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类学讲义整理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 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二、什么是教育人类学?

(1)

(2)

(3)由探讨人的本质到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改变的一门学问;

(4)提出人类学问题,在教育学科内加以解释,一方面解释教育的现象和教育行为的建立,另一方面解释对人的要求的正确观点;

(5)尝试将人类学问题卓有成效地应用于教育学方面,所涉及的不再是教育学的某种辅助科学,也不是教育学科的补充性分支学科,而是想从人类角度出发重新说明整个教育学的一种尝试„„为避免误解,我宁可不称教育人类学,而称教育的人类学考察方式,或者称为教育学的教育学

(6)从人类角度来探讨教育与人的完整性的关系的科学:话语不可替代性,维护学科根基。

三、教育人类的问题域和分析框架

博尔诺夫《教育人

类学》

(1)历史回顾(2)

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察

方法(3)人的可教育性

(4)教育气氛(5)非

连续性的教育形式(6)

危机和新的起点(7)客

服存在主义(8)人类学

对空间的解释(9)人类

学对时间的解释(10)

人类学对语言的解释

(11)培养独立判断教

(12)结束语

四、文献综述

1.为什么需要文献综述? 茨达尔齐《教育人类学原理》(1)引言(2)人是有思想的生物(3)社会化教育(4)教育与教养(5)学习理论(6)游戏与劳动(7)人的学习能力(8)教育目的(9)结束语 周德祯《教育人类学导论——文化观点》(1)绪论(2)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3)文化、文化知识及教育(4)教育的社会文化脉络(5)学习人类学(6)从泛文化观察教育的文化过程(7)人类学知识在教育上的应用(8)结论——面对未来的挑战

认祖归宗、终点——起点;间接引用、吃透观点、简洁

2.已有的文献综述的类型:①列举式②类型式③层次式“从„„到„„”④代表式:以富勒为代表⑤对比聚焦式:前面在做什么,当下要做什么?⑥总结式

3.什么是理想的文献综述:①要有数量的分析②要有代表介绍③要有类型的发现④要有视角的呈现⑤要有启发说明⑥要有缺失表述

第二节课作为概念的教育人类学

(一)概念分析的方法

1.横向分析:相似:表演——表现、表达;相邻:学科、语言、语种;

2.纵向分析:时间、概念历史

3.纵横交织分析

(二)什么是好的概念分析

1.要有针对感:相对感:相对艺术、技术是假的;

2.要有层次感:第一层次:前提性和整体性;第二层次:人、实践、文化、种族或组群、濡化、涵化、人种志等共有性概念;第三层次:教育;第四层次:学校文化、教育目的、彼此参照、相互说明。

方法论:它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它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多层次、多类型立体、多面、有机联系

3.历史感:概念史

4.新奇感:创造新概念:原创性

(三)教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文化——文化观

“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是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哲学人类学》蓝德曼

1. 第一个层面是词源学角度,历史感:

中国:文“纹”,化“造化”:“观乎天文,以时察天下;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亢龙有悔,伦理:他永远是你舅舅;道德:登报谴责;

外国:culture:耕耘、栽培、种植;神学、基督教哲学;

中外比较:西方更多地强调一种凭借内在的生命力而生成的的价值规范;中国则更强调对某种给定的人伦关系的纹理的观察,以及在用这外在的规范、约束人的行为。

同:人为的,文化表现、表现载体、文化表达

2. 不同学科及其内部不同流派的角度

(1)在生物学人类学意义上,文化是人类的第二性;

(2)哲学:承接了非特定化和专门性;

(3)教育人类学:人类先天脆弱的部分,动物的可能性(更多依赖于遗传基因密码)①文化进化论:精神性创造物;②文化功能主义者: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习俗、环境、制度体系,摘苹果③历史特殊论角度:特定社区的所有习惯及由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们的活动;④新进化论和文化哲学:怀特、卡西尔

3.教育人类学角度

★文化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某个人都以某种文化方式存在着:《城市季风——北京人和上海人的文化精神》文化逻辑,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人生。 ★文化具有多重词性:

(1)名词:人类已有的各种形态的创造物——已成物“积淀说”,从物质、精神、制度以及各种行为方式,他们经过岁月的淘洗和沉淀,汇集于书本和各种人造物中;

(2)形容词:表明一个人的修养和所受教育状况,它往往蕴含某种等级观念和评价标准:下园、下学校,文化分析、文化逻辑

(3)动词:是动态生成的,从存在的意义角度来谈存在的内涵:价值——内涵;他不再将存在作为名词,而是将其作为动词——“去存在”,说人是在努力成就一个人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人,它总是有意无意中把已有的各种“文”转化到某一对象的精神世界之中(以文化之,教学即转化),这个对象既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也可能将来要到这个世界上的新生命,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即使化之为对象,即人的生命不断增添的“文”,以使精神生命不断丰富、博大、优雅,也使文化本身有所改变,有新的意义与内涵,新的形态得以生成。转化性创造、创造性转化,再造新文化、新传统。好的管理者再造一个新传统让后者来延续; ★文化与人的生命有关,它是人类的生命发展的基本生境,即文化生境:冯恩

洪进五星级酒店前的自我修饰,文化建设,校长、教师都是设计师;

★文化具有育人价值,是一种教育过程,发挥这一价值的活动就是实践,即教育实践;

★文化与人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克服点状、割裂、二元对立的思维,进行关系性思考。

(一)人的通常图景

① 人是能使用符号(符号可以超越自己的已有处境、表象思维是超越) 的动物:中国大猩猩、非洲大猩猩,人是使用符号、理解符号的动物、创造符号、学习符号,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

② 人是游戏的动物:做研究需要灵性、好玩、自由自在,人懂得游戏、 爱情与美感,创造了丰富的人际关系、以及发展了独特的爱情与美感的体验,教育学、教育之美

③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教师的精神品质、人是没有神采,晚年的闰土, 语文老师的文学气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④ 人是伦理的动物:人具有意志自由,但也有责任,而且有伦理必须遵守, 分工——责任——担当——成长与发展

⑤ 人是探讨的动物:人有好奇心,愿意去追求答案,他意识到死亡、也关 切宗教,思考超越有限的生命

(二)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人

① 以可能性为前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的生命——以可能性为现实,赋予 新的可能性

② 不断生长的生命,具有不确定性;

③ 具有选择的权利和有待赋予主动选择能力的生命;

④ 具有开放性、未来性的生命:朝鲜、韩国士兵的站姿;我向封闭,筛选性的倾听,自我板结

⑤ 处于教育关系中的生命:师生关系,教育永远脱离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 交流 培养什么样的人?理想的人?培养健康、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从愤怒到奋发,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直面现实、基于现实:人的潜能是有限的,但挖出来的东西是有限的,潜能就似一个人的射箭的射程,只做自己限度内的事情,限度以外的做了也是徒劳无获。 明自我:优势、劣势、潜势;明他人:对他人的生命有敏感、有尊重、有敬畏;明环境:主动发掘利用有利的环境;对不利的因素规避、化解,迎接挑战——主动创造挑战;以色列钱、西装、蒲公英的种子。

种族、族群和民族

种族:生物学群体意义上的概念,班顿:世系、类型、地位、阶级,人种的体质特质,文化发达及智力结构挂钩,这是种族主义的根源 生理——体质共同体

族群:具有语言、种族和文化宗教特点的人们共同体,有形结构、行为结构、认知结构情感——文化共同体

民族:表示拥有或者追求自己独立政府的地缘性人们共同体 情感——政治共同体

第四次课

观点1: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共同合作研究,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为目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点2:是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的一种研究模式;

观点3:它是适合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观念、研究类型(研究范式)。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究综合性:行动研究更为多样;

研究方式:边行动边研究;

研究主体:教育实践者;教育者;

研究地点:自然真实的环境;

研究对象:聚焦于某一点问题;

研究目的: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问题(传统的经典的民族志研究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研究成果:实践者和理论者共同分享共同使用;只会和文化圈中的人来分享; 扎根理论:它是一种定性研究的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理论的相对面,什么样的筐子!!!

学科理论范畴;相对于定性,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从属的理论范畴不同,扎根理论更为广泛!

研究方法:表达混乱、描述不清;方法的表达和阐述、你的研究方法为你的论文增添了哪些亮点。

二、从民族志到田野研究

1.民族志不是一个孤立的方法,而是一个综合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

《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方法论》 读者定位

有方法意识,但是没有方法论的意识;树木和森林;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论:具有开拓意义。层次性,结构性、立体性。

方法和研究对象、问题的关系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合于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适切性问题。

(1)学科特点;清清楚楚一条线、模模糊糊一大片;教会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程少堂:语文味;川菜菜单;沧桑感;概括能力、创新能力——能级;语文教学标准化;

(2)教学内容;

(3)考虑学生的基础:《从教育研究到教育研究方法论》

(4)教师个性——窦桂梅、薛法根:有呼吸、有体温、有感情的方法 适切 历史意识:发生学意义上的思考:节点事件;视角意识;层面意识;从外围向核心逼近;从核心向外围拓展;以小见小

技术、艺术、本体论——人的存在与发展;生命体验;惊异之心;

人有表演和观看表演的需要!人就是在自我表演、观看他人表演和模仿他人表演中成长和发展的!

2.人类学的主要方法论是民族志的田野工作,其核心是严格的参与观察。

3.马林诺夫斯基

确立了新的研究范式:既确立了功能主义人类学或科学人类学把田野作业、理论或主题民族志等三要素相结合的范式,也成为了被当代人类学界普遍奉行的具体操作规则的来源。这些规则大致包括:(1)选择特定的社区;(2)一年以上的现场调查时间;(3)对当地语言的掌握;(4)先从本土的观点参与体验,随后达成客观的认识

其二是形成了人类学界的共识:无论何种研究对象,都要求研究者和所要研究的对象建立和谐关系、进而通过重复性的参与、观察、提问和聊天,收集到自然情景下关于人们实际行为和事件的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是其他方法无法得到的:现象——涌现之象

庄孔韶:并非到了村寨就是做田野,就是人类学家了,我们讲到田野工作,我们讲到参与观察,你要在那个地方至少住上一年(一个农业周期或一个牧业周期),干部下乡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小说家体验采风也差不多,为什么和人类学家不一样呢?因为干部带着政策下乡,小说家为了体验生活、寻找事件、任务、冲突。因此同样调查一个村庄,这三种人脑子里东西都不一样,写出来就不是一回事儿。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去做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家是很离谱的,就是说从一个生物的人到一个文化的人,有很多方面的问题,人类学家首先定位于人类学,同时也应是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杂家,专家与杂家的结合,才能够有助于研 究,读书训练、学术训练、林耀华: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语言学(汉语、德育、法语、英语)

确立了分析材料的核心要素:未有符合了以下条件的民族志材料才具有无可置疑的科学价值:我们可以分辨出哪些材料是由直接观察与土著人的陈述和解说得来的,哪些材料是基于作者基于他的常识与心理领悟得来的。

4.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的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强调面向事实本身,关注具体的教育事件;

二是强调事件在整体中、事件在背景中,这是自然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精神。

这一精神塑造了人类学认识世界的独特眼光:以整体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三、什么是田野

论述一: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患者浪漫的想象跑到哪里生活,在与人民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的生活故事,最后又跑到自己原先生活的地方,开始有条理地叙述哪里的所见所闻。民族志的写作方式

论述二:人类学家主张,要认识人文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地观察具体的人的生活,而要进行这种观察,人类学要求运用的是观察的第一手资料,在实地钓场中,人类的假集中在一个地点住上 一年以上的时间,把握当地年度周期中生活生活的基本过程——过程研究,活的研究!!!横向式研究(结构、要素——跨文化能力,死的研究,静态的研究),与当地人形成密切的关系,参与他们的家庭和生活活动,从中了解她们的社会关系。他们所获得的社会知识写成专著或报告,可以集中考察当地社会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整体表现这个地方的社会风貌,总的做法还是整体论的。人类学家把这种基于社会文化整体的观点携程的专著或报告称作民族志。虚实结合、纵横交织、载体、路径、教师实践智 慧的生长逻辑:

具体表达:

观点一:人类学家的田野是具体的看的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地点,而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人类学家进入田野,期望从他们的的脚下获取泥土、像其他田野科学家一样,他们旨在发现由凌乱的、血肉般的、扎实的等形容反复描述的现实生活。文学家——描述,文学家、作家的本领。当叙事很热时,又有多少人具备叙事研究的能力呢?

是田野训练造就了真正的人类学家: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转化。人类学知识均源自于田野调查。

田野工作以最大的文化差异为前提假设,非本土的调查现场(质朴的、传统的、现静态的),以及对从来没有被做研究过的田野地点的寻求,越不熟悉的地方越适合做田野研究。

首先,是田野与家的分离、以及相关田野地点的纯正级序的创建;其次是某

类知识的马犬及其对其他类知识的排除;

一是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原始人类;未经污染的、人工化的文化的完整性 二是通过远足他乡、体验文化的差异性和局限性。人类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的磨难与艰辛都来自于一个离我远去的过程,做一个人类学家的,要培养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他人的声音、气息和面貌,所以,这里的我是自己,打包并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人类学家不像心理分析那样,用自我剖析的来推己及人,他们不像哲学家那样,在自己的脑海里影踪啊一个思想的建筑来代表整个世界的期望,“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在别的世界里体验世界的意义、获得我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一般特征。《人类学是什么?》王铭铭 没有后门的教室是不符合北大开放的传统的,没有后的教师是一种空间暴力。

三是拯救频临消逝的文化。

第五次课

勾勒田野图:

关键性事件:地点(位置、地形、植物、经济发展轨迹、历史感、当代感)、事件;细致,神庙——功能、作用,

在寻常中找到典型中的独特之处,探究小小的点背后的大背景文化信息, 社会图:记载人与人的类别、组织结构与参与者的活动;

空间图:记载位置、设施及提供的特殊服务;

时间图:描述组织生活的节奏、时间表及习惯性的例行工作。

《邻里东京》 都市人类学

为什么访谈法——声音与经验;主体要多元:教师(新手教师、骨干教师、成熟教师)、学生、教研员,单维度、平面的,多维的、立体的;

主位取向:由田野本身的成员自己经验和描述的生活;

客位取向:由研究者的经验好描述的生活;

两者都要有;

一般的访谈以研究设计为导向,制作具体化有助于达成研究目的之问题加以追问;研究设计????

人种志访谈:则是关系发生在人们身边的行动过与实践的文化意义,它是开

放的、循环的、需多层次接触及试图了解人们在表现关系下对世界的观念及意义。

访谈形式: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

追忆的访谈:口述史、唐德刚,靠追忆的访谈来重建过去的历史资料。

关键报告人:在现场拥有特殊经验、知识、地位的人,他们可能是研究现场

中领导人、老人、专家,或是相对了解现场的有经验人士。典型、节点

访谈的适用情况

研究兴趣较为清楚与确定;研究场所是人们较难接近的;研究者有时间上的

限制;研究范围较大的研究场所与人群;研究者想要阐述人的主观经验;

分析人种志资料

编码——处理说明 范例

编码类型(场所、研究对象的观点、研究对象的思考方式:结构主义、原始

思维、过程编码:随时间移动的事件、活动编码:经常固定发生的事件、活动清

单、事件编码关键性偶发事件的编码、关系和社会结构编码、方法编码)

发现主题和概念

重复阅读已搜集的资料,有需要是可请同事和其他人阅读资料;

理论化的过程:“田野工作、民族志撰写、理论建构”

撰写人种志报告:研究题旨、研究场景脉络、研究方法与步骤、资料呈现、

描述分析、诠释讨论、结论建议、经验反思,附录、注释、观察日志、访谈大纲、

脉络场景位置图、

撰写原则:要确定研究的论点,就是坐着必须清楚自己要告诉读者什么信息,

明确描述研究的焦点与背景、描述、分析与解释之间蹭蹭关系的呈现:现将资料

做客观的描述、并且从中找出分析的要点、最后再提出合理的解释,将研究背景

中的审议抽丝剥茧显现出来;理清事实理解与价值判断:人种志中,何种是是实

现象的呈现,何种是价值判断、必须分清楚。

困惑一:我们如何将一种异域人民对世界的体验方式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思维

模式?当我们尝试用我们自己的术语描述别人的社会时,我们如何肯定我们没有

误读或歪曲那个社会?以及,侵染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概念和价值观念中,我们如何完全肯定我们彻底了解了异国的社会和文化《小地方,大论题——社会

文化人类学导论》

如何实现所谓主位的观察、访谈和描述?

首先,我们必须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而翻译与原样是有区别的——文化翻译;

其次,我们使用书写作为复制口述段落的工具,而当我们被转化成书面文字的时候,说话方式的意义有了改变。陈平原:演说的中国。

再次,人类学家不可能与他或她所描写的人一模一样,因此,唯一真正可能的田野研究主位描述只能是有他们本国的当地人所写。成果的适用性、解释力、一地鸡毛、地方性知识、个人知识,

优点:

(1)更容易获得完整丰富的资料;

(2)理论来自于实际观察自然环境所搜集得来的资料,更能符合实际情况;

(3)由于开始抱着不以验证假设或理论的心态进入现场,因此比采用传统的放法观察者更容易留意非预期的现象,更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对研究能力要求很高,研究者必须受过相关训练,要具有敏感及审慎的观察能力,跨文化经验,以及敏锐、领会、怀疑、客观、好奇的人格特质,此外,还要有流畅的文笔;

不足:

研究成本高;

观察记录任务冗长繁杂;

观察者经常主动参与研究的环境,可能造成角色冲突或情感投入,以至影响到资料的诠释。

如何确立教育田野实践质量的标准,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导师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

马林诺夫斯基:田野研究的五个底线:

与研究对象同住,学习他们的语言、和他们交谈,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观察所能见到的一切,分析所观察的情况。

马尔库斯三个标准:

一、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临其境”;

二、它应该是通过对异乡踏足的文化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出人种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出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

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一整体观的意义。

研究者能够把细枝末节的日常生活的事实与其对社会整体的概化熔铸一体, 文献综述推荐选题

(1)族群、民族与教育;(2)多元文化、跨文化教育;(3)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与教育;(4)消费文化、图像文化与教育;(5)学校课堂与教学民族志研究(6)班级生活与学生文化的民族志研究(7)教师文化的民族志研究

田野点与研究问题的适切;读者体验——好玩、新奇;文本写作;资料;编码;研究的深度和浅度。

发生的过程,研究过程、文本撰写与理论建构的过程,研究结论写法、风格、技巧、递进,研究伦理,研究价值、创造新传统,

第六次课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所的原始人类》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人类学是什么?》

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男女青年青春期经历的躁动、困惑和反抗等现象是不是人类所共有的(人类情怀),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西方社会这种青春期的躁动。

核心观点:核心敏感,李泽厚:公关、文化事件、实践,吃饭哲学。

青春期的反叛或叛逆不是生理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研究对象:三个村庄的68位,当地的女孩子在过度到成年妇女的过程中,显得轻松而自然,完全没有美国青春期女子所承受的紧张和压力,因此不至于产生对家庭社会和你烦情绪和行为。

心境被破坏,需要寂寞、安逸的心境,大学老师是在休闲中出思想,中小学老师是在繁忙中出思想,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无所逃于天地。

现场学习力,你研究选题的起点是什么?理论起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现实起点: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机遇现实的起点!!理论何以能够创生?不是做推衍、不是做演绎、鲁尔斯的正义论来思考教育学的实践问题,作为理论学

者思辨能力是很必要的,实证的研究也需要思辨来打底,《世间已无鲁尔斯》,学术精神、学术底蕴、即讲学术、理论、也将实用,到底我们做理论做研究干什么?古希腊、罗马,学为术而学术,对策研究那也是一种悲哀,政策思维大大不同于学术思维,洪堡大学办学理念:寂寞与自由。

研究价值和结论

青春期的旺盛精力反倒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文化约束,这是年轻人易于同分母和社会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导论

第二章萨摩亚一日

第三章萨摩亚儿童的教育

第四章萨摩亚户

第五章 姑娘和社区

第六章 社区中的姑娘

第七章 正常的两性关系、

第八章 舞蹈的作用 (研究的载体,茶馆)

第九章 对待人格的态度、

第十章 普通姑娘的精力与个性

第十一章 冲突中的姑娘

第十二章 壮年与暮年

第十三章 从与萨摩亚的对比中看我们的教育问题

第十四章 为选择而教育

德里克·弗里曼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

(1)学习萨摩亚语的时间太短;(2)在萨摩亚居住之外居住,没有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和社会仪式;(3)调查时间仅5个月,基于人类学的标准范式;(4)关键报告人的信息不实;(5)米德描绘的萨摩亚人显然是产于合作的,在他们的社会中,竞争被弱化了并且被得到了控制,弗里曼则认为,在以统治和等级为基础的社会习俗下,萨摩亚人是以一个具有高度竞争性的民族(6)萨摩亚人的青

春期并非没有烦恼、没有压力、而是一个青少年犯罪率比人生其他任何阶段的更为频繁的时期。

《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

我采用生命史的方法,描述林村在过去35年来的变化,本书的主角是林村长大的党支部实际叶问德,由此侧见(以小见大)中国历史上躁动不安的一夜重要篇章,这个像故事发展的情节,以叶文德为主干,我们透过他的生活来了解政府如何改变村民和村中的风俗。

回忆,观感:深描,打开所有的感觉通道,

林村印象;

家庭历史

返乡

解体

农村干部

1990年代的变化

林村何去何从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阎云翔 《礼物的流动》

导论 中国家庭模式与私人生活的研究(理论方式的研究)

一、中国家庭模式与缺席的个人

二、研究私人生活的新模式

一、下甲村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

二、择偶:独立于浪漫的年轻一代

三、性爱、情感及其语言艺术

四、两性互动

五、私人空间与隐私权

六、家庭财产与个人财产权利载体

七、老人赡养与孝道的衰落

八、人口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

结论:国家、家庭与个人

教育万能论,尽人事 知天命,教育有限,

列文森图书奖获奖辞: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个人与情感问题。同质文化、知情人的视角。有才华,大不要横溢。余英时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保罗·拉比诺

田野作业时人类学知识生产的主要的和独特的方法,在本书中,作者将自己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经历本身作为民族志叙述的对象,从而使人类学乃至一般的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成为反思对象,作者坦诚地展示了人类学家与当地人认知方式的异同,说明田野作业过程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学家收集到的资料,引起了学界内外关于学术伦理和方法论的激烈讨论。

第一张垂死的殖民主义的残余;

第二章 被打包的物品,

第三章 阿里:一个局内的局外人

第四章 进入

第五章 可观的信息

第六章 越界

第七章 自我意识

第八章 友谊

第七次课

切入点不一样,电影语言,对观察者的好奇,

电影语言和文字语言的结合,语言形式多样,纪录片;

让资料自己来说话,人类学电影特殊适合自己来说话;

生活方式,文化日常,更像一个人类学电影,关注点、人类学的理论、 建筑入手,生活的基本空间,诗意的栖居,关键点、日常点,

仪式;论文文本呈现,图像、图片——图表、文字,

艺术性的呈现,

表演民族志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实践

表演民族志的产生语与发展、定义与特征、在教育研究中的实践——确保开端计

划、可行性。

民族志的文本书写进入了“表述危机”

文本的客观性、研究者的伦理道德遭遇了更加严格的质疑和拷问;

表演民族志,实验民族志的一种,像戏剧表演、诗歌朗诵等艺术表现手法呈现田野民族志的素材,以此突破民族志写作对语言使用的依赖,教师特别需要表演能力、表演素养。

教育戏剧、人的表演素养及能力的研究。

表演能力、表演素养≠作假、女人永远是最佳辩手、

20世纪80年代,民族志学者更加关注不同群体、方法上更具兼容性,注重行动取向的研究。

高三的学生和老师表演高考的压力,艺术表演在质性研究的应用问题, 邓津,需要一门有道义的学科进行干预,它将表演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一种行动方式、一种批判方式和一种重要的公民诉求。

产生于质性研究表述危机阶段、成长和发展于后现代。

杜威曾关注过艺术,艺术和教育问题???基于文学史的教育思想史研究, 教育与艺术——通向美学的道路。

定义与理解:

是民族志学者打破以往文本形式呈现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通过雇佣演员将其搬到舞台,是观众从感官、情感和动觉三方面并参与进表演情景中的一种民族志的一种呈现方式。

是要求表演资料来自民主制学者及改改编者,然后选派表演者、筹备表演和上映。

在多学科中凸显艺术性

不同感官的体验性,看起来、听起来、闻起来、动起来

表演性 解释的空间、一个表演的空间 一个反思的空间

作为立场的教育人类学

要有自己的学科立场,《美国精神封闭》,有趣味的人:合适的人、合格的人、完整的人

有选择能力的人,不是班规而是班史,

立场跟时间、空间有关系、特别没有空间感、时间感、学科的研究,怎么理解哲学?哲学思考?哲学思辨?跨学科的时代、天下学科大同的,

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史?

第八次课

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差异?

同样是直面生命的学问,两种立场内涵和性质具有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就是二者“实践观”,实践教育学(理论教育学),

主席台上的人,出理论;教育系,教育学系,教育管理,学前,中国教育学的“黄埔军学”,书斋里的学问,博士写给博士看,教授写给教授看,教育学不是哲学,在根本意义上离不开实践,叶澜、熊川武、陈桂生,基于实践的创新,

人类学立场下的直面生命,是离我而去之后对他人生命活动的直观,这种实践活动涉及食、性、礼、仪等各种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吉尔兹,巴厘岛的斗鸡),对于人类学而言,这种直面的要求是旁观和记录,并不要求自己的对实践做出改变,落脚点在于返观自己的文化,即通过观察异域文化,以获得对自己的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本身的重新审视,因此,人类学立场下的田野实践在根本上是一种以旁观者为指向,以文化为本位的一种文化实践。

教育学立场下的直面生命,不是对生活动无所不包的直面,其聚焦点在于“生命成长与发展”这一特殊的但却对人类族群延续具有重大价值的活动,基于教育学立场实践的本义和真谛是:

·对象和内容是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

·直面的方式,即实践方式,不是旁观式,而是介入式,介入到直面对象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介入的方式包括:将人的理想转化为教育目的,在具体地参与被直面者的各种日常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如制定策划方案、备课、上课、说课等),为其提供各种价值性判断和建设性的建议。

·直面的结果不只是形成一些田野文本,也不只是获得一些对人与文化的新认识,而是获得“真实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以学校为分析单位,以生命成长为指向和本位的“生命·实践”。

教育学立场下的实践,则是在学校田野研究中关怀和推进人的生命成长的各种活动和进程,人类学立场下的种种实践活动只有纳入到这一过程中去,才具有教育学意义和价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类学。具体来说:

(1)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介入者;

(2)从离我远去的分析到“贴近我”的直观到“介入我、影响我”的置身:

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教育人类学不会通过书本和文字来理解人,更不是通过理论推衍和抽象思辨来描绘出生命发展的图像,而是通过对教育现场中的学生和教师生命状态的直观、洞察与该早,来领悟、反思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奥秘,重建通往

一是对人的发展之道的新认识,以新知识、新悟来充实自身;

二是反思自我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改变了什么,这样就将他人的发展之道变成了自我发展之道。

(3)从人的观察到人的培养,从人的发现到人的完成,

人类学在于发现和描述,而教育学在于完成和实现,寻找最优化的教育形式。人类学家一直关注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人,个人只有作为群体的成员时才有重要意义,社会学眼观就是群体的眼光。社会学的假设:当一个人出现问题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他背后出了问题。

面向他人的教育,面向自我的教育,教育当从自我教育开始。

当代中国教育的教育尺度和教育基础,社会发展,什么是好社会?社会对教育的服务,教育对社会不再是适应,而是挑战和突破。

西方的实践就是进入到实践场地,了解实践情况,价值中立,客观; 差异不代表对立,不等于对立,二元对立式的思考。

好的心态、好的笔头、好的思维、好的

人的品位是浸泡出来的,是熏陶出来的,自考的和在大学里求学的是不一样的,以写带动思考。

独立的原创性的思想。辩论和驳斥是很重要的技能,牛津的教育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建立在相互不同意的,只有不同意,才会兴奋、才会激动、才会有意义。从信息的边玻璃和鉴赏力。这是牛津教育的传统。

不缺少乔布斯的大脑的人,但是缺少缺少乔布斯文化的人。

以理想的人的图像???理想的教育的图像??(教育的起点,教育研究的起点)为价值标准,对教育生活中的人,屁股决定脑袋,

人类学的逻辑路线:文化—族群—教育—文化—族群

教育人类学的逻辑路线:教育—文化—族群—教育

而是生命·实践学问

作为实践的教育人类学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 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二、什么是教育人类学?

(1)

(2)

(3)由探讨人的本质到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改变的一门学问;

(4)提出人类学问题,在教育学科内加以解释,一方面解释教育的现象和教育行为的建立,另一方面解释对人的要求的正确观点;

(5)尝试将人类学问题卓有成效地应用于教育学方面,所涉及的不再是教育学的某种辅助科学,也不是教育学科的补充性分支学科,而是想从人类角度出发重新说明整个教育学的一种尝试„„为避免误解,我宁可不称教育人类学,而称教育的人类学考察方式,或者称为教育学的教育学

(6)从人类角度来探讨教育与人的完整性的关系的科学:话语不可替代性,维护学科根基。

三、教育人类的问题域和分析框架

博尔诺夫《教育人

类学》

(1)历史回顾(2)

教育学中的人类学观察

方法(3)人的可教育性

(4)教育气氛(5)非

连续性的教育形式(6)

危机和新的起点(7)客

服存在主义(8)人类学

对空间的解释(9)人类

学对时间的解释(10)

人类学对语言的解释

(11)培养独立判断教

(12)结束语

四、文献综述

1.为什么需要文献综述? 茨达尔齐《教育人类学原理》(1)引言(2)人是有思想的生物(3)社会化教育(4)教育与教养(5)学习理论(6)游戏与劳动(7)人的学习能力(8)教育目的(9)结束语 周德祯《教育人类学导论——文化观点》(1)绪论(2)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3)文化、文化知识及教育(4)教育的社会文化脉络(5)学习人类学(6)从泛文化观察教育的文化过程(7)人类学知识在教育上的应用(8)结论——面对未来的挑战

认祖归宗、终点——起点;间接引用、吃透观点、简洁

2.已有的文献综述的类型:①列举式②类型式③层次式“从„„到„„”④代表式:以富勒为代表⑤对比聚焦式:前面在做什么,当下要做什么?⑥总结式

3.什么是理想的文献综述:①要有数量的分析②要有代表介绍③要有类型的发现④要有视角的呈现⑤要有启发说明⑥要有缺失表述

第二节课作为概念的教育人类学

(一)概念分析的方法

1.横向分析:相似:表演——表现、表达;相邻:学科、语言、语种;

2.纵向分析:时间、概念历史

3.纵横交织分析

(二)什么是好的概念分析

1.要有针对感:相对感:相对艺术、技术是假的;

2.要有层次感:第一层次:前提性和整体性;第二层次:人、实践、文化、种族或组群、濡化、涵化、人种志等共有性概念;第三层次:教育;第四层次:学校文化、教育目的、彼此参照、相互说明。

方法论:它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它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多层次、多类型立体、多面、有机联系

3.历史感:概念史

4.新奇感:创造新概念:原创性

(三)教育人类学的基本概念

文化——文化观

“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为止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正如我们历史所探究的,没有自然的人,甚至是最早的人也是生存于文化之中”《哲学人类学》蓝德曼

1. 第一个层面是词源学角度,历史感:

中国:文“纹”,化“造化”:“观乎天文,以时察天下;观乎人文,以化成 天下”亢龙有悔,伦理:他永远是你舅舅;道德:登报谴责;

外国:culture:耕耘、栽培、种植;神学、基督教哲学;

中外比较:西方更多地强调一种凭借内在的生命力而生成的的价值规范;中国则更强调对某种给定的人伦关系的纹理的观察,以及在用这外在的规范、约束人的行为。

同:人为的,文化表现、表现载体、文化表达

2. 不同学科及其内部不同流派的角度

(1)在生物学人类学意义上,文化是人类的第二性;

(2)哲学:承接了非特定化和专门性;

(3)教育人类学:人类先天脆弱的部分,动物的可能性(更多依赖于遗传基因密码)①文化进化论:精神性创造物;②文化功能主义者: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习俗、环境、制度体系,摘苹果③历史特殊论角度:特定社区的所有习惯及由这些习惯所决定的人们的活动;④新进化论和文化哲学:怀特、卡西尔

3.教育人类学角度

★文化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某个人都以某种文化方式存在着:《城市季风——北京人和上海人的文化精神》文化逻辑,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人生。 ★文化具有多重词性:

(1)名词:人类已有的各种形态的创造物——已成物“积淀说”,从物质、精神、制度以及各种行为方式,他们经过岁月的淘洗和沉淀,汇集于书本和各种人造物中;

(2)形容词:表明一个人的修养和所受教育状况,它往往蕴含某种等级观念和评价标准:下园、下学校,文化分析、文化逻辑

(3)动词:是动态生成的,从存在的意义角度来谈存在的内涵:价值——内涵;他不再将存在作为名词,而是将其作为动词——“去存在”,说人是在努力成就一个人的过程中成为真正的人,它总是有意无意中把已有的各种“文”转化到某一对象的精神世界之中(以文化之,教学即转化),这个对象既可能是现实存在的,也可能将来要到这个世界上的新生命,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即使化之为对象,即人的生命不断增添的“文”,以使精神生命不断丰富、博大、优雅,也使文化本身有所改变,有新的意义与内涵,新的形态得以生成。转化性创造、创造性转化,再造新文化、新传统。好的管理者再造一个新传统让后者来延续; ★文化与人的生命有关,它是人类的生命发展的基本生境,即文化生境:冯恩

洪进五星级酒店前的自我修饰,文化建设,校长、教师都是设计师;

★文化具有育人价值,是一种教育过程,发挥这一价值的活动就是实践,即教育实践;

★文化与人的关系是主体间性的关系:克服点状、割裂、二元对立的思维,进行关系性思考。

(一)人的通常图景

① 人是能使用符号(符号可以超越自己的已有处境、表象思维是超越) 的动物:中国大猩猩、非洲大猩猩,人是使用符号、理解符号的动物、创造符号、学习符号,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会运用;

② 人是游戏的动物:做研究需要灵性、好玩、自由自在,人懂得游戏、 爱情与美感,创造了丰富的人际关系、以及发展了独特的爱情与美感的体验,教育学、教育之美

③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教师的精神品质、人是没有神采,晚年的闰土, 语文老师的文学气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④ 人是伦理的动物:人具有意志自由,但也有责任,而且有伦理必须遵守, 分工——责任——担当——成长与发展

⑤ 人是探讨的动物:人有好奇心,愿意去追求答案,他意识到死亡、也关 切宗教,思考超越有限的生命

(二)教育人类学视野中的人

① 以可能性为前提,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的生命——以可能性为现实,赋予 新的可能性

② 不断生长的生命,具有不确定性;

③ 具有选择的权利和有待赋予主动选择能力的生命;

④ 具有开放性、未来性的生命:朝鲜、韩国士兵的站姿;我向封闭,筛选性的倾听,自我板结

⑤ 处于教育关系中的生命:师生关系,教育永远脱离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 交流 培养什么样的人?理想的人?培养健康、主动、发展的一代新人,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从愤怒到奋发,现实的理想主义者:

直面现实、基于现实:人的潜能是有限的,但挖出来的东西是有限的,潜能就似一个人的射箭的射程,只做自己限度内的事情,限度以外的做了也是徒劳无获。 明自我:优势、劣势、潜势;明他人:对他人的生命有敏感、有尊重、有敬畏;明环境:主动发掘利用有利的环境;对不利的因素规避、化解,迎接挑战——主动创造挑战;以色列钱、西装、蒲公英的种子。

种族、族群和民族

种族:生物学群体意义上的概念,班顿:世系、类型、地位、阶级,人种的体质特质,文化发达及智力结构挂钩,这是种族主义的根源 生理——体质共同体

族群:具有语言、种族和文化宗教特点的人们共同体,有形结构、行为结构、认知结构情感——文化共同体

民族:表示拥有或者追求自己独立政府的地缘性人们共同体 情感——政治共同体

第四次课

观点1: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由教师或研究人共同合作研究,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为目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观点2:是在自然真实的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的一种研究模式;

观点3:它是适合与广大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观念、研究类型(研究范式)。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主题明确、思路清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研究综合性:行动研究更为多样;

研究方式:边行动边研究;

研究主体:教育实践者;教育者;

研究地点:自然真实的环境;

研究对象:聚焦于某一点问题;

研究目的:解决问题;描述和阐释问题(传统的经典的民族志研究不以解决问题为目的);

研究成果:实践者和理论者共同分享共同使用;只会和文化圈中的人来分享; 扎根理论:它是一种定性研究的方法,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系统的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

理论的相对面,什么样的筐子!!!

学科理论范畴;相对于定性,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从属的理论范畴不同,扎根理论更为广泛!

研究方法:表达混乱、描述不清;方法的表达和阐述、你的研究方法为你的论文增添了哪些亮点。

二、从民族志到田野研究

1.民族志不是一个孤立的方法,而是一个综合的研究范式和方法论。

《从教学方法到教学方法论》 读者定位

有方法意识,但是没有方法论的意识;树木和森林;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研究方法论:具有开拓意义。层次性,结构性、立体性。

方法和研究对象、问题的关系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合于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适切性问题。

(1)学科特点;清清楚楚一条线、模模糊糊一大片;教会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程少堂:语文味;川菜菜单;沧桑感;概括能力、创新能力——能级;语文教学标准化;

(2)教学内容;

(3)考虑学生的基础:《从教育研究到教育研究方法论》

(4)教师个性——窦桂梅、薛法根:有呼吸、有体温、有感情的方法 适切 历史意识:发生学意义上的思考:节点事件;视角意识;层面意识;从外围向核心逼近;从核心向外围拓展;以小见小

技术、艺术、本体论——人的存在与发展;生命体验;惊异之心;

人有表演和观看表演的需要!人就是在自我表演、观看他人表演和模仿他人表演中成长和发展的!

2.人类学的主要方法论是民族志的田野工作,其核心是严格的参与观察。

3.马林诺夫斯基

确立了新的研究范式:既确立了功能主义人类学或科学人类学把田野作业、理论或主题民族志等三要素相结合的范式,也成为了被当代人类学界普遍奉行的具体操作规则的来源。这些规则大致包括:(1)选择特定的社区;(2)一年以上的现场调查时间;(3)对当地语言的掌握;(4)先从本土的观点参与体验,随后达成客观的认识

其二是形成了人类学界的共识:无论何种研究对象,都要求研究者和所要研究的对象建立和谐关系、进而通过重复性的参与、观察、提问和聊天,收集到自然情景下关于人们实际行为和事件的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是其他方法无法得到的:现象——涌现之象

庄孔韶:并非到了村寨就是做田野,就是人类学家了,我们讲到田野工作,我们讲到参与观察,你要在那个地方至少住上一年(一个农业周期或一个牧业周期),干部下乡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小说家体验采风也差不多,为什么和人类学家不一样呢?因为干部带着政策下乡,小说家为了体验生活、寻找事件、任务、冲突。因此同样调查一个村庄,这三种人脑子里东西都不一样,写出来就不是一回事儿。没有经过系统训练去做田野工作的人类学家是很离谱的,就是说从一个生物的人到一个文化的人,有很多方面的问题,人类学家首先定位于人类学,同时也应是人文社会学科的一个杂家,专家与杂家的结合,才能够有助于研 究,读书训练、学术训练、林耀华: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语言学(汉语、德育、法语、英语)

确立了分析材料的核心要素:未有符合了以下条件的民族志材料才具有无可置疑的科学价值:我们可以分辨出哪些材料是由直接观察与土著人的陈述和解说得来的,哪些材料是基于作者基于他的常识与心理领悟得来的。

4.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的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强调面向事实本身,关注具体的教育事件;

二是强调事件在整体中、事件在背景中,这是自然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精神。

这一精神塑造了人类学认识世界的独特眼光:以整体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

三、什么是田野

论述一:学术并非都是绷着脸讲大道理,研究也不限于泡图书馆,研究者对一个地方、一群人、患者浪漫的想象跑到哪里生活,在与人民亲密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他们的生活故事,最后又跑到自己原先生活的地方,开始有条理地叙述哪里的所见所闻。民族志的写作方式

论述二:人类学家主张,要认识人文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深入地观察具体的人的生活,而要进行这种观察,人类学要求运用的是观察的第一手资料,在实地钓场中,人类的假集中在一个地点住上 一年以上的时间,把握当地年度周期中生活生活的基本过程——过程研究,活的研究!!!横向式研究(结构、要素——跨文化能力,死的研究,静态的研究),与当地人形成密切的关系,参与他们的家庭和生活活动,从中了解她们的社会关系。他们所获得的社会知识写成专著或报告,可以集中考察当地社会的某一方面,也可以整体表现这个地方的社会风貌,总的做法还是整体论的。人类学家把这种基于社会文化整体的观点携程的专著或报告称作民族志。虚实结合、纵横交织、载体、路径、教师实践智 慧的生长逻辑:

具体表达:

观点一:人类学家的田野是具体的看的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地点,而不是一个抽象的词语,人类学家进入田野,期望从他们的的脚下获取泥土、像其他田野科学家一样,他们旨在发现由凌乱的、血肉般的、扎实的等形容反复描述的现实生活。文学家——描述,文学家、作家的本领。当叙事很热时,又有多少人具备叙事研究的能力呢?

是田野训练造就了真正的人类学家:有字之书、无字之书——转化。人类学知识均源自于田野调查。

田野工作以最大的文化差异为前提假设,非本土的调查现场(质朴的、传统的、现静态的),以及对从来没有被做研究过的田野地点的寻求,越不熟悉的地方越适合做田野研究。

首先,是田野与家的分离、以及相关田野地点的纯正级序的创建;其次是某

类知识的马犬及其对其他类知识的排除;

一是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原始人类;未经污染的、人工化的文化的完整性 二是通过远足他乡、体验文化的差异性和局限性。人类学家的研究工作经历的磨难与艰辛都来自于一个离我远去的过程,做一个人类学家的,要培养离我远去的能力,到一个自己不习惯的地方,体会他人的声音、气息和面貌,所以,这里的我是自己,打包并不单指个人,而指人生活在其中的自己的文化,人类学家不像心理分析那样,用自我剖析的来推己及人,他们不像哲学家那样,在自己的脑海里影踪啊一个思想的建筑来代表整个世界的期望,“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人名山游”,在别的世界里体验世界的意义、获得我的经验,是现代人类学的一般特征。《人类学是什么?》王铭铭 没有后门的教室是不符合北大开放的传统的,没有后的教师是一种空间暴力。

三是拯救频临消逝的文化。

第五次课

勾勒田野图:

关键性事件:地点(位置、地形、植物、经济发展轨迹、历史感、当代感)、事件;细致,神庙——功能、作用,

在寻常中找到典型中的独特之处,探究小小的点背后的大背景文化信息, 社会图:记载人与人的类别、组织结构与参与者的活动;

空间图:记载位置、设施及提供的特殊服务;

时间图:描述组织生活的节奏、时间表及习惯性的例行工作。

《邻里东京》 都市人类学

为什么访谈法——声音与经验;主体要多元:教师(新手教师、骨干教师、成熟教师)、学生、教研员,单维度、平面的,多维的、立体的;

主位取向:由田野本身的成员自己经验和描述的生活;

客位取向:由研究者的经验好描述的生活;

两者都要有;

一般的访谈以研究设计为导向,制作具体化有助于达成研究目的之问题加以追问;研究设计????

人种志访谈:则是关系发生在人们身边的行动过与实践的文化意义,它是开

放的、循环的、需多层次接触及试图了解人们在表现关系下对世界的观念及意义。

访谈形式:结构式访谈;半结构式访谈;

追忆的访谈:口述史、唐德刚,靠追忆的访谈来重建过去的历史资料。

关键报告人:在现场拥有特殊经验、知识、地位的人,他们可能是研究现场

中领导人、老人、专家,或是相对了解现场的有经验人士。典型、节点

访谈的适用情况

研究兴趣较为清楚与确定;研究场所是人们较难接近的;研究者有时间上的

限制;研究范围较大的研究场所与人群;研究者想要阐述人的主观经验;

分析人种志资料

编码——处理说明 范例

编码类型(场所、研究对象的观点、研究对象的思考方式:结构主义、原始

思维、过程编码:随时间移动的事件、活动编码:经常固定发生的事件、活动清

单、事件编码关键性偶发事件的编码、关系和社会结构编码、方法编码)

发现主题和概念

重复阅读已搜集的资料,有需要是可请同事和其他人阅读资料;

理论化的过程:“田野工作、民族志撰写、理论建构”

撰写人种志报告:研究题旨、研究场景脉络、研究方法与步骤、资料呈现、

描述分析、诠释讨论、结论建议、经验反思,附录、注释、观察日志、访谈大纲、

脉络场景位置图、

撰写原则:要确定研究的论点,就是坐着必须清楚自己要告诉读者什么信息,

明确描述研究的焦点与背景、描述、分析与解释之间蹭蹭关系的呈现:现将资料

做客观的描述、并且从中找出分析的要点、最后再提出合理的解释,将研究背景

中的审议抽丝剥茧显现出来;理清事实理解与价值判断:人种志中,何种是是实

现象的呈现,何种是价值判断、必须分清楚。

困惑一:我们如何将一种异域人民对世界的体验方式转化为我们自己的思维

模式?当我们尝试用我们自己的术语描述别人的社会时,我们如何肯定我们没有

误读或歪曲那个社会?以及,侵染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概念和价值观念中,我们如何完全肯定我们彻底了解了异国的社会和文化《小地方,大论题——社会

文化人类学导论》

如何实现所谓主位的观察、访谈和描述?

首先,我们必须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翻译,而翻译与原样是有区别的——文化翻译;

其次,我们使用书写作为复制口述段落的工具,而当我们被转化成书面文字的时候,说话方式的意义有了改变。陈平原:演说的中国。

再次,人类学家不可能与他或她所描写的人一模一样,因此,唯一真正可能的田野研究主位描述只能是有他们本国的当地人所写。成果的适用性、解释力、一地鸡毛、地方性知识、个人知识,

优点:

(1)更容易获得完整丰富的资料;

(2)理论来自于实际观察自然环境所搜集得来的资料,更能符合实际情况;

(3)由于开始抱着不以验证假设或理论的心态进入现场,因此比采用传统的放法观察者更容易留意非预期的现象,更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对研究能力要求很高,研究者必须受过相关训练,要具有敏感及审慎的观察能力,跨文化经验,以及敏锐、领会、怀疑、客观、好奇的人格特质,此外,还要有流畅的文笔;

不足:

研究成本高;

观察记录任务冗长繁杂;

观察者经常主动参与研究的环境,可能造成角色冲突或情感投入,以至影响到资料的诠释。

如何确立教育田野实践质量的标准,不同的价值取向会导师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标准,

马林诺夫斯基:田野研究的五个底线:

与研究对象同住,学习他们的语言、和他们交谈,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观察所能见到的一切,分析所观察的情况。

马尔库斯三个标准:

一、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临其境”;

二、它应该是通过对异乡踏足的文化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出人种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出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

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一整体观的意义。

研究者能够把细枝末节的日常生活的事实与其对社会整体的概化熔铸一体, 文献综述推荐选题

(1)族群、民族与教育;(2)多元文化、跨文化教育;(3)文化冲突、文化融合与教育;(4)消费文化、图像文化与教育;(5)学校课堂与教学民族志研究(6)班级生活与学生文化的民族志研究(7)教师文化的民族志研究

田野点与研究问题的适切;读者体验——好玩、新奇;文本写作;资料;编码;研究的深度和浅度。

发生的过程,研究过程、文本撰写与理论建构的过程,研究结论写法、风格、技巧、递进,研究伦理,研究价值、创造新传统,

第六次课

《萨摩亚人的成年——为西方文明所所的原始人类》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人类学是什么?》

研究问题:研究问题:男女青年青春期经历的躁动、困惑和反抗等现象是不是人类所共有的(人类情怀),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西方社会这种青春期的躁动。

核心观点:核心敏感,李泽厚:公关、文化事件、实践,吃饭哲学。

青春期的反叛或叛逆不是生理现象,而是文化现象。

研究对象:三个村庄的68位,当地的女孩子在过度到成年妇女的过程中,显得轻松而自然,完全没有美国青春期女子所承受的紧张和压力,因此不至于产生对家庭社会和你烦情绪和行为。

心境被破坏,需要寂寞、安逸的心境,大学老师是在休闲中出思想,中小学老师是在繁忙中出思想,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无所逃于天地。

现场学习力,你研究选题的起点是什么?理论起点;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现实起点: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机遇现实的起点!!理论何以能够创生?不是做推衍、不是做演绎、鲁尔斯的正义论来思考教育学的实践问题,作为理论学

者思辨能力是很必要的,实证的研究也需要思辨来打底,《世间已无鲁尔斯》,学术精神、学术底蕴、即讲学术、理论、也将实用,到底我们做理论做研究干什么?古希腊、罗马,学为术而学术,对策研究那也是一种悲哀,政策思维大大不同于学术思维,洪堡大学办学理念:寂寞与自由。

研究价值和结论

青春期的旺盛精力反倒可能引发更多的社会文化约束,这是年轻人易于同分母和社会发生冲突的主要原因,

导论

第二章萨摩亚一日

第三章萨摩亚儿童的教育

第四章萨摩亚户

第五章 姑娘和社区

第六章 社区中的姑娘

第七章 正常的两性关系、

第八章 舞蹈的作用 (研究的载体,茶馆)

第九章 对待人格的态度、

第十章 普通姑娘的精力与个性

第十一章 冲突中的姑娘

第十二章 壮年与暮年

第十三章 从与萨摩亚的对比中看我们的教育问题

第十四章 为选择而教育

德里克·弗里曼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一个人类学神话的形成与破灭》

(1)学习萨摩亚语的时间太短;(2)在萨摩亚居住之外居住,没有参加任何政治活动和社会仪式;(3)调查时间仅5个月,基于人类学的标准范式;(4)关键报告人的信息不实;(5)米德描绘的萨摩亚人显然是产于合作的,在他们的社会中,竞争被弱化了并且被得到了控制,弗里曼则认为,在以统治和等级为基础的社会习俗下,萨摩亚人是以一个具有高度竞争性的民族(6)萨摩亚人的青

春期并非没有烦恼、没有压力、而是一个青少年犯罪率比人生其他任何阶段的更为频繁的时期。

《林村的故事——1949年后中国农村变革》,北京三联书店

我采用生命史的方法,描述林村在过去35年来的变化,本书的主角是林村长大的党支部实际叶问德,由此侧见(以小见大)中国历史上躁动不安的一夜重要篇章,这个像故事发展的情节,以叶文德为主干,我们透过他的生活来了解政府如何改变村民和村中的风俗。

回忆,观感:深描,打开所有的感觉通道,

林村印象;

家庭历史

返乡

解体

农村干部

1990年代的变化

林村何去何从

《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阎云翔 《礼物的流动》

导论 中国家庭模式与私人生活的研究(理论方式的研究)

一、中国家庭模式与缺席的个人

二、研究私人生活的新模式

一、下甲村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

二、择偶:独立于浪漫的年轻一代

三、性爱、情感及其语言艺术

四、两性互动

五、私人空间与隐私权

六、家庭财产与个人财产权利载体

七、老人赡养与孝道的衰落

八、人口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

结论:国家、家庭与个人

教育万能论,尽人事 知天命,教育有限,

列文森图书奖获奖辞: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个人与情感问题。同质文化、知情人的视角。有才华,大不要横溢。余英时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保罗·拉比诺

田野作业时人类学知识生产的主要的和独特的方法,在本书中,作者将自己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经历本身作为民族志叙述的对象,从而使人类学乃至一般的社会科学的知识生产成为反思对象,作者坦诚地展示了人类学家与当地人认知方式的异同,说明田野作业过程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类学家收集到的资料,引起了学界内外关于学术伦理和方法论的激烈讨论。

第一张垂死的殖民主义的残余;

第二章 被打包的物品,

第三章 阿里:一个局内的局外人

第四章 进入

第五章 可观的信息

第六章 越界

第七章 自我意识

第八章 友谊

第七次课

切入点不一样,电影语言,对观察者的好奇,

电影语言和文字语言的结合,语言形式多样,纪录片;

让资料自己来说话,人类学电影特殊适合自己来说话;

生活方式,文化日常,更像一个人类学电影,关注点、人类学的理论、 建筑入手,生活的基本空间,诗意的栖居,关键点、日常点,

仪式;论文文本呈现,图像、图片——图表、文字,

艺术性的呈现,

表演民族志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实践

表演民族志的产生语与发展、定义与特征、在教育研究中的实践——确保开端计

划、可行性。

民族志的文本书写进入了“表述危机”

文本的客观性、研究者的伦理道德遭遇了更加严格的质疑和拷问;

表演民族志,实验民族志的一种,像戏剧表演、诗歌朗诵等艺术表现手法呈现田野民族志的素材,以此突破民族志写作对语言使用的依赖,教师特别需要表演能力、表演素养。

教育戏剧、人的表演素养及能力的研究。

表演能力、表演素养≠作假、女人永远是最佳辩手、

20世纪80年代,民族志学者更加关注不同群体、方法上更具兼容性,注重行动取向的研究。

高三的学生和老师表演高考的压力,艺术表演在质性研究的应用问题, 邓津,需要一门有道义的学科进行干预,它将表演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一种行动方式、一种批判方式和一种重要的公民诉求。

产生于质性研究表述危机阶段、成长和发展于后现代。

杜威曾关注过艺术,艺术和教育问题???基于文学史的教育思想史研究, 教育与艺术——通向美学的道路。

定义与理解:

是民族志学者打破以往文本形式呈现人类学田野调查资料,通过雇佣演员将其搬到舞台,是观众从感官、情感和动觉三方面并参与进表演情景中的一种民族志的一种呈现方式。

是要求表演资料来自民主制学者及改改编者,然后选派表演者、筹备表演和上映。

在多学科中凸显艺术性

不同感官的体验性,看起来、听起来、闻起来、动起来

表演性 解释的空间、一个表演的空间 一个反思的空间

作为立场的教育人类学

要有自己的学科立场,《美国精神封闭》,有趣味的人:合适的人、合格的人、完整的人

有选择能力的人,不是班规而是班史,

立场跟时间、空间有关系、特别没有空间感、时间感、学科的研究,怎么理解哲学?哲学思考?哲学思辨?跨学科的时代、天下学科大同的,

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史?

第八次课

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差异?

同样是直面生命的学问,两种立场内涵和性质具有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质上就是二者“实践观”,实践教育学(理论教育学),

主席台上的人,出理论;教育系,教育学系,教育管理,学前,中国教育学的“黄埔军学”,书斋里的学问,博士写给博士看,教授写给教授看,教育学不是哲学,在根本意义上离不开实践,叶澜、熊川武、陈桂生,基于实践的创新,

人类学立场下的直面生命,是离我而去之后对他人生命活动的直观,这种实践活动涉及食、性、礼、仪等各种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吉尔兹,巴厘岛的斗鸡),对于人类学而言,这种直面的要求是旁观和记录,并不要求自己的对实践做出改变,落脚点在于返观自己的文化,即通过观察异域文化,以获得对自己的文化乃至人类文化本身的重新审视,因此,人类学立场下的田野实践在根本上是一种以旁观者为指向,以文化为本位的一种文化实践。

教育学立场下的直面生命,不是对生活动无所不包的直面,其聚焦点在于“生命成长与发展”这一特殊的但却对人类族群延续具有重大价值的活动,基于教育学立场实践的本义和真谛是:

·对象和内容是人的生命成长与发展;

·直面的方式,即实践方式,不是旁观式,而是介入式,介入到直面对象的生命成长与发展过程中,介入的方式包括:将人的理想转化为教育目的,在具体地参与被直面者的各种日常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如制定策划方案、备课、上课、说课等),为其提供各种价值性判断和建设性的建议。

·直面的结果不只是形成一些田野文本,也不只是获得一些对人与文化的新认识,而是获得“真实的生命成长与发展”;以学校为分析单位,以生命成长为指向和本位的“生命·实践”。

教育学立场下的实践,则是在学校田野研究中关怀和推进人的生命成长的各种活动和进程,人类学立场下的种种实践活动只有纳入到这一过程中去,才具有教育学意义和价值,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人类学。具体来说:

(1)从旁观者到参与者、介入者;

(2)从离我远去的分析到“贴近我”的直观到“介入我、影响我”的置身:

生命成长与发展的进程之中。教育人类学不会通过书本和文字来理解人,更不是通过理论推衍和抽象思辨来描绘出生命发展的图像,而是通过对教育现场中的学生和教师生命状态的直观、洞察与该早,来领悟、反思生命成长与发展的奥秘,重建通往

一是对人的发展之道的新认识,以新知识、新悟来充实自身;

二是反思自我在这种研究过程中改变了什么,这样就将他人的发展之道变成了自我发展之道。

(3)从人的观察到人的培养,从人的发现到人的完成,

人类学在于发现和描述,而教育学在于完成和实现,寻找最优化的教育形式。人类学家一直关注的是群体而不是个人,个人只有作为群体的成员时才有重要意义,社会学眼观就是群体的眼光。社会学的假设:当一个人出现问题时,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他背后出了问题。

面向他人的教育,面向自我的教育,教育当从自我教育开始。

当代中国教育的教育尺度和教育基础,社会发展,什么是好社会?社会对教育的服务,教育对社会不再是适应,而是挑战和突破。

西方的实践就是进入到实践场地,了解实践情况,价值中立,客观; 差异不代表对立,不等于对立,二元对立式的思考。

好的心态、好的笔头、好的思维、好的

人的品位是浸泡出来的,是熏陶出来的,自考的和在大学里求学的是不一样的,以写带动思考。

独立的原创性的思想。辩论和驳斥是很重要的技能,牛津的教育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是建立在相互不同意的,只有不同意,才会兴奋、才会激动、才会有意义。从信息的边玻璃和鉴赏力。这是牛津教育的传统。

不缺少乔布斯的大脑的人,但是缺少缺少乔布斯文化的人。

以理想的人的图像???理想的教育的图像??(教育的起点,教育研究的起点)为价值标准,对教育生活中的人,屁股决定脑袋,

人类学的逻辑路线:文化—族群—教育—文化—族群

教育人类学的逻辑路线:教育—文化—族群—教育

而是生命·实践学问

作为实践的教育人类学


相关文章

  • 员工培训制度培训准备工作要点
  •   □ 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授课之前作好教学计划的话,会有下列的优点。   1.对授课内容具有自信   讲师的自信心影响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而制作教学计划的过程,教学内容或实例引用的检查,资料的收集等过程都会使自信更加强。   2.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教育的目的   考虑内容和重点的组成,减少多余和不 ...

  • 公司员工培训制度培训准备工作
  • □ 教学计划的重要性 授课之前作好教学计划的话,会有下列的优点。 1.对授课内容具有自信 讲师的自信心影响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而制作教学计划的过程,教学内容或实例引用的检查,资料的收集等过程都会使自信更加强。 2.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教育的目的 考虑内容和重点的组成,减少多余和不相关的话题,明确地强调重 ...

  • 大学新学期工作学习计划
  • 新学期初始,一切事物都充满了活力与生机.新生活意味着新开始,新开始象征着新的挑战.外国语学院将在新的挑战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作为我院宣传部的成员,我们秉着"不断进步"的宗旨,在新的学期中,力求把我院宣传工作推向更高的台阶.在此,宣传部有以下计划: 一. 继续我院的特色宣传工 ...

  •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经验交流会汇报材料
  • 时间过得很快,距离20xx年12月,全市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活动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已经一年有余,还记得当时,我在笔记本上记的3个词:肯綮,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研究切中了当前中小学教育的肯綮:二是生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教育生态的内在需求.三是联动,深入推进"和谐师生关系研究"必将引起 ...

  • 大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心得体会
  • 暑假期间我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班,听了××教授关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专题讲题,现把我听后的心得体会谈谈. 首先我作为一个才走出学门到工作岗位的人,分配到学校做教师,可以说是瞬息而变的事实--学生的身份变为教师.然而,真正能成为一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说要有一个过渡过程,而实际工作又希 ...

  • 会计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 随着会计制度的日臻完善,社会对会计职员的高度重视和严格要求,我们作为未来社会的会计专业职员,为了顺应社会的要求,加强社会竞争力,也应该严于自身的素质,培养较强的会计工作的操作能力。于是,这个暑假,我到台州医院的财政部参加了社会实践,看他们如何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7月5日到8月3日,虽然是 ...

  • 初一学生暑假学习计划
  • 亲爱的同学们:   再过一个月,我们将面临初二年级的学习。初二是关键,它具有承上启下之作用,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可以利用这一年好好学习,改变自己“后进的面貌”;学习比较好的同学,利用这一年可以快马扬鞭、乘胜追击,继续保持“先进的状态”。初二又是学生学习成绩的一个分水岭,初二这一年所学的知识点难度比较大 ...

  • 工作中的培训心得
  • 磨练是一种成长 当我们放下繁忙的工作,在难得的机会中听名师的教学讲座,一股强冷空气伴随着我开始了三天的培训时间.本次幼儿教师专项培训学习室在假期的时间了,一个大大的学习空间中有着许多的学者,我们大家都被有经验的名师的教学所吸引着,每一天我们都是按时按点的上下课,认真的听讲学内容,在上班以来让我感受到 ...

  • 20XX年度教师工作述职述廉报告
  •   一、年度工作述职述廉:   1. 努力学习,提高党建工作的理论水平   我做支部书记的时间不长,自己深感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尤其是对党建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缺少研究。为了能迅速适应这个新的工作角色,不辱没党支部书记这个称号,我必须加强党建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上半年主要是通过阅读党刊党报来 ...

  • 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   在2007学年度,我们生物组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勇挑重担、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首先,在学期之初,我们就制定了较好较详尽的教研组计划、确立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并明确提出:要在过去取得的一些成绩的基础上,再创佳绩,再攀新高;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时时刻刻注意修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