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新的)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3.北京人

4.山顶洞人

四、课堂练习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

2.讲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想一想,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3.你能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吗?

六、课后反思 :

第2课 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半坡遗址原始农文化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读图学习:

学生讨论: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

四、练习巩固

1.仔细观察《农耕图》,结合出土的农具,想一想,半坡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2.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五、课后反思:

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 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大禹治水和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大禹治水、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

三、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板书: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归纳: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二、“禅让”时代的尧、舜、禹

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三、大禹治水

禹吸取了鯀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与等级制的关系。认识奴隶社会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讲授新课

夏传子,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建立者:禹2.意义: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商朝的建立

时间:约前1 6 0 0年 建立者:汤 定都:亳

4.商纣的暴政

5.武王伐纣

商朝的灭亡

时间:公元前1046年 经过:牧野之战

6:西周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7: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讲述: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爆发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结束了西周的历史。

四、教学反思:

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代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经历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反映出商代社会的一些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对中国早期文字的认识能力,并了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的历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以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为代表的基本史实;了解青铜工艺水平之高和分布之广的基本史实;青铜文明发展与中国文字完美结合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教学难点:关于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其文字的演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学习

1、甲骨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观看插图)

2、青铜器的精湛工艺

课后反思: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断;战国时期,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了解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只有革故鼎新者才能富国强兵。 教学重点:1.齐桓公争霸;2.晋文公争霸;3.秦国的崛起和东进。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的异同;2.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新课

1、关于东周

2、春秋五霸

先后起来争霸的霸主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位诸侯,史称“春秋五霸”。

3、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长期混战,史称“战国七雄”。 课堂练习:完成同步练习的填空和选择

课堂小结:

历史进入东周之后,国家由西周时期的统一,走向分离,进入我国的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战乱年代。春秋时期先后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

楚庄王五霸起而争霸;战国时期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改革和变化的时期。国家分久必和,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之后,国家又由分离逐步走向了统一,七雄兼并的结果是强大的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课后反思: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

(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秦统一六国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

(2)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3、科学技术

4、秦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意义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铁器与牛耕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工,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人民。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课后反思: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孔子的学说及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2)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3)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项值得继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2.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各学派的基本主张。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老子

2、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3、百家争鸣

四、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①这句话是对的。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六、课后反思:

第9课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教学目标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伟大的工程;指出秦朝疆域四至。

2、认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具有的历史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

1、是焚书坑儒和对秦始皇的评价。

2、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内容:

一、授新课

1.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皇帝 最高统治者 君 主

太 丞 御 专

尉 相 史 中央政府 制

夫 中

郡 守 地方政府 集

县 令 权

教师小结: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能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就是君主专制。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权力是皇权。

2.巩固统一,发展经济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提问: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什么历史作用呢?

小结: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上:统一文字

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

思想上:焚书坑儒

3.秦朝的疆域

教师简单介绍匈奴族历史及匈奴南下侵扰,北方的秦、赵、燕分别修筑了长城来抵御匈奴南下。

提问: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御匈奴呢?

小结:秦始皇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派蒙恬攻打匈奴,夺回河套地区。第

二、征发了许多内地人民到边塞垦田戍边。第三、把原来战国时秦、赵、燕的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影响: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

教学反思: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① 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③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第10课 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教学重点

1.秦朝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2.陈胜吴广起义,也称作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1.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2.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基本沿用秦制和采用“无为而治”政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授新课

1.秦朝的暴虐统治

秦的暴政主要表现:(A.徭役繁重 B. 赋税沉重C.刑法严酷 D.秦二世残暴统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

2.陈胜吴广起义

知识拓展:讲解“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

3.西汉王朝的建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本课小结:

第11课 汉武大帝的“大一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解决王国问题进行的主要改革;为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活动区域已经从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所在的东亚地区向西深入,发展的亚洲大陆的内陆地区。

教学重点:本课是秦汉时期的重点。“汉武帝的改革”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读导入部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

(一)汉武帝的改革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加强中央的监察权。

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具体措施:(1)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2)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3)又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

3.影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这对传播儒家文化、提高官僚素质起积极的作用。

经略边疆: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和西南设郡县。

课后反思:

第12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和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2.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了基础;3.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建立及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4.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导入部分的相关资料导入新课;通过对水利的介绍联系到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以丝织品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中外贸易的发展,丝织品的大量外形,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2.通过讲述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跟中亚、西亚和欧洲交往的史实,说明中国在两汉时期注重的是全方位的对外交往的史实。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导入部分的材料导入

二、新课教学

(一) 两汉经济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护

课堂小结:我国古代的社会都是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两汉政府深知这点,都很重视农业。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班超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做出的贡献。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因中国特产“丝绸”而闻名于世。

课后反思:

第13课 秦汉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说出造纸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阐明中国古代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说出《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内容、特点;列举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

(2)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进一步掌握观察比较和分析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力和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2、《九章算术》

3、地动仪

4、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

A.张衡 B.赵过 C.杜诗 D.蔡伦

2.系统的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的东汉数学名著是( )

A.《九章算术》 B.《论衡》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3.被后世尊为“医圣”的著名医生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4.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医学名著是( )

A.《伤寒杂病论》B.《千金翼方》 C.《本草纲目》 D.《备急千金要方》

5.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是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课后反思:

第14 课 秦汉的文化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

②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②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佛教广泛流传和道教兴起的原因

教学课时:1个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赋和汉乐府

3、威武雄壮的秦陵兵马俑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史学、文化和艺术。秦汉时期统一局面进一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本记载以前历史的史书,于是司马迁撰写《史记》,如实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为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和艺术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课后反思:

第15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用提问的方式引出第15课“三国鼎立”

2.学习新课

(1)东汉王朝的崩溃

(2)官渡之战

(3)赤壁之战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三国并立,发展经济。

(6)分立结束,又归统一。

三国鼎立的结束要注意“三部曲”:一是魏灭蜀,二是西晋代魏,三是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3.课堂作业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16课 两晋与南朝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的建立;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南朝的简单概念。

2.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及原因。 教学重点:南方的开发及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南方的开发。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国鼎立的内容

1.复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作用。

2.复习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现在的南京)。

3.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代魏;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二、新授

1.西晋的短暂统一

2.东晋与南朝

3.“永嘉南渡”与南方的开发

课后反思: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十六国与北朝是跟东晋与南朝同时并存的北方政权;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短短的200多年间,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地区有7个民族先后建立21个政权,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与北朝两个阶段。

(二)过程与方法

我国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本课的内容正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以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学习、取长补短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一是五胡十六国,二是如何正确理解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导学生读导入部分关于“胡”字的字意发展变化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五胡十六国

1.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民族。

2.十六国:西晋灭亡之后,五胡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二)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

①政治: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②社会生活: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

③文化:用汉语,建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学习汉族礼法;

(4)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后反思:

第18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其中,祖冲之圆周率、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是这个时期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1)可结合所在地区的特点,借助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如农业方面的知识、相关地理知识或圆周率数值等,以讲故事或投放图片的方式导入新课;(2)可结合前面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展开教学;(3)对重要人物及重点知识,可采用课堂讨论、学生阅读课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和为祖国成为世界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我国古代科技成果的了解,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推算由于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概念和古代繁琐的推算方法,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借助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如圆周率数值等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二、新课:

1、祖冲之与圆周率

2、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3、郦道元与《水经注》

课堂练习:

在下列两组内容之间连线

贾思勰 制造地动仪

蔡 伦 《水经注》

郦道元 《齐民要术》

张 衡 推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7位

祖冲之 改进造纸术

课后反思: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史实。

(2)认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了解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在书法、绘画、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王羲之、顾恺之和两个石窟的艺术作品的了解,学会感受、欣赏艺术,初步进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②、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书法、绘画艺术

教学课时 :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1、佛教和道教

2、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3、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

4、陶渊明与田园诗

课堂小结

第1课 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2)观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特征,进行比较。增强观察力和比较能力。

(3)认识中国史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早的国家。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 教学难点:归纳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哪项进步。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一)人类的起源

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1.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化石和遗物最多的国家。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元谋人

3.北京人

4.山顶洞人

四、课堂练习

1.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

2.讲讲北京人的体质特征,想一想,为什么北京人的上肢与现代人相似?

3.你能想像并描述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吗?

六、课后反思 :

第2课 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河姆渡、半坡遗址原始农文化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图,寻找图中的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教学难点: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读图学习:

学生讨论:河姆渡人种植的会是什么农作物呢?

重点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

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言之有理的发言,点拨分析,归纳总结。

四、练习巩固

1.仔细观察《农耕图》,结合出土的农具,想一想,半坡人是怎样进行农业生产的?

2.半坡人修建的房屋与河姆渡人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五、课后反思:

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黄帝其人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有关史实。

2、了解“炎黄子孙”的源头和由来,加深民族认同和自豪感。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合作学习, 归纳共同点,寻找历史线索,提高抽象归纳能力,逐步学会从历史表象看实质。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是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的原因;二是大禹治水和禅让制,要注意引导学生禅让制与世袭制的不同;三是夏朝建立的标志性结果以及评价。

教学难点: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流域、人文初祖、王朝、原始社会、大禹治水、奴隶社会等历史名词在本课出现很多。

三、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板书:炎黄战蚩尤

著名战役:涿鹿之战

涿鹿之战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人文初祖”

教师归纳: 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二、“禅让”时代的尧、舜、禹

禅让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选的部落联盟首领没有特权。

三、大禹治水

禹吸取了鯀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改用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反思:

第4课 夏、商、西周的更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实和西周统治者为巩固统治实行的分封制的简况,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夏、商、西周奴隶制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2、通过学习本课叙述的夏朝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和汤灭夏建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的经过,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历史进程、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国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生产关系方面的重大变革。其次,因为夏王朝的建立,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

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为重点,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作用,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学难点:西周分封制与等级制的关系。认识奴隶社会的进步性和残酷性。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二、讲授新课

夏传子,家天下

1.夏朝的建立: 建立者:禹2.意义: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商朝的建立

时间:约前1 6 0 0年 建立者:汤 定都:亳

4.商纣的暴政

5.武王伐纣

商朝的灭亡

时间:公元前1046年 经过:牧野之战

6:西周的建立

时间:公元前1046年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7:西周的分封制

教师讲述:西周后期,政局混乱,爆发了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结束了西周的历史。

四、教学反思:

第5课 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代甲骨文是我国历史上经历长期发展演变而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字,它反映出商代社会的一些基本史实。培养学生对中国早期文字的认识能力,并了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的历史。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以精湛的青铜铸造技术为代表的基本史实;了解青铜工艺水平之高和分布之广的基本史实;青铜文明发展与中国文字完美结合的基本史实。

教学重点:甲骨文和青铜工艺

教学难点:关于甲骨文的简况介绍及其文字的演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学习

1、甲骨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观看插图)

2、青铜器的精湛工艺

课后反思:

第6课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期;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不断;战国时期,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此起彼伏。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所体现的不同时代特征;了解不论大国小国、强国弱国,只有革故鼎新者才能富国强兵。 教学重点:1.齐桓公争霸;2.晋文公争霸;3.秦国的崛起和东进。

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争霸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的异同;2.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让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入新课

1、关于东周

2、春秋五霸

先后起来争霸的霸主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位诸侯,史称“春秋五霸”。

3、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强国长期混战,史称“战国七雄”。 课堂练习:完成同步练习的填空和选择

课堂小结:

历史进入东周之后,国家由西周时期的统一,走向分离,进入我国的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的战乱年代。春秋时期先后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

楚庄王五霸起而争霸;战国时期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改革和变化的时期。国家分久必和,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之后,国家又由分离逐步走向了统一,七雄兼并的结果是强大的秦国灭掉东方六国,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课后反思:

第7课 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及意义;

(2)理解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及意义。

(3)同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商鞅、李冰和赢政这些历史人物对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2)秦统一六国

教学难点: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主要有哪些内容?其中哪条措施最为重要?为什么?(

(2)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3、科学技术

4、秦统一六国

秦统一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鞅变法的意义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铁器与牛耕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完工,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人民。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达百年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课后反思:

第8课 春秋战国的文化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孔子的学说及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

(2)了解老子及诸子百家的主要观点。

(3)思考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项值得继承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成就。

2.教学难点:百家争鸣各学派的基本主张。

三、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老子

2、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3、百家争鸣

四、思考题点拨与活动提示

1.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提示: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①这句话是对的。 2.你能谈谈本课所举各家主张的对立之处吗?

六、课后反思:

第9课 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 教学目标

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伟大的工程;指出秦朝疆域四至。

2、认识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具有的历史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教学难点

1、是焚书坑儒和对秦始皇的评价。

2、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内容:

一、授新课

1.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皇帝 最高统治者 君 主

太 丞 御 专

尉 相 史 中央政府 制

夫 中

郡 守 地方政府 集

县 令 权

教师小结:由此图可以看出,从皇帝到地方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能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就是君主专制。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个制度的核心权力是皇权。

2.巩固统一,发展经济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提问: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有什么历史作用呢?

小结:有利于经济的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文化上:统一文字

作用: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影响深远。

思想上:焚书坑儒

3.秦朝的疆域

教师简单介绍匈奴族历史及匈奴南下侵扰,北方的秦、赵、燕分别修筑了长城来抵御匈奴南下。

提问:秦统一后秦始皇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御匈奴呢?

小结:秦始皇采取了三项措施:第一、派蒙恬攻打匈奴,夺回河套地区。第

二、征发了许多内地人民到边塞垦田戍边。第三、把原来战国时秦、赵、燕的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伸,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影响: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

教学反思: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① 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②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③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④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

第10课 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王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秦朝的暴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楚汉之争。

教学重点

1.秦朝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2.陈胜吴广起义,也称作秦末农民战争。

教学难点

1.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2.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基本沿用秦制和采用“无为而治”政策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二、授新课

1.秦朝的暴虐统治

秦的暴政主要表现:(A.徭役繁重 B. 赋税沉重C.刑法严酷 D.秦二世残暴统治)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此拉开了序幕。)

2.陈胜吴广起义

知识拓展:讲解“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故事。

3.西汉王朝的建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本课小结:

第11课 汉武大帝的“大一统”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解决王国问题进行的主要改革;为实现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活动区域已经从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所在的东亚地区向西深入,发展的亚洲大陆的内陆地区。

教学重点:本课是秦汉时期的重点。“汉武帝的改革”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读导入部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新课

(一)汉武帝的改革

1.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2.加强中央的监察权。

3.加强中央的经济权。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具体措施:(1)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2)在长安设立太学,置《诗》、《书》、《礼》、《易》和《春秋》五经博士。(3)又设博士弟子,跟随博士学习经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

3.影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这对传播儒家文化、提高官僚素质起积极的作用。

经略边疆:北击匈奴、张骞通西域和西南设郡县。

课后反思:

第12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和丝绸之路的发展情况;2.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了基础;3.掌握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建立及班超经营西域的史实;4.掌握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导入部分的相关资料导入新课;通过对水利的介绍联系到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提高,以丝织品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中外贸易的发展,丝织品的大量外形,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2.通过讲述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跟中亚、西亚和欧洲交往的史实,说明中国在两汉时期注重的是全方位的对外交往的史实。

教学重点:治理黄河,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在中西方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导入部分的材料导入

二、新课教学

(一) 两汉经济的发展

(二)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护

课堂小结:我国古代的社会都是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两汉政府深知这点,都很重视农业。张骞开通丝绸之路,班超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做出的贡献。丝绸之路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因中国特产“丝绸”而闻名于世。

课后反思:

第13课 秦汉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1)说出造纸术发明和改进的过程,阐明中国古代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说出《九章算术》的成书时间、内容、特点;列举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医学成就。

(2)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培养观察比较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进一步掌握观察比较和分析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创造力和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地动仪

2.难点:涉及到科技名词和物理学原理,而初一学生没有学习物理,对于利用物体惯性来对地震波进行远距离测量的原理难以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2、《九章算术》

3、地动仪

4、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术的是( )

A.张衡 B.赵过 C.杜诗 D.蔡伦

2.系统的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的东汉数学名著是( )

A.《九章算术》 B.《论衡》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3.被后世尊为“医圣”的著名医生是( )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4.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医学名著是( )

A.《伤寒杂病论》B.《千金翼方》 C.《本草纲目》 D.《备急千金要方》

5.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的医生是

A.扁鹊 B.华佗 C.张仲景 D.孙思邈

课后反思:

第14 课 秦汉的文化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

②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艺术成就和磅礴气势。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秦兵马俑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历史审美感,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②通过学习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本课的重点内容是司马迁与《史记》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佛教广泛流传和道教兴起的原因

教学课时:1个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

1、司马迁与《史记》

2、汉赋和汉乐府

3、威武雄壮的秦陵兵马俑

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方面内容:史学、文化和艺术。秦汉时期统一局面进一步巩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本记载以前历史的史书,于是司马迁撰写《史记》,如实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为后世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和艺术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课后反思:

第15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材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播放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用提问的方式引出第15课“三国鼎立”

2.学习新课

(1)东汉王朝的崩溃

(2)官渡之战

(3)赤壁之战

(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5)三国并立,发展经济。

(6)分立结束,又归统一。

三国鼎立的结束要注意“三部曲”:一是魏灭蜀,二是西晋代魏,三是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3.课堂作业

4.课堂小结

5.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第16课 两晋与南朝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的建立;少数民族的内迁和南朝的简单概念。

2.了解三国至南北朝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江南地区开发及原因。 教学重点:南方的开发及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南方的开发。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三国鼎立的内容

1.复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作用。

2.复习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形成

220年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2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现在的南京)。

3.263年,魏灭蜀;265年西晋代魏;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南北。

二、新授

1.西晋的短暂统一

2.东晋与南朝

3.“永嘉南渡”与南方的开发

课后反思:

第17课 十六国与北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十六国与北朝是跟东晋与南朝同时并存的北方政权;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短短的200多年间,我国北方黄河流域地区有7个民族先后建立21个政权,经历了五胡十六国与北朝两个阶段。

(二)过程与方法

我国的历史是一部多民族融合的历史,是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本课的内容正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可以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学习、取长补短为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由此导入新课。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学难点:一是五胡十六国,二是如何正确理解认识民族融合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导学生读导入部分关于“胡”字的字意发展变化的知识,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五胡十六国

1.五胡::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民族。

2.十六国:西晋灭亡之后,五胡互相争夺,各立政权,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十六个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二)前秦南伐与淝水之战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措施:

①政治: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②社会生活: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

③文化:用汉语,建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学习汉族礼法;

(4)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课后反思:

第18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取得的重要科技成就。其中,祖冲之圆周率、贾思勰《齐民要术》、郦道元《水经注》是这个时期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1)可结合所在地区的特点,借助一些学生相对熟悉的内容,如农业方面的知识、相关地理知识或圆周率数值等,以讲故事或投放图片的方式导入新课;(2)可结合前面秦汉时期科技成就的相关知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发展的趋势展开教学;(3)对重要人物及重点知识,可采用课堂讨论、学生阅读课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这些科学家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树立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志向和为祖国成为世界强国而努力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我国古代科技成果的了解,使学生从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素质。

教学重点:祖冲之和圆周率

教学难点:圆周率的推算由于涉及到复杂的数学概念和古代繁琐的推算方法,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借助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如圆周率数值等以讲故事的形式导入。

二、新课:

1、祖冲之与圆周率

2、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3、郦道元与《水经注》

课堂练习:

在下列两组内容之间连线

贾思勰 制造地动仪

蔡 伦 《水经注》

郦道元 《齐民要术》

张 衡 推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第7位

祖冲之 改进造纸术

课后反思:

第19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艺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佛教传人和道教兴起的史实。

(2)认识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了解王羲之、顾恺之、陶渊明等在书法、绘画、文学方面的突出成就。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王羲之、顾恺之和两个石窟的艺术作品的了解,学会感受、欣赏艺术,初步进行研究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树立爱护文物古迹的意识。

②、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初步能力,提高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难点:书法、绘画艺术

教学课时 :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1、佛教和道教

2、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3、王羲之的书法和顾恺之的绘画

4、陶渊明与田园诗

课堂小结


相关文章

  • 中学历史实习报告
  •   我们小组十一人分别负责初一年级和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其主要工作包括听课、备课、试讲、授课、说课、批改作业和试卷、开展历史活动课等。   1主要工作   听课。从教育实习工作之始,我们十一人分别在初中部与高中部就开始了听课工作。除了对应的原任历史教师外,我们还听了包括初二级、初三级、高二级与高 ...

  • 初中中国历史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历史古国,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骄傲的事情。所以教好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知道中国的几千年前到现在的所有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很重要的。 中国在过去几千年里几乎一直是世界文明的中心,只是在最近的一百年被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导致我们现在的落后。所以我们就应该 ...

  • 顶岗实习总结报告
  • 实习的4个多月很快就要过去了,回忆实习旅程我的心情此起彼伏,总结如下: 我是xxx县xxx镇咏曼中学实习小组7名顶岗实习教师中的一员,在七年级7、8班实习教授《中国历史》(人教版)上册。在课堂教学方面,在本学期20周的教学工作中,共完成包括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形式的30篇教案,教学工作计划1 ...

  •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 1.指导思想 以<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为依据和原则,树立以人为本.培养能力的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方法,积极营造"和谐.平等.轻松"的教学氛围,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养成,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学生长期的健康成 ...

  •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学计划
  •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求知欲强,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 ...

  •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一.教材分析: 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 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 ...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34人,从上学期成绩来看,平均分80分以上,整体情况不错。但根据我的了解,有个别学生学习很是被动,教师看得紧才学。本学期重点针对班级学生特色进行有效的教学,让学生都能认真、细心地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二、全册教学要求   六年级是六三学制小学的最后一学年,其特殊 ...

  •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一、班级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8人,其中男生21人,女生17人。总体来说,孩子们团结向上,活泼爱劳动,尊师爱集体,上进心较强。大部分孩子已具备乐学习,认真上课,按时完成作业,特别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喜欢上了课外阅读,一有空就聚精会神地看起了课外书籍,如陈诺、张韵、唐莹等课外知识丰富,见识较广。更难得的是 ...

  • 三年级上册读后感
  • 写完二年级下册的读后感后,觉得没有多少可写了,女儿已读过的语文课本只剩三年级上我没读了,但还是想接着读一读写一写,可找了几次都没有找到这册,女儿说她也不知道放哪里去了,只好暂时作罢. 前几天获得美国大力支持的疆独暴乱发生了,看着电视上美国总统开心的笑容,非常气愤,于是整天在网上搜寻各种消息和评论,也 ...

  • 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 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