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

摘要: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一曲《红楼梦》怀金悼玉,中国文学的双壁成功塑造了两个近乎完美的艺术形象:崔莺莺和林黛玉。她们从不同的封建时代背景下走来,身为女儿,其才其貌深入人心;她们长在深闺,争取爱情的勇气让人击掌而赞。然而,不管是其性格气质还是爱情之路都有着诸多不同。经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较,能够更好的解读和定位这两个经典艺术形象。

关键词:《西厢记》 崔莺莺 林黛玉 比较

同是花容月貌、温婉多情;出口成章,多才多艺,崔林二人都为追求自己爱情而勇往直前。但是这两个近乎完美的艺术形象之间又有着诸多不同之处,造成这种迥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女儿美:其才其貌各领风骚

《西厢记》把崔莺莺描写成一位相国府里的千金小姐,“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林黛玉之父林如海“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林黛玉进贾府时只七岁却已读了四书,其诗词禀赋冠十二钗之首。崔莺莺和林黛玉不仅才华出众,而且都很美,但她们的美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她们的性格气质不同。

(一)端庄贤淑与风露清愁

崔莺莺之貌《西厢记》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张生之眼来写的,张君瑞看傻了一样“眼花缭乱口难言,灵魂飞在半天”,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也不忘赞一句“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金圣叹认为:“西厢之作也,专为双文也。然双文国艳也,抑双文天人也”。崔莺莺之美是如“观音”一样的端庄之美,眉目之间必是健康之色,高贵典雅之华容,让目睹之人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

而贾宝玉眼中的林妹妹却是一种看了会让人心碎的美,一种渺宜修之美、痴情病弱、性灵情韵之美,在神不在貌的美都跃然纸上。黛玉的美是一种风露清愁之美,让人观之怜之,惜之爱之。

相比之下,林黛玉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她的健康状况都比崔莺莺略逊一筹。她内心充满着悲苦,对生命对身世的悲剧意识浓郁,多愁善感,拥有一种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的病态之美。林黛玉是孤独的、高傲的、敏感的。

(二)世俗适性与诗性超逸

崔莺莺是相国府里的大家闺秀,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对母亲也很孝顺。在她“艳遇”张生之前其叛逆性并没有显现出来。她所吟唱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只是被封建深锁在闺阁中的青春少女共同拥有的抑郁与敏感。在崔莺莺的思想体系里,她并不讨厌也不反对封建科举。

而林黛玉较之崔莺莺的成熟却显得特立独行。

1.诗性超逸的人格气质,与世俗标准相背离

林黛玉前身为降珠仙草,是风流自然的精华,转世为人后,率真性情、心性空灵,虽作为闺阁女子,仍具有自然美的清逸。这种气质使她喜散不喜聚她蔑视外在规范,诗意栖居,其诗才冠十二钗之首,每每用诗歌表达抒发内心的情感,全然不顾“女子写诗非宜”的封建规则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她鄙视唾弃世俗的科举仕途,她从不劝宝玉去求功名,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否定。这就注定其与宝玉的爱情不被封建家长所接受而充满悲剧性。《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则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与林黛玉形象之比较

摘要:一部《西厢记》天下夺魁,一曲《红楼梦》怀金悼玉,中国文学的双壁成功塑造了两个近乎完美的艺术形象:崔莺莺和林黛玉。她们从不同的封建时代背景下走来,身为女儿,其才其貌深入人心;她们长在深闺,争取爱情的勇气让人击掌而赞。然而,不管是其性格气质还是爱情之路都有着诸多不同。经过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比较,能够更好的解读和定位这两个经典艺术形象。

关键词:《西厢记》 崔莺莺 林黛玉 比较

同是花容月貌、温婉多情;出口成章,多才多艺,崔林二人都为追求自己爱情而勇往直前。但是这两个近乎完美的艺术形象之间又有着诸多不同之处,造成这种迥异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女儿美:其才其貌各领风骚

《西厢记》把崔莺莺描写成一位相国府里的千金小姐,“年一十九岁,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林黛玉之父林如海“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林黛玉进贾府时只七岁却已读了四书,其诗词禀赋冠十二钗之首。崔莺莺和林黛玉不仅才华出众,而且都很美,但她们的美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究其原因,是因为她们的性格气质不同。

(一)端庄贤淑与风露清愁

崔莺莺之貌《西厢记》并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张生之眼来写的,张君瑞看傻了一样“眼花缭乱口难言,灵魂飞在半天”,好不容易回过神来也不忘赞一句“世间有这等女子,岂非天姿国色乎”。金圣叹认为:“西厢之作也,专为双文也。然双文国艳也,抑双文天人也”。崔莺莺之美是如“观音”一样的端庄之美,眉目之间必是健康之色,高贵典雅之华容,让目睹之人有一种顶礼膜拜的冲动。

而贾宝玉眼中的林妹妹却是一种看了会让人心碎的美,一种渺宜修之美、痴情病弱、性灵情韵之美,在神不在貌的美都跃然纸上。黛玉的美是一种风露清愁之美,让人观之怜之,惜之爱之。

相比之下,林黛玉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生理上,她的健康状况都比崔莺莺略逊一筹。她内心充满着悲苦,对生命对身世的悲剧意识浓郁,多愁善感,拥有一种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的病态之美。林黛玉是孤独的、高傲的、敏感的。

(二)世俗适性与诗性超逸

崔莺莺是相国府里的大家闺秀,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自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对母亲也很孝顺。在她“艳遇”张生之前其叛逆性并没有显现出来。她所吟唱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只是被封建深锁在闺阁中的青春少女共同拥有的抑郁与敏感。在崔莺莺的思想体系里,她并不讨厌也不反对封建科举。

而林黛玉较之崔莺莺的成熟却显得特立独行。

1.诗性超逸的人格气质,与世俗标准相背离

林黛玉前身为降珠仙草,是风流自然的精华,转世为人后,率真性情、心性空灵,虽作为闺阁女子,仍具有自然美的清逸。这种气质使她喜散不喜聚她蔑视外在规范,诗意栖居,其诗才冠十二钗之首,每每用诗歌表达抒发内心的情感,全然不顾“女子写诗非宜”的封建规则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她鄙视唾弃世俗的科举仕途,她从不劝宝玉去求功名,表现出对封建制度的否定。这就注定其与宝玉的爱情不被封建家长所接受而充满悲剧性。《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则


相关文章

  • 普救寺导游词
  • 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塬头上. 这里塬高29米~31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向依塬平展.原有范围,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 这里地势高敞,视野宽阔,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这是一座千年古刹,我国古典戏剧名著<西厢记> ...

  • 红楼梦的读书笔记
  • 我觉得<红楼梦>的思想有几个重要方面,一个贾宝玉所代表的是什么样的思想,从小说故事来讲,贾宝玉年龄也不大,说的话疯疯癫癫,有时是你听得明白的,有时弄不明白,究竟什么意思呢?譬如说他自己一辈子什么也不想干,就想跟姐姐妹妹在一起,混这一辈子,自由自在,死了以后化做一阵青烟散了就完了,看起来好 ...

  • 讲座开场致辞
  • 各位老师.同学们: 晚上好! 真没想到人到中年的我,还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吸引了你们这么一大群风华正茂的青年人.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是我有什么吸引力,而是猜谜有吸引力,"迷"倒一大片啊!(掌声) 我的猜谜启蒙者,是我家的邻居杜大爷.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常出谜语让我猜.开始出的谜语都 ...

  • 读书笔记
  • 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是我国古代的爱情戏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戏曲作品之一,第四本第三折的一首<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都是离人泪."颠倒了多少风流文人!一句"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就了眷属",道 ...

  •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范文3篇
  • 最新红楼梦读后感范文(1): <红楼梦>这本书相信大家都读过,即使没有读全,也读过其中的片段.这是一部无法形容的书,传奇伟大都不能衬托出这本书的真正的内涵!我将将把这本书读完,我就感觉这是一本我一辈子都无法吃透的书了,自从"红学"形成后,多少代人也没有吃透<红楼 ...

  • 红楼梦读书心得
  • (一)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一共刻画了327个人物形象,从封建高层到社会底层,无不包含涉及,并且一个个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真实形象,让人觉得活灵活现,喜爱不已.并且关系错综复杂,情节量庞大,读起来令人反复咀嚼.而这样的一部精华佳作不是一蹴而就,其中蕴藏这作家曹雪芹的多少社会功底. ...

  • 中考读后感
  •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读完<鲁滨孙漂流记>这本精彩的小说后,一个高大的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他就是勇敢的探险家.航海家鲁滨孙.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精神,实现了自己航海的梦想. 我仿佛看到轮船甲板上站着这样的一个人:他放弃了富裕而又舒适的生活,厌恶那庸庸碌碌的人生, ...

  • 老大语录如果宅
  • 20xx年现在百家讲坛终于让我去试讲. 我上百家讲坛主要是想和易中天PK一下,易中天有一个硬伤,太狂妄,这不是文品问题,这是人品问题. 文明社会的人杀起人来,比野蛮社会的人杀人杀的还厉害. 成功的事情不一定是正确的,成功和失败与正确和错误是有差别的. 并不是每个人在死之前都能认清"我是谁& ...

  • 读书心得体会2000字
  • 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 ...

  • 红楼梦读后感2000字
  •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