎溪新校区全新构建了能够开出运动学、动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课程实验的力学实验教学实验中心,极大地改善了学生的实验条件;

2、在满足学生基本实验要求前提下,还可为学生开出拓展性的各类力学实验;

3、独具本校特色的运动学形象化模型,并获国家专利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4、本校自主开发的Zk-3VIC 型虚拟式振动与控制实验装置获2001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5、开发了基础力学虚拟电子实验平台。虚拟实验平台已在本科生中应用4届,解决了实验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以及工程力学中某些仅仅通过理论教学不易掌握的概念的教学问题,效果较好;

通过几轮建设,基础力学教学实验中心的装备条件已经得到显著改善,利用实验中心在软件方面的优势,与厂家的进行合作,自主开发了相应的测控软件, 大大提高了设备的灵活性,为设计性实验在大面上开展创造了条件。 为了配合课程教学,在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各种采用从传统的粉笔黑板到实体教具模型,从挂图到多媒体教学软件以及实验教学手段相结合,构成了一个立体化的教学方法。研制了多套《工程力学多媒体课件》,课件注重力学模型的建立和与工程实例的联系。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在本科生中已经应用5届,学生反映效果好。 “柔性的、开放式基础力学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2008年获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推荐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工科理论力学课程创新建设与实践,2008重庆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推荐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公示中)

七、积极进行双语教学试点

针对工程力学的两个基本部分:工程静力学和工程材料力学,课程组部分教师分别进行了双语教学试点,并为此专门编写了讲义和多媒体课件,2005年出版英文原版教材的缩编版教材,取得一定的成绩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全面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其中的双语教学试点项目为2003年学校正式立项的教改项目。


相关文章

  • 合工大数学系迎新晚会拉赞助策划书
  • 一. 学校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1945年,1960年被中共中央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来校视察指导工作.1979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合肥工业大学 ...

  • 机械生产实习报告范文
  • 机械生产实习报告 这次为期2周的生产见习是我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陈运玲,陈伟叙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见习了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州东风汽车厂、柳州钢铁厂、柳州力风塑料成型机厂、上汽通用五菱等5个工厂。可以说我们在这2周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没学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1.实习目的:   生 ...

  • 机械专业工厂生产实习总结
  • 我是毕业于江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在贾诹全,李默塞等老师的带 领下见习了江苏星光发电设备有限公司、创易金属制品公司、凯龙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江苏星鑫分离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泰兴市万达轮业制造有限公司等5个工厂。可以说2周的实习中学到了在课堂没学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1.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是机 ...

  • 机械生产实习报告
  • 这次为期2周的生产见习是我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陈运玲,陈伟叙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见习了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州东风汽车厂、柳州钢铁厂、柳州力风塑料成型机厂、上汽通用五菱等5个工厂。可以说我们在这2周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没学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1.实习目的:      生产实习 ...

  • 20XX年最牛自恋语录
  • 关于朱慈勉教授 朱慈勉,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学位,博士研究生导师,结构力学研究室主任,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 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固体力学专业,此后几年在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

  • 机械专业学生工厂生产实习总结
  • 机械专业学生工厂生产实习报告   这次为期2周的生产见习是我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陈运玲,陈伟叙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见习了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州东风汽车厂、柳州钢铁厂、柳州力风塑料成型机厂、上汽通用五菱等5个工厂。可以说我们在这2周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没学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1.实 ...

  • 机械专业学生工厂生产实习报告
  • 机械专业学生工厂生产实习报告   这次为期2周的生产见习是我们参与实践活动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在陈运玲,陈伟叙等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见习了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州东风汽车厂、柳州钢铁厂、柳州力风塑料成型机厂、上汽通用五菱等5个工厂。可以说我们在这2周的实习中学到了很多在课堂没学到的知识,受益匪浅:   1.实 ...

  • 建筑行业自我鉴定
  • 大学三年中,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我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在学习上:我刻苦努力,孜孜不倦,争取着大学那美好的时光去学习。大学三年,不光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使我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已能对photoshop、flash等软件能够熟练应用。 在思想 ...

  • 建筑工程技术自我鉴定
  • 三年的大学校园生活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我于xx-xx年9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xx大学。三年的校园生涯和社会实践生活我不断的挑战自我、充实自己,为实现人生的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矗一直都认为人应该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我对知识、对本专业一丝不苟,因而在成绩上一直都得到肯定,每学年都获得三等奖学金。在不满足于学好理 ...

  • 建筑施工自我鉴定
  • 大学三年中,我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可以说,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我已经具备了适应社会工作的能力。 在学习上:我刻苦努力,孜孜不倦,争取着大学那美好的时光去学习。大学三年,不光使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使我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已能对photoshop、flash等软件能够熟练应用。 在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