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

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

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

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

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

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

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18九州:在《尚书.禹贡》篇中,以北山川为标志,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

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合成九州。

19三皇五帝:中国的传说古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

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顓顼、高辛、尧、舜。

20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候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

就是分封制。

21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学术派别很多。它们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游说争辩。这种局面对应当时思想学术、

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史家把这种学派林立、互相争辩的局面称作百家争鸣。

22西域:汉朝时,把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和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叫西域。广义的西域还包括

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23丝绸之路:汉同西域沟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品,从长安往西,经

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运到定息,再从定息到西亚的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路就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

24察举制:汉代时朝野结合、考试与选举结合的选拔官员方式。先由乡里荐举,再由郡县送上朝廷,之后再由

朝廷统一才考试,合格者直接进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现任官。

25永嘉之乱:晋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

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26十六国:从永嘉一直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初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

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27玄学:玄学始于三国曹魏正始年间,它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思想界,运用辨析、论难、评判的方法,以

老、庄思想解释《周易》,沟通儒道二家,建构“以无为本”哲学体系的思潮。魏晋时期盛行。

28般若学和涅槃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段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

主。般若学也就不佛家“空宗”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

理据及佛的阶段等。

29《神灭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哲学家范缜的哲学著作,它主张形尽神灭的无神论。在理论

上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摧毁了神学存在的基础。

30三省六部制:唐代综合魏晋隋时的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1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版”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占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32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33古文运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骈文,这种文体比较注重形式,内容多空洞无物。后来有人主张改变这

种文风和文体,恢复周秦两汉通行的散文。发展到了唐朝,形成了一个复兴“古文”的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

这个运动的倡导者。

34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绅,王建,

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种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民生病”为宗旨,

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35理学:自宋代始,产生了以儒学为核心,又吸收了佛教和道德思想因素的一种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崇奉的

官方哲学 ,同时成为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新儒学称为理学。

36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王安石两次出任宰相,推行新法。变法的方针是富国,强兵,扭转贫、弱的局面。

新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这次推行新法的运动,历史上称

为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37色目人和南人: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并分别对待,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汉

人,四等人是南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南人

指南方最后被告征服的汉族的其他民族,是地位最低级的一等。

38回回:古回教诸国之称,在今中亚土耳其期坦一带,后被成吉思汗所灭。回回的天文历算、天象仪器及医药

著作,曾大量传入中国。

39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名目,这是根据宗教派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

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立为儒户可以像佛教、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40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学术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41谚文:古代朝鲜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42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

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43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

银摊入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53王阳明:即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发展了孟子“万

物皆备于我”和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感知和认识,

一切均在心内,提出了:“心即理”,对朱熹“性即理”说进行了改造,形成了理学新潮。人们把阳明学派称为

“心学派”或“姚江学派”。

44文字狱:清王朝对文化实行高压政策,从人物所写的书籍、诗文、试卷等文字中,挑出一些词句断章取义,

加以曲解,构成罪名,然后判刑治罪。

45乾嘉学派:清朝的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勤,辩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

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乾嘉学派。

46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47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创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

的社会群体消费活动。它是由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

48农政思想: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因为国家经济即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即农业生产,所以在上层文化中,

形成一套农业思想,农政思想在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49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50勤农观: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

观念之一。

51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

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

利益的侵蚀者

52行会组织:又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的自发组织。

54民居: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民居为发展一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55服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有创造和技巧,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功能

56饮食: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要素,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

57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58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59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它大致包括谱序,像赞,祖训,世表等。

60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

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61血缘关系: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

62姻缘关系:由婚姻形成的横向亲属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的血缘关系的结合 63宗法制:中国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64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础,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

宗。

65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66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皇帝随即就建立起一套以三公、九卿为主要官员的中央官吏系统,以帮助处理日

常政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太鸿胪、宗正、

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67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小、尚书省)同为

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传统的丞相权务至此一分为三。六部(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

68郡县制:郡县早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的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朝涉取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

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上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郡”的名称历代稍异

69什伍里甲制度:是古代中国专制时期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最早在春秋齐国推行,十家为什,

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负责门里治安。后代里甲制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

础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70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71察举:汉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推荐本

地士的职责。这种由地主官撩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7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

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73明经科: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

74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是进士科,进士试主要试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这种通过诗赋考试取士的形试,称诗赋取士。

75行卷:唐代的科兴考试,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賞識與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76策论:宋代科举考试由重诗赋转向重经义、策、论,科举主持者适应科举变革的需要,提倡复兴古文,以古体散文写成的策论,成为科举考试的决定成绩。

77法律制度: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中国古代早就确立了集权国家的政治体制,古代法律作为维护王朝政治的制度规范,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突出表现。 78引经法律:是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引经法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进行儒家化的改造

79《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里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80《唐律疏议》:唐贞观中,房玄龄奉诏对隋开皇年间所制定的新律进行删订,编为《唐律》。高宗命长孙无忌又对《唐律》进行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唐律疏议》是汉代 来对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經義法典化的范本。

81春秋决狱:西漢中期以后,無論立法與司法都要求“應經合義”。儒家經義既是立法、司法的指導,又是審判的準绳。从董仲舒开始,就不断有人以“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于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82五礼: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即所谓“五礼”。五礼大约定制于周代,其后历代王无不依照五礼体系制订国家重大仪式。

83诞生礼:人生第一礼。婴儿呱呱坠地时,他仅仅是一个生物意义的存在,只有通过了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之后,才标志着他开始了自己走向成人的历程。诞生礼还包括诞生前的求子仪式与以后的养育仪式。

84冠礼:古代的成人礼。《礼记,冠义》说:冠礼是社会礼仪的起点,加冠取字,为“成人之始”。加冠的年龄一般在十九岁或二十岁,冠礼前后要去宗庙祭告。

85婚礼:传统社会的人生大礼,只有结婚才能“上以事祖庙,下以继后世。”因此结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两姓之好”,以及繁衍后代的家族大事。因此婚礼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聚集点,人们通过繁复的礼仪行为来保障婚姻,使这一事关家族存续的重大礼仪隆重、热闹。

86五服:古代丧服亦分五等,“五服”,依亲属等级顺序分别称为斩縗、齐縗 、大功、小功、缌麻等。服制等级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就不同。

87人生礼俗: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括诞生、成人礼、婚礼和丧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与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也属于人生仪礼的范围。

88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是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五常”即五种道德规范,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

89整体思维: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90类比思维:指依靠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91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92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瀞,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他们注重顿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93大一统意识: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经略四方,把广阔的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

共同前进

94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起于西周时代。 95中庸与中和:“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的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的调整以渐趋于和谐,由此引出“中和”这一概念。

96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为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

97教学相长: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意为: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了进步,教师也得到了提高。

98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诗言志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用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99文以载道:其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他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介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100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帮则。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陂”;中和之美则要求艺术所表达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仪”。

101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的一种神秘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

102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忌讳,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来,不能再口中直呼其音。 103河图洛书说: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个传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给汉字的起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人们对汉字产生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敬畏心理。

104“书同文”:语出《礼记》,《礼记》中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论。其中的:“书同文”指当时的语言文字的统一。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

105对偶: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106顶真: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的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

107骈体文:汉以后产生一种特殊的文体,是举世无双的汉语文学样式,它的全盛时代在南北朝,骈体文在语句方面多用骈料和“四六”,造成其形式整 齐骈俪的特点。

108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要求打坐息想,想坐束心,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而传承深广,成为禅宗正宗。禅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胜”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佛法不离世间”说等,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109利玛窦:(1552~1610年):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初在广东传教、学汉语,1610年到北京传教、讲学,谙熟儒家礼仪道德。居中国30年间,他大力介绍西方天文、历算、地理、艺术等,除口头讲授外,还翻译和编写了《几何原本》、《天文实义》等十余种著作。

110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世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被经世派、洋务派和维新派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经世谋略,以传统的“器变道不变”为依据,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体”,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111全盘西化论:自由主义的思潮,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

水平不容;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就是全盘西化。

112古今中外法:毛泽东提出的如何研究党史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完全适合一般文化的研究。所谓“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已方和彼方。所谓:古今中外法”,“也就是历史主义的方法。”

113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

114《阿房宫赋》:作者杜牧,该作品描写虽是带有文学夸张,但未尝没有触及历史实情:“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对统治阶级滥砍乱伐林木,在北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揭露

115仁爱孝悌:仁者,爱人也;悌者,顺也。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处理家庭成员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大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116祖先祭拜:祖先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被当做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117方志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难很有帮助。

118荒政思想: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这一观点和现代社会强调取与自然,还与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史一致的。

119修辞格:为了使说话增强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绘的特殊方法。

120文景之治:西汉王朝前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摇薄赋。文帝多次下诏提倡农耕,参加春耕典礼。在位期间,有十余年的时间免除了农民的地租,是历史上小农少有的太平日子,汉初许多政策都围着重视农业而定。这一阶段,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在位之际,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121家风:是一种习惯法,由家族共同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

122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 12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4草本之学: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采集,加工和保存知识 125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既是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6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该学派的观点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辨色彩

127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础,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的规定和对策原则。

2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的文化事物中所具有的人为精神属性的表现

5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

响,为多数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文化思潮。

6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所反映了商人凡事必卜的习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和陕

西周原。

7仰韶文化:指公元前5000-前3000年,因最早的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8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9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出现时,其中就会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

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10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

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为文化观念。

11文化政策: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的对策原则。

12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立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且有着自己的发展历史的文化。

13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4传统文化:这里主要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创造的、长期

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5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6“天下”观念: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念。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天下统一。

17地缘: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它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

18九州:在《尚书.禹贡》篇中,以北山川为标志,将中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

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合成九州。

19三皇五帝:中国的传说古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处都是文化发明者;“五帝”的人物则有

相当的确定性,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顓顼、高辛、尧、舜。

20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候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

就是分封制。

21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学术派别很多。它们的代表人物著书立说,游说争辩。这种局面对应当时思想学术、

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史家把这种学派林立、互相争辩的局面称作百家争鸣。

22西域:汉朝时,把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和新疆天山南北地区,叫西域。广义的西域还包括

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的一部分。

23丝绸之路:汉同西域沟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绸品,从长安往西,经

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运到定息,再从定息到西亚的欧洲的大秦(罗马)。这条路就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路。

24察举制:汉代时朝野结合、考试与选举结合的选拔官员方式。先由乡里荐举,再由郡县送上朝廷,之后再由

朝廷统一才考试,合格者直接进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现任官。

25永嘉之乱:晋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

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26十六国:从永嘉一直到北魏末年的六镇起义,初期进入内地的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并且互相征伐,先后替代,

共有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27玄学:玄学始于三国曹魏正始年间,它是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思想界,运用辨析、论难、评判的方法,以

老、庄思想解释《周易》,沟通儒道二家,建构“以无为本”哲学体系的思潮。魏晋时期盛行。

28般若学和涅槃学: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段;前段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槃学为

主。般若学也就不佛家“空宗”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涅槃学主要讲成佛的问题,如何成佛、成佛的

理据及佛的阶段等。

29《神灭论》: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哲学家范缜的哲学著作,它主张形尽神灭的无神论。在理论

上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唯物主义形神一元论,摧毁了神学存在的基础。

30三省六部制:唐代综合魏晋隋时的官制创立的政治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

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31七巧板:也称“七巧图,智慧版”是汉族民间流传的智力玩具,其原理是占算中的“出入相补原理”

32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33古文运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盛行骈文,这种文体比较注重形式,内容多空洞无物。后来有人主张改变这

种文风和文体,恢复周秦两汉通行的散文。发展到了唐朝,形成了一个复兴“古文”的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

这个运动的倡导者。

34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在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绅,王建,

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种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民生病”为宗旨,

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35理学:自宋代始,产生了以儒学为核心,又吸收了佛教和道德思想因素的一种新儒学,成为封建社会崇奉的

官方哲学 ,同时成为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这种新儒学称为理学。

36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时,王安石两次出任宰相,推行新法。变法的方针是富国,强兵,扭转贫、弱的局面。

新法的主要内容有“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这次推行新法的运动,历史上称

为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

37色目人和南人:元朝把统治下的人民分为四等并分别对待,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三等人是汉

人,四等人是南人,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南人

指南方最后被告征服的汉族的其他民族,是地位最低级的一等。

38回回:古回教诸国之称,在今中亚土耳其期坦一带,后被成吉思汗所灭。回回的天文历算、天象仪器及医药

著作,曾大量传入中国。

39儒户: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的名目,这是根据宗教派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

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立为儒户可以像佛教、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40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学术文化背景是鲁国礼乐文明。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41谚文:古代朝鲜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字母近似汉字的笔画,每个音节拼成一个方块。

42一条鞭法: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

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43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丁指丁银,即人头税。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

银摊入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53王阳明:即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发展了孟子“万

物皆备于我”和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靠“心”的感知和认识,

一切均在心内,提出了:“心即理”,对朱熹“性即理”说进行了改造,形成了理学新潮。人们把阳明学派称为

“心学派”或“姚江学派”。

44文字狱:清王朝对文化实行高压政策,从人物所写的书籍、诗文、试卷等文字中,挑出一些词句断章取义,

加以曲解,构成罪名,然后判刑治罪。

45乾嘉学派:清朝的学者们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了大量的考订,校勤,辩伪,和注解工作,整理了一大批文献。

因为这样的工作在清乾隆,嘉庆年间特别兴盛,所以称乾嘉学派。

46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

态,又称农业文明

47中国的日常生活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创照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

的社会群体消费活动。它是由衣食住行等各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文化传承活动

48农政思想:在我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因为国家经济即农业经济,社会生产即农业生产,所以在上层文化中,

形成一套农业思想,农政思想在核心是“政绩”观和:勤农“观‘

49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歉,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50勤农观: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

观念之一。

51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这种观念起于西周,成就于战国的法家。这种观念

把农业视为“本”,把工商业视为“末”,认为后者不仅是社会浮华,堕落的原因,而且是小农的兼并者和国家

利益的侵蚀者

52行会组织:又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的自发组织。

54民居:随着社会的演进,群体生活被家庭所取代,于是出现了民居,民居为发展一家庭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55服饰: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独有有创造和技巧,具有实用性和装饰性的功能

56饮食:构成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个要素,研究饮食,就是研究在中国文化的系统内。人们吃什么和怎么吃。

57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58家族: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

59家谱:是中国传统社会保存和延续辈分等级的一种文化方式,它大致包括谱序,像赞,祖训,世表等。

60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语支,语言,方

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61血缘关系: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

62姻缘关系:由婚姻形成的横向亲属纽带,也是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的血缘关系的结合 63宗法制:中国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64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础,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不是亲族,是同

宗。

65君主专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君主专制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66三公九卿:秦朝统一之后,皇帝随即就建立起一套以三公、九卿为主要官员的中央官吏系统,以帮助处理日

常政务。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九卿(太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太鸿胪、宗正、

大司农、少府)分理中央事务。

67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三省(中书省、门下小、尚书省)同为

国家最高政务机构,分别负责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务,传统的丞相权务至此一分为三。六部(吏部、户部、

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为行政事务的职能管理机构。

68郡县制:郡县早在战国时代,已成为各国的国内一般行政区划,秦朝涉取西周分封制导致王权削弱的教训,

以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在地方上建立起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直属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制至清代基本沿袭未改,只是“郡”的名称历代稍异

69什伍里甲制度:是古代中国专制时期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最早在春秋齐国推行,十家为什,

五家为伍,什有什长,伍有伍长,什长,伍长,负责门里治安。后代里甲制由此发展而来,并长期成为国家基

础社会的人身控制形式。

70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71察举:汉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可以向皇帝举荐贤士,尤其是各地方长官,他们有发现、考察、推荐本

地士的职责。这种由地主官撩察访人才、向朝廷举荐的方式,称为:“察举”。

72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建立了一套较察举严格的选官制度,即“九品中正制”。中央在各州郡设“中正官”,

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

73明经科: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之一,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

74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是进士科,进士试主要试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这种通过诗赋考试取士的形试,称诗赋取士。

75行卷:唐代的科兴考试,考前的举荐相当重要。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賞識與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76策论:宋代科举考试由重诗赋转向重经义、策、论,科举主持者适应科举变革的需要,提倡复兴古文,以古体散文写成的策论,成为科举考试的决定成绩。

77法律制度:由国家统治者为协调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而创制出来的带有强制性的制度规范。中国古代早就确立了集权国家的政治体制,古代法律作为维护王朝政治的制度规范,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突出表现。 78引经法律:是儒家思想影响古代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秦汉时期注经风气盛行,在这种风气下,人们开展了注释法律的工作,以儒家经典作为法律注释的依据。汉代引经注律盛况空前,引经法律过程也就是对封建法律进行儒家化的改造

79《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里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80《唐律疏议》:唐贞观中,房玄龄奉诏对隋开皇年间所制定的新律进行删订,编为《唐律》。高宗命长孙无忌又对《唐律》进行证、疏议,著成《唐律疏议》一书。《唐律疏议》是汉代 来对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經義法典化的范本。

81春秋决狱:西漢中期以后,無論立法與司法都要求“應經合義”。儒家經義既是立法、司法的指導,又是審判的準绳。从董仲舒开始,就不断有人以“春秋决狱”,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于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

82五礼: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致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种,即所谓“五礼”。五礼大约定制于周代,其后历代王无不依照五礼体系制订国家重大仪式。

83诞生礼:人生第一礼。婴儿呱呱坠地时,他仅仅是一个生物意义的存在,只有通过了为他举行的诞生礼之后,才标志着他开始了自己走向成人的历程。诞生礼还包括诞生前的求子仪式与以后的养育仪式。

84冠礼:古代的成人礼。《礼记,冠义》说:冠礼是社会礼仪的起点,加冠取字,为“成人之始”。加冠的年龄一般在十九岁或二十岁,冠礼前后要去宗庙祭告。

85婚礼:传统社会的人生大礼,只有结婚才能“上以事祖庙,下以继后世。”因此结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两姓之好”,以及繁衍后代的家族大事。因此婚礼成为传统社会关系的聚集点,人们通过繁复的礼仪行为来保障婚姻,使这一事关家族存续的重大礼仪隆重、热闹。

86五服:古代丧服亦分五等,“五服”,依亲属等级顺序分别称为斩縗、齐縗 、大功、小功、缌麻等。服制等级不同,服丧时间的长短也就不同。

87人生礼俗:依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变化而定期进行的礼仪习俗,它主要包括诞生、成人礼、婚礼和丧礼。此外,标明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与一年一度的生日庆贺,也属于人生仪礼的范围。

88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它是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五常”即五种道德规范,具体包括仁义礼智信。

89整体思维: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90类比思维:指依靠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

91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92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瀞,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糅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他们注重顿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93大一统意识:其强调“四海一家”,是西周以来就已成就的国家观念。重关九译,四裔来朝,是古代王朝引以为荣的大事。它启发秦汉帝国不断经略四方,把广阔的地域上各古老的人群联系在一起,形成新的民族融合,

共同前进

94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主要包括两层意义,第一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二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它起于西周时代。 95中庸与中和:“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的最高价值原则。这一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要在“两端”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的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的调整以渐趋于和谐,由此引出“中和”这一概念。

96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为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才。

97教学相长:教和学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对立统一关系 。意为:通过教学,不但学生得到了进步,教师也得到了提高。

98诗言志:作为一种艺术观念,最早体现在《诗经》的诗歌创作中,而作为一个艺术命题,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诗言志的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用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

99文以载道:其艺术命题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他认为,写作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评介文章好坏的首要标准是其内容的贤与不贤,如果仅仅是辞漂亮,却没有道德内容,这样的文章是不会广为流传的。

100中和之美:受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把“中和”作为重要的审美帮则。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陂”;中和之美则要求艺术所表达的内容要符合“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不能超越儒家传统道德规范,“要发乎情,止乎礼仪”。

101语言崇拜:原始人类赋予语言的一种神秘力量,认为它可以改变自然,社会和人的命运,对它奉若神明,这就是语言崇拜。

102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忌讳,指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用汉字直接写出来,不能再口中直呼其音。 103河图洛书说:文字神赐说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个传说认为,汉字是神派龙马、灵龟、凤凰等灵物驮到人间的,给汉字的起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使人们对汉字产生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敬畏心理。

104“书同文”:语出《礼记》,《礼记》中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论。其中的:“书同文”指当时的语言文字的统一。秦代的“书同文”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就是把各国原有的文字统一为小篆。

105对偶:用字数相等、句法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一对语句,表现相对或相关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格。 106顶真:将前一语言片断末尾的词语作为后一语言的片断开头的词语所形成的一种修辞格。

107骈体文:汉以后产生一种特殊的文体,是举世无双的汉语文学样式,它的全盛时代在南北朝,骈体文在语句方面多用骈料和“四六”,造成其形式整 齐骈俪的特点。

108禅宗:相传为南朝宋末菩提达摩在河南少林寺创立,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为北宗神秀、南宗慧能。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要求打坐息想,想坐束心,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而传承深广,成为禅宗正宗。禅宗的主要思想如“心性生万物”说“佛胜”说、“自语”、说“顿悟”、说“无念”、“佛法不离世间”说等,对世界佛学改革特别是中国佛学思想产生重大影响。

109利玛窦:(1552~1610年):1582年来华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初在广东传教、学汉语,1610年到北京传教、讲学,谙熟儒家礼仪道德。居中国30年间,他大力介绍西方天文、历算、地理、艺术等,除口头讲授外,还翻译和编写了《几何原本》、《天文实义》等十余种著作。

110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世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被经世派、洋务派和维新派回应西方文化挑战的经世谋略,以传统的“器变道不变”为依据,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体”,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111全盘西化论:自由主义的思潮,其核心内容是“现代化=西方化”,认为中国文化传统一无是处,与现代化

水平不容;中国文化的惟一出路就是全盘西化。

112古今中外法:毛泽东提出的如何研究党史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完全适合一般文化的研究。所谓“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所谓“古今”,就是历史的发展;所谓“中外“就是中国和外国,就是已方和彼方。所谓:古今中外法”,“也就是历史主义的方法。”

113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即复返儒家心性学之“本”,开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之“新”

114《阿房宫赋》:作者杜牧,该作品描写虽是带有文学夸张,但未尝没有触及历史实情:“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这是对统治阶级滥砍乱伐林木,在北方造成灾难性后果的揭露

115仁爱孝悌:仁者,爱人也;悌者,顺也。仁爱孝悌是中国古代所提倡的处理家庭成员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大基本准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

116祖先祭拜:祖先指与崇拜者有血缘关系的人,他被当做保护本族或本家庭的神秘力量而受崇拜。那些强有力的,对氏族共同体有贡献的人,死后才被奉为祖先而受到崇拜。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117方志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难很有帮助。

118荒政思想:即认为全社会都要有居安思危的自觉意识,这一观点和现代社会强调取与自然,还与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思想史一致的。

119修辞格:为了使说话增强效果而运用的一些修饰描绘的特殊方法。

120文景之治:西汉王朝前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轻摇薄赋。文帝多次下诏提倡农耕,参加春耕典礼。在位期间,有十余年的时间免除了农民的地租,是历史上小农少有的太平日子,汉初许多政策都围着重视农业而定。这一阶段,尤其是汉文帝,汉景帝在位之际,是小农发展的黄金时期,被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121家风:是一种习惯法,由家族共同世代沿袭,用以规范家族内部的行为和秩序。

122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 123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24草本之学:中国古代的药学,主要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采集,加工和保存知识 125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既是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6名家:又称刑名家,创始人是春秋时代郑国的邓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公孙龙,惠施。该学派的观点涉及的是事物的概念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有很强烈的思辨色彩

127血缘九族制::即以本人为基础,向上,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也有的以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为九族。


相关文章

  • 建筑概论实习报告
  •   俗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学以致用。   是啊,作为学生,增知掌才的岁月,学校也更加注重我们的实战能力。于2012年大二第一学期第八周,我们开始了在平顶山为期五天的实习。在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许多建筑,而且使我对各类建筑有了一些系统的了解和浅薄的认识。   我们的第一站是鹰 ...

  • 20XX年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总结
  • xx年6月28日至7月7日,我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了xx年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集中培训活动。培训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通识理论培训,第二阶段为分科学习。 在通识课程培训中,省教育厅副调研员黄忠作了《骨干教师培养的要求与建议》的报告。报告指出,此次骨干教师培训的目标是更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学科教育 ...

  •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李成智 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 ...

  • "春天里"三星大赛活动策划书
  • 一.活动背景 xx年,我系开展了"4321"思想德育素质工程的建设.其主要内容包括:四结合:忠孝雅诚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忠贞爱国,孝敬师长,行为高雅,诚实守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行为:三推荐:向学生推荐"百首优秀歌曲&quo ...

  • 感谢大学老师的毕业感言
  • 我一直坚持认为作为一名学生应该真心地感谢那些所有教授过自己的老师.我不是那种上完大学连自己学校的校长或院长都不知道是谁的学生,但我也不是那种认为只要是自己学校的校长或院长自己都应该去五体投崇拜的那种学生. 在我即将毕业之际,想对所有帮助.启发.激励(刺激)过我,教授过我的老师表达我衷心的谢意. 谢谢 ...

  • 学习概论的心得体会
  • 艺术概论>是以人类社会的一切艺术现象为研究对象,阐明其性质.特征及基本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具体地讲,它涉及艺术的发生发展.艺术家.艺术作品.创作过程.艺术风格.艺术欣赏.艺术批评.艺术市场等.它是艺术理论家从一定的立场出发,在一定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对诸如艺术本质.艺术现象.艺术创作.艺术批评等 ...

  • 浅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
  • 浅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 浅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兼论秘书学研究的重复现象 在秘书学的研究与教学中,常有人为秘书学的研究领域难以界定,以及秘书学与相关学科的重复现象而困惑.如何解除这一困惑呢?笔者曾作过较长时间的思索,现将其结果整理成文,以就教于行家. 一.重复现象岂容忽视 在秘书学的建设中,重复研究的 ...

  • 读美术概论的心得体会
  • 这本《艺术设计概论》,是我们专业下半个学期的教材,不过出于本身的兴趣,我自己早已看了一遍这本书,觉得受益匪浅。 首先,对这本书做一下简介。本书是对设计理论全面系统的阐述,内容涵盖了与艺术紧密相关的各科理论,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论述中时不时有作者个人的创见,形设上丰富新颖,适合当代读者阅读。随着我国 ...

  •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前景的调查报告
  •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中华民族用来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一门工具,从而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对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正因为这样,据调查显示,自各个高校建校以来,几乎有80%的高校建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并且每年都以稳定的比例吸纳新生,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汉语言 ...

  • 酒店管理的演讲稿2篇
  •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复苏与快速发展,旅游与酒店行业在全球与中国地区的发展速度与就业率将远远超出传统型行业.全球很多著名大学均开设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在这些著名的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课程设置之中均提供为期半年至一年不等的带薪实习和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其毕业生就业率远远高于其它专业的学生.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