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在童年 读书笔记

《人生设计在童年》

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2011年3月

目 录

一 人生设计在童年

二 目标与奋斗——从理想到必然

三 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

四 “超前”是成功的基础

五 家长该当什么样的角色

六 走向社会,不做“井底乌龟”

七 研究型学习

八 疲于奔命的高中

九 追逐梦想 演绎人生

十 尾声

写在前面的话:

有着孩子的父母和教师双重的身份,我在课堂之外,非常热切地关注着有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的书籍,不间断地阅读过《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小巫)、《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跃儿)、《爱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孙瑞雪)等幼教方面的书籍,《玫瑰与教育》、《优秀小学教书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窦桂梅)、《名家谈语文学习》(王丽编)、《教育阅读的爱与怕》(闫学)、《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等语文学习方面的书籍,还有《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放下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丽)、《培养精英》、《北大批判》(薛涌)等有关中西方教育比较方面的书。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校正着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作为语文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真可谓受益匪浅。愈读书愈发现自己的浅薄无知,愈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最近,我从朋友那里借到一本很不错的书——《人生设计在童年》,作者是旅居美国的高燕定。他1986年旅美,在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任研究仪器专家至今,为独立升学顾问。热衷教育研究和考察,深入了解美国教育。20年来,以独特的视角潜心探究美国教育文化,融合中西方教育思维之优势,形成自己对精英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独到见解。他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实践,培养了自己的女儿高倩,结合自己20多年来对美国教育与研究的深入研究。提出从小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引导孩子进行人生设计的理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给素质教育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的目的不是高分数、好大学,而是为了让孩子顺畅的走过未来现实的人生道

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设计,也是提前思考,肯定能更有方向、目标、方法和措施,少走弯路。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详实的资料,讲述一个普通女孩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的故事,辅以其他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在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通过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作者诠释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作者女儿笔下儿时生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疲于奔命的高中时代和充满智慧的社会活动,多姿多彩的作文和逻辑清晰的法庭辩论,以及自我奋斗、追逐梦想、演绎人生的自我表白,与作者的论述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身为母亲和教师,深深为作者的智慧和洞见折服!有时候,孩子最大的不同和差别,恐怕还在于家庭和父母吧!不同的家庭和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不同的起点和品质,对孩子来说恐怕是最深刻的“不公平”吧!由于特殊的环境和国情,高燕定在书中提及的许多做法,在我们中国目前是没有可操作性的。但是,我想,一本好书,对于我们的最大启迪,恐怕还不是行动层面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而是精神理念上的拓展和提升吧!

摘录了以下一些精彩睿智的片段,附上个人一些简短的感悟或者思考的火花,作为对这一次阅读的一个记录!

摘抄:宋体;

1、 近年来,甚为流行的“素质教育”,由于没有明确的内涵,让没有主心骨的家长们,把弹琴、唱歌、武术书法等,统统当做“素质教育”的内容。他们唯独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最终要走向社会,他们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待人接物、与人周旋的本领,对知识与职业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以及为社会服务和谋生的技能,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有效、现实的职业规划以及付诸实现的能力等,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这些意识的建立,必须在童年、少年时代开始,能力、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只要经历长期的锻炼,才会渐趋成熟、老练和完美。

感悟:楷体

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一个比较热门的提法。然而,究竟什么是“素质”,什么又是“素质教育”,可谓见仁见智。高燕定在序言中开宗明义,提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莫过于从童年时代起,就着眼于培养孩子“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待人接物、与人周旋的本领,对知识与职业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以及为社会服务和谋生的技能,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有效、现实的职业规划以及付诸实现的能力等”,指出这才是孩子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明朗而实用!这与作者

所处的环境有关,是他多年观察、思考并且实践教育的最重要的心得!无论如何,对我们最起码的启迪就是:为人父母为人师者,在教育之先,恐怕应该好好思考:孩子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我们通过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带着怎样的素质走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就像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一样,这样最初的追问和思考最起码会给我们的教育定下基调:为了孩子长远的发展还是眼前的分数!

2、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家长、教育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吧孩子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发展知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人们,尤其是家长,应该科学、理性地引导孩子思考未来、树立理想、练好本领、迎接挑战。

“人生理想”和“职业发展”在我以前幼稚的概念里,前者更多的关乎精神层面,是精神追求,后者更多的关于生存,属于物质追求的范畴!然而,在作者的理念中,这两者并行不悖,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是有关人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并且,应该得到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关注!可是,教育之于中国,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甚至粗糙落后之处;教育之于家庭和父母,依然在不高的水平上低层次重复,盲点甚至鄙陋随处可见!孩子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更激烈的竞争之前,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父母,我们,要走的路太多太多!我们在路上,在起点上,要意识清醒,自我加压,负重前行!教育之路,注定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之路,还是所有人的成长之路!

3、有人认为,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是不人性化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但是他们也许没有想到,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不思考、不作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中难免屡屡落败,是更不人性化的。孩子处于那样低落的状态,还怎么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一段论述,在我,是振聋发聩的!以前,在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中》,看到诸如不要把自己的情绪、意念、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之类的解读时,我觉得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很有道理,甚至在不知不觉地实践和影响着身边的朋友!可是,作者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家长之于孩子,有时候就是高度!曾有名言说: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在这里,我想到,对于孩子,父母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成为高度!可以是以身作则的行为示范,可以是志存高远的精神引导,可以是求实严谨的态度启迪,可以是坚韧昂扬的性格培养……父母的高度也许很高远,是孜孜不倦的思考和学习之后百转千回的深刻;父母的高度也许很生活,是细水长流的影响和无声无息的示范之中的平凡。无论如何,父母、家庭可以是最初和最后的阵地,从这里,孩子获得最初和最后的远航的力量!为人父母者,任重而道远!

4、 目前,很多中国学生没有理想,不知道今后做什么。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缺少职业发展教育,没有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对他们理性、科学、“超前”地进行长远的职业指导。这一点,与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所规范的,从6岁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职业发展指导相比,有巨大的差距。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发布了这个指导方针,规范了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从6岁开始,就要培养孩

子的职业意识,接受职业发展的指导,进行与就业有关的12种、六七十项的能力训练,学会“自我认识”,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实施“职业计划”, 让他们对职业发展的这三大环节有相当的认识。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曾经激烈地抨击过“拿来主义”的思想,可是,看到上面这一段,我还是很庆幸,可以用“拿来主义”的思想启迪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比如这里提及的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国的教育部和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果都来关注学生职业发展的问题,从小设计,从小引导和关注,对于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和提高我国高端人才的素质,恐怕不无裨益!

5、 在中国,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拿学位,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更没有职业规划,甚至包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也没有足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学生没有职业意识,没有足够的技能和专业化的态度,大学毕业时也没有很强的、立即独立工作的能力,可能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并不是学生们的错,错在整个社会没有一个规范的、科学的职业指导教育,以致学生们没有意识到,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刻意地去练就令人信服的、为职业市场追捧与渴求的,能够立即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技能。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成熟必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期的有目标的磨炼和准备,才能使他们成为某一行、某一业的“最好”。只要成为“最好”,就一定会被社会追逐、渴求,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就将成为必然。 可惜,大学四年的时间太短,四年的职业预备期显然不足以达到这个目标。四年时间可以把几百万学生训练成大致相同的、没有明显特色的“螺丝钉”。要想脱颖而出,只有依靠自己长期的观察、思考、研究与额外的发展和努力。

曾经和在南京理工大学和财经大学毕业的弟弟弟媳讨论过大学培养人才的问题,结合薛涌在《北大批判》中提及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我更认识到这段话的一针见血!大学教育,更多的时候,像是一个人才的加工流水线,更多的是在生产一模一样、没有个性的产品,以至于在高端就业市场,中国的人才奇缺,低端就业市场,中国人才饱和,这跟大学的培养体系,恐怕不无关系!我没有就读过本科大学,对此没有更多的切身体验,因此不便多言;但是,身在其中者以及比较过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学者们的论述,还是让我对此充满了忧虑——我们的孩子,千辛万苦要过的独木桥,要挤进的大学,究竟是培养人才的天堂还是造成庸才的地狱!我坚信中国教育和高等教育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走去,在此之前,我想,要让孩子尽早睁开观察的眼,尽早觉醒感受的心,尽早开动思考的脑,尽早运用努力的手!不要让她迷信:刻苦学习的那一端,便是繁花似锦的天堂!那样的谎言,不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都是虚幻和不负责任的!

6、中国人民是勤劳的,然而,新世纪的全球化竞争并不仅仅是体力、智力的竞争,更是观念的竞争。中国学生未必天生比外国人聪明,外国学生也不一定比中国学生更有智慧。为什么能够刻苦学习,并且长久以来一直为功课所累的中国学生,不但没有成为世

界上最优秀的、最具开创性的一族,相反的,甚至成为令人担忧的一代呢?问题和责任都不在他们。

实际上,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长辈,他们的父母、老师、教育者和全社会,正在津津乐道地用陈旧的观念和思维,把他们束缚在教科书里,让他们十数年如一日地为考试而“操练”,使他们视野局限,思维拘束,能力有限。这是因为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没有把可能影响一生的人生规划和自我塑造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竞争是观念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更新观念。在对专业人才和技能的要求不断细化和提高的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只有具备“超前”的职业指导思想,才有可能使个人的愿望获得最大的满足,使就业率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使社会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才是对公民负责, 对社会负责。

在全球化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我们农村的孩子不仅仅要和软件硬件都好得太多的城里孩子竞争,还要和经济政治都很强大的西方的孩子竞争,更有甚者,要和诸如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这样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儿童”竞争!我们的劣势不言而喻!这就对我们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念,我们具有怎样的观念,决定着我们的孩子可以走多远!那份沉甸甸,越去深入了解,就越觉得自己的优柔寡断和如履薄冰!个中滋味,清醒者如我恐怕更痛苦吧!

7、 在一个日趋完善和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

早期的人生设计,应该是家长引导、孩子主导、教师和社会共同协作的课题。只有孩子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思考、研究和自我提高,在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变化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经过反复的筛选和淘汰之后,才能提炼出他们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只有发自内心的理想之火在他们心中燃烧起来,成为他们如痴如醉的自我追求,才会成为巨大的内动力,推动他们去自我奋斗,获得成功。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大学申请、专业选择,个人素质以及各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人生目标,职业规划、就业环境等因素,都在这个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个需要科学地设计和规划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掌握在家长、教育者、社会和孩子们自己的手中。是否科学合理地规划,决定了孩子们的人生路线是平平坦坦,顺利地实现理想,还是曲曲折折,甚至永远无法达到目标。

有了科学的人生设计,依靠从小就开始的长期努力,就能达到“最好”,就能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成功,在这个基础上,机遇的眷顾将会使人生更加辉煌。人生规划确实改变了人生,创造了许多奇迹,使很多平常的孩子,最终走向令他们的父母永以为傲的成功。

(自序《设计人生 开创未来》)

这一段总结是自序部分比较平稳的话,是内容的概括,更是论述展开的导言!读到

这一段时,我不禁有趣地联想,当年,作者刚刚接女儿高倩到美国时,展望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他有没有像这里清醒明晰描述的那样沉着呢?美国街头熙熙攘攘的人车川流不息,那位年轻爸爸的心里,恐怕也是莽莽然未知的惶恐吧!那样地牵着孩子稚嫩的小手,一路走到今天,又怎么是一本薄薄的书所能概括总结得完的呢?人生啊,总在展开后又消失在时间的洪荒里!

8、 我认为,在孩子的童年阶段,引导孩子设立一个或几个人生目标是很重要的。虽然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成长旅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而改变轨道,但是,在人生的最初十几年里,有一个目标比没有任何目标要好得多。从小就有一个粗略的人生规划,比迷迷茫茫地混到高中毕业,甚至更晚时,才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的人生,仓促地培养自己的就业技能要有利得多。 从小树立了人生目标,家长和孩子可以及时找出现实与这个目标间的差距,调整学习方向,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家长的干预和引导是很重要的!可是更现实的问题在于,我们具不具备那样的能力,具备多少那样的能力!有没有局促和紧张感!有没有学习思考和行动的动力与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我喜欢这个全民关注教育的形势!不管走在怎样的路上,行走起来总比静止不动更进一步,以此为前提,我们才有可能往更好的路上走去!全社会的关注和实践,注定会导致教育理念和水平的水涨船高!那样,对于我们所有的孩子长远的发展,会是一个好的开头!

9、今天的中国,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朝着与世界接轨的方向发展。可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指导,无形中将整个民族的幼稚年龄往后推了好几年,甚至还视其为自然、正常,以为没有理想的自我发展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这种没有人生目标的教育正大行其道。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如果孩子的父母、师长和专家们从小就和孩子们一起,根据各人的特点,根据现代化的信息,探寻科学的职业发展路线,合理地规划未来、设计人生,让他们愉快地沿着精心设计的人生道路去奋斗,何以会出现那样的不幸,甚至可能是终生的失意和痛苦? 参照世界先进的教育目标,结合社会环境和资源,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设计人生,是负责、明智的家长应该作出的抉择。

“参照世界先进的教育目标,结合社会环境和资源,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设计人生,是负责、明智的家长应该作出的抉择”。不错的,可是问题是我们对世界先进的教育目标了解多少,我们的环境和资源在多大程度上是均衡的,我们的脑力和智慧,能伴随孩子们走多远!在这一点上,我始终褒有危机感和使命感!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远远不够,还不行,还不好!有强烈的学习动力!也许,我的成长中,就有这样的缺失感吧!

10、掌握财富和地位的美国上层阶级是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头脑清醒的不满足于现状的中产阶级上层也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他们不但没有满足感,相反的,却充满危机感。他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培养孩子从小拥有成

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某种角度上,这一段话撕开了一个小口,让我们窥见了美国建国仅仅两百多年来,至今强大的天机之一!教育,特别是精英的教育,高端人才的培养,美国的上层阶层何曾放手!相对于我们中国“富不过三代”的谶语,美国许多财阀和精英阶层对教育的关注和热衷恐怕会给我们某种程度的启示。

11、如果你现在只能写1个句子的文章,今后肯定要去坐牢!写2个句子组成的文章,今后高中毕不了业;写3个句子,高中可以毕业;写4个句子,可以考上大学;写5个句子,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写6个句子,可以考上哈佛;写7个句子的文章,可以拿奖学金上哈佛。你现在必须学会写7 个句子组成的文章!

这是美国硅谷最好的工程师之一的一位父亲教育孩子的话。功利,明白,而又实实在在!教育之于人生,之于未来,实在是最大的症结和福音!那样的头脑精英,尚且有如此迫在眉睫的紧张感,更何况我们这些农村的父母!我们的路,比之于他们,注定布满荆棘、坎坷和碎石!

12、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占人口总数5%的人掌握着全国约59%的财富。美国作为一个商业社会,以金钱论英雄是很自然的。依靠个人奋斗,以智慧致富的人被社会大众尊崇,被看作成功者,是英雄。这一小部分的“成功者”保持着很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孩子从小拥有作为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百分之五和百分之五十九,这两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所包含的东西,细想起来,恐怕会有许多有益的东西!教育所指向的人生,也许不仅是有权有钱的无比光鲜;但是因人而异的成功所具备的素质,却是实实在在在教育中得来!也许,注定我们的孩子永远不会成为那幸运的百分之五,但是,穷尽我们所有的力量,我们也应该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我不由得想起对一位年轻的少女作家的访谈,她说:我的妈妈竭尽全力,要把我托出她的生活,要我远离她的世界,走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我想,我能够理解那位母亲。我们所要做的,不就是竭尽全力,把孩子托出我们的世界这个落后狭小的天地吗?我不会像女娲那样化炼五彩石去补天,但是,我也会竭尽所能,帮孩子走得更远更高!这是每一个父母自私又贴切的心理吧!

13、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妨引导他们设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促进孩子具有广泛的爱好和知识面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对某些特定专业的关注和兴趣,让他们从小与未来的职业目标“青梅竹马”地培养一段感情。

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所操的心,即使不是世界之最,也是世界领先。遗憾的是,与家长巨大的教育付出形成显著反差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十几年的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几乎从来没有认真地以科学的思维和他们讨论过人生理想、专业选择与职业目标——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 很多中国家庭齐心协力,奋斗十几年,最后的目标是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至于之后做什么,怎么发展,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

上大学学什么?上大学为了什么?学完以后又要干什么?这些都是使绝大多数孩

子和家长非常迷茫的问题。不少学生从小到大都不知道,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在从小没有理想,没有个人爱好,没有人生职业目标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很多学生处于“学习无意识”和“学习无目的”的状态。这种学生,仅仅跟着学校和老师的进度走,学习不主动,容易满足,没有兴趣,更没有自己的目标,总有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感觉。他们对人生怎会不迷茫?他们怎会不厌学?怎会不迷恋虚幻的网络?最终又怎能被社会接受? 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孩子都不知道终极目标是什么。这种普遍存在的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志向的教育是多么可悲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教育危机,也将是社会危机,是巨大的社会隐患!

作者说的比较明晰!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就是“这种普遍存在的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志向的教育是多么可悲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教育危机,也将是社会危机,是巨大的社会隐患”!就说我们现行的乡村教育吧!什么是好的教育?从长远来看?还没那个闲工夫呢!分数漂亮,就是终极的目标!至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什么学生的长远发展,什么自尊心、兴趣、特长、特点、什么性格人品,统统不在家庭学校的关注之列!你能够取得漂亮的分数,就是好学生,你能教学生考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 从上到下,大势所趋!分数不是不重要,可是难道没有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应该关注分数,可是我们难道不该关注获得分数的途径中,是否以损伤兴趣、挫伤自尊、拔苗助长、舍本逐末为代价去获取!可是,又有多少人去关注,去思考,三思而后行呢?教师也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半成品,教育没有教会每一个教师思考的能力和自省的习惯!所以,我常常凄惶地感到:到处是看似忙忙碌碌然而无所作为的教师和教育!

14、美国 《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从6岁开始,就要培养职业意识!接受职业发展指导,学会并开始职业规划,让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12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这几十项似曾相识的能力和“指标”,不仅包括而且远远超出了中国教育界广泛讨论的“素质教育”的范畴,堪称加强版的综合素质教育。

15、从《指导方针》的小学生职业指导规范部分( 见附录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期望经过职业指导的学生具备的“素质”有:知道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具有与他人交往的技巧,有对成长与改变的重要性的意识,有由于教育成果而获益的意识,有对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的意识,具有理解和使用职业信息的技能的意识,有对个人责任和良好工作习惯的重要性的意识,有对工作与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的意识,理解职业决策是如何作出的,有对人生中不同角色之间相互关系的意识,对不同的职业和男女之间角色变换的意识,等等。当然,很重要的是,要有职业规划的意识。这简直就是一个加强版的“素质教育”规范。

看来“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中国也不是“素质教育”的原创,关于“素质教育”的热烈的讨论,也远不是始自今日!至少在美国,那样加强版的“素质教

育”的规范,在我们至今还是个缺失和盲点!比较之下,要追赶,也要反思!

16、优秀专业人才的专业兴趣和爱好、知识结构,以及高素质和能力,都不是在大学的短短几年里可以培养起来的。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多年耐心细致的栽培才能获得;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对它们的分析、认识,反复筛选、淘汰而提炼出来的职业定向,都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17、早期的人生设计、职业规划并不是专横独断地把家长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家长、学生、教育者和整个社会应该一起合作的共同课题。以父母和孩子相结合为主,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学生一起,进行学生的知识教育,协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让孩子、家长和教师一起探讨知识与职业、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共同制定人生规划;家长、教育者和全社会一起,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备的资源,解决职业规划问题。

18、现在的学生,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是对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他们不再有到工作单位才进行岗前培训的从容,不得不“早熟”,不得不提前熟悉要面对的职业。他们曾经是为上大学而奋斗的“考试机器”,现在,又无可奈何地成为同样很不浪漫的“就业机器”。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加强自我认识,分析自己的强弱项,考虑适合自己的职业,进而对比要求,发扬优点,找出差距,不断“充电”,就能够逐渐向职业目标接近,成为适应职场的佼佼者。

作者把早期的人生设计提高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真是真知灼见!设想,若不是集国家和全社会之力,早期设计、职业规划这些问题又怎会自上而下有条不紊地得到施行!具体到家庭和个人,又怎会有更有利于发展的好的环境!中国这方面的落后,不就是自上而下的集体认识不足嘛!

19、美国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经济等课程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美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注重于知识点,更注重广泛的涉及面,使学生具有综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优秀的教育,“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语 )。这才是造就在未来社会既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又认真、严谨,而且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的人才的根基。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陆登庭说过:“大学教育并不专门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而应该为学生的一生和进一步学习作准备。一个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说:“我想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应该有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一段时间,教育是在传授一些知识点。它所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做乘法,如何拼写单词,知道不同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日期,如何掌握不同的物理公式,如何记住重要的书籍中人物的名字。我认为,如果你看一看当今最成功的人,他们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

综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因此,对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来说,他需要学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去思考,如何以富有创造性的而且又是非常严谨、认真的方式去思考。我认为,正是这种认真、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才是大学留给其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

两位哈弗前校长的言辞,对于我们怎样做父母、怎样为人师,恐怕有着非常好的指导和校正作用:从小开始,就家庭开始,从课堂开始的教育,都是在为孩子以后走向人生和社会打基础!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如何去思考,也许是教育要交给孩子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20、中美社会对于基础的认知不一样。中国社会对“基础”的普遍认识侧重在数理化的范畴,这也许是受几十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人生哲理的影响。虽然语文以及近年来英文都是主课,然而,与美国的语文和外语教学中要求大量丰富的阅读, 以及对伦理道德、社会问题的讨论有很大的差距。

美国对基础的普遍定义是广阔的,除了包括数学和实验科学之外,还包括英文和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甚至——艺术!美国的基础教育对数、理、文、史、哲、艺兼顾并重。

美国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才是造就高素质学生的根基。

曾经听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对比较发达!可是,在看过中西方教育比较的一些书后,才隐约意识到之前的一些认识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谬误!看到美国高中生的选修课程,看到美国高等录取的评估公式,我不禁感叹:无知也许可以弥补,但是谬误导致的偏见乃至老子天下第一的自大往往更可怕!

21、我将这个评估方法归纳成一个虽然较长但很容易看懂的公式,括号中的数字是每个学生可能得到的分数范围。这个评估学生“整体素质”的总得分也叫作录取竞争指数( 以下简称为录取指数 )。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素质总分=就读的高中( 0~4分 )+课程难度( 0~21分 )+年级排名( -1~3分 )+平均成绩( 0~16分 )+ SAT成绩(~25分 )+全国荣誉学者( 0~3分 )+申请论文( -3~5分 )+推荐信( -2~4分 )+课外活动( -5~30分 )+种族多元化( -3~5分 )+体育活动(~40分 )+超级录取(0分 )+[体育教练点名( 5~10分 )+家住远处(分 )+父母因素( 5~8分 )+多元化(~5分 )]

不仅在“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具有高素质,不在“重点”高中,但是选修很多最难课程的学生也具有很高的素质;善于“应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考试能够获高分,也具备高素质, 因为“应试”也是一种素质。此外,善于准确地用书面形式表达思想,能够获得老师的大力推荐,是优秀素质的表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甚至打工,也是优秀素质的表现;少数族裔学生,因为文化背景和家庭的原因,需要较高的素质,才能完成其他学生同样的学习、工作;花大量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成

为优秀的运动员,理所当然地也应当被认为具备极其优秀的素质。 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观,学习成绩不好,也可能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体育运动优秀,能打工,能说会道、能写会画的,都具备相当高的素质。

这个公式表达了利于公平竞争的理念,人才和素质不是单一类型的,大家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都可以被认为达到了非凡的“优秀素质”。某方面不足、不擅长的,可以用其他形式和内容来补偿、平衡。

国情的不同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公平的概念确是共同的追求。从以上的公式,我们不难看出,美国高校的录取尽管也存在着诸多个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就个人素质而言,不是唯分数和考试万岁的!美国高校对于“高素质”的理解,是更宽泛也更成熟的!这对于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是有借鉴和启迪作用的!

22、在美国,有一道风景线,富人的孩子当律师,律师的孩子当律师,穷人的孩子也想当律师。美国已故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他的堂兄弟西奥多·罗斯福出身世家,他们都是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法律。已故总统尼克松和前总统克林顿均出身贫寒人家,他们大学毕业后,分别踏进杜克法学院和耶鲁法学院,从此平步青云,为叱咤政坛,成为今后有影响力的人物打下了基础。

律师是一个具有很大权力的群体,有人说律师是美国政治体制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因为律师的存在和他们的作用,保证了美国法律的实施,对美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保证和推动作用。 在这里,权利的垄断,财富的继承出项了越来越集中的现象,究其背后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但是,职业的设计和发展占了很大的比重!培养出高端、精英人才的美国教育,或许功不可没!

23、选择职业,金钱不是唯一的,除了个人兴趣、爱好、能力之外,还和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相关。很多著名法学院的名教授,都能够成为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年收入可以达到百万美元以上。然而,他们就是喜欢待在学校里,教书作研究,著书立说,拿的是少得多的薪水,就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面对升学和就业的激烈竞争,人们只能坦然应对,迎接挑战,而不是等待命运的裁决!应当以世界先进的、高标准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与孩子一起制订最合理有效的计划和策略。 订计划要从小开始,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也更敢于接受高水平的挑战。

不要为了学校里的几道难题,为孩子的中、高考而绑住他们的手脚。要相信,当您的孩子达到那样高的设计目标时,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什么目标达不到呢?

这一段话在思维上,中国的父母恐怕是有障碍的!在更多常人的意识里,中考高考关乎人生,所以什么叫“不要为了学校里的几道难题,为孩子的中、高考而绑住他们的手脚”呢?中考高考都不能顺利,还有什么更高的人生目标可言呢?

24 、考入美国顶尖大学本科的理想条件是要在高中期间修过如下课程: 七八门以

上大学程度的课程,其中包括英美文学、一门以上外语、微积分、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其中数、理、化、生这几门课在AP 中是较难的,比经济、心理学等“软”学科需要更强的基础知识。不过,它们也是中国学生比较擅长的,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 中国学生参考以上条件,拟定自己的世界级高标准、高目标的计划,一定能跟上21世纪的时代车轮。

近年来,有关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比较的书籍在市面上多了起来,这一现象至少反映了这样两种现状:一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更优秀更先进的教育方面来了,有需求才会有产出,另一方面,受益于国外高等教育或者基础教育的专家学者也开始注重对国际上先进教育的介绍和推介了!他们的观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普通家长教师对国外先进理念和做法的认识,会有益地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走出去,请进来,有了沟通,有了交流,即使这沟通和交流不在同一个层面和起点上对话,我们也应该由衷地感谢和庆幸这种沟通和交流!

25、每一个人的方向和目标可能不一样,但是,首先要相信,他们刚生出来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他们的父母不一样,父母的思维和观念不一样,父母所施予他们的教育不一样。孩子的成就常常与父母的影响、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分不开。 不妨先建立一个高目标,再定一个适当的起点,边实施计划,边观察,进而根据情况调整计划。重要的是,不要低估孩子的潜力。

孩子是有潜力的,父母也是有潜力的!不要光下注在孩子身上,把父母自身的压力转嫁给孩子!父母应该勇敢地从愚昧和浅陋中站起来,睁大眼睛,看和思考,学和行动!孩子可以,我们亦可以!孩子学习,我们亦成长!终身学习,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26、当问到“青年人应该如何提高才能适应国际化的进程”时,老布什总统毫不犹豫地说:“教育是唯一的途径。国际化要求极其丰富的大量的知识。整个世界千变万化,只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从老布什到小布什,历史也许不是巧合和偶然!老布什的一段话,或许会给我们灵光乍现的启发吧!

27、美国律师协会出版的《ABA 法学院官方指南》认为,一个准法学学生必须具备如下的能力:

批判性的阅读能力。能够阅读和分析复杂的文字材料,对复杂问题能够透彻地理解, 包括能够理解很复杂的涉及文学、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的文件资料。

写作归纳能力。写作长篇、大量的,清楚和精确的,经得起批评和推敲的文字,能对来源广泛的众多文件进行总结归纳。

有说服力的、精练的口头表达( 演讲 )能力。

文件检索和研究能力。能够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并且组织成文件。

对任务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且由此产生出有效的、能够达到期望的结论。

为社会服务并促进司法的地位。提供诚实、负责、公平的、有质量的服务。

这本指南还要求学生在进入法学院以前具备如下知识:

广泛深入地了解历史,特别是美国历史,以及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多元社会的影响;了解政治思想和理论与当代美国政治体系、伦理理论和司法原理;了解经济,特别是微观经济原理,以及经济原理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作用;了解微积分和金融技巧,具备分析金融数据的能力;掌握基本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了解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了解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了解各国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关系。 仅律师这一项,就有如此明晰和广泛的要求,别的行业可想而知!有时候,我想,生活在各方面都很规范的国家中的优势就在于国家和社会的高度,有时候会弥补个人的浅陋和不足!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不仅提供了阴凉,或许还有高度吧!

28、语言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学语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亲密交流”中学习。幼儿学语言是在与大人的日常交流中,通过亲密接触、模仿而学成的。这是最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心理学家极力推崇。

29、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模仿是高效率地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我的经验是,在学习外语的初始阶段,最好不要涉猎太多,而是用同一种教材,反复进行模仿,不求多但求熟练,通过不断重复巩固,滚瓜烂熟以后,再扩大到面。这时,学生不仅没有心理障碍,而且信心大增,以后可以学得非常顺畅。

关于语言学习,作者和女儿合作,有一段非常骄人的尝试和成绩:利用一部《爱丽丝漫游仙境记》培养了对英语最初的兴趣,九岁开始,便利用寒暑假,集中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会谋划,有胆略,有坚持和鼓励,有遴选的眼光和魄力是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给予我的最大的启示!

30、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自信心,调动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比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给大人讲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经历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的一系列复杂过程,是一种绝妙的综合性训练。

关于亲子阅读,我看过《朗读手册》、《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图画书 阅读与经典》以及日本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等许多专业书籍,对于这个问题有更广泛的了解!但是作者无疑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他让我意识到: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多角度的尝试!机会合适,不妨一试, 作为对现有读书模式的有益的补充!

31、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自学能力可以从很小就培养起来。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好书,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效果。

选择那些可能影响思想行为和道德文化修养的书,是家长重要的任务,尤其在孩子童年、少年期,那时候的阅读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任职美国最高法院陪审法官30年的奥利佛·文德尔·荷默斯以“大反对家”著称于世,他写下了许多灿烂的法律文本,是美国史上资格最老的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离职时年近91岁。他说:“我们对所看的书必须作认真选择,因为书,就如埃及国王在他的图书馆上所题的那样,是‘灵魂之药’。”

我认为,在孩子尚小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将聪明才智用于为孩子挑选好书就已足够,没有必要自找麻烦,处处挺身而出,一字一句地教孩子。事实上,家长能为孩子挑选好书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家长就得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鉴赏水平,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家长能为孩子指出方向,引导孩子读名副其实的好书,让孩子独立自学和思考,自己去解决种种问题,足矣!这就迈出了培养成功孩子的一大步 选书读书是我比较关注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作者的认识,与我的见识,在这一点上有了交集!但是,作者是大学教师,他的眼光和见地,远在我之上!然而,我喜欢这种对比,这样的自省,让我清醒,更让我不至于迷失!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至少,走在这样一条人间正道上,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32、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把将要学的课题放到学生的面前,通过同情心、情感、想象力和耐心唤醒学生永不休止的动力,寻求答案和见解,使其开阔人生视野,并赋之以内涵。

——纳森·普西,哈佛校长953~1971

成年人的知识老化和衰退,以及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和细分工,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难以胜任。其实,家长只要能给小孩子提出好的问题就行了,应该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不禁自问:我会提问题吗?我会思考吗?我能以自己的思考点燃孩子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吗?这是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问题!如果我不能明白自己的状态,那么当我站在孩子人生的讲台上,我有何颜面为人师表?庆幸的是,我从来没有停止思考,也从来没有停止学习!我自信,自己是一个很好的终身学习和思考的范例!在这一点上,我理直气壮,并且信心满满!

33、有的家长,即使有能力教孩子基本的数学、小学的英语,可曾想到,到了课程逐渐加深,教不了孩子的时候,一手放掉让你“教”( 娇 )惯了的孩子,将会是个什么局面?这个习惯了家长教的孩子丧失了自学能力,不能独自面对没有“家教”的世界,只好一路走下坡。这是很不明智、很不负责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可悲的。

不过,确实也有极少数有精力、有能力,甘心奉献自我的家长,能够辅导孩子的功课,一路保驾孩子高中毕业到上大学,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过,这是在牺牲自己的前提下做出的。家长也应该享受生活,大可不必“毁灭自己,照亮孩子”。

我是把心思花在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激发她的学习热情,引导她自己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我在学习上对她的帮助,更多的是引导她选择好的学习素材。我相信,作为前人智慧的结晶,各类优秀著作,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从小开始自学的时候,家长只要能给他们提出好的问题就行了。把问题留给孩子,放心地让他们从书中寻找答案,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具备高度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我能陪伴孩子走多远,这个问题,我也经常思考!我能给予她的,究竟是什么!看

来人类的智能和思考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至少,我在这些话里也看到了作者同样的思考!作者已经用时间和实践做了比较完满的解答,我想,我还在路上!我希望,自己一直是那个清醒并且自律的状态!

34、音乐学习不仅仅提高了艺术修养和演奏某种乐器的技能,同时也给了孩子在另一种形式上的自我肯定,培养勤奋、耐心和奉献,也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专注和努力追求目标等一系列优良素质。

孩子的脑袋里,一种艺术形式不去占领,另一种就会乘虚而入,无形中构成了情趣和层次的差别。 学音乐,特别是学古典音乐可以培养人细腻的作风和情感,古典音乐是需要耐心地慢慢去欣赏品味的,了解古典音乐的奥妙和艺术上的价值也需要人们认真地思索。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甚至植物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也会生长得更好。据说,哈佛大学50%以上的本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认真地学过音乐,或者练过至少一种乐器。

关于音乐教育或者说艺术教育,我才刚刚起步,这方面见识欠缺,观念浅陋,造诣更是茫然!作者给了我很好的启迪!不过,我还远不满足!

35、学校教育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教育期望即人生目标,反而干扰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设法改变它,终止它或者远离它。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育目标,把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千万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了自己的教育。

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常常是在小学、中学阶段培养起来的,如果在这个阶段思想被禁锢,各方面的特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长大以后再塑就困难多了。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我从来不让学校教育干扰我的教育。”他说的“学校教育”显然指的是在学校老师的教学范围和压力下,为不感兴趣的科目,为成绩而被动学习涉及面较窄的知识,“我的教育”指的则是自我教育和人生的教育。 他认为,“我的教育”所学到的知识,远远胜过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我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完整的教育,是包括方方面面的,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上有限的知识。

在这里,作者谈到的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人生目标的关系,很有超前的意识!最起码,在我周围的许多人心里,这是一个盲点!我多么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些,思考这些,并且贯彻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36、美国小学里“缓慢”的教学进度反而是可喜可贺的,它给了孩子们充足的空间,让孩子获取更多各自感兴趣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拥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如果学校里的功课极为繁忙,孩子们还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开发自身的思维和潜力呢?怎么能够为自己特定的人生目标,学习和培养某些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呢?学校宽松的气氛反而给了自身发展以条件,让孩子可以自由挥洒,开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实际上是“坏事”变好事。

家长应该抓紧孩子的这一阶段,探索孩子的兴趣志向,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千万不要荒费这个大好时机!我就

是从女儿的学前班开始,直到五六年级这一段最宽松、最重要、最宝贵的时间里,培养了对她产生终生影响的爱好、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锻炼了独立的和较成熟的思维。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中的一句话:河流弯弯曲曲,是为了滋养更多的生灵!宽松、缓慢的小学教学,对于学生终生的发展,多么重要!可是,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和现状,我还远不够了解,不过,不要紧,那是我即将要去的地方!我会伴随孩子,重走那一段人生的黄金岁月的!

37、写简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接受新挑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个人简历也可以让人入迷,它能够频频更新“升级”。从小写简历,可以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励孩子自我奋斗,频频萌发迎接新挑战的强烈欲望。其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积极的。

写简历的过程确实是反思、完善和成长的过程!这一行为,往往会促使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以过来人的眼光和心态总结自己的人生!这个很好的做法,可以先收在我们的教育锦囊里啊!

38、从小就让孩子忙起来是人生设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孩子习惯于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的关键。这个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也是对抗电脑网络诱惑的有效措施,它将深远地影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行事风格。

她非常感慨地对我说,实在无法理解这些孩子怎么会这样,也不知道他们的家长怎么就能不管孩子?她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也不知道网络竟会那么“好玩”。其实,我认为,问题在于那些孩子的父母没有很好地、有艺术地引导孩子,没有让他们从小树立人生目标,没有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比电脑网络和游戏更精彩、更有意义、更“好玩”的东西。如果父母指引得好,学习、读书和上面提到的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也会让孩子痴迷的。

这一段让我不由得想到:同样有一双眼睛,我们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世界!高倩的早熟和理智,得益于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他父亲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高倩恐怕没有那样远行的起点吧!父母之于孩子,也可以是造就!

38、被动学习常常使孩子走神,效果不好。“超前”自学可以刺激孩子的积极性,训练自学能力,树立学习信心。因为“超前”学习是主动的,自主学习容易引起兴趣、产生成就感。

我也曾经超前学习,那一段经历至今印象深刻!如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我想,也不妨在教育的实践中推而广之!

39、西班牙语仅次于英语和汉语,是世界第三大语种。西班牙语通行于除巴西以外的整个中南美洲和非洲,有20多个国家将近4亿人讲西班牙语,是流行于世界的一大语种。它是欧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的重要官方语种之一,也是很多国际政治会议的最重要语种之一。目前在美国有4 000万人说西班牙语。

法文不仅是一种美丽、浪漫的语言,更是一种精密的语言,几个世纪以来,法文一

直是世界外交语言之一,因为法文可以精确地表达外交官所欲表达的细微的意蕴。法文非常精密与富有逻辑性,所以掌握法文者,必须具备缜密的文思,学习法语使人进入一种“精密、准确”的训练环境。“精密”和“准确”不正是律师最重要的一种素质吗?

40、具备多语言能力的人被认为具有多维的思考能力和广阔的视野。他们将在未来社会受到极大的欢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具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必将水涨船高地成为参与竞争教育机会和优越工作机会的先决条件, 多语言的能力并不是只有那些有语言“天分”的人才具有的,而是许许多多平常人与生俱来的,只是还没有被人们广泛认识,也少有人去开发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外语和多语种潜能。

著名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夫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语言决定论的假想,就是著名的沃夫假说——“语言本身决定人的基本思维”,他认为个人的语言决定了其对世界的认识。

不仅如此,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还学习了一种文化和一种思维。在中国,目前的外语教育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语言教育本身。在美国大学,外语专业的学习不仅仅只关注语言本身如词汇、语法和文章结构、翻译等,而是把语言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该国的文化、文学、艺术、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和经济等。

关于语言,我有许多的不了解!作者有关西班牙语和法语和语言学习的认识,有效地开启了我有决心于语言更进一步认识的进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无声的交流,对于聪明的人,也许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作用!

41、帮孩子“助长”是应该的,只是,不应该“拔苗”。在“助长”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生理、心理和体力上的承受能力。对于年幼的孩子,理当让他在主动的环境下自主地学习,而不是在无法自我掌握的过大的外界环境的压力下被动地拔擢。

这恐怕是作者失败的体验之一吧!

42、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干什么,否则对孩子的教育是谈不上的。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随时调整要求,使之更切合实际。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活动空间。对孩子的要求应该合理,不合理的牢狱式的管教只能束缚孩子的身体却不能束缚他们的思想,相反的,他们会以不当的方式进行对抗。

43、对孩子的各项活动,家长既要参与,也要当好拉拉队。热心参与,适当赞扬,真正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会换来比空洞的口头鼓励强得多的好效果。

44、让孩子走出家门, 参加校外活动,到外面的世界多看看,结识不同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的人, 可以开阔视野、增加见识,将对智力与交际能力的早期开发带来受益终生的影响。

45、中国自古就有告诫人们不要闭关自守、自我满足的不做“井底之蛙”的古训,我之所以将其发展为不做“井底乌龟”,是因为我觉得不做“井底乌龟”比“井底之蛙”多了一层含义。前者告诫人们不要学井底青蛙,呆在狭小的井底只看到一小片天而自以为是;我则告诉她,即使处身于大地之上,如果像乌龟一样缩起头来,还是仍然见不到世面,看不清外面的世界。既要来到大地上,还要好好地伸出头来,仔细看清世间万物。

46、每个家庭或家长难免会在他们生活中和知识上存在着局限性。让孩子与不同背景的成年人广泛接触、交流,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陷,使孩子的思想更成熟。认识不到这一点,可能就大大浪费了近在咫尺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成人们如果能够多与邻家的孩子们接触,哪怕只是和别人家的孩子们聊聊天、说说话,对他们都是非常有益的。

交流带来思考,交流促进提升!不做井底乌龟,这仿佛是关于现代父母和教育的一个睿智的寓言!

47、当义工和打工都是让孩子提前走进社会、感受人生的重要一课。义工衡量的是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打工则是考验学生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和超负荷工作的潜力。它们都是为走向社会,为就业作准备。

语言很精警,分析很到位。

48、在孩子的写作过程中,家长既不必过多地指手画脚,也不要漠不关心。面对孩子的“新思想”和“胡言乱语”要冷静,不可过于纵容夸大,也不可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指导”,或者干脆为孩子捉刀代笔,为他们修改增删。一定要让他们写的文章真正反映出自己的思想,成为他们自己观察研究的结果。家长可以和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应该看到,家长的思想也会由于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具有局限性。 把鼓励写作作为训练孩子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批判的一种方法,除了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情感修养和文字表达水平,还可以增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避不开写作教学,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是合格的作文教学者,包括我自己!我们对于写作,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尝试!作者,提供了他的思路和观点!

49、不给予先入为主的“正面”“教育”,让孩子自己先从书本中去了解,再到实践中去体验。吸取丰富文学营养的孩子会自己感受世界,而且常常比大人灌输的更易接受,理解得也更深刻。

一个头脑里装满了文学的孩子,哪怕很小,也会有思想,有分辨力,有良知,这一点可能很多大人还没有意识到。很多人认为优秀孩子的成长只是完全得益于大人长期耐心的“素质教育”式的说教。人们没有认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大多是积极的、深刻的,对孩子也一样,让孩子们吸取丰富的文学营养,自己体验和感受世界,常常比大人灌输的要更容易接受,理解也更深刻。

第二小节,我非常喜欢!作为语文老师,作为热爱读书的人,我深感自己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好的书籍!所以,我希望自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文学和教育的话题!

50、有多少学生被训练成不读课外书,不善言谈,不爱思考,也不会写作的解题高手呢?! 培养重复的技能,还是培养严谨的思考能力,积累广阔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该做何抉

择?我们自己该如何面对?

一个优秀的人才,其阅读面应该是很广泛的,仅仅读教科书是绝对培养不出精英的。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读书人不读书”的一页,这是读书人的耻辱,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丘成桐教授说过,他念小学时数学常常考不好,到了中学二年级,碰上一位良师,常常介绍有趣的题目,数学的背景,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的发展等,使他逐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是哲学教授,他认为父亲的文学、哲学素养对他的影响最大。他父亲引导他读不同的书,中国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熏陶对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影响深远,这些经史子集渗透进了自己的潜意识,左右了自己的想法。 中学二年级以前数学不好,最终成为国际数学大师,靠的竟是文学、历史、哲学的启发及其在潜意识中的影响。这就是研习文史哲的力量!

这个力量在过去多年来,被中国教育大大忽视,一个学生在整个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甚至不要求阅读一本文学原著!很多学生也从来不读任何题材的全本课外书。学生们成了只做题、不读书的“读书人”。在美国一个好的学校,不仅英文课要求学生每学期阅读几本原著的全本,即使是外语课,高中阶段也要求阅读长篇小说原著,并且还要写论文、读后感。与美国好的教育相比,这个差距是巨大的。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博览群书使人渊博,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可惜,有多少学生被训练成不读文学、历史,不善言谈,不爱思考,缺乏情感也不会写作的解题高手呢?!

一个优秀的人才,其阅读面还应该是很广泛的,仅仅读教科书是绝对培养不出精英人才的。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读书人不读书”的一页,这是读书人的耻辱,是应该予以彻底纠正的。

无论孩子的志向目标是什么,涉猎广泛的好书是实施“超前”教育理念的条件。阅读和写作远远比求解各种各样的习题重要得多。以牺牲宝贵的时间、牺牲摄取广阔的知识为代价,换取应试技术是不值得的,是与具有良好教育的人所应掌握的知识结构不相称的,也是不“国际化”的。

51、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在少年时读,成年时重读,老年时再读;就如美丽的建筑应该分别在晨曦、中午和月光下观赏一样。——罗伯逊·戴维斯

从小阅读名著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懂得如何分析复杂事物。因为很多古典作品比较含蓄,有时一字一句就起了起承转合、牵动全局的作用,需要阅读者细心体会琢磨。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教诲,有批判,有鞭挞,有唾弃,有颂扬,有歌唱。让心灵一片空 白的孩子从小就浸渍在这样的文化营养里,慢慢地吸收,慢慢地渗透到内心深处,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方法。

我愿意,竭尽全力,让孩子幼小的时候,让他们爱上读书!

52、作文并不只是一个单纯写作技巧的问题。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字水平以外,还需要思

考,更需具备一定的知识。作者必须拥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写得快,写得好。

大量阅读和不断写作论文是美国教育最值得称颂的部分。写作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论点、论据的合成,让学生们沉浸在“文山书海”里。它是糅合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修养、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工作,是全面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一种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

53、美国优秀的学校普遍安排研究性学习,以实验和独立思维的研究所带动的学习使学生充满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研究精神、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

美国的多方位的论文写作和普遍的研究性学习,拿到我们中国来,要本土化、中国化,恐怕还需要很多的努力!不过,在具体到每个课堂和每个家庭的有效尝试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54、4是有魔力的数字: 4小时睡眠,4杯拿铁( Lattes )咖啡,4.0

这本书描述了加州惠特尼高中( Whitney High School )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为了成绩,为了人生目标,为了SAT ,为了考上好大学,他们拼了。

美国的高中生究竟是怎样学习和备考的,在书中有所提及,但是还远不够全面!有机会一定要了解有关信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适用于各行各业!

55、我将女儿读初、高中期间使用的电脑中留下的所有几百个文档都打印出来,共计近千页,几十万字。我浏览了每一页,有的篇章还反复阅读多次。其中绝大多数作文我是第一次阅读。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震颤的过程。看到有时她一个晚上写出二十几页的几个文本,令我无限感慨和深感惭愧的是,即使身在美国十几年,即使与女儿十几年同住一个屋檐下,我对她的了解还不够,对美国教育的理解也不够深刻。我一定要把我的新发现,我对美国教育进一步的研究和理解告诉读者。

这里有作者的反思,有作者的自责,甚至忏悔!作者以自己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教育和成长的概念!至此,神话般被拔高的高燕定重归了凡尘,成了一个普通的父亲!

又及:作者在书中收录了部分《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指出了职业发展的三大环节:自我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职业规划。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遗憾的是收录的不全,特别是缺初中篇、高中篇和成人篇,目前还未找到其他取得途径。另外,国内的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少得可怜,使我们在实践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可是最大的遗憾了。

《人生设计在童年》

读书笔记

阅读时间:2011年3月

目 录

一 人生设计在童年

二 目标与奋斗——从理想到必然

三 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

四 “超前”是成功的基础

五 家长该当什么样的角色

六 走向社会,不做“井底乌龟”

七 研究型学习

八 疲于奔命的高中

九 追逐梦想 演绎人生

十 尾声

写在前面的话:

有着孩子的父母和教师双重的身份,我在课堂之外,非常热切地关注着有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个阶段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的书籍,不间断地阅读过《和孩子划清界限》、《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小巫)、《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李跃儿)、《爱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孙瑞雪)等幼教方面的书籍,《玫瑰与教育》、《优秀小学教书一定要知道的7件事》(窦桂梅)、《名家谈语文学习》(王丽编)、《教育阅读的爱与怕》(闫学)、《中国最佳教育随笔》等语文学习方面的书籍,还有《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放下孩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丽)、《培养精英》、《北大批判》(薛涌)等有关中西方教育比较方面的书。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校正着我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作为语文教师的学科教育教学,真可谓受益匪浅。愈读书愈发现自己的浅薄无知,愈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最近,我从朋友那里借到一本很不错的书——《人生设计在童年》,作者是旅居美国的高燕定。他1986年旅美,在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任研究仪器专家至今,为独立升学顾问。热衷教育研究和考察,深入了解美国教育。20年来,以独特的视角潜心探究美国教育文化,融合中西方教育思维之优势,形成自己对精英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独到见解。他用自己的教育理念是实践,培养了自己的女儿高倩,结合自己20多年来对美国教育与研究的深入研究。提出从小对孩子进行职业教育,引导孩子进行人生设计的理念。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给素质教育指出了一条可行的路,也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的目的不是高分数、好大学,而是为了让孩子顺畅的走过未来现实的人生道

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提前设计,也是提前思考,肯定能更有方向、目标、方法和措施,少走弯路。

本书用生动的笔触、详实的资料,讲述一个普通女孩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在预期的人生轨迹上奋力追梦,一步步达到理想目标的故事,辅以其他丰富的、有说服力的案例,向读者传递一个理念:在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通过充满温情、闪烁智慧、迭出新意的故事,作者诠释了中美教育的差异和“中西合璧”的教育方法。作者女儿笔下儿时生动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细节,疲于奔命的高中时代和充满智慧的社会活动,多姿多彩的作文和逻辑清晰的法庭辩论,以及自我奋斗、追逐梦想、演绎人生的自我表白,与作者的论述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身为母亲和教师,深深为作者的智慧和洞见折服!有时候,孩子最大的不同和差别,恐怕还在于家庭和父母吧!不同的家庭和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不同的起点和品质,对孩子来说恐怕是最深刻的“不公平”吧!由于特殊的环境和国情,高燕定在书中提及的许多做法,在我们中国目前是没有可操作性的。但是,我想,一本好书,对于我们的最大启迪,恐怕还不是行动层面的示范和模仿作用,而是精神理念上的拓展和提升吧!

摘录了以下一些精彩睿智的片段,附上个人一些简短的感悟或者思考的火花,作为对这一次阅读的一个记录!

摘抄:宋体;

1、 近年来,甚为流行的“素质教育”,由于没有明确的内涵,让没有主心骨的家长们,把弹琴、唱歌、武术书法等,统统当做“素质教育”的内容。他们唯独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最终要走向社会,他们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待人接物、与人周旋的本领,对知识与职业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以及为社会服务和谋生的技能,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有效、现实的职业规划以及付诸实现的能力等,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这些意识的建立,必须在童年、少年时代开始,能力、技能和素质的培养,只要经历长期的锻炼,才会渐趋成熟、老练和完美。

感悟:楷体

素质教育是目前中国教育一个比较热门的提法。然而,究竟什么是“素质”,什么又是“素质教育”,可谓见仁见智。高燕定在序言中开宗明义,提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莫过于从童年时代起,就着眼于培养孩子“对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待人接物、与人周旋的本领,对知识与职业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以及为社会服务和谋生的技能,他们的人生理想和有效、现实的职业规划以及付诸实现的能力等”,指出这才是孩子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明朗而实用!这与作者

所处的环境有关,是他多年观察、思考并且实践教育的最重要的心得!无论如何,对我们最起码的启迪就是:为人父母为人师者,在教育之先,恐怕应该好好思考:孩子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我们通过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孩子带着怎样的素质走向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就像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一样,这样最初的追问和思考最起码会给我们的教育定下基调:为了孩子长远的发展还是眼前的分数!

2、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家长、教育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吧孩子树立人生理想和职业发展知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大人们,尤其是家长,应该科学、理性地引导孩子思考未来、树立理想、练好本领、迎接挑战。

“人生理想”和“职业发展”在我以前幼稚的概念里,前者更多的关乎精神层面,是精神追求,后者更多的关于生存,属于物质追求的范畴!然而,在作者的理念中,这两者并行不悖,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是有关人的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并且,应该得到全社会尤其是家长的关注!可是,教育之于中国,依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甚至粗糙落后之处;教育之于家庭和父母,依然在不高的水平上低层次重复,盲点甚至鄙陋随处可见!孩子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更激烈的竞争之前,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父母,我们,要走的路太多太多!我们在路上,在起点上,要意识清醒,自我加压,负重前行!教育之路,注定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之路,还是所有人的成长之路!

3、有人认为,家长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是不人性化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但是他们也许没有想到,让孩子对自己的人生不思考、不作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中难免屡屡落败,是更不人性化的。孩子处于那样低落的状态,还怎么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

这一段论述,在我,是振聋发聩的!以前,在小巫的《和孩子划清界限中》,看到诸如不要把自己的情绪、意念、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之类的解读时,我觉得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很有道理,甚至在不知不觉地实践和影响着身边的朋友!可是,作者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家长之于孩子,有时候就是高度!曾有名言说:我之所以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伟人的肩膀上。在这里,我想到,对于孩子,父母可以在一定的时期内,成为高度!可以是以身作则的行为示范,可以是志存高远的精神引导,可以是求实严谨的态度启迪,可以是坚韧昂扬的性格培养……父母的高度也许很高远,是孜孜不倦的思考和学习之后百转千回的深刻;父母的高度也许很生活,是细水长流的影响和无声无息的示范之中的平凡。无论如何,父母、家庭可以是最初和最后的阵地,从这里,孩子获得最初和最后的远航的力量!为人父母者,任重而道远!

4、 目前,很多中国学生没有理想,不知道今后做什么。因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中缺少职业发展教育,没有在孩子的童年、少年时代,对他们理性、科学、“超前”地进行长远的职业指导。这一点,与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所规范的,从6岁开始就对孩子进行职业发展指导相比,有巨大的差距。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就发布了这个指导方针,规范了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从6岁开始,就要培养孩

子的职业意识,接受职业发展的指导,进行与就业有关的12种、六七十项的能力训练,学会“自我认识”,了解“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实施“职业计划”, 让他们对职业发展的这三大环节有相当的认识。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曾经激烈地抨击过“拿来主义”的思想,可是,看到上面这一段,我还是很庆幸,可以用“拿来主义”的思想启迪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比如这里提及的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国的教育部和各级各类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如果都来关注学生职业发展的问题,从小设计,从小引导和关注,对于提高我国大学生就业率和提高我国高端人才的素质,恐怕不无裨益!

5、 在中国,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考大学、上大学、拿学位,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更没有职业规划,甚至包括很多大学生、研究生也没有足够的职业意识和技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

学生没有职业意识,没有足够的技能和专业化的态度,大学毕业时也没有很强的、立即独立工作的能力,可能是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并不是学生们的错,错在整个社会没有一个规范的、科学的职业指导教育,以致学生们没有意识到,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刻意地去练就令人信服的、为职业市场追捧与渴求的,能够立即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和技能。一个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成熟必须经历漫长的过程,只有长期的有目标的磨炼和准备,才能使他们成为某一行、某一业的“最好”。只要成为“最好”,就一定会被社会追逐、渴求,他们在事业上的成功就将成为必然。 可惜,大学四年的时间太短,四年的职业预备期显然不足以达到这个目标。四年时间可以把几百万学生训练成大致相同的、没有明显特色的“螺丝钉”。要想脱颖而出,只有依靠自己长期的观察、思考、研究与额外的发展和努力。

曾经和在南京理工大学和财经大学毕业的弟弟弟媳讨论过大学培养人才的问题,结合薛涌在《北大批判》中提及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我更认识到这段话的一针见血!大学教育,更多的时候,像是一个人才的加工流水线,更多的是在生产一模一样、没有个性的产品,以至于在高端就业市场,中国的人才奇缺,低端就业市场,中国人才饱和,这跟大学的培养体系,恐怕不无关系!我没有就读过本科大学,对此没有更多的切身体验,因此不便多言;但是,身在其中者以及比较过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学者们的论述,还是让我对此充满了忧虑——我们的孩子,千辛万苦要过的独木桥,要挤进的大学,究竟是培养人才的天堂还是造成庸才的地狱!我坚信中国教育和高等教育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走去,在此之前,我想,要让孩子尽早睁开观察的眼,尽早觉醒感受的心,尽早开动思考的脑,尽早运用努力的手!不要让她迷信:刻苦学习的那一端,便是繁花似锦的天堂!那样的谎言,不论对于孩子,还是家长,都是虚幻和不负责任的!

6、中国人民是勤劳的,然而,新世纪的全球化竞争并不仅仅是体力、智力的竞争,更是观念的竞争。中国学生未必天生比外国人聪明,外国学生也不一定比中国学生更有智慧。为什么能够刻苦学习,并且长久以来一直为功课所累的中国学生,不但没有成为世

界上最优秀的、最具开创性的一族,相反的,甚至成为令人担忧的一代呢?问题和责任都不在他们。

实际上,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长辈,他们的父母、老师、教育者和全社会,正在津津乐道地用陈旧的观念和思维,把他们束缚在教科书里,让他们十数年如一日地为考试而“操练”,使他们视野局限,思维拘束,能力有限。这是因为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没有把可能影响一生的人生规划和自我塑造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未来的竞争是观念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更新观念。在对专业人才和技能的要求不断细化和提高的高度商业化的社会中,只有具备“超前”的职业指导思想,才有可能使个人的愿望获得最大的满足,使就业率维持在很高的水平,使社会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才是对公民负责, 对社会负责。

在全球化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我们农村的孩子不仅仅要和软件硬件都好得太多的城里孩子竞争,还要和经济政治都很强大的西方的孩子竞争,更有甚者,要和诸如龙应台的儿子安德烈这样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儿童”竞争!我们的劣势不言而喻!这就对我们的孩子,孩子的父母和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念,我们具有怎样的观念,决定着我们的孩子可以走多远!那份沉甸甸,越去深入了解,就越觉得自己的优柔寡断和如履薄冰!个中滋味,清醒者如我恐怕更痛苦吧!

7、 在一个日趋完善和规范化的社会里,人生是可以设计的,而且应该从童年开始。有了科学、理性的人生规划,人们完全可以不凭机遇、不靠伯乐,按部就班地、可预见性地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必然的成功。

早期的人生设计,应该是家长引导、孩子主导、教师和社会共同协作的课题。只有孩子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化,经过长期的思考、研究和自我提高,在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变化和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并经过反复的筛选和淘汰之后,才能提炼出他们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只有发自内心的理想之火在他们心中燃烧起来,成为他们如痴如醉的自我追求,才会成为巨大的内动力,推动他们去自我奋斗,获得成功。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大学申请、专业选择,个人素质以及各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个人兴趣爱好,人生目标,职业规划、就业环境等因素,都在这个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一个需要科学地设计和规划的系统工程。这个工程掌握在家长、教育者、社会和孩子们自己的手中。是否科学合理地规划,决定了孩子们的人生路线是平平坦坦,顺利地实现理想,还是曲曲折折,甚至永远无法达到目标。

有了科学的人生设计,依靠从小就开始的长期努力,就能达到“最好”,就能获得自我认识意义上的成功,在这个基础上,机遇的眷顾将会使人生更加辉煌。人生规划确实改变了人生,创造了许多奇迹,使很多平常的孩子,最终走向令他们的父母永以为傲的成功。

(自序《设计人生 开创未来》)

这一段总结是自序部分比较平稳的话,是内容的概括,更是论述展开的导言!读到

这一段时,我不禁有趣地联想,当年,作者刚刚接女儿高倩到美国时,展望自己和孩子的人生,他有没有像这里清醒明晰描述的那样沉着呢?美国街头熙熙攘攘的人车川流不息,那位年轻爸爸的心里,恐怕也是莽莽然未知的惶恐吧!那样地牵着孩子稚嫩的小手,一路走到今天,又怎么是一本薄薄的书所能概括总结得完的呢?人生啊,总在展开后又消失在时间的洪荒里!

8、 我认为,在孩子的童年阶段,引导孩子设立一个或几个人生目标是很重要的。虽然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成长旅程中,可能会因为种种因素而改变轨道,但是,在人生的最初十几年里,有一个目标比没有任何目标要好得多。从小就有一个粗略的人生规划,比迷迷茫茫地混到高中毕业,甚至更晚时,才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的人生,仓促地培养自己的就业技能要有利得多。 从小树立了人生目标,家长和孩子可以及时找出现实与这个目标间的差距,调整学习方向,培养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家长的干预和引导是很重要的!可是更现实的问题在于,我们具不具备那样的能力,具备多少那样的能力!有没有局促和紧张感!有没有学习思考和行动的动力与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我喜欢这个全民关注教育的形势!不管走在怎样的路上,行走起来总比静止不动更进一步,以此为前提,我们才有可能往更好的路上走去!全社会的关注和实践,注定会导致教育理念和水平的水涨船高!那样,对于我们所有的孩子长远的发展,会是一个好的开头!

9、今天的中国,正在以不可逆转的趋势朝着与世界接轨的方向发展。可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视了对孩子的理想教育和职业发展的指导,无形中将整个民族的幼稚年龄往后推了好几年,甚至还视其为自然、正常,以为没有理想的自我发展是尊重孩子的个性。这种没有人生目标的教育正大行其道。这真是教育的悲哀。

如果孩子的父母、师长和专家们从小就和孩子们一起,根据各人的特点,根据现代化的信息,探寻科学的职业发展路线,合理地规划未来、设计人生,让他们愉快地沿着精心设计的人生道路去奋斗,何以会出现那样的不幸,甚至可能是终生的失意和痛苦? 参照世界先进的教育目标,结合社会环境和资源,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设计人生,是负责、明智的家长应该作出的抉择。

“参照世界先进的教育目标,结合社会环境和资源,和孩子一起规划未来、设计人生,是负责、明智的家长应该作出的抉择”。不错的,可是问题是我们对世界先进的教育目标了解多少,我们的环境和资源在多大程度上是均衡的,我们的脑力和智慧,能伴随孩子们走多远!在这一点上,我始终褒有危机感和使命感!总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远远不够,还不行,还不好!有强烈的学习动力!也许,我的成长中,就有这样的缺失感吧!

10、掌握财富和地位的美国上层阶级是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的!头脑清醒的不满足于现状的中产阶级上层也绝对不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充满竞争的世界中,他们不但没有满足感,相反的,却充满危机感。他们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培养孩子从小拥有成

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某种角度上,这一段话撕开了一个小口,让我们窥见了美国建国仅仅两百多年来,至今强大的天机之一!教育,特别是精英的教育,高端人才的培养,美国的上层阶层何曾放手!相对于我们中国“富不过三代”的谶语,美国许多财阀和精英阶层对教育的关注和热衷恐怕会给我们某种程度的启示。

11、如果你现在只能写1个句子的文章,今后肯定要去坐牢!写2个句子组成的文章,今后高中毕不了业;写3个句子,高中可以毕业;写4个句子,可以考上大学;写5个句子,可以考上好的大学;写6个句子,可以考上哈佛;写7个句子的文章,可以拿奖学金上哈佛。你现在必须学会写7 个句子组成的文章!

这是美国硅谷最好的工程师之一的一位父亲教育孩子的话。功利,明白,而又实实在在!教育之于人生,之于未来,实在是最大的症结和福音!那样的头脑精英,尚且有如此迫在眉睫的紧张感,更何况我们这些农村的父母!我们的路,比之于他们,注定布满荆棘、坎坷和碎石!

12、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占人口总数5%的人掌握着全国约59%的财富。美国作为一个商业社会,以金钱论英雄是很自然的。依靠个人奋斗,以智慧致富的人被社会大众尊崇,被看作成功者,是英雄。这一小部分的“成功者”保持着很清醒的头脑,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孩子从小拥有作为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百分之五和百分之五十九,这两个简单的数字背后所包含的东西,细想起来,恐怕会有许多有益的东西!教育所指向的人生,也许不仅是有权有钱的无比光鲜;但是因人而异的成功所具备的素质,却是实实在在在教育中得来!也许,注定我们的孩子永远不会成为那幸运的百分之五,但是,穷尽我们所有的力量,我们也应该让他们接受好的教育!我不由得想起对一位年轻的少女作家的访谈,她说:我的妈妈竭尽全力,要把我托出她的生活,要我远离她的世界,走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我想,我能够理解那位母亲。我们所要做的,不就是竭尽全力,把孩子托出我们的世界这个落后狭小的天地吗?我不会像女娲那样化炼五彩石去补天,但是,我也会竭尽所能,帮孩子走得更远更高!这是每一个父母自私又贴切的心理吧!

13、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妨引导他们设定一个或几个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在促进孩子具有广泛的爱好和知识面的同时,逐步培养其对某些特定专业的关注和兴趣,让他们从小与未来的职业目标“青梅竹马”地培养一段感情。

中国家长对孩子教育所操的心,即使不是世界之最,也是世界领先。遗憾的是,与家长巨大的教育付出形成显著反差的是,很多家长在孩子十几年的整个基础教育过程中,几乎从来没有认真地以科学的思维和他们讨论过人生理想、专业选择与职业目标——这个教育的终极目标。 很多中国家庭齐心协力,奋斗十几年,最后的目标是让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至于之后做什么,怎么发展,很少有人认真考虑过。

上大学学什么?上大学为了什么?学完以后又要干什么?这些都是使绝大多数孩

子和家长非常迷茫的问题。不少学生从小到大都不知道,甚至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问题! 在从小没有理想,没有个人爱好,没有人生职业目标的教育环境下成长,使很多学生处于“学习无意识”和“学习无目的”的状态。这种学生,仅仅跟着学校和老师的进度走,学习不主动,容易满足,没有兴趣,更没有自己的目标,总有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的感觉。他们对人生怎会不迷茫?他们怎会不厌学?怎会不迷恋虚幻的网络?最终又怎能被社会接受? 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孩子都不知道终极目标是什么。这种普遍存在的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志向的教育是多么可悲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教育危机,也将是社会危机,是巨大的社会隐患!

作者说的比较明晰!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就是“这种普遍存在的没有理想、没有抱负、没有志向的教育是多么可悲的社会现象!这不仅是教育危机,也将是社会危机,是巨大的社会隐患”!就说我们现行的乡村教育吧!什么是好的教育?从长远来看?还没那个闲工夫呢!分数漂亮,就是终极的目标!至于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什么学生的长远发展,什么自尊心、兴趣、特长、特点、什么性格人品,统统不在家庭学校的关注之列!你能够取得漂亮的分数,就是好学生,你能教学生考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 从上到下,大势所趋!分数不是不重要,可是难道没有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应该关注分数,可是我们难道不该关注获得分数的途径中,是否以损伤兴趣、挫伤自尊、拔苗助长、舍本逐末为代价去获取!可是,又有多少人去关注,去思考,三思而后行呢?教师也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半成品,教育没有教会每一个教师思考的能力和自省的习惯!所以,我常常凄惶地感到:到处是看似忙忙碌碌然而无所作为的教师和教育!

14、美国 《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就要开始!从6岁开始,就要培养职业意识!接受职业发展指导,学会并开始职业规划,让学生进行与就业有关的12种能力、六七十项“指标”的训练。这几十项似曾相识的能力和“指标”,不仅包括而且远远超出了中国教育界广泛讨论的“素质教育”的范畴,堪称加强版的综合素质教育。

15、从《指导方针》的小学生职业指导规范部分( 见附录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期望经过职业指导的学生具备的“素质”有:知道自我认识的重要性,具有与他人交往的技巧,有对成长与改变的重要性的意识,有由于教育成果而获益的意识,有对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的意识,具有理解和使用职业信息的技能的意识,有对个人责任和良好工作习惯的重要性的意识,有对工作与社会需求和社会功能之间的关系的意识,理解职业决策是如何作出的,有对人生中不同角色之间相互关系的意识,对不同的职业和男女之间角色变换的意识,等等。当然,很重要的是,要有职业规划的意识。这简直就是一个加强版的“素质教育”规范。

看来“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中国也不是“素质教育”的原创,关于“素质教育”的热烈的讨论,也远不是始自今日!至少在美国,那样加强版的“素质教

育”的规范,在我们至今还是个缺失和盲点!比较之下,要追赶,也要反思!

16、优秀专业人才的专业兴趣和爱好、知识结构,以及高素质和能力,都不是在大学的短短几年里可以培养起来的。他们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多年耐心细致的栽培才能获得;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变化和发展以及对它们的分析、认识,反复筛选、淘汰而提炼出来的职业定向,都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17、早期的人生设计、职业规划并不是专横独断地把家长的愿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而是家长、学生、教育者和整个社会应该一起合作的共同课题。以父母和孩子相结合为主,加强学生的自我认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者和学生一起,进行学生的知识教育,协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职业技能相互融合,让孩子、家长和教师一起探讨知识与职业、教育与职业的关系,共同制定人生规划;家长、教育者和全社会一起,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备的资源,解决职业规划问题。

18、现在的学生,面对的是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是对职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他们不再有到工作单位才进行岗前培训的从容,不得不“早熟”,不得不提前熟悉要面对的职业。他们曾经是为上大学而奋斗的“考试机器”,现在,又无可奈何地成为同样很不浪漫的“就业机器”。所以,对于孩子来说,从小加强自我认识,分析自己的强弱项,考虑适合自己的职业,进而对比要求,发扬优点,找出差距,不断“充电”,就能够逐渐向职业目标接近,成为适应职场的佼佼者。

作者把早期的人生设计提高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高度,真是真知灼见!设想,若不是集国家和全社会之力,早期设计、职业规划这些问题又怎会自上而下有条不紊地得到施行!具体到家庭和个人,又怎会有更有利于发展的好的环境!中国这方面的落后,不就是自上而下的集体认识不足嘛!

19、美国的基础课程设置是多姿多彩的。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经济等课程占有非常大的比重。美国的基础教育不仅注重于知识点,更注重广泛的涉及面,使学生具有综合与分析的思维能力。优秀的教育,“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点,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语 )。这才是造就在未来社会既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又认真、严谨,而且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的人才的根基。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陆登庭说过:“大学教育并不专门为学生的就业作准备,而应该为学生的一生和进一步学习作准备。一个在未来社会具有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生,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专业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曾说:“我想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应该有思考问题的能力„„有一段时间,教育是在传授一些知识点。它所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做乘法,如何拼写单词,知道不同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日期,如何掌握不同的物理公式,如何记住重要的书籍中人物的名字。我认为,如果你看一看当今最成功的人,他们最特别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在于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在于他们能把很多东西

综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于他们能够看到人们从前看不到的模式。因此,对一个哈佛大学的学生来说,他需要学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如何去思考,如何以富有创造性的而且又是非常严谨、认真的方式去思考。我认为,正是这种认真、严谨,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能力才是大学留给其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

两位哈弗前校长的言辞,对于我们怎样做父母、怎样为人师,恐怕有着非常好的指导和校正作用:从小开始,就家庭开始,从课堂开始的教育,都是在为孩子以后走向人生和社会打基础! 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如何去思考,也许是教育要交给孩子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20、中美社会对于基础的认知不一样。中国社会对“基础”的普遍认识侧重在数理化的范畴,这也许是受几十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人生哲理的影响。虽然语文以及近年来英文都是主课,然而,与美国的语文和外语教学中要求大量丰富的阅读, 以及对伦理道德、社会问题的讨论有很大的差距。

美国对基础的普遍定义是广阔的,除了包括数学和实验科学之外,还包括英文和语言、文学、历史、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社会科学,甚至——艺术!美国的基础教育对数、理、文、史、哲、艺兼顾并重。

美国多姿多彩的基础教育才是造就高素质学生的根基。

曾经听说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对比较发达!可是,在看过中西方教育比较的一些书后,才隐约意识到之前的一些认识是粗浅的、片面的、甚至是谬误!看到美国高中生的选修课程,看到美国高等录取的评估公式,我不禁感叹:无知也许可以弥补,但是谬误导致的偏见乃至老子天下第一的自大往往更可怕!

21、我将这个评估方法归纳成一个虽然较长但很容易看懂的公式,括号中的数字是每个学生可能得到的分数范围。这个评估学生“整体素质”的总得分也叫作录取竞争指数( 以下简称为录取指数 )。计算公式如下: 综合素质总分=就读的高中( 0~4分 )+课程难度( 0~21分 )+年级排名( -1~3分 )+平均成绩( 0~16分 )+ SAT成绩(~25分 )+全国荣誉学者( 0~3分 )+申请论文( -3~5分 )+推荐信( -2~4分 )+课外活动( -5~30分 )+种族多元化( -3~5分 )+体育活动(~40分 )+超级录取(0分 )+[体育教练点名( 5~10分 )+家住远处(分 )+父母因素( 5~8分 )+多元化(~5分 )]

不仅在“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具有高素质,不在“重点”高中,但是选修很多最难课程的学生也具有很高的素质;善于“应试”,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考试能够获高分,也具备高素质, 因为“应试”也是一种素质。此外,善于准确地用书面形式表达思想,能够获得老师的大力推荐,是优秀素质的表现;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社会活动、课外活动,甚至打工,也是优秀素质的表现;少数族裔学生,因为文化背景和家庭的原因,需要较高的素质,才能完成其他学生同样的学习、工作;花大量时间参加体育活动,成

为优秀的运动员,理所当然地也应当被认为具备极其优秀的素质。 成绩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观,学习成绩不好,也可能具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体育运动优秀,能打工,能说会道、能写会画的,都具备相当高的素质。

这个公式表达了利于公平竞争的理念,人才和素质不是单一类型的,大家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都可以被认为达到了非凡的“优秀素质”。某方面不足、不擅长的,可以用其他形式和内容来补偿、平衡。

国情的不同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公平的概念确是共同的追求。从以上的公式,我们不难看出,美国高校的录取尽管也存在着诸多个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就个人素质而言,不是唯分数和考试万岁的!美国高校对于“高素质”的理解,是更宽泛也更成熟的!这对于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是有借鉴和启迪作用的!

22、在美国,有一道风景线,富人的孩子当律师,律师的孩子当律师,穷人的孩子也想当律师。美国已故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他的堂兄弟西奥多·罗斯福出身世家,他们都是哈佛大学毕业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法律。已故总统尼克松和前总统克林顿均出身贫寒人家,他们大学毕业后,分别踏进杜克法学院和耶鲁法学院,从此平步青云,为叱咤政坛,成为今后有影响力的人物打下了基础。

律师是一个具有很大权力的群体,有人说律师是美国政治体制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因为律师的存在和他们的作用,保证了美国法律的实施,对美国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保证和推动作用。 在这里,权利的垄断,财富的继承出项了越来越集中的现象,究其背后原因,可以说是多方面的, 但是,职业的设计和发展占了很大的比重!培养出高端、精英人才的美国教育,或许功不可没!

23、选择职业,金钱不是唯一的,除了个人兴趣、爱好、能力之外,还和一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相关。很多著名法学院的名教授,都能够成为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年收入可以达到百万美元以上。然而,他们就是喜欢待在学校里,教书作研究,著书立说,拿的是少得多的薪水,就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价值观。

面对升学和就业的激烈竞争,人们只能坦然应对,迎接挑战,而不是等待命运的裁决!应当以世界先进的、高标准的教育目标为方向,与孩子一起制订最合理有效的计划和策略。 订计划要从小开始,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技术,也更敢于接受高水平的挑战。

不要为了学校里的几道难题,为孩子的中、高考而绑住他们的手脚。要相信,当您的孩子达到那样高的设计目标时,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什么目标达不到呢?

这一段话在思维上,中国的父母恐怕是有障碍的!在更多常人的意识里,中考高考关乎人生,所以什么叫“不要为了学校里的几道难题,为孩子的中、高考而绑住他们的手脚”呢?中考高考都不能顺利,还有什么更高的人生目标可言呢?

24 、考入美国顶尖大学本科的理想条件是要在高中期间修过如下课程: 七八门以

上大学程度的课程,其中包括英美文学、一门以上外语、微积分、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其中数、理、化、生这几门课在AP 中是较难的,比经济、心理学等“软”学科需要更强的基础知识。不过,它们也是中国学生比较擅长的,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 中国学生参考以上条件,拟定自己的世界级高标准、高目标的计划,一定能跟上21世纪的时代车轮。

近年来,有关西方教育和中国教育比较的书籍在市面上多了起来,这一现象至少反映了这样两种现状:一来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更优秀更先进的教育方面来了,有需求才会有产出,另一方面,受益于国外高等教育或者基础教育的专家学者也开始注重对国际上先进教育的介绍和推介了!他们的观察、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普通家长教师对国外先进理念和做法的认识,会有益地推动中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走出去,请进来,有了沟通,有了交流,即使这沟通和交流不在同一个层面和起点上对话,我们也应该由衷地感谢和庆幸这种沟通和交流!

25、每一个人的方向和目标可能不一样,但是,首先要相信,他们刚生出来的时候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他们的父母不一样,父母的思维和观念不一样,父母所施予他们的教育不一样。孩子的成就常常与父母的影响、思想观念和社会环境分不开。 不妨先建立一个高目标,再定一个适当的起点,边实施计划,边观察,进而根据情况调整计划。重要的是,不要低估孩子的潜力。

孩子是有潜力的,父母也是有潜力的!不要光下注在孩子身上,把父母自身的压力转嫁给孩子!父母应该勇敢地从愚昧和浅陋中站起来,睁大眼睛,看和思考,学和行动!孩子可以,我们亦可以!孩子学习,我们亦成长!终身学习,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

26、当问到“青年人应该如何提高才能适应国际化的进程”时,老布什总统毫不犹豫地说:“教育是唯一的途径。国际化要求极其丰富的大量的知识。整个世界千变万化,只有广博的知识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快乐。”

从老布什到小布什,历史也许不是巧合和偶然!老布什的一段话,或许会给我们灵光乍现的启发吧!

27、美国律师协会出版的《ABA 法学院官方指南》认为,一个准法学学生必须具备如下的能力:

批判性的阅读能力。能够阅读和分析复杂的文字材料,对复杂问题能够透彻地理解, 包括能够理解很复杂的涉及文学、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的文件资料。

写作归纳能力。写作长篇、大量的,清楚和精确的,经得起批评和推敲的文字,能对来源广泛的众多文件进行总结归纳。

有说服力的、精练的口头表达( 演讲 )能力。

文件检索和研究能力。能够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分类,并且组织成文件。

对任务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具有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组织、整理,并且由此产生出有效的、能够达到期望的结论。

为社会服务并促进司法的地位。提供诚实、负责、公平的、有质量的服务。

这本指南还要求学生在进入法学院以前具备如下知识:

广泛深入地了解历史,特别是美国历史,以及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对多元社会的影响;了解政治思想和理论与当代美国政治体系、伦理理论和司法原理;了解经济,特别是微观经济原理,以及经济原理与公共政策的相互作用;了解微积分和金融技巧,具备分析金融数据的能力;掌握基本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理论;了解世界各国的多元文化;了解各种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了解各国之间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关系。 仅律师这一项,就有如此明晰和广泛的要求,别的行业可想而知!有时候,我想,生活在各方面都很规范的国家中的优势就在于国家和社会的高度,有时候会弥补个人的浅陋和不足!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树不仅提供了阴凉,或许还有高度吧!

28、语言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学语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亲密交流”中学习。幼儿学语言是在与大人的日常交流中,通过亲密接触、模仿而学成的。这是最快速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心理学家极力推崇。

29、语言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模仿是高效率地学习语言的有效方法。我的经验是,在学习外语的初始阶段,最好不要涉猎太多,而是用同一种教材,反复进行模仿,不求多但求熟练,通过不断重复巩固,滚瓜烂熟以后,再扩大到面。这时,学生不仅没有心理障碍,而且信心大增,以后可以学得非常顺畅。

关于语言学习,作者和女儿合作,有一段非常骄人的尝试和成绩:利用一部《爱丽丝漫游仙境记》培养了对英语最初的兴趣,九岁开始,便利用寒暑假,集中学习法语和西班牙语!会谋划,有胆略,有坚持和鼓励,有遴选的眼光和魄力是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给予我的最大的启示!

30、利用孩子的自豪感、自信心,调动他们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孩子给大人讲故事,比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效果要好得多。孩子给大人讲故事,精神高度集中,经历了阅读、思考、理解、语言组织和表达的一系列复杂过程,是一种绝妙的综合性训练。

关于亲子阅读,我看过《朗读手册》、《中国儿童阅读六人谈》、《图画书 阅读与经典》以及日本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等许多专业书籍,对于这个问题有更广泛的了解!但是作者无疑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他让我意识到:殊途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多角度的尝试!机会合适,不妨一试, 作为对现有读书模式的有益的补充!

31、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是最重要的,自学能力可以从很小就培养起来。帮助孩子挑选合适的好书,可以事半功倍地达到效果。

选择那些可能影响思想行为和道德文化修养的书,是家长重要的任务,尤其在孩子童年、少年期,那时候的阅读可能会影响人的一生。任职美国最高法院陪审法官30年的奥利佛·文德尔·荷默斯以“大反对家”著称于世,他写下了许多灿烂的法律文本,是美国史上资格最老的联邦最高法院法官,离职时年近91岁。他说:“我们对所看的书必须作认真选择,因为书,就如埃及国王在他的图书馆上所题的那样,是‘灵魂之药’。”

我认为,在孩子尚小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将聪明才智用于为孩子挑选好书就已足够,没有必要自找麻烦,处处挺身而出,一字一句地教孩子。事实上,家长能为孩子挑选好书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了,为了做到这一点,家长就得提高自身的修养和鉴赏水平,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家长能为孩子指出方向,引导孩子读名副其实的好书,让孩子独立自学和思考,自己去解决种种问题,足矣!这就迈出了培养成功孩子的一大步 选书读书是我比较关注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作者的认识,与我的见识,在这一点上有了交集!但是,作者是大学教师,他的眼光和见地,远在我之上!然而,我喜欢这种对比,这样的自省,让我清醒,更让我不至于迷失!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至少,走在这样一条人间正道上,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宽广!

32、教师的任务并不是灌输知识点,而是把将要学的课题放到学生的面前,通过同情心、情感、想象力和耐心唤醒学生永不休止的动力,寻求答案和见解,使其开阔人生视野,并赋之以内涵。

——纳森·普西,哈佛校长953~1971

成年人的知识老化和衰退,以及现代社会的高节奏和细分工,使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难以胜任。其实,家长只要能给小孩子提出好的问题就行了,应该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不禁自问:我会提问题吗?我会思考吗?我能以自己的思考点燃孩子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吗?这是一个十分严肃和迫切的问题!如果我不能明白自己的状态,那么当我站在孩子人生的讲台上,我有何颜面为人师表?庆幸的是,我从来没有停止思考,也从来没有停止学习!我自信,自己是一个很好的终身学习和思考的范例!在这一点上,我理直气壮,并且信心满满!

33、有的家长,即使有能力教孩子基本的数学、小学的英语,可曾想到,到了课程逐渐加深,教不了孩子的时候,一手放掉让你“教”( 娇 )惯了的孩子,将会是个什么局面?这个习惯了家长教的孩子丧失了自学能力,不能独自面对没有“家教”的世界,只好一路走下坡。这是很不明智、很不负责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可悲的。

不过,确实也有极少数有精力、有能力,甘心奉献自我的家长,能够辅导孩子的功课,一路保驾孩子高中毕业到上大学,这是难能可贵的。不过,这是在牺牲自己的前提下做出的。家长也应该享受生活,大可不必“毁灭自己,照亮孩子”。

我是把心思花在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激发她的学习热情,引导她自己去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我在学习上对她的帮助,更多的是引导她选择好的学习素材。我相信,作为前人智慧的结晶,各类优秀著作,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在孩子从小开始自学的时候,家长只要能给他们提出好的问题就行了。把问题留给孩子,放心地让他们从书中寻找答案,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和孩子一起讨论问题。用这样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能够具备高度独立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我能陪伴孩子走多远,这个问题,我也经常思考!我能给予她的,究竟是什么!看

来人类的智能和思考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至少,我在这些话里也看到了作者同样的思考!作者已经用时间和实践做了比较完满的解答,我想,我还在路上!我希望,自己一直是那个清醒并且自律的状态!

34、音乐学习不仅仅提高了艺术修养和演奏某种乐器的技能,同时也给了孩子在另一种形式上的自我肯定,培养勤奋、耐心和奉献,也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专注和努力追求目标等一系列优良素质。

孩子的脑袋里,一种艺术形式不去占领,另一种就会乘虚而入,无形中构成了情趣和层次的差别。 学音乐,特别是学古典音乐可以培养人细腻的作风和情感,古典音乐是需要耐心地慢慢去欣赏品味的,了解古典音乐的奥妙和艺术上的价值也需要人们认真地思索。 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甚至植物在优美的音乐环境中也会生长得更好。据说,哈佛大学50%以上的本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认真地学过音乐,或者练过至少一种乐器。

关于音乐教育或者说艺术教育,我才刚刚起步,这方面见识欠缺,观念浅陋,造诣更是茫然!作者给了我很好的启迪!不过,我还远不满足!

35、学校教育如果不能满足自己的教育期望即人生目标,反而干扰孩子实现这个目标,就要设法改变它,终止它或者远离它。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自己的教育目标,把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千万不要让学校教育干扰了自己的教育。

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常常是在小学、中学阶段培养起来的,如果在这个阶段思想被禁锢,各方面的特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长大以后再塑就困难多了。 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我从来不让学校教育干扰我的教育。”他说的“学校教育”显然指的是在学校老师的教学范围和压力下,为不感兴趣的科目,为成绩而被动学习涉及面较窄的知识,“我的教育”指的则是自我教育和人生的教育。 他认为,“我的教育”所学到的知识,远远胜过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 我认为,教育,就应该是完整的教育,是包括方方面面的,不应该局限于教科书上有限的知识。

在这里,作者谈到的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人生目标的关系,很有超前的意识!最起码,在我周围的许多人心里,这是一个盲点!我多么希望,更多的人可以读到这些,思考这些,并且贯彻到孩子的教育中来!

36、美国小学里“缓慢”的教学进度反而是可喜可贺的,它给了孩子们充足的空间,让孩子获取更多各自感兴趣的东西,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拥有一个自我发展的机会。如果学校里的功课极为繁忙,孩子们还怎么会有时间和精力做自己爱做的事情,开发自身的思维和潜力呢?怎么能够为自己特定的人生目标,学习和培养某些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呢?学校宽松的气氛反而给了自身发展以条件,让孩子可以自由挥洒,开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这实际上是“坏事”变好事。

家长应该抓紧孩子的这一阶段,探索孩子的兴趣志向,根据孩子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活动。千万不要荒费这个大好时机!我就

是从女儿的学前班开始,直到五六年级这一段最宽松、最重要、最宝贵的时间里,培养了对她产生终生影响的爱好、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锻炼了独立的和较成熟的思维。 这让我不由得想到了熊培云《自由在高处》一书中的一句话:河流弯弯曲曲,是为了滋养更多的生灵!宽松、缓慢的小学教学,对于学生终生的发展,多么重要!可是,对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和现状,我还远不够了解,不过,不要紧,那是我即将要去的地方!我会伴随孩子,重走那一段人生的黄金岁月的!

37、写简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接受新挑战、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成长的过程。个人简历也可以让人入迷,它能够频频更新“升级”。从小写简历,可以产生巨大的内动力,激励孩子自我奋斗,频频萌发迎接新挑战的强烈欲望。其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积极的。

写简历的过程确实是反思、完善和成长的过程!这一行为,往往会促使我们回顾自己的成长,以过来人的眼光和心态总结自己的人生!这个很好的做法,可以先收在我们的教育锦囊里啊!

38、从小就让孩子忙起来是人生设计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孩子习惯于高效率、快节奏的学习和生活的关键。这个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也是对抗电脑网络诱惑的有效措施,它将深远地影响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行事风格。

她非常感慨地对我说,实在无法理解这些孩子怎么会这样,也不知道他们的家长怎么就能不管孩子?她自己从来没有体验过,也不知道网络竟会那么“好玩”。其实,我认为,问题在于那些孩子的父母没有很好地、有艺术地引导孩子,没有让他们从小树立人生目标,没有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比电脑网络和游戏更精彩、更有意义、更“好玩”的东西。如果父母指引得好,学习、读书和上面提到的其他有意义的活动也会让孩子痴迷的。

这一段让我不由得想到:同样有一双眼睛,我们看到的却是不一样的世界!高倩的早熟和理智,得益于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没有他父亲的远见卓识和高瞻远瞩,高倩恐怕没有那样远行的起点吧!父母之于孩子,也可以是造就!

38、被动学习常常使孩子走神,效果不好。“超前”自学可以刺激孩子的积极性,训练自学能力,树立学习信心。因为“超前”学习是主动的,自主学习容易引起兴趣、产生成就感。

我也曾经超前学习,那一段经历至今印象深刻!如今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我想,也不妨在教育的实践中推而广之!

39、西班牙语仅次于英语和汉语,是世界第三大语种。西班牙语通行于除巴西以外的整个中南美洲和非洲,有20多个国家将近4亿人讲西班牙语,是流行于世界的一大语种。它是欧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的重要官方语种之一,也是很多国际政治会议的最重要语种之一。目前在美国有4 000万人说西班牙语。

法文不仅是一种美丽、浪漫的语言,更是一种精密的语言,几个世纪以来,法文一

直是世界外交语言之一,因为法文可以精确地表达外交官所欲表达的细微的意蕴。法文非常精密与富有逻辑性,所以掌握法文者,必须具备缜密的文思,学习法语使人进入一种“精密、准确”的训练环境。“精密”和“准确”不正是律师最重要的一种素质吗?

40、具备多语言能力的人被认为具有多维的思考能力和广阔的视野。他们将在未来社会受到极大的欢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具有高水平的外语能力必将水涨船高地成为参与竞争教育机会和优越工作机会的先决条件, 多语言的能力并不是只有那些有语言“天分”的人才具有的,而是许许多多平常人与生俱来的,只是还没有被人们广泛认识,也少有人去开发这种人类普遍存在的外语和多语种潜能。

著名语言学家本杰明·沃夫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语言决定论的假想,就是著名的沃夫假说——“语言本身决定人的基本思维”,他认为个人的语言决定了其对世界的认识。

不仅如此,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还学习了一种文化和一种思维。在中国,目前的外语教育基本上只是停留在语言教育本身。在美国大学,外语专业的学习不仅仅只关注语言本身如词汇、语法和文章结构、翻译等,而是把语言作为切入点,进一步研究该国的文化、文学、艺术、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和经济等。

关于语言,我有许多的不了解!作者有关西班牙语和法语和语言学习的认识,有效地开启了我有决心于语言更进一步认识的进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种无声的交流,对于聪明的人,也许每时每刻都会发生作用!

41、帮孩子“助长”是应该的,只是,不应该“拔苗”。在“助长”的时候,要考虑到孩子生理、心理和体力上的承受能力。对于年幼的孩子,理当让他在主动的环境下自主地学习,而不是在无法自我掌握的过大的外界环境的压力下被动地拔擢。

这恐怕是作者失败的体验之一吧!

42、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干什么,否则对孩子的教育是谈不上的。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随时调整要求,使之更切合实际。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活动空间。对孩子的要求应该合理,不合理的牢狱式的管教只能束缚孩子的身体却不能束缚他们的思想,相反的,他们会以不当的方式进行对抗。

43、对孩子的各项活动,家长既要参与,也要当好拉拉队。热心参与,适当赞扬,真正发自内心地欣赏孩子,会换来比空洞的口头鼓励强得多的好效果。

44、让孩子走出家门, 参加校外活动,到外面的世界多看看,结识不同文化背景、性格特点的人, 可以开阔视野、增加见识,将对智力与交际能力的早期开发带来受益终生的影响。

45、中国自古就有告诫人们不要闭关自守、自我满足的不做“井底之蛙”的古训,我之所以将其发展为不做“井底乌龟”,是因为我觉得不做“井底乌龟”比“井底之蛙”多了一层含义。前者告诫人们不要学井底青蛙,呆在狭小的井底只看到一小片天而自以为是;我则告诉她,即使处身于大地之上,如果像乌龟一样缩起头来,还是仍然见不到世面,看不清外面的世界。既要来到大地上,还要好好地伸出头来,仔细看清世间万物。

46、每个家庭或家长难免会在他们生活中和知识上存在着局限性。让孩子与不同背景的成年人广泛接触、交流,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陷,使孩子的思想更成熟。认识不到这一点,可能就大大浪费了近在咫尺的宝贵的教育资源。成人们如果能够多与邻家的孩子们接触,哪怕只是和别人家的孩子们聊聊天、说说话,对他们都是非常有益的。

交流带来思考,交流促进提升!不做井底乌龟,这仿佛是关于现代父母和教育的一个睿智的寓言!

47、当义工和打工都是让孩子提前走进社会、感受人生的重要一课。义工衡量的是爱心和社会责任感,打工则是考验学生承受社会压力的能力和超负荷工作的潜力。它们都是为走向社会,为就业作准备。

语言很精警,分析很到位。

48、在孩子的写作过程中,家长既不必过多地指手画脚,也不要漠不关心。面对孩子的“新思想”和“胡言乱语”要冷静,不可过于纵容夸大,也不可一棍子打死,更不能对他们进行灌输式的“思想指导”,或者干脆为孩子捉刀代笔,为他们修改增删。一定要让他们写的文章真正反映出自己的思想,成为他们自己观察研究的结果。家长可以和他们进行平等的讨论。应该看到,家长的思想也会由于受到时代背景和个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而具有局限性。 把鼓励写作作为训练孩子对各种社会现象和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和批判的一种方法,除了可以大大提高思想情感修养和文字表达水平,还可以增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所有的语文老师都避不开写作教学,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教师都是合格的作文教学者,包括我自己!我们对于写作,还没有更多的研究和尝试!作者,提供了他的思路和观点!

49、不给予先入为主的“正面”“教育”,让孩子自己先从书本中去了解,再到实践中去体验。吸取丰富文学营养的孩子会自己感受世界,而且常常比大人灌输的更易接受,理解得也更深刻。

一个头脑里装满了文学的孩子,哪怕很小,也会有思想,有分辨力,有良知,这一点可能很多大人还没有意识到。很多人认为优秀孩子的成长只是完全得益于大人长期耐心的“素质教育”式的说教。人们没有认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人们的影响大多是积极的、深刻的,对孩子也一样,让孩子们吸取丰富的文学营养,自己体验和感受世界,常常比大人灌输的要更容易接受,理解也更深刻。

第二小节,我非常喜欢!作为语文老师,作为热爱读书的人,我深感自己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好的书籍!所以,我希望自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多地关注和研究文学和教育的话题!

50、有多少学生被训练成不读课外书,不善言谈,不爱思考,也不会写作的解题高手呢?! 培养重复的技能,还是培养严谨的思考能力,积累广阔丰厚的文化底蕴?我们该做何抉

择?我们自己该如何面对?

一个优秀的人才,其阅读面应该是很广泛的,仅仅读教科书是绝对培养不出精英的。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读书人不读书”的一页,这是读书人的耻辱,是应该予以纠正的。

丘成桐教授说过,他念小学时数学常常考不好,到了中学二年级,碰上一位良师,常常介绍有趣的题目,数学的背景,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的发展等,使他逐渐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是哲学教授,他认为父亲的文学、哲学素养对他的影响最大。他父亲引导他读不同的书,中国历史、文学和哲学的熏陶对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影响深远,这些经史子集渗透进了自己的潜意识,左右了自己的想法。 中学二年级以前数学不好,最终成为国际数学大师,靠的竟是文学、历史、哲学的启发及其在潜意识中的影响。这就是研习文史哲的力量!

这个力量在过去多年来,被中国教育大大忽视,一个学生在整个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甚至不要求阅读一本文学原著!很多学生也从来不读任何题材的全本课外书。学生们成了只做题、不读书的“读书人”。在美国一个好的学校,不仅英文课要求学生每学期阅读几本原著的全本,即使是外语课,高中阶段也要求阅读长篇小说原著,并且还要写论文、读后感。与美国好的教育相比,这个差距是巨大的。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博览群书使人渊博,交谈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可惜,有多少学生被训练成不读文学、历史,不善言谈,不爱思考,缺乏情感也不会写作的解题高手呢?!

一个优秀的人才,其阅读面还应该是很广泛的,仅仅读教科书是绝对培养不出精英人才的。应试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读书人不读书”的一页,这是读书人的耻辱,是应该予以彻底纠正的。

无论孩子的志向目标是什么,涉猎广泛的好书是实施“超前”教育理念的条件。阅读和写作远远比求解各种各样的习题重要得多。以牺牲宝贵的时间、牺牲摄取广阔的知识为代价,换取应试技术是不值得的,是与具有良好教育的人所应掌握的知识结构不相称的,也是不“国际化”的。

51、一本真正的好书应该在少年时读,成年时重读,老年时再读;就如美丽的建筑应该分别在晨曦、中午和月光下观赏一样。——罗伯逊·戴维斯

从小阅读名著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懂得如何分析复杂事物。因为很多古典作品比较含蓄,有时一字一句就起了起承转合、牵动全局的作用,需要阅读者细心体会琢磨。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教诲,有批判,有鞭挞,有唾弃,有颂扬,有歌唱。让心灵一片空 白的孩子从小就浸渍在这样的文化营养里,慢慢地吸收,慢慢地渗透到内心深处,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方法。

我愿意,竭尽全力,让孩子幼小的时候,让他们爱上读书!

52、作文并不只是一个单纯写作技巧的问题。除了具备一定的文字水平以外,还需要思

考,更需具备一定的知识。作者必须拥有相当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做到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写得快,写得好。

大量阅读和不断写作论文是美国教育最值得称颂的部分。写作不只是单纯的文字、论点、论据的合成,让学生们沉浸在“文山书海”里。它是糅合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化修养、伦理道德于一体的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工作,是全面的“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是一种扎扎实实的素质教育。

53、美国优秀的学校普遍安排研究性学习,以实验和独立思维的研究所带动的学习使学生充满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独立的研究精神、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的思维。

美国的多方位的论文写作和普遍的研究性学习,拿到我们中国来,要本土化、中国化,恐怕还需要很多的努力!不过,在具体到每个课堂和每个家庭的有效尝试中,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54、4是有魔力的数字: 4小时睡眠,4杯拿铁( Lattes )咖啡,4.0

这本书描述了加州惠特尼高中( Whitney High School )的学生群像:为了得到最高的平均成绩4.0,他们一天只睡4个小时,灌下4大罐拿铁咖啡,为的就是能够熬过一整夜。为了成绩,为了人生目标,为了SAT ,为了考上好大学,他们拼了。

美国的高中生究竟是怎样学习和备考的,在书中有所提及,但是还远不够全面!有机会一定要了解有关信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适用于各行各业!

55、我将女儿读初、高中期间使用的电脑中留下的所有几百个文档都打印出来,共计近千页,几十万字。我浏览了每一页,有的篇章还反复阅读多次。其中绝大多数作文我是第一次阅读。 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灵震颤的过程。看到有时她一个晚上写出二十几页的几个文本,令我无限感慨和深感惭愧的是,即使身在美国十几年,即使与女儿十几年同住一个屋檐下,我对她的了解还不够,对美国教育的理解也不够深刻。我一定要把我的新发现,我对美国教育进一步的研究和理解告诉读者。

这里有作者的反思,有作者的自责,甚至忏悔!作者以自己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教育和成长的概念!至此,神话般被拔高的高燕定重归了凡尘,成了一个普通的父亲!

又及:作者在书中收录了部分《美国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指出了职业发展的三大环节:自我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职业规划。对我们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遗憾的是收录的不全,特别是缺初中篇、高中篇和成人篇,目前还未找到其他取得途径。另外,国内的职业发展教育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少得可怜,使我们在实践中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可是最大的遗憾了。


相关文章

  • 读书节学生活动方案
  •   一、活动目的: 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激发师生读书的兴趣,提升师生的审美情趣和校园人文底蕴,白鹤小学决定于4月中旬启动“书香润泽童年,读书丰富人生”第三届校园读书节活动。   二、活动主题: “书香润泽童年,读书丰富人生”   三、活动时间:4月18日——4月23日   四、领 ...

  •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
  • 童年读书笔记_高尔基童年读书笔记 看完<童年>是在两天之内,在两个喧闹的上午,我独自坐在教室里,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读一个完全属于别人的故事. 读外国的名着是艰难的,尤其是苏联的作品,那一长串的人物姓名常常让我读着读着就不知道主角变成了谁.所幸的是,<童年>不存在太深刻的哲理 ...

  • 读书笔记1000字(4篇)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1000字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诚实的劳动,创造生活.他怀着买车的信念,拼命的赚钱,就像是一个旋转的小陀螺.终于,祥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车,那辆车对于祥子来说,不知道是他磨破了多少双鞋换来的. ...

  • 第二章读书笔记
  • <草房子>是一部童年的童话,读过<草房子>之后突然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如书中写的那样的多彩. 最近,我读了<草房子>这本书,它里面的内容深深地感动了我. 一个叫作油麻地的乡村小学校给男孩桑桑留下了快乐又难忘的童年记忆 --天生秃顶的秃鹤出于对尊严的执著坚守,而演出 ...

  • 读书笔记(3篇)
  •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一)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正同于它另类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 ...

  • 童年读书笔记100字
  • 文/聂小开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童年>,它的作者是着名的作家高尔基.这本书是是写了高尔基的童年. 感想:看了<童年>这本书,我有很大的启发,书中告诉我们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童年读书笔记100字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童年.这本书的作 ...

  • 读书笔记基本常识
  • 一.笔记方法 我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文中精彩的部分或好词佳句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对于深入理解.牢固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

  • 童年读书笔记500字
  • <童年>-读书笔记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字叫<童年>,它的作者是着名的作家高尔基.这本书是是写了高尔基的童年. 我们的童年是美好的,是快乐的,想要什么有就会有,但高尔基的童年并不是那么快乐的,而是悲惨,凄苦的.在这本书中,主人公阿廖沙的父亲在他的童年去世了,而且死的很悲惨,这给 ...

  • 读书笔记400字(3篇)
  • <童年>读书笔记400字(第1篇)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 ...

  • 童年读书笔记300字
  • 读了<童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和高尔基比童年,我们今天是多么幸福啊. 高尔基出生在一个木工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了,他的生活更加艰苦了,他和妈妈就住在外祖父家里.由于家境贫困,他上学只好穿母亲的皮鞋,外祖母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补丁裤子. 高尔基这样一身不协调的装束,都引起同学们的嘲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