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化和人性化:班级管理工作的灵魂

  摘 要:在班级管理中,某些看上去正确的行为规范,在具体实施中的效果,往往与规范的制订初衷背道而驰。管理者应努力探索高中生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律,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绝不能凭借粗线条、想当然、似是而非的经验得出简单的结论。班级管理方案应切合高中生追求人格独立、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学生走向自我提高。   关键词:行为规范;人文关怀;科学管理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一个学校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每一个班级的良性发展。于是,如何管好班级、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习氛围,便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管理层制订了一系列校规、班规来约束学生,希望班级和学生沿着管理者预设的轨道发展。然而,这些“看上去很美”的规范,其所能达到的效果,却每每与管理者的理想和初衷背道而驰。靠行为规范来管制学生,为何屡屡收效甚微?这恐怕与管理者不了解管理对象的心理、生理特征,不了解教育的规律,甚至没有弄清管理的最终目的以及管理手段的简单粗暴,有着莫大的联系。在这里,笔者就学校常见的三则行为规范与同仁一起探讨。   一、常见行为规范中的“硬伤”   1.自修课管理中的“经验主义”   行为规范之一:“无声自习、保持安静”   一些学校从日常经验出发,强调自修课的绝对安静,规定学生在自习期间,不能讲话,不能交头接耳,不能做小动作,更不能走动,似乎安静到落针可闻才是对学习最好的环境。的确,按照一般经验,人通常在安静的环境里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喧闹的环境里,容易疲劳且分散精力。然而,根据学生的反馈,许多学生在安静的自修课上,每每犯困,无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要认识到,在心理学上,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例如,学生在听课时,他能自觉地把教师的讲述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来,并比较长久地把注意力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而且也会对与听课无关或有妨碍的活动加以抑制。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以当一个人注意到某一些对象的同时便离开了其它对象。也就是说这些其它对象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因此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反而会加强有意注意。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实验表明:人处于过分安静的环境中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反而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那么怎样的环境是比较适合学习的呢?生理学家认为,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其中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20~40分贝大约是窃窃私语的响声,40~60分贝属于正常的交谈声音。因此,自修教室存在适度的声音反而是合理而且必要的。   行为规范之二:“独立学习、不干扰他人”   管理者通常认为,自修课是学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消化课堂知识的学习课,不是讨论课,更不是说话课,好像完全独立自主,才是学习的好习惯。这种思维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以我校为例,学生入学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经常抱怨反复讲了多遍的知识,学生仍然屡做屡错。这种情形下,要求学生在自修课时独立作业不要讨论,显然不太现实。由于实行住宿制,自修课大量集中在晚上,学生在难以获得学科教师指点的情况下,自然会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而课间10分钟,时间有限,学生又需要一定的休息,一般不会进行讨论,只有在上课自习时,这种需求才会凸显出来。因而在自修课上,这种因为咨询题目而发生的讲话情况占很大比例。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安静,让学生完全独立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会面临作业不会、难题得不到解决的困境,其自学的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很大程度上会压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时再要求他们安静学习,他们只能是拿出课本装装样子,更有甚者还会在这安静的环境中昏昏欲睡。因此,自修课上应允许学生轻声讨论,以促进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   2.男女生交往管理中的“禁欲主义”   行为规范之三:男女生交往:“距离不小于50厘米、不得同桌吃饭、不得独处”   高中男女生交往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交往过密现象(习惯称“早恋”),一直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为防止男女学生交往过密,一些学校规定了男女生的安全距离,制订了相关的行为规范,如2012年,杭州某高中规定男女生之间至少要保持50厘米以上的“安全距离”,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2013年,台州某高中出台了防范男女生过密的“八项细则”,其中规定男女生要保持距离,不得互相喂食,不得面对面吃饭,不得单独相处,男女生不得以各种借口送对方回寝室、教室门口……这些规范经过网络曝光,引起社会热议。笔者熟知的一些学校也出台过类似细则,但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似乎并没有遏制所谓的“早恋”现象,反而激起了许多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此类规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值得商榷。从心理学上说,“早恋”这种现象多与环境因素引起的性早熟和性萌发有关,也有部分与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众所周知,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只是因为高中生是民事行为能力相对较弱的一个群体,在处理异性交往问题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以至影响和妨碍身心健康,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比如,过于频繁地与异性单独交往,两性关系容易超越普通交往的界线,会过早萌发出对异性的情爱;对异性没有好感或抱有偏见,以至于回避或拒绝与异性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等。但是作为老师、家长,也不能看到男女生近距离接触就马上联想到“早恋”,而忽略了正常交往的可能。尽管理论上讲人际交往有其一定的“安全距离”,但是不可否认这个距离也会随着场合、熟悉程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认为我们要正视男女生交往的问题,要细致观察、全面考虑,而不可一味打压和限制。   二、班级管理工作应力求科学化、人性化   从上举的几条规范,笔者联想到两个问题:   1.制订这些行为规范的目的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某些规定,如强调自修课的绝对安静、男女生的绝对距离,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恰恰证明了这些规定的似是而非。高中生是一个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强、个体差异悬殊的特殊群体,要他们按照既定路线“驯服”地发展,谈何容易?作为教育管理者、引导者,我们应努力探索高中生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律,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绝不能凭借粗线条、想当然、似是而非的经验得出简单的结论。如果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客观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即使制订了最严格、细密的规范,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诚然,学习是高中生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和需求,但绝不是唯一的任务和需求。高中生作为一个正在向成人过渡的人,有走向社会的需要、有人格独立、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要给予他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粗暴的简单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应该让他们体悟一些公式、框架、约束以外的东西,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在为人处事上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1)给予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的关怀,指的是基于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考虑,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教育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学生个体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应看到他们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因而应更多地关心他们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而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满足为前提条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钟志农先生认为:“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教师、团体的接纳,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发展。”并提出:“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如果只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还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学生需要基本的人性关怀,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在其人性完满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完善。像上述的行为规范,就忽视了学生的某些合理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规范时应多注入一些人文关怀。   (2)提升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指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生本教育认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而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因而让学生学会感悟、理解、思考,从而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把正确的处世之道渗透到灵魂中,这是教育所必须承担的任务。在日常管理中,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加以实施:   ①用“审美”引导学生。“美”是什么?哲学家告诉我们,美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影响和刺激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我们要使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意识。比如,安静的自修课环境,学生专注投入的学习状态,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积极愉悦、努力奋进的情绪;反之,嘈杂的环境,会给想要学习的人带去烦躁、厌恶,这就需要每个人去维护这个环境。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对异性的爱慕倾向,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但是对异性的交往,过度地去追求所谓的“二人世界”,一切学习生活行为围绕着“交往”转,甚至发生极端的暴力事件等,就是对“美”的事物的亵渎。   ②用“责任心”塑造学生。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比如,自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想要有良好的自修环境,除了有纪律的规范约束外,更多的需要每个学生的自我约束。而这种自我约束,应建立在强烈的责任心基础之上。要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是对自己的负责;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及其他人的存在和感受,是对他人和集体的负责;在与异性交往时要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是对异性朋友负责,如尊重对方的人格、感情;和对方交往要坦诚大方,不弄虚作假;不要为了排遣一时的寂寞去“恋爱”,不要轻易许诺。否则,妨碍对方学习和生活,使对方学习下降、与父母不和、挨老师批评等,都是对异性朋友不负责任的表现。   ③提升公共意识。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公共空间意识”是指公民的公德之心,独立自由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中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观念,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体谅他人即体谅自己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要使学生明白学校、教室是公共环境,在这些场所,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呈现,哪些行为必须杜绝。每个人都应该顾及到他人的感受,思索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困扰。比如自修环境中,个体的大声喧哗、讨论、随意进出教室等行为;异性在学校、教室等场所,做出一些亲密的举动,如拉手等,反映个体的自我自私,也表现了对他人的不尊重,应尽量避免。   行为规范引导着学生行为,当行为规范有悖于规律与现状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角度,避免物化管理,将学生作为有血有肉的、大写的人来引导。管理的重点在于“疏导”,而非“限制”,管理手段要力求科学化、人性化,争取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波果斯洛夫斯基,等.注意的种类.魏庆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夏衍中学)   ?�编辑 马燕萍

  摘 要:在班级管理中,某些看上去正确的行为规范,在具体实施中的效果,往往与规范的制订初衷背道而驰。管理者应努力探索高中生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律,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绝不能凭借粗线条、想当然、似是而非的经验得出简单的结论。班级管理方案应切合高中生追求人格独立、自我实现的需要,引导学生走向自我提高。   关键词:行为规范;人文关怀;科学管理   班级是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一个学校的稳定、发展,离不开每一个班级的良性发展。于是,如何管好班级、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习氛围,便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达到管理的目的,管理层制订了一系列校规、班规来约束学生,希望班级和学生沿着管理者预设的轨道发展。然而,这些“看上去很美”的规范,其所能达到的效果,却每每与管理者的理想和初衷背道而驰。靠行为规范来管制学生,为何屡屡收效甚微?这恐怕与管理者不了解管理对象的心理、生理特征,不了解教育的规律,甚至没有弄清管理的最终目的以及管理手段的简单粗暴,有着莫大的联系。在这里,笔者就学校常见的三则行为规范与同仁一起探讨。   一、常见行为规范中的“硬伤”   1.自修课管理中的“经验主义”   行为规范之一:“无声自习、保持安静”   一些学校从日常经验出发,强调自修课的绝对安静,规定学生在自习期间,不能讲话,不能交头接耳,不能做小动作,更不能走动,似乎安静到落针可闻才是对学习最好的环境。的确,按照一般经验,人通常在安静的环境里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喧闹的环境里,容易疲劳且分散精力。然而,根据学生的反馈,许多学生在安静的自修课上,每每犯困,无精打采,甚至昏昏欲睡。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要认识到,在心理学上,人的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例如,学生在听课时,他能自觉地把教师的讲述从众多事物中抽取出来,并比较长久地把注意力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而且也会对与听课无关或有妨碍的活动加以抑制。由于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所以当一个人注意到某一些对象的同时便离开了其它对象。也就是说这些其它对象多数处于注意范围之外。因此某些微弱的附加刺激不仅不会干扰人的有意注意,反而会加强有意注意。俄国生理学家谢切诺夫说:“绝对的、‘死气沉沉的’寂静并不能提高,而且能降低智力工作的效果。”实验表明:人处于过分安静的环境中不但不能有效地工作,反而会逐渐地进入睡眠状态。那么怎样的环境是比较适合学习的呢?生理学家认为,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其中30~40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20~40分贝大约是窃窃私语的响声,40~60分贝属于正常的交谈声音。因此,自修教室存在适度的声音反而是合理而且必要的。   行为规范之二:“独立学习、不干扰他人”   管理者通常认为,自修课是学生完成作业、独立思考、消化课堂知识的学习课,不是讨论课,更不是说话课,好像完全独立自主,才是学习的好习惯。这种思维忽视了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以我校为例,学生入学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也相对较弱。教师经常抱怨反复讲了多遍的知识,学生仍然屡做屡错。这种情形下,要求学生在自修课时独立作业不要讨论,显然不太现实。由于实行住宿制,自修课大量集中在晚上,学生在难以获得学科教师指点的情况下,自然会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而课间10分钟,时间有限,学生又需要一定的休息,一般不会进行讨论,只有在上课自习时,这种需求才会凸显出来。因而在自修课上,这种因为咨询题目而发生的讲话情况占很大比例。如果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安静,让学生完全独立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就会面临作业不会、难题得不到解决的困境,其自学的效果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很大程度上会压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这时再要求他们安静学习,他们只能是拿出课本装装样子,更有甚者还会在这安静的环境中昏昏欲睡。因此,自修课上应允许学生轻声讨论,以促进学生相互协作和交流。   2.男女生交往管理中的“禁欲主义”   行为规范之三:男女生交往:“距离不小于50厘米、不得同桌吃饭、不得独处”   高中男女生交往的形式有多种,其中交往过密现象(习惯称“早恋”),一直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关注的焦点。为防止男女学生交往过密,一些学校规定了男女生的安全距离,制订了相关的行为规范,如2012年,杭州某高中规定男女生之间至少要保持50厘米以上的“安全距离”,男女生不得同桌吃饭;2013年,台州某高中出台了防范男女生过密的“八项细则”,其中规定男女生要保持距离,不得互相喂食,不得面对面吃饭,不得单独相处,男女生不得以各种借口送对方回寝室、教室门口……这些规范经过网络曝光,引起社会热议。笔者熟知的一些学校也出台过类似细则,但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似乎并没有遏制所谓的“早恋”现象,反而激起了许多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此类规定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值得商榷。从心理学上说,“早恋”这种现象多与环境因素引起的性早熟和性萌发有关,也有部分与心理上缺乏支持有关。众所周知,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只是因为高中生是民事行为能力相对较弱的一个群体,在处理异性交往问题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以至影响和妨碍身心健康,带来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比如,过于频繁地与异性单独交往,两性关系容易超越普通交往的界线,会过早萌发出对异性的情爱;对异性没有好感或抱有偏见,以至于回避或拒绝与异性任何形式的接触与交流等。但是作为老师、家长,也不能看到男女生近距离接触就马上联想到“早恋”,而忽略了正常交往的可能。尽管理论上讲人际交往有其一定的“安全距离”,但是不可否认这个距离也会随着场合、熟悉程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我认为我们要正视男女生交往的问题,要细致观察、全面考虑,而不可一味打压和限制。   二、班级管理工作应力求科学化、人性化   从上举的几条规范,笔者联想到两个问题:   1.制订这些行为规范的目的是什么?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但某些规定,如强调自修课的绝对安静、男女生的绝对距离,不仅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反而造成不良的后果。这恰恰证明了这些规定的似是而非。高中生是一个思想独立、自我意识强、个体差异悬殊的特殊群体,要他们按照既定路线“驯服”地发展,谈何容易?作为教育管理者、引导者,我们应努力探索高中生管理工作的科学规律,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绝不能凭借粗线条、想当然、似是而非的经验得出简单的结论。如果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客观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需求,即使制订了最严格、细密的规范,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什么?诚然,学习是高中生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和需求,但绝不是唯一的任务和需求。高中生作为一个正在向成人过渡的人,有走向社会的需要、有人格独立、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教育管理者,我们要给予他们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技能和粗暴的简单处理问题的方式,更应该让他们体悟一些公式、框架、约束以外的东西,使学生的人格得以完善,在为人处事上散发出人性的光辉。   (1)给予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的关怀,指的是基于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的考虑,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教育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学生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我们不仅要看到学生个体是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应看到他们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因而应更多地关心他们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之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而人心理健康水平的维持,主要是以人的中间层次需要即“安全”“爱与归属”“尊重”的需要满足为前提条件。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钟志农先生认为:“一个学生在校期间能否具有安全感,能否得到教师、团体的接纳,能否得到教师、同学的关爱和尊重,决定着这个学生的人格能否健全地发展。”并提出:“班主任工作,第一位重要的并非是技巧,而是理念。这个理念,就是指我们怎样看待学生……‘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心为本’……时时处处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和内心需要,才能与学生心心相通。如果只考虑教师的内心感受,不考虑学生的内心感受,‘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提高成绩,还在于呵护和哺育学生的心灵。学生需要基本的人性关怀,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在其人性完满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完善。像上述的行为规范,就忽视了学生的某些合理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规范时应多注入一些人文关怀。   (2)提升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指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包含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一切美妙的教育计划都无异于海市蜃楼。”生本教育认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而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重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因而让学生学会感悟、理解、思考,从而净化心灵、完善人格,把正确的处世之道渗透到灵魂中,这是教育所必须承担的任务。在日常管理中,具体可从以下角度加以实施:   ①用“审美”引导学生。“美”是什么?哲学家告诉我们,美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影响和刺激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我们要使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审美意识。比如,安静的自修课环境,学生专注投入的学习状态,能让身处其中的人产生积极愉悦、努力奋进的情绪;反之,嘈杂的环境,会给想要学习的人带去烦躁、厌恶,这就需要每个人去维护这个环境。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对异性的爱慕倾向,会主动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感觉,但是对异性的交往,过度地去追求所谓的“二人世界”,一切学习生活行为围绕着“交往”转,甚至发生极端的暴力事件等,就是对“美”的事物的亵渎。   ②用“责任心”塑造学生。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比如,自修课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想要有良好的自修环境,除了有纪律的规范约束外,更多的需要每个学生的自我约束。而这种自我约束,应建立在强烈的责任心基础之上。要使学生认识到努力学习是对自己的负责;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及其他人的存在和感受,是对他人和集体的负责;在与异性交往时要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是对异性朋友负责,如尊重对方的人格、感情;和对方交往要坦诚大方,不弄虚作假;不要为了排遣一时的寂寞去“恋爱”,不要轻易许诺。否则,妨碍对方学习和生活,使对方学习下降、与父母不和、挨老师批评等,都是对异性朋友不负责任的表现。   ③提升公共意识。公共空间的意识即公共意识。“公共空间意识”是指公民的公德之心,独立自由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其中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观念,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体谅他人即体谅自己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要使学生明白学校、教室是公共环境,在这些场所,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呈现,哪些行为必须杜绝。每个人都应该顾及到他人的感受,思索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对他人造成困扰。比如自修环境中,个体的大声喧哗、讨论、随意进出教室等行为;异性在学校、教室等场所,做出一些亲密的举动,如拉手等,反映个体的自我自私,也表现了对他人的不尊重,应尽量避免。   行为规范引导着学生行为,当行为规范有悖于规律与现状的时候,我们需要调整角度,避免物化管理,将学生作为有血有肉的、大写的人来引导。管理的重点在于“疏导”,而非“限制”,管理手段要力求科学化、人性化,争取使班级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波果斯洛夫斯基,等.注意的种类.魏庆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夏衍中学)   ?�编辑 马燕萍


相关文章

  • 中学学习心得体会
  • 宜宾市五初中 邓真彬 "为什么座落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山边郊的竹山中学在学校硬件条件.师资条件和生源条件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金牌'学校?能成为一所教育改革卓有成效的示范学校?能吸引了新加坡.泰国.新西兰.北京.广州.甘肃.安徽.浙江.四川等众多学校.团体和组织络绎不绝的参观 ...

  • 二年级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班级管理方面的东西.我是去年大学毕业,担任班主任工作一年还不到,经验根本谈不上,今天只能是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班级管理方面的经历和尝试.刚毕业就担任班主任工作,是我从未想过的,当面对班里的57个学生的时候,我才深深感觉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学校领导对我的 ...

  • 班主任工作例会上的发言
  • 世界上权利最小的是班主任,但是贡献最多的也是班主任. 学校本学期总体工作思路:沉下去.抓基础.做规范 德育举措三有:有用.有效.有益 工作流程三有:有计划.有实施.有绩效 关 注 三 族:优秀族.独生子女族.特殊族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灵魂和核心,既是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

  • 师德报告会心得
  • 听了xxx老师和xxx老师的师德报告,感触颇深,对照师德标兵们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对照好教师的标准,我深感自己做的不够,还有较大差距,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新世纪的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事业心,增强责任感,热 ...

  • 班主任师徒结对小结
  • 教师——这份已不再是那么受人关注的职业,工作累、压力重、任务多、工作要求高、报酬低。这就是现在对教师职业的评价,但我还是依然从事了教育工作,放弃了一些自己的追求,当然这不是说自己品德高尚,只是有着一种追求。而对于教师这份职业,我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因为本人非师范毕业,但是成 了教师,一下子对于自己 ...

  • 小学20XX年德育暨少先队工作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莱州市学校德育工作常规》和《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为指针,积极贯彻学校、教师、学生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努力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深入推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思想。坚持一切德育工作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宗旨,坚持以养成教育 ...

  • 中学先进班集体申报材料
  •   我们高三(1)班正式组建已经接近两年了,两年来的跋涉留下了太多的回味,蓦然回首,有些许欣慰!两年来我们坚持民主管理的模式,努力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合作型、自律型”班级体,培养学生的信心、孝心、爱心、责任心,树立班级主人翁观念,增强了上进心与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平凡的日子里,我们在学 ...

  • 魏书生报告心得体会
  • 做事原则一:松、静、匀、乐。在工作中,身体要保持放松,心理上要保持安静,时刻抵御外界的干扰;呼吸要均匀,使自己保持放松状态;心情要舒畅、快乐,享受到生活的快乐,时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守好自己的心田。 做事原则二:不动尧不懈耽不折腾。坚守计划10年不变。牢记“守注守注再守妆,从基础出发,以求得在“守 ...

  • 德育管理培训班学习感悟
  •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在xx市举办的 "全国中小学德育管理与班主任工作技能提升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在这次学习中,我们聆听了华林飞老师的<关爱学生需要教育智慧>.田丽霞老师的<班级管理中的辩证法>.李凤遐老师的<用班主任所有的爱去成就学生精彩的未来>. ...

  • 20XX年-20XX年学年第一学期幼儿教学工作总结
  •   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我们都习惯用一眨眼的功夫来形容时间的流逝,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已经接近尾声,我的耳边仿佛还萦绕着孩子们的嬉笑声。望着渐渐长大的孩子们,看到他们的进步,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一学期忙到头,付出的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么呢?我不禁细细品味着这半年来的一点一滴……   为人师表树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