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1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

万小兰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市、637000)

摘要:《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关键词: 《咏怀古迹》(其三);黄昏;意象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立象以尽意’”王弼说:“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但它作为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物的再现。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作家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人们可以通过它去窥视作者的心理状态、情感甚至社会的风貌。有人为黄昏意象下定义,说黄昏意象就是借黄昏夕阳之自然事物,表达个人在面对生与死、成与败、兴与衰等矛盾时所产生的强烈情感的文学艺术形象。唐代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大致有几层涵义;它表达了唐代诗人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情、故都漂泊的相思之情。揭示了唐诗人参禅悟禅却不脱离世俗的自由之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之情。表现出唐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及由此产生的悲壮之情。同样是处于唐朝时期的诗歌《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因其特定的语境和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用灰暗的色彩渲染悲凉的气氛,另一说是表现昭君的思汉之心和作者眷恋故乡却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本文将跳出历代文人对其的阐释。将从另一种角度来对诗中的“黄昏”意象进行分析。试图联系王昭君的处境和变成“青冢”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饱尝家国忧思、穷途末路之时的心理状态去挖掘本诗中“黄昏”意象的深层意蕴。

《咏怀古迹》(其三)写于杜甫滞留夔州时期。它是一首咏怀和怀古两体相结合的诗歌。它的主人公表面是王昭君,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主人公即杜甫。这决定了本诗的复杂性。在加之“黄昏”意象处于“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一特定语境中。它也就具有了具体的意蕴。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一, 表现了社会环境的黯淡

“黄昏”有衰亡之意。由于远古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人们就习惯于把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规律和个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太阳东升则意味着新事物的诞生,太阳西落则意味着事物的衰亡。因此黄昏夕阳常与衰落相连。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常带有悲剧性色彩。在诗歌中,“黄昏”意象不管是指代王昭君心向往之的汉朝,还是折射杜甫生活的唐朝,都饱含这衰亡的悲剧性色彩。

从诗歌形式上来看,《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对仗工整的七律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处于颔联位置。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词语不仅要词性相同还有意义相对。“连”是出塞之景,“朔漠”是指王昭君要去的匈奴之地。“向”是思汉之心,与朔漠相对的“黄昏”也就具有了空间意义,可理解为王昭君想回的汉朝之疆。杜甫用于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形象的呈现了汉朝的状态。它既表现了王昭君变成“青冢”之时汉朝的衰落,也传达了杜甫对于当时政治腐败、战乱不断、民生凋敝的唐朝由盛而衰走向灭亡趋势不可挽回的感伤之情。

王昭君化作“青冢”之时,正是汉成帝时期。当时的汉朝再已不是昭君出生时那个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的汉朝了。它已有日落西山之态,社会环境极其黯淡。汉成帝即位时起就花大量金钱建造宫殿以淫乐甚至到闹市去寻欢作乐。他的昏庸无能最后导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匈奴以“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为由,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再加上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土地,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汉朝从此衰落病入膏肓。汉朝这颗太阳快要西落。王昭君的“青冢”只能对着处于“黄昏”状态的故国伤悲。此时站在昭君墓前的杜甫的处境和昭君实在是太像了。这首诗大概写于766年。此时的杜甫已经是日暮穷途。他耳聋了。右臂偏枯了,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缠绕着他,牙齿也落了一半。这样的境况却挡不住他“日夕思朝廷”,可是唐朝的现状也如他的日暮穷途。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步伐却没有停止。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经济,造成了田园的荒芜、家破人亡、十室九空的惨状。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诸多的藩镇佣兵自立,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不断进扰,周边不宁,藩镇割据,造成连年混战,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再加上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更加速了唐朝的衰落。早年的杜甫看到了唐朝最鼎盛时期,当时的唐朝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光辉灿烂不亚于一颗东升的太阳。然而此时的唐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杜甫亲眼见证了它的衰落,它已经迎来了它的“黄昏”岁月。整个社会环境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已

经黯淡了。

王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的落寞,也是杜甫面对日暮穷途的唐王朝发出的哀嚎。

二, 传达了理想破灭后的失落之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黄昏”这一自然景观出现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已经被赋予了作者特定的心理情感。它不仅呈现了主人公当时所处社会环境黯淡这一客观现实。而且传达了主人公理想破灭后的失落之情,读者可以从这一“黄昏”意象中窥探主人公特定时期的心理状态。

王昭君为了匈奴和汉朝的和平相处,来到了荒芜的大漠,她嫁给了比她大很多的单于,后来还要打破自己对封建伦理的坚守嫁给单于的儿子。她忍受着思归但又不得归的寂寞。她的身心受到煎熬,但她仍在艰难中度日。因为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她,她的心中有光明的存在,这个信念就是维护汉匈和平的使命。后人对她的评价也是“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维护和平是她最大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这样的信念却破灭了。汉成帝时,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匈奴以“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为由,于是匈奴与汉朝祸乱无穷。王昭君的理想破灭了。她那心中的光明被战乱淹没了,她选择了自杀,带着她那笼罩在黑暗中的灵魂死去,怎不“独留青冢向黄昏”。

诗人杜甫此时过着穷途末路的残年生活,再加上他的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的彻底破灭,看到王昭君的“青冢”,想到她的境遇,于是自己的心也进入了日暮黄昏的气氛中。进入仕途是杜甫的理想追求;因为杜甫一方面受到家庭儒术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他有着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优秀的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为了谋取官职,杜甫甚至不加选择投诗给那些他并不十分尊重的权要。请求援引。但由于奸臣弄权,政治腐败,杜甫才智不得舒展,穷困潦倒的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后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任左拾遗一职。但认真负责的杜甫在讽谏上挫折连连又遭到奸臣的排挤。759年杜甫放弃了官职。表示他对于政治的极度失望。

杜甫流离转徙,阅尽人生的疾苦与祖国的不幸,杜甫仍把希望寄托于皇帝,可是此时的皇帝代宗贪图享乐,昏庸无能,在贪官污吏簇拥下已不能挽回唐朝衰落的败局。杜甫渴望国家得到真正的统一,766年,也就是杜甫写作《咏怀古迹》的时期。代宗生日,节度使入朝祝寿,杜甫以“自是乾坤王室正,却教江汉客魂

消。”来表现他的兴奋。可实际却与杜甫希望的相反。这给了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的而又“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答案,那就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彻底失败了。他无力挽救走向灭亡的唐朝,无法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走向光明。杜甫和昭君一样也难逃“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命运。

《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是王昭君企图维护匈汉和平理想破灭的写照,透露着诗人杜甫因自己拥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而发泄的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是诗人杜甫梦想破灭的象征。

读懂古人的诗歌离不开知人论世,尤其对于《咏怀古迹》(其三)这样一首怀古诗,更需要了解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此时作者的处境。但也不能离开文本的分析。要联系诗歌主人公昭君的境遇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找出作者与昭君的心灵契合之处。笔者以这样的方法深入的分析本首诗歌,发现诗歌中的“黄昏”意象有很丰富的内涵。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参考文献:

【1】葛晓音撰 . 杜甫诗选评[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

【2】冯至. 杜甫传[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

【3】海刚. 浅析盛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J].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第一期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

万小兰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市、637000)

摘要:《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关键词: 《咏怀古迹》(其三);黄昏;意象

“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立象以尽意’”王弼说:“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但它作为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物的再现。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作家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人们可以通过它去窥视作者的心理状态、情感甚至社会的风貌。有人为黄昏意象下定义,说黄昏意象就是借黄昏夕阳之自然事物,表达个人在面对生与死、成与败、兴与衰等矛盾时所产生的强烈情感的文学艺术形象。唐代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大致有几层涵义;它表达了唐代诗人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情、故都漂泊的相思之情。揭示了唐诗人参禅悟禅却不脱离世俗的自由之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之情。表现出唐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及由此产生的悲壮之情。同样是处于唐朝时期的诗歌《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因其特定的语境和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用灰暗的色彩渲染悲凉的气氛,另一说是表现昭君的思汉之心和作者眷恋故乡却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本文将跳出历代文人对其的阐释。将从另一种角度来对诗中的“黄昏”意象进行分析。试图联系王昭君的处境和变成“青冢”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饱尝家国忧思、穷途末路之时的心理状态去挖掘本诗中“黄昏”意象的深层意蕴。

《咏怀古迹》(其三)写于杜甫滞留夔州时期。它是一首咏怀和怀古两体相结合的诗歌。它的主人公表面是王昭君,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主人公即杜甫。这决定了本诗的复杂性。在加之“黄昏”意象处于“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这一特定语境中。它也就具有了具体的意蕴。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一, 表现了社会环境的黯淡

“黄昏”有衰亡之意。由于远古人们对太阳的崇拜,人们就习惯于把太阳东升西落的自然规律和个人、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太阳东升则意味着新事物的诞生,太阳西落则意味着事物的衰亡。因此黄昏夕阳常与衰落相连。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常带有悲剧性色彩。在诗歌中,“黄昏”意象不管是指代王昭君心向往之的汉朝,还是折射杜甫生活的唐朝,都饱含这衰亡的悲剧性色彩。

从诗歌形式上来看,《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对仗工整的七律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处于颔联位置。上下两句相同位置的词语不仅要词性相同还有意义相对。“连”是出塞之景,“朔漠”是指王昭君要去的匈奴之地。“向”是思汉之心,与朔漠相对的“黄昏”也就具有了空间意义,可理解为王昭君想回的汉朝之疆。杜甫用于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形象的呈现了汉朝的状态。它既表现了王昭君变成“青冢”之时汉朝的衰落,也传达了杜甫对于当时政治腐败、战乱不断、民生凋敝的唐朝由盛而衰走向灭亡趋势不可挽回的感伤之情。

王昭君化作“青冢”之时,正是汉成帝时期。当时的汉朝再已不是昭君出生时那个辉煌盛世,百姓丰衣足食的汉朝了。它已有日落西山之态,社会环境极其黯淡。汉成帝即位时起就花大量金钱建造宫殿以淫乐甚至到闹市去寻欢作乐。他的昏庸无能最后导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匈奴以“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为由,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再加上大地主大官僚兼并土地,导致农民起义爆发,汉朝从此衰落病入膏肓。汉朝这颗太阳快要西落。王昭君的“青冢”只能对着处于“黄昏”状态的故国伤悲。此时站在昭君墓前的杜甫的处境和昭君实在是太像了。这首诗大概写于766年。此时的杜甫已经是日暮穷途。他耳聋了。右臂偏枯了,肺病、风痹、糖尿病都不断缠绕着他,牙齿也落了一半。这样的境况却挡不住他“日夕思朝廷”,可是唐朝的现状也如他的日暮穷途。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是唐王朝走向衰亡的步伐却没有停止。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北方的经济,造成了田园的荒芜、家破人亡、十室九空的惨状。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诸多的藩镇佣兵自立,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不断进扰,周边不宁,藩镇割据,造成连年混战,给广大劳动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再加上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更加速了唐朝的衰落。早年的杜甫看到了唐朝最鼎盛时期,当时的唐朝中亚的沙漠地带也受其支配,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它的光辉灿烂不亚于一颗东升的太阳。然而此时的唐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杜甫亲眼见证了它的衰落,它已经迎来了它的“黄昏”岁月。整个社会环境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已

经黯淡了。

王昭君“独留青冢向黄昏”的落寞,也是杜甫面对日暮穷途的唐王朝发出的哀嚎。

二, 传达了理想破灭后的失落之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黄昏”这一自然景观出现在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已经被赋予了作者特定的心理情感。它不仅呈现了主人公当时所处社会环境黯淡这一客观现实。而且传达了主人公理想破灭后的失落之情,读者可以从这一“黄昏”意象中窥探主人公特定时期的心理状态。

王昭君为了匈奴和汉朝的和平相处,来到了荒芜的大漠,她嫁给了比她大很多的单于,后来还要打破自己对封建伦理的坚守嫁给单于的儿子。她忍受着思归但又不得归的寂寞。她的身心受到煎熬,但她仍在艰难中度日。因为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她,她的心中有光明的存在,这个信念就是维护汉匈和平的使命。后人对她的评价也是“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维护和平是她最大的人生价值的实现。但是这样的信念却破灭了。汉成帝时,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匈奴以“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为由,于是匈奴与汉朝祸乱无穷。王昭君的理想破灭了。她那心中的光明被战乱淹没了,她选择了自杀,带着她那笼罩在黑暗中的灵魂死去,怎不“独留青冢向黄昏”。

诗人杜甫此时过着穷途末路的残年生活,再加上他的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的彻底破灭,看到王昭君的“青冢”,想到她的境遇,于是自己的心也进入了日暮黄昏的气氛中。进入仕途是杜甫的理想追求;因为杜甫一方面受到家庭儒术传统的影响,另一方面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他有着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优秀的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为了谋取官职,杜甫甚至不加选择投诗给那些他并不十分尊重的权要。请求援引。但由于奸臣弄权,政治腐败,杜甫才智不得舒展,穷困潦倒的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悲惨生活。后来经过千辛万苦终于任左拾遗一职。但认真负责的杜甫在讽谏上挫折连连又遭到奸臣的排挤。759年杜甫放弃了官职。表示他对于政治的极度失望。

杜甫流离转徙,阅尽人生的疾苦与祖国的不幸,杜甫仍把希望寄托于皇帝,可是此时的皇帝代宗贪图享乐,昏庸无能,在贪官污吏簇拥下已不能挽回唐朝衰落的败局。杜甫渴望国家得到真正的统一,766年,也就是杜甫写作《咏怀古迹》的时期。代宗生日,节度使入朝祝寿,杜甫以“自是乾坤王室正,却教江汉客魂

消。”来表现他的兴奋。可实际却与杜甫希望的相反。这给了郁郁不得志、怀才不遇的而又“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杜甫答案,那就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彻底失败了。他无力挽救走向灭亡的唐朝,无法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走向光明。杜甫和昭君一样也难逃“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命运。

《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是王昭君企图维护匈汉和平理想破灭的写照,透露着诗人杜甫因自己拥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而发泄的苦闷抑郁的心情,也是诗人杜甫梦想破灭的象征。

读懂古人的诗歌离不开知人论世,尤其对于《咏怀古迹》(其三)这样一首怀古诗,更需要了解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此时作者的处境。但也不能离开文本的分析。要联系诗歌主人公昭君的境遇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从而找出作者与昭君的心灵契合之处。笔者以这样的方法深入的分析本首诗歌,发现诗歌中的“黄昏”意象有很丰富的内涵。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参考文献:

【1】葛晓音撰 . 杜甫诗选评[M]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0

【2】冯至. 杜甫传[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1

【3】海刚. 浅析盛唐诗歌中的黄昏意象[J].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第一期


相关文章

  •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 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20xx ...

  • 屈原.昭君故里游导游词
  • 女士们.先生们: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美丽宜昌! 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来湖北是看四人,也就是诗人(屈原).美人(王昭君).野人(神农架野人)和死人(荆州博物馆的西汉软体男尸).而在我们美丽的宜昌就有三人旅游线,也就是诗人.美人和野人.由此可见,宜昌是湖北的精华,今天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 ...

  •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 一、利用已知,调动储存 “已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试题提供的,如题干要求、标题、作者、写作题材范围、写作时间、注释等;二是考生个人的,如对作者这一作品和其它作品的阅读经验,对所写的题材、写作背景的了解,以及修辞知识、写作知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理解,诗歌的传统、风格、流派、 ...

  • 起草文稿的四种信息法
  • 在文稿起草之前和起草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这就是灵感.在起草之前产生的灵感,可以称为整体结构灵感,是产生文章整体的契机.而在起草中间产生的灵感,不断涌现,可以称为部分灵感,或灵机.灵气等,是形成文章实体的生机.不论是起草文学作品,还是起草论文,都要有灵感的参与,否则必定流于平庸.还可以说,只要 ...

  • 沈园导游词
  • 沈园在宋朝面积有70多亩,园内景致怡人,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因为主人家姓沈,而据今也不知道名什么,所以称为"沈氏园". 大家都知道,南方的气候比较的潮湿多雨,而古建筑又大多以木结构为主,所以,在绍兴古建筑所保存的时间也比较短,宋代沈园的建筑早已经不复存在了.1963年沈园被列为 ...

  • 英语毕业论文选题英语开题报告
  •   英汉翻译方向   on foreignization and domestication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浅谈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异化和归化)   on treatment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

  •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题目
  • 茅盾与林语堂笔下的女性形象比较 定州方言之语音研究 论魏书生的教育思想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影响 试析《吴越春秋》中的江南文化 论曹禺、林语堂女性观的复杂性 论《洛丽塔》的时间主题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变革 苏童小说的性别意识---易性写作下的女性世界 论师陀小说《果园城记》的悲剧意识 ...

  • 绍兴沈园导游词
  • 尊敬的各位嘉宾,现在我们要游览的是中国第一爱情名园林-----沈园。 沈园是江南著名的私家园林,因为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和他的结发妻子唐婉之间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而名闻天下。沈园之所以叫沈园,是因为园的主人姓沈,当然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他名什么了,只知道他是当时绍兴的一位富商。买下了这个在 ...

  • 小学生诗歌大全
  • 一.第十首,余光中的<等你, 在雨中>: 等你, 在雨中, 在造虹的雨中 蝉声沉落, 蛙声升起 一池的红莲如红焰, 在雨中 你来不来都一样, 竟感觉 每朵莲都像你 尤其隔着黄昏, 隔着这样的细雨 永恒, 刹那, 刹那, 永恒 等你, 在时间之外在时间之内, 等你, 在刹那, 在永恒 如果 ...

  • 有关爱国的格言警句
  •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