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动力的科学

太极拳动力的科学 据考证,目前流行的大极拳,源于宋朝武当道士张三丰的“武当内家拳”系列,其中包含了“太极拳十三势”。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到清朝时,武当内家拳分成了两支。南支以宁波张松溪的“松溪内家拳”见著;北支则由山西的王宗岳在西安传给了蒋发,再由蒋发教给陈家沟的陈长兴;陈长兴后来将大极拳传给了杨露禅。除了陈、杨两家主流外,太极拳现今还有武氏、吴氏、郝氏、孙氏、郑子(郑曼青)等流派。

太极拳的渊源传说纷坛,先后有顾留馨、唐豪、吴图南、雍阳人、赵斌(杨澄甫的外孙)等的考证,最终肯定了张三丰与今日大极拳的关系。由于也有文件记载,太极拳可能在唐朝就有了,张三丰应是集其大成并让太极拳普遍流传的关键人物。主要引据包括:

.明代宋远桥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指宋氏太极功是唐朝的许宣平所创;明代俞莲舟的《太极拳真义》中,指俞氏太极功是唐朝李道子所创。

.明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指内家拳起于武当丹士张三丰。王征南是内家拳大师,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跟王征南学拳。黄百家在他的《内家拳法》中,指张三丰是北宋微宗时候的人。

.乾宣道长严嘉康的《武当秘鉴》中,指张三丰创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来三拳合一为太极拳。

.杨露禅的弟子王兰亭,将太极传给了李瑞东,李的传人公布了陈长兴有关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陈长兴在其中讲述了他的老师蒋发,因拜王宗岳为师,而尽得内家武当派悟修的真传。

•陈蠢所著《陈氏大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杜育万所著《太极拳正宗》,明己师承蒋发。

.太极大师吴图南访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指陈鑫告知,陈家著名的炮捶(陈氏太极第二路)属少林拳。陈鑫并指陈长兴在拜蒋发为师后,因族人视为耻辱,禁其再教炮捶。因此太极十三势在陈长兴门下,可能是单独习练。吴氏经陈鑫引荐.亲睹杜育万演练蒋发所传之太极。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和《十三势歌》,是现有最早的太极文献,也是太极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令人确信,太极举的原版应只有棚、捋、挤、按、采、咧、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十三势,以“人刚我柔”的“走”,和“我顺人背”的“粘”字为诉求,其实践则以揉手(推手)、大捋为主。在《十三势歌》中,还出现“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字句,显示王宗岳并非以纯武学的角度来推广大极,拳术之外,也注重健康与长寿之道。王宗岳的阴符枪则是太极札杆的前身。

陈长兴为陈家写下的有关太极著作有《太极拳十大要论》、《用武要言》等,立论精辟, 1

是陈家有关太极拳最早的著作。在他的《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明确地为太极拳的刚柔属性做了解释:“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沾、连、随、腾、闪、摺、空、棚、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由于目前的陈氏太极中并无“棚”、“捋”、“挤”等字眼,说明太极拳自陈长兴后,十三势可能是单独习练,直到陈长兴教给杨露禅,经杨家的改革,将十三势融入陈家武功。至于刚柔并济的诉求,可能出自陈长兴的体会,太极拳的心法是柔的,但全身肌肉必须刚强,才能有效传导经全身重力与地表压缩、反弹而来的能量,固然筋肉、骨骼只是在力学上的桥梁,但桥梁必须刚强,才能承受重力;反过来说,人体的任何动作,必须先放松肌肉,才能快速收缩运动,太极拳讲究的是动作前完全的放松,如果还没动心意就已经硬了,肌肉早就收缩变硬,想快也快不了。此外,从诸多手法、步法、身法、实战技巧看,太极拳自此已融入这武林世家,而自成一格。

陈家第十六代的陈鑫,著书立论,使陈家武学的源流泛太极化。他扩大了陈长兴与太极拳的关系,促成陈家武学冠上“太极”之名。陈鑫的著作甚多,有《太极拳经谱》、《太极拳缠丝法诗》、《葛手十六目》、《葛手三十六病》、《太极拳图说》等,他将陈氏的缠丝劲系统化,对太极力学与运用有精辟的研究。陈鑫对当时推手(葛手)的许多弊病,观察入微,如果现行的推手系统能体会他的心意的话,就不会像斗牛和摔跤般,惨不忍睹了!

陈家因远处河南,其发展不如地处京城的杨家快,唯一让人开眼界的,应是l 928年陈发科(1887--1957)到北京的展示,据说他技惊四座.劲力惊人。在他积极推广下,以刚柔并济为主的陈氏第一、二路拳,吸引了许多以武艺为目的的学习者,目前也有走纯柔健康路线的拳架,以加强推广。

杨家在推动太极拳上功不可没。杨露禅受聘在端王府教拳,与次子班侯、三子健候名满京城.班侯更被誉为“杨无敌”。据说杨露禅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因同在王府教拳而认识,二人曾比武三日,不分上下,彼此都很称许对方。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推广拳艺最力,在其学生的协助下,著有《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至此杨式太极拳走纯柔的路线,吸引众多以健身为目的的学习者,风行全国,目前已普及于世界每个角落。

受到陈、杨二式的熏陶,更有吴式(吴鉴泉)、武式(武禹襄)、郝式(郝为真)、孙式(孙禄堂)等太极拳诞生,目前以杨式最为普遍,陈、吴式次之。其中,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等,是最早,也是最精辟的太极力学与哲学的经典之作,与王宗岳的著作一起,成为往后各家各派的理论基础,其功至伟。

杨澄甫弟子之一的郑曼青,以其深厚的知识,将老子和中医思想进一步融入太极拳,对太极拳在美国的生根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主要文论有“陆地游泳说”、“接地之力”等。日前的太极拳有两种不同的夙求,一为健身,一为武术,两者均有助于修身养性。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与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意拳)等,同属内家拳,其力学基础也比一般武术复杂,较难理解,也较易失之于有形而无体,丧失其实质而不自知,其特点要 2

之如下:

1.学习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均可成就内劲,老而弥坚。

2.人体的重力集中,重心只放在一脚,地表单方向回馈重力,没有分力。

3.全身是一体成型的转动,脚底是转轴。

4.利用地表回馈的能量,全身肌肉的同步起始没有个别的关节运动。

5.上半身肘关节没有明显屈伸的动作,从肩至手如一个连杆般运动。

6.用大脑的意念(气)透过运动神经,整合全体的肌肉运动。

7.被动开始,主动攻击;后动而先至,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触觉、胆识。

8.利用别人的力量还击,四两拨千斤。

由于太极的易学难成,非经名师指点:无法得其精髓。名师难求.且不乏“名”而不“明”者,所谓“知难行易”,正如太极拳的学习过程。相对的,如跟对师傅,学到正宗的心法,往往可省下数十年的光阴。一旦豁然理解,必将—日千里,功力猛进,或可成为太极传说中的人物,度过一个充实、健康的人生。

内家与外家劲力

曾有很多武术家不厌其烦地比较内家与外家功夫的异同,其中不少入主张,少林功夫是外家的,武当则是内家的。由于太极拳传由武当的始祖张三丰所创,自然也列入内家的行列。此外,形意拳和八卦拳也是一般公认的内家拳,与太极拳鼎足而立。事实上,不论是内家或外家的功夫,内外的修为均普遍存在,因为武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心灵与肉体的良好结合。因此,即使是少林的武功、易筋经和六合心意拳也很难说它们不是内家的。随着时代的演变,内在的潜移默化,更受到普遍的重视,内外家的区分也就更难了,它不能单纯地以攻防动作的物理分析来划分.也没有确切的规格。

曾经有人为内家和外家的武者外貌,作了下列的比较(如图):

.眼睛:外家炯炯有神,内家则目光内敛。

.手臂:外家张于张臂,耀武扬威;内家则双手抱元,守住丹田。

.说话:外家宏亮威武,内家雄浑深沉。

太极拳的源流众说纷纪,一般公认的是武当派的开山祖师张三丰,一开始可能是以太极十三势为主,即;棚、捋、挤、按、采、咧、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并以推手和大捋为主要训练的方法。这种高不可测的武功,是借助重力与地表间的回馈,以脚踩后地球的反弹力来发劲,力距自地面起,力距之长为各种武术之冠,但外在动作看来轻松自如,神秘的力量被后人尊为内家武功,非大智慧者不可能创此绝技。王宗岳的学生蒋发到陈家沟后,展现太极绝技,授徒陈长兴。可能受传统观念约束缚,这十三势松柔的绝技仅止于陈家私练和密授.与带有少林色彩的陈家武功有所不同,由于陈式家谱中对其武艺的叙述 3

并无“太极”的字眼,现行陈式第一、二路武功的太极两字,也可能出现于陈长兴之后。尽管如此.风格独特的陈式太极,可能已融入了太极的内涵,尤其是与陈长兴有关的支流门派。

陈氏太极的动作刚柔并济,身体如螺旋般地运动,充满爆发力,吸引了许多练武者的投入。后来,陈长兴将技艺传给了长工杨露禅,除了陈家固有的拳架外,更将十三势教给了杨露禅。其后,杨露禅的孙子杨澄甫将陈家武功与太极十三势融合,并发展出一套以健身为主的松柔拳架,就是时下流行的杨氏太极,成为最普遍的健身运动之一。因大势所趋,陈氏也出现仅有松柔动作的保健版。

自然的,以十三势为主的推手、大捋、发劲等秘密,只有入门后再精选的弟子才学得到,更因其原理精致,四肢发达也不见得体会得出,更难从拳架中学到内劲。难怪这种即使在“门内”也未必学得好的武功,被视为内家武功。

然而,太极拳之所以被视为内家武功,早在它们的拳架变成又慢又柔之前,就已如此,究竟我们应如何为内家功夫下定义呢?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1.在战略上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2.当我们被内家劲力打倒或推飞之际,接触在身上的部分,并末感觉劲力应有的压力或冲击,而是松柔的触觉,但威力之大又无法抗拒。

3.内家高于有神奇的根,可在谈笑风生中让许多人百推不动,犹若高山盘石,令人敬畏。

4.内家高手有惊人的抗打和抗踢的能力,仿佛有铁衫或金钟护身般。

5.内家师父在发劲或承接外力击打时.经常是笑颜常开、轻松自如的样子,外在的动作少而静。

6.训练的过程文静,没有电影情节中又喊又叫,又蹦又跳的情形。

所渭“以静制动”,突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被动哲学;然而,太极拳在对手处处表现出进击倾向下,却能拥有“被不动,我不动;被微动,我已动”的灵敏度。再加上推人时,轻轻一触,往往可将人推飞数尺之外,这种神秘的作风与力量,让人觉得这种力量异于一般的力学习惯,从外在看不出真正的动力来源,于是给予“内家”的称号,以别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武术印象。不过,客观而言,以静制动应该是武功高深、观察力敏锐的表现,可以是各种武术家的武学修养之一,并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内家功夫才具备。我们毋宁以科学的力学角度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对执著于内家特色的武术家来说,如何将太极力学表现得与众不同,甚至让未曾开过眼界的人大感不可思议,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责任。然而.内家的表现,绝非只把招式动作打得很慢很静,就可自诩为内家武者,最重要的还是能否掌握其力学原理,使劲力在几乎没有臂部屈伸的动作下,发出惊人的威力,才称得上是内家高手,其秘诀就在于向地球借力量,即太极大师郑曼青所谓的“借地之力”。

4

比较各种内家武功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意拳(大成拳)等,其共同的特点就在于后脚向下踩劲,利用地表反弹的力结。如火箭般地将能量由表推送上去,则力距由地表起算,长过任何其他武术的力距。此时手臂就像竹竿般,只是负责传送能量而已。即使手臂不动,在从地底下传来的推力作用下,重心转移,这根竹竿自然将顶住的物体给顶出去了。因此内家的奥秘非经高人指点是很难知悉的,其训练方法更须精心设计。择师不仅可影响日后对内家劲力的判断与评签,更先决定了习武者日后能否成功,焉可不慎?

事实上,早在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中就已说出了太极内劲的秘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只是此项尖端的力学,若无名师指引,也只能自我揣摩,有智慧者或可领悟一二。最糟糕的莫过于孤芳自赏,故作姿态,却又所知有限。

内在的修养在于:以—种平静但警觉的心境,充分与四周的环境结合,没有抵抗或不安。这种内在的信念借着充分的洗练,形成了整合自我心灵与肉体的本能。

---------------------------------------------------------------------

注:杨式太被拳中,并行揽雀尾的棚、捋、挤、按以及隐藏于提手上势后的肘和靠的动作;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身法.则寓于拳架之中.长捋即成采;按则可运用于搂膝拗步的动作中。

5

太极拳动力的科学 据考证,目前流行的大极拳,源于宋朝武当道士张三丰的“武当内家拳”系列,其中包含了“太极拳十三势”。经过宋、元、明三个朝代,到清朝时,武当内家拳分成了两支。南支以宁波张松溪的“松溪内家拳”见著;北支则由山西的王宗岳在西安传给了蒋发,再由蒋发教给陈家沟的陈长兴;陈长兴后来将大极拳传给了杨露禅。除了陈、杨两家主流外,太极拳现今还有武氏、吴氏、郝氏、孙氏、郑子(郑曼青)等流派。

太极拳的渊源传说纷坛,先后有顾留馨、唐豪、吴图南、雍阳人、赵斌(杨澄甫的外孙)等的考证,最终肯定了张三丰与今日大极拳的关系。由于也有文件记载,太极拳可能在唐朝就有了,张三丰应是集其大成并让太极拳普遍流传的关键人物。主要引据包括:

.明代宋远桥的《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中,指宋氏太极功是唐朝的许宣平所创;明代俞莲舟的《太极拳真义》中,指俞氏太极功是唐朝李道子所创。

.明代历史学家黄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铭》中,指内家拳起于武当丹士张三丰。王征南是内家拳大师,黄宗羲的儿子黄百家跟王征南学拳。黄百家在他的《内家拳法》中,指张三丰是北宋微宗时候的人。

.乾宣道长严嘉康的《武当秘鉴》中,指张三丰创无极拳十二式、太和拳八式、太极拳十六式,后来三拳合一为太极拳。

.杨露禅的弟子王兰亭,将太极传给了李瑞东,李的传人公布了陈长兴有关太极拳源流的一篇序,陈长兴在其中讲述了他的老师蒋发,因拜王宗岳为师,而尽得内家武当派悟修的真传。

•陈蠢所著《陈氏大极拳图说》中载有《杜育万述蒋发受山西师传歌诀》;杜育万所著《太极拳正宗》,明己师承蒋发。

.太极大师吴图南访撰写《陈氏太极拳图说》的陈鑫,指陈鑫告知,陈家著名的炮捶(陈氏太极第二路)属少林拳。陈鑫并指陈长兴在拜蒋发为师后,因族人视为耻辱,禁其再教炮捶。因此太极十三势在陈长兴门下,可能是单独习练。吴氏经陈鑫引荐.亲睹杜育万演练蒋发所传之太极。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和《十三势歌》,是现有最早的太极文献,也是太极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令人确信,太极举的原版应只有棚、捋、挤、按、采、咧、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十三势,以“人刚我柔”的“走”,和“我顺人背”的“粘”字为诉求,其实践则以揉手(推手)、大捋为主。在《十三势歌》中,还出现“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字句,显示王宗岳并非以纯武学的角度来推广大极,拳术之外,也注重健康与长寿之道。王宗岳的阴符枪则是太极札杆的前身。

陈长兴为陈家写下的有关太极著作有《太极拳十大要论》、《用武要言》等,立论精辟, 1

是陈家有关太极拳最早的著作。在他的《太极拳十大要论》中,明确地为太极拳的刚柔属性做了解释:“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沾、连、随、腾、闪、摺、空、棚、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由于目前的陈氏太极中并无“棚”、“捋”、“挤”等字眼,说明太极拳自陈长兴后,十三势可能是单独习练,直到陈长兴教给杨露禅,经杨家的改革,将十三势融入陈家武功。至于刚柔并济的诉求,可能出自陈长兴的体会,太极拳的心法是柔的,但全身肌肉必须刚强,才能有效传导经全身重力与地表压缩、反弹而来的能量,固然筋肉、骨骼只是在力学上的桥梁,但桥梁必须刚强,才能承受重力;反过来说,人体的任何动作,必须先放松肌肉,才能快速收缩运动,太极拳讲究的是动作前完全的放松,如果还没动心意就已经硬了,肌肉早就收缩变硬,想快也快不了。此外,从诸多手法、步法、身法、实战技巧看,太极拳自此已融入这武林世家,而自成一格。

陈家第十六代的陈鑫,著书立论,使陈家武学的源流泛太极化。他扩大了陈长兴与太极拳的关系,促成陈家武学冠上“太极”之名。陈鑫的著作甚多,有《太极拳经谱》、《太极拳缠丝法诗》、《葛手十六目》、《葛手三十六病》、《太极拳图说》等,他将陈氏的缠丝劲系统化,对太极力学与运用有精辟的研究。陈鑫对当时推手(葛手)的许多弊病,观察入微,如果现行的推手系统能体会他的心意的话,就不会像斗牛和摔跤般,惨不忍睹了!

陈家因远处河南,其发展不如地处京城的杨家快,唯一让人开眼界的,应是l 928年陈发科(1887--1957)到北京的展示,据说他技惊四座.劲力惊人。在他积极推广下,以刚柔并济为主的陈氏第一、二路拳,吸引了许多以武艺为目的的学习者,目前也有走纯柔健康路线的拳架,以加强推广。

杨家在推动太极拳上功不可没。杨露禅受聘在端王府教拳,与次子班侯、三子健候名满京城.班侯更被誉为“杨无敌”。据说杨露禅与八卦掌大师董海川因同在王府教拳而认识,二人曾比武三日,不分上下,彼此都很称许对方。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推广拳艺最力,在其学生的协助下,著有《太极拳术》、《太极拳使用法》、《太极拳体用全书》等。至此杨式太极拳走纯柔的路线,吸引众多以健身为目的的学习者,风行全国,目前已普及于世界每个角落。

受到陈、杨二式的熏陶,更有吴式(吴鉴泉)、武式(武禹襄)、郝式(郝为真)、孙式(孙禄堂)等太极拳诞生,目前以杨式最为普遍,陈、吴式次之。其中,武禹襄的《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势说略》等,是最早,也是最精辟的太极力学与哲学的经典之作,与王宗岳的著作一起,成为往后各家各派的理论基础,其功至伟。

杨澄甫弟子之一的郑曼青,以其深厚的知识,将老子和中医思想进一步融入太极拳,对太极拳在美国的生根发展,有很大的贡献,主要文论有“陆地游泳说”、“接地之力”等。日前的太极拳有两种不同的夙求,一为健身,一为武术,两者均有助于修身养性。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与八卦掌、形意拳、大成拳(意拳)等,同属内家拳,其力学基础也比一般武术复杂,较难理解,也较易失之于有形而无体,丧失其实质而不自知,其特点要 2

之如下:

1.学习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均可成就内劲,老而弥坚。

2.人体的重力集中,重心只放在一脚,地表单方向回馈重力,没有分力。

3.全身是一体成型的转动,脚底是转轴。

4.利用地表回馈的能量,全身肌肉的同步起始没有个别的关节运动。

5.上半身肘关节没有明显屈伸的动作,从肩至手如一个连杆般运动。

6.用大脑的意念(气)透过运动神经,整合全体的肌肉运动。

7.被动开始,主动攻击;后动而先至,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触觉、胆识。

8.利用别人的力量还击,四两拨千斤。

由于太极的易学难成,非经名师指点:无法得其精髓。名师难求.且不乏“名”而不“明”者,所谓“知难行易”,正如太极拳的学习过程。相对的,如跟对师傅,学到正宗的心法,往往可省下数十年的光阴。一旦豁然理解,必将—日千里,功力猛进,或可成为太极传说中的人物,度过一个充实、健康的人生。

内家与外家劲力

曾有很多武术家不厌其烦地比较内家与外家功夫的异同,其中不少入主张,少林功夫是外家的,武当则是内家的。由于太极拳传由武当的始祖张三丰所创,自然也列入内家的行列。此外,形意拳和八卦拳也是一般公认的内家拳,与太极拳鼎足而立。事实上,不论是内家或外家的功夫,内外的修为均普遍存在,因为武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心灵与肉体的良好结合。因此,即使是少林的武功、易筋经和六合心意拳也很难说它们不是内家的。随着时代的演变,内在的潜移默化,更受到普遍的重视,内外家的区分也就更难了,它不能单纯地以攻防动作的物理分析来划分.也没有确切的规格。

曾经有人为内家和外家的武者外貌,作了下列的比较(如图):

.眼睛:外家炯炯有神,内家则目光内敛。

.手臂:外家张于张臂,耀武扬威;内家则双手抱元,守住丹田。

.说话:外家宏亮威武,内家雄浑深沉。

太极拳的源流众说纷纪,一般公认的是武当派的开山祖师张三丰,一开始可能是以太极十三势为主,即;棚、捋、挤、按、采、咧、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并以推手和大捋为主要训练的方法。这种高不可测的武功,是借助重力与地表间的回馈,以脚踩后地球的反弹力来发劲,力距自地面起,力距之长为各种武术之冠,但外在动作看来轻松自如,神秘的力量被后人尊为内家武功,非大智慧者不可能创此绝技。王宗岳的学生蒋发到陈家沟后,展现太极绝技,授徒陈长兴。可能受传统观念约束缚,这十三势松柔的绝技仅止于陈家私练和密授.与带有少林色彩的陈家武功有所不同,由于陈式家谱中对其武艺的叙述 3

并无“太极”的字眼,现行陈式第一、二路武功的太极两字,也可能出现于陈长兴之后。尽管如此.风格独特的陈式太极,可能已融入了太极的内涵,尤其是与陈长兴有关的支流门派。

陈氏太极的动作刚柔并济,身体如螺旋般地运动,充满爆发力,吸引了许多练武者的投入。后来,陈长兴将技艺传给了长工杨露禅,除了陈家固有的拳架外,更将十三势教给了杨露禅。其后,杨露禅的孙子杨澄甫将陈家武功与太极十三势融合,并发展出一套以健身为主的松柔拳架,就是时下流行的杨氏太极,成为最普遍的健身运动之一。因大势所趋,陈氏也出现仅有松柔动作的保健版。

自然的,以十三势为主的推手、大捋、发劲等秘密,只有入门后再精选的弟子才学得到,更因其原理精致,四肢发达也不见得体会得出,更难从拳架中学到内劲。难怪这种即使在“门内”也未必学得好的武功,被视为内家武功。

然而,太极拳之所以被视为内家武功,早在它们的拳架变成又慢又柔之前,就已如此,究竟我们应如何为内家功夫下定义呢?以下各点,可供参考:

1.在战略上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2.当我们被内家劲力打倒或推飞之际,接触在身上的部分,并末感觉劲力应有的压力或冲击,而是松柔的触觉,但威力之大又无法抗拒。

3.内家高于有神奇的根,可在谈笑风生中让许多人百推不动,犹若高山盘石,令人敬畏。

4.内家高手有惊人的抗打和抗踢的能力,仿佛有铁衫或金钟护身般。

5.内家师父在发劲或承接外力击打时.经常是笑颜常开、轻松自如的样子,外在的动作少而静。

6.训练的过程文静,没有电影情节中又喊又叫,又蹦又跳的情形。

所渭“以静制动”,突显了太极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被动哲学;然而,太极拳在对手处处表现出进击倾向下,却能拥有“被不动,我不动;被微动,我已动”的灵敏度。再加上推人时,轻轻一触,往往可将人推飞数尺之外,这种神秘的作风与力量,让人觉得这种力量异于一般的力学习惯,从外在看不出真正的动力来源,于是给予“内家”的称号,以别于我们习以为常的武术印象。不过,客观而言,以静制动应该是武功高深、观察力敏锐的表现,可以是各种武术家的武学修养之一,并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只有内家功夫才具备。我们毋宁以科学的力学角度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对执著于内家特色的武术家来说,如何将太极力学表现得与众不同,甚至让未曾开过眼界的人大感不可思议,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责任。然而.内家的表现,绝非只把招式动作打得很慢很静,就可自诩为内家武者,最重要的还是能否掌握其力学原理,使劲力在几乎没有臂部屈伸的动作下,发出惊人的威力,才称得上是内家高手,其秘诀就在于向地球借力量,即太极大师郑曼青所谓的“借地之力”。

4

比较各种内家武功包括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意拳(大成拳)等,其共同的特点就在于后脚向下踩劲,利用地表反弹的力结。如火箭般地将能量由表推送上去,则力距由地表起算,长过任何其他武术的力距。此时手臂就像竹竿般,只是负责传送能量而已。即使手臂不动,在从地底下传来的推力作用下,重心转移,这根竹竿自然将顶住的物体给顶出去了。因此内家的奥秘非经高人指点是很难知悉的,其训练方法更须精心设计。择师不仅可影响日后对内家劲力的判断与评签,更先决定了习武者日后能否成功,焉可不慎?

事实上,早在武禹襄的《十三势说略》中就已说出了太极内劲的秘密:“……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只是此项尖端的力学,若无名师指引,也只能自我揣摩,有智慧者或可领悟一二。最糟糕的莫过于孤芳自赏,故作姿态,却又所知有限。

内在的修养在于:以—种平静但警觉的心境,充分与四周的环境结合,没有抵抗或不安。这种内在的信念借着充分的洗练,形成了整合自我心灵与肉体的本能。

---------------------------------------------------------------------

注:杨式太被拳中,并行揽雀尾的棚、捋、挤、按以及隐藏于提手上势后的肘和靠的动作;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等身法.则寓于拳架之中.长捋即成采;按则可运用于搂膝拗步的动作中。

5


相关文章

  • 老年体协年终工作总结
  • 一、工作简要总结,我市的老年体协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老年体协的指导帮助下,在市体育局、体育总会和民政局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老年工作方针,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任务。 (一)深入县、乡、村(居)开展调研活动深入县、年初,市老年体协秘书长 ...

  • 体育总会工作总结
  • xx年,我会在市体育局的领导和支持下,做好全民健身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健身活动,为珠海市文化盛市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严格落实《条例》,健全社团支部 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按照市局的安排,总会支部老年人体育协会和汽摩协会进行了换届改选工作,使支部更健 ...

  • 年度区武术协会工作总结
  • 一年来,区武术协会以宣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党的体育路线、方针、政策要求,为传承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区委宣传部、区文体局、区民政局社团办的指导下,以发展武术事业为目标,通过“建章立制、夯实基础、和谐办会、求真务实”来开展武协的各项活动,促进我区全民 ...

  • 林业局体育建设工作总结
  • 在苇河林业局的体育历史上,体育设施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普及,参加体育健身的人群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多,体育事业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兴旺。近两年,林业局领导非常注重全局体育健身网络建设,让人民群众明白体育健身活动是对人生质量的提高,感觉到了“国运兴、体育盛”的精神意义,有力的促进了局里的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发展 ...

  • 萦阳老体协20XX年工作总结暨20XX年工作意见
  • 辉煌的2006年即将过去,载着十一五宏伟规划蓝图的2007年就要到来。首先我们回顾2006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我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在省、市老年体协的亲切关怀下,在我市市委、市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在市教育体育局和市委老干部局与市老龄委的大力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 ...

  • 萦阳老体协20XX年工作总结暨20XX年工作意见
  • 辉煌的2006年即将过去,载着十一五宏伟规划蓝图的2007年就要到来.首先我们回顾2006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我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在省.市老年体协的亲切关怀下,在我市市委.市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在市教育体育局和市委老干部局与市老龄委的大力支持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 强两基心得体会
  •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20xx ...

  • 个人教科研工作小结
  • 本年度,刘集镇教科研工作在小学中心校的带领下,以学校发展为宗旨,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科研工作,积极走“以科研促教学,教学科研相长”的道路。立足当前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和新学期学校的中心工作,继续贯彻执行教育科研要为教育教学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研事业服务的宗旨,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 ...

  • *社区党建工作先进材料
  • 标本兼治保稳定 社区工作党先行 ------*社区党建工作汇报材料 *社区位于*市西郊,是*市停产歇业企业的集中带。辖区内有*市最大的两家破产停产企业:原市*厂和原市运输公司。社区共有居民920多户,3421人,其中离退休人员832人,占居民总数的24.32%,下岗职工753人,占居民总数的22.1 ...

  • 社区上半年工作总结
  •   xx年上半年,xx社区党支部、居委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xxxx”为重要思想、党的xx大、xx届三、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区委、区政府“加快两大升级,实现三大转变”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大转型、提升闸弄口、迎接新门户“的工作要求,在区委、区政府及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正确领导和精心指导下,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