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3.1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惠州已成为全国首批九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目前惠州有各级各类工业园区75个,其中国家级视听产品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3个,2007年,惠州四大电子集团再次入选全国电子百强,其中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6位,德赛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19位,华阳集团有限公司排

[9]名第26位,侨兴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34位。惠州信息产业已经实现了从以“三

来一补”为主的来料加工到以制造与研发相结合的现代制造的重大转变,建成了惠城区(通讯产品)、惠阳区(计算机产品)和大亚湾区(出口园区)等多个“制造中心”。

从90年代以来,惠州市的电子信息业迅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大集团投资,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三十多家在惠州投资。这么多年以来,惠州市一直致力于吸引外资到本地发展,为此还做了很多工作,如2001年10月18日惠州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此中心的建立意在提高惠州的办事效率,为外商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进一步加快与国外、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和交流。2007年可以说是惠州市大力招商引资重要的一年,惠州市精心策划了多场招商引资推介会,并多次走出去招商引资,促成大批项目落户惠州,截至2007年惠州市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居全省前列。[10]

目前惠州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还处在外向型制造业集聚的初级阶段, 出口结构层次低,对外依存度增强,国际风险升高,出口结构仍需调整。目前出口方式仍以进、来料加工贸易为主,产品结构矛盾,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成本优势逐渐弱化促使本已狭小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缺乏应用带动,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区外,如何利用全球联系,发展本地创新网络是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课题。

3.2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在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产品,并形成了较大的生产制造规模,产业

制造能力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惠州市支柱产业。目前,惠州市拥有电子信息企业1000多家,并已经形成以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从技术开发到原材料加工和终端产品制造的产业链。惠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内最大的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但是,与国内的北京、上海和发达国家相比,其存在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对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问题分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针对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分析,然后是对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利用FDI的状况、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组织和人才与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缺陷等方面分析。

3.2.1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表3-2-1 2001一2007年惠州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与工业概况 值(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总产

值(亿元)

工业增长速度(%)

电子信息产业增长

速度(%)

电子信息产业总产

值占总工业值比

(%) 2218 708.1 862.4 1020.4 119.8 1428.7 1834 411.7 547.4 7.6 16.6 58.1 21.8 32.9 63.5 659.9 702.5 18.3 20.6 64.7 9.7 6.5 72.7 855.3 932.8 1050.4 27.6 21.7 59.9 28.4 9.1 50.9 20.9 12.6 47.4

资料来源:2002一2008年 惠州统计局.《惠州统计年鉴》

表3-2-2 惠州市工业总产值构成与工业企业构成

2005 2006 200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428.66 1830.04 2217.96 三大集团工业总产值(亿元) 三大集团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大型工业企业数 604.52 42.31 1244 14 619.67 33.86 1279 15 653.49 29.46 1387 17

大型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数比(%) 1.13 1.17 1.23

资料来源:2002一2008年 惠州统计局.《惠州统计年鉴》

由上表3-2-1所示,惠州市工业自2005年以来一直以20%的速度快速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218亿元,比起2001年,六年间整整翻了三倍。但是,在惠州市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结构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据表3-2-1的数据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一直占据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这显示惠州工业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市场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从表3.21可以看出,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从2001年开始一直呈向上发展的态势,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在2002年达到高峰32.9%之后,发展速度大大放缓,在2004甚至跌至最低值6.5%,之后虽有所回升,但2006年及2007年的发展速度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与国际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对照国际500强,惠州市大型电子信息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其资本总额、市场规模、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还有待提高,面对国际竞争惠州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市场抗风险方面处于弱势。

另外据表3-2-2显示,惠州市大型工业企业数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多点,而三大集团(TCL集团、德赛集团与华阳集团)的工业总产值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甚至40%以上,这说明惠州市企业的龙头作用非常突出,但也表明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过于依赖少数大型企业,由于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产业链配套不够完善,整个行业的资源整合做得较少,生产使用效率较低、产品成本较高,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跟不上整体发展步伐,民营经济的发展比较薄弱,如果整体产业的发展仅依赖少数大型企业的话不现实的,当这些大型企业经营发生问题时将会使产业发展陷入危险的境地。

3.2.2 产业集群化程度相对较低,产业集聚力呈现疲软

虽然惠州市通过实施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等产业策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使资本逐步向市场优势明显的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产业集聚力呈现疲软。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是相关行业企业的集聚,但要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其内在企业间的关联度与协作是不能分开的。另外惠州市产业集群的相关配套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居于产业链中下游,由于产业链末端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不高,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导致行业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产业结构雷同,价格不断下调,利润空间一再收窄,导致企业综合经济

效益指数持续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己迫在眉睫,尤其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较为滞后,集群内企业缺乏合作交流,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而这都将不利于吸引企业到惠州投资。

3.2.3 引资的方式方面较为单一,外源型经济极为突出

惠州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方式方面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税收或土地等优惠政策,另外从下表3-2-3所示,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中有30%到40%的资金来源于外商投资,外商资本加上港澳台资本的境外资本更达到80%以上,由此可看出惠州市的外源型经济极为突出。大量外资的进入使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大大提升,但同时也给本地中小民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影响。因为外企业在在经营管理、技术、资本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使其在竞争中极可能挤占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本地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表3-2-3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资本构成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实收资本(亿元) 64.96 93.26 108.65 127.92 港澳台资本(亿元) 31.83 45.69 51.34 59.13 外商资本(亿元) 20.4 33.53 42.9 48.07 外商资本占总资本比(%) 31.4 40 39.5 37.6 境外资本占总资本比(%) 80.4 84.9 86.7 83.8

资料来源:2005一2008年《惠州统计年鉴》

长期以来,惠州致力于发展外源型经济,积极吸引外资及扶持大集团的发展,并取得不俗的成效,外商投资对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却使得内源型经济,主要是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薄弱。惠州垄断竞争型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使少数企业过大,大中小型企业比重失调,企业两极分化严重,这也是发展外源型经济时惠州市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引入外资的目的最终是提高本地产业的竞争力,并扶持本地企业的成长,政府与本地企业应该要抓住机会,借着引进外资的机遇,进而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等,最后开创自主创新的道路,这才是提升本地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的理想途径。

3.2.4 产品的结构性问题突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

目前惠州市高端产品保持快速增长,液晶等离子电视产量增速均达50%以上,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大规模集成电路产品比重持续上升,然而,随着金融危机

对实体经济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国际市场总体需求低迷,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结构性问题在新形势下更加突出.从总体上看,惠州市电子信息产品结构层次不高,市场拓展步骤缓慢,仍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惠州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方面虽具优势,但核心技术少,在创品牌建设方面,TCL、德赛、麦科特、侨兴等集团已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品牌,但品牌企业相对少,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努力;另外一般消费类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战不断,特别是彩电业中存在的供需矛盾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短时间内仍较难有根本性改变,突出表现在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显示器等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老化和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同时,网卡、服务器、路由器、中高档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产品多半依靠进口,进口中高档集成电路约占国内需求的90%。

3.2.5 企业规模不经济及经营管理不完善

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结构矛盾集中表现为企业规模不经济,如多数微机整机厂家的产量在5万台以下,彩电厂家的生产规模在10万台以下,而企业技术结构中关键性基础技术和应用水平较落后,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企业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缺少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有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尚没有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以众多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协作的企业群体。另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企业市场信息比较分散,开拓市场能力较弱,市场开拓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所占市场份额小,营销网络不健全,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结构亟待调整,大部分国有企业距离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与国外电子信息企业相比较还有一定的距离。

3.2.6 人才供求突显结构性矛盾

目前,惠州的人才相对缺乏,惠州的技术工人只有22万人,占全市职工队伍的32%,其中高级技工还不到1%,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制约了核心技术的开发。[11]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大,而惠州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匾乏,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拥有大量跨学科的理工类知识,还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由于当前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大多数高校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只能

掌握现有的书本知识和既有的教学实验,对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并不具备应变和处理能力,这就造成人才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人才数量很充足,但真正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并不多,而且现有人力资源可开发与利用的环境并不理想:一是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科研开发所需要的资金、设备、场地等条件不充足,相关政策不到位;二是没有建立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

3.2.7 电子信息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目前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有力的支持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缺乏针对整个信息产业的法律法规,现有的信息产业政策法规仅仅是与信息产业有关的内容和条文,比较凌乱、分散,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指导;信息产业政策多关注在几个领域,对于各个子产业的规定并不平衡,现存的信息产业政策多是针对硬件方面的规定,对于信息内容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等比较软的子产业相应的产业政策制定的太少;另外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除了对知识产权政策宣传较多之外,其他信息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足,一些信息产业法律法规执行力度还有待继续加强。

4. 加快惠州市电子信息发展的对策

从长期来看,惠州在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上与上海、江浙或其他地区比较,已没有优势可言,在研发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上的瓶颈已经凸现。惠州电子信息制造业要保持竞争能力,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合理利用FDI,加强产品研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同时优化企业组织,培养人才及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针对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4.1 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措施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从惠州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规划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亟待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推动惠州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缓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软件业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一种战略性产业,软件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科技、军事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

一方面,集中力量加快优势产业的整合和发展,注重引进高端制造产业;另一方面,优化政策稳步推进劣势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加快输出低端制造产业。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导向作用,以国际和国内统一的大市场为背景,加快建设微电子产业制造基地,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平板显示等,从而建立适应市场要求、充满创新活力的产业结构。

4.2 发展集群创新网络,增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动力

区域内各企业分工要合理,各有专长,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大力扶持本土电子信息企业,尤其是地域集中的企业间的关联,同时加强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合作,将合作领域扩大到品牌、销售、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从而有效的增强产业技术进步能力,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同时增加产业有效供给与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努力营造集群内国内外信息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必须鼓励国内资本的流动,在产业价值链配套和延伸基础上,企业之间相互参股,形成一个立体型的集聚方式,使集群内企业之间有竞争名的导内部合作、外部竞争,该样就能增强整个集群的凝聚力,各地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产业群,在省内构成相互衔接和配套的大产业链。

4.3 引进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 就我国而言,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却是稀缺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FDI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前资本稀缺的难题,为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电子信息产业是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电子信息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不借助FDI,仅凭国内资本,恐难以担此重负。不仅惠州呈现这种状况,其它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所在区域也基本呈现相似的情况。因此,要促进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和金融环境,发展适合风险投资机制,吸引外资,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4 调整市场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

惠州电子信息产品结构要逐步趋向合理,这就需要形成一批以自我开发为主,实现自主创新技术的新公司。软件和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安全产品是网络信息安全的保证,其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围绕信

息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需求,加快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高端产品、移动通信与网络产品、数字音视频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步伐,提高软件与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调整电子信息产业在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三大门类的比例。

企业要深入分析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以世界的产业标准来确定、设计自己的产品,针对新一代的主流产品和关键技术,采取产学研结合方式,扶持确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同时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品开发步伐,推进产品更新换代,重视国际质量认证。要借助国外企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与国外公司合作,发挥我国熟悉客户需求的长处,通过引进部分核心技术积极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平台,以积累资金,提高企业设计、开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分工。[12]

由于全球经济的放缓,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受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各企业应该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抓住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内外两方面的资源,在增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注重国内市场的培养和开拓,国内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的大市场。

4.5 优化企业结构,使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转变 惠州市电子信息企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应该更注重培养企业的研发能力,而不是依赖国外的技术与标准,满足于赚取在国内组装的微薄利润,因此必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并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要形成以大公司为龙头带动若干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群体,形成一些有技术实力、有品牌产品、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中国企业。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生产出体现中国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和系统装备提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电子信息企业要把眼光放长远,增加企业的科研投入,朝着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或其他信息服务业进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发展;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企业间的联合开发和分工合作,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产品更新快,国内企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采取联合开发是一种好的办法,惠州市在地理位置上占尽优势,企业应抓住机会,充分吸收利用港澳企业在管理、营销、金融、国际市场信息方面资源,推动企业竞争优势从生产成本领域向商贸、渠道、金融、品牌等各领域全面延伸,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扩大发展空间,如最近彩电行业在数字电视开发上已连手进行,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和企业间的联

合、兼并、重组,培育和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均有竞争力的大型公司和跨国公司;结合企业专长,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专业化公司,发挥小企业机动灵活的优势,围绕在大中型企业周围,形成高度专业化、协作化的小型公司,使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转变。

4.6 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为信息产业集群提供人才保障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电子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毕业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如果单纯从目前毕业生的数量与高科技产业规模的对比来看,我国的电子人才完全可以满足高科技产业发展之需。然而,从现实来看,由于我国电子科技人才供给中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问题日益严重。面对人才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途径。高校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知名电子企业积极与高校开展“产学合作项目”,通过推出大学计划、成立联合实验室、举办各种设计竞赛等,使高校学生有机会直接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动向,直接了解产业界的项目策划和项目管理方式。同时,在课程中引入各大厂商最新的技术理念和工具,可以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参与项目的学生也有机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有利于加快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与行业的人才对接。

而对于现有的科研人员,要加强培训,不断拓宽其研究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分配,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专利人股,把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同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挂钩,充分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的智慧与创新潜力。

4.7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着力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着力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包括按规章制度办事、协助厂商建立本地的生产网络、资金借贷体系的建立、法令清楚、有所依循等,为企业做好服务,这是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鼓励现代信息服务企业创建各种相关协会等,提倡和支持生产企业与本地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的联系,制定吸引现代信息服务业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地各类银行、证券公司等来惠州投资设点,改善本地融资环境,特别为是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对来惠州开设金融服务业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配套支持。要大力培育和发

展自有品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依托仲恺高新区、市东江高新科技开发区、惠州数码工业园等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推进新型高端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全面提升惠州信息产业竞争力。

4.8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这种形势下,要建立有别于传统经济模式的知识创造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鼓励知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进一步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增长。针对惠州市的现实情况,在税收、产业支持、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与培养等方面给与电子信息产业适当的扶持,建立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行业管理和市场监控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在规范电子信息企业行为的重要作用,完善包括市场准入、反不正当竞争等市场规制方面的政策法规,保障惠州市电子信息市场的健康、有序、规范运作。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让我国近年来不少电子信息企业出口遭受寒流,因此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只有尊重技术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调动技术开发的积极性,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司法审判机构建设,用公正的司法裁判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以防止更多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的发生。第二,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价体系,保护相关企业利益。第三,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提高国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乐于创造,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第四,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调整,紧密跟踪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调整的趋势,积极参与各项有关规则的协商谈判,促使世界各国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

促进知识创新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促进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知识创造,建立和完善知识创新体制,改革和完善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体制,加强战略性课题研究和知识创新。第二,加强企业研究开发,使企业在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中发挥骨干作用。第三,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知识创造,在增加企业与研究部门研究经费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方面的支出。第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5. 总结

1978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保持2至3倍GDP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惠州作为继上海、天津、北京、深圳之后中国最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之一,电子信息的发展对惠州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惠州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增长极。如何适应当前国内外电子行业竞争日趋加剧的现状,解决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效益增长滞后,高等技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惠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本文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入手,运用产业组织有关理论对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优势劣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惠州电子产业做强做大的路径及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惠州市政府出台和制定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提供参考。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对其它地方、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效应。当然,本文还有许多可以改进和补充的地方,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实证分析,统计数据更加翔实,理论性更强,语言更简洁专业等,这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

3.1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惠州已成为全国首批九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目前惠州有各级各类工业园区75个,其中国家级视听产品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3个,2007年,惠州四大电子集团再次入选全国电子百强,其中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排名第6位,德赛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19位,华阳集团有限公司排

[9]名第26位,侨兴集团有限公司排名第34位。惠州信息产业已经实现了从以“三

来一补”为主的来料加工到以制造与研发相结合的现代制造的重大转变,建成了惠城区(通讯产品)、惠阳区(计算机产品)和大亚湾区(出口园区)等多个“制造中心”。

从90年代以来,惠州市的电子信息业迅速发展,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大集团投资,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三十多家在惠州投资。这么多年以来,惠州市一直致力于吸引外资到本地发展,为此还做了很多工作,如2001年10月18日惠州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正式启动,此中心的建立意在提高惠州的办事效率,为外商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进一步加快与国外、港澳台地区的合作和交流。2007年可以说是惠州市大力招商引资重要的一年,惠州市精心策划了多场招商引资推介会,并多次走出去招商引资,促成大批项目落户惠州,截至2007年惠州市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3.5亿美元,同比增长10.1%,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居全省前列。[10]

目前惠州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还处在外向型制造业集聚的初级阶段, 出口结构层次低,对外依存度增强,国际风险升高,出口结构仍需调整。目前出口方式仍以进、来料加工贸易为主,产品结构矛盾,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较为薄弱,关键技术受制于人,成本优势逐渐弱化促使本已狭小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缺乏应用带动,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低,市场开拓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区外,如何利用全球联系,发展本地创新网络是未来产业升级的重要课题。

3.2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问题分析

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在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涌现出一批有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高技术产品,并形成了较大的生产制造规模,产业

制造能力逐步增强,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惠州市支柱产业。目前,惠州市拥有电子信息企业1000多家,并已经形成以大集团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的产业集群,形成了从技术开发到原材料加工和终端产品制造的产业链。惠州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视机、电池和镭射光头生产基地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电话机、电脑主板生产基地之一,是国内最大的汽车音响、高级电工产品、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但是,与国内的北京、上海和发达国家相比,其存在问题还是很明显的。

对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问题分析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针对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分析,然后是对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分析、电子信息产业利用FDI的状况、电子信息产品、产业组织和人才与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缺陷等方面分析。

3.2.1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比较差

表3-2-1 2001一2007年惠州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与工业概况 值(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总产

值(亿元)

工业增长速度(%)

电子信息产业增长

速度(%)

电子信息产业总产

值占总工业值比

(%) 2218 708.1 862.4 1020.4 119.8 1428.7 1834 411.7 547.4 7.6 16.6 58.1 21.8 32.9 63.5 659.9 702.5 18.3 20.6 64.7 9.7 6.5 72.7 855.3 932.8 1050.4 27.6 21.7 59.9 28.4 9.1 50.9 20.9 12.6 47.4

资料来源:2002一2008年 惠州统计局.《惠州统计年鉴》

表3-2-2 惠州市工业总产值构成与工业企业构成

2005 2006 2007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428.66 1830.04 2217.96 三大集团工业总产值(亿元) 三大集团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大型工业企业数 604.52 42.31 1244 14 619.67 33.86 1279 15 653.49 29.46 1387 17

大型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数比(%) 1.13 1.17 1.23

资料来源:2002一2008年 惠州统计局.《惠州统计年鉴》

由上表3-2-1所示,惠州市工业自2005年以来一直以20%的速度快速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已达到2218亿元,比起2001年,六年间整整翻了三倍。但是,在惠州市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低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结构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据表3-2-1的数据表明,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一直占据全市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左右,这显示惠州工业支柱产业结构单一,市场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从表3.21可以看出,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从2001年开始一直呈向上发展的态势,但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速度在2002年达到高峰32.9%之后,发展速度大大放缓,在2004甚至跌至最低值6.5%,之后虽有所回升,但2006年及2007年的发展速度仍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与国际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对照国际500强,惠州市大型电子信息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存在很大的差距,其资本总额、市场规模、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等还有待提高,面对国际竞争惠州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市场抗风险方面处于弱势。

另外据表3-2-2显示,惠州市大型工业企业数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多点,而三大集团(TCL集团、德赛集团与华阳集团)的工业总产值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甚至40%以上,这说明惠州市企业的龙头作用非常突出,但也表明工业内部发展不平衡,过于依赖少数大型企业,由于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品产业链配套不够完善,整个行业的资源整合做得较少,生产使用效率较低、产品成本较高,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从而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跟不上整体发展步伐,民营经济的发展比较薄弱,如果整体产业的发展仅依赖少数大型企业的话不现实的,当这些大型企业经营发生问题时将会使产业发展陷入危险的境地。

3.2.2 产业集群化程度相对较低,产业集聚力呈现疲软

虽然惠州市通过实施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等产业策略,不断优化工业产业结构,使资本逐步向市场优势明显的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但产业集群化程度并不是很高,产业集聚力呈现疲软。产业集群的外在表现是相关行业企业的集聚,但要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与其内在企业间的关联度与协作是不能分开的。另外惠州市产业集群的相关配套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居于产业链中下游,由于产业链末端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不高,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导致行业竞争过于激烈,造成产业结构雷同,价格不断下调,利润空间一再收窄,导致企业综合经济

效益指数持续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产业的转型升级己迫在眉睫,尤其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较为滞后,集群内企业缺乏合作交流,没有建立起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难以发挥产业集聚效应,而这都将不利于吸引企业到惠州投资。

3.2.3 引资的方式方面较为单一,外源型经济极为突出

惠州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方式方面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税收或土地等优惠政策,另外从下表3-2-3所示,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中有30%到40%的资金来源于外商投资,外商资本加上港澳台资本的境外资本更达到80%以上,由此可看出惠州市的外源型经济极为突出。大量外资的进入使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大大提升,但同时也给本地中小民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影响。因为外企业在在经营管理、技术、资本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使其在竞争中极可能挤占本地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不利于本地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

表3-2-3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资本构成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实收资本(亿元) 64.96 93.26 108.65 127.92 港澳台资本(亿元) 31.83 45.69 51.34 59.13 外商资本(亿元) 20.4 33.53 42.9 48.07 外商资本占总资本比(%) 31.4 40 39.5 37.6 境外资本占总资本比(%) 80.4 84.9 86.7 83.8

资料来源:2005一2008年《惠州统计年鉴》

长期以来,惠州致力于发展外源型经济,积极吸引外资及扶持大集团的发展,并取得不俗的成效,外商投资对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却使得内源型经济,主要是民营经济的发展相对而言比较薄弱。惠州垄断竞争型的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使少数企业过大,大中小型企业比重失调,企业两极分化严重,这也是发展外源型经济时惠州市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引入外资的目的最终是提高本地产业的竞争力,并扶持本地企业的成长,政府与本地企业应该要抓住机会,借着引进外资的机遇,进而吸收外资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手段等,最后开创自主创新的道路,这才是提升本地产业与企业竞争力的理想途径。

3.2.4 产品的结构性问题突出,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

目前惠州市高端产品保持快速增长,液晶等离子电视产量增速均达50%以上,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大规模集成电路产品比重持续上升,然而,随着金融危机

对实体经济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国际市场总体需求低迷,国际产业竞争更加激烈,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产品的结构性问题在新形势下更加突出.从总体上看,惠州市电子信息产品结构层次不高,市场拓展步骤缓慢,仍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惠州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方面虽具优势,但核心技术少,在创品牌建设方面,TCL、德赛、麦科特、侨兴等集团已成为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品牌,但品牌企业相对少,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努力;另外一般消费类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战不断,特别是彩电业中存在的供需矛盾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短时间内仍较难有根本性改变,突出表现在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显示器等多数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老化和开发滞后的矛盾加剧,同时,网卡、服务器、路由器、中高档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等产品多半依靠进口,进口中高档集成电路约占国内需求的90%。

3.2.5 企业规模不经济及经营管理不完善

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结构矛盾集中表现为企业规模不经济,如多数微机整机厂家的产量在5万台以下,彩电厂家的生产规模在10万台以下,而企业技术结构中关键性基础技术和应用水平较落后,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企业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缺少一批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有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尚没有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以众多中小企业为其配套协作的企业群体。另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市场竞争秩序混乱,企业市场信息比较分散,开拓市场能力较弱,市场开拓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所占市场份额小,营销网络不健全,企业优胜劣汰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起来。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结构亟待调整,大部分国有企业距离专业化、规模化的要求与国外电子信息企业相比较还有一定的距离。

3.2.6 人才供求突显结构性矛盾

目前,惠州的人才相对缺乏,惠州的技术工人只有22万人,占全市职工队伍的32%,其中高级技工还不到1%,特别是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制约了核心技术的开发。[11]

电子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的依赖程度大,而惠州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匾乏,电子信息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和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拥有大量跨学科的理工类知识,还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由于当前高等教育传统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大多数高校学生通过在校学习,只能

掌握现有的书本知识和既有的教学实验,对实际工作中的技术问题并不具备应变和处理能力,这就造成人才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人才数量很充足,但真正能满足企业需求的并不多,而且现有人力资源可开发与利用的环境并不理想:一是人才开展科学研究和科研开发所需要的资金、设备、场地等条件不充足,相关政策不到位;二是没有建立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

3.2.7 电子信息产业相关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行政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目前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有力的支持了产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缺乏针对整个信息产业的法律法规,现有的信息产业政策法规仅仅是与信息产业有关的内容和条文,比较凌乱、分散,缺乏全面规划和统筹指导;信息产业政策多关注在几个领域,对于各个子产业的规定并不平衡,现存的信息产业政策多是针对硬件方面的规定,对于信息内容产业、信息咨询服务等比较软的子产业相应的产业政策制定的太少;另外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除了对知识产权政策宣传较多之外,其他信息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足,一些信息产业法律法规执行力度还有待继续加强。

4. 加快惠州市电子信息发展的对策

从长期来看,惠州在资源禀赋和要素成本上与上海、江浙或其他地区比较,已没有优势可言,在研发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源上的瓶颈已经凸现。惠州电子信息制造业要保持竞争能力,必须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合理利用FDI,加强产品研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同时优化企业组织,培养人才及政策等方面提供支持,进一步推动该产业的发展。针对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4.1 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优化战略措施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从惠州的区位优势和发展规划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产业亟待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力推动惠州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缓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软件业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是一种战略性产业,软件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科技、军事和政治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

一方面,集中力量加快优势产业的整合和发展,注重引进高端制造产业;另一方面,优化政策稳步推进劣势产业的调整和升级,加快输出低端制造产业。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导向作用,以国际和国内统一的大市场为背景,加快建设微电子产业制造基地,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平板显示等,从而建立适应市场要求、充满创新活力的产业结构。

4.2 发展集群创新网络,增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动力

区域内各企业分工要合理,各有专长,避免重复建设,合理利用区域资源。大力扶持本土电子信息企业,尤其是地域集中的企业间的关联,同时加强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合作,将合作领域扩大到品牌、销售、技术研发等各个方面,从而有效的增强产业技术进步能力,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同时增加产业有效供给与需求,推动产业发展。努力营造集群内国内外信息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必须鼓励国内资本的流动,在产业价值链配套和延伸基础上,企业之间相互参股,形成一个立体型的集聚方式,使集群内企业之间有竞争名的导内部合作、外部竞争,该样就能增强整个集群的凝聚力,各地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侧重的产业群,在省内构成相互衔接和配套的大产业链。

4.3 引进外资,发展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 就我国而言,劳动力资源丰富,但资本却是稀缺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在我国信息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FDI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前资本稀缺的难题,为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电子信息产业是资本知识密集型产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电子信息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如果不借助FDI,仅凭国内资本,恐难以担此重负。不仅惠州呈现这种状况,其它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所在区域也基本呈现相似的情况。因此,要促进信息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创新,必须创建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良好的市场机制和金融环境,发展适合风险投资机制,吸引外资,为风险投资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4.4 调整市场结构,优化产品结构,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

惠州电子信息产品结构要逐步趋向合理,这就需要形成一批以自我开发为主,实现自主创新技术的新公司。软件和集成电路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和基础,安全产品是网络信息安全的保证,其核心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围绕信

息基础设施建设、传统产业改造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方面的需求,加快软件、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高端产品、移动通信与网络产品、数字音视频产品等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步伐,提高软件与服务业在产业中的比重,调整电子信息产业在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三大门类的比例。

企业要深入分析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以世界的产业标准来确定、设计自己的产品,针对新一代的主流产品和关键技术,采取产学研结合方式,扶持确有开发能力的企业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同时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产品开发步伐,推进产品更新换代,重视国际质量认证。要借助国外企业结构调整的机会,与国外公司合作,发挥我国熟悉客户需求的长处,通过引进部分核心技术积极消化吸收和创新,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平台,以积累资金,提高企业设计、开发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分工。[12]

由于全球经济的放缓,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出口受到严峻的挑战,此时,各企业应该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抓住内外两个市场,利用内外两方面的资源,在增强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注重国内市场的培养和开拓,国内市场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内的大市场。

4.5 优化企业结构,使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转变 惠州市电子信息企业在电子信息制造业方面应该更注重培养企业的研发能力,而不是依赖国外的技术与标准,满足于赚取在国内组装的微薄利润,因此必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并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要形成以大公司为龙头带动若干中小企业、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群体,形成一些有技术实力、有品牌产品、有国际竞争实力的中国企业。要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生产出体现中国特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产品和系统装备提高科技含量产品的比重,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电子信息企业要把眼光放长远,增加企业的科研投入,朝着发展具有较高附加值或其他信息服务业进发,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企业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发展;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企业间的联合开发和分工合作,电子信息产业中技术、产品更新快,国内企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采取联合开发是一种好的办法,惠州市在地理位置上占尽优势,企业应抓住机会,充分吸收利用港澳企业在管理、营销、金融、国际市场信息方面资源,推动企业竞争优势从生产成本领域向商贸、渠道、金融、品牌等各领域全面延伸,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扩大发展空间,如最近彩电行业在数字电视开发上已连手进行,通过实施大公司战略和企业间的联

合、兼并、重组,培育和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均有竞争力的大型公司和跨国公司;结合企业专长,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的专业化公司,发挥小企业机动灵活的优势,围绕在大中型企业周围,形成高度专业化、协作化的小型公司,使企业向专业化、规模化、集成化方向转变。

4.6 改进人才培养方式,为信息产业集群提供人才保障

随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电子人才的需求水涨船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毕业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如果单纯从目前毕业生的数量与高科技产业规模的对比来看,我国的电子人才完全可以满足高科技产业发展之需。然而,从现实来看,由于我国电子科技人才供给中存在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的问题日益严重。面对人才供求中的结构性矛盾,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途径。高校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变,知名电子企业积极与高校开展“产学合作项目”,通过推出大学计划、成立联合实验室、举办各种设计竞赛等,使高校学生有机会直接了解产业界的需求动向,直接了解产业界的项目策划和项目管理方式。同时,在课程中引入各大厂商最新的技术理念和工具,可以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参与项目的学生也有机会得到全方位的锻炼,有利于加快培养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实现教育与行业的人才对接。

而对于现有的科研人员,要加强培训,不断拓宽其研究领域,改善其知识结构,同时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合理分配,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科技人员以成果、专利人股,把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同经营者和职工的利益挂钩,充分调动和激发科研人员的智慧与创新潜力。

4.7 完善政府服务体系,着力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政府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着力于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包括按规章制度办事、协助厂商建立本地的生产网络、资金借贷体系的建立、法令清楚、有所依循等,为企业做好服务,这是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鼓励现代信息服务企业创建各种相关协会等,提倡和支持生产企业与本地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的联系,制定吸引现代信息服务业人才的优惠政策。鼓励外地各类银行、证券公司等来惠州投资设点,改善本地融资环境,特别为是中小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政府应对来惠州开设金融服务业企业提供相应的政策配套支持。要大力培育和发

展自有品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向高端发展;依托仲恺高新区、市东江高新科技开发区、惠州数码工业园等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推进新型高端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全面提升惠州信息产业竞争力。

4.8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信息产业发展的创新能力

信息化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推动力。在这种形势下,要建立有别于传统经济模式的知识创造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就必须鼓励知识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合理保护,进一步促进知识创新,推动社会经济增长。针对惠州市的现实情况,在税收、产业支持、出口、收入分配、人才吸引与培养等方面给与电子信息产业适当的扶持,建立增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的行业管理和市场监控方面的政策法规体系,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在规范电子信息企业行为的重要作用,完善包括市场准入、反不正当竞争等市场规制方面的政策法规,保障惠州市电子信息市场的健康、有序、规范运作。知识产权保护的薄弱让我国近年来不少电子信息企业出口遭受寒流,因此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已迫在眉睫。只有尊重技术开发者的合法权益,才能调动技术开发的积极性,才能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强司法审判机构建设,用公正的司法裁判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以防止更多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的发生。第二,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价体系,保护相关企业利益。第三,加强知识产权教育宣传和普及知识产权基本知识,提高国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和了解,形成乐于创造,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第四,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规则的调整,紧密跟踪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调整的趋势,积极参与各项有关规则的协商谈判,促使世界各国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利益。

促进知识创新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促进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知识创造,建立和完善知识创新体制,改革和完善大学的教学和科研体制,加强战略性课题研究和知识创新。第二,加强企业研究开发,使企业在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中发挥骨干作用。第三,强化激励机制,鼓励知识创造,在增加企业与研究部门研究经费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研究方面的支出。第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

5. 总结

1978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保持2至3倍GDP的速度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惠州作为继上海、天津、北京、深圳之后中国最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基地之一,电子信息的发展对惠州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已成为惠州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增长极。如何适应当前国内外电子行业竞争日趋加剧的现状,解决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升级,效益增长滞后,高等技术人才缺乏,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惠州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本文从惠州电子信息产业的现状入手,运用产业组织有关理论对惠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和、优势劣势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了惠州电子产业做强做大的路径及政策建议,希望能为惠州市政府出台和制定电子信息产业政策提供参考。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对其它地方、其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示范效应。当然,本文还有许多可以改进和补充的地方,例如可以增加一些实证分析,统计数据更加翔实,理论性更强,语言更简洁专业等,这些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相关文章

  • 大学生篮球赛活动策划书
  • 一.活动背景: 惠州市粤西大学生联合会是在惠州市粤西商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的,承蒙粤西商会企业家们的关爱,让我们漂泊千里之外的学子们感觉到浓浓的乡情! 惠州市粤西大学生篮球联赛是惠州市粤西大学生联合会一年一度的品牌活动,以加强在惠读书的粤西籍大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增进兄弟情义,互助互爱,共同进步为 ...

  • 20XX年大学生篮球赛策划书
  • 一.前言 惠州市粤西大学生联合会是在惠州市粤西商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成立的,承蒙粤西商会企业家们的关爱,让我们漂泊千里之外的学子们感觉到浓浓的乡情! 惠州市粤西大学生篮球联赛是惠州市粤西大学生联合会一年一度的品牌活动,以加强在惠读书的粤西籍大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增进兄弟情义,互助互爱,共同进步为宗旨! ...

  • 申报省一级学校的汇报材料
  • kjll> 一、学校概况博罗县华侨中学是于1993年秋季开办的县重点完全中学,是博罗县一级学校,并于今年6月通过了市一级学校评估。校园占地面积120193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86%以上,现有教学班44个,学生3208人,教职工215人,专任教师173人,其中中学高级教 ...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策划书
  • 前言: 为落实我校创建综合性应用型特色名校的战略,提高大学生人生规划意识,锻炼学生规划.实践能力,特组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 一.大赛主题 主题:规划人生 成就未来 宗旨:普及规划知识,提升职业能力,打造优质人生 二.大赛分类 设立两个类别的比赛:一是以选择具体职业就业为目标的职业规划类,二是以 ...

  • 关于信息产业系统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材料
  • **,男,汉族,1967年11月生于四川省,西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电子工程师职称,现主要任tcl集团tcl王牌电器(惠州)有限公司tcl多媒体电子研发中心tv设计中心副总经理。该同志自1993年以来,一直从事彩电产品的研发设计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锐意进取、大胆创新,为我国彩电新品的研发做出了突出的贡 ...

  • 技术部门工作总结
  • 上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盛市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和“狠抓工作落实年”活动为契机,认真履行职能,扎实抓好信息化、信息产业、无线电管理等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和应用,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 我局按照“政府主导 ...

  • 通信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   一、前言:   只能说是幸运,或者是机遇,我选到了周老师的职业生涯规划课,让我深深认识了自己。曾几何时,我也梦想着自己成为最优秀的学生,上市里最好的高中,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中考我发挥失常,考到了市里第二的学校;曾几何时,我梦想着考上清华北大,让爸妈有可以炫耀的资本,但现实是残酷的;曾几何时,我读 ...

  • 镇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 镇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 xx年,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县委县政府"围绕一个核心.推动三大建设提速.优化四大特色.强化六大保障"的发展思路和总体要求,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认准目 ...

  •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   康世赢教授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学生所面临的企业环境,建议以应用网站、系统规划、企业内部管理、网站设计等为四大突破点,并就网上如何开展学习、工作和管理运作、系统规划与设计与各位专家们进行了交流;高级电子商务师,快递中国网创始人曾明指出了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对当前就业的困惑,针对当前电子商务 ...

  • 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 为了将以农村劳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依托的劳务经济做大做强,把市政府的实事办实办好,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有关文件的精神,提高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农民增收,今年,我市遵循“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以市场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