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

环境地质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1、环境地质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2、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环境地质学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4、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5、环境地质学是怎样产生好发展的?

6、学习、研究环境地质学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

1、地质环境的含义?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的区别?

2、何为地质环境容量?

3、地质资源包括哪几个方面?

4、地质环境质量由哪几个方面决定?

5、人为地质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6、人地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7、协调人地关系应掌握的规律?

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9、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由哪些?

第三章

1、土壤具有哪两个基本功能?

2、土壤在环境中由什么作用?

3、土地的两个基本属性?

4、土地具有哪些特征?

5、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6、土地利用中的正、负环境效应。

7、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8、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9、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好危害。

1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11、土地盐渍化的成因。

12、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13、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第四章

1、水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2、了解中国水资源的状况。

3、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5、水体污染的概念及其原因。

6、水体污染有哪些判别指标?

7、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

8、水体的污染源及污染特征?

9、城市生活污水的主要特征?

10、水体的污染机制?

11、水体的自净作用?

12、重金属及微量非金属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3、水体污染的危害及对策。

14、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的概念。

15、水资源开发有哪些负作用?

16、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对策是什么?

第五章

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2、矿产资源是如何形成的?

3、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4、地下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5、岩爆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6、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7、在勘查、设计、开采、闭坑四个阶段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8、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六章

1、能源的概念?

2、能源如何划分?

3、了解常规能源的供应状况。

4、目前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哪些?

5、温室效应有哪些环境危害?

6、酸雨能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7、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8、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9、新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10、地热能按其属性可划分哪4种类型?

11、地热能发电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12、海洋能开发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第七章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能造成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2、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如何改变水文地质条件?

3、影响水库淤积的主要环境因素?

4、哪些地段容易发生水库侵没?

5、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

6、水库蓄水对库底岩体产生哪些效应?

7、道路交通工程能引起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8、交通道路建设如何预防环境地质问题?

9、交通道路建设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原则?

10、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引起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1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12、城市大规模建设活动可诱发或激发那些地震灾害?

13、农业化学化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14、城市废弃物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15、放射性废物地下库的选址原则?

第八章

1、地震灾害的概念。

2、灾害与灾变的区别。

3、地质灾害如何分类。

4、地质灾害有哪些特征?

5、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6、地震有哪些类型?

7、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8、地震的分布规律。

9、地震的活动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10、地震如何预报?

11、火山喷发的物质有哪些?

12、火山喷发有何灾害及益处?

13、崩塌形成的条件?

14、滑坡特征及形成条件?

15、滑坡的类型划分?

16、了解中国滑坡、崩塌的分布状况

17、泥石流的3个基本特征?

18、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9、斜坡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20、斜坡岩土体变形的防治方法。

21、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

22、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

23、地裂缝的特征、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九章

1、表生环境中元素迁移的特点?

2、影响地表环境中元素迁移的外在因素?

3、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4、各种地方病的地理分布。

第十章

1、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2、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

3、环境地质调查的程序及方法?

4、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

5、选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6、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7、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分哪3个层次?

8、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9、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10、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11、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方法?

13、环境地质区划的原则、内容和步骤。

14、环境地质制图的原则、步骤。

15、环境地质图图系应反映的主要内容?

16、了解环境地质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第一章

1、环境地质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2、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全球变化的研究

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

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

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

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

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

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

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

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3、环境地质学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目前,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主要有:①环境水文地质学;② 环境工程地质学;③环境地球化学;④ 灾害地质学;⑤ 城市环境地质学;⑥ 矿山环境地质学;⑦ 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4、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

3.系统分析方法

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

5.模型模拟及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

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5、环境地质学是怎样产生好发展的?

6、学习、研究环境地质学有何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面临着许多环境地质问题: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1999年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上的提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反常的世界”,“90年代灾害造成的损失已是60年代的9倍。对于那些灾害来说单纯地用自然的来形容已是不适当了。当然,真正的自然灾害是存在的,但有些灾害是人为的,或者说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我们注意到,几乎每一周都有关于干旱、洪水、地震、能源危机、污染等各种各样环境方面的报道。环境问题与我们自己的健康、生活、幸福、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当前,人类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失衡对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威胁。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地球上的人口已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力。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人口剧烈增加的同时,供人类衣、食、住、行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将日益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被开采的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制成品在使用后又留下大量的废弃物。

其次,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许多领域学科的边缘交织部分。现在,许多学科分得很细,研究信息之间的简历越来越大,尽管各个领域都需要进一步的学术探讨,但是培养一些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以认识、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后,环境地质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市场。在该领域及相关领域中,参与研究、管理、规划的人员不断增长。虽然早期曾掀起了一个高潮,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突出,环境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在人们的环境意识也不断增强,与20世纪相比有了明显提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各国政府、都成立了环境管理部门,可以说,对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认识将上

升到新的水平,也将促进就业机会和人才市场的流通。

第二章

1、地质环境的含义?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的区别?

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性质,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地质环境是 有空间概念的,而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它是以地质环境无研究对象的科学。

2、何为地质环境容量?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资源包括哪几个方面?

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4、地质环境质量由哪几个方面决定?

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

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

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

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5、人为地质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当前条件下,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

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

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

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

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6、人地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人地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提高环境质量,创造新的更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人工生态系统;二是消极的破坏性影响,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

人地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⑴地球表层环境变迁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恶化地表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或潜在威胁,使社会经济蒙受巨大损失,阻碍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⑵地质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随着地质资源的短缺,如水资源、矿物能源的短缺,导致工业和城市发展减缓或停滞;土地资源的不足使地球的人口承载量受到限制等。

⑶人类经济活动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可造成地表环境退化,反过来制约、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如过度放牧、森林砍伐和不适当的农业利用导致土地退化,使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力下降。

⑷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对地球环境的污染:所谓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即人工废弃物。由于各种废弃物品对环境的污染,地球表层已很难找到一块洁净的地方。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7、协调人地关系应掌握的规律?

在协调人地关系时必须把握以下4条规律:

⑴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首先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地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主从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顺应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因势利导,使自然环境演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⑵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⑶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依赖性越高的规律。

⑷人地适应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

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合理更新与维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规律。

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9、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由哪些?

一、全球变化问题

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

三、陆地水圈演化与地下水渗流理论

四、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五、医学环境地质问题

六、地质灾害防治

七、地质环境工程

八、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问题

九、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与区划

十、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第三章

1、土壤具有哪两个基本功能?

土壤具有两个独特的功能:①土壤具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长;②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再向外界输出。

2、土壤在环境中由什么作用?

土壤在环境中有着以下三个作用:

⑴土壤是以固相物质为主的多相复杂体系:土壤物质成分中有粘土矿物和腐殖质胶体,它们有着巨大的表面积,因此能吸附各种离子和某些分子,对进入土壤的物质具有蓄积作用。

⑵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土壤中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其他土壤动物,它们能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起着土壤环境的净化作用。

⑶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土壤是各种植物和一些动物赖以生存栖息的地方,是植物营养物质的主要供应地。因此,进入土壤的外界物质,通过植物和动物的吸收或吞食又输出到环境中,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

3、土地的两个基本属性?

土地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面积,二是质量。后者包括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地势高低等。在土地资源评价中,土地的地理分布常常起着很大的作用。

4、土地具有哪些特征?

1.位置的固定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

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

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

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

5、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中国地地域辽阔,土地总面积为960×104㎞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仅次于俄罗斯(12.8%)、加拿大(7.5%),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0.777 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 hm2,不足世界人均数43%。由于气候、地貌 、土壤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以及5000多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截至96年10月31日,中国土地调查总面积95067.62×104hm2。据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02年全国耕地为1293×104hm2,1996比年减少了约410×104hm2。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牧草地、林地比重大;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显著,耕地分布

不均衡、土地垦殖指数低,林地、草地生产力低下;未利用土地中,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

6、土地利用中的正、负环境效应。

土地利用的正环境效应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如人造防护林带可以防风固沙,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质荒漠化;同时具有吸收烟尘和净化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地区防护林体系和太行山防护林体系是当代中国五大生态工程,必将产生巨大的正环境效益。人造梯田、山地丘陵区建设梯级小型水库和塘坝,是山区减少水土流失、解决山区灌溉、增加农业产量的有效方法。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负环境效应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严重。通常所说的土地环境问题就是指的这种负环境效应,如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砖红壤和土壤板结、土地污染和耕地减少等。正环境效应多属水土保持问题

7、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植被覆盖度、水文、降水、土壤结构等。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度低、降水多且强度大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结构决定了土壤的吸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结构松散、渗水性差、抗冲力小的土壤极易被迅速形成的地表径流所分散和冲走。

2.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加速陆地开垦、毁林毁草开荒以及乱砍滥伐和矿山等工程建设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动力源;耕地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

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

3.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

4.污染水体

8、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水土流失作为一种地质灾害,其发生原因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治

理水土流失不仅涉及自然地理系统、经济系统,还与社会系统相关。

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应遵循水土流失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工程措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对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沿河流域的山地灾害防御、农田基本建设和堤防工程建设;采取“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的措施,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提高江、河、湖、库拦蓄洪水的能力,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

9、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好危害。

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人口猛增是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1.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2.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量减少

3.阻断交通,毁坏建筑设施

1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防治沙质荒漠化的根本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采取农业、林草、水利和工程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林草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防沙林带、封沙育草、造林固沙、退耕还林还草等方法。对严重沙化耕地,要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采用林网保护下种植饲草或引进灌木恢复植被。

农业耕作措施包括覆盖耕作、粮草结合耕作以及调整农业结构,

不同作物间作等措施。 发展水利、建设基本农田,彻底改变广种薄收的轮荒耕作制是防止沙化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利用灌溉水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 颗粒的固结力,可减少风沙危害。

工程固沙即设置沙障防止流沙的措施,它是干旱沙区生物治沙不 可缺少的先期辅助措施。

11、土地盐渍化的成因。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盐渍化问题实质上就是土壤中盐分的蓄积过程。当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蒸发或排放后,盐分就在土壤表面或土壤中蓄积起来。在盐渍化严重的情况下,盐分的淀积往往呈白色盐结皮出现在土壤表面,成为不毛之地。

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盐分的富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含有 盐分的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水流流程较短,所带盐分集聚

在地表;二是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盐分逐渐积累,含盐浓度

增加,这种水渗入地下,再经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造成地表盐分

富集。

沿海地带由于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经过蒸发,盐分残留地

表,形成盐渍土。

平原地区由于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 造成土壤的盐渍化。灌溉渠道附近,地下水位升高,也会导致盐渍

化。

干旱气候是发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蒸发量与大气降水 量的比值和土壤盐渍化关系十分密切。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

地下水的径流,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向

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

引起盐渍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灌溉用水管理不善造成的。在大型 水库和引河灌区建设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灌区次生盐碱化问题,

缺乏环境影响评价,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导致灌区大面积

土地盐碱化发生的直接原因。

12、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1.开展土地资源评价,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2.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3.改造中低产田

4.防止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

5.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土地优势

13、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防治土壤污染:①必须控制污染源,减少“三废”排放量;②对污灌水进行预处理,

使之达到国家标准;同时根据作物种类、土壤特性,来确定灌溉方式、时间、水量和次数,实行科学污灌,避免土壤污染;③对已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根据污染物性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治理,以降解、沉淀、中和或分解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质。

第四章

1、水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狭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即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形成径流,流入江河、湖泊、沼泽和水库中的地表水,以及渗入地下的地下水。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和咸水,既包括天然水,也包括人类利用工程或生物措施处理更新中的水。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1.储量的有限性

2.补给的循环性

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4.用途的不可替代性

5.利用不当的危害性

2、了解中国水资源的状况。

中国水资源的供求状况

1980年以来,用水增长以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为主,2001年全国用总水量5567×108 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79.9%,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7%,污水处理再利用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持续增长与有限供水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水资源的供需失衡,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了农业用水;国民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源污染等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成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中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时空分布变异性大,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方频频出现河道断流和湖泊洼

淀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南方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用水,使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水土保持工作艰巨。

3、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水资源量总体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用水量增长过快,用水超过水源的补给;管理不善,用水浪费;水污染加重,使原来可利用的水源无法使用等等。

4、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三个方面。

5、水体污染的概念及其原因。

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时产生某些有害物质、雨水降到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都属于自然污染。人为原因造成的水体污染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对水的污染。人们通常所说的水体污染,是指后者而言。

6、水体污染有哪些判别指标?

1.pH值

2.悬浮物

3.有机物浓度 ⑴生物化学需氧量⑵化学需氧量⑶总有机碳

4.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

5.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

以上5个指标是表示水体污染情况的重要指标,此外还有温度、颜色、放射性物质浓度等。

7、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

水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其中对水体污染有较大影响的共有九类。

1.需氧污染物;2.植物营养物;3.重金属;4.有毒化合物;5.酸、碱与无机盐类;

6.漂浮物; 7.放射性物质; 8.病原微生物和致癌物9.工业废热水

8、水体的污染源及污染特征?

⑴按污染源成因分类:可分成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存在形式分类:可分成点源、线源和面源

⑵工业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工业污染源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工业废水主要具有下列特性:⑴悬浮物质含量高⑵需氧量高⑶pH值变化幅度大⑷温度较高⑸易燃⑹多种多样的有害成分

城市生活污染源的污染特征⑴含氮、磷、硫高⑵含有机物质多⑶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⑷含有多种微生物

农业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①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 ②化肥和农药含量高

9、城市生活污水的主要特征?

⑴含氮、磷、硫高⑵含有机物质多⑶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⑷含有多种微生物

10、水体的污染机制?

在物理、化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水体污染的机制是极其复杂的。 ⑴物理作用:水中污染物在水及其自身力的作用下迅速扩散,并随着分布范围的扩大,浓度相应降低,但其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不变。主要的物理作用包括水流的湍动作用、分子扩散作用、水流的冲刷作用等。

⑵生物化学作用: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随水流迁移时,必然与水中各种各样的胶体和悬浮物接触,通过吸附-解吸、胶溶-凝聚等作用进行物质交换,经历水体污染与自净过程。

⑶化学作用:水体污染物,除随水流一起运动,还因介质条件的变化,各种成分之间以及与水体的原有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如酸化、碱化、中和、氧化-还原、分解-化合等化学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可使污染空间扩大,而且也能使水体污染加重。

⑷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可扩大水体的污染范围,使污染物毒性增大,或使污染物在水中富集。生物作用包括生物分解作用、生物转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进入水体的有机物或某些矿物成分在生物作用下进行的分解作用有好气分解、厌气分解两种;某些元素在生物作用下发生形态和价态的变化,可转变为毒性更强

的物质;或者通过生物累积与生物放大过程发生生物富集作用,使生物体内的某种污染物的含量大大超过水体中的浓度。

11、水体的自净作用?

水体的自净能力,即自然净化能力,是大自然维持自身平衡的一种趋向。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恢复到污染前水平的现象。狭义上说,水体自净是指经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使水体净化的过程。

12、重金属及微量非金属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重金属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⑴汞(Hg) ⑵铬(Cr) ⑶铅(Pb) ⑷镉(Cd) 微量非金属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⑴砷(As)⑵氟(F)

13、水体污染的危害及对策。

危害1.危害人体健康2.影响工农业生产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对策1.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减少“三废”排放量 ⒉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工业布局、⒊重视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水资源管理

14、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的概念。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是指在一定渗流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下物质迁移、转化的作用,是决定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规律的主要作用。

环境水动力学作用是指由地下水动力学要素变化而引起的地质环境中相间能量的交换作用。

15、水资源开发有哪些负作用?

(一)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二)地面沉降

(三)海水入侵

16、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对策是什么?

其总体目标是: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实行全面节约用水,以缓解目前存在的城市和农村严重缺水危机,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在维护水资源的自然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使得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同步发展。

(一)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对策

⒈大力开发以农业节水为重点的全面节水工作

⒉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

⒊多渠道开源充分利用本地水源

⒋综合利用,涵养水源

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⒈地下水应优先用于保证居民生活用水

⒉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大力开展井灌井排、旱涝盐碱综合治理

⒊积极开展水资源的地下人工调蓄

⒋调整和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

⒌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

(三)中国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的当务之急

⒈切实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⒉优先发展清洁生产技术

⒊加快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废水资源化

⒋严格控制乡镇企业污染及农业污染

⒌按流域、区域进行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

第五章

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矿产资源是指所有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商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形态和数量。 ⒈不均匀性⒉有限性⒊相对性⒋生态性

2、矿产资源是如何形成的?

矿产的形成作用一般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生物作用和风化作用等。

3、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泉水枯竭、河水改道、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矿山剥离堆土及矿渣堆积占用土地;淤塞河道、导致水患和矿山泥石流;矿山“三废”(矿渣及尾矿、矿水及尾水、选冶废气及可燃性矿渣自燃)造成的土壤、水体及大气污染;破坏地貌景观,形成矿山荒漠化,加速水土流失等。

(一)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⒈露天采矿破坏土地⒉废石堆、尾矿堆放占用土地

(二)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

(三)水土流失

4、地下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下采掘开挖引起地面开裂与沉陷;矿坑疏干排水造成地面塌陷、泉水枯竭、河水断流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深井排水或注水诱发地震等。

(一)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二)破坏水文地质环境⒈矿井突水⒉海水入侵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三)矿区山体开裂破坏

(四)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⒈诱发构造型矿震⒉诱发塌陷型地震⒊岩爆

5、岩爆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岩体经受过较强的地应力作用;围岩内储存较大的弹性应变能;埋藏位置具有较紧密的围限条件;机械开挖造成应力的突然释放。

6、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阶段(二)采矿方法(三)矿物特性

(四)其他因素 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以及开采规模等因素,对矿山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7、在勘查、设计、开采、闭坑四个阶段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矿产勘探与设计阶段:必须在查明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预测矿床开采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合理规划工业场地、交通运输线路、生活区以及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场地,优选采矿方式和选冶工艺措施,防止或减少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为开采提供依据。

矿山建设开采阶段:应严格规范矿业生产活动,防止、减少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治理已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环境地质条件,控制已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展,使矿区恢复成环境质量良好的地区。

矿山闭坑阶段:需要做好以“造地复田”为主的综合治理,恢复耕种或种草绿化、营造树木、人工造湖,使矿区地质环境向良性转化。

8、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应遵循以下六条原则。

⒈立法原则⒉生态风险评价原则⒊最少量化原则⒋资源化原则⒌无害化原则⒍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则

第六章

1、能源的概念?

从字面上看,“能源”即能量的来源。能源的科学定义是指能为人类利用并可获得能量的资源。

2、能源如何划分?

⒈按照能源的生成方式划分

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⒉按照能源的形成和再生性划分

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⒊按照能源的利用历史和使用状况划分

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⒋按照能源使用方式划分

可分为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

3、了解常规能源的供应状况。

⒈矿物燃料⒉水力能源⒊核能

4、目前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烟雾和热污染等。

5、温室效应有哪些环境危害?

温室效应带来一系列环境危害:首先,由于气温升高,使海水变暖并膨胀、极地冰雪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受到风暴潮、暴雨的灾害将更加严重,有些沿海城市和岛屿将被海水淹没。其次,旱涝出现频率上升,中纬度内陆湖泊、水库水位将会下降甚至干枯,而高纬度低地则可能经常出现渍涝;不少现有的水利设施可能失效,一些内河湖泊和航运也将受到影响。再次,在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夏季少雨,蒸发量大,会变得酷热难忍,森林失火和草原失火增多,水资源问题将更为尖锐。

6、酸雨能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酸雨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严重的,也是多方面的:

⑴土壤及湖泊、河流酸化:酸雨及二氧化硫等尘埃降落到地面,导致土壤酸化。一方面,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被淋溶,土壤日益贫瘠化;另一方面,酸化的土壤又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植物和农作物生长。酸雨还导致湖泊、河流甚至地下水等水体的酸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⑵森林及植物受损:受酸雨侵蚀的植物叶子,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受阻,引起叶子萎缩和畸形,造成生产量下降。

⑶对建筑交通设施及古迹等的影响:一切裸露于大气中的物体,不论是建筑物、桥梁、工业装备、金属材料等,还是古代文化遗产如古建筑、雕刻、古迹等,都必将遭到酸雨无情地腐蚀而严重损坏。

⑷严重摧残人类的健康:在污染浓度高的地区,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已十分严重。很多国家由于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的浓度已超过正常值的10~100倍。酸雨还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间接危害。

7、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能源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在获得和利用能源的过程中,会改变原有的自然环境或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引起种种有害的后果;另一方面,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又对环境的改善起着

巨大的推动作用。能源供应的不断增加和经济力量的增强,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促进自然环境的治理和改造。

8、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矿区地面沉陷、占用土地、酸性矿井水造成的污染、煤矸石堆放以及煤炭焦化造成的污染、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等。

(二)石油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开采对地表的破坏,泥浆和含油污水、废气与炼厂渣对环境的污染。 ⒈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⒉储运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⒊加工转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三)水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修建水库是对河川水文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人为的调节和再分配,必然引起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改变 ,对水库库区及其下游流域的地质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⒈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⒉对地震的影响

⒊对生物的影响

⒋水文地球化学方面的影响

(四)核能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它与其他常规能源相比,真正的不同点在于放射性。

9、新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一)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二)风能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三)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四)地热能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五)海洋能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10、地热能按其属性可划分哪4种类型?

①水热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范围内的热水或水热蒸汽;②地压地热能,即在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深处(3~6m)存在着的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③干热岩地热能,是由于特殊地质条件造成高温但少水甚至无水的干热岩体,需用人工注水的办法才能将其取出;④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200℃)熔融岩浆体中的巨大热能。

11、地热能发电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⑴对土地的影响:建设地热电站要破坏大量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在利用过程中提取地热流体还会引起地表下沉。

⑵对大气的影响:在地热电站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氨等污染物,会对大气产生影响。

⑶对水体的影响:地热水质的差别很大,某些地热水中含污染物较少,而大多数地热水都相对地含有溶解固体。某些地热电站排出的废水,可使河流底泥中的砷和汞含量增高。

⑷热污染:由于地热电站的地热利用率较低,以致冷却水用量大于火电站,因此,热污染较重。

12、海洋能开发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海洋能开发利用,会对近海海域的海洋动力条件产生影响,使泥沙运动发生变化,改变海岸带侵蚀与淤积的天然动态平衡,发生岸线变迁,甚至对港口建设产生破坏性影响。

第七章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能造成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一)地形地貌的改变

(二)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⒈库区水动力场的改变⒉库区水化学场的改变⒊库区水温度场的改变⒋库外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

(三)水库边岸再造

(四)水库淤积

(五)水库浸没

(六)水库诱发地震

2、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如何改变水文地质条件?

3、影响水库淤积的主要环境因素?

影响水库淤积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入库河水的泥沙含量和库岸地带的崩、滑、流发育状况以及水库水位调度特性等。

4、哪些地段容易发生水库侵没?

容易发生水库浸没的地段包括:①平原型水库的大坝下游、顺河坝或围堤外侧;②地下水位埋藏浅、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不畅、补给量大于排出量的库岸地段;③水库附近封闭或半封闭的洼地边缘。

5、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

⑴表示频度与震级关系的b值较大 ⑵地震震级比正常地震低 ⑶多数诱发地震的震源深度很浅 ⑷地震烈度 ⑸地震频率与水位 ⑹地震的震型

6、水库蓄水对库底岩体产生哪些效应?

水库蓄水后对库底岩体可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水库水体的荷载效应、物理化学效应和空隙水压力效应。

7、道路交通工程能引起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⒈边坡变形失稳

⒉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变

⒊洞室破坏与隧道涌水

⒋交通线路建设环境地质问题的预防

8、交通道路建设如何预防环境地质问题?

9、交通道路建设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原则?

交通线路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的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预控。在设计阶段,充分认识和掌握道路沿线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尽量避免线路经过可能出现环境地质问题的地段。同时,选择适当的调控手段,采取避绕、

加固、保护和综合治理等措施,减轻或避免不良环境地质问题,保证行车安全和交通线路的畅通。

10、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引起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一)输水渠道阻塞天然径流问题

(二)渠道稳定性问题

(三)调水沿线土壤盐渍化和水质污染问题

(四)对下游水文情势和航运的影响

(五)东线南水北调对长江河口环境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1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⑴城市环境的容量 ⑵非生态结构无限扩大 ⑶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 ⑷地质作用的重点和强度的差异

12、城市大规模建设活动可诱发或激发那些地震灾害?

13、农业化学化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一)化肥与环境污染

(二)农药与环境污染

(三)农业废弃物与环境污染

14、城市废弃物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⒈侵占土地 ⒉污染土壤和空气 ⒊污染水体 ⒋危害人体健康

15、放射性废物地下库的选址原则?

放射性废物地下处置库的选址原则:①地表地形起伏小;②无大断裂、不整合面分布,无垂向节理、断裂,区域地壳稳定性好;③处置地层均匀一致,呈水平或近水平产状,有一定厚度和伸展范围;④上覆、下伏及侧向岩层能提供较好的附加包容能力;⑤处置地层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和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能力,能有效阻滞放射性废物中泄出的放射性核素和裂变产物等;⑥岩层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低渗透性、热传导性、高密度、高强度等,能及时传导、散失废物的衰变热。

第八章

1、地震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2、灾害与灾变的区别。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故这类地质事件属于灾变;如果这些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事件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则可称之为灾害。

3、地质灾害如何分类。

⑴按空间分布状况:地质灾害可分为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两个系统。 ⑵按灾害的发生原因: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动力类型、人为动力类型及复合动力类型。

⑶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不同可划分为突发性和缓慢性地质灾害两类。

4、地质灾害有哪些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9.人为地质灾容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5、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1.平原、丘陵沉降与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2.山地斜坡变形破坏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3.内陆高原、盆地干早、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6、地震有哪些类型?

按形成原因地震可分为两大类:天然地震和人为地震。前者主要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后者主要有水库地震、深孔注水地震和爆破地震等。

7、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8、地震的分布规律。

⒈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⒉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 ⑴地震的垂直分布 ⑵地震在地表的平面分布

9、地震的活动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一)地震效应

⒈场地破坏效应 ⑴地面破裂效应 ⑵斜坡破坏效应 ⑶地基基底效应

⒉强烈地振动破坏效应 ⑴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 ⑵地震周期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地震灾害

⒈地表错动和地裂缝 ⒉破坏地面建筑物 ⒊砂土液化 ⒋崩塌、滑坡 ⒌海啸 ⒍地面标高改变 ⒎洪水 ⒏火灾

10、地震如何预报?

⒈预报的主要内容

按预报的时间长短,地震预报分为长期预测(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间)、中短期预报(几个月到几年)和临震预报(几天之内)。

⒉预报方法

⑴大地形变测量旨在测定地壳表面点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以获取地壳形变的信息。地壳形变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外部表象,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必然联系。

⑵定点形变测量是通过建立形变台站,利用水平摆倾斜仪、石英伸缩仪、水管倾斜仪等形变仪器监测地壳形变的方法监测研究定点形变观测中记录的大量信息,并进行图像类比分析,可作为临震预报的一种方法。

⑶地震孕育过程能引起地壳内部多种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地下水中气体、

化学组分的异常变化主要与强震或距离较近的中强地震有关。其中地下水气体组分的变化与强震孕育密切相关。氦和氡异常可以作为地球化学前兆的中长期指标。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方法也在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⑷地震孕育的过程,也是震源区地下应力、应变缓慢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电阻率、地下岩石磁性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观测地应力变化、地应变异常以及地壳介质电性参数和磁性参数的变化过程,并研究其与地震的关系,以实现地震预报。

⑸在各单项预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现有的震例经验和现阶段对孕震过程的理论认识,研究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各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环境等多种异常现象之间的关联与组合,及其与孕震过程的内在联系,综合判定震情并进行地震预报。

⑹除上述各种技术方法外,有时通过观察动物的异常行为也能预报地震。许多动物在大地震发生前行为特别反常,如动物园里一向安静的熊猫高声尖叫、天鹅拒绝靠近水、蛇不进洞等,成群结队的老鼠在大街上奔跑而不惧怕行人。

11、火山喷发的物质有哪些?

⒈气体喷发物 ⒉液体喷发物 ⒊固体喷发物

12、火山喷发有何灾害及益处?

(一)火山喷发灾害

⒈火山熔岩流灾害 ⒉火山碎屑流灾害 ⒊火山喷发物降落造成的灾害 ⒋火山地震灾害 ⒌有毒气体逸散 ⒎火山泥流 ⒏洪水 ⒐海啸 ⒑饥荒和疾病

(二)火山活动的益处

⑴火山喷发活动产生了地球大气圈和水圈

⑵火山物质是地壳的基本组成成分

⑶金矿、银矿、铜矿等内生矿产均与火山活动有关,许多重要的宝玉石资源基本上都与火山作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⑷火山活动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地热资源

⑸火山地貌常常可以形成重要的风景资源

13、崩塌形成的条件?

崩塌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崩塌的物质基础;降雨、地下水作用、振动力、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崩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4、滑坡特征及形成条件?

滑坡的特征:①表现为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外,滑体上各部分的相对滑动前后变化不大。②滑动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位置在(带)滑动,岩土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如古地形面、岩层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贯通的节理裂隙面等。③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规模较大的“整体”滑动一般为缓慢、长期或间歇的滑动。④在较平缓的斜坡中仍可发生滑坡。

条件⒈地形地貌 ⒉岩土体类型及性质 ⒊地质结构 ⒋水文地质条件 ⒌外力诱发因素

15、滑坡的类型划分?

⑴按滑动面特征划分:①均质滑坡 ②顺层滑坡 ③切层滑坡

⑵按滑动性质划分:①牵引式滑坡 ②推动式滑坡 ③混合式滑坡:

⑶按滑坡的主要组成物质和滑体规模划分:首先按组成滑坡的物质成分分为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粘性土滑坡和岩层滑坡四大类,然后又可按滑体的规模分为浅层滑坡(滑体厚仅数米)、中层滑坡(滑体厚几米至20m左右)、深层滑坡(20~50m)和极深层滑坡(大于50m)四个亚类。

⑷按滑坡体岩土类型划分:有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粘土滑坡、破碎岩石滑坡、岩层滑坡等类型。

⑸按滑坡时代划分:有新滑坡、老滑坡、古滑坡三种类型。

16、了解中国滑坡、崩塌的分布状况

崩塌、滑坡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气候等因素的控制。中国大致有5个不同的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多发区。

⑴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四省区。该区为高山、高原、盆地分布区。山陡、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降雨较多,所

以,崩塌、滑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频率高、规模大、危害严重,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⑵秦岭—大巴山地区:该区主要分布高山、中山和盆地,地质构造和岩性错综复杂,沟谷纵横,降水较充沛,是崩塌、滑坡灾害的频发区。区内的宝成铁路沿线经常发生崩塌和滑坡,给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危害。

⑶西北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其特点是土层深厚松散、气候干燥、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崩塌、滑坡广泛分布,但规模较小,频率较低。

⑷东南、中南等省区:主要为中低山和丘陵区,地质构造和岩性较复杂,沟谷较浅,风化侵蚀强烈,降雨丰沛,人口密度大,崩塌、滑坡频繁发生,但规模较小,而且多数崩塌与滑坡是由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生成的。

⑸青海、西藏与黑龙江北部的冻土地带:主要发育冻融堆积层崩塌和滑坡,规模较小,频率也较低。

17、泥石流的3个基本特征?

泥石流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并以此与挟沙水流和滑坡相区分:①泥石流具有土体的结构性,即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τ0),而挟沙水流的抗剪强度等于零或接近于零;②泥石流具有水体的流动性,即泥石流与沟床面之间没有截然的破裂面,只有泥浆润滑面,从润滑面向上有一层流速逐渐增加的梯度层,而滑坡体与滑床之间有一破裂面,流速梯度等于零或趋近于零;③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流动坡降。

18、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大量失稳的松散固体物质、充足的水源条件和特定的地貌条件。

19、斜坡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⒈对居民点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⒉对工厂、矿山的危害

⒊对工程设施的危害 ⒋ 对道路交通的危害

⒌对河道、航运的影响 ⒍滑坡对农田的危害

20、斜坡岩土体变形的防治方法。

(一)崩塌的防治 (二)滑坡的防治 (三)泥石流的防治

21、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

塌陷的形成过程大体可分如下四个阶段:

⑴在抽水、排水过程中:地下水位降低,水对上覆土层的浮托力减小,水力坡度增大,水流速度加快,水的侵蚀作用加强。溶洞充填物在地下水的侵蚀、搬运作用下被带走,松散层底部土体下落、流失而出现拱形崩落,形成隐伏土洞。 ⑵隐伏土洞在地下水持续的动水压力及上覆土体的自重作用下:土体崩落、迁移,洞体不断向扩展,引起地面沉降。

⑶地下水不断侵蚀、搬运崩落体隐伏土洞继续向上扩展:当上覆土体的自重压力逐渐接近洞体的极限抗压抗剪强度时,地面沉降加剧,在张性压力作用下,地面产生开裂。

⑷当上覆土体自重压力超过了洞体的极限抗压、抗剪强度时:地面产生塌陷(下图)。同时,在其周围伴生有开裂现象。这是因为土体在向下塌落的过程中,不但在垂直方向产生剪切应力,还在水平方向产生张力所致。

22、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

要避免或减少地面塌陷的产生,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岩溶充填物和第四系松散土层被地下水侵蚀、搬运。

①采、排水井设置合理的过滤器装置,避免或减少土粒进入井内被水带走。 ②采、排地下水时,避免采用大降深,以降低地下水流速和侵蚀搬运能力。 ③调整开采层位,封堵岩溶发育,并与覆盖层相连通的浅层水,开采深层地下水。 ④矿山疏干排水时,对地下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减小矿井外围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

⑤加强地下水动态观测,合理开采地下水。

23、地裂缝的特征、危害及防治措施。

地裂缝的特征

(一)地裂缝发育的方向性与延展性

(二)地裂缝灾害的不均一性

(三)灾害的渐进性

(四)地裂缝灾害的周期性

地裂缝的危害

地裂缝活动使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质体内产生形变场和应力场,进而通过地基和基础作用于建筑物。由于地裂缝两侧出现的相对沉降差以及水平方向的拉张和错动,可使地表设施发生结构性破坏或造成建筑物地基的失稳。

各种地裂缝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破坏地表建筑物和其他人工设施,危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裂缝灾害防治措施

(一)避让措施

(二)控制人为因素的诱发作用

第九章

1、表生环境中元素迁移的特点?

⑴地表环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与太阳辐射能量作用的交织带

⑵地表环境中水是较强的天然溶解剂

⑶地球表面是生物的生存环境

⑷地球表面的地质与地貌条件不同

⑸地表环境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地方

2、影响地表环境中元素迁移的外在因素?

⒈环境的pH值 ⒉氧化还原电位(Eh) ⒊络合作用 ⒋腐殖质 吸附与元素迁移 ⒍气候条件 ⒎地质与地貌

3、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微量元素的重要生理功能表现在:

①在酶系统中起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

②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特异生理作用

③输送宏量元素的作用

④微量元素在体液内与钾、钠、钙、镁等离子协同作用

4、各种地方病的地理分布。

第十章

⒌胶体

1、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由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评价预测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的环境地质条件,论证重大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拟定地质环境保护对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调查的具体任务是:

①查明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②调查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及其危害;

③分析地质环境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评价预测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④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

⑤编制环境地质图系,开展环境地质区划;

⑥研究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论证地质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对策。

2、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

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⑵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域性大陆地壳或岩石圈的活动性,特别是活动断裂的运动特征与地震活动等。

⑶岩土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岩土体的粒度成分与矿物成分、成因类型,岩体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岩组类型等。

⑷资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分布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⑸地表水、地下水特征:地表水的径流特征与水质状况,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含水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⑹物理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的稳定状态、发育规律、危害方式和发展趋势。

⑺环境地质问题: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特征、分布危害及其发展趋势;重要环境地质问题专项调查与示范研究。

⑻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敏感性与反馈作用。

⑼环境污染源:污染源的类型、特征及分布,污染物种类与危害性,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途径等。

⑽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措施:针对现有环境地质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等。

3、环境地质调查的程序及方法?

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程序

①充分收集已有的水文、气象、地质“、水工环”地质、遥感、物探、化探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资料,以及大江大河流域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设计。

②整理分析已有的前人研究成果,提取有用的资料信息,建立研究区地质环境要素的空间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

③开展航空和卫星遥感资料信息处理,确定调查路线和重点调查区及具体的调查方法。

④开展地面调查、物探、钻探、实验测试等项工作;建立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网点。 ⑤建立环境地质信息系统。

⑥开展环境地质专题研究。

⑦全面分析研究,开展环境地质评价、预测、论证,提出综合整治对策。 ⑧编制环境地质图系,撰写研究成果报告。

环境地质调查方法

环境地质调查的方法包括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现场试验、室内测试和长期动态观测等。

⒈遥感解译 ⒉地面调查 ⒊地球物理勘探 ⒋钻探 ⒌实验测试

⒍动态监测 ⒎地球化学勘探 ⒏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4、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

⑴确定评价因子 ⑵选择评价参数 ⑶参数的标准化

⑷确定评价参数的权系数 ⑸建立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⑹划分环境质量等级,绘制环境质量图件 ⑺编写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5、选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选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时必须考虑以下三个要素:①必须确定与这一价值关系有关联的标准或目标函数;②必须假定一些调节这一价值关系的模型,该模型在合理的置信度下,可以对不同备选方案进行比较;③建立效用或损失概率分布来判断不确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6、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专家评价法、环境指数评价法、经济评价法、运筹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7、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分哪3个层次?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在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区域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规划纲要,从宏观上解决区域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治理和保护的重点及应采取的措施;②针对区域的重大工程和经济活动布局,预测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对工程项目的适宜性及其影响后果做出评价;③对区域内在建和已建的工程建筑活动、开发矿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地质灾害和综合活动等,进行监测和评价,从时间、空间和强度三个方面,不断地进行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8、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是:①城市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包括地震活动性、断层活动性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②地基稳定性,地基岩性、埋深、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水因素;③供水条件和水资源保护问题,水资源评价、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④城市废弃物处置的地质条件评价和监测;⑤建筑材料的调查和评价;⑥城市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形成的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的评价、监测和预测。

9、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价的重点是:①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进行评价;②研究各类灾害性地质作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强度、形成机制及作用速率;③从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评价和预测各类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灾害

性地质作用及危害程度;④对区域性和严重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地质灾害开展长期监测,进行时间、空间、强度的预测、预报;⑤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和指导防治工作。

10、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按下述程序进行:

①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主要用地类型;

②调查获取土地利用的特征及所需的评价参数;

③依据城市地质环境主题要素,建立场地岩土模型,计算土地开发的基本费用;建立风险费用模型,计算土地开发的风险费用;

④建立地质环境质量损益评价模型,对地质环境场地单元进行评价;

⑤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并进行敏感度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选择方案。

11、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地质环境质量影响(预测)评价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对整体环境地质质量的预测应在单项环境地质影响要素质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

②评价要素应具有预测意义,需要筛选那些随时间变化显著和对地质环境质量有明显影响的环境地质因素;

③规划是未来的发展蓝图,用预测值与规划期望值作差值统计分析,可找出不适宜发展的地区及其原因,以便对建设规划和工程措施做出超前调整布置;

④地质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体系,具有内部诸因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内外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更换、迁移和转化的复杂关系。因此,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应该建立在因素种类和因素组合关系的双重预测的基础上。

12、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方法?

⒈时间序列分析法 ⒉信息量法 ⒊动态系统分析方法 ⒋网络法 ⒌灰色关联分析与灰色预报

13、环境地质区划的原则、内容和步骤。

(一)环境地质区划的原则

⒈自然地质条件与人类活动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⒉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⒊重视环境地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的原则

⒋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原则

⒌预测性原则

环境地质区划的内容与步骤如下:

①在分析研究自然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划分出不同的地质环境单元。每一类地质环境单元,都是一个具有特定地质、地理、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地质空间。

②对单元内已显露出的和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评价和预测,提出防治对策。 ③对每一个单元进行地质环境容量和质量的评价,评定其对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

④评价研究区不同形式的人类活动对各类地质环境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说明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

⑤在综合分析上述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在各地质环境区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如果有的话),提出不同地质环境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14、环境地质制图的原则、步骤。

(一)环境地质制图的原则

⑴制图目的有针对性 ⑵制图内容的易读性 ⑶制图成果的及时性 ⑷成果形式的灵活性

(二)环境地质制图的步骤

⒈主题选取 ⒉评价方案的选定 ⒊评价因素的确定 ⒋评价因素的排序及其权重赋值 ⒌评价等级的划分与地质环境质量区的圈定 ⒍说明书的编写

15、环境地质图图系应反映的主要内容?

环境地质图图系应反映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质环境(包括地质资源)的基本条件,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作用,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的状况;

②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

③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开发利用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 ④各类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⑤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及对地质环境的污染;

⑥开发利用地质资源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对策措施。

16、了解环境地质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一、遥感

二、全球定位系统

三、地理信息系统

四、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一)地震方法与技术

(二)高精度磁法勘探

(三)高密度电阻率法与联合三极测深剖面法

(四)高精度重力勘探

(五)探地雷达

(六)核磁共振(NMR)技术

(七)地球物理层析成像(CT)技术

环境地质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1、环境地质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2、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环境地质学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4、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5、环境地质学是怎样产生好发展的?

6、学习、研究环境地质学有何重要意义?

第二章

1、地质环境的含义?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的区别?

2、何为地质环境容量?

3、地质资源包括哪几个方面?

4、地质环境质量由哪几个方面决定?

5、人为地质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6、人地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7、协调人地关系应掌握的规律?

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9、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由哪些?

第三章

1、土壤具有哪两个基本功能?

2、土壤在环境中由什么作用?

3、土地的两个基本属性?

4、土地具有哪些特征?

5、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6、土地利用中的正、负环境效应。

7、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8、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9、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好危害。

1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11、土地盐渍化的成因。

12、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13、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第四章

1、水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2、了解中国水资源的状况。

3、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5、水体污染的概念及其原因。

6、水体污染有哪些判别指标?

7、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

8、水体的污染源及污染特征?

9、城市生活污水的主要特征?

10、水体的污染机制?

11、水体的自净作用?

12、重金属及微量非金属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13、水体污染的危害及对策。

14、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的概念。

15、水资源开发有哪些负作用?

16、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对策是什么?

第五章

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2、矿产资源是如何形成的?

3、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4、地下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5、岩爆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6、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7、在勘查、设计、开采、闭坑四个阶段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8、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六章

1、能源的概念?

2、能源如何划分?

3、了解常规能源的供应状况。

4、目前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哪些?

5、温室效应有哪些环境危害?

6、酸雨能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7、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8、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9、新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10、地热能按其属性可划分哪4种类型?

11、地热能发电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12、海洋能开发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第七章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能造成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2、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如何改变水文地质条件?

3、影响水库淤积的主要环境因素?

4、哪些地段容易发生水库侵没?

5、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

6、水库蓄水对库底岩体产生哪些效应?

7、道路交通工程能引起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8、交通道路建设如何预防环境地质问题?

9、交通道路建设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原则?

10、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引起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1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12、城市大规模建设活动可诱发或激发那些地震灾害?

13、农业化学化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14、城市废弃物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15、放射性废物地下库的选址原则?

第八章

1、地震灾害的概念。

2、灾害与灾变的区别。

3、地质灾害如何分类。

4、地质灾害有哪些特征?

5、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6、地震有哪些类型?

7、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8、地震的分布规律。

9、地震的活动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10、地震如何预报?

11、火山喷发的物质有哪些?

12、火山喷发有何灾害及益处?

13、崩塌形成的条件?

14、滑坡特征及形成条件?

15、滑坡的类型划分?

16、了解中国滑坡、崩塌的分布状况

17、泥石流的3个基本特征?

18、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9、斜坡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20、斜坡岩土体变形的防治方法。

21、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

22、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

23、地裂缝的特征、危害及防治措施。

第九章

1、表生环境中元素迁移的特点?

2、影响地表环境中元素迁移的外在因素?

3、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4、各种地方病的地理分布。

第十章

1、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2、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

3、环境地质调查的程序及方法?

4、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

5、选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6、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7、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分哪3个层次?

8、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9、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10、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11、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方法?

13、环境地质区划的原则、内容和步骤。

14、环境地质制图的原则、步骤。

15、环境地质图图系应反映的主要内容?

16、了解环境地质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第一章

1、环境地质学的含义及其研究对象?

它是应用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功能和演变规律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地质环境组成的复杂系统。

2、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主要内容应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全球变化的研究

2.区域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

3.资源开发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

4.地质灾害研究与防治

5.城市环境地质研究

6.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研究

7.医学环境地质研究

8.生态环境地质研究

9.现代科学技术在环境地质学中的应用研究

3、环境地质学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目前,比较成熟的分支学科主要有:①环境水文地质学;② 环境工程地质学;③环境地球化学;④ 灾害地质学;⑤ 城市环境地质学;⑥ 矿山环境地质学;⑦ 农业环境地质学等。

4、环境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1.自然历史分析法

2.地球化学法

3.系统分析方法

4.环境地质制图方法

5.模型模拟及预测方法

6.环境地质评价方法

7.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5、环境地质学是怎样产生好发展的?

6、学习、研究环境地质学有何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面临着许多环境地质问题: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在“1999年国际减灾十年活动论坛”上的提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反常的世界”,“90年代灾害造成的损失已是60年代的9倍。对于那些灾害来说单纯地用自然的来形容已是不适当了。当然,真正的自然灾害是存在的,但有些灾害是人为的,或者说是由于人类的活动造成的”。

我们注意到,几乎每一周都有关于干旱、洪水、地震、能源危机、污染等各种各样环境方面的报道。环境问题与我们自己的健康、生活、幸福、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当前,人类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就是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失衡对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威胁。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目前地球上的人口已超过了地球的承载力。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在人口剧烈增加的同时,供人类衣、食、住、行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将日益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被开采的物质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气、废水,制成品在使用后又留下大量的废弃物。

其次,环境地质学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是许多领域学科的边缘交织部分。现在,许多学科分得很细,研究信息之间的简历越来越大,尽管各个领域都需要进一步的学术探讨,但是培养一些具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以认识、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最后,环境地质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就业市场。在该领域及相关领域中,参与研究、管理、规划的人员不断增长。虽然早期曾掀起了一个高潮,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突出,环境地质问题也越来越多。现在人们的环境意识也不断增强,与20世纪相比有了明显提高。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各国政府、都成立了环境管理部门,可以说,对于环境地质学的研究、认识将上

升到新的水平,也将促进就业机会和人才市场的流通。

第二章

1、地质环境的含义?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的区别?

地质环境,是指岩石圈及其表层风化产物,包括地球岩石圈和表层风化层两部分地质体的组成、结构和各类地质作用与现象。

地质环境和环境地质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和性质,环境地质是研究人类技术-经济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学科。地质环境是 有空间概念的,而环境地质则无空间概念,它是以地质环境无研究对象的科学。

2、何为地质环境容量?

地质环境的容量:某个特定地质空间可能承受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潜能。

3、地质资源包括哪几个方面?

地质资源,指地质环境系统内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在现阶段,至少有下列几个方面:①矿物资源;②能源资源;③建筑材料源;④土地资源;⑤地下水资源;⑥地质景观资源;⑦地质空间资源等。

4、地质环境质量由哪几个方面决定?

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来评定。

1.自然地质条件的稳定性

2.原生地球化学背景

3.地质资源的丰富程度

4.抗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

5.受污染或受破坏的程度

5、人为地质作用包括哪些内容?

当前条件下,人为地质作用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为剥蚀地质作用

2.人为搬运地质作用

3.人为堆积地质作用

4.人为塑造地形作用

5.人类活动的其他地质作用

6、人地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人地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基本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环境施加积极的建设性影响,提高环境质量,创造新的更适合于人类生活的人工生态系统;二是消极的破坏性影响,造成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破坏。

人地关系危机的表现形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⑴地球表层环境变迁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恶化地表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危害或潜在威胁,使社会经济蒙受巨大损失,阻碍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⑵地质资源短缺对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随着地质资源的短缺,如水资源、矿物能源的短缺,导致工业和城市发展减缓或停滞;土地资源的不足使地球的人口承载量受到限制等。

⑶人类经济活动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可造成地表环境退化,反过来制约、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如过度放牧、森林砍伐和不适当的农业利用导致土地退化,使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力下降。

⑷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对地球环境的污染:所谓人类活动的副产品,即人工废弃物。由于各种废弃物品对环境的污染,地球表层已很难找到一块洁净的地方。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7、协调人地关系应掌握的规律?

在协调人地关系时必须把握以下4条规律:

⑴人地系统主从律:即人首先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地之间存在着客观的主从关系。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顺应自然环境的演化规律,因势利导,使自然环境演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⑵人地系统反馈律:即人对地的能动作用,总会伴随地对人的反作用的规律。 ⑶人地关系递进律:即人类社会越是发展,对地球环境的控制能力越强、客观依赖性越高的规律。

⑷人地适应律:即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必须合乎地球体系;功能释放物质转换与

能量传递的自然规律,必须合乎地球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合理更新与维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规律。

8、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其基本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发展模式。

9、环境地质学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由哪些?

一、全球变化问题

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问题

三、陆地水圈演化与地下水渗流理论

四、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五、医学环境地质问题

六、地质灾害防治

七、地质环境工程

八、地球表层系统非线性演化问题

九、环境地质质量评价与区划

十、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第三章

1、土壤具有哪两个基本功能?

土壤具有两个独特的功能:①土壤具有肥力,可供植物生长;②土壤具有同化和代谢外界输入物质的能力,输入的物质在土壤中经过复杂的迁移转化,再向外界输出。

2、土壤在环境中由什么作用?

土壤在环境中有着以下三个作用:

⑴土壤是以固相物质为主的多相复杂体系:土壤物质成分中有粘土矿物和腐殖质胶体,它们有着巨大的表面积,因此能吸附各种离子和某些分子,对进入土壤的物质具有蓄积作用。

⑵土壤起着净化环境的作用:土壤中存在着数以万计的土壤微生物、原生动物和其他土壤动物,它们能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降解和转化,起着土壤环境的净化作用。

⑶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土壤是各种植物和一些动物赖以生存栖息的地方,是植物营养物质的主要供应地。因此,进入土壤的外界物质,通过植物和动物的吸收或吞食又输出到环境中,土壤起着物质的输移作用。

3、土地的两个基本属性?

土地有两个基本属性:一是面积,二是质量。后者包括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地势高低等。在土地资源评价中,土地的地理分布常常起着很大的作用。

4、土地具有哪些特征?

1.位置的固定性

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的不可代替性

4.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

5.土地随时间的变化性

6.土地用途的广泛性

5、了解中国土地资源状况。

中国地地域辽阔,土地总面积为960×104㎞2,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仅次于俄罗斯(12.8%)、加拿大(7.5%),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0.777 hm2,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为0.106 hm2,不足世界人均数43%。由于气候、地貌 、土壤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以及5000多年来中国劳动人民对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截至96年10月31日,中国土地调查总面积95067.62×104hm2。据年国土资源部发布的中国国土资源公报,02年全国耕地为1293×104hm2,1996比年减少了约410×104hm2。

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农业用地占主导地位,牧草地、林地比重大;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显著,耕地分布

不均衡、土地垦殖指数低,林地、草地生产力低下;未利用土地中,大部分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恶劣,开发难度大。

6、土地利用中的正、负环境效应。

土地利用的正环境效应是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而产生的。如人造防护林带可以防风固沙,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质荒漠化;同时具有吸收烟尘和净化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地区防护林体系和太行山防护林体系是当代中国五大生态工程,必将产生巨大的正环境效益。人造梯田、山地丘陵区建设梯级小型水库和塘坝,是山区减少水土流失、解决山区灌溉、增加农业产量的有效方法。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造成的负环境效应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比较严重。通常所说的土地环境问题就是指的这种负环境效应,如水土流失、水环境恶化、土地沙质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砖红壤和土壤板结、土地污染和耕地减少等。正环境效应多属水土保持问题

7、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1.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植被覆盖度、水文、降水、土壤结构等。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度低、降水多且强度大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土壤结构决定了土壤的吸水性、抗蚀性和抗冲性。结构松散、渗水性差、抗冲力小的土壤极易被迅速形成的地表径流所分散和冲走。

2.人为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加速陆地开垦、毁林毁草开荒以及乱砍滥伐和矿山等工程建设是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动力源;耕地的不合理利用也加剧了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的危害

1.破坏土地资源,影响粮食生产

2.土地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

3.流域下游泥沙淤积,影响调洪、灌溉和航运

4.污染水体

8、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水土流失作为一种地质灾害,其发生原因既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治

理水土流失不仅涉及自然地理系统、经济系统,还与社会系统相关。

对水土流失的防治应遵循水土流失规律,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工程措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兼顾”的原则,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山与治水相结合,对全流域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沿河流域的山地灾害防御、农田基本建设和堤防工程建设;采取“上游保、中游挡、下游导”的措施,开展河道整治工作,提高江、河、湖、库拦蓄洪水的能力,有效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

9、土地荒漠化的原因好危害。

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是沙质荒漠化的两个重要影响因素。人们普遍认为,世界人口猛增是土地沙质荒漠化的根本原因。

1.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

2.土地质量降低,生物产量减少

3.阻断交通,毁坏建筑设施

10、如何防治土地荒漠化?

防治沙质荒漠化的根本途径在于保护天然植被、建立人工植被,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加强人工草场生态系统的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采取农业、林草、水利和工程等有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林草措施包括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和防沙林带、封沙育草、造林固沙、退耕还林还草等方法。对严重沙化耕地,要改变土地经营方式,采用林网保护下种植饲草或引进灌木恢复植被。

农业耕作措施包括覆盖耕作、粮草结合耕作以及调整农业结构,

不同作物间作等措施。 发展水利、建设基本农田,彻底改变广种薄收的轮荒耕作制是防止沙化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利用灌溉水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 颗粒的固结力,可减少风沙危害。

工程固沙即设置沙障防止流沙的措施,它是干旱沙区生物治沙不 可缺少的先期辅助措施。

11、土地盐渍化的成因。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

盐渍化问题实质上就是土壤中盐分的蓄积过程。当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蒸发或排放后,盐分就在土壤表面或土壤中蓄积起来。在盐渍化严重的情况下,盐分的淀积往往呈白色盐结皮出现在土壤表面,成为不毛之地。

中国西北内陆地区盐分的富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含有 盐分的地表水以地面蒸发消耗为主,水流流程较短,所带盐分集聚

在地表;二是盐分被水带入湖泊和洼地,盐分逐渐积累,含盐浓度

增加,这种水渗入地下,再经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造成地表盐分

富集。

沿海地带由于海水入侵或海岸的退移,经过蒸发,盐分残留地

表,形成盐渍土。

平原地区由于河床淤积抬高或修建水库,使沿岸地下水位升高, 造成土壤的盐渍化。灌溉渠道附近,地下水位升高,也会导致盐渍

化。

干旱气候是发生土壤盐渍化的主要外界因子,蒸发量与大气降水 量的比值和土壤盐渍化关系十分密切。地形地貌直接影响地表水和

地下水的径流,土壤盐渍化程度表现为随地形从高到低、从上游向

下游逐渐加剧的趋势。

引起盐渍化的人为因素主要是灌溉用水管理不善造成的。在大型 水库和引河灌区建设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灌区次生盐碱化问题,

缺乏环境影响评价,没有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导致灌区大面积

土地盐碱化发生的直接原因。

12、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1.开展土地资源评价,制定土地利用规划

2.建立健全土地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3.改造中低产田

4.防止土地退化和土壤污染

5.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充分发挥土地优势

13、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防治土壤污染:①必须控制污染源,减少“三废”排放量;②对污灌水进行预处理,

使之达到国家标准;同时根据作物种类、土壤特性,来确定灌溉方式、时间、水量和次数,实行科学污灌,避免土壤污染;③对已污染的土壤进行治理,根据污染物性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治理,以降解、沉淀、中和或分解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质。

第四章

1、水资源的概念及其特征。

狭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即自然界水循环过程中,大气降水落到地面后形成径流,流入江河、湖泊、沼泽和水库中的地表水,以及渗入地下的地下水。广义上是指人类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它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淡水和咸水,既包括天然水,也包括人类利用工程或生物措施处理更新中的水。

水资源的基本特征

1.储量的有限性

2.补给的循环性

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4.用途的不可替代性

5.利用不当的危害性

2、了解中国水资源的状况。

中国水资源的供求状况

1980年以来,用水增长以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为主,2001年全国用总水量5567×108 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79.9%,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9.7%,污水处理再利用和集雨工程供水量占0.4%。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的持续增长与有限供水之间的矛盾,造成了水资源的供需失衡,城市和工业用水挤占了农业用水;国民经济用水挤占了生态环境用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由于人口的急剧增加,工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水源污染等水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成了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中国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时空分布变异性大,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20世纪70年代以来,北方频频出现河道断流和湖泊洼

淀萎缩等生态环境问题;南方水体污染及富营养化现象严重;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经济用水大量挤占生态用水,使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困难,水土保持工作艰巨。

3、淡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水资源量总体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用水量增长过快,用水超过水源的补给;管理不善,用水浪费;水污染加重,使原来可利用的水源无法使用等等。

4、人类活动造成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水三个方面。

5、水体污染的概念及其原因。

当进入水体的污染物质超过了水体的环境容量或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变坏,从而破坏了水体的原有价值和作用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的原因有两类:一是自然的,二是人为的。特殊的地质条件使某种化学元素大量富集、天然植物在腐烂时产生某些有害物质、雨水降到地面后挟带各种物质流入水体等造成的水体污染,都属于自然污染。人为原因造成的水体污染是指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对水的污染。人们通常所说的水体污染,是指后者而言。

6、水体污染有哪些判别指标?

1.pH值

2.悬浮物

3.有机物浓度 ⑴生物化学需氧量⑵化学需氧量⑶总有机碳

4.污水的细菌污染指标

5.污水中有毒物质指标

以上5个指标是表示水体污染情况的重要指标,此外还有温度、颜色、放射性物质浓度等。

7、水体中的主要污染物?

水污染物的种类很多,其中对水体污染有较大影响的共有九类。

1.需氧污染物;2.植物营养物;3.重金属;4.有毒化合物;5.酸、碱与无机盐类;

6.漂浮物; 7.放射性物质; 8.病原微生物和致癌物9.工业废热水

8、水体的污染源及污染特征?

⑴按污染源成因分类:可分成自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按污染源存在形式分类:可分成点源、线源和面源

⑵工业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工业污染源是水体的主要污染源,工业废水主要具有下列特性:⑴悬浮物质含量高⑵需氧量高⑶pH值变化幅度大⑷温度较高⑸易燃⑹多种多样的有害成分

城市生活污染源的污染特征⑴含氮、磷、硫高⑵含有机物质多⑶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⑷含有多种微生物

农业污染源的污染特征 ①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 ②化肥和农药含量高

9、城市生活污水的主要特征?

⑴含氮、磷、硫高⑵含有机物质多⑶含有大量合成洗涤剂⑷含有多种微生物

10、水体的污染机制?

在物理、化学、生物及生物化学等因素的作用下,水体污染的机制是极其复杂的。 ⑴物理作用:水中污染物在水及其自身力的作用下迅速扩散,并随着分布范围的扩大,浓度相应降低,但其化学组成和化学性质不变。主要的物理作用包括水流的湍动作用、分子扩散作用、水流的冲刷作用等。

⑵生物化学作用: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随水流迁移时,必然与水中各种各样的胶体和悬浮物接触,通过吸附-解吸、胶溶-凝聚等作用进行物质交换,经历水体污染与自净过程。

⑶化学作用:水体污染物,除随水流一起运动,还因介质条件的变化,各种成分之间以及与水体的原有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如酸化、碱化、中和、氧化-还原、分解-化合等化学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可使污染空间扩大,而且也能使水体污染加重。

⑷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可扩大水体的污染范围,使污染物毒性增大,或使污染物在水中富集。生物作用包括生物分解作用、生物转化作用和生物富集作用。进入水体的有机物或某些矿物成分在生物作用下进行的分解作用有好气分解、厌气分解两种;某些元素在生物作用下发生形态和价态的变化,可转变为毒性更强

的物质;或者通过生物累积与生物放大过程发生生物富集作用,使生物体内的某种污染物的含量大大超过水体中的浓度。

11、水体的自净作用?

水体的自净能力,即自然净化能力,是大自然维持自身平衡的一种趋向。广义的水体自净是指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恢复到污染前水平的现象。狭义上说,水体自净是指经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使水体净化的过程。

12、重金属及微量非金属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重金属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⑴汞(Hg) ⑵铬(Cr) ⑶铅(Pb) ⑷镉(Cd) 微量非金属的环境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⑴砷(As)⑵氟(F)

13、水体污染的危害及对策。

危害1.危害人体健康2.影响工农业生产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对策1.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减少“三废”排放量 ⒉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安排工业布局、⒊重视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加强水资源管理

14、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及环境水动力学作用的概念。

环境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是指在一定渗流和水文地球化学条件下物质迁移、转化的作用,是决定污染物质迁移转化规律的主要作用。

环境水动力学作用是指由地下水动力学要素变化而引起的地质环境中相间能量的交换作用。

15、水资源开发有哪些负作用?

(一)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二)地面沉降

(三)海水入侵

16、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及对策是什么?

其总体目标是: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实行全面节约用水,以缓解目前存在的城市和农村严重缺水危机,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在维护水资源的自然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使得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同步发展。

(一)缓解缺水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对策

⒈大力开发以农业节水为重点的全面节水工作

⒉水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

⒊多渠道开源充分利用本地水源

⒋综合利用,涵养水源

⒌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规

(二)地下水开发利用的主要对策

⒈地下水应优先用于保证居民生活用水

⒉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大力开展井灌井排、旱涝盐碱综合治理

⒊积极开展水资源的地下人工调蓄

⒋调整和优化地下水开采布局

⒌建立健全地下水资源管理体系

(三)中国水资源保护及水污染防治的当务之急

⒈切实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⒉优先发展清洁生产技术

⒊加快城市废水处理厂的建设,大力发展城市废水资源化

⒋严格控制乡镇企业污染及农业污染

⒌按流域、区域进行水污染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利用的合理规划

第五章

1、矿产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矿产资源是指所有埋藏于地壳中或出露于地表,可被人们开采利用的矿物质聚集体。广义的矿产资源指在内外力地质作用下,元素、化合物、矿物和岩石相对富集,人类开采后能得到有用商品的物质形态和数量。狭义的矿产资源是指自然界产出的物质在地壳中富集成具有开采价值或潜在经济价值的形态和数量。 ⒈不均匀性⒉有限性⒊相对性⒋生态性

2、矿产资源是如何形成的?

矿产的形成作用一般包括:岩浆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生物作用和风化作用等。

3、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露天采矿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泉水枯竭、河水改道、边坡失稳发生崩塌、滑坡;矿山剥离堆土及矿渣堆积占用土地;淤塞河道、导致水患和矿山泥石流;矿山“三废”(矿渣及尾矿、矿水及尾水、选冶废气及可燃性矿渣自燃)造成的土壤、水体及大气污染;破坏地貌景观,形成矿山荒漠化,加速水土流失等。

(一)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⒈露天采矿破坏土地⒉废石堆、尾矿堆放占用土地

(二)露天矿边坡失稳破坏

(三)水土流失

4、地下采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地下采矿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下采掘开挖引起地面开裂与沉陷;矿坑疏干排水造成地面塌陷、泉水枯竭、河水断流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深井排水或注水诱发地震等。

(一)采空区地面塌陷与地裂缝

(二)破坏水文地质环境⒈矿井突水⒉海水入侵⒊区域地下水位下降

(三)矿区山体开裂破坏

(四)采矿诱发地震与岩爆⒈诱发构造型矿震⒉诱发塌陷型地震⒊岩爆

5、岩爆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岩体经受过较强的地应力作用;围岩内储存较大的弹性应变能;埋藏位置具有较紧密的围限条件;机械开挖造成应力的突然释放。

6、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

(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阶段(二)采矿方法(三)矿物特性

(四)其他因素 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以及开采规模等因素,对矿山环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7、在勘查、设计、开采、闭坑四个阶段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

矿产勘探与设计阶段:必须在查明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影响评价,预测矿床开采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合理规划工业场地、交通运输线路、生活区以及矿渣等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场地,优选采矿方式和选冶工艺措施,防止或减少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以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为开采提供依据。

矿山建设开采阶段:应严格规范矿业生产活动,防止、减少环境地质问题的发生、发展,治理已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根据环境地质条件,控制已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展,使矿区恢复成环境质量良好的地区。

矿山闭坑阶段:需要做好以“造地复田”为主的综合治理,恢复耕种或种草绿化、营造树木、人工造湖,使矿区地质环境向良性转化。

8、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治理矿产资源开发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应遵循以下六条原则。

⒈立法原则⒉生态风险评价原则⒊最少量化原则⒋资源化原则⒌无害化原则⒍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原则

第六章

1、能源的概念?

从字面上看,“能源”即能量的来源。能源的科学定义是指能为人类利用并可获得能量的资源。

2、能源如何划分?

⒈按照能源的生成方式划分

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⒉按照能源的形成和再生性划分

可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⒊按照能源的利用历史和使用状况划分

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⒋按照能源使用方式划分

可分为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

3、了解常规能源的供应状况。

⒈矿物燃料⒉水力能源⒊核能

4、目前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主要能源环境问题有: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烟雾和热污染等。

5、温室效应有哪些环境危害?

温室效应带来一系列环境危害:首先,由于气温升高,使海水变暖并膨胀、极地冰雪融化,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受到风暴潮、暴雨的灾害将更加严重,有些沿海城市和岛屿将被海水淹没。其次,旱涝出现频率上升,中纬度内陆湖泊、水库水位将会下降甚至干枯,而高纬度低地则可能经常出现渍涝;不少现有的水利设施可能失效,一些内河湖泊和航运也将受到影响。再次,在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夏季少雨,蒸发量大,会变得酷热难忍,森林失火和草原失火增多,水资源问题将更为尖锐。

6、酸雨能造成哪些环境问题?

酸雨造成的环境问题是严重的,也是多方面的:

⑴土壤及湖泊、河流酸化:酸雨及二氧化硫等尘埃降落到地面,导致土壤酸化。一方面,土壤中的钙、镁、钾等养分被淋溶,土壤日益贫瘠化;另一方面,酸化的土壤又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影响植物和农作物生长。酸雨还导致湖泊、河流甚至地下水等水体的酸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⑵森林及植物受损:受酸雨侵蚀的植物叶子,叶绿素含量降低,导致光合作用受阻,引起叶子萎缩和畸形,造成生产量下降。

⑶对建筑交通设施及古迹等的影响:一切裸露于大气中的物体,不论是建筑物、桥梁、工业装备、金属材料等,还是古代文化遗产如古建筑、雕刻、古迹等,都必将遭到酸雨无情地腐蚀而严重损坏。

⑷严重摧残人类的健康:在污染浓度高的地区,酸雨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已十分严重。很多国家由于酸雨的影响,地下水中的铝、铜、锌、镉的浓度已超过正常值的10~100倍。酸雨还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间接危害。

7、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能源与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在获得和利用能源的过程中,会改变原有的自然环境或产生大量的废弃物,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引起种种有害的后果;另一方面,能源与经济的发展,又对环境的改善起着

巨大的推动作用。能源供应的不断增加和经济力量的增强,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促进自然环境的治理和改造。

8、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一)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矿区地面沉陷、占用土地、酸性矿井水造成的污染、煤矸石堆放以及煤炭焦化造成的污染、煤炭燃烧产生的污染等。

(二)石油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开采对地表的破坏,泥浆和含油污水、废气与炼厂渣对环境的污染。 ⒈石油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⒉储运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⒊加工转化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

(三)水能开发利用的环境影响

修建水库是对河川水文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人为的调节和再分配,必然引起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改变 ,对水库库区及其下游流域的地质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⒈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⒉对地震的影响

⒊对生物的影响

⒋水文地球化学方面的影响

(四)核能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它与其他常规能源相比,真正的不同点在于放射性。

9、新能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一)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二)风能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三)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四)地热能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五)海洋能开发利用及其环境影响

10、地热能按其属性可划分哪4种类型?

①水热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范围内的热水或水热蒸汽;②地压地热能,即在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深处(3~6m)存在着的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③干热岩地热能,是由于特殊地质条件造成高温但少水甚至无水的干热岩体,需用人工注水的办法才能将其取出;④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200℃)熔融岩浆体中的巨大热能。

11、地热能发电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⑴对土地的影响:建设地热电站要破坏大量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在利用过程中提取地热流体还会引起地表下沉。

⑵对大气的影响:在地热电站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含有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氨等污染物,会对大气产生影响。

⑶对水体的影响:地热水质的差别很大,某些地热水中含污染物较少,而大多数地热水都相对地含有溶解固体。某些地热电站排出的废水,可使河流底泥中的砷和汞含量增高。

⑷热污染:由于地热电站的地热利用率较低,以致冷却水用量大于火电站,因此,热污染较重。

12、海洋能开发对环境有哪些影响?

海洋能开发利用,会对近海海域的海洋动力条件产生影响,使泥沙运动发生变化,改变海岸带侵蚀与淤积的天然动态平衡,发生岸线变迁,甚至对港口建设产生破坏性影响。

第七章

1、大型水利水电工程能造成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一)地形地貌的改变

(二)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⒈库区水动力场的改变⒉库区水化学场的改变⒊库区水温度场的改变⒋库外水文地质条件的改变

(三)水库边岸再造

(四)水库淤积

(五)水库浸没

(六)水库诱发地震

2、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如何改变水文地质条件?

3、影响水库淤积的主要环境因素?

影响水库淤积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入库河水的泥沙含量和库岸地带的崩、滑、流发育状况以及水库水位调度特性等。

4、哪些地段容易发生水库侵没?

容易发生水库浸没的地段包括:①平原型水库的大坝下游、顺河坝或围堤外侧;②地下水位埋藏浅、地表水和地下水排泄不畅、补给量大于排出量的库岸地段;③水库附近封闭或半封闭的洼地边缘。

5、水库诱发地震的基本特征?

⑴表示频度与震级关系的b值较大 ⑵地震震级比正常地震低 ⑶多数诱发地震的震源深度很浅 ⑷地震烈度 ⑸地震频率与水位 ⑹地震的震型

6、水库蓄水对库底岩体产生哪些效应?

水库蓄水后对库底岩体可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水库水体的荷载效应、物理化学效应和空隙水压力效应。

7、道路交通工程能引起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⒈边坡变形失稳

⒉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变

⒊洞室破坏与隧道涌水

⒋交通线路建设环境地质问题的预防

8、交通道路建设如何预防环境地质问题?

9、交通道路建设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原则?

交通线路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的防治原则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预控。在设计阶段,充分认识和掌握道路沿线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尽量避免线路经过可能出现环境地质问题的地段。同时,选择适当的调控手段,采取避绕、

加固、保护和综合治理等措施,减轻或避免不良环境地质问题,保证行车安全和交通线路的畅通。

10、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引起哪些环境地质问题?

(一)输水渠道阻塞天然径流问题

(二)渠道稳定性问题

(三)调水沿线土壤盐渍化和水质污染问题

(四)对下游水文情势和航运的影响

(五)东线南水北调对长江河口环境及水生生物的影响

1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征?

⑴城市环境的容量 ⑵非生态结构无限扩大 ⑶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 ⑷地质作用的重点和强度的差异

12、城市大规模建设活动可诱发或激发那些地震灾害?

13、农业化学化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一)化肥与环境污染

(二)农药与环境污染

(三)农业废弃物与环境污染

14、城市废弃物对地质环境有哪些影响?

⒈侵占土地 ⒉污染土壤和空气 ⒊污染水体 ⒋危害人体健康

15、放射性废物地下库的选址原则?

放射性废物地下处置库的选址原则:①地表地形起伏小;②无大断裂、不整合面分布,无垂向节理、断裂,区域地壳稳定性好;③处置地层均匀一致,呈水平或近水平产状,有一定厚度和伸展范围;④上覆、下伏及侧向岩层能提供较好的附加包容能力;⑤处置地层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能力和对放射性核素的吸附能力,能有效阻滞放射性废物中泄出的放射性核素和裂变产物等;⑥岩层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低渗透性、热传导性、高密度、高强度等,能及时传导、散失废物的衰变热。

第八章

1、地震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作用(自然的、人为的或综合的)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累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

2、灾害与灾变的区别。

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影响或破坏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如果某种地质过程仅仅是使地质环境恶化,并没有破坏人类生命财产或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只能称之为灾变。例如,发生在荒无人烟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不会造成人类生命财产的损毁,故这类地质事件属于灾变;如果这些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事件发生在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和(或)财产损失,则可称之为灾害。

3、地质灾害如何分类。

⑴按空间分布状况:地质灾害可分为陆地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灾害两个系统。 ⑵按灾害的发生原因:地质灾害可分为自然动力类型、人为动力类型及复合动力类型。

⑶按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变化的速度不同可划分为突发性和缓慢性地质灾害两类。

4、地质灾害有哪些特征?

1.地质灾害的必然性与可防御性 2.地质灾害的随机性和周期性

3.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和渐进性 4.地质灾害的群体性和诱发性

5.地质灾害的成因多元性和原地复发性 6.地质灾害的区域性

7.地质灾害的破坏性与“建设性” 8.地质灾害影响的复杂性和严重性

9.人为地质灾容的日趋显著性 10.地质灾害防治的社会性和迫切性

5、中国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

1.平原、丘陵沉降与塌陷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2.山地斜坡变形破坏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3.内陆高原、盆地干早、半干旱风沙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地质灾害大区

6、地震有哪些类型?

按形成原因地震可分为两大类:天然地震和人为地震。前者主要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和诱发地震;后者主要有水库地震、深孔注水地震和爆破地震等。

7、地震震级和烈度的概念。

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各类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8、地震的分布规律。

⒈地震活动的周期性

⒉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 ⑴地震的垂直分布 ⑵地震在地表的平面分布

9、地震的活动对人类有哪些影响?

(一)地震效应

⒈场地破坏效应 ⑴地面破裂效应 ⑵斜坡破坏效应 ⑶地基基底效应

⒉强烈地振动破坏效应 ⑴地震力对建筑物的作用 ⑵地震周期对建筑物的影响

(二)地震灾害

⒈地表错动和地裂缝 ⒉破坏地面建筑物 ⒊砂土液化 ⒋崩塌、滑坡 ⒌海啸 ⒍地面标高改变 ⒎洪水 ⒏火灾

10、地震如何预报?

⒈预报的主要内容

按预报的时间长短,地震预报分为长期预测(几年到几十年或更长时间)、中短期预报(几个月到几年)和临震预报(几天之内)。

⒉预报方法

⑴大地形变测量旨在测定地壳表面点位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从而以获取地壳形变的信息。地壳形变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外部表象,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必然联系。

⑵定点形变测量是通过建立形变台站,利用水平摆倾斜仪、石英伸缩仪、水管倾斜仪等形变仪器监测地壳形变的方法监测研究定点形变观测中记录的大量信息,并进行图像类比分析,可作为临震预报的一种方法。

⑶地震孕育过程能引起地壳内部多种地球化学参数的变化。地下水中气体、

化学组分的异常变化主要与强震或距离较近的中强地震有关。其中地下水气体组分的变化与强震孕育密切相关。氦和氡异常可以作为地球化学前兆的中长期指标。地下水动态预报地震的方法也在地震监测预报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⑷地震孕育的过程,也是震源区地下应力、应变缓慢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地电阻率、地下岩石磁性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观测地应力变化、地应变异常以及地壳介质电性参数和磁性参数的变化过程,并研究其与地震的关系,以实现地震预报。

⑸在各单项预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现有的震例经验和现阶段对孕震过程的理论认识,研究在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各种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空间环境等多种异常现象之间的关联与组合,及其与孕震过程的内在联系,综合判定震情并进行地震预报。

⑹除上述各种技术方法外,有时通过观察动物的异常行为也能预报地震。许多动物在大地震发生前行为特别反常,如动物园里一向安静的熊猫高声尖叫、天鹅拒绝靠近水、蛇不进洞等,成群结队的老鼠在大街上奔跑而不惧怕行人。

11、火山喷发的物质有哪些?

⒈气体喷发物 ⒉液体喷发物 ⒊固体喷发物

12、火山喷发有何灾害及益处?

(一)火山喷发灾害

⒈火山熔岩流灾害 ⒉火山碎屑流灾害 ⒊火山喷发物降落造成的灾害 ⒋火山地震灾害 ⒌有毒气体逸散 ⒎火山泥流 ⒏洪水 ⒐海啸 ⒑饥荒和疾病

(二)火山活动的益处

⑴火山喷发活动产生了地球大气圈和水圈

⑵火山物质是地壳的基本组成成分

⑶金矿、银矿、铜矿等内生矿产均与火山活动有关,许多重要的宝玉石资源基本上都与火山作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⑷火山活动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地热资源

⑸火山地貌常常可以形成重要的风景资源

13、崩塌形成的条件?

崩塌是在特定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是崩塌的物质基础;降雨、地下水作用、振动力、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对崩塌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4、滑坡特征及形成条件?

滑坡的特征:①表现为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滑动体边缘存在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外,滑体上各部分的相对滑动前后变化不大。②滑动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位置在(带)滑动,岩土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动面,如古地形面、岩层层面、不整合面、断层面、贯通的节理裂隙面等。③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规模较大的“整体”滑动一般为缓慢、长期或间歇的滑动。④在较平缓的斜坡中仍可发生滑坡。

条件⒈地形地貌 ⒉岩土体类型及性质 ⒊地质结构 ⒋水文地质条件 ⒌外力诱发因素

15、滑坡的类型划分?

⑴按滑动面特征划分:①均质滑坡 ②顺层滑坡 ③切层滑坡

⑵按滑动性质划分:①牵引式滑坡 ②推动式滑坡 ③混合式滑坡:

⑶按滑坡的主要组成物质和滑体规模划分:首先按组成滑坡的物质成分分为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粘性土滑坡和岩层滑坡四大类,然后又可按滑体的规模分为浅层滑坡(滑体厚仅数米)、中层滑坡(滑体厚几米至20m左右)、深层滑坡(20~50m)和极深层滑坡(大于50m)四个亚类。

⑷按滑坡体岩土类型划分:有堆积层滑坡、黄土滑坡、粘土滑坡、破碎岩石滑坡、岩层滑坡等类型。

⑸按滑坡时代划分:有新滑坡、老滑坡、古滑坡三种类型。

16、了解中国滑坡、崩塌的分布状况

崩塌、滑坡的分布受地质构造、气候等因素的控制。中国大致有5个不同的斜坡岩土体变形破坏多发区。

⑴西南地区:包括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四省区。该区为高山、高原、盆地分布区。山陡、谷深,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降雨较多,所

以,崩塌、滑坡分布广泛,类型多样,频率高、规模大、危害严重,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⑵秦岭—大巴山地区:该区主要分布高山、中山和盆地,地质构造和岩性错综复杂,沟谷纵横,降水较充沛,是崩塌、滑坡灾害的频发区。区内的宝成铁路沿线经常发生崩塌和滑坡,给交通运输造成严重的危害。

⑶西北黄土高原区: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其特点是土层深厚松散、气候干燥、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黄土崩塌、滑坡广泛分布,但规模较小,频率较低。

⑷东南、中南等省区:主要为中低山和丘陵区,地质构造和岩性较复杂,沟谷较浅,风化侵蚀强烈,降雨丰沛,人口密度大,崩塌、滑坡频繁发生,但规模较小,而且多数崩塌与滑坡是由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生成的。

⑸青海、西藏与黑龙江北部的冻土地带:主要发育冻融堆积层崩塌和滑坡,规模较小,频率也较低。

17、泥石流的3个基本特征?

泥石流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并以此与挟沙水流和滑坡相区分:①泥石流具有土体的结构性,即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τ0),而挟沙水流的抗剪强度等于零或接近于零;②泥石流具有水体的流动性,即泥石流与沟床面之间没有截然的破裂面,只有泥浆润滑面,从润滑面向上有一层流速逐渐增加的梯度层,而滑坡体与滑床之间有一破裂面,流速梯度等于零或趋近于零;③泥石流一般发生在山地沟谷区,具有较大的流动坡降。

18、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即大量失稳的松散固体物质、充足的水源条件和特定的地貌条件。

19、斜坡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⒈对居民点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危害 ⒉对工厂、矿山的危害

⒊对工程设施的危害 ⒋ 对道路交通的危害

⒌对河道、航运的影响 ⒍滑坡对农田的危害

20、斜坡岩土体变形的防治方法。

(一)崩塌的防治 (二)滑坡的防治 (三)泥石流的防治

21、岩溶地面塌陷的形成过程?

塌陷的形成过程大体可分如下四个阶段:

⑴在抽水、排水过程中:地下水位降低,水对上覆土层的浮托力减小,水力坡度增大,水流速度加快,水的侵蚀作用加强。溶洞充填物在地下水的侵蚀、搬运作用下被带走,松散层底部土体下落、流失而出现拱形崩落,形成隐伏土洞。 ⑵隐伏土洞在地下水持续的动水压力及上覆土体的自重作用下:土体崩落、迁移,洞体不断向扩展,引起地面沉降。

⑶地下水不断侵蚀、搬运崩落体隐伏土洞继续向上扩展:当上覆土体的自重压力逐渐接近洞体的极限抗压抗剪强度时,地面沉降加剧,在张性压力作用下,地面产生开裂。

⑷当上覆土体自重压力超过了洞体的极限抗压、抗剪强度时:地面产生塌陷(下图)。同时,在其周围伴生有开裂现象。这是因为土体在向下塌落的过程中,不但在垂直方向产生剪切应力,还在水平方向产生张力所致。

22、岩溶地面塌陷的防治。

要避免或减少地面塌陷的产生,根本的办法是减少岩溶充填物和第四系松散土层被地下水侵蚀、搬运。

①采、排水井设置合理的过滤器装置,避免或减少土粒进入井内被水带走。 ②采、排地下水时,避免采用大降深,以降低地下水流速和侵蚀搬运能力。 ③调整开采层位,封堵岩溶发育,并与覆盖层相连通的浅层水,开采深层地下水。 ④矿山疏干排水时,对地下岩溶通道进行局部注浆或帷幕灌浆处理,减小矿井外围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

⑤加强地下水动态观测,合理开采地下水。

23、地裂缝的特征、危害及防治措施。

地裂缝的特征

(一)地裂缝发育的方向性与延展性

(二)地裂缝灾害的不均一性

(三)灾害的渐进性

(四)地裂缝灾害的周期性

地裂缝的危害

地裂缝活动使其周围一定范围内的地质体内产生形变场和应力场,进而通过地基和基础作用于建筑物。由于地裂缝两侧出现的相对沉降差以及水平方向的拉张和错动,可使地表设施发生结构性破坏或造成建筑物地基的失稳。

各种地裂缝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破坏地表建筑物和其他人工设施,危害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裂缝灾害防治措施

(一)避让措施

(二)控制人为因素的诱发作用

第九章

1、表生环境中元素迁移的特点?

⑴地表环境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与太阳辐射能量作用的交织带

⑵地表环境中水是较强的天然溶解剂

⑶地球表面是生物的生存环境

⑷地球表面的地质与地貌条件不同

⑸地表环境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地方

2、影响地表环境中元素迁移的外在因素?

⒈环境的pH值 ⒉氧化还原电位(Eh) ⒊络合作用 ⒋腐殖质 吸附与元素迁移 ⒍气候条件 ⒎地质与地貌

3、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

微量元素的重要生理功能表现在:

①在酶系统中起特异的活化中心作用

②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特异生理作用

③输送宏量元素的作用

④微量元素在体液内与钾、钠、钙、镁等离子协同作用

4、各种地方病的地理分布。

第十章

⒌胶体

1、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环境地质调查的目的是通过对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由自然地质作用及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研究,评价预测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的环境地质条件,论证重大区域性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拟定地质环境保护对策,为区域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地质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地质调查的具体任务是:

①查明区域环境地质条件;

②调查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的类型与特征、成因机制、分布规律及其危害;

③分析地质环境系统演变的基本规律,评价预测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④评价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预测其发展趋势;

⑤编制环境地质图系,开展环境地质区划;

⑥研究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和有关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论证地质环境综合整治与保护对策。

2、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

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等。

⑵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域性大陆地壳或岩石圈的活动性,特别是活动断裂的运动特征与地震活动等。

⑶岩土体的物质组成与结构特征:岩土体的粒度成分与矿物成分、成因类型,岩体结构类型,工程地质岩组类型等。

⑷资源开发与利用:水资源(地下水和地表水)、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分布状况和开发利用程度,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⑸地表水、地下水特征:地表水的径流特征与水质状况,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含水层的物理力学性质等。

⑹物理地质现象(地质灾害):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的稳定状态、发育规律、危害方式和发展趋势。

⑺环境地质问题:环境地质问题的类型、特征、分布危害及其发展趋势;重要环境地质问题专项调查与示范研究。

⑻人类工程活动:人类工程活动的类型、强度、范围、历史、已造成的危害和未来趋势,地质环境对人类工程活动的敏感性与反馈作用。

⑼环境污染源:污染源的类型、特征及分布,污染物种类与危害性,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途径等。

⑽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措施:针对现有环境地质问题采取的防治措施及其效果等。

3、环境地质调查的程序及方法?

环境地质调查的基本程序

①充分收集已有的水文、气象、地质“、水工环”地质、遥感、物探、化探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资料,以及大江大河流域整治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防灾减灾规划等,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设计。

②整理分析已有的前人研究成果,提取有用的资料信息,建立研究区地质环境要素的空间数据库和图形数据库。

③开展航空和卫星遥感资料信息处理,确定调查路线和重点调查区及具体的调查方法。

④开展地面调查、物探、钻探、实验测试等项工作;建立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网点。 ⑤建立环境地质信息系统。

⑥开展环境地质专题研究。

⑦全面分析研究,开展环境地质评价、预测、论证,提出综合整治对策。 ⑧编制环境地质图系,撰写研究成果报告。

环境地质调查方法

环境地质调查的方法包括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现场试验、室内测试和长期动态观测等。

⒈遥感解译 ⒉地面调查 ⒊地球物理勘探 ⒋钻探 ⒌实验测试

⒍动态监测 ⒎地球化学勘探 ⒏环境地质信息系统建设

4、环境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

⑴确定评价因子 ⑵选择评价参数 ⑶参数的标准化

⑷确定评价参数的权系数 ⑸建立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⑹划分环境质量等级,绘制环境质量图件 ⑺编写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5、选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选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时必须考虑以下三个要素:①必须确定与这一价值关系有关联的标准或目标函数;②必须假定一些调节这一价值关系的模型,该模型在合理的置信度下,可以对不同备选方案进行比较;③建立效用或损失概率分布来判断不确定条件下产生的后果。

6、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专家评价法、环境指数评价法、经济评价法、运筹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7、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分哪3个层次?

区域地质环境评价可分为三个层次:①在区域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区域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保护和治理规划纲要,从宏观上解决区域地质环境开发利用的方向,存在的主要问题,治理和保护的重点及应采取的措施;②针对区域的重大工程和经济活动布局,预测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对工程项目的适宜性及其影响后果做出评价;③对区域内在建和已建的工程建筑活动、开发矿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地质灾害和综合活动等,进行监测和评价,从时间、空间和强度三个方面,不断地进行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为减轻和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8、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是:①城市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包括地震活动性、断层活动性及由地震诱发的各种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②地基稳定性,地基岩性、埋深、物理力学性质及地下水因素;③供水条件和水资源保护问题,水资源评价、合理开发、管理和保护;④城市废弃物处置的地质条件评价和监测;⑤建筑材料的调查和评价;⑥城市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形成的和人类活动影响形成的)的评价、监测和预测。

9、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价的重点是什么?

地质灾害监测与评价的重点是:①对各类地质灾害的地质环境背景进行评价;②研究各类灾害性地质作用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强度、形成机制及作用速率;③从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出发,评价和预测各类工程建设可能产生的灾害

性地质作用及危害程度;④对区域性和严重危害人类生产、生活的地质灾害开展长期监测,进行时间、空间、强度的预测、预报;⑤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研究和指导防治工作。

10、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按下述程序进行:

①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城市主要用地类型;

②调查获取土地利用的特征及所需的评价参数;

③依据城市地质环境主题要素,建立场地岩土模型,计算土地开发的基本费用;建立风险费用模型,计算土地开发的风险费用;

④建立地质环境质量损益评价模型,对地质环境场地单元进行评价;

⑤根据评价结果,编制城市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图,并进行敏感度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选择方案。

11、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地质环境质量影响(预测)评价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对整体环境地质质量的预测应在单项环境地质影响要素质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

②评价要素应具有预测意义,需要筛选那些随时间变化显著和对地质环境质量有明显影响的环境地质因素;

③规划是未来的发展蓝图,用预测值与规划期望值作差值统计分析,可找出不适宜发展的地区及其原因,以便对建设规划和工程措施做出超前调整布置;

④地质环境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变化的体系,具有内部诸因素之间,子系统之间、内外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更换、迁移和转化的复杂关系。因此,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应该建立在因素种类和因素组合关系的双重预测的基础上。

12、地质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的方法?

⒈时间序列分析法 ⒉信息量法 ⒊动态系统分析方法 ⒋网络法 ⒌灰色关联分析与灰色预报

13、环境地质区划的原则、内容和步骤。

(一)环境地质区划的原则

⒈自然地质条件与人类活动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⒉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⒊重视环境地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的原则

⒋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原则

⒌预测性原则

环境地质区划的内容与步骤如下:

①在分析研究自然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划分出不同的地质环境单元。每一类地质环境单元,都是一个具有特定地质、地理、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地质空间。

②对单元内已显露出的和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作出评价和预测,提出防治对策。 ③对每一个单元进行地质环境容量和质量的评价,评定其对不同形式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

④评价研究区不同形式的人类活动对各类地质环境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影响,说明影响的性质、范围和程度。

⑤在综合分析上述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在各地质环境区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如果有的话),提出不同地质环境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建议。

14、环境地质制图的原则、步骤。

(一)环境地质制图的原则

⑴制图目的有针对性 ⑵制图内容的易读性 ⑶制图成果的及时性 ⑷成果形式的灵活性

(二)环境地质制图的步骤

⒈主题选取 ⒉评价方案的选定 ⒊评价因素的确定 ⒋评价因素的排序及其权重赋值 ⒌评价等级的划分与地质环境质量区的圈定 ⒍说明书的编写

15、环境地质图图系应反映的主要内容?

环境地质图图系应反映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质环境(包括地质资源)的基本条件,地质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制约作用,人类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的状况;

②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及其引发的地质灾害与环境地质问题;

③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等开发利用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 ④各类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及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⑤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及对地质环境的污染;

⑥开发利用地质资源与保护地质环境的对策措施。

16、了解环境地质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一、遥感

二、全球定位系统

三、地理信息系统

四、地球物理探测技术

(一)地震方法与技术

(二)高精度磁法勘探

(三)高密度电阻率法与联合三极测深剖面法

(四)高精度重力勘探

(五)探地雷达

(六)核磁共振(NMR)技术

(七)地球物理层析成像(CT)技术


相关文章

  •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范文
  •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 ...

  • 地质实验研究所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
  • 按照局党委的部署,在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地质实验研究所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局.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意见>和局党委的各项要求,通过认真学习和调研.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和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个 ...

  • 国土地矿股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 xx年上半年以来,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地矿股认真按照局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求真务实,扎实做好股室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一、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矿业权管理工作情况 1、探矿权管理 对我县1宗探矿权申请(省地质调查院申请的俞村乡凹子山钨钼多金属预查)进行了认真审查,并将审查 ...

  • 乡人民政府20XX年度年地质灾害与搬迁工作总结
  • 近几年来,##乡地质灾害频繁,可以说是“无灾连年”。特别是xx年的“8•7”中型滑坡地质灾害,造成了多间民房倒塌,7人死亡的重大损失。因此,抓好地质灾害治理与搬迁工作势在必行。xx年年底,根据地质专家组意见,##乡有2个点被列为环境治理,分别为柏枝老缪寨河和##中学,被列为避让搬迁的农户216户,涉 ...

  •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施意见
  •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河北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大事 ...

  • 关于城市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总结
  • 梧州是典型的山城,城市依山傍水,多年来,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尤其是xx年6月8日,梧州市区范围内普降大暴雨,引发了点多面广、危害性极大的崩塌、滑坡、坡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梧州市委、市政府因此将市区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列为今后几年工作的“一号”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

  •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委员会年终/年度工作总结
  • 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委员会xx年工作总结与xx年工作计划 为适应我国矿山经济发展和矿山环境整治工作的需要,经国土资源部和民政部批准,中国矿业联合会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委员会于xx年4月正式成立。近一年来,在部地质环境司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委员会秘书处遵照工作委员会章程要求,联合全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 ...

  •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实习报告
  •   目的与要求: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是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教学地质实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基础知识:包括三大岩石类及其主要矿物的肉眼鉴定,学会分析野外常见的各种地质现象及岩石的鉴别,结合水利工程,分析和评价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为今后学习其他专业 ...

  • 国土资源局20XX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 今年来,在土地管理“两碰头、一忧虑”、矿业市场“一紧一松、震荡调整”格局总体没有改变的严峻形势下,我局严格按照省、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和目标要求,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上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工作部署,以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任务为主线,积极主动服务,严格规范管理,全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

  •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