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作文写作指导[抒写心中的感动]教学实录 (新版)新人教版

《抒写心中的感动》

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园地处社区中心,同学们每天走出家门,来到学校,会见 到许多天天见面的劳动者,可是我们从未真正走近他们。星期一早上的作文 课,老师让大家走出校门,走进社区,选择采访对象,了解他们的生活。看,

这是同学们采访时老师偷拍下的照片。(出示ppt )

1

(生乐,指点着幻灯片上的照片,嬉笑私语。)

师:记得那天老师给了每人一元钱,因为担心同学们影响了人家的工作或生活。 同学们回到教室后,给了老师许多惊喜:比如,郝同学和吴同学把一只白萝 卜雕刻成了花瓶,里面插上了康乃馨。更让老师惊喜的是同学们从学校的门 卫师傅,到马路上的清洁工,到附近幼儿园的老师,到路边修自行车的摊 主,采访对象非常丰富。最令老师开心的是大家都说采访给了自己很深的感 动,回去也都写下了采访记。这几天老师拜读了大家的采访记,感觉同学们 的文章还没能完全打动我,今天,我们讨论讨论,看看如何能将文章写得更 感人。

师:老师首先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贫困人家》。作者也像大家一样走访了 一户普通人家,我们看看她的文章能给我们怎样的写作启示。请胡同学朗读 这篇短文。(出示ppt )

生1:(朗读)

贫困人家

莫小米

2

快过年了,我与同事们背着大米与食油等挨户走访一些最低生活标准线下的贫困家庭。我们看到露出棉絮的被褥,我们看到补了还漏的搪瓷脸盆,那些黑乎乎、灰蒙蒙的贫困状况超乎我们的想象。可是当我们循着地址推开又一户时,一时我以为,我们一定是走错了人家。

这家窗明几净,有冰箱有洗衣机,有漂亮的窗帘和门帘,有立得很齐的书籍„„然而,我们没走错。

这家的男人早几年病逝,欠下了很多钱。两个孩子,有一个还带残疾。女人一份薪水养三口人,还要还债,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但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样明朗,她说,冰箱洗衣机都是邻居淘汰下来送给我们的,用用也蛮好的;孩子懂事,平时做完功课帮我干零活,假期里就到风景区去捡废纸可乐罐,既环保又攒了学费„„

这时我们发现,漂亮的门帘是自己用纸做的,那些书全是孩子每个学期用过的教科书,灶间的调味品只有油和盐两种,但油瓶和盐罐擦得发亮。

我们在这一家总共呆了十来分钟,比别的人家稍稍长些。我渐渐看出了这一家确实贫困,但我亦渐渐看出了这一家的不贫困,我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这是因为,他们即使贫困,也不潦倒。

师:谢谢你,你读得很好!同学们,这篇短文给了我们哪些感动?作者是如何

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我们的?

生2: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将这户贫困人家与其它贫困户作了对比,鲜明地表现出 这户人家生活环境的洁净,生活设施的整齐,显现出这家人对生活的热 爱。

师:(板书——鲜明的对比)还有吗?

生3: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特别真切,家中陈设,门帘、窗帘、油瓶、盐瓶都写 得很细致,让人如临其境。

师:(板书——真切的细节)说得好。真切的细节来自细致的观察。还有吗?

生4:还有“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样明朗”,我比较喜欢这句话。这是 人物的神情描写,表现出女主人阳光的性格。

师:也就是说人物的神态要反映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 ,对吗?

生4:嗯。

师:(板书——独特的神情等)其实,不单是神态描写,就是外貌、语言、动作 等都应当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有吗?

生5:我觉得最后一句好:“他们即使贫困,也不潦倒。”简洁而深刻地揭示出人 物的品质。

师:(板书——精当的点题)也就是说用准确精当的语言,点化出人物的精神之 美,展现文章的主旨,是吗?

生5:是的。

师:同学们从这篇短文中学到了这么多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写成更感人的文章。

现在,请大家看看自己星期一写的作文,试着用上述的方法修改其中的一处。 (生各自埋头修改,三五分钟后,生多数完成修改。)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自己的修改吗?

生6:我把我原先写的这一处作了修改。原来写的是:“路边的菜贩看着身边来

来往往的人群,不停地吆喝着。”现在我改成了“蹲在路边的菜贩子,始终 笑吟吟地看着匆匆而过的人们,大声地吆喝着:‘一块啦,一块啦,便宜 啊!’”

3

师:这一处改写很有意思。我发现你特别写到菜贩的笑容,这是为什么?

生6:因为我采访他时,他就一直笑着。我问他:“大伯,您卖菜生意很好吧?

您好像很高兴似的。”可他回答我说:“生意哪里好呢?我们不像菜场里的 摊贩,有固定的摊位。我们风里来,雨里去的,还要防着城管的人,哪里高 兴得起来呢?可愁眉苦脸的,谁买我们的菜呢?”我觉得他们的笑容其实有 一份辛酸。

师:这一处改得好,不是简单的交待情况,而是融入了采访时的感受。还有哪位 同学介绍自己的修改?

生7:我也改了一处。我原先这么写的:“那对中年夫妻都是聋哑人,他们共同

守着一个报摊,相依为命。”我现在改成:“那对中年夫妻都是聋哑人,他 们靠卖报为生。每天妻子总是早早地来到报摊,先干起活来。八点钟左右, 丈夫送来新进的报纸,夫妇俩就靠着报摊吃早饭。早饭一般都是大馒头。妻 子常常先掰下自己馒头的一半,塞给丈夫。丈夫也常是推还给妻子,最后又 总拗不过而收下。两人比比划划的,没人听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不过,在他 们身上,我好像明白了一点:幸福原来很简单。”

师:这对聋人夫妇我也天天见,我很想知道,你是怎样采访他们的?

生7:我没有采访,只是静静地站在他们身边看了一会儿。其实我天天路过他们

的报摊,常常买他们的报纸。他们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只能靠比划着 猜他们的意思。

师:难怪你改得这么好,你把平日里对他们的关注都集中起来了。还有哪位同学 介绍自己的修改。

生8:我采访的是一个卖废品的老太太,她的女儿已经结婚了,她很开心的。我

原来写的是:“老太太收购废品,养育了女儿。如今女儿大了,有工作, 也成家了,可以赡养她了。问她为什么还要收废品呢,她说自己不愿拖累 女儿。”我现在这样写:“老太太坐在一堆废品中间,分门别类地整理着 这些我们看不上的‘垃圾’,神情很安详。我走上前去问:‘老奶奶,您 为什么要卖废品呢?您没有孩子吗?’她看我一眼,骄傲地说:‘谁说的? 我女儿早就工作了,今年结的婚。’”我不解地问:‘那您还卖废品,做 什么?她不管您吗?’老太太笑着说:‘女儿很孝顺,天天念叨接我到她 那儿去。我现在卖废品,每月也有好几百块钱的收入,干嘛吃闲饭啊?女 儿一家过得好,我就知足啦!’难怪这位老人不慌不忙的,不像其他收购 废品的人跑前跑后,大着嗓门嚷嚷,原来在她的心中,女儿好了,她也就 安心了。”

师:你也改得不错,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仿佛让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过,尽管大家的修改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那份感动的意味好像还是淡了 些。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对一个连名字 都没有的普通保姆深切的追忆;《老王》中杨绛先生对一个人力车夫的深沉 愧怍„„这一切,都曾给我们以深深的感动,我们在这些大师的文章里,还 能学到什么呢?

生9:我发现,我们用采访记这样的方式,会让我们变成旁观者,不像那些文章

的作者,就处在文章里,就直接与这些平凡人打交道,所以他们的文章更 感人。

师:你说得太对了。歌里唱道:“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而这份感动是要用 4

心贴近他们才能感受得到的。(板书——真心的融入)只有真心关心他们, 全心融入他们的生活,我们的文章才能真正令人感动。昨晚老师在读大家的 文章时就读到了这么一篇,题目叫《最后的早餐》,请作者为我们朗读—— 生10:

最后的早餐 我每天早晨进进出出都能看见她的摊子——几张破旧的桌子,几把钉得有 很大问题的椅子,和几张形状不一的塑料凳子。一口大锅置在一个煤炉上,煤炉 上的火也就这么烧着,一烧就是八年。

摊子的女主人大约四十来岁,有一个孩子上小学六年级。她很早就死了丈夫, 只能靠卖早点供孩子读书。当然这些都是她主动告诉我的,其实我并不想了解, 尤其我看见她那双生满冻疮的手和油渍斑斑的衣服。我曾在心里暗自取笑她的个 子矮,她的头才到我的肩膀,而我当时只有一米五五,可见她的海拔高度了。她 不仅矮,而且很胖。在冬天,她穿着厚厚的棉袄,那样子更像一个滚动的雪球, 不过,我还从未见过像她这么灵活的“雪球”。

她毕竟是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都会有些小聪明。她待客很殷勤,总是主动 与人搭讪,问长问短。我很少在她那儿吃早餐,偶尔有几次全是由于无处可吃。 每次我去她的摊子前,她总是热情地把我迎过去,问我想吃什么。我回答她之后, 她就转身过去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依稀记得最后一次去她的摊子。那是满城都在迎接卫生城市检查验收 的时候。她告诉我她要走了,我问道:“真的吗,八年了?”“真的,听说这里以 后不许摆摊了。孩子小学毕业,上中学的择校费我也交不起,只好走了。”“哦, 原来如此,怪不得附近的摊子都没人了。”“是呀,做我们这行的,起早带晚的, 你们长大了,可不能像我们这样。”

这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明天,她会去哪里呢?我没问她,她也就这 样走了,连同她的那些桌子、椅子、凳子、大铁锅和煤炉,也都搬走了。后来的 几个春夏秋冬,我再没见过她肥胖矮小的身影,人海茫茫,那最后的早餐几乎成 了我对她全部的回忆,

如今,站在她昔日摆摊的地方,我也竟对她牵挂起来:她的早餐是否还在卖? 是否能卖出去?都不得而知了。不过我前所未有的想吃她做的早餐,在她离开这 里之后。

(全体鼓掌。)

师:谢谢你动人的文字。身边天天见面的熟悉的陌生人,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抒写我们心中的感动。

5

《抒写心中的感动》

师:同学们,我们的校园地处社区中心,同学们每天走出家门,来到学校,会见 到许多天天见面的劳动者,可是我们从未真正走近他们。星期一早上的作文 课,老师让大家走出校门,走进社区,选择采访对象,了解他们的生活。看,

这是同学们采访时老师偷拍下的照片。(出示ppt )

1

(生乐,指点着幻灯片上的照片,嬉笑私语。)

师:记得那天老师给了每人一元钱,因为担心同学们影响了人家的工作或生活。 同学们回到教室后,给了老师许多惊喜:比如,郝同学和吴同学把一只白萝 卜雕刻成了花瓶,里面插上了康乃馨。更让老师惊喜的是同学们从学校的门 卫师傅,到马路上的清洁工,到附近幼儿园的老师,到路边修自行车的摊 主,采访对象非常丰富。最令老师开心的是大家都说采访给了自己很深的感 动,回去也都写下了采访记。这几天老师拜读了大家的采访记,感觉同学们 的文章还没能完全打动我,今天,我们讨论讨论,看看如何能将文章写得更 感人。

师:老师首先向大家推荐一篇文章——《贫困人家》。作者也像大家一样走访了 一户普通人家,我们看看她的文章能给我们怎样的写作启示。请胡同学朗读 这篇短文。(出示ppt )

生1:(朗读)

贫困人家

莫小米

2

快过年了,我与同事们背着大米与食油等挨户走访一些最低生活标准线下的贫困家庭。我们看到露出棉絮的被褥,我们看到补了还漏的搪瓷脸盆,那些黑乎乎、灰蒙蒙的贫困状况超乎我们的想象。可是当我们循着地址推开又一户时,一时我以为,我们一定是走错了人家。

这家窗明几净,有冰箱有洗衣机,有漂亮的窗帘和门帘,有立得很齐的书籍„„然而,我们没走错。

这家的男人早几年病逝,欠下了很多钱。两个孩子,有一个还带残疾。女人一份薪水养三口人,还要还债,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但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样明朗,她说,冰箱洗衣机都是邻居淘汰下来送给我们的,用用也蛮好的;孩子懂事,平时做完功课帮我干零活,假期里就到风景区去捡废纸可乐罐,既环保又攒了学费„„

这时我们发现,漂亮的门帘是自己用纸做的,那些书全是孩子每个学期用过的教科书,灶间的调味品只有油和盐两种,但油瓶和盐罐擦得发亮。

我们在这一家总共呆了十来分钟,比别的人家稍稍长些。我渐渐看出了这一家确实贫困,但我亦渐渐看出了这一家的不贫困,我深信他们不会贫困太久的,这是因为,他们即使贫困,也不潦倒。

师:谢谢你,你读得很好!同学们,这篇短文给了我们哪些感动?作者是如何

把这份感动传递给我们的?

生2: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将这户贫困人家与其它贫困户作了对比,鲜明地表现出 这户人家生活环境的洁净,生活设施的整齐,显现出这家人对生活的热 爱。

师:(板书——鲜明的对比)还有吗?

生3:这篇文章的细节描写特别真切,家中陈设,门帘、窗帘、油瓶、盐瓶都写 得很细致,让人如临其境。

师:(板书——真切的细节)说得好。真切的细节来自细致的观察。还有吗?

生4:还有“女主人的笑容就像她的屋子一样明朗”,我比较喜欢这句话。这是 人物的神情描写,表现出女主人阳光的性格。

师:也就是说人物的神态要反映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 ,对吗?

生4:嗯。

师:(板书——独特的神情等)其实,不单是神态描写,就是外貌、语言、动作 等都应当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还有吗?

生5:我觉得最后一句好:“他们即使贫困,也不潦倒。”简洁而深刻地揭示出人 物的品质。

师:(板书——精当的点题)也就是说用准确精当的语言,点化出人物的精神之 美,展现文章的主旨,是吗?

生5:是的。

师:同学们从这篇短文中学到了这么多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写成更感人的文章。

现在,请大家看看自己星期一写的作文,试着用上述的方法修改其中的一处。 (生各自埋头修改,三五分钟后,生多数完成修改。)

师: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自己的修改吗?

生6:我把我原先写的这一处作了修改。原来写的是:“路边的菜贩看着身边来

来往往的人群,不停地吆喝着。”现在我改成了“蹲在路边的菜贩子,始终 笑吟吟地看着匆匆而过的人们,大声地吆喝着:‘一块啦,一块啦,便宜 啊!’”

3

师:这一处改写很有意思。我发现你特别写到菜贩的笑容,这是为什么?

生6:因为我采访他时,他就一直笑着。我问他:“大伯,您卖菜生意很好吧?

您好像很高兴似的。”可他回答我说:“生意哪里好呢?我们不像菜场里的 摊贩,有固定的摊位。我们风里来,雨里去的,还要防着城管的人,哪里高 兴得起来呢?可愁眉苦脸的,谁买我们的菜呢?”我觉得他们的笑容其实有 一份辛酸。

师:这一处改得好,不是简单的交待情况,而是融入了采访时的感受。还有哪位 同学介绍自己的修改?

生7:我也改了一处。我原先这么写的:“那对中年夫妻都是聋哑人,他们共同

守着一个报摊,相依为命。”我现在改成:“那对中年夫妻都是聋哑人,他 们靠卖报为生。每天妻子总是早早地来到报摊,先干起活来。八点钟左右, 丈夫送来新进的报纸,夫妇俩就靠着报摊吃早饭。早饭一般都是大馒头。妻 子常常先掰下自己馒头的一半,塞给丈夫。丈夫也常是推还给妻子,最后又 总拗不过而收下。两人比比划划的,没人听懂他们在说些什么。不过,在他 们身上,我好像明白了一点:幸福原来很简单。”

师:这对聋人夫妇我也天天见,我很想知道,你是怎样采访他们的?

生7:我没有采访,只是静静地站在他们身边看了一会儿。其实我天天路过他们

的报摊,常常买他们的报纸。他们不会说话,也不会写字,只能靠比划着 猜他们的意思。

师:难怪你改得这么好,你把平日里对他们的关注都集中起来了。还有哪位同学 介绍自己的修改。

生8:我采访的是一个卖废品的老太太,她的女儿已经结婚了,她很开心的。我

原来写的是:“老太太收购废品,养育了女儿。如今女儿大了,有工作, 也成家了,可以赡养她了。问她为什么还要收废品呢,她说自己不愿拖累 女儿。”我现在这样写:“老太太坐在一堆废品中间,分门别类地整理着 这些我们看不上的‘垃圾’,神情很安详。我走上前去问:‘老奶奶,您 为什么要卖废品呢?您没有孩子吗?’她看我一眼,骄傲地说:‘谁说的? 我女儿早就工作了,今年结的婚。’”我不解地问:‘那您还卖废品,做 什么?她不管您吗?’老太太笑着说:‘女儿很孝顺,天天念叨接我到她 那儿去。我现在卖废品,每月也有好几百块钱的收入,干嘛吃闲饭啊?女 儿一家过得好,我就知足啦!’难怪这位老人不慌不忙的,不像其他收购 废品的人跑前跑后,大着嗓门嚷嚷,原来在她的心中,女儿好了,她也就 安心了。”

师:你也改得不错,不仅丰富了内容,而且仿佛让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过,尽管大家的修改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那份感动的意味好像还是淡了 些。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先生对一个连名字 都没有的普通保姆深切的追忆;《老王》中杨绛先生对一个人力车夫的深沉 愧怍„„这一切,都曾给我们以深深的感动,我们在这些大师的文章里,还 能学到什么呢?

生9:我发现,我们用采访记这样的方式,会让我们变成旁观者,不像那些文章

的作者,就处在文章里,就直接与这些平凡人打交道,所以他们的文章更 感人。

师:你说得太对了。歌里唱道:“平凡的人给我最多感动。”而这份感动是要用 4

心贴近他们才能感受得到的。(板书——真心的融入)只有真心关心他们, 全心融入他们的生活,我们的文章才能真正令人感动。昨晚老师在读大家的 文章时就读到了这么一篇,题目叫《最后的早餐》,请作者为我们朗读—— 生10:

最后的早餐 我每天早晨进进出出都能看见她的摊子——几张破旧的桌子,几把钉得有 很大问题的椅子,和几张形状不一的塑料凳子。一口大锅置在一个煤炉上,煤炉 上的火也就这么烧着,一烧就是八年。

摊子的女主人大约四十来岁,有一个孩子上小学六年级。她很早就死了丈夫, 只能靠卖早点供孩子读书。当然这些都是她主动告诉我的,其实我并不想了解, 尤其我看见她那双生满冻疮的手和油渍斑斑的衣服。我曾在心里暗自取笑她的个 子矮,她的头才到我的肩膀,而我当时只有一米五五,可见她的海拔高度了。她 不仅矮,而且很胖。在冬天,她穿着厚厚的棉袄,那样子更像一个滚动的雪球, 不过,我还从未见过像她这么灵活的“雪球”。

她毕竟是做生意的,做生意的人都会有些小聪明。她待客很殷勤,总是主动 与人搭讪,问长问短。我很少在她那儿吃早餐,偶尔有几次全是由于无处可吃。 每次我去她的摊子前,她总是热情地把我迎过去,问我想吃什么。我回答她之后, 她就转身过去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依稀记得最后一次去她的摊子。那是满城都在迎接卫生城市检查验收 的时候。她告诉我她要走了,我问道:“真的吗,八年了?”“真的,听说这里以 后不许摆摊了。孩子小学毕业,上中学的择校费我也交不起,只好走了。”“哦, 原来如此,怪不得附近的摊子都没人了。”“是呀,做我们这行的,起早带晚的, 你们长大了,可不能像我们这样。”

这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明天,她会去哪里呢?我没问她,她也就这 样走了,连同她的那些桌子、椅子、凳子、大铁锅和煤炉,也都搬走了。后来的 几个春夏秋冬,我再没见过她肥胖矮小的身影,人海茫茫,那最后的早餐几乎成 了我对她全部的回忆,

如今,站在她昔日摆摊的地方,我也竟对她牵挂起来:她的早餐是否还在卖? 是否能卖出去?都不得而知了。不过我前所未有的想吃她做的早餐,在她离开这 里之后。

(全体鼓掌。)

师:谢谢你动人的文字。身边天天见面的熟悉的陌生人,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抒写我们心中的感动。

5


相关文章

  •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一班共有学生53名,经过近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地认字、识字能力、口语交际、写作能力、预习新课文的能力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但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所以本学期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做进 ...

  •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教学理念: 1.突出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世界,培养学生个性. 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教师要能够主动开发.广泛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4.语文教育不能单纯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必须建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设计要重视探究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教材分析: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六个专题,依次是:人生感悟,民风民俗,深深的怀念,外国名篇名著,科学精神,难忘小学生活。在六组教材之后,安排了一组“古诗词背诵”,提供了10首供学生读背的古诗词。在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综合复习”,为教师准备了9篇复习材料以供期末复习时使用。本册教材的 ...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年段学情分析 我所担任的六年级学生,原有的语文基础参差不齐,高低不一。,从总体上看,语文水平不平衡,尤其是部分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比较差,但大部分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主要表现在: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 ...

  • 20XX年-20XX年学年第一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 今学年,我和田飞飞老师担任初四语文教学工作。本学期伊始,应积极吸取往年毕业班语文教学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新的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所教9、1班和9、2班,总体来说班级人数较以往增加不少,相应的差生面扩大不少。相应来说,9、1班优生面较大,书写水平高于9、2班;而9、1班差生 ...

  •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由于各种因素,两个班的语文基础较为薄弱,在学初的月考中,(2)班不及格的人数近三十人,低分甚至只有二十几乃至十几分。(1)班成绩好的学生也是寥寥无几。面对这种现状,我感到压力很大。我想,对于这些刚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我的教学方法也应适时地调整,要 ...

  •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 班级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学期,学生们在前三个学期系统地学习了语文各方面的常识,本学期侧重点在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侧重于阅读能力的培训,为初三做好准备。 一、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织单元,且均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日本留学的一段人生思想转变 ...

  • 20XX年-20XX年度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之中,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总结过去是为了积累更多的经验;计划将来是为了更好地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八年级(1、2)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解决书中的生字词语。   2. ...

  •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
  • 一、 基本情况 本班有学生50人,男生有20人,女生有30人。男生看起来比例较小,但大多数学习积极性不高。从上期的考试情况来看,成绩不太好,比县平均略矮。所以本学期要想尽一切办法稳定优良率,提高合格率,并使后进生能有所进步,低分人数有所下降,并最终达到提高平均分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是人 ...

  • 20XX年-20XX年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一、制定的依据:1、学科及教材分析语文学科要高屋建瓴,立足于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功能和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双重性,一方面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