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变换在四边形中的应用

几何图形变换在四边形中的应用

一、旋转

1.如图,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A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至正方形AB′C′D′,则旋转前后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

2.如图,正方形ABCD中,E为DC上任意一点,∠BAE的平分线交BC于F. 试判断AE、DE、BF之间存在怎样的一个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AE=DE+BF

3.已知: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90°,D为斜边上任意一点, 求证:BD2+DC2=2AD2.

4.如图,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PA1,PB2,PC3. (1)求PD的长;(2)求APB的大小;(3)求正方形的边长.

A

D

B

C

【变式1】变式1中其他条件不变,PA1,PB

3,PDAPD的大小和正方形的面积.

5.如图,P是边长为1的等边ABC内任意一点,

求证:

A

B

C

6.已知正方形ABCD,在BC边上取一点E,作EFAE交C的外角平分线于F,求证:AEEF.

A

D

F

BEC

7.

已知:PAPB4,以AB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使P、D两点落在直线AB的两侧.

⑴ 如图,当APB45时,求AB及PD的长;

⑵ 当APB变化,且其它条件不变时,求PD的最大值,及相应APB的大小.

P

B90,8.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C>AD,ABBC12,且DCE45,E是AB上一点,

DE10,求BE的长.

A

EB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矩形的折纸问题时,将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绕矩形ABCD(AB<BC)

的对角线的交点O旋转(①→②→③),图中的M、N分别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矩形ABCD的边CD、BC的交点。

⑴该学习小组成员意外的发现图①(三角板一直角边与OD重合)中,BN2=CD2+CN2,在图③中(三角板一边与OC重合),CN2=BN2+CD2,请你对这名成员在图①和图③中发现的结论选择其一说明理由。

图① 图② 图③

⑵试探究图②中BN、CN、CM、DN这四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⑶将矩形ABCD改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绕O点旋转到图④,两直角边与AB、BC分别交于M、N,直接写出BN、CN、CM、DM这四条线段之间所满足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图④

10.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AB=CD=2,∠C=60°,M是BC的中点. (1)求证:△MDC是等边三角形;

(2)将△MDC绕点M旋转,当MD(即MD′)与AB交于一点E,MC(即MC′)同时与AD交于一点F时,

点E,F和点A构成△AEF.试探究△AEF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如果存在,请计算出△AEF周长的最小值.

C'

B

C

M

11.阅读下面材料:

小阳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O为等边△ABC内部一点,且OA:OB:OC1:2:,求AOB

的度数.

O

A

图⑴ 图⑵ 图⑶

小阳是这样思考的:图(1)中有一个等边三角形,若将图形中一部分绕着等边三角形的某个顶点旋转60°,会得到新的等边三角形,且能达到转移线段的目的.他的作法是:如图(2),把△ACO绕点A逆时针旋转60°,使点C与点B重合,得到△ABO,连结OO. 则△AOO是等边三角形,故OOOA,至此,通过旋转将线段OA、OB、OC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OOB中. (1)请你回答:AOB. (2)参考小阳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已知: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AD,∠DAB=60°,∠DCB=30°,AC=5,CD=4.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

12.⑴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

1

EAFBAD.求证:EFBEFD;

2

⑵ 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

1

EAFBAD,⑴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证明.

2

⑶ 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180,E、F分别是边BC、CD延长线上的点,

1

且EAFBAD,⑴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

2

系,并证明.

A

B

图1

C图2

B

B

C图3

A

13.在Rt△ABC中,AB=BC,∠B=90°,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放在斜边AC上,将三角

板绕点O旋转. (1)当点O为AC中点时,

①如图1, 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于E、F两点,连接EF,猜想线段AE、CF与EF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无需证明);

②如图2, 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延长线于E、F两点,连接EF,判断①中的猜想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A

图1

B

F

C

图2

图3

E

A F

B

F

C

二、平移

1.如图,点P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PE⊥BC,

PF⊥CD,垂足分别为点E,F,连接AP,EF,给出下列

四个结论:①AP =EF;②∠PFE=∠BAP;③PD= 2EC;

④△APD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F

BC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小杰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D中,AE⊥BC于点E,AF⊥CD于点F,连结EF,△AEF

的三条高线交于点H,如果AC=4,EF=3,求AH的长.

小杰是这样思考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想办法将题目中的已知线段与所求线段尽可能集中

到同一个三角形中.他先后尝试了翻折、旋转、平移的方法,发现可以通过将△AEH平移至△GCF的位置(如图2),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请你参考小杰同学的思路回答: (1)图2中AH的长等于 .

(2)如果AC=a,EF=b,那么AH的长等于 .

A

D

A

G

D

AD

B

E

C

B

E

3. 梯形ABCD中,AB//CD,M、N分别是CD、AB的中点,∠A+∠B=90试猜想线段CD、AB与M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A N B

4.在△ABC中,∠ACB=90°,AC>BC,D是AC边上的动点,E是BC边上的动点,AD=BC,CD=BE . (1) 如图1,若点E与点C重合,连结BD,请写出∠

BDE的度数;

(2)若点E与点B、C不重合,连结AE 、BD交于点F,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并求出∠BFE的

度数.

三、轴对称

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

M、N分别是AD、BC的中点,AC平分∠DCB,AB⊥AC,P为MN 上一个动点,若AD=3, 则PD+PC的最小值是 .

2.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AB=3,AD=4,P是AD上的一点, PE⊥AC,垂足为E,PF⊥BD,垂足为F,则PE+PF的值为( )

12132A. B. C.2 D.

555

3.如图,正方形ABCD中,AB8,M是DC上的一点,且DM2,N是AC上的一动点,求DNMN的最小值.

A

DM

N

BC

4.如图,正方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CM2,点P是BD上一动点,则PMPC的最小值是 .

A

D

B

MC

5.如图,在菱形ABCD中,AB4a,E在BC上,EC2a,BAD120,P在BD上,求PEPC的最小值.

A

P

D

BEC

6.如图,P边边长为1的菱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点M、N分别是AB、BC边上的中点,求

MPNP的最小值.

D

A

M

B

P

C

N

四、折叠

1. 如图,将一张对边平行的纸条先沿EF折叠,点A、B分别落在A'、B'处,线段FB与AD交于点M,再将纸条的另一部分CFMD沿MN折叠,点C、D分别落在C'、D'处,且使MD(1)求证:四边形MNFE是平行四边形; D(2)当翻折角∠BFE 度时,

四边形MNFE是菱形.(将答案直接 填写在横线上) C 2. 如图,把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EC与AD相交于点F. (1)求证:△FAC是等腰三角形;

(2)若AB=4,BC=6,求△FAC的周长和面积.

3.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AE折叠,顶点D恰好落在BC边上F点处,已知CE6cm,AB16cm,求BF的长. A

E

B

4..如图,矩形ABCD的边长AB=6,BC=8,将矩形沿EF折叠,使C点与A点重合,

则折痕EF的长是……………………………………………………………………( ) (A)7.5 (B)6 (C)10 (D)5

A

B

5.将边长OA=8,OC=10的矩形OABC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顶点O为原点,顶点C、A分别在x轴

和y轴上.在OA边上选取适当的点E,连接CE,将△EOC沿CE折叠. (1)如图①,当点O落在AB边上的点D处时,点E的坐标为 ;

(2)如图②,当点O落在矩形OABC内部的点D处时,过点E作EG∥x轴交CD于点H,交BC于点G. 求证:EH=CH;

(3)在(2)的条件下,设H(m,n),写出m与n之间的关系式 ; (4)如图③,将矩形OABC变为正方形,OC=10,当点E为AO中点时,点O落在正方形OABC内部的点D处,延长CD交AB于点T,求此时AT的长度.

图① 图②

图③

6. 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

①如图1,现将纸片沿直线AD折叠,使直角边AC落在斜边AB上,且与AB重合,则

②如图2,若将直角C沿MN折叠,使点C落在AB中点H上,点M、N分别在AC、BC上,则AM2、BN2与MN2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几何图形变换在四边形中的应用

一、旋转

1.如图,将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A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30°,至正方形AB′C′D′,则旋转前后正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

2.如图,正方形ABCD中,E为DC上任意一点,∠BAE的平分线交BC于F. 试判断AE、DE、BF之间存在怎样的一个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AE=DE+BF

3.已知:如图,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90°,D为斜边上任意一点, 求证:BD2+DC2=2AD2.

4.如图,正方形ABCD内有一点P,PA1,PB2,PC3. (1)求PD的长;(2)求APB的大小;(3)求正方形的边长.

A

D

B

C

【变式1】变式1中其他条件不变,PA1,PB

3,PDAPD的大小和正方形的面积.

5.如图,P是边长为1的等边ABC内任意一点,

求证:

A

B

C

6.已知正方形ABCD,在BC边上取一点E,作EFAE交C的外角平分线于F,求证:AEEF.

A

D

F

BEC

7.

已知:PAPB4,以AB为一边作正方形ABCD,使P、D两点落在直线AB的两侧.

⑴ 如图,当APB45时,求AB及PD的长;

⑵ 当APB变化,且其它条件不变时,求PD的最大值,及相应APB的大小.

P

B90,8.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D∥BCBC>AD,ABBC12,且DCE45,E是AB上一点,

DE10,求BE的长.

A

EB

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矩形的折纸问题时,将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绕矩形ABCD(AB<BC)

的对角线的交点O旋转(①→②→③),图中的M、N分别为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与矩形ABCD的边CD、BC的交点。

⑴该学习小组成员意外的发现图①(三角板一直角边与OD重合)中,BN2=CD2+CN2,在图③中(三角板一边与OC重合),CN2=BN2+CD2,请你对这名成员在图①和图③中发现的结论选择其一说明理由。

图① 图② 图③

⑵试探究图②中BN、CN、CM、DN这四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结论,并说明理由。

⑶将矩形ABCD改为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绕O点旋转到图④,两直角边与AB、BC分别交于M、N,直接写出BN、CN、CM、DM这四条线段之间所满足的数量关系(不需要证明)

图④

10.如图,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AB=CD=2,∠C=60°,M是BC的中点. (1)求证:△MDC是等边三角形;

(2)将△MDC绕点M旋转,当MD(即MD′)与AB交于一点E,MC(即MC′)同时与AD交于一点F时,

点E,F和点A构成△AEF.试探究△AEF的周长是否存在最小值.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如果存在,请计算出△AEF周长的最小值.

C'

B

C

M

11.阅读下面材料:

小阳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O为等边△ABC内部一点,且OA:OB:OC1:2:,求AOB

的度数.

O

A

图⑴ 图⑵ 图⑶

小阳是这样思考的:图(1)中有一个等边三角形,若将图形中一部分绕着等边三角形的某个顶点旋转60°,会得到新的等边三角形,且能达到转移线段的目的.他的作法是:如图(2),把△ACO绕点A逆时针旋转60°,使点C与点B重合,得到△ABO,连结OO. 则△AOO是等边三角形,故OOOA,至此,通过旋转将线段OA、OB、OC转移到同一个三角形OOB中. (1)请你回答:AOB. (2)参考小阳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下列问题: 已知:如图(3),四边形ABCD中,AB=AD,∠DAB=60°,∠DCB=30°,AC=5,CD=4.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

12.⑴ 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

1

EAFBAD.求证:EFBEFD;

2

⑵ 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

1

EAFBAD,⑴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不用证明.

2

⑶ 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180,E、F分别是边BC、CD延长线上的点,

1

且EAFBAD,⑴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

2

系,并证明.

A

B

图1

C图2

B

B

C图3

A

13.在Rt△ABC中,AB=BC,∠B=90°,将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O放在斜边AC上,将三角

板绕点O旋转. (1)当点O为AC中点时,

①如图1, 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于E、F两点,连接EF,猜想线段AE、CF与EF之间存在的等量关系(无需证明);

②如图2, 三角板的两直角边分别交AB,BC延长线于E、F两点,连接EF,判断①中的猜想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A

图1

B

F

C

图2

图3

E

A F

B

F

C

二、平移

1.如图,点P是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一点,PE⊥BC,

PF⊥CD,垂足分别为点E,F,连接AP,EF,给出下列

四个结论:①AP =EF;②∠PFE=∠BAP;③PD= 2EC;

④△APD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F

BCA.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小杰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如图1,在□ABCD中,AE⊥BC于点E,AF⊥CD于点F,连结EF,△AEF

的三条高线交于点H,如果AC=4,EF=3,求AH的长.

小杰是这样思考的: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应想办法将题目中的已知线段与所求线段尽可能集中

到同一个三角形中.他先后尝试了翻折、旋转、平移的方法,发现可以通过将△AEH平移至△GCF的位置(如图2),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请你参考小杰同学的思路回答: (1)图2中AH的长等于 .

(2)如果AC=a,EF=b,那么AH的长等于 .

A

D

A

G

D

AD

B

E

C

B

E

3. 梯形ABCD中,AB//CD,M、N分别是CD、AB的中点,∠A+∠B=90试猜想线段CD、AB与MN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A N B

4.在△ABC中,∠ACB=90°,AC>BC,D是AC边上的动点,E是BC边上的动点,AD=BC,CD=BE . (1) 如图1,若点E与点C重合,连结BD,请写出∠

BDE的度数;

(2)若点E与点B、C不重合,连结AE 、BD交于点F,请在图2中补全图形,并求出∠BFE的

度数.

三、轴对称

1.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AB=CD,

M、N分别是AD、BC的中点,AC平分∠DCB,AB⊥AC,P为MN 上一个动点,若AD=3, 则PD+PC的最小值是 .

2.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中,AB=3,AD=4,P是AD上的一点, PE⊥AC,垂足为E,PF⊥BD,垂足为F,则PE+PF的值为( )

12132A. B. C.2 D.

555

3.如图,正方形ABCD中,AB8,M是DC上的一点,且DM2,N是AC上的一动点,求DNMN的最小值.

A

DM

N

BC

4.如图,正方形ABCD中,M是BC的中点,CM2,点P是BD上一动点,则PMPC的最小值是 .

A

D

B

MC

5.如图,在菱形ABCD中,AB4a,E在BC上,EC2a,BAD120,P在BD上,求PEPC的最小值.

A

P

D

BEC

6.如图,P边边长为1的菱形ABCD对角线AC上的一个动点,点M、N分别是AB、BC边上的中点,求

MPNP的最小值.

D

A

M

B

P

C

N

四、折叠

1. 如图,将一张对边平行的纸条先沿EF折叠,点A、B分别落在A'、B'处,线段FB与AD交于点M,再将纸条的另一部分CFMD沿MN折叠,点C、D分别落在C'、D'处,且使MD(1)求证:四边形MNFE是平行四边形; D(2)当翻折角∠BFE 度时,

四边形MNFE是菱形.(将答案直接 填写在横线上) C 2. 如图,把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EC与AD相交于点F. (1)求证:△FAC是等腰三角形;

(2)若AB=4,BC=6,求△FAC的周长和面积.

3.如图,将矩形ABCD沿直线AE折叠,顶点D恰好落在BC边上F点处,已知CE6cm,AB16cm,求BF的长. A

E

B

4..如图,矩形ABCD的边长AB=6,BC=8,将矩形沿EF折叠,使C点与A点重合,

则折痕EF的长是……………………………………………………………………( ) (A)7.5 (B)6 (C)10 (D)5

A

B

5.将边长OA=8,OC=10的矩形OABC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顶点O为原点,顶点C、A分别在x轴

和y轴上.在OA边上选取适当的点E,连接CE,将△EOC沿CE折叠. (1)如图①,当点O落在AB边上的点D处时,点E的坐标为 ;

(2)如图②,当点O落在矩形OABC内部的点D处时,过点E作EG∥x轴交CD于点H,交BC于点G. 求证:EH=CH;

(3)在(2)的条件下,设H(m,n),写出m与n之间的关系式 ; (4)如图③,将矩形OABC变为正方形,OC=10,当点E为AO中点时,点O落在正方形OABC内部的点D处,延长CD交AB于点T,求此时AT的长度.

图① 图②

图③

6. 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6cm,BC=8cm。

①如图1,现将纸片沿直线AD折叠,使直角边AC落在斜边AB上,且与AB重合,则

②如图2,若将直角C沿MN折叠,使点C落在AB中点H上,点M、N分别在AC、BC上,则AM2、BN2与MN2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相关文章

  • 20XX年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2009年初中八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 2009级全年级人数为121人,xx年年下期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平均分为××分,总体来看,成绩在前面的基础上还有所倒退。在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整个年级已经完成了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 ...

  • 数学试卷质量分析--教学工作总结
  • 一、试卷评阅的总体情况 本学期文科类数学期末考试仍按现用全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课《应用数学基础》教学,和省校下发的统一教学要求和复习指导可依据进行命题。经过阅卷后的质量分析,全省各教学点汇总,卷面及格率达到了54%,平均分54.1分,较前学期有很大的提高,答卷还出现了不少高分的学生,这与各教学点 ...

  •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学计划
  •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略... 二.教材分析 1. 数和运算的教学. 2. 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 a平行线和垂线 b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c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d实际测量 3. 量和计量的教学 4. 教学思维专项训练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和技能 1. 掌握倍数和因数.素数和合数等概念. 2. ...

  • 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主要内容包括“分式” “ 函数及其图象”“全等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共五章,各章都力图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将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呈现给同学们。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观察----探索----猜测----证明”的学习过程,体验科 ...

  • 第一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李各庄小学 王 艳 辉 一、课标对本年段要求:   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及其有关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 ;初步了解负数和方程;开始借助计算器进行复杂计算和探索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现实生活 中简单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运 ...

  • 新人教版八年级小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 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3)班和四(4)班。四(3)班现有43人,男女生比较平均,课堂纪律相对来说比较好。有十几个学生上课非常积极,每一个都会抢着回答,有个别学生还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思维能还是比较不错的。当然也有几个比较调皮的,特别陈越同学不仅上课不认真听,而且很会捣乱,时不时地会突然 ...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新课改理念为指针,以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兼顾提高教学质量与减轻学生负担,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 二.学情分析 同学们经过四年实验教材的使用,已经比较习惯于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大多数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数 ...

  • 四年级数学下学期教学计划
  • 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育计划为指导,结合四年级学生认知特点,采取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方法,大力开展课改,大力提高学生的成绩,培养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二班47人,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能认真完成作业,上课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较好,但班级上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尖子生较尖, ...

  • 20XX年学年度六年级第一学期数学科计划
  •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本级学生共有82人,本级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课后能认真完成作业.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但有小部分学生对学习不重视,学习不够认真,上课不懂得听老师讲课,经常开小差,作业马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