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探析

《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探析

1 引言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杰出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分量。莎士比亚在这部不朽的剧作中寄托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剧中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

1.1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于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他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文主义文学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他肯定人生、赞美人生,主张人有争取幸福美满生活的权利,以人的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的描写对象。并提倡人性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卞之琳 1989:125)

莎士比亚在1590年后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和一百五十四首

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莎士比亚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所以他得以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1.2作品简介

《哈姆雷特》写于1601—1602年,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充分显示出莎士比亚的不可比拟的艺术造诣。这部作品的结构复杂,情节跌宕起伏,生动形象。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与人物旁白,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在对哈姆雷特进行描写时,一共有六个重要的独白,这些独白对整个戏剧情节发展,人物内心想法的表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这些独白为这部戏剧锦上添花。这部戏剧刻画出了非常多的人物形象。但是每个人物形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色,每个人的语言风格都独具一格,甚至同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时语言风格都有所不同。例如,哈姆雷特有时候说话一针见血,有时又婉转晦涩,有时温和,有时粗俗。通过复杂多变的语言风格,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哈姆雷特形象。作品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作品的灵感的源泉,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在这部戏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心中的理想及对社会

的不满表达出来,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思想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人文主义思想也是莎士比亚高举的旗帜,他不仅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泯灭的人性,同时也暴露了新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恶习。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杨周翰 1985:315)。《哈姆雷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缩影,是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文艺复兴运动使传统的封建神学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1

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作为剧中的主人公,充满了争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他的看法也褒贬不一。总的来说,哈姆雷特思想丰富,感情细腻,思虑周密,热情,敏感,质疑命运。

2.1 哈姆雷特的性格及特点分析

1)理想主义者的化身

哈姆雷特在威登堡大学受了人文主义的系统教育,对人类和世界都抱了极美好的理想,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正直善良,好学沉思,且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得到奥菲利亚美好的爱情。年轻时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热情、勇敢是作者最初赋予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2)失去生活信心的他

当哈姆雷特得知叔父谋害了自己的父王,娶了自己的母亲,并窜取了王位,他心中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严重冲突。这一系列的事情使年轻的哈姆雷特在短时间内感到悲伤、郁闷、彷徨,最终使他的态度走向决绝。现实的丑陋使得哈姆雷特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信仰,他将自己的善良和幸福抛在脚下, 对温和柔顺的奥菲利亚进行了无情的侮辱,在这一阶段,哈姆雷特的理想和信仰开始与现实发生急剧的冲突,因为他发现世界和人不像他看到的那样,却像它实际的那样,当哈姆雷特从亡魂口中听到父亲是被叔父所杀的时候,它的信

仰终于被现实的无情击得粉碎,他的失望逐渐衍变为绝望,对整个世界都丧失了信任,最终想到要自杀。他作为丹麦王子,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被放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习性和情感。他任人宰割,却不能采取有准备的行动,只能在一时的冲动下走入极端。比如他杀死波洛捏斯的情景就是这样,他修改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带往英国意图谋害他的信件也是如此。

3) 优柔寡断的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善于思索,却也优柔寡断。有时眼看他仿佛就要采取行动,但他心中还是充满迷茫,忧郁,摇摆不定,最终失去了时机。哈姆雷特之所以一再犹豫,客观上由于敌人强大,又是封建阶级的最高统治者,到处都是他的爪牙。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相比,力量悬殊很大,不能不谨慎从事。因此他在复仇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复仇本身,而是鬼魂对他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他希望根据自己精细周密的想法实施完美的复仇计划,否则他宁愿放弃,所以他不完全相信父亲的鬼魂所说的话,而是设计了一出戏来获取叔父犯罪的确切证据,正因为如此,他才设下“捕鼠机”,用演戏的办法来考验克劳迪斯。他对于自己疑惑的消除和实验的成功感到满足,而不是从复仇的行动中得到这种满足,但他对自己的弱点是有所认识的,并且试图说服自己克服这一弱点。在得知这个宫廷阴谋之前,精神的痛苦就使哈姆雷特的身体虚弱,精神颓唐,鬼魂揭开秘密又在他心灵上增加了极其沉重的负担。

4)扭转乾坤的人文主义形象

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哈姆雷特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

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在责任意识的支配下,哈姆雷特萌生了自己重整乾坤的意念,将对上帝的依赖转化为个人的担当,这种超越的思想将哈姆雷特刻画成为拯救时代的英雄主义人文角色,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内心所迸发出的强烈的主体意识。

2.2 鬼魂的性格及特点分析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了鬼魂,并请求哈姆雷特一定要向那卑鄙的凶手复仇。

1)复仇计划的推动者与监督者

鬼魂在整部戏剧中作为正义的化身,承担了复仇计划的推动性力量与计划的监督者。每当哈姆雷特犹豫之际,鬼魂都会出现,并提醒哈姆雷特不应忘记父亲是怎样被恶毒的克劳迪斯害死的。如剧中正当哈姆雷特问王后乔特鲁德怎么还能跟那个谋害了先王、窃取王位的凶手继续生活下去时,他父亲的鬼魂出现了。但只有哈姆雷特能够看到,无论哈姆雷特怎么指出鬼魂所站的地方,王后都看不见,她害看着哈姆雷特对空中说话,以为哈姆雷特仍旧在发疯。哈姆雷特问鬼魂来干什么,鬼魂说他是来提醒哈姆雷特不要忘记替他报仇的诺言的。鬼魂的形象贯穿于整部剧本,时刻提醒着哈姆雷特,推动剧情的发展,监督着他的行动。

2) 对王后的深情挚爱

虽然王后背叛了老国王,但老国王对王后依然如故,当他变成鬼魂后更是

如此。鬼魂在与哈姆雷特对话时喟叹说,没想到恩爱多年的妻子居然如此寡廉鲜耻,轻易地投入到了谋杀她丈夫的凶手的怀抱。另一方面又嘱咐哈姆雷特在复仇时千万不可伤害到他的母亲,让上帝去裁决她,让她不安的良心时时刺痛她自己就够了。鬼魂又说,要去和他母亲说话,不然她会因为悲伤和恐惧而死掉的。哈姆雷特含泪听完了鬼魂的控诉,答应鬼魂一切都按它的吩咐去办,鬼魂这才放心地消逝了,可见鬼魂对王后的用情至深。

3) 对邪恶势力的憎恨与厌恶

克劳迪斯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邪恶势力,鬼魂对他充满了憎恨与厌恶。从鬼魂的每一次出现我们可以看出,鬼魂对这种邪恶势力是不能够容忍的,他将事实的真相告知哈姆雷特王子,希望哈姆雷特王子替他报仇,铲除邪恶势力。并在哈姆雷特的每一次犹豫中现身,监督着哈姆雷特的行为。

3 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

其他人物在剧中也承担了一定的角色,每个人物身上都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品质。其中的主要人物除了哈姆雷特以外,国王、王后、御前大臣,以及奥利菲亚,每个人的身上都显示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构成了整部剧本的人物线索。下面是对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来更好的把握整部剧本的主题。

3.1 乔特鲁格的性格及特点分析

丹麦王后,哈姆雷特王子的亲生母亲,在老哈姆雷特死后,改嫁克劳迪斯。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

1)内心脆弱却疼爱儿子的慈母形象

对于王后犯下的错,哈姆雷特认为作儿女的应尽量宽容,但这种过错如严重到一定地步,那么连儿子也是可以严厉地责备母亲的。于是他责备王后不该水性杨花很快就忘记先王,投入凶手的怀抱;不该轻易就忘记对先王的誓言。他恳求王后对上帝承认过去的罪孽,离开国王。要是王后以真正的母亲的样子来对待他,那他也会以真正的儿子的态度来祈求上苍保佑她。王后终于感动了,答应照他说的去做。可见王后内心的脆弱,当看到自己不堪的一面时,王后再也撑不住,情感、道德的力量瞬时将她击垮,于是她终于肯直面自己的错误。

2)不能从一而终 、愚蠢的母亲形象

王后在国王死后不久就改嫁国王的弟弟。在当时的社会道德里这种情况属于乱伦,是被人轻视、看不起的,王后对于逝世的国王没能做到从一而终。另一方面,对于哈姆雷特的疯狂模样,王后真心希望他是为了奥菲利娅的美貌而发疯。王后先是很温婉地责备了他的举止行为,说王子已经开罪于他的“父亲”了,当然,她指的是新国王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没有将真相告知王后前,王后始终没能发现哈姆雷特的疯狂的原因,甚至将这原因归结到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爱情上,这看起来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从这点上表现出王后的愚蠢的一面。当哈姆雷特听到她把“父亲”这样一个听起来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呼用在一个卑污之徒身上时非常吃惊和生气,毫不客气地指责了乔特鲁德。此时的王后已经深陷克劳迪斯温柔的陷阱里不能自拔,她的双眼被黑暗势力蒙蔽起来,看不清楚现实的状况,这也体现出她愚蠢的一面。

3.2 克劳迪斯的性格及特点分析

克劳迪斯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1)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

从害死老国王的那刻起,克劳迪斯阴险的一面逐渐开始暴露。他在老国王在位的时候就开始密谋如何害死老国王以及如何赢得王后的欢心,他一直觊觎国王的位置和至高无上的政权,这些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他作为阴谋家的野心。另一方面,波洛涅斯的死给了克劳狄斯对付哈姆雷特的借口。按照国王的本意是要把他视为隐患的哈姆雷特杀死,但又怕拥戴哈姆雷特的百姓不答应,况且

也怕王后的阻挠,所以,波洛涅斯的身亡使国王可以借口把王子驱逐出境。狡诈的克劳狄斯要哈姆雷特由两个大臣陪同坐船到英国去,以避免所谓的处分。

2)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

克劳迪斯充分利用了雷欧提斯想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雪恨的心理,设奸计来谋害哈姆雷特。他唆使雷欧提斯假装言归于好而向哈姆雷特作出貌似友好的比剑挑战。暗地里却操纵了被仇恨所支配的雷欧提斯,让他使用一把涂了致命毒药的开刃尖头剑。另外自己又置备了毒酒,设置了一个多重的计谋,总有一个能让哈姆雷特或死于剑下,或饮鸩身亡。但事情的发展并非他事先预想的那样,他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被王后喝下,狠心的克劳迪斯却说王后是因为看比赛太激烈晕倒了。对于他一心想要得到的女子,他最后却说出这样去无情的话语,可见他内心残忍的一面,为了王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什么事都做的出,他已经走火入魔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暴君,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4 小结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历史学家萨科所于十二世纪撰写的《丹麦史》,但莎士比亚像是一位“点石成金”的魔法师,他能够把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流血复仇色彩的传说,改编成一出伟大的包含有很广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的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的现实冲突。

哈姆雷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每天都活在理想中,虽然他善于观察和探索新事物,但总是脱离实际,虽然人民都很拥戴他,可是他却从不相信任何人,自己永远都处在孤立的世界中。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成长的哈姆雷特永远是一个在现实和理想中自相矛盾的人物。哈姆雷特的复仇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错过了很多时机,因此我们从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哈姆雷特的人文精神,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犹豫并缺乏勇气,正是因为他所受到人文主义的侵蚀,才会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哈姆雷特在剧中不同场合下说的话,时而高雅、时而粗暴,有时有些哲理、有时又是讥讽,这样丰富的语言使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莎士比亚借助《哈姆雷特》表达了他对社会劳苦大众的怜悯以及同情,同时尖锐地抨击了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残暴与贪婪。反映了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的思想。

剧中,除哈姆雷特对现实的揭发批判外,还有劳动人民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劳动人民在生活态度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与哈姆雷特的悲观绝望的思想感情的鲜明对比。

从人文主义理想与显示的关系着眼,哈姆雷特并没有改变“冷酷的世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在整个剧情的发展上,莎士比亚通过“墓地”

这场戏,借两个掘墓人之口,批判了哈姆雷特的阴暗的人生哲学,指出人文主义思想的错误和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社会原因。但在整部戏剧中,莎士比亚始终贯穿着追求光明的未来,相信光明的未来和乐观思想。在哈姆雷特的遗言和葬礼上,响起的音乐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四个将士把哈姆雷特像一个军人似的抬到露台上,用军乐和战地的仪式向他致敬。这就再一次告诉人们哈姆雷特的深刻有力的思想以及他对周围世界的批判和反抗,使他成为一个战士,赢得人们的尊敬,从而又一次点出其主题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哈姆雷特》整部书的阅读,我对哈姆雷特充满了同情与崇拜。同情的是他不幸的遭遇,崇拜的是他的正直无畏,敢于直面邪恶,与黑暗势力做较量的勇气。但同时也对他悲剧式的性格感到惋惜,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性格当中不乏悲剧的色彩,或许他可以通过选择其它方式对叔父进行复仇,但他却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同归于尽。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悲观厌世的思想,和深沉的忧郁。这种阴暗的人生哲学随着斗争的深入,却有增无减,他对思想,对一切行动的目的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当现实的斗争步步深入之际,他反对从主动变为被动,对一切都灰心丧气,郁郁寡欢,消极的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应付各种变故。另一方面,哈姆雷特更善于思索,考虑问题缜密。他心中充满了真善美,他更在乎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热爱生活,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尽管不能和心爱的奥利菲亚在一起。从哈姆雷特悲剧的命运当中,我们看的出他的勇敢与坚强,善于思索,这也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对于他性格当中不好的地方也是警醒我们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书目

[1] John Russell Brown. Studying Shakespeare.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0.

[2]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上海:新知三联书店.1989.

[3] 戴维·斯科特·卡斯顿著,郝天虎,冯伟译.莎士比亚与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4] 贺祥麟.莎士比亚研究文集[C].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5] 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哈姆雷特[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 宋玮.走进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形象分析[J].神舟文学,2009, 2(2): 40-41.

[7] 威廉·哈兹里特著,顾钧译.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 熊宜春、夏璐.有关哈姆雷特的形象解读[J].中国知网,2010, 3(1): 50-51.

[9] 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0] 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1] 周砚芳.试论哈姆雷特情感的多重性意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9, 41(1): 33-37.

[12] http://www.baike.com

[13] http://wenku.baidu.com/view/3051f1ec19e8b8f67c1cb9db.html

[14] http://wenwen.soso.com/z/q293284502.htm

[15]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9346_1.html

[16]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98.html

《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形象探析

1 引言

《哈姆雷特》作为莎士比亚杰出的四大悲剧之一,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小觑的分量。莎士比亚在这部不朽的剧作中寄托了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剧中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

1.1 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思想家、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于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他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文主义文学着力描写现世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这是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题材与主题。“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他肯定人生、赞美人生,主张人有争取幸福美满生活的权利,以人的生活为中心,以市民生活为重要的描写对象。并提倡人性解放和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封建桎梏,谴责资本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卞之琳 1989:125)

莎士比亚在1590年后的20余年内共写了三十七部戏剧,和一百五十四首

十四行诗。他的戏剧多取材于历史记载、小说、民间传说和老戏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现实,宣扬了新兴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论观点。莎士比亚一方面广泛借鉴古代戏剧、英国中世纪戏剧以及欧洲新兴的文化艺术,一方面深刻观察人生,了解社会,掌握时代的脉搏,所以他得以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描绘了广阔的、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图景,并使之以悲喜交融、富于诗意和想象、寓统一于矛盾变化之中以及富有人生哲理和批判精神等特点著称。

1.2作品简介

《哈姆雷特》写于1601—1602年,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它的内容博大精深,在艺术上独具特色,充分显示出莎士比亚的不可比拟的艺术造诣。这部作品的结构复杂,情节跌宕起伏,生动形象。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的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与人物旁白,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在对哈姆雷特进行描写时,一共有六个重要的独白,这些独白对整个戏剧情节发展,人物内心想法的表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这些独白为这部戏剧锦上添花。这部戏剧刻画出了非常多的人物形象。但是每个人物形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色,每个人的语言风格都独具一格,甚至同一个人在面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况时语言风格都有所不同。例如,哈姆雷特有时候说话一针见血,有时又婉转晦涩,有时温和,有时粗俗。通过复杂多变的语言风格,读者可以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哈姆雷特形象。作品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作品的灵感的源泉,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特色在这部戏剧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将自己心中的理想及对社会

的不满表达出来,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思想是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和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思想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地推理来指导。人文主义思想也是莎士比亚高举的旗帜,他不仅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泯灭的人性,同时也暴露了新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种种恶习。

“莎士比亚说过,他的作品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杨周翰 1985:315)。《哈姆雷特》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缩影,是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人物。文艺复兴运动作为一场弘扬新兴资产阶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在传播过程中为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奠定了深厚基础,也同时为早期的资产阶级积累了原始财富。文艺复兴运动使传统的封建神学慢慢解放,人们开始从宗教外衣之下慢慢探索人的价值,作为人,这一个新的具体存在,而不是封建主以及宗教主的人身依附和精神依附的新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1

哈姆雷特的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作为剧中的主人公,充满了争议。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他的看法也褒贬不一。总的来说,哈姆雷特思想丰富,感情细腻,思虑周密,热情,敏感,质疑命运。

2.1 哈姆雷特的性格及特点分析

1)理想主义者的化身

哈姆雷特在威登堡大学受了人文主义的系统教育,对人类和世界都抱了极美好的理想,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正直善良,好学沉思,且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渴望得到奥菲利亚美好的爱情。年轻时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热情、勇敢是作者最初赋予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2)失去生活信心的他

当哈姆雷特得知叔父谋害了自己的父王,娶了自己的母亲,并窜取了王位,他心中人文主义的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严重冲突。这一系列的事情使年轻的哈姆雷特在短时间内感到悲伤、郁闷、彷徨,最终使他的态度走向决绝。现实的丑陋使得哈姆雷特逐渐丧失了自己的信仰,他将自己的善良和幸福抛在脚下, 对温和柔顺的奥菲利亚进行了无情的侮辱,在这一阶段,哈姆雷特的理想和信仰开始与现实发生急剧的冲突,因为他发现世界和人不像他看到的那样,却像它实际的那样,当哈姆雷特从亡魂口中听到父亲是被叔父所杀的时候,它的信

仰终于被现实的无情击得粉碎,他的失望逐渐衍变为绝望,对整个世界都丧失了信任,最终想到要自杀。他作为丹麦王子,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被放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而不得不改变自己的习性和情感。他任人宰割,却不能采取有准备的行动,只能在一时的冲动下走入极端。比如他杀死波洛捏斯的情景就是这样,他修改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带往英国意图谋害他的信件也是如此。

3) 优柔寡断的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善于思索,却也优柔寡断。有时眼看他仿佛就要采取行动,但他心中还是充满迷茫,忧郁,摇摆不定,最终失去了时机。哈姆雷特之所以一再犹豫,客观上由于敌人强大,又是封建阶级的最高统治者,到处都是他的爪牙。哈姆雷特与克劳迪斯相比,力量悬殊很大,不能不谨慎从事。因此他在复仇之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复仇本身,而是鬼魂对他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他希望根据自己精细周密的想法实施完美的复仇计划,否则他宁愿放弃,所以他不完全相信父亲的鬼魂所说的话,而是设计了一出戏来获取叔父犯罪的确切证据,正因为如此,他才设下“捕鼠机”,用演戏的办法来考验克劳迪斯。他对于自己疑惑的消除和实验的成功感到满足,而不是从复仇的行动中得到这种满足,但他对自己的弱点是有所认识的,并且试图说服自己克服这一弱点。在得知这个宫廷阴谋之前,精神的痛苦就使哈姆雷特的身体虚弱,精神颓唐,鬼魂揭开秘密又在他心灵上增加了极其沉重的负担。

4)扭转乾坤的人文主义形象

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哈姆雷特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

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在责任意识的支配下,哈姆雷特萌生了自己重整乾坤的意念,将对上帝的依赖转化为个人的担当,这种超越的思想将哈姆雷特刻画成为拯救时代的英雄主义人文角色,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内心所迸发出的强烈的主体意识。

2.2 鬼魂的性格及特点分析

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化成了鬼魂,并请求哈姆雷特一定要向那卑鄙的凶手复仇。

1)复仇计划的推动者与监督者

鬼魂在整部戏剧中作为正义的化身,承担了复仇计划的推动性力量与计划的监督者。每当哈姆雷特犹豫之际,鬼魂都会出现,并提醒哈姆雷特不应忘记父亲是怎样被恶毒的克劳迪斯害死的。如剧中正当哈姆雷特问王后乔特鲁德怎么还能跟那个谋害了先王、窃取王位的凶手继续生活下去时,他父亲的鬼魂出现了。但只有哈姆雷特能够看到,无论哈姆雷特怎么指出鬼魂所站的地方,王后都看不见,她害看着哈姆雷特对空中说话,以为哈姆雷特仍旧在发疯。哈姆雷特问鬼魂来干什么,鬼魂说他是来提醒哈姆雷特不要忘记替他报仇的诺言的。鬼魂的形象贯穿于整部剧本,时刻提醒着哈姆雷特,推动剧情的发展,监督着他的行动。

2) 对王后的深情挚爱

虽然王后背叛了老国王,但老国王对王后依然如故,当他变成鬼魂后更是

如此。鬼魂在与哈姆雷特对话时喟叹说,没想到恩爱多年的妻子居然如此寡廉鲜耻,轻易地投入到了谋杀她丈夫的凶手的怀抱。另一方面又嘱咐哈姆雷特在复仇时千万不可伤害到他的母亲,让上帝去裁决她,让她不安的良心时时刺痛她自己就够了。鬼魂又说,要去和他母亲说话,不然她会因为悲伤和恐惧而死掉的。哈姆雷特含泪听完了鬼魂的控诉,答应鬼魂一切都按它的吩咐去办,鬼魂这才放心地消逝了,可见鬼魂对王后的用情至深。

3) 对邪恶势力的憎恨与厌恶

克劳迪斯象征着封建社会的邪恶势力,鬼魂对他充满了憎恨与厌恶。从鬼魂的每一次出现我们可以看出,鬼魂对这种邪恶势力是不能够容忍的,他将事实的真相告知哈姆雷特王子,希望哈姆雷特王子替他报仇,铲除邪恶势力。并在哈姆雷特的每一次犹豫中现身,监督着哈姆雷特的行为。

3 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

其他人物在剧中也承担了一定的角色,每个人物身上都象征着一定的社会品质。其中的主要人物除了哈姆雷特以外,国王、王后、御前大臣,以及奥利菲亚,每个人的身上都显示出不同的性格特点,这些性格特点构成了整部剧本的人物线索。下面是对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性格分析来更好的把握整部剧本的主题。

3.1 乔特鲁格的性格及特点分析

丹麦王后,哈姆雷特王子的亲生母亲,在老哈姆雷特死后,改嫁克劳迪斯。引起了哈姆雷特的仇恨。

1)内心脆弱却疼爱儿子的慈母形象

对于王后犯下的错,哈姆雷特认为作儿女的应尽量宽容,但这种过错如严重到一定地步,那么连儿子也是可以严厉地责备母亲的。于是他责备王后不该水性杨花很快就忘记先王,投入凶手的怀抱;不该轻易就忘记对先王的誓言。他恳求王后对上帝承认过去的罪孽,离开国王。要是王后以真正的母亲的样子来对待他,那他也会以真正的儿子的态度来祈求上苍保佑她。王后终于感动了,答应照他说的去做。可见王后内心的脆弱,当看到自己不堪的一面时,王后再也撑不住,情感、道德的力量瞬时将她击垮,于是她终于肯直面自己的错误。

2)不能从一而终 、愚蠢的母亲形象

王后在国王死后不久就改嫁国王的弟弟。在当时的社会道德里这种情况属于乱伦,是被人轻视、看不起的,王后对于逝世的国王没能做到从一而终。另一方面,对于哈姆雷特的疯狂模样,王后真心希望他是为了奥菲利娅的美貌而发疯。王后先是很温婉地责备了他的举止行为,说王子已经开罪于他的“父亲”了,当然,她指的是新国王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没有将真相告知王后前,王后始终没能发现哈姆雷特的疯狂的原因,甚至将这原因归结到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爱情上,这看起来是多么的荒谬可笑。从这点上表现出王后的愚蠢的一面。当哈姆雷特听到她把“父亲”这样一个听起来令人肃然起敬的称呼用在一个卑污之徒身上时非常吃惊和生气,毫不客气地指责了乔特鲁德。此时的王后已经深陷克劳迪斯温柔的陷阱里不能自拔,她的双眼被黑暗势力蒙蔽起来,看不清楚现实的状况,这也体现出她愚蠢的一面。

3.2 克劳迪斯的性格及特点分析

克劳迪斯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1)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

从害死老国王的那刻起,克劳迪斯阴险的一面逐渐开始暴露。他在老国王在位的时候就开始密谋如何害死老国王以及如何赢得王后的欢心,他一直觊觎国王的位置和至高无上的政权,这些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他作为阴谋家的野心。另一方面,波洛涅斯的死给了克劳狄斯对付哈姆雷特的借口。按照国王的本意是要把他视为隐患的哈姆雷特杀死,但又怕拥戴哈姆雷特的百姓不答应,况且

也怕王后的阻挠,所以,波洛涅斯的身亡使国王可以借口把王子驱逐出境。狡诈的克劳狄斯要哈姆雷特由两个大臣陪同坐船到英国去,以避免所谓的处分。

2)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

克劳迪斯充分利用了雷欧提斯想要为父亲和妹妹报仇雪恨的心理,设奸计来谋害哈姆雷特。他唆使雷欧提斯假装言归于好而向哈姆雷特作出貌似友好的比剑挑战。暗地里却操纵了被仇恨所支配的雷欧提斯,让他使用一把涂了致命毒药的开刃尖头剑。另外自己又置备了毒酒,设置了一个多重的计谋,总有一个能让哈姆雷特或死于剑下,或饮鸩身亡。但事情的发展并非他事先预想的那样,他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被王后喝下,狠心的克劳迪斯却说王后是因为看比赛太激烈晕倒了。对于他一心想要得到的女子,他最后却说出这样去无情的话语,可见他内心残忍的一面,为了王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力什么事都做的出,他已经走火入魔了,成了名副其实的暴君,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4 小结

《哈姆雷特》取材于丹麦历史学家萨科所于十二世纪撰写的《丹麦史》,但莎士比亚像是一位“点石成金”的魔法师,他能够把一个充满了中世纪流血复仇色彩的传说,改编成一出伟大的包含有很广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的悲剧,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暗的现实冲突。

哈姆雷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每天都活在理想中,虽然他善于观察和探索新事物,但总是脱离实际,虽然人民都很拥戴他,可是他却从不相信任何人,自己永远都处在孤立的世界中。在这样一个时代中成长的哈姆雷特永远是一个在现实和理想中自相矛盾的人物。哈姆雷特的复仇一而再再而三的拖延,错过了很多时机,因此我们从另一方面也看出了哈姆雷特的人文精神,在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犹豫并缺乏勇气,正是因为他所受到人文主义的侵蚀,才会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哈姆雷特在剧中不同场合下说的话,时而高雅、时而粗暴,有时有些哲理、有时又是讥讽,这样丰富的语言使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莎士比亚借助《哈姆雷特》表达了他对社会劳苦大众的怜悯以及同情,同时尖锐地抨击了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残暴与贪婪。反映了人文主义平等、自由的思想。

剧中,除哈姆雷特对现实的揭发批判外,还有劳动人民对社会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劳动人民在生活态度上的积极乐观的精神与哈姆雷特的悲观绝望的思想感情的鲜明对比。

从人文主义理想与显示的关系着眼,哈姆雷特并没有改变“冷酷的世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在整个剧情的发展上,莎士比亚通过“墓地”

这场戏,借两个掘墓人之口,批判了哈姆雷特的阴暗的人生哲学,指出人文主义思想的错误和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社会原因。但在整部戏剧中,莎士比亚始终贯穿着追求光明的未来,相信光明的未来和乐观思想。在哈姆雷特的遗言和葬礼上,响起的音乐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四个将士把哈姆雷特像一个军人似的抬到露台上,用军乐和战地的仪式向他致敬。这就再一次告诉人们哈姆雷特的深刻有力的思想以及他对周围世界的批判和反抗,使他成为一个战士,赢得人们的尊敬,从而又一次点出其主题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通过对《哈姆雷特》整部书的阅读,我对哈姆雷特充满了同情与崇拜。同情的是他不幸的遭遇,崇拜的是他的正直无畏,敢于直面邪恶,与黑暗势力做较量的勇气。但同时也对他悲剧式的性格感到惋惜,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哈姆雷特的性格当中不乏悲剧的色彩,或许他可以通过选择其它方式对叔父进行复仇,但他却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同归于尽。他的内心深处始终存在悲观厌世的思想,和深沉的忧郁。这种阴暗的人生哲学随着斗争的深入,却有增无减,他对思想,对一切行动的目的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当现实的斗争步步深入之际,他反对从主动变为被动,对一切都灰心丧气,郁郁寡欢,消极的抱着“听天由命”的态度应付各种变故。另一方面,哈姆雷特更善于思索,考虑问题缜密。他心中充满了真善美,他更在乎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热爱生活,对爱情充满了美好的向往,尽管不能和心爱的奥利菲亚在一起。从哈姆雷特悲剧的命运当中,我们看的出他的勇敢与坚强,善于思索,这也正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对于他性格当中不好的地方也是警醒我们的地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书目

[1] John Russell Brown. Studying Shakespeare.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90.

[2] 卞之琳.莎士比亚悲剧论痕[M].上海:新知三联书店.1989.

[3] 戴维·斯科特·卡斯顿著,郝天虎,冯伟译.莎士比亚与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4] 贺祥麟.莎士比亚研究文集[C].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5] 莎士比亚著,朱生豪译.哈姆雷特[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 宋玮.走进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形象分析[J].神舟文学,2009, 2(2): 40-41.

[7] 威廉·哈兹里特著,顾钧译.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8] 熊宜春、夏璐.有关哈姆雷特的形象解读[J].中国知网,2010, 3(1): 50-51.

[9] 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0] 杨周翰.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

[11] 周砚芳.试论哈姆雷特情感的多重性意义[J].内蒙古大学学报, 2009, 41(1): 33-37.

[12] http://www.baike.com

[13] http://wenku.baidu.com/view/3051f1ec19e8b8f67c1cb9db.html

[14] http://wenwen.soso.com/z/q293284502.htm

[15] http://www.ht88.com/article/article_9346_1.html

[16]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98.html


相关文章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
  • 茅盾与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 定州方言之语音研究 论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影响 试析《吴越春秋》中的江南文化 论曹禺、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 论《洛丽塔》的时间主题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变革 苏童小说的性别意识---易性写作下的女性世界 论师陀小说《果园城记》的悲剧意识 ...

  • 英语毕业论文选题英语开题报告
  •   英汉翻译方向   on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on treatment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

  • 西游记读后感200字
  • 西游记读后感 300字 誉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不仅拥有国内大量的读者,而且电视连续剧也深入人心.前几天,我又观看了电视剧版西游记. 电视剧<西游记 >记述了唐僧等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取经的路上,历经艰辛,跋山涉水,遇到了无数个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有的妖怪因为 ...

  • 哈姆雷特读后感
  • 哈姆雷特读后感 范文一: 翁的<哈姆雷特>是一部经典的代表作.这本书在表面情节上与历史的传说并没 有多大的区别,讲的还是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其中充满了血腥暴力和死亡.正如 剧中人霍拉旭所说:" 你们可以听到奸淫残杀,反常修理的行为,冥冥中的判决,意外 的屠戮,借手杀人的狡计 ...

  • 简爱读后感
  • 看<简·爱>许久,有时因人物的行为而纠结,有时因人物的风趣而开心,有时因人物的迷茫而急需答案,有时-- 此刻,我或许已经明白,我需要的不是一个结果,无论好与坏都已显得不那么重要. "结果无法预支,那么就充分享受过程的美丽吧!",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一句话,或许是我自己根据 ...

  • 读书笔记基本常识
  • 一.笔记方法 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

  • 加入文学社的申请书
  • 宙鸣 尊敬的文学社指导老师: 您好!我是初167班的语文课代表,叫胡宙鸣.今天,我怀着一份紧张而又激动的心情,向您倾诉一份久积心头的思绪. 还没有进入二中,我便时常从各种报纸.杂志上读到同学们的习作,从那时起,"龙洲文学社"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一个文学梦也悄然在我心 ...

  • 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
  • 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 公文文风四大弊病探析 公文文风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问题,而且是一定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在文章中的集中反映,是一定的世界观、思想路线在公文中的综合表现。 对于目前公文文风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将其概括为四大弊病: 第一弊病叫“摆长蛇阵”。如某地政府收到44份县处级机关的年终工作总结,最长 ...

  • 卡夫卡读后感
  •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故事,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整得来概括.一个外乡来的土地测量员竭力想取得认可,实施工作,却一直被阻挠,荒废着时间和精力,一切的努力都化为徒劳.故事来来回回就讲述着他是怎样想尽一切办法和手段想与城堡取得联系,却又一次又一次以失败告终,村子里的人是多么麻木又无聊,畏惧和崇拜着城堡里的一 ...

  • 金融企业抵债资产税收流失探析
  • 金融企业抵债资产税收流失探析近年来,金融企业抵押贷款的业务量不断增大,在清收不良资产时,以物抵债的情况非常普遍,处理以物抵债资产的涉税问题也较为复杂。由于企业对有关政策掌握不准或重视性不高,极易造成以物抵债环节税收流失严重,应引起各级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一、抵债资产税收流失的具体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