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分类)
【化学物质及分类篇】
谈到化学,首先就要从各式各样的化学物质开始认识。
然而物质多之又多,以我们有限的精力不可能一网打尽,在这个时候,合理的物质分类方式就能让我们将纷繁复杂的物质归类认识,以通性把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以下我们从两种角度来分类。
属单质及其形成的化合物,如CO2、H20、C60(足球烯),以及大多数的有机物。 特别提醒的是稀有气体(He 、Ne 等)并不是以原子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我们把它们称为单原子分子,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存在方式。原子晶体的每个原子之间有较强的共价键,而稀有气体的每个原子却是相对独立的。
分子晶体的特点是含有共价键,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这个作用力相对弱,因而往往溶沸点较低,物质形态多呈液态或气态。(氢键另当别论)
原子晶体包括Si 、C 、SiO2、SiC 等等,特点是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如果有条件的
话可以一直结合下去。
离子晶体含有离子键,特点是溶沸点高,一般可以达到几百甚至上千。这个特点在有机实验物质分离提纯常常用到。比如说,在分离乙醇和乙酸时,我们一般加入NaOH, 将乙酸转为乙酸盐,成为离子化合物,这个时候溶沸点大大提高,就可以通过蒸馏的方法将乙醇蒸出。
虽然两种物质沸点相差不算小(乙醇78.5℃乙酸117.9℃),但是乙酸易挥发,相比转化为盐类的方法就逊色多了。
其二,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化合物,纯净物进一步又可以分为单质、化合物,化合物进一步可以为分为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进一步可以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以下概念图可以比较好地概括。
注:下图的化合物除了分为酸碱盐氧化物,还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物和有机物,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由于空间有限,不能同时写出。
其中纯净物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的方法就是:对于纯净物来说,能够写出化学式。比较特殊的、容易被误认为是混合物的例子有:CuSO4·5H2O 、冰水混合物、HD (就是氢气)。
接下来讨论氧化物的分类。
对于酸性氧化物,我们的定义是:与水反应只生成酸,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同理。这个定义看似不起眼,却非常重要,可以
帮助你快速判断氧化物究竟是酸性氧化物还是不成盐氧化物。
以上定义中,如果氧化物不溶于水,比如二氧化硅,就通过它与碱的反应来判断。(事实上二氧化硅与碱的反应也是比较慢的,要放一段时间才会有比较明显的反应)
根据以上定义,一般来说,含氧酸都会有着对应的酸酐,其中除氧外的主要元素,比如说硫酸中的硫元素,与对应的酸酐化合价是相同的。
而在有机物中,找出酸酐的方法是:对于一元酸(或奇数元),我们可以将两分子酸脱水缩合,得到的产物就是酸酐(不知道怎么脱水的可以参照氨基酸),对于二元酸(或偶数元),直接在分子式中减去水即可。
对于碱性氧化物来说,所有的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却并非都是碱性氧化物,两个常见的例子:七氧化二锰、三氧化铬(ge 四声)。
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分类)
而不成盐氧化物除了包括不能与水反应的,如NO 、CO ,还包括和水反应后不只生成酸的,如NO2(生成NO )、Na2O2(生成O2)。对于生成O2的,可分为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等等。
上述氧化物加了前缀“过”“超”“臭”,那么它们是否还属于氧化物呢?根据广义氧化物的定义:氧化物是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我们认为它们还是氧化物的一种。
三大强酸:硫酸、硝酸、盐酸。
首先,我们来看看硫酸。
硫酸是一种难挥发的酸,这里有一个常考点,是不少同学容易钻牛角尖的地方。在两玻璃棒生烟的实验中,我们往往使用挥发性强的浓硝酸或浓盐酸来与浓氨水反应,而硫酸是不可行的。
有人认为硫酸是否易挥发并无大碍,只要浓氨水易挥发即可与硫酸接触并反应,不过你想想那样还能看见白烟吗?
硫酸是无色油状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
浓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的热是大家从初中开始就耳熟能详的知识点,你可以迅速反应过来:稀释浓硫酸,要向水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那么,类比思考,浓硫酸与其它溶液混溶呢?
答案同样是要将浓硫酸加入其他溶液中,不要因为把水换掉你也就醉了。 这个知识点其实运用到了高中化学的很多角落。
比如说,在乙酸乙酯的制作实验中,我们有三大原料:乙酸、乙醇、浓硫酸,那么我们添加的顺序是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考虑浓硫酸放热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我们要先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最后再加入乙酸。这个顺序看着总有些不大对,你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乙酸要最后加呢?
呵呵,那是因为易挥发的乙酸……很贵。
硫酸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酸,特殊在于不是每种酸都像硫酸那样存在着浓度的明显差别。除了稀硫酸、浓硫酸,还有发烟硫酸。
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主要就是酸性。当成为浓硫酸时(67%—98.3%),性质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浓硫酸大多数是以H2SO4分子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硫酸根几乎可以忽略了。这也就导致了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浓硫酸是不能拆开写的,并且还需要在后面标注(浓)。
浓硫酸同时具有脱水性和吸水性。有人认为吸水性引发的是物理变化,脱水性引发的是化学变化,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认识。
对于浓硫酸自身来说,吸水是浓硫酸和水形成硫酸水合物,属于化学变化。而对于吸水作用的对象来说,吸水性既有物理变化,如吸收空气中的水;也有化学变化,如吸收五水合硫酸铜中的结晶水。
(像红磷白磷的转化,金刚石石炭的转化,其实都是化学变化,而非物理变化,虽然化学式看起来没有变,但是结构却已经改变了)
而脱水性,一般都是化学变化。可以从有机物中脱水使之碳化(也有不碳化的),相信大家对课本蔗糖脱水后海绵状的炭印象十分深刻。
抛开强氧化性不谈,这一点导致了浓硫酸极强的腐蚀性,它因而成为了天朝第一毁容利器,化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在一些人的手里却不能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而是沦为了毁灭无数幸福家庭的毒药,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与之同样具有腐蚀性的酸是氢氟酸,腐蚀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予介绍。虽然身为弱酸,却能够穿透玻璃,腐蚀骨头,
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分类)
不可小看。
那么,当我们悲催地沾上了浓硫酸时,请第一时间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NaHCO3溶液(对于普通人来说应该是冲向医院吧)。不少人(包括我的初中化学老师)认为用大量水冲洗是极其不合理的,原因在于浓硫酸遇水放热。事实上,流动的水带走的热量,可以让浓硫酸放的热忽略不计。
回到实际生产应用,浓硫酸是很多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利用的性质,就是吸水性和脱水性。(具体是哪个,各种教辅介绍不一,争议比较大)。其中包括:
(注:二氧化硫实验室制法不小心写了加热,后来涂掉了,但看起来可能造成误解,在此解释,这个反应是
不需要加热的)
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比较特殊的10~12条。
虽然同样标注的是浓硫酸,浓度却是不一样的。相比起上述98%浓度的硫酸,这三条所使用的浓硫酸浓度只能有70%。
这三条都是难挥发酸制易挥发酸的典例,因此可以推出此处的浓硫酸除了起到吸水的作用,同时起到了酸性的作用。
这时我们就要回顾上面提到的知识点了:高浓度的浓硫酸基本是以H2SO4分子形式存在的,这也就导致了电离的H+很少很少,也就是说,酸性基本谈不上了。
所以,要想兼顾吸水性和酸性,我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浓度:70%
最后,要谈的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它能氧化的对象简直太多了:除了铂金外的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碳、硫)、低价非金属化合物(氢硫酸、氢碘酸、氢溴酸)、低价金属的氧化物(氧化亚铁)。
就连Al 、Fe 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也是浓硫酸强氧化性的体现(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加热条件下钝化失效。
这里的一个常考点是当浓硫酸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应将停止。所以实际上参与反应的硫酸的量是小于投料量的。
那么,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浓硫酸无疑是可以跟硫化氢反应的,那么稀硫酸呢?
看起来,似乎满足了价态的归中。其实不然,你们要时刻牢记,稀硫酸的氧化性仅仅体现在H+上,我们说其不具有强氧化性,哪怕是H2S 也是不可以的。
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溶解NO2呈黄色),特点是沸点低、易挥发,见光死,遇热死,因此保存
在棕色瓶中,置于阴暗低温处。
见光死(要用棕色玻璃瓶保存的)还有:氯水、溴水、硝酸银、溴化银(浅黄色)、氯化银(白色)、碘化银(黄色)……
(漂白粉、漂白液、漂粉精也是要避光存放的) 具体如下图,请忽略那几个√和×,那是写错了。 请记住稀浓硝酸与铜的反应方程式,尤其是38324的化学系数,在此不赘述。
盐酸易挥发,尤其是浓盐酸,所以在实验中出现了浓盐酸作为反应物的话,根据多年做题经验,基本上都是要除杂的。
浓盐酸会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这一实验现象的描述也常常会考到,不过,更多的是以盐酸的好伙伴——氢溴酸的形式考察。
氢溴酸、氢碘酸总会给人一种弱酸的印象,氢氟酸总会给人一种强酸的印象,事实上,根据元素周期律,氢氟酸只是弱酸,而氢碘酸和氢溴酸却是比盐酸更强的酸。
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分类)
从HF 、HCl 、HBr 到HI ,它们的稳定性也会逐渐减弱。 同一元素化合价越高,氧化性就越强吗?
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氯的含氧酸家族。包括四个成员:高氯酸(HCLO4)、氯酸(HCLO3)、亚氯酸(HCLO2)、次氯酸(HCLO),我相信很多人是会弄混这几个名字的。
其中高氯酸是酸性最强的无机含氧酸,酸性也是按着上述顺序递减的(高氯亚次) 而氧化性最强的却是亚氯酸,接下来是次氯酸、氯酸、高氯酸。
四大强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不进行具体介绍。
接下来讲述酸式盐、碱式盐、正盐。
酸式盐就是像碳酸氢钠这样的盐。由于酸式盐既存在酸的电离、又存在盐类的水解,这两种谁占了优势就决定了溶液的酸碱性。在此给出几种常见的酸式盐的酸碱性,考试常常是不会告诉你的,需要你自己记住。
碱性(水解大于电离):NaHCO3、Na2HPO4 酸性(电离大于水解):NaH2PO4、NaHSO3、NaHC2O4 完全电离:NaHSO4
碱式盐我们在高中只接触了碱式碳酸铜(孔雀石),Cu 被氧化的化学式可以背一下。它在高中化学工艺流程中,常常用于在含铜离子的溶液中调节PH ,提高碱性,这样就不会引入杂质了。
需要注意的是,孔雀石是不溶于水的。
对于悬浊液来说,要想与溶液分离,需要过滤;而对于乳浊液,要想与溶液分离,只需要静置分层即可。 胶体具有介稳性,原因在于胶体粒子带电,是相互排斥的。 它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
不少胶体有电泳现象,不过也不绝对,牛奶和豆浆虽然都是胶体,却是没有电泳现象的。
想要分离胶体和其他物质,就需要用到半透膜,将胶体置于渗析袋中,用流动的水冲洗,这样才能保证外界溶液始终低于渗析袋中溶液的浓度,促进物质分离。
破坏胶体,使之聚沉,有三种方法:加入相反电荷胶体、加入电解质、加热。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的吸附原理就是聚沉。
很多人都以为胶体粒子就是一个分子,其实不然。比如说,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很多个氢氧化铁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胶核,这个胶核是可以吸附Fe3+的,那么这些Fe3+从何而来?回顾氢氧化铁的制作过程,它是浓氯化铁加热而成的,所以说,这些Fe3+也就来自于FeCL3。
胶核吸附了Fe3+后,就形成了胶体粒子。这个时候它是带正电的。
Fe(OH)3胶体的制备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水解,然而水解生成的Fe(OH)3很少,不足以形成胶体,所以我们往往使用饱和的氯化铁溶液。
同时,为了提高转化率,我们采取加热的措施。
对于该胶体的制备,很多人会误认为直接加热浓氯化铁溶液即可,其实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我们一般向沸水中加入氯化铁溶液。
这时候你大概知道要怎么制备了,不过还存在一个问题,氯化铁溶液已经加进去了,要加热到什么时候呢?我怎么知道形成了胶体呢?
其实,课本已经给出了答案: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再停止加热。据说某年高考还是模拟考考到了,很多人都懵了。
所以说看课本也是一门学问,尤其到了高三备考后期,高考前一两个月,我们化学课除了讲卷子,就是自习,
自习是有任务的——就是看课本。
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分类)
那个时候该学的基本上都差不多了,该刷的题也不差那么几道了。该考多少分,高考也就那样的分了。 现在回想高考前几个月是我最悠闲的时候,高考前心情总有些小激动,而看基础知识能平抚内心的狂躁——说不定今天发现一个知识漏洞,明天就考了呢?而刷题更多地是在保持一种手感,至于高考会考这题吗?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看课本回归基础做最后的归纳,就成了我们当时全班都在做的事情,这时候不再是学习式的阅读,而是精读了,细化到每一个注释,到每一个配图,总有你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说这个可能早了点,不过大家提前了解一下也好。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一般来说,判断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的,一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是看是否有旧键断裂和新建生成。
注意了,是“和”不是“或”。就像NaCl 溶于水,只有旧键的断裂,属于物理变化,只有两者兼有才能称之为化学变化。
几个易混点:核变属于物理变化(补充一下,核变地位比较尴尬,化学变化是绝不可能的,但是物理界现在也没有承认它是物理变化。所以现在还有另外一个观点,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金属导电属于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属于化学变化,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如果你学过物理原子部分就知道这是原子跃迁发光的现象),风化属于化学变化(什么是风化?就是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同素异形体的转化(这个上面已经举了几个例子,你还记得吗?)
附带:高三时做的归纳
解释一下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虽然说玻璃是硅酸盐制品,但是由于制作时加入了过量的二氧化硅,所以最终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了。
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分类)
【化学物质及分类篇】
谈到化学,首先就要从各式各样的化学物质开始认识。
然而物质多之又多,以我们有限的精力不可能一网打尽,在这个时候,合理的物质分类方式就能让我们将纷繁复杂的物质归类认识,以通性把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以下我们从两种角度来分类。
属单质及其形成的化合物,如CO2、H20、C60(足球烯),以及大多数的有机物。 特别提醒的是稀有气体(He 、Ne 等)并不是以原子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我们把它们称为单原子分子,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存在方式。原子晶体的每个原子之间有较强的共价键,而稀有气体的每个原子却是相对独立的。
分子晶体的特点是含有共价键,之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这个作用力相对弱,因而往往溶沸点较低,物质形态多呈液态或气态。(氢键另当别论)
原子晶体包括Si 、C 、SiO2、SiC 等等,特点是原子以共价键结合,如果有条件的
话可以一直结合下去。
离子晶体含有离子键,特点是溶沸点高,一般可以达到几百甚至上千。这个特点在有机实验物质分离提纯常常用到。比如说,在分离乙醇和乙酸时,我们一般加入NaOH, 将乙酸转为乙酸盐,成为离子化合物,这个时候溶沸点大大提高,就可以通过蒸馏的方法将乙醇蒸出。
虽然两种物质沸点相差不算小(乙醇78.5℃乙酸117.9℃),但是乙酸易挥发,相比转化为盐类的方法就逊色多了。
其二,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纯净物和化合物,纯净物进一步又可以分为单质、化合物,化合物进一步可以为分为氧化物、酸、碱、盐;混合物进一步可以分为溶液、胶体、浊液……以下概念图可以比较好地概括。
注:下图的化合物除了分为酸碱盐氧化物,还可以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无机物和有机物,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由于空间有限,不能同时写出。
其中纯净物一个比较简单的判断的方法就是:对于纯净物来说,能够写出化学式。比较特殊的、容易被误认为是混合物的例子有:CuSO4·5H2O 、冰水混合物、HD (就是氢气)。
接下来讨论氧化物的分类。
对于酸性氧化物,我们的定义是:与水反应只生成酸,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碱性氧化物同理。这个定义看似不起眼,却非常重要,可以
帮助你快速判断氧化物究竟是酸性氧化物还是不成盐氧化物。
以上定义中,如果氧化物不溶于水,比如二氧化硅,就通过它与碱的反应来判断。(事实上二氧化硅与碱的反应也是比较慢的,要放一段时间才会有比较明显的反应)
根据以上定义,一般来说,含氧酸都会有着对应的酸酐,其中除氧外的主要元素,比如说硫酸中的硫元素,与对应的酸酐化合价是相同的。
而在有机物中,找出酸酐的方法是:对于一元酸(或奇数元),我们可以将两分子酸脱水缩合,得到的产物就是酸酐(不知道怎么脱水的可以参照氨基酸),对于二元酸(或偶数元),直接在分子式中减去水即可。
对于碱性氧化物来说,所有的碱性氧化物都是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却并非都是碱性氧化物,两个常见的例子:七氧化二锰、三氧化铬(ge 四声)。
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分类)
而不成盐氧化物除了包括不能与水反应的,如NO 、CO ,还包括和水反应后不只生成酸的,如NO2(生成NO )、Na2O2(生成O2)。对于生成O2的,可分为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等等。
上述氧化物加了前缀“过”“超”“臭”,那么它们是否还属于氧化物呢?根据广义氧化物的定义:氧化物是氧元素与另外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我们认为它们还是氧化物的一种。
三大强酸:硫酸、硝酸、盐酸。
首先,我们来看看硫酸。
硫酸是一种难挥发的酸,这里有一个常考点,是不少同学容易钻牛角尖的地方。在两玻璃棒生烟的实验中,我们往往使用挥发性强的浓硝酸或浓盐酸来与浓氨水反应,而硫酸是不可行的。
有人认为硫酸是否易挥发并无大碍,只要浓氨水易挥发即可与硫酸接触并反应,不过你想想那样还能看见白烟吗?
硫酸是无色油状的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
浓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的热是大家从初中开始就耳熟能详的知识点,你可以迅速反应过来:稀释浓硫酸,要向水中缓慢加入浓硫酸,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那么,类比思考,浓硫酸与其它溶液混溶呢?
答案同样是要将浓硫酸加入其他溶液中,不要因为把水换掉你也就醉了。 这个知识点其实运用到了高中化学的很多角落。
比如说,在乙酸乙酯的制作实验中,我们有三大原料:乙酸、乙醇、浓硫酸,那么我们添加的顺序是什么呢?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考虑浓硫酸放热的问题了。
一般来说,我们要先向乙醇中缓慢加入浓硫酸,最后再加入乙酸。这个顺序看着总有些不大对,你可能会质疑为什么乙酸要最后加呢?
呵呵,那是因为易挥发的乙酸……很贵。
硫酸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酸,特殊在于不是每种酸都像硫酸那样存在着浓度的明显差别。除了稀硫酸、浓硫酸,还有发烟硫酸。
稀硫酸的化学性质主要就是酸性。当成为浓硫酸时(67%—98.3%),性质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浓硫酸大多数是以H2SO4分子形式存在的,也就是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硫酸根几乎可以忽略了。这也就导致了在写离子方程式时,浓硫酸是不能拆开写的,并且还需要在后面标注(浓)。
浓硫酸同时具有脱水性和吸水性。有人认为吸水性引发的是物理变化,脱水性引发的是化学变化,其实这是不全面的认识。
对于浓硫酸自身来说,吸水是浓硫酸和水形成硫酸水合物,属于化学变化。而对于吸水作用的对象来说,吸水性既有物理变化,如吸收空气中的水;也有化学变化,如吸收五水合硫酸铜中的结晶水。
(像红磷白磷的转化,金刚石石炭的转化,其实都是化学变化,而非物理变化,虽然化学式看起来没有变,但是结构却已经改变了)
而脱水性,一般都是化学变化。可以从有机物中脱水使之碳化(也有不碳化的),相信大家对课本蔗糖脱水后海绵状的炭印象十分深刻。
抛开强氧化性不谈,这一点导致了浓硫酸极强的腐蚀性,它因而成为了天朝第一毁容利器,化学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在一些人的手里却不能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而是沦为了毁灭无数幸福家庭的毒药,不得不说我们的教育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与之同样具有腐蚀性的酸是氢氟酸,腐蚀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予介绍。虽然身为弱酸,却能够穿透玻璃,腐蚀骨头,
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分类)
不可小看。
那么,当我们悲催地沾上了浓硫酸时,请第一时间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NaHCO3溶液(对于普通人来说应该是冲向医院吧)。不少人(包括我的初中化学老师)认为用大量水冲洗是极其不合理的,原因在于浓硫酸遇水放热。事实上,流动的水带走的热量,可以让浓硫酸放的热忽略不计。
回到实际生产应用,浓硫酸是很多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利用的性质,就是吸水性和脱水性。(具体是哪个,各种教辅介绍不一,争议比较大)。其中包括:
(注:二氧化硫实验室制法不小心写了加热,后来涂掉了,但看起来可能造成误解,在此解释,这个反应是
不需要加热的)
现在我们把目光投向比较特殊的10~12条。
虽然同样标注的是浓硫酸,浓度却是不一样的。相比起上述98%浓度的硫酸,这三条所使用的浓硫酸浓度只能有70%。
这三条都是难挥发酸制易挥发酸的典例,因此可以推出此处的浓硫酸除了起到吸水的作用,同时起到了酸性的作用。
这时我们就要回顾上面提到的知识点了:高浓度的浓硫酸基本是以H2SO4分子形式存在的,这也就导致了电离的H+很少很少,也就是说,酸性基本谈不上了。
所以,要想兼顾吸水性和酸性,我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浓度:70%
最后,要谈的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它能氧化的对象简直太多了:除了铂金外的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碳、硫)、低价非金属化合物(氢硫酸、氢碘酸、氢溴酸)、低价金属的氧化物(氧化亚铁)。
就连Al 、Fe 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中的钝化,也是浓硫酸强氧化性的体现(发生了化学反应),在加热条件下钝化失效。
这里的一个常考点是当浓硫酸浓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反应将停止。所以实际上参与反应的硫酸的量是小于投料量的。
那么,在这里我们提出一个问题:浓硫酸无疑是可以跟硫化氢反应的,那么稀硫酸呢?
看起来,似乎满足了价态的归中。其实不然,你们要时刻牢记,稀硫酸的氧化性仅仅体现在H+上,我们说其不具有强氧化性,哪怕是H2S 也是不可以的。
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溶解NO2呈黄色),特点是沸点低、易挥发,见光死,遇热死,因此保存
在棕色瓶中,置于阴暗低温处。
见光死(要用棕色玻璃瓶保存的)还有:氯水、溴水、硝酸银、溴化银(浅黄色)、氯化银(白色)、碘化银(黄色)……
(漂白粉、漂白液、漂粉精也是要避光存放的) 具体如下图,请忽略那几个√和×,那是写错了。 请记住稀浓硝酸与铜的反应方程式,尤其是38324的化学系数,在此不赘述。
盐酸易挥发,尤其是浓盐酸,所以在实验中出现了浓盐酸作为反应物的话,根据多年做题经验,基本上都是要除杂的。
浓盐酸会在空气中形成白雾,这一实验现象的描述也常常会考到,不过,更多的是以盐酸的好伙伴——氢溴酸的形式考察。
氢溴酸、氢碘酸总会给人一种弱酸的印象,氢氟酸总会给人一种强酸的印象,事实上,根据元素周期律,氢氟酸只是弱酸,而氢碘酸和氢溴酸却是比盐酸更强的酸。
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分类)
从HF 、HCl 、HBr 到HI ,它们的稳定性也会逐渐减弱。 同一元素化合价越高,氧化性就越强吗?
答案是否定的。一个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氯的含氧酸家族。包括四个成员:高氯酸(HCLO4)、氯酸(HCLO3)、亚氯酸(HCLO2)、次氯酸(HCLO),我相信很多人是会弄混这几个名字的。
其中高氯酸是酸性最强的无机含氧酸,酸性也是按着上述顺序递减的(高氯亚次) 而氧化性最强的却是亚氯酸,接下来是次氯酸、氯酸、高氯酸。
四大强碱: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不进行具体介绍。
接下来讲述酸式盐、碱式盐、正盐。
酸式盐就是像碳酸氢钠这样的盐。由于酸式盐既存在酸的电离、又存在盐类的水解,这两种谁占了优势就决定了溶液的酸碱性。在此给出几种常见的酸式盐的酸碱性,考试常常是不会告诉你的,需要你自己记住。
碱性(水解大于电离):NaHCO3、Na2HPO4 酸性(电离大于水解):NaH2PO4、NaHSO3、NaHC2O4 完全电离:NaHSO4
碱式盐我们在高中只接触了碱式碳酸铜(孔雀石),Cu 被氧化的化学式可以背一下。它在高中化学工艺流程中,常常用于在含铜离子的溶液中调节PH ,提高碱性,这样就不会引入杂质了。
需要注意的是,孔雀石是不溶于水的。
对于悬浊液来说,要想与溶液分离,需要过滤;而对于乳浊液,要想与溶液分离,只需要静置分层即可。 胶体具有介稳性,原因在于胶体粒子带电,是相互排斥的。 它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
不少胶体有电泳现象,不过也不绝对,牛奶和豆浆虽然都是胶体,却是没有电泳现象的。
想要分离胶体和其他物质,就需要用到半透膜,将胶体置于渗析袋中,用流动的水冲洗,这样才能保证外界溶液始终低于渗析袋中溶液的浓度,促进物质分离。
破坏胶体,使之聚沉,有三种方法:加入相反电荷胶体、加入电解质、加热。明矾(十二水合硫酸铝钾)的吸附原理就是聚沉。
很多人都以为胶体粒子就是一个分子,其实不然。比如说,在氢氧化铁胶体中,很多个氢氧化铁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胶核,这个胶核是可以吸附Fe3+的,那么这些Fe3+从何而来?回顾氢氧化铁的制作过程,它是浓氯化铁加热而成的,所以说,这些Fe3+也就来自于FeCL3。
胶核吸附了Fe3+后,就形成了胶体粒子。这个时候它是带正电的。
Fe(OH)3胶体的制备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氯化铁溶液在常温下发生水解,然而水解生成的Fe(OH)3很少,不足以形成胶体,所以我们往往使用饱和的氯化铁溶液。
同时,为了提高转化率,我们采取加热的措施。
对于该胶体的制备,很多人会误认为直接加热浓氯化铁溶液即可,其实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我们一般向沸水中加入氯化铁溶液。
这时候你大概知道要怎么制备了,不过还存在一个问题,氯化铁溶液已经加进去了,要加热到什么时候呢?我怎么知道形成了胶体呢?
其实,课本已经给出了答案:继续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再停止加热。据说某年高考还是模拟考考到了,很多人都懵了。
所以说看课本也是一门学问,尤其到了高三备考后期,高考前一两个月,我们化学课除了讲卷子,就是自习,
自习是有任务的——就是看课本。
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分类)
那个时候该学的基本上都差不多了,该刷的题也不差那么几道了。该考多少分,高考也就那样的分了。 现在回想高考前几个月是我最悠闲的时候,高考前心情总有些小激动,而看基础知识能平抚内心的狂躁——说不定今天发现一个知识漏洞,明天就考了呢?而刷题更多地是在保持一种手感,至于高考会考这题吗?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看课本回归基础做最后的归纳,就成了我们当时全班都在做的事情,这时候不再是学习式的阅读,而是精读了,细化到每一个注释,到每一个配图,总有你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说这个可能早了点,不过大家提前了解一下也好。
区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一般来说,判断的标准有两个,分别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的,一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二是看是否有旧键断裂和新建生成。
注意了,是“和”不是“或”。就像NaCl 溶于水,只有旧键的断裂,属于物理变化,只有两者兼有才能称之为化学变化。
几个易混点:核变属于物理变化(补充一下,核变地位比较尴尬,化学变化是绝不可能的,但是物理界现在也没有承认它是物理变化。所以现在还有另外一个观点,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金属导电属于物理变化,电解质溶液导电属于化学变化,焰色反应属于物理变化(如果你学过物理原子部分就知道这是原子跃迁发光的现象),风化属于化学变化(什么是风化?就是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同素异形体的转化(这个上面已经举了几个例子,你还记得吗?)
附带:高三时做的归纳
解释一下玻璃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虽然说玻璃是硅酸盐制品,但是由于制作时加入了过量的二氧化硅,所以最终的主要成分就是二氧化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