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水利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摘 要]我国水利建设情况在社会安全、农业、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水力发电事业、水土保持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进行了探讨,并对水利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旨在加强人民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以促进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水利建设 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78-01

  引言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防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步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更是加重了水利建设的基础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安全与发展

  在历史上,水、旱灾害曾经给整个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过巨大的损失。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抵御和防止水、旱灾害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通过在上游兴建水库以拦蓄洪水,在中游开辟分、蓄洪区蓄滞洪水,在下游扩大排洪出路,使各主要江河初步形成能够防御常遇洪水的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显著的效益。在全国受江河湖海洪潮威胁的广大地区,初步建立了防洪保障,保护近6亿亩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保护人口4.6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建国以后,城市防洪建设作为重点进行安排,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防洪规划开始逐步纳入江河流域治理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城市堤防长度己达1000多公里,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相继战胜了数次特大洪水的侵袭。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堤防先后战胜了1981的年长江大水、1982年的黄河大水、1983年的汉江大水、1985年的辽河大水、1988年的嫩江大水、1991年的淮河、太湖、松花江大水、1998年的长江、松辽大水,有力地保障了沿江(河)城市和郊区农村的安全。

  2 水利与农业

  建国以来,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灌排设施工程,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为农业持续稳定的增产创造了条件。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4亿亩发展到7亿多亩,虽然由于人口剧增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50%,而人均灌溉面积却增加了50%。使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水田、水浇地,却提供了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二的粮食,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穿衣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7年,全国灌溉经济效益价值为4436.59亿元,除涝经济效益价值为1327.92亿元。水利建设为农业稳产增产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

  3 水利供水工程与城市人民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

  建国以来,通过兴建引水、提水和调蓄水源工程,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同时还为城市人民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水源。目前,水利工程向城市年供水能力己达到500多亿立方米,缓解了城市的供水矛盾。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7年,全国共解决饮水困难人数达1亿多人,解放劳动工日达120.58亿个,经济效益价值达191.41亿元;从1958年到1986年,8大城市供水量共436.7亿立方米,经济效益价值达333.3亿元。

  4 水土保持工作为国家生产力合理布局提供了前提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黄土高原保持水土,干旱地区引水造林、防风治沙,大江大河防御洪水不决口、不改道,跨流域引水接济缺水地区,重点开发水能资源,引水开荒增产粮食等,这些都是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大事。建国以来,己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开发山区、整治江河、防治灾害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水土保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全局,也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水力发电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水电事业是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一批大中型水力发电站的建设在我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目前,无论是我国的年发电量还是水电装机容量,均位列世界前茅。农村小水电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田灌溉、农副产品加工和缓解电力紧张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小浪底枢纽工程的顺利竣工、三峡枢纽工程的建设,以及一批在建或待建的水力发电工程,更预示着我国水力发电建设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1949年至1987年,累计水力发电经济效益价值达到了636.98亿元。

  6 水利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水利的社会效益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保障了社会安全、促进了社会发展。防洪工程抗御洪水灾害,保障了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的全面兴旺;灌溉除涝工程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农副产品市场的供应,繁荣了市场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保证;结合水利工程,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水电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活跃了政治、文化生活,改变了城乡面貌;供水工程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利的环境效益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还体现在提供水源、改善水质、改良土壤、美化环境、调节和改善地区小气候、降低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这些都为人们提供了稳定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结论

  水利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增强了农业后劲,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

  后记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建设有稳定的投资来源,是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要求。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水利事业需要相应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投入,确保水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摘 要]我国水利建设情况在社会安全、农业、人民生活和企业生产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水力发电事业、水土保持等方面所作的贡献进行了探讨,并对水利建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旨在加强人民对水利建设的重视以促进水利事业在国民经济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水利建设 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378-01

  引言

  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水利工程在防洪、防涝、防灾、减灾等方面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在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加快水利工程管理改革的步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是我们水利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社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更是加重了水利建设的基础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水利建设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安全与发展

  在历史上,水、旱灾害曾经给整个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过巨大的损失。水利工程的建设为抵御和防止水、旱灾害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通过在上游兴建水库以拦蓄洪水,在中游开辟分、蓄洪区蓄滞洪水,在下游扩大排洪出路,使各主要江河初步形成能够防御常遇洪水的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显著的效益。在全国受江河湖海洪潮威胁的广大地区,初步建立了防洪保障,保护近6亿亩的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保护人口4.66?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0%。建国以后,城市防洪建设作为重点进行安排,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防洪规划开始逐步纳入江河流域治理规划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城市堤防长度己达1000多公里,大大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相继战胜了数次特大洪水的侵袭。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堤防先后战胜了1981的年长江大水、1982年的黄河大水、1983年的汉江大水、1985年的辽河大水、1988年的嫩江大水、1991年的淮河、太湖、松花江大水、1998年的长江、松辽大水,有力地保障了沿江(河)城市和郊区农村的安全。

  2 水利与农业

  建国以来,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灌排设施工程,增强了农业生产后劲,为农业持续稳定的增产创造了条件。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2.4亿亩发展到7亿多亩,虽然由于人口剧增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50%,而人均灌溉面积却增加了50%。使占全国耕地面积一半的水田、水浇地,却提供了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二的粮食,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穿衣吃饭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7年,全国灌溉经济效益价值为4436.59亿元,除涝经济效益价值为1327.92亿元。水利建设为农业稳产增产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解决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穿衣问题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

  3 水利供水工程与城市人民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

  建国以来,通过兴建引水、提水和调蓄水源工程,为农业灌溉提供了水源,同时还为城市人民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提供了必需的水源。目前,水利工程向城市年供水能力己达到500多亿立方米,缓解了城市的供水矛盾。据统计,从1949年到1987年,全国共解决饮水困难人数达1亿多人,解放劳动工日达120.58亿个,经济效益价值达191.41亿元;从1958年到1986年,8大城市供水量共436.7亿立方米,经济效益价值达333.3亿元。

  4 水土保持工作为国家生产力合理布局提供了前提

  水土保持是国民经济生产力布局不可缺少的一个前提,黄土高原保持水土,干旱地区引水造林、防风治沙,大江大河防御洪水不决口、不改道,跨流域引水接济缺水地区,重点开发水能资源,引水开荒增产粮食等,这些都是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大事。建国以来,己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多万平方公里,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开发山区、整治江河、防治灾害都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水土保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全局,也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 水力发电建设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水电事业是我国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一批大中型水力发电站的建设在我国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作用。目前,无论是我国的年发电量还是水电装机容量,均位列世界前茅。农村小水电的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田灌溉、农副产品加工和缓解电力紧张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小浪底枢纽工程的顺利竣工、三峡枢纽工程的建设,以及一批在建或待建的水力发电工程,更预示着我国水力发电建设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据统计,1949年至1987年,累计水力发电经济效益价值达到了636.98亿元。

  6 水利建设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水利的社会效益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保障了社会安全、促进了社会发展。防洪工程抗御洪水灾害,保障了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人民安居乐业,有利于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事业的全面兴旺;灌溉除涝工程促进了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丰富了农副产品市场的供应,繁荣了市场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保证;结合水利工程,航运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水电工程的建设,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活跃了政治、文化生活,改变了城乡面貌;供水工程为城乡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利的环境效益体现在水利工程设施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使其向良性方向发展。同时还体现在提供水源、改善水质、改良土壤、美化环境、调节和改善地区小气候、降低灾害发生频率等方面,这些都为人们提供了稳定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结论

  水利建设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加大了农田水利建设,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增强了农业后劲,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不仅是农业的命脉,也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

  后记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保障水利建设有稳定的投资来源,是经济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必须保持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必须满足不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要求。

  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水利事业需要相应的大量投入,建立合理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结构,加大对已建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维修养护投入,确保水利发挥经济、社会效益。


相关文章

  • 县发展计划委员会年度目标措施
  • 咬定双倍目标抓住项目主线突出结构调整 努力实现我县国民经济新的跨跃 ——~年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和 推进措施的初步思考 县发展计划委员会 一、我县实现国民经济新的跨跃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今年以来,我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全面实施“经济倍增、环境倍优”计划,国民经济一直保持 ...

  • 教育发展工作计划
  • 一、战略和目标   (一)面临迈入发展新阶段的历史机遇   (二)战略思想和指导原则   (三)战略目标   二、重点和任务   (一)大力提高国民教育普及程度   (二)加快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步伐   (三)进一步增加高层次专门人才资本存量   (四)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五)全面推进素质教 ...

  • 水利发展工作计划
  •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新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分属内陆河.黄河.长江三大流域,境内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300mm以下,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频繁,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尽管多年来国家对我省的水利建设给予了很大的扶持,省上也尽最大努力增加了水利基础设施建 ...

  • 赴泰国.意大利农业考察报告
  • 赴泰国.意大利农业考察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路明副部长率领的中国农业代表团1999年2月16日至21日参加了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第22届管理大会后,参观了意大利农业部果树研究所和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1999年2月22日至28日对泰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会见了泰国农业与合作部 ...

  • 学校中心组学习心得体会
  • 上学期教务党委的中心组学习主要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理论和我校"十五"期间的发展规划.本人作为规划编制的参与者之一,现就学习的心得体会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学习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断,科学地总 ...

  • 市计划局个人总结
  • 200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本人团结带领全局工作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十六大精神,围绕全市经济工作大局,不断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服务功能,较好地发挥了新形势下计划部门的职能作用,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将个人思想、工作、作风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 ...

  • 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岁月
  • 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辉煌岁月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领导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民族解放斗争与国共两党的阶级斗争错综交织,极为复杂.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制定和贯彻全面抗战路线,以 ...

  • 关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体的思考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这个立场出发,围绕着如何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行有效实践. 一.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以人为本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人是真实的.社会的.实践的人,是一切活动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终根据和本质. ...

  • 全面奔小康重点在农村
  • 辞旧迎新的钟声刚刚响过,党中央.国务院就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农业和农村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中央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这次会议按照十六大的部署,对全面推进农村小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政策措施十分具体,现在 ...

  • 华全国总工会致全国各族职工的慰问信
  • 华全国总工会致全国各族职工的慰问信全国各族职工同志们: 值此2006年元旦来临之际,中华全国总工会谨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国各族职工和广大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刚刚过去的2005年,全国人民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一年来,党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