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v =v 0+at (2) 位移—时间关系式:x =v 0t +

12at 2

2

(3) 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0=2ax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

1

(v 0+v ) 2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t ==

2

1

(v 0+v ) 2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 x =

2

2v 0+v 2

2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x =x m -x n =(m -n )aT 2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

1. “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 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

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

程求解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

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 =aT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

a =

(x 6+x 5+x 4)-(x 3+x 2+x 1)

9T

2

(2)v —t 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 —t 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 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 =kx 。其中k 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x 代表形变量。

(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 =μF N 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 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隔离法:研究系统(连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部某物体的力(内力)和运动时

(2) 选择⎨

2. 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 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

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1. 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1.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 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 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 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

2.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 与F 、m 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 与F 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

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 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

和初始状态

(3) 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

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1. 理想实验法

2. 控制变量法 3. 整体与隔离法

4. 图解法 5. 正交分解法 6. 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1. 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F =ma ,合力只要不

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 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 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

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 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 轻绳:

①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 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 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 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 轻杆:

①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 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 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 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 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 轻弹簧:

① 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 弹力的大小遵循F =kx 的关系 ③ 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 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 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 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

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 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②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v =v 0+at (2) 位移—时间关系式:x =v 0t +

12at 2

2

(3) 位移—速度关系式:v 2-v 0=2ax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

1

(v 0+v ) 2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t ==

2

1

(v 0+v ) 2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 x =

2

2v 0+v 2

2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x =x m -x n =(m -n )aT 2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

1. “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 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

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

程求解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

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 =aT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

a =

(x 6+x 5+x 4)-(x 3+x 2+x 1)

9T

2

(2)v —t 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 —t 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 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 =kx 。其中k 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x 代表形变量。

(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 =μF N 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 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隔离法:研究系统(连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部某物体的力(内力)和运动时

(2) 选择⎨

2. 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 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

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1. 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1.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 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 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 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

2.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 与F 、m 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 与F 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

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 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

和初始状态

(3) 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

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1. 理想实验法

2. 控制变量法 3. 整体与隔离法

4. 图解法 5. 正交分解法 6. 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

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

1. 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1)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F =ma ,合力只要不

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2) 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3) 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

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 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1) 轻绳:

①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② 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③ 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④ 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2) 轻杆:

①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② 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③ 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④ 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⑤ 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3) 轻弹簧:

① 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② 弹力的大小遵循F =kx 的关系 ③ 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 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1) 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2) 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

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3) 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①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②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②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相关文章

  • 20XX年高一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 紧张忙碌的高一上学期结束了。回首半年来的物理教学工作,可以说有欣慰,更有许多无奈。这是第二次带高一,虽说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且也有了一点教学经验,但是有些知识总感觉在进行课堂设计时不是很顺手,有些内容在讲解时感觉不是很好。如何教学高一物理,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回顾一下这学期的教学,我把我的教学 ...

  • 高二年级教师会讲话稿
  • 老师们,大家好!昨天晚上开了一个非常成功的高三年级教师会,老师们到得齐,到得快,各项议程都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目的.今天晚上的会议时间不长,我做一个中心发言,等一下钟主任就去年的期末考试进行总结,最后就星期天的高二年级的学生大会进行部署.今天的中心话题是高二年级的学业水平考试的复习迎考问题,为节省时 ...

  • 高二寒假学习计划
  • 过一年高中生活的适应与磨合,学生已经较好地融入到了高中的班级。高一一年有收获、有不足,也基本固定了自己在班级、学校所扮演的角色。而新学期刚开始,大多同学更有对新一学年的展望。但是同时,部分高二学生对校园生活的日渐熟悉也造成了第二年的学习生活的倦怠。高二是积累、细水长流的一年,还是应以厚积为主,以备高 ...

  • 高二物理教学心得
  • 进入高二的教学后,文理分科后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方向方向更加明确了,干劲似乎也足了一些,苦耐部分同学前面丢掉的东西有些多了,基础不牢,兴趣逐渐消失,这时我想我们该怎么教呢 ? 一方面.从学生学习物理的角度来说,多数高中生感到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随着高考物理更加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

  • 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 ...

  • 地理教师教学工作年终个人总结
  • 2009年下学期我担任了xxx学校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 ...

  • 初中物理培训感言
  • 高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即将结束了.回忆十天前,带着一些随意,一点茫然,一些疑虑参加这次培训的心情--到底学些什么......"回首培训的足迹,当时学习的情景依然浮现在眼前.专家们精辟的论述仍回荡在脑海...... 然而十天后的今天,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 ...

  • 地理教师j教学工作年终个人总结
  • 2010年下学期我担任了xxx学校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高二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和高一两个班的),并担任高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 ...

  • 高一年级第一次家长会年级主任发言稿
  • 家长同志们,您们好! 高一年级第一次全体学生家长会现在开始. 先作自我介绍,我是高一年级的年级主任,姓殷,殷切希望的"殷".我代表高一年级.代表学校衷心感谢并欢迎您们来学校参加家长会. 今天下午的议程是: (1)首先我代表年级整体上向家长同志们作个汇报,时间约需30分钟: (2) ...

  • 中学特级教师述职报告
  • 中学特级教师述职报告是一篇关于"中学特级教师 述职报告"的文章.本文由范文网精心收集整理.文章来源于互联网,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自从xxxx年x月转为特级教师以来,我能做到行政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并重,行政工作为主,教学工作不怠.工作中不讲价钱,不怕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