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研究

  [摘 要]研究新形势、新背景下浙江省内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具有现实意义。应该对其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提高其整体的生态素养,为培养新一代公民的生态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贯彻实施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生态浙江做出贡献。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生 生态素养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16-03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又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全省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并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是教育。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公民的重任,他们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全民生态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意义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生态公民的客观需要   事实证明,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人口素质的高低最终影响着实现生态文明的程度。因此,要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丰富的生态文化、先进的生态技术,就需要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加强公民生态素养的培养,扩充他们的生态知识,引领他们认识、使用最新的生态技术,并且激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创新。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市民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生态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态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培育和深化市民生态意识是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因此,培育和深化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能够促使更多的公民直接接受生态文化教育。   (二)有利于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的培养   赵洪祝在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上指出: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加速全体人民生态素养教育,以达到全省公民丰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环境优化意识等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低碳生活、合理消费的目标。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公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责任带领更多的新生代公民乃至全社会的公民加入生态文化建设的队伍,从而形成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与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目标,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保证,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基础。社会是是由“人”组成的集体,人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素质的高低。师范类大学生,是未来我国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将成为一代代人的启蒙教师或者是中学生的领路人,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素养,能否将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是我国能否逐步走上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没有受过良好生态教育、没有较好生态素养的教育者是不大可能从生活工作中来引导一代代人坚持并且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的。从此意义上说,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用单幅篇章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长期的革命,生态道德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宏伟远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生态文化的氛围,创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匹夫有责”的生态文明观,才能真正跨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二、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设计了一份关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和主体问卷两个部分,主题部分共20个问题,分别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生态教育师资等方面各提出3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生态素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生态知识和科学的生态教育课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听说过“环境污染”、“物种破坏”、“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 及 “低碳生活” 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在97%以上, 远高于全国城市公众77%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一类生态环境知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相对来说, 学生对具体的生态知识及应用了解仅占23.5%,对垃圾具体分类、碳汇交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的了解率分别为45%、15%、24.2%、23.6%。在调查的省内5所师范类高校里,开设的生态知识课程仅限于选修课范围内,且课时较少,内容单调枯燥,并不能满足生态知识教育的需要。   (二)生态意识薄弱,生态教育师资明显不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师范类大学生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容乐观。具体问题如下:如果有生态保护活动您愿意参加吗?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愿意”的大学生占30.4%,选择“愿意,但要视情况而定”的占35.3%, 而选择“从不参加”的占到了34.3%。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是关于“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是否会加以制止并进行批评”,表示“会主动去制止”的只有25.9%。另一项关于生态保护责任方的问题调查的情况是,超过半数(50.5%)的学生认为这主要是环保相关部门的责任。这说明仍然有很多人缺乏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对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全面。   目前,我国师资培养不能满足生态教育的要求。调查显示,一方面,调查的师范类高等院校只有不到10%的生态专业专职及专业教师,开设生态保护课程的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技能和法规方面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因经费不足,多数院校的教师都是自学,自己寻找一些资助进行校内外交流。环境教育资金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生态行为能力有待提高,生态教育体系有待构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您购物自带购物袋吗?”的问题,选择“经常”的人数仅占总数的18.9%;对于“随手关灯”的行为,“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学生占总数的89.7%。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行为的习惯性要相对好于其自觉性。然而一些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多是跟自身利益相关,例如自带购物袋和随手关灯的行为固然可以节约资源,但被调查者更多的是考虑这样做可以节省费用。总体来说,当前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能力还不高,需要继续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亟待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容纳到师范类教育体系当中。   三、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途径   (一)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纳入师范类教育教学大纲   国外成功的生态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环境教育应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如挪威政府实施一种终生环境教育战略,并特别规定所有师范生必须选修一个学期的环境教育课程;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也规定环境教育应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并渗透每个受教育者的一生教育中,特别强调环境教育应纳入师范教育中。   (二)适应生态教育的需要,加大对生态教育的师资培训   所有教育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教师自身的生态文化素质是影响学生生态素养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进步和思想成熟受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较大,而教师人格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教科书和至理名言以及任何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培育并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自身也必须要具备较好的生态素养。只有做到将专业知识与深厚的生态文化知识底蕴和生态文化教育能力相结合,才能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态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课堂解读,将自己内化了的生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内化成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文化素养 。   (三)加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生态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不同的学科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开展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的渗透教育是提高生态素养的一个主要模式。本次课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96%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生态教育课程。针对目前师范类院校生态类选修课程存在开课数量少、学分、学时不够等情况,今后应积极发展生态类课程体系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生态类课程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建设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套规范、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制订全面的生态教育计划,建构一个包括集意识、态度、行为、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总之,生态素养的培育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师范类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师范技能和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师范类高等院校在培育和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完善,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教育体系,保证未来社会的生态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翟金德.浅议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69-171.   [2] 佘正荣.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 汤丽芳.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与培养公民生态道德素质[J].企业家天地,2009(4).   [4] 葛绪广,王晴.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环境教育的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2012(2).   [5] 黄玮琍.浅谈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J].高教论坛,2009(12):124-129.

  [摘 要]研究新形势、新背景下浙江省内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态素养具有现实意义。应该对其现状进行调查、探讨、分析,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增强其生态文明意识和观念,提高其整体的生态素养,为培养新一代公民的生态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贯彻实施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建设生态浙江做出贡献。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生 生态素养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16-03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又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全省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并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是教育。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公民的重任,他们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事业。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对提高全民生态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意义   (一)是培养社会主义生态公民的客观需要   事实证明,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人口素质的高低最终影响着实现生态文明的程度。因此,要具备强烈的生态意识、丰富的生态文化、先进的生态技术,就需要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加强公民生态素养的培养,扩充他们的生态知识,引领他们认识、使用最新的生态技术,并且激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创新。   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市民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生态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生态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培育和深化市民生态意识是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因此,培育和深化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能够促使更多的公民直接接受生态文化教育。   (二)有利于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的培养   赵洪祝在浙江省十三次党代会上指出: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加速全体人民生态素养教育,以达到全省公民丰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环境优化意识等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低碳生活、合理消费的目标。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公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责任带领更多的新生代公民乃至全社会的公民加入生态文化建设的队伍,从而形成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   (三)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与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目标,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保证,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基础。社会是是由“人”组成的集体,人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素质的高低。师范类大学生,是未来我国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将成为一代代人的启蒙教师或者是中学生的领路人,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素养,能否将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是我国能否逐步走上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没有受过良好生态教育、没有较好生态素养的教育者是不大可能从生活工作中来引导一代代人坚持并且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的。从此意义上说,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用单幅篇章论述生态文明,第一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长期的革命,生态道德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宏伟远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生态文化的氛围,创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匹夫有责”的生态文明观,才能真正跨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二、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设计了一份关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和主体问卷两个部分,主题部分共20个问题,分别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行为、生态教育师资等方面各提出3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后笔者发现,当代大学生在生态素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缺乏生态知识和科学的生态教育课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听说过“环境污染”、“物种破坏”、“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 及 “低碳生活” 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在97%以上, 远高于全国城市公众77%的平均水平。这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一类生态环境知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相对来说, 学生对具体的生态知识及应用了解仅占23.5%,对垃圾具体分类、碳汇交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的了解率分别为45%、15%、24.2%、23.6%。在调查的省内5所师范类高校里,开设的生态知识课程仅限于选修课范围内,且课时较少,内容单调枯燥,并不能满足生态知识教育的需要。   (二)生态意识薄弱,生态教育师资明显不足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师范类大学生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容乐观。具体问题如下:如果有生态保护活动您愿意参加吗?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愿意”的大学生占30.4%,选择“愿意,但要视情况而定”的占35.3%, 而选择“从不参加”的占到了34.3%。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是关于“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是否会加以制止并进行批评”,表示“会主动去制止”的只有25.9%。另一项关于生态保护责任方的问题调查的情况是,超过半数(50.5%)的学生认为这主要是环保相关部门的责任。这说明仍然有很多人缺乏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对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全面。   目前,我国师资培养不能满足生态教育的要求。调查显示,一方面,调查的师范类高等院校只有不到10%的生态专业专职及专业教师,开设生态保护课程的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技能和法规方面未接受过系统培训,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因经费不足,多数院校的教师都是自学,自己寻找一些资助进行校内外交流。环境教育资金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   (三)生态行为能力有待提高,生态教育体系有待构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您购物自带购物袋吗?”的问题,选择“经常”的人数仅占总数的18.9%;对于“随手关灯”的行为,“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学生占总数的89.7%。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行为的习惯性要相对好于其自觉性。然而一些生态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多是跟自身利益相关,例如自带购物袋和随手关灯的行为固然可以节约资源,但被调查者更多的是考虑这样做可以节省费用。总体来说,当前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能力还不高,需要继续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亟待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容纳到师范类教育体系当中。   三、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途径   (一)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纳入师范类教育教学大纲   国外成功的生态教育经验告诉我们,环境教育应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大纲中。如挪威政府实施一种终生环境教育战略,并特别规定所有师范生必须选修一个学期的环境教育课程;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等也规定环境教育应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并渗透每个受教育者的一生教育中,特别强调环境教育应纳入师范教育中。   (二)适应生态教育的需要,加大对生态教育的师资培训   所有教育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教师自身的生态文化素质是影响学生生态素养高低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进步和思想成熟受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较大,而教师人格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教科书和至理名言以及任何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培育并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自身也必须要具备较好的生态素养。只有做到将专业知识与深厚的生态文化知识底蕴和生态文化教育能力相结合,才能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态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课堂解读,将自己内化了的生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内化成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文化素养 。   (三)加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生态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不同的学科教育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开展生态意识和生态知识的渗透教育是提高生态素养的一个主要模式。本次课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96%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生态教育课程。针对目前师范类院校生态类选修课程存在开课数量少、学分、学时不够等情况,今后应积极发展生态类课程体系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开设生态类课程的选修课和必修课,建设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建立一套规范、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制订全面的生态教育计划,建构一个包括集意识、态度、行为、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总之,生态素养的培育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主力军,师范类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师范技能和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师范类高等院校在培育和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完善,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教育体系,保证未来社会的生态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 参 考 文 献 ]   [1] 翟金德.浅议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69-171.   [2] 佘正荣.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 汤丽芳.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与培养公民生态道德素质[J].企业家天地,2009(4).   [4] 葛绪广,王晴.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环境教育的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2012(2).   [5] 黄玮琍.浅谈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J].高教论坛,2009(12):124-129.


相关文章

  • 在市委文明办.教育局座谈会上的发言
  • 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国家出台了两个重要文件:中央文明办关于<大力推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个是关注心理问题,一个是关注道德问题. xx说过,一个有远见 ...

  • 创先争优视域下高校学生党支部书记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艺术
  • 创先争优 思想政治工作 领导艺术 路径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在高校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党组织、争当优秀***员活动,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迫切需要,是新形势下加强学生党支部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学生党支部和党 ...

  • 高中语文教育见习调查报告
  • 我于8月15日至23日在县中学进行了为期9天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旁听高中语文课程,完成了教育见习.这次见习让我收获颇丰,感受颇丰. 语文教学是情感的教学. 语文课是一门焕发生命的光彩的学科,它本身就是有趣的,我还记得大一古代文学史的李乃龙老师曾经说过,把语文课上得生动精彩不是你们的功劳,但上得枯燥无 ...

  • 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实施方案
  • 为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态校园建设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为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校园生态环境,培育师生生态文明意识,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建设绿色生态校园。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我校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工程,以生态和谐理念,优化育人环境、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为宗旨,以 ...

  • 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中央和我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精神和部署,围绕建设“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江苏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德育为首。以培养符合“四有”新人标准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

  • 中学环境教育自评报告
  • 珍惜独特资源 传播生态理念 增强环保意识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环境教育自评报告 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在上级环保.教育部门的关心指导下,认真落实<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精神,以课堂教学渗透为主导,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为载体,以环保宣传教育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落脚点, ...

  • 学校管理提升年总结
  • 一.坚持科学发展,致力改革创新,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市属院校办学活力进一步激发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效 学校管理中心机关和市属院校党组织分4个批次先后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牢牢把握"坚持解放思想.突出实践特色.贯彻群众路线.正面教育为主"原则,紧密结合 ...

  • 09年德育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2009年我区德育工作将坚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苏州市委市政府《苏州市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明素养为目标,进一步整合德育资源,整体构架未成年人德育体系,把理想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 ...

  • 素质教育月活动典型经验材料
  • 我校在开展"素质教育月"活动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用素质教育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行为和管理行为,紧扣"生态与发展"这个活动主题,围绕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我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工作要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 ...

  • 暑期河南考察报告与思考
  •      湖北文理学院刘松      xx年暑期,我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赴河南考察活动。此行共有52位来自湖北省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骨干教师。湖北工业大学受教育厅委托承办组织联络工作。从xx年7月23日到27日,历时一周,我们参观了河南林县红旗渠景区、安阳殷墟博物馆、安阳文字博物馆,与安阳师范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