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

作者:李小平

来源:《房地产导刊》2014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城市居住小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居住小区的现状规划和现状组织模式及其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对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关键词】生态宜居;居住区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城市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已成为提高其生活水平的首选。住宅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问题,它对巩固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住宅大量兴建,如何为居民创造舒适、安全、卫生、方便、文明、优美的居住环境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城市和社会的缩影,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水平,反映着人们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住宅又是使用年限很长的社会商品,住宅的功能、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影响到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用城市设计者的智慧,创造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生态生活社区。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合理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并使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三是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实现城市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集约高效转变。

2.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的发展演变进程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均衡分布和统一供给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单位大院的居住模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集中于一个大院内,居民的一切生产、生活服务需

求均可以在一个单位内得到满足。居民的活动范围单调狭窄,人们的往来、交通基本上依靠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进行。这种城市居住小区在今天犹有留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建设思潮的变化,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呈现多元化的景象。从采纳传统的大街—里弄结构,到借鉴西方的邻里概念;从引入前苏联居住街坊的布局方式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应用推广;再到近年倡导的试点小区、小康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探索,我国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演化过程,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立体化、均好化的发展新趋向。

3.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现状模式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多采取封闭式围合结构,多以整个小区作为居住防御单位,使原本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孤立于城市空间。在规划上过分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分区,在布局上各成体系,很难做到土地的混合使用以及区内设施使用功能的复合交叉。

这种模式忽视了人在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单纯注重物质形体美学及其物质形体的功能结构,简化了居住空间的组织要素。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发展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生活在居住小区的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人们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之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4.1强化居住区与城市载体间的关系

著名建筑专家窦以德教授提出,无论是出于人本思想,还是城市与居住区的和谐发展,都不应该背离城市,在城市中创建孤岛式的“人间天堂”,而应重视城市这个大的载体,强化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使二者能够在功能上进行互补,加强城市各阶层居民之间的交往,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小区与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借鉴社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居住空间规划的小区模式,使之从物质决定论向以人为本回归。

4.2打造生态、健康、舒适宜居的可持续性居住环境

根据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更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在居住区生态规划设计中,就可以具体的以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通过生态的规划设计方法,促进居住区环境质量的提高。运用生态学规律,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的可持续性居住环境。

生态健康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主要应包括自然生态规划、经济生态规划和社会生态规划。

4.2.1自然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健康居住小区建设水平最主要的指标之一即为绿地率,绿地率一般应达40%以上。居住小区地面应有较强的保水渗水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混凝土(包括沥青混凝土)的路面,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居住小区中的次级道路、全部人行道、广场等,均应采用自然渗水型的路面材料。住区内地面材料的自然渗水保水,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节约水资源,即一方面要开源,另一方面要节流,在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以及生活污水汇集处理系统。当生活污水、废水经生物消解达标后,则可以用于居住小区内的绿化、道路清洁等用水。节流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中,采用省水的器具、设施等。节省能源和减少废物排放,是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应同时并举的技术措施。

4.2.2经济生态规划设计

应广泛采用绿色消费科技和绿色生产科技,逐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尽量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4.2.3人文生态规划设计

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家园,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居住区中渡过的,因此,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着力增强居住区的归属感,而建立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景观、文化娱乐健身广场,以及对本住宅小区开放的具有特色的活动、集聚、交流的空间。建立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生态健康基础设施,营造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环境,小区住宅多样化,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所选择。

5.结语

居住小区是城市有机系统中最面广量大的组成部分,犹如城市的细胞,居住小区在满足城市居住要求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其在承担城市功能、营造城市活力、塑造城市风貌等方面的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小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研究市场的变化,创新设计出市场需要的住宅建筑,使人们能够住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舒适的居住区。

参考文献

[1]约翰.西蒙兹著(美).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杨靖,马进.建立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观.城市规划[J],2007(9),47-53.

[3]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李铌,周均清,新城市主义及其关键性社区设计理念[J],中外建筑,2001,(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模式探讨

作者:李小平

来源:《房地产导刊》2014年第05期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城市居住小区的发展历程,分析居住小区的现状规划和现状组织模式及其中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对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关键词】生态宜居;居住区

引言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要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条件、提供市场,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区域经济总量增长、新兴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城市居民改善住房条件已成为提高其生活水平的首选。住宅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问题,它对巩固社会安定,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住宅大量兴建,如何为居民创造舒适、安全、卫生、方便、文明、优美的居住环境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目标。作为城市和社会的缩影,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水平,反映着人们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的追求,关系到城市的面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住宅又是使用年限很长的社会商品,住宅的功能、质量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影响到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因此,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以人为本,采用先进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用城市设计者的智慧,创造一个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生态生活社区。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化质量;二是科学合理布局城市,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合理的等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并使其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三是倡导生态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强化生态保护,实现城市发展从注重外延扩张向集约高效转变。

2.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的发展演变进程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总体上呈现均衡分布和统一供给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单位大院的居住模式:十几户甚至几十户集中于一个大院内,居民的一切生产、生活服务需

求均可以在一个单位内得到满足。居民的活动范围单调狭窄,人们的往来、交通基本上依靠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进行。这种城市居住小区在今天犹有留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建设思潮的变化,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建设呈现多元化的景象。从采纳传统的大街—里弄结构,到借鉴西方的邻里概念;从引入前苏联居住街坊的布局方式到小区规划理论的应用推广;再到近年倡导的试点小区、小康示范工程等一系列探索,我国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多变的演化过程,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立体化、均好化的发展新趋向。

3.我国城市居住小区现状模式及存在问题

现阶段,我国城市居住小区多采取封闭式围合结构,多以整个小区作为居住防御单位,使原本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孤立于城市空间。在规划上过分强调各项设施的功能分区,在布局上各成体系,很难做到土地的混合使用以及区内设施使用功能的复合交叉。

这种模式忽视了人在居住空间的主体性,单纯注重物质形体美学及其物质形体的功能结构,简化了居住空间的组织要素。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发展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生活在居住小区的人们享受物质环境日益完善的同时,感慨精神生活的贫瘠,人们对所居住的空间缺乏认同,居民之间缺乏交往,人际关系冷漠。

4.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4.1强化居住区与城市载体间的关系

著名建筑专家窦以德教授提出,无论是出于人本思想,还是城市与居住区的和谐发展,都不应该背离城市,在城市中创建孤岛式的“人间天堂”,而应重视城市这个大的载体,强化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使二者能够在功能上进行互补,加强城市各阶层居民之间的交往,激发城市活力,实现小区与城市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借鉴社区理论从根本上改变现有居住空间规划的小区模式,使之从物质决定论向以人为本回归。

4.2打造生态、健康、舒适宜居的可持续性居住环境

根据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第57集报告中,“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更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我们在居住区生态规划设计中,就可以具体的以生态学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通过生态的规划设计方法,促进居住区环境质量的提高。运用生态学规律,以科技手段为支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融合的可持续性居住环境。

生态健康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主要应包括自然生态规划、经济生态规划和社会生态规划。

4.2.1自然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健康居住小区建设水平最主要的指标之一即为绿地率,绿地率一般应达40%以上。居住小区地面应有较强的保水渗水能力,尽最大可能减少混凝土(包括沥青混凝土)的路面,采用自然排水系统,以利于雨水的渗透。居住小区中的次级道路、全部人行道、广场等,均应采用自然渗水型的路面材料。住区内地面材料的自然渗水保水,可以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节约水资源,即一方面要开源,另一方面要节流,在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考虑雨水的收集利用,以及生活污水汇集处理系统。当生活污水、废水经生物消解达标后,则可以用于居住小区内的绿化、道路清洁等用水。节流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规划设计中,采用省水的器具、设施等。节省能源和减少废物排放,是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应同时并举的技术措施。

4.2.2经济生态规划设计

应广泛采用绿色消费科技和绿色生产科技,逐步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清洁能源。尽量采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4.2.3人文生态规划设计

居住区是人们生活的家园,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居住区中渡过的,因此,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着力增强居住区的归属感,而建立一些标志性的建筑物、构筑物或景观、文化娱乐健身广场,以及对本住宅小区开放的具有特色的活动、集聚、交流的空间。建立配套齐全布局合理的生态健康基础设施,营造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活环境,小区住宅多样化,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所选择。

5.结语

居住小区是城市有机系统中最面广量大的组成部分,犹如城市的细胞,居住小区在满足城市居住要求的同时,更应该发挥其在承担城市功能、营造城市活力、塑造城市风貌等方面的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小区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要求设计师不断研究市场的变化,创新设计出市场需要的住宅建筑,使人们能够住上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舒适的居住区。

参考文献

[1]约翰.西蒙兹著(美).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杨靖,马进.建立与城市互动的住区规划设计观.城市规划[J],2007(9),47-53.

[3]胡纹.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李铌,周均清,新城市主义及其关键性社区设计理念[J],中外建筑,2001,(5)。


相关文章

  • 建设****新农村心得体会
  •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 ...

  • 推动城乡一体化示范乡镇的探讨
  • 很多经验证明,凡是区域经济发展快.城市综合实力强的地方,都是城乡一体化搞得好.农村经济发达.农民收入高的地方.xx镇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城乡一体化建设意见精神,紧紧抓住当前我县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良好机遇,从全镇各村发展实际出发,扎实做好村庄整治工作,大力推进中心村和集镇建设,探索农村新社区发展 ...

  • 县城乡规划工作"十二五"规划
  • 一、“十二五”规划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发展要求,报告中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邵东县城乡规划工作“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期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

  • 新农村建设会议讲话稿
  • 同志们: 今天我们专门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是传达贯彻**市新型农村社区.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加快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住房建设.危房改造工程建设步伐.市委朱书记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会前做了专门批示.希望大家要认真学习贯彻朱书记批示精神,以坚定地决心.饱满的 ...

  • 20XX年届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
  • 1、关中——天水经济区城市群合作发展研究 2、产业组织视角下的军民融合及其规制研究 3、陕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 4、我国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问题探讨 5、××省(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6、论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7、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幸福指数调查研究 8、渭南地区特色 ...

  • 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总体方案
  •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农村改革发展步伐,信阳市从今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并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 ...

  • 关于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 关于开原--清河一体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铁岭市规划局局长王长生 铁岭市规划局副局长兼规划设计院院长吴亚权 铁岭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孙益杰 铁岭市规划局规划编制管理科科长徐颖 年初,省委书记李克强同志到铁岭调研时提出,将开原与清河两个城市统筹考虑,沿京哈大通道建设铁岭地区的第二个中心城市.按照省委领导的指 ...

  • 农村老人养老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 据统计,澧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106453人,其中农村老龄人口87092人,占全县老年人总数的82%.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与城镇老年职工的重大差异是他们无工薪,没有退休金待遇,年老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没有固定的保障.如何解决他们老有所养的问题是当前急需破解的一大难题,它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 ...

  • 20XX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
  • 2011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xx大及市委十一届四次全委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就业、社保,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为主线,按照 “全域成都”的理念开展劳动保障各项工作,大力实施“惠民行动”,求真务实,扎实工作,全面推进和 ...

  • 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总结讲话
  •   同志们:   大家在讨论中普遍认为我们这次会议十分必要,是非常及时的。**副总理在昨日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城市规划是第一资源,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对城镇化和城镇健康发展的引导作用,再次明确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性、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汪光焘同志的讲话内容非常全面,问题分析透彻,也对同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