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专业大学生寒假读书报告9篇

《第五项修炼》

利用寒假一个多月的时间,我阅读了《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第五项修炼》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这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巨作。《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博士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第五项修炼》的推出,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学习型组织致力于改善思考的本质、加强反思与团体学习的能力,以及发展共同愿景和共同承担学校复杂课题的能力。

《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地认识到“诚实地面对真相”,这是“自我超越”的一个了不起的策略。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已。在逆境中我们将伴随着焦虑和压力,但是作为一个相信超越自我的人绝不会被眼前的问题所迷惑,而停滞不前。我认为其为走向成功的警告讯号,勇往直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清自己真心向往的事情为起点,为达到最高的愿望而不懈努力。诚实地面对真实的情况,充满一颗挑战自我的心,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逆境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必须杜绝只专注于自己的决定,而忽略了自己的决定对他人的影响,这将影响着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判断不同,众所周知,其结果必然差异很大。我们若是留意周围所见的事物,提高自我省思的能力,纵观全局,坚持探询和辩护问题的实质,找出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假设,共同探讨其核心理念,坚决拥护真理,这才是达到全体一致所想的结果。

在组织中开放、坦率地交换看法,尽管我们的判断不同,但是必须诚实地面对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愿景”是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程。所有的成就来自于改变,来自于自愿。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共同愿景是一种比个人愿景更大的整体,它所具有使命感可以使我们感觉、想象和描绘它的蓝图,从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能够唤起人们的希望,对组织付出承诺,从而推动自己围绕这个共同愿景行动。

学习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无止境的,但怎么样才能发挥其学习的真正价值呢?《第五项修炼》这本书告诉我,伟大的团队学习能创造你所想要的最高价值。只有通过团队组织的不断改造,日积月累,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时刻准备着,诚实地面对真理,专注于系统思考。突破超越自我的关键,留意自己的言行对身边人的影响,深入别人的内心,共同探讨学习的本质。明确自己拥有与组织一样共同的愿望,融入团队的学习精神,共同发展团体的力量。以学校的共同愿景为目标,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2 《谁动了我的奶酪》

寒假的空闲,我又重新翻开了去年风靡全球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

  书中主要讲述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生活中,其实"奶酪"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也或许是一种生活的意愿等等;"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机构,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区,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种人际关系。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无法实现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属;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失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在必须为自己的事业、生活做出选择时,必须充分地热爱自己喜欢干的事,热爱才会努力去钻研,努力钻研必会有作为;选择自己有能力干的事,选择一经确定,就要弃而不舍地去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小的事做起,努力做到最好,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才干,树立信心。久而久之,必定会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去追寻其他更新鲜的奶酪。

1.《沉思录》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读完该书之后,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 、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在《 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写道:“他(孙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孙少平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平凡的世界》弥漫着苦难意识。小说告诉我们: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艰窘与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的正当、合理愿望的嘲弄与对激情的压抑;小说告诉我们:苦难的遭遇能磨砺坚强的意志,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炼狱,方能读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说告诉我们:苦难导致人生的缺陷与失衡,进而产生追求超越与平衡的反差与张力; 路遥是借孙少平的嘴和手,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和思考。生活在彼时的人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未来,用感恩看待刚刚过去的梦魇……一切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没有咖啡馆,没有浪漫的海滩风景,在那小小的西北黄原城里,在那无名花草盛开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长出传奇般的爱情。所以,在翻阅《平凡的世界》时,内心充满着平实的欢喜与复杂的情感。我必须老实承认,孙少平,这个英俊、纯朴、向上的男青年曾经赢得了我的深深热爱。我甚至因此而热爱他的生活历程——从黄土地出发、建筑工人到煤矿工人。现在,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惟以金钱的多寡为成功的惟一指标。在许多公共媒体中,他们,孙少平以及孙少安们注定缺席并命定成为弱势并沉默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老病死变得那么寂寂无声。偶尔在报纸、网络媒体上看到他们,也只是与死亡名单、煤矿事故相连。想来,这个时代的煤矿工人孙少平们不会再有人关注并敬仰了。他喜欢谁娶哪一个都无关紧要。恐怕还会有人想,只有傻瓜才会把一个煤矿工人当做自己的偶像吧?     

走在茫茫的人海里,我常常深感困惑,困惑于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平凡人们的退隐,更困惑媒体、大众对金钱、权贵的追逐与渲染,对凡人生活与生命的漠视。如果活到现在,作家路遥该如何面对这时代的巨变……他的离世,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休止符,是有着现实主义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写就的休止符。所以,要说到《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它们在十几年来悄悄改变着我的人生观——譬如当我读到民工追讨工资的报道,当我看到农村中为自杀与家庭暴力所困扰的妇女时,会愤怒,会动容,会在飞驰的火车上情难自已——因为,他们就是我喜爱的孙少平、孙少安们,也是孙兰花们。我也是满含热泪在看的《平凡的世界》,小说所蕴涵的精神,那就是不向苦难低头,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不懈抗争。我们决不向任何困难妥协,同样,在我们的工作中,要一生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只有在前进的过程里主动、积极、坚韧,不断完善自我。 

寒假期间看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本励志书,总所周知,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初读时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像是告诉我们对上级要求无条件服从,可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是在强化我们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借口。上学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或者"作业太多太多"的借口;考试不及格,会有"出题太偏","监考太严","题量太大"的借口;做生意赔了本儿会有借口;工作落了后也会有借口;只要细心去找,借口总会有的。借口成了一面挡箭牌。找到借口的好处是能把属于自己的果实掩盖住,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掉,心理上得到暂时的平衡。但长此以往有害而无益,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可找,他本人就会疏于努力,不再想方设法去争取成功。

"没有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似乎只能适合在军队等特殊团队实行,但他却可以激发出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将它放到自己的学习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学习中,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寻找借口上。失败也罢,做错了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仔细想一想,下一步究竟该怎样去做。反过来说,面对失败,如果将下一步的工作做好了,失败真的成为成功之母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一来,原来失败的借口也就不用找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贯彻这种"没有借口"的思想。学习中,多花时间去寻找解决方案,反复试验,调整平和的心态,多做实事,相信总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将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中,相信伴随着暂时的失败而来的"美妙的借口"也会慢慢变少。

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个位子而辛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的人上升,有的人却下降,直至最后潦倒。当每个人都怀揣希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我们的憧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的结局却不一样呢?《没有任何借口》给出了最好的诠释:成功和失败看起来似乎天壤之别,但促成它们形成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习惯,比如:常常为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寻找借口。“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寻找任何借口”这是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每个人所作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事"。这是《没有任何借口》中的一段话,听来平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其实,人生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的。

从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注重细节"自古以来就是许多名家大儒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就是从妥善处理点滴小事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及工作态度就可能被领导和同事认可,你优良的个人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构造,反之亦然.就好像露珠虽小,但是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世界。

智者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不会将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是一种负累,而是当作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当作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准备。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却是高耸雄伟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相反,那些对琐事不屑一顾,处理问题时消极懈怠的人,鲜有成功者.这类人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功对他们来说就是等待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

如何才能克服这种借口的蔓延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找借口意味着拖延时间,推卸责任。对一件事情,你完全有把握将它完成得很出色,但是由于惰性,你不停地对自己说“再等一会儿”、“等一等”,时间就在你等的过程中慢慢溜走,当你发现时,却又对自己懊恼不已。对此,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握清楚自己的奋斗方向并制定一个相对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有利于你在找借口的同时与目标加以权衡,并马上行动以驱赶借口。然后就是不能让推卸责任成为习惯,也许你会否定这种看法:推卸责任可以和习惯联系在一块吗?有这么严重吗?是的,正是这种经常性的习惯在影响你的潜意识,你的潜意识进一步地影响着你的习惯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并让主动性与责任感带着我们驶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尽情舒展与充实自己。并且,我们要让认真工作成为自己的好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付之于行动,只有立即行动,才能平定心中的惶恐。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见证历程的辉煌。我们不愿让时光蹉跎了本应灿烂的岁月,不愿让退缩模糊了本是鲜明的路线,更不应让借口断送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风采!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同样让我深有感触,《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和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的故事。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寻找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暴露无疑:嗅嗅和匆匆立即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始终还停留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回忆中。他们抱怨着,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想明白了,穿上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留在原地,一无所获。文章只要讲述面对“奶酪”的获得、拥有、失去,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心态,由此产生迥异的行动策略。是像嗅嗅和匆匆,迅速开始行动?还是像哼哼那样害怕变化,否认和拒绝变化?还是像唧唧那样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和学习中有太多的变化,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发生,无论我们是否害怕变革的到来。如果我们能够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当我们面对变化时,我们会害怕,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很正常。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科学的对待畏惧,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真正的危险。我们无须拒绝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对变化的态度,在变化中享受变化,拥抱变化,迎接变化。

“奶酪”是个比喻,代表着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幸福、健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强烈变化和心理冲突,使我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变化中不知所措,追问着谁动了“我的奶酪”,抱怨着上帝的不公平,面对不了新的生活,陷入烦恼之中难以自拔。生活的迷宫是多么的大啊!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后,为什么一定要沉浸在失去的痛苦、失望的无奈、决定的两难中呢?赶快找到自己的“鞋”,随着“奶酪”而变化,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这样才会发现更多的“奶酪”。

从另一方面来说,“奶酪”是一种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的优越状态。“奶酪”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拥有的核心能力。我们该如何把握和拥有呢?作为一种换位思考,我们对于常常向往着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轻狂和喜悦,却难以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李煜伤感情怀。作为这种对比,我们就需要把握今天,把握机会,学会细心保护和精心呵护,不要等手中的“奶酪”变酸、变坏,在无可奈何之中又惊羡别人的拥有。

哲学中讲变化是永恒的。尽管还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变化而否认变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样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原有的“奶酪”总有一天会消耗,我们该如何面对?卡奈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不要为打碎的玻璃杯而伤心,我们也不要为记忆中的“奶酪”而向往,那只会是“白头宫女话玄宗” 的无奈和一厢情愿的神往。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恃机而动,寻找新的“奶酪”。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改变随时会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

《第五项修炼》

一转眼,一个多月的寒假结束了,利用这三十多天,我略读了彼得×圣吉博士的《第五项修炼》,通过看书让我更了解了管理学,更了解了金融。

彼得×圣吉所创立的是学习型团队,他希望建立的组织模式能够更适合人们的工作。在一个团队中,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组成一个大的学习型群体,使人们在团体中都能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不断的前进。同时在团队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敢于挑战极限,不断创新,帮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创造知识的成果。从真正的团队学习中体会工作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项修炼》一共分成五个部分: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第一部分:自我超越

认识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金矿,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得最少的宝藏。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能。1980年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发现:“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战胜你的弱点,开发无限潜能。发现另一个自己。克服惰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确立全新的自我。

第二部分: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印象。在认知科学中,这个名词一方面是指人们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理解。

第三部分:建立共同愿景

在人类群体活动中,很少有像共同愿景能激发出这样强大的力量。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对一个组织而言,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学习”。

第四部分:团体学习

团体学习,可以使团体智商远远大于个人智商。在一个团体里,个人智商往往都在120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62,以至造成三个诸葛亮,变成一个臭皮匠。团体学习的过程,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其作用是发挥团体智慧,使学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五部分: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将引导一条新路,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森林。从对现状作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中,到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系统思考让我们看见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杆点。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能产生以小博大的力量。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瓦尔登湖》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梭罗以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勇敢的心灵为辅,踏上了通往瓦尔登湖的旅程。自己建造的小屋,捕鱼打猎,耕作思考然后写作,这些,组成了他三年的孤独之旅。

在他的世界里,少了华丽的别墅,高级的私家车,丰盛的饭菜,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但他得到了应是他想要得到的——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他的言辞中,就夹杂着那安静的沉思,美丽的风景,种种迹象,他走入了风景和思想的仙境。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人应该学会摈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凡无实的生活方式中寻求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一个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
每一个人对文字的认知都不一样,也许有人会不认同我的看法,也许会不以为然,但起码我确实从书中找寻到了收获,我已经满足了。

1.《细节决定成败》

寒假在家一个多月,我细细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从书中我获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很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悟出的人生真谛。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

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亦深感学校无小事.例如每道例题的分析,板书的顺序,看似小事,却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了一个人的逻辑性。再如:你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说不准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使得一个无所事事者变成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讥讽之言,让学生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前途,更有甚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是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

细节来源于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细节决定成败》之后,我又拿起书店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长比成功重要》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希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成长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 搏的成长。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成长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上来说,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成长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又怎么样?这一个结果可能是下一个成长的开端,或者说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长之中,而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号角,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牡丹是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去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

我们所能做到,只有在走的成长中去体会,体会成长的成长中蜕变的痛苦,体会流量陨落的瞬间心的裂缝,然后在体会中学会长大,在体会中等青春散场。

结果在远方,成长在路上,路,在脚下。

有人说,人之所以和野兽不同,就是因为人学会了思考,而野兽更多的是按照本能行事。区别于野兽,人类会思考人生,会探寻自我,会研究存在的意义。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在不断的探寻中进化发展,渐渐形成了如今的人类世界——复杂而瑰丽的世界。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只有学会反思自我的人,才有可能摆脱庸碌无为,在历史的星河中成为耀眼的恒星。

古往今来,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后世众多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他们的思想,传播了他们的精神,指引后世人们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录》无疑就是众多闪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他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看重这本书。然而,不可否认,自古以来,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东西,完全凭借运气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坚毅、富于探究精神、善于思索、强大的实践精神、善良的内心种种种种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通俗的说,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但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一味的照搬书本是万万不行的。首先了解著书者的思想,继而从中借鉴我们需要或者认为一定要坚守的思想品质,正是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当做到的事。当然,一本合格的思想巨著,是肯定不仅仅只是阅读一遍就可以的,反复的理解阅读才更有助益,否则半本《论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帮助赵普治天下的。

《沉思录》的第一卷就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一卷中,马可.奥勒留叙述了很多他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优良的习惯和美好的品质。可以说,有很多甚至是相当繁琐和细小的生活细节——譬如说他从拉斯蒂克斯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他善于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且乐于学习这些优点,使之成为自己的闪光点。在第一卷里,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读书方式,大度、友善、简朴、谦虚、善思等等等等的生活经验。看过第一卷,不由得就会想起《论语》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话。虽然我们中国人有很多都能流畅的背诵此句,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践——更多的人会选择注意周围人的缺点,而非关注他人的优点。就这方面来说,显然马可.奥勒留这位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做的更好。就我来说,马可.奥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仅仅是关注他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它们,而是他在关注他人优点的同时不会单纯模仿他人的行为。他有更好的选择——思索这种行为背后代表的品质并贯彻它们。一般来说,好的行为习惯的确有助于人的成长,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心的东西。举一个比较中国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来说,酒肉和尚是比较令人讨厌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和尚应当遵守清规戒律,保持身心的洁净,因此喝酒吃肉是违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国对于酒肉和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荤这一戒律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心怀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说,我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应当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形成食素、朴素生活固然有助于帮助人们摒除俗世,避免被万丈红尘所扰,但太过在意也会成为一种执念。因此,当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等外在表现,而是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能力看清楚,所以适当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不单单满足于模仿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马可.奥勒留身上学到很多。

对于哲学,我研究并不深,事实上,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哲学先贤们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思索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才能理解他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颜的说,在整篇《沉思录》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够读懂一些皮毛,就整体印象来说,看完《沉思录》,觉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国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马可.奥勒留是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亚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在《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的确描述了很多条他思索的有关自身和宇宙关系的内容。所以,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身为一名帝国皇帝,他无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他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运并不顺遂,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就算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仍然产生着影响。

然而,《沉思录》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真确的。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尽管我们都承认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可他的思想并没有帮助他巩固古罗马帝国的政权,阻止这个伟大帝国的颓势。有时伟大的思想的确可以改变现实,但有的时候,正因为现实需要,某些思想才能显示出伟大。任何思想,都不应该脱离了现实而存在。在斯多亚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人格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和进一步超越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有人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或许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甜美、忧郁、和高贵,但我相信,经历岁月的磨练,我一定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了解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流派。。

因此,就现实条件来说,在更为快节奏、注重效率的现代世界,《沉思录》能够帮助我们浮躁的心淡定下来,使我们更为冷静的对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大可不必学习其中比较消极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年纪,永远都是最有资格说“我要一搏”的!我们可以欣赏“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但是,请不要过于在意,在这个年纪,无所顾忌的去闯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许,当一切波涛都归于平静的海湾,当岁月的痕迹爬上我们的脸颊,我们可以再沏一壶热茶,静坐于午后的阳光下,翻开《沉思录》,静赏书中落花,与马可.奥勒留再一次相约书中,到时候,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当年的罗马皇帝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校的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以读小说读散文的感觉来读。还真的有效,看来真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呀!慢慢我读懂了。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在《第五项修炼》中,五项修炼被划分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边影响的一面镜子;“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系统思考”极其务实,可以使我们了解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合五项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模型,其中的系统思考是核心, 是动力,是扫除学习型企业智障的主力军。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创建的实践中,才认识到原来我的认识有误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过去我们搞什么东西都习惯有什么"模式",强调一套方法和方式,拿过来就能用.现在看,这本身就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每个组织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创建的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是个性.达到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你自己不断设定,惟有此,才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一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当阅读到第五章时,有个例子: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影响那位学生的行为。珍妮个性害羞,她在新学校第一学期的成绩特别差(因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师于是认为她懒散。下一个学期,老师给予珍妮的关切更少,她的成绩于是更不好,因而个性更退缩。随着时间的过去,珍妮陷入一个恶化退缩的旋涡之中,被老师冠上不认真学习的标签后,她更加封闭。于是,被老师视为才能高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切;而被视为才能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因增强的反馈而更糟。最后演变成“差者愈差、优者愈优”。我认为老师应该公平对待学生,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对待某个学生。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一部《沉思录》,一部《杜拉拉升职记》,一个寒假在这两本书的陪伴下变得充实而精彩。两本书虽然风格不同,却都让人受益匪浅。

读完《沉思录》,作者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 面对宇宙自然, 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正如《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 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以下几点就是读完《沉思录》的启发:博采众长,传承美德:正如他在《 沉思录 》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 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 》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

与《沉思录》相比,《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风格迥异的书。我看完了这本书,是慢慢的认真的看完的。这是一本贴近现代生活的书,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看完之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吧:生活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二十出头的杜拉拉初进公司,在复杂的多重关系中,杜拉拉不断进行正面的自我调整,终于百炼成钢。她是一个靠着彪悍的性格和工作的韧劲成长起来的草根,遇到挫折时,她没有退缩,恰逢机遇时,她适时抓住。结局是完美的,无论她的工作和爱情,但过程是曲折的,可贵的是她挺过来了。看到杜拉拉一个柔弱的南方女子在一家全球500的大企业中打拼的过程,让我明显的感觉到职场上危机四伏,任何一个人在企业中随时都有被炒的可能,要想在企业中有所成就光靠技术和一张嘴皮子是完全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比别人转的更久更快的脑袋!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有两点:一是“改变”,二是“思考”。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然而当你真正步入一个公司,处于一个职位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其实现实与自己所想象的情况是不同的,这样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则会顺流而下,然而时间和实践证明往往后者会走的更远、更好、更顺利,而前者多会在抱怨中生活。因此,当你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前环境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改变自己比起改变环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实用和实际一些。这样在工作中不论环境如何改变,你都可以应对自如,因为你本身就在改变。而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你的身边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具备的就是“思考”。其实在工作中会思考的人要比只会努力的人更轻松、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做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也很快将要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我认为向杜拉拉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于改变勤于思考。
不能说看完《杜拉拉升职记》就会让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但至少可以让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尽量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吧,无论得失,抱着学习的态度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我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看完两本书,学到了很多,但人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会继续努力。

这个寒假中,受朋友推荐,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杜拉拉升职记》。说它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语言简练、不罗嗦,却又不乏诙谐幽默,像是在简简单单的像你叙述一个故事,处处引人思索、暗设悬念,让人想一探究竟,舍不得放下;当然,故事情节很贴合生活实际,虽然生活,却一点也不觉乏味,看了之后便有种冲动,想见识一下所谓的外企生活。

这本书主演讲述的是一位刚踏上社会的女大学生——杜拉拉的求职经历。她毫无背景、姿色中上、毕业于某知名大学,和大多数大学生有着差不多的条件,但却凭着自己的特质,一步一步成为了世界500强的hr经理,那时,她还不满30岁。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也是不大能够实现的,特别是对于一个30岁之前的女生来说。但杜拉拉,这位女子,却完成了。

刚刚毕业的她也曾遇到过求职的坎坷,例如在民企干过一段时间后,但受不了民企里的种种风气,于是辞职了。经过了差不多3年的打拼,她终于进入了世界500强的db公司,做上了销售助理,继而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升为了行政主管,然而她又不甘心止步于此,一步一步向人事行政经理进军,事实证明,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成功了。

我觉得杜拉拉这位女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我们可能也会进入外企工作,而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外企职场的世界,有很多的职场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杜拉拉她很勤奋,当她的上司玫瑰把上海办事处的装修工作都丢给她时,她完全没有经验,为了不出差错,每个细节都由她亲自把关,与装修队、供货商反反复复谈论琢磨,经常加班到10点之后再回家。在升为了行政主管之后,她也经常加班,把工作做得一丝不苟,很得上级的赏识。

其次,她的执行力很好。不仅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得一丝不苟,而且凡是上司交代她的事情,她都认真对待,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从不让上司担心。因此博得了上级的好感,为她的升职奠定了基础。

再次,她善于思考。应该说她的情商很高,善于和人打交道,并且在看到自己虽然能力强,却不受到重视时,她采取了一些办法,不仅使上级知道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和他们拉近了距离。

杜拉拉的特质还有很多很多,敬业、灵活应变、善于总结、有进取心等等,使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这位女子。

“变是唯一不变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就阐述了这个道理,通过一个类似寓言的小故事阐述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这本书同样丰富了我的这个寒假。我喜欢这个类似动画的故事,书中的两个小矮人和两个小老鼠是那么的别出心裁。

“奶酪”在书中有着很深刻的寓意,不同的人对“奶酪”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一幢别墅,可能是一片心灵的宁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奶酪”,当然每个人对于“奶酪”所采取的行动也是不同的。当我们没有时,我们不断的追求,而当我们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奶酪”,我们又会觉得理所当然,使它成为我们的附庸,直至我们失去它时,才会觉得后悔感到难过。这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感觉。

有句成语叫做“居安思危”,我想这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正如奶酪墙上的话所说::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只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不论你处在什么职位,什么状态,不可避免的会与身边的机会擦肩而过,一瞬间你就有可能从世人所仰慕的大圣人变成一无所有的乞丐,你的再多的奶酪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所以,请珍惜你的奶酪。

  • 0
  • 顶一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次

会议参加者礼仪与座位座次

大学生职场礼仪

《第五项修炼》

利用寒假一个多月的时间,我阅读了《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第五项修炼》是一本不同寻常的书,这是一本开拓性地倡导学习型组织管理思想的巨作。《第五项修炼》是彼得·圣吉博士是在总结以往理论的基础上,并通过对4000多家企业的调研而创立的一种具有巨大创新意义的理论。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第五项修炼》的推出,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学习型组织的重要性。学习型组织致力于改善思考的本质、加强反思与团体学习的能力,以及发展共同愿景和共同承担学校复杂课题的能力。

《第五项修炼》的五项修炼概括地说: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地认识到“诚实地面对真相”,这是“自我超越”的一个了不起的策略。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已。在逆境中我们将伴随着焦虑和压力,但是作为一个相信超越自我的人绝不会被眼前的问题所迷惑,而停滞不前。我认为其为走向成功的警告讯号,勇往直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清自己真心向往的事情为起点,为达到最高的愿望而不懈努力。诚实地面对真实的情况,充满一颗挑战自我的心,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在逆境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必须杜绝只专注于自己的决定,而忽略了自己的决定对他人的影响,这将影响着学习型组织的发展。每一个人对每一件事的看法不同、判断不同,众所周知,其结果必然差异很大。我们若是留意周围所见的事物,提高自我省思的能力,纵观全局,坚持探询和辩护问题的实质,找出隐藏在问题背后的假设,共同探讨其核心理念,坚决拥护真理,这才是达到全体一致所想的结果。

在组织中开放、坦率地交换看法,尽管我们的判断不同,但是必须诚实地面对事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愿景”是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进的路程。所有的成就来自于改变,来自于自愿。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共同愿景是一种比个人愿景更大的整体,它所具有使命感可以使我们感觉、想象和描绘它的蓝图,从而产生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它是一种新的文化理念,能够唤起人们的希望,对组织付出承诺,从而推动自己围绕这个共同愿景行动。

学习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无止境的,但怎么样才能发挥其学习的真正价值呢?《第五项修炼》这本书告诉我,伟大的团队学习能创造你所想要的最高价值。只有通过团队组织的不断改造,日积月累,开拓创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我时刻准备着,诚实地面对真理,专注于系统思考。突破超越自我的关键,留意自己的言行对身边人的影响,深入别人的内心,共同探讨学习的本质。明确自己拥有与组织一样共同的愿望,融入团队的学习精神,共同发展团体的力量。以学校的共同愿景为目标,勇往直前,无怨无悔。

2 《谁动了我的奶酪》

寒假的空闲,我又重新翻开了去年风靡全球的《谁动了我的奶酪》。

  《谁动了我的奶酪》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

  书中主要讲述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生活中,其实"奶酪"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也或许是一种生活的意愿等等;"迷宫"代表着你花时间寻求着的东西所在的地方,它可以是你工作的机构,也可以是你生活的社区,亦或是你生活中的某种人际关系。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清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无法实现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想要的"奶酪",我们追寻它,想要得到它,因为我们相信,它会带给我们幸福和快乐。而一旦我们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奶酪,又常常会对它产生依赖心理,甚至成为它的附属;这时如果我们忽然失去了它,或者它被人拿走了,我们将会因此而受到极大的伤害。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失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每个人在必须为自己的事业、生活做出选择时,必须充分地热爱自己喜欢干的事,热爱才会努力去钻研,努力钻研必会有作为;选择自己有能力干的事,选择一经确定,就要弃而不舍地去奋斗,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最小的事做起,努力做到最好,在这个过程中增长才干,树立信心。久而久之,必定会有所作为,有所发展,有所创造。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去追寻其他更新鲜的奶酪。

1.《沉思录》

读了《沉思录》一书,对于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颇有启发和收获。
这本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读完该书之后,以下几点对己有很大启示:
1 、博采众长,传承美德
正如在《 沉思录》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2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 沉思录》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们仍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检查自己做得对不对,不要随意责怪他人,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关系结构中,首先的原则就是友爱。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
《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正由于我是一部分,对于一切出于整体而分配给我的事物,我不会不满意的。由于记住,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就会对所有发生的事情就满意了。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当今,我们作为每一个社会人,很需要发扬这种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4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做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元素的分解。而如果在一个事物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元素本身并没有受到损害,为什么一个人竟忧虑所有这些元素的变化和分解呢?因为死是合乎本性的、而合乎本性的东西都不是恶。总之,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是很短暂的,看看在你之后的时间,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时间,在这种无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间有什么差距呢?当然,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这不仅是因为我们在一天天地接近死亡,而且因为对事物的观照和理解能力将先行消失。这就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不仅是短暂的、有限的,而且随着人的衰老,在死亡之前就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理解能力和继续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在有限而宝贵的生命里,抓紧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第一卷,作者就写道:“他(孙少平)慢慢懂得,人活着,就得随时准备经受磨难。他已经看过一些书,知道无论是普通人还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经受许多的磨难……”孙少平还在给妹妹的信中,写过这样一段话:“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平凡的世界》弥漫着苦难意识。小说告诉我们:苦难,作为人对现实非自觉承受,并不单指物质生存境况的艰窘与酸辛,更意味着人在困苦的境遇中对人生的特有的心理感受,意味着现实生活对于人的正当、合理愿望的嘲弄与对激情的压抑;小说告诉我们:苦难的遭遇能磨砺坚强的意志,人只有经过苦难的炼狱,方能读懂人生,走向成熟;小说告诉我们:苦难导致人生的缺陷与失衡,进而产生追求超越与平衡的反差与张力; 路遥是借孙少平的嘴和手,表达了他对人生苦难的认识和思考。生活在彼时的人们以劫后余生的喜悦憧憬未来,用感恩看待刚刚过去的梦魇……一切都笼上了理想的光环。没有咖啡馆,没有浪漫的海滩风景,在那小小的西北黄原城里,在那无名花草盛开的小土坡上,依然能成长出传奇般的爱情。所以,在翻阅《平凡的世界》时,内心充满着平实的欢喜与复杂的情感。我必须老实承认,孙少平,这个英俊、纯朴、向上的男青年曾经赢得了我的深深热爱。我甚至因此而热爱他的生活历程——从黄土地出发、建筑工人到煤矿工人。现在,近二十年后的今天,惟以金钱的多寡为成功的惟一指标。在许多公共媒体中,他们,孙少平以及孙少安们注定缺席并命定成为弱势并沉默的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老病死变得那么寂寂无声。偶尔在报纸、网络媒体上看到他们,也只是与死亡名单、煤矿事故相连。想来,这个时代的煤矿工人孙少平们不会再有人关注并敬仰了。他喜欢谁娶哪一个都无关紧要。恐怕还会有人想,只有傻瓜才会把一个煤矿工人当做自己的偶像吧?     

走在茫茫的人海里,我常常深感困惑,困惑于川流不息的车辆中平凡人们的退隐,更困惑媒体、大众对金钱、权贵的追逐与渲染,对凡人生活与生命的漠视。如果活到现在,作家路遥该如何面对这时代的巨变……他的离世,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个休止符,是有着现实主义理念的作家用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写就的休止符。所以,要说到《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文学本身的意义,它们在十几年来悄悄改变着我的人生观——譬如当我读到民工追讨工资的报道,当我看到农村中为自杀与家庭暴力所困扰的妇女时,会愤怒,会动容,会在飞驰的火车上情难自已——因为,他们就是我喜爱的孙少平、孙少安们,也是孙兰花们。我也是满含热泪在看的《平凡的世界》,小说所蕴涵的精神,那就是不向苦难低头,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我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也许,我们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我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而不能自由翱翔,也许,我们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小说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在于对自身苦难的严峻正视、深刻思考、透彻理解、不懈抗争。我们决不向任何困难妥协,同样,在我们的工作中,要一生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只有在前进的过程里主动、积极、坚韧,不断完善自我。 

寒假期间看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本励志书,总所周知,没有任何借口是美国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初读时有一种冷冰冰的感觉,像是告诉我们对上级要求无条件服从,可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是在强化我们要想尽办法去完成任何一项任务,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哪怕看似合理的借口.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从,诚实。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借口。上学迟到了,会有"路上堵车","手表停了"或者"作业太多太多"的借口;考试不及格,会有"出题太偏","监考太严","题量太大"的借口;做生意赔了本儿会有借口;工作落了后也会有借口;只要细心去找,借口总会有的。借口成了一面挡箭牌。找到借口的好处是能把属于自己的果实掩盖住,把应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推卸掉,心理上得到暂时的平衡。但长此以往有害而无益,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借口可找,他本人就会疏于努力,不再想方设法去争取成功。

"没有任何借口"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似乎只能适合在军队等特殊团队实行,但他却可以激发出一个人最大限度的潜能。将它放到自己的学习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在学习中,不要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寻找借口上。失败也罢,做错了也罢,再美妙的借口对事情的改变又有什么用呢?不如仔细想一想,下一步究竟该怎样去做。反过来说,面对失败,如果将下一步的工作做好了,失败真的成为成功之母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样一来,原来失败的借口也就不用找了。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当贯彻这种"没有借口"的思想。学习中,多花时间去寻找解决方案,反复试验,调整平和的心态,多做实事,相信总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如果将时间全部用在学习中,相信伴随着暂时的失败而来的"美妙的借口"也会慢慢变少。

当今社会的竞争如此的激烈、残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一个位子而辛苦打拼。在这个打拼的过程中,有的人上升,有的人却下降,直至最后潦倒。当每个人都怀揣希望站在事业的起跑线上时,我相信,我们的憧憬都是一样的,我们对未来的期许也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在跑步的过程中,我们的结局却不一样呢?《没有任何借口》给出了最好的诠释:成功和失败看起来似乎天壤之别,但促成它们形成的原因,也许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习惯,比如:常常为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情而寻找借口。“要成功,就不要给自己寻找任何借口”这是这本书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每个人所作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一件的小事构成的……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事"。这是《没有任何借口》中的一段话,听来平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其实,人生就是由这许许多多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的。

从孔子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注重细节"自古以来就是许多名家大儒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就是从妥善处理点滴小事的过程中,你的能力及工作态度就可能被领导和同事认可,你优良的个人形象也在潜移默化中构造,反之亦然.就好像露珠虽小,但是折射出的却是整个世界。

智者善于以小见大,从平淡无奇的琐事中参悟深邃的哲理。他们不会将处理琐碎的小事当作是一种负累,而是当作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过程,当作是做一番宏图伟业的准备。不厌其烦地拾起细碎的石块,日积月累构筑起来了却是高耸雄伟的城堡。只有站在城堡俯瞰脚下的壮美景色时,你才会体味到这些小事的重要。"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相反,那些对琐事不屑一顾,处理问题时消极懈怠的人,鲜有成功者.这类人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成功对他们来说就是等待一个天上掉馅饼的机会。

如何才能克服这种借口的蔓延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找借口意味着拖延时间,推卸责任。对一件事情,你完全有把握将它完成得很出色,但是由于惰性,你不停地对自己说“再等一会儿”、“等一等”,时间就在你等的过程中慢慢溜走,当你发现时,却又对自己懊恼不已。对此,我们应该首先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把握清楚自己的奋斗方向并制定一个相对中短期的目标,并为之而努力奋斗,这有利于你在找借口的同时与目标加以权衡,并马上行动以驱赶借口。然后就是不能让推卸责任成为习惯,也许你会否定这种看法:推卸责任可以和习惯联系在一块吗?有这么严重吗?是的,正是这种经常性的习惯在影响你的潜意识,你的潜意识进一步地影响着你的习惯行为。所以,我们应该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主动性,并让主动性与责任感带着我们驶向更为宽广的领域,尽情舒展与充实自己。并且,我们要让认真工作成为自己的好习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付之于行动,只有立即行动,才能平定心中的惶恐。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见证历程的辉煌。我们不愿让时光蹉跎了本应灿烂的岁月,不愿让退缩模糊了本是鲜明的路线,更不应让借口断送了本该属于自己的风采!

《谁动了我的奶酪》这本书同样让我深有感触,《谁动了我的奶酪》讲的是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和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的故事。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寻找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理暴露无疑:嗅嗅和匆匆立即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多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始终还停留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回忆中。他们抱怨着,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想明白了,穿上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留在原地,一无所获。文章只要讲述面对“奶酪”的获得、拥有、失去,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心态,由此产生迥异的行动策略。是像嗅嗅和匆匆,迅速开始行动?还是像哼哼那样害怕变化,否认和拒绝变化?还是像唧唧那样看到变化会使事情变得更好,并能够及时地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其实,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生活和学习中有太多的变化,变化无时无处不在发生,无论我们是否害怕变革的到来。如果我们能够尽快调整自己适应变化,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当我们面对变化时,我们会害怕,会感到无所适从,这很正常。只要我们能够认真科学的对待畏惧,它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避开真正的危险。我们无须拒绝变化,我们完全可以改变对变化的态度,在变化中享受变化,拥抱变化,迎接变化。

“奶酪”是个比喻,代表着我们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幸福、健康……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强烈变化和心理冲突,使我们常常在各种各样的变化中不知所措,追问着谁动了“我的奶酪”,抱怨着上帝的不公平,面对不了新的生活,陷入烦恼之中难以自拔。生活的迷宫是多么的大啊!当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后,为什么一定要沉浸在失去的痛苦、失望的无奈、决定的两难中呢?赶快找到自己的“鞋”,随着“奶酪”而变化,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这样才会发现更多的“奶酪”。

从另一方面来说,“奶酪”是一种通过艰辛努力而获得的优越状态。“奶酪”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拥有的核心能力。我们该如何把握和拥有呢?作为一种换位思考,我们对于常常向往着孟郊的“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的轻狂和喜悦,却难以体会“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李煜伤感情怀。作为这种对比,我们就需要把握今天,把握机会,学会细心保护和精心呵护,不要等手中的“奶酪”变酸、变坏,在无可奈何之中又惊羡别人的拥有。

哲学中讲变化是永恒的。尽管还有如同嗅嗅一般因害怕变化而否认变化,怨天尤人的人在,但如唧唧一样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变化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是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所致。原有的“奶酪”总有一天会消耗,我们该如何面对?卡奈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不要为打碎的玻璃杯而伤心,我们也不要为记忆中的“奶酪”而向往,那只会是“白头宫女话玄宗” 的无奈和一厢情愿的神往。我们需要的是发现适合自己的道路,摆脱安逸,超越恐惧,恃机而动,寻找新的“奶酪”。生活并不会遵从某个人的愿望,改变随时会降临,但积极地面对改变却会让你发现更好的奶酪,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新的“奶酪”总是存在于某个地方。

《第五项修炼》

一转眼,一个多月的寒假结束了,利用这三十多天,我略读了彼得×圣吉博士的《第五项修炼》,通过看书让我更了解了管理学,更了解了金融。

彼得×圣吉所创立的是学习型团队,他希望建立的组织模式能够更适合人们的工作。在一个团队中,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组成一个大的学习型群体,使人们在团体中都能以自己的理想为目标,不断的前进。同时在团队中不断发挥自己的潜能,敢于挑战极限,不断创新,帮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创造知识的成果。从真正的团队学习中体会工作生活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

《第五项修炼》一共分成五个部分: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第一部分:自我超越

认识你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金矿,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得最少的宝藏。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能。1980年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奥托发现:“一个人所发挥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战胜你的弱点,开发无限潜能。发现另一个自己。克服惰性,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确立全新的自我。

第二部分: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我们心中,并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思维方式,甚至可以是图像、或印象。在认知科学中,这个名词一方面是指人们长期记忆中隐含的关于世界的心灵地图,另一方面,也是指我们日常推理过程中一些短暂的理解。

第三部分:建立共同愿景

在人类群体活动中,很少有像共同愿景能激发出这样强大的力量。人们寻求建立共同愿景的理由之一,就是他们内心渴望能够归属于一项重要的任务、事业或使命。对一个组织而言,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充其量只会产生“适应型的学习”,只有当人们致力于实现某种他们深深关切的事情时,才会产生“创造型学习”。

第四部分:团体学习

团体学习,可以使团体智商远远大于个人智商。在一个团体里,个人智商往往都在120以上,而整体智商却只有62,以至造成三个诸葛亮,变成一个臭皮匠。团体学习的过程,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其作用是发挥团体智慧,使学习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五部分: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将引导一条新路,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森林。从对现状作被动反应,转为创造未来。从迷失在复杂的细节中,到掌握动态的均衡搭配。系统思考让我们看见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杠杆点。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能产生以小博大的力量。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瓦尔登湖》

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片:两行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中间,立着无数挺拔的大树。这是否是本书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暗示着我们别的一点什么?梭罗说:“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经过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我在想,在现实的世界里,现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环境之前,是否也该多一些自省与自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瓦尔登湖》又是属于现时代的。

梭罗以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勇敢的心灵为辅,踏上了通往瓦尔登湖的旅程。自己建造的小屋,捕鱼打猎,耕作思考然后写作,这些,组成了他三年的孤独之旅。

在他的世界里,少了华丽的别墅,高级的私家车,丰盛的饭菜,夺目的衣裳和珠宝等等。但他得到了应是他想要得到的——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他的言辞中,就夹杂着那安静的沉思,美丽的风景,种种迹象,他走入了风景和思想的仙境。

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建筑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我们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埋下了生态陷阱,因而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自己的无奈。我们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时,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为子孙的我们,却颠倒过来,蹂躏、奴役、称霸自然。

然而笑容还没来得及绽放,历史这块魔方已经从正面翻转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种在减少,人间变成污染的烟尘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图称霸地球的人类了。

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间多一处瓦尔登湖,人类就会多一条后路。这该是《瓦尔登湖》的一句隐语吧。《瓦尔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绿色经典文库”中的第一本,这样的定位,也是编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罗在书中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我想,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创造生活。

人应该学会摈弃复杂,学会简单。在最平凡无实的生活方式中寻求新奇,让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成长。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湖泊,一个能洗净自己心灵的湖泊,一个能让你变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的湖泊。
每一个人对文字的认知都不一样,也许有人会不认同我的看法,也许会不以为然,但起码我确实从书中找寻到了收获,我已经满足了。

1.《细节决定成败》

寒假在家一个多月,我细细读了《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从书中我获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很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悟出的人生真谛。众所周知,《细节决定成败》是汪中求先生总结多年管理、咨询工作的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及大量怵目惊心的案例写成的一部细节管理专著。汪先生是一个成功的营销专家和企业管理者。在书中他没有罗列一大堆晦涩难懂的道理,而是举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讲明了细节在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让人看了不禁啧啧称赞。这本书强调,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揭示了“细中见精”、“小中见大”、“伟大与平凡”的真理,也体现了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项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

细节决定制度。

海尔总裁张瑞敏先生在比较中国公司员工与日本公司员工的认真精神时曾说:”如果让一个日本员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员工会不折不扣地执行,每天都会坚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让一个中国员工去做,那么他在第一天可能会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会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会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后来,就不了了之.”鉴于此,他提出,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单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伟大来自于平凡,往往一个企业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复着所谓平凡的小事。一个企业有了宏伟、英明的战略,没有严格、认真的细节执行,再英明的决策,也是难以成为现实。“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来源于用心。

我觉得细节来自于用心。教师是世界上责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学习的职业。尤其是小学教师,你甚至无法完全地区分开教师和父母这样的角色,因为孩子在校园里,教师就成了“全职的监护人”,这份责任中有对孩子知识的传递,有思维的启迪,有习惯的培养,也有生活的照顾,甚至还有对孩子进行情感上情绪上的处理。谁的橡皮丢了,谁揪了谁的小小辫子了,谁流鼻涕了,谁又哭了等等,小学教师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去关爱孩子,当然还要加上些创意。老师还要想出各种办法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得用心观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点,用他们能够接受喜欢接受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才能实现让孩子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收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教师,亦深感学校无小事.例如每道例题的分析,板书的顺序,看似小事,却能在循序渐进中培养了一个人的逻辑性。再如:你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说不准你不经意中说的一句鼓励的话让他铭记在心,使得一个无所事事者变成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讥讽之言,让学生对你产生反感的情绪,处处与你对抗,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业、前途,更有甚者断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是屡见不鲜。俗话说“一句话使人笑,也能使人跳”,这一句话不正是细节所在之处吗?

细节来源于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琐碎的、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细节往往被我们忽视。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对一个单位来说也是如此,单位要成功,就必须把单位每个员工工做的每个细节有机地联系,协调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才能使单位发展壮大。

在工作中我体会到认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到这种热情。

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作一种乐趣,而只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只能永远做别人分配给他们做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虑到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确,细节在我们生活中表现出来的魅力是无予伦比的.你可能因为对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机会,从而体现了自身的价值,修复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细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会更强大,因为成绩与荣誉是一点一滴堆积起来的.没有小的成功,哪来大的收获.细节的文化底蕴与深刻含义往往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相反,对细节有一定的认知,能用细节来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聪明又成功的人.他们了解细节之美,能灵活运用细节给他们带来的财富,从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砾之中,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茫.细节是生活与事业中一些很小的闪光点,但它的作用却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从而忽视小节,结果不但没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败.因为他们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会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树连接而成,骄人的战绩更是无数细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细节,酝酿过程中的细节之美.只有这样,你才会取得不断的成功.

2.《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看完《细节决定成败》之后,我又拿起书店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深深地被它吸引了。《成长比成功重要》谈的正是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他们并不拥有一个比我们更聪明的大脑,所经历的教育制度和我们的也没有什么不同。那么,他们凭什么变得和我们不一样了?

30个“微软小子”的成长故事证明一个道理;所有天才都是教育出来的。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打败别人”,而是“成为最好的你自己”。作者把那些能够走向成功的学生概括为e学生:即enjoy(快乐地学)、eq(情商比智商更重要)、excellence(卓越)。

李开复、许峰雄、张亚勤、沈向洋、张宏江……书中每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段生动的点评,每一句诚恳的话语都可以成为成长之路上的坚实阶梯,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不断成功。

“成长”是一个关乎教育、人才乃至整个社会的话题。“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这是一个多么有味道的句子,这是一个给人截然不同的感觉的理念。在中国这个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要提出这样的理念,是很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的。成功是一个人的目标,成长是达到目标的道路,但这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有的人没有能坚持到终点,有的人在挫折面前低下头来,也有的人能用正确的方法和坚强的信念取得了成功。

凌志军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一书,其中记录了微软亚洲研究所30余位研究员的成长故事,是一个关于教育、人才、社会的记录与总结。书中记录了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成长的成长。作者从“微软小子”的成长生活中,采撷一些平凡但隽永的小故事,他以他独特的论述,使这些小故事变得精妙独到,在这些故事里,我们看到了欢笑、悲伤、激情、惆怅,我们看到了一大批聪明、主动的孩子,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直至成功。凌志军希望借这本书,让国人改变对教育的看法,希望更多的中国学生能在这本书的鼓励下,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从思想认识上来说,做事情要注定成长更重要。有句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谋事即为过程,成事即为结果。它已经告诉我们,人所应该做的只是去某事,人的责任也只是去做,去感受这个成长。通过成长,获取经验,方法,教训,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既然已明白成事在天,又何苦去看结果呢/我们的奋斗只在于拼 搏的成长。只要尽为己所能,就够了。结果真的无所谓。从客观事实上分析,做事情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做一件事同样都成功的人,我们更尊重那些告自己努力而成功的人,会看不起在成长中用卑鄙手段达到目的的人,为什么他们做事有同样的结果却得不到同样的认可呢?做一件事同样失败的人,我们仍然佩服那些付出自己努力的人,就像项羽,楚汉之争,他终以失败告终,但历史百年,他在世人的眼中永远是一位英雄。为什么同样是失败的结果,却有着大相径庭的后人评说呢/正所谓,不以成败论影响,不看结果看成长。再举一个例子,拿化学课来说,如果做事结果比成长重要,那我们只要董老师告诉我们一个方程式的反映物,生成物与反映条件就行了。有何必费钱费时的让老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之后,换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呢?着就是成长的重要性。

感性上来说,没有成长就没有结果,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乌批邦”吧,它的提出者没有亲自去争取自己提出的理想世界导致无批邦永远只能是空虚社会主义,而后来者亲身实践完善了一个争取的成长,才成就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由此说来,中结果轻成长是不是容易导致人去空想却不付注实践呢?很明显对方辩友承认了这一点,否则,就不会深思熟虑为辩论会去做准备了,而只会空等结果。

当我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那又怎么样?这一个结果可能是下一个成长的开端,或者说它本身就包含于生命的成长之中,而重要的是我们体验了奋斗的艰辛,体验了努力拼搏后成功的喜悦,这就足够了,当然,结果并不是不重要,它可以是某一时期内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理由,它可以是旗帜,可以是号角,但不是目的,我们的牡丹是趁着年轻,尽可能的去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体验是一种成长,生命是一种成长。

我们所能做到,只有在走的成长中去体会,体会成长的成长中蜕变的痛苦,体会流量陨落的瞬间心的裂缝,然后在体会中学会长大,在体会中等青春散场。

结果在远方,成长在路上,路,在脚下。

有人说,人之所以和野兽不同,就是因为人学会了思考,而野兽更多的是按照本能行事。区别于野兽,人类会思考人生,会探寻自我,会研究存在的意义。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类在不断的探寻中进化发展,渐渐形成了如今的人类世界——复杂而瑰丽的世界。无数的实例告诉我们,只有学会反思自我的人,才有可能摆脱庸碌无为,在历史的星河中成为耀眼的恒星。

古往今来,有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留给后世众多的著作,里面记载了他们的思想,传播了他们的精神,指引后世人们去理解、效仿,甚至超越。而《沉思录》无疑就是众多闪耀先人智慧的著作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写作《沉思录》的作者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斯多亚派着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早已消失在时间的洪流中,他的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他的思想早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看重这本书。然而,不可否认,自古以来,我们总能从不同的伟人身上找到某些共通的东西,完全凭借运气而成功的人不可能存在。坚毅、富于探究精神、善于思索、强大的实践精神、善良的内心种种种种美好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通俗的说,我们要学习的是他们的精神,但我们自己也要有主见,一味的照搬书本是万万不行的。首先了解著书者的思想,继而从中借鉴我们需要或者认为一定要坚守的思想品质,正是一位合格的读者应当做到的事。当然,一本合格的思想巨著,是肯定不仅仅只是阅读一遍就可以的,反复的理解阅读才更有助益,否则半本《论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帮助赵普治天下的。

《沉思录》的第一卷就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一卷中,马可.奥勒留叙述了很多他从他人身上学到的优良的习惯和美好的品质。可以说,有很多甚至是相当繁琐和细小的生活细节——譬如说他从拉斯蒂克斯学会了以朴素的风格写信。他善于看到他们的优点,并且乐于学习这些优点,使之成为自己的闪光点。在第一卷里,你可以找到交友心得,读书方式,大度、友善、简朴、谦虚、善思等等等等的生活经验。看过第一卷,不由得就会想起《论语》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这句话。虽然我们中国人有很多都能流畅的背诵此句,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去实践——更多的人会选择注意周围人的缺点,而非关注他人的优点。就这方面来说,显然马可.奥勒留这位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做的更好。就我来说,马可.奥勒留更令我佩服的不仅仅是关注他人的优点,并且学习它们,而是他在关注他人优点的同时不会单纯模仿他人的行为。他有更好的选择——思索这种行为背后代表的品质并贯彻它们。一般来说,好的行为习惯的确有助于人的成长,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内心的东西。举一个比较中国化的例子:酒肉和尚。一般来说,酒肉和尚是比较令人讨厌的,因为在传统观念中,和尚应当遵守清规戒律,保持身心的洁净,因此喝酒吃肉是违反和尚的戒律的。然而,在中国对于酒肉和尚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和尚犯了吃荤这一戒律也没什么大不了,只要心怀佛祖,一心向佛就行了。坦白说,我是这种说法的支持者。真正的“佛”应当是精神和灵魂上的,不必太过拘泥于形式,形成食素、朴素生活固然有助于帮助人们摒除俗世,避免被万丈红尘所扰,但太过在意也会成为一种执念。因此,当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模仿他们的行为模式等外在表现,而是应当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更深层次的东西。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那种能力看清楚,所以适当的模仿也是完全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仅仅是不单单满足于模仿而已。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马可.奥勒留身上学到很多。

对于哲学,我研究并不深,事实上,有时候我很难理解哲学先贤们的著作,因此不得不逐字逐句,反反复复的思索同一个句子甚至同一个词语才能理解他们伟大思想的冰山一角。因此,厚颜的说,在整篇《沉思录》中,我理解最深、感慨最深的就是卷一,至于剩下的十一卷,我只是能够读懂一些皮毛,就整体印象来说,看完《沉思录》,觉得在某些思想上,它和我国古代所有的“道”的思想有一些共同点。马可.奥勒留是斯多亚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斯多亚派哲学主要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系的一部分,是神圣的火的一个小火花,他自己也可以说是一个小宇宙,他的本性是与万有的本性同一的,所以,他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力图在神圣的目的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达到最大限度的完善。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率自己,正如它统率世界一样。在《沉思录》中,马可.奥勒留的确描述了很多条他思索的有关自身和宇宙关系的内容。所以,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nature有"自然"、"本性"两层意义),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马可.奥勒留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事实上,身为一名帝国皇帝,他无疑是并不如何成功的。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尔克马奈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呆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这部写给自己的书,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这一本书可以说是他毕生思想智慧的结晶,即使作者本人的命运并不顺遂,但在《沉思录》中,我们仍可以看到它其中所蕴涵的那种胸襟博大的世界主义,那种有关自然法和天赋人权、众生平等的学说,就算越过了漫长的时代,对近现代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实践仍然产生着影响。

然而,《沉思录》中所表现出的思想也并不能说是完全真确的。斯多亚派哲人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一切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们恬淡、自足,一方面坚持自己的劳作,把这些工作看作是自己的应分;另一方面又退隐心灵,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宁静一隅。我们一方面看到斯多亚派哲学精神的巨大力量,看到它如何泯灭社会环境的差别而造成同一种纯净有德的个人生活;另一方面又看到这种精神的相当无力,它对外界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几近于零,因为它本质中确实含有某种清静无为的因素。尽管我们都承认马可.奥勒留的思想境界的确很高,可他的思想并没有帮助他巩固古罗马帝国的政权,阻止这个伟大帝国的颓势。有时伟大的思想的确可以改变现实,但有的时候,正因为现实需要,某些思想才能显示出伟大。任何思想,都不应该脱离了现实而存在。在斯多亚派哲学中有令人感动的对道德人格的高扬,但也有令人泄气的对斗争和进一步超越的放弃。它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青年人来说,走这条路也许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美国一位教授、《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费迪曼认为《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说它甜美、忧郁和高贵。有人是这样来解释它的:它的高贵,也许是来自作者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它的忧郁,也许是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或许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甜美、忧郁、和高贵,但我相信,经历岁月的磨练,我一定能更好的了解作者,了解他的思想,甚至是他的流派。。

因此,就现实条件来说,在更为快节奏、注重效率的现代世界,《沉思录》能够帮助我们浮躁的心淡定下来,使我们更为冷静的对待自我,思考自己的人生,但在我们这个年纪的青年,大可不必学习其中比较消极的思想,在我们这个年纪,永远都是最有资格说“我要一搏”的!我们可以欣赏“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但是,请不要过于在意,在这个年纪,无所顾忌的去闯才是真正的肆意!或许,当一切波涛都归于平静的海湾,当岁月的痕迹爬上我们的脸颊,我们可以再沏一壶热茶,静坐于午后的阳光下,翻开《沉思录》,静赏书中落花,与马可.奥勒留再一次相约书中,到时候,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当年的罗马皇帝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沉思。

在知识更新日益剧烈的时代,重视人的再教育、终身教育,是面对新形势的有力举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范的榜样,感召的力量。

当我拿起学校极力推荐的《第五项修炼》时,看着那些环行线路图和那些专业术语,有些为难,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么能以连续三年名列全美畅销书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学校的推荐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书时我就强迫自己以读小说读散文的感觉来读。还真的有效,看来真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呀!慢慢我读懂了。呵,那感觉真的像作者彼得、圣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个小学生样端坐着,听着他从内心深处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为我开启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经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语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还有那些我还是有些不感兴趣的图表,都在给我以启迪以思考。

在《第五项修炼》中,五项修炼被划分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和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边影响的一面镜子;“改善心智模式”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愿景”培养成员对团体的长期承诺;“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力量,使团体力量超乎个人力量加总的技术;“系统思考”极其务实,可以使我们了解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距离,它的精髓是用整体的观点观察周围的事物。融合五项修炼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学习型企业组织模型,其中的系统思考是核心, 是动力,是扫除学习型企业智障的主力军。

读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后,对"学习型组织"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

一,创建学习型组织必须是自主的,是自愿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我们自己切实有这种迫切的需求,才会有效果.如果是上级的指令,是上级的要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应对式的工作观;同时必须不是赶时髦,不是追风,否则只会是形式主义.因此主动与迫切,这两点事关创建的成败.只有发自内心的,是出于对事业的爱,才会有成效.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在为事业打造未来。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没有模版,没有模式,没有地图。

创建的实践中,才认识到原来我的认识有误区。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过去我们搞什么东西都习惯有什么"模式",强调一套方法和方式,拿过来就能用.现在看,这本身就不符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每个组织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创建的切入点也会不一样,我们强调的是差异化,是个性.达到的标准是不断变化的,这需要你自己不断设定,惟有此,才会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系统工程。

或许我们不知道学习型组织是什么,但我们一定要弄清学习型组织不是什么.学习型组织不是一项活动,我们必须明白创建学习型组织是可持续的,是永无止境的.这就符合学校的"第二曲线理论".这样我们才会使组织内部的变化超前于外部的变化,才会保证组织内部有足够的活力,保持着核心的竞争优势,达到永续经营,基业长青.既然我们找到了创建学习型组织这条路,我们就不怕路远.

四,扩展组织创造未来的能量,保证拥有组织需要的持续增长的学习力,这需要全体成员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们对过去的理论基础研究少,那么,现在市场的要求,需要我们来补上这一课.以改造我们的学习,改造我们的管理,提升我们的业绩。

在这本书中我还喜欢一个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放在沸水中,它会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惊吓它,它将呆着不动。现在如果你慢慢加热,当温度从华氏70度上升到华氏80度,青蛙仍显得若无其事。甚至自得其乐。可悲的是当温度慢慢上升时,青蛙将变得愈来愈虚弱,最后无法动弹。虽然没有什么限制它脱离困境,青蛙仍留在那里直到被煮熟。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青蛙内部感应生存威胁的器官,只能感应出环境中激烈的变化,而不是针对缓慢渐进的变化。

大部分动态性复杂都是处于缓慢渐变的过程,极不易察觉。即使察觉了,已经为时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质是突然变坏的?交通是突然拥塞的?健康是突然变差的?孩子是突然变坏的?……

所以我们要学习看出缓慢渐进的过程,放慢自己认知变化的步调,并特别注意那些细微以及不寻常的变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运。

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当阅读到第五章时,有个例子:在学校中,老师对学生的看法,会影响那位学生的行为。珍妮个性害羞,她在新学校第一学期的成绩特别差(因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老师于是认为她懒散。下一个学期,老师给予珍妮的关切更少,她的成绩于是更不好,因而个性更退缩。随着时间的过去,珍妮陷入一个恶化退缩的旋涡之中,被老师冠上不认真学习的标签后,她更加封闭。于是,被老师视为才能高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切;而被视为才能低的学生,他们的成绩却因增强的反馈而更糟。最后演变成“差者愈差、优者愈优”。我认为老师应该公平对待学生,不应该片面的去评价对待某个学生。

 通过阅读,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及组织中几种潜藏着的巨大力量来源——它们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却是最不明显的。当掌握这些力量,个人的生命空间会变得很大,才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为出色团体中的一分子,并在这个团体中,一群人以极不寻常的方式在一起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补长短,为共同的大目标全力以赴,并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一部《沉思录》,一部《杜拉拉升职记》,一个寒假在这两本书的陪伴下变得充实而精彩。两本书虽然风格不同,却都让人受益匪浅。

读完《沉思录》,作者马可·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 面对宇宙自然, 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正如《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 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 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 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 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以下几点就是读完《沉思录》的启发:博采众长,传承美德:正如他在《 沉思录 》中指出的,好的品德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我们 也要以此为鉴,学会 善于取人之长,丰富知识、提升境界、弘扬美德。

正确对待自己、他人,有一种包容的心:《 沉思录 》作者反复强调人的社会性,人不是孤独存在,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我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将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坚持顾全大局、维护社会利益:《沉思录》作者提醒自己和他人,要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这是作者顾全大局、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一种崇高精神境界。

正确对待人生,乐观面对生死,抓紧实现人生价值;作者把生死看成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坦然面对它,并不是消极等待死亡,而是珍惜生命、正视人生价值。

与《沉思录》相比,《杜拉拉升职记》是一部风格迥异的书。我看完了这本书,是慢慢的认真的看完的。这是一本贴近现代生活的书,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一个真实写照。看完之后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吧:生活可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二十出头的杜拉拉初进公司,在复杂的多重关系中,杜拉拉不断进行正面的自我调整,终于百炼成钢。她是一个靠着彪悍的性格和工作的韧劲成长起来的草根,遇到挫折时,她没有退缩,恰逢机遇时,她适时抓住。结局是完美的,无论她的工作和爱情,但过程是曲折的,可贵的是她挺过来了。看到杜拉拉一个柔弱的南方女子在一家全球500的大企业中打拼的过程,让我明显的感觉到职场上危机四伏,任何一个人在企业中随时都有被炒的可能,要想在企业中有所成就光靠技术和一张嘴皮子是完全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有比别人转的更久更快的脑袋!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有两点:一是“改变”,二是“思考”。对于刚刚踏出校门的人们,每个人都会怀揣各种各样的梦想,然而当你真正步入一个公司,处于一个职位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其实现实与自己所想象的情况是不同的,这样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则会顺流而下,然而时间和实践证明往往后者会走的更远、更好、更顺利,而前者多会在抱怨中生活。因此,当你发现自己不适应当前环境的时候,我觉得其实改变自己比起改变环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实用和实际一些。这样在工作中不论环境如何改变,你都可以应对自如,因为你本身就在改变。而另一方面,对于工作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你的身边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还应具备的就是“思考”。其实在工作中会思考的人要比只会努力的人更轻松、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做为一名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我们也很快将要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我认为向杜拉拉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于改变勤于思考。
不能说看完《杜拉拉升职记》就会让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有一个很大的改变,但至少可以让我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尽量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吧,无论得失,抱着学习的态度工作,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我相信付出一定会有回报。

看完两本书,学到了很多,但人生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我们会继续努力。

这个寒假中,受朋友推荐,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杜拉拉升职记》。说它很有意思,一方面是因为它的语言简练、不罗嗦,却又不乏诙谐幽默,像是在简简单单的像你叙述一个故事,处处引人思索、暗设悬念,让人想一探究竟,舍不得放下;当然,故事情节很贴合生活实际,虽然生活,却一点也不觉乏味,看了之后便有种冲动,想见识一下所谓的外企生活。

这本书主演讲述的是一位刚踏上社会的女大学生——杜拉拉的求职经历。她毫无背景、姿色中上、毕业于某知名大学,和大多数大学生有着差不多的条件,但却凭着自己的特质,一步一步成为了世界500强的hr经理,那时,她还不满30岁。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也是不大能够实现的,特别是对于一个30岁之前的女生来说。但杜拉拉,这位女子,却完成了。

刚刚毕业的她也曾遇到过求职的坎坷,例如在民企干过一段时间后,但受不了民企里的种种风气,于是辞职了。经过了差不多3年的打拼,她终于进入了世界500强的db公司,做上了销售助理,继而又通过自己的努力,升为了行政主管,然而她又不甘心止步于此,一步一步向人事行政经理进军,事实证明,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成功了。

我觉得杜拉拉这位女子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将来我们可能也会进入外企工作,而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真实实的外企职场的世界,有很多的职场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杜拉拉她很勤奋,当她的上司玫瑰把上海办事处的装修工作都丢给她时,她完全没有经验,为了不出差错,每个细节都由她亲自把关,与装修队、供货商反反复复谈论琢磨,经常加班到10点之后再回家。在升为了行政主管之后,她也经常加班,把工作做得一丝不苟,很得上级的赏识。

其次,她的执行力很好。不仅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得一丝不苟,而且凡是上司交代她的事情,她都认真对待,把事情做得漂漂亮亮,从不让上司担心。因此博得了上级的好感,为她的升职奠定了基础。

再次,她善于思考。应该说她的情商很高,善于和人打交道,并且在看到自己虽然能力强,却不受到重视时,她采取了一些办法,不仅使上级知道了自己的能力,而且还和他们拉近了距离。

杜拉拉的特质还有很多很多,敬业、灵活应变、善于总结、有进取心等等,使我不得不由衷的佩服这位女子。

“变是唯一不变的”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过,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就阐述了这个道理,通过一个类似寓言的小故事阐述了这个深刻的道理。这本书同样丰富了我的这个寒假。我喜欢这个类似动画的故事,书中的两个小矮人和两个小老鼠是那么的别出心裁。

“奶酪”在书中有着很深刻的寓意,不同的人对“奶酪”的理解是不同的。它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一幢别墅,可能是一片心灵的宁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奶酪”,当然每个人对于“奶酪”所采取的行动也是不同的。当我们没有时,我们不断的追求,而当我们拥有了梦寐以求的“奶酪”,我们又会觉得理所当然,使它成为我们的附庸,直至我们失去它时,才会觉得后悔感到难过。这是很多人都很熟悉的感觉。

有句成语叫做“居安思危”,我想这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正如奶酪墙上的话所说::变化总是在发生,他们只是不断地拿走你的奶酪,不论你处在什么职位,什么状态,不可避免的会与身边的机会擦肩而过,一瞬间你就有可能从世人所仰慕的大圣人变成一无所有的乞丐,你的再多的奶酪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

所以,请珍惜你的奶酪。

  • 0
  • 顶一下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admin | 阅读: 次

会议参加者礼仪与座位座次

大学生职场礼仪


相关文章

  • 外语专业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 倪 晓 庆 一.寒假计划 自从考完一级,整个人都松懈下来了.结果考试都应付过去了.直到知道自己一级成绩,居然没过.一下子泄了气,所以想着要在下学期要好好努力,争取把一级过掉. 我知道自己的薄弱点是听力,这或许是学习外语的所有人的通病.之前也是想着每天要抽出时间练习,但因为没有计划,又没有恒心,所以到 ...

  •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培训机构代理)
  • 匆匆的一个假期又要结束了,现在我来总结一下我的假期社会实践. 因为父亲是是音乐老师,每个假期都会开办音乐培训班,加之自己也擅长几门乐器,所以几乎每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就是帮助父亲辅导学生.可是今年却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教育局明令在职教师一律不得办各种补习班,所以这次所有学生大多数是我教,这也让我不断的承 ...

  • 大学生寒假调查报告范文
  • 景观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从艺术设计的大方向之中细分化的具体方向,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论基础,掌握使用各种计算机设计应用软件与独特的设计理念的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主要从事外部场景设置,园林景观设计,各种场所的功能分区的设计工作.本专业是为适应目前我国国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培养具有现代设计理念人才 ...

  • 与学习有关的赠言
  • 学习篇1.大学里至少应该用一半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2.能不挂科最好不要挂科,不挂科的经历才是最完美的。 3.上课时最好不要迟到,最好不要吃东西,最好不要天天都占座,不到万不得已时最好不要逃课。 4.如果进校时选择的专业是自己不是很喜欢的,可以通过辅修或者旁听,去延续自己的梦想。 5.最好 ...

  • 外语系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
  • 长城学院外语系社会实践活动策划书---全民学英语活动 一. 活动目的及意义: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增进,学英语不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而是时代的需要.世界因沟通而精彩,英语使沟通无极限.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的使命,此次全民学英语实践活动即响应 ...

  • 20XX年大学生关于职业规划的社会实践报告12篇
  • 不知不觉中,我已经步入了大三的行列,同时也进入了一个必须考虑将来发展的阶段。 由于美国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引发全球经济危机,许多公司收缩开支,压低成本,而当中人力成本便成为了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于是今年的大学生找工作似乎变的比往年难。毕业生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及毕业后的出路选择都随着这次危机重新进行了“洗牌 ...

  • 大一新生寒假打工实践报告
  • 放假前就已经决定在大一的寒假期间去打工,希望以这种方式来充实自己,挣些钱来供给下学期的生活费用,因为自己的确不小了,为家里减轻负担已经不该再是空谈.一月十五号我们正式放假,为赶十七号凌晨火车十六号晚上我和同寝的一位同学前往火车站. 十八号早上四点多我们随同其他伙伴在中介的带领下来到江苏吴江一家名为亚 ...

  • 西餐厅服务员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  实践时间: 2012年2月x日至x日   实践单位: xx西餐服务有限公司   实践内容: 西餐厅服务与西方礼仪培训   实践目的: 通过实习了解西餐厅的基本操作过程, 掌握服务技巧提高服务水平,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随着生活方式的更新和社会交往的活跃,我国吃西餐的人越来越多。在组织的涉外 ...

  • 旅游专业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 短暂的寒假即将过去,快乐的时光弥足珍贵,但那短暂的经历总是耐人寻味的。这短短几天的社会实践有汗水,有欢笑,更有沉甸甸的收获。   作为一名大一新生,对缤纷多彩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在大学的第一个寒假里,我希望能与以往有所不同。自从走进了大学,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 为 ...

  • 人事考察报告
  • 关于xxx同志的考察材料 xxx,男,1963年7月出生,河北辛集人,群众。1984年6月河北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获大专学历;1995年7月河北大学英语专业高师函授毕业,获大学本科学历。1984年7月在辛集中学参加工作,1999年9月任高级教师职务,现任xx中学英语教研组教研员。 xxx同志热爱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