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史记_看司马迁的生死观1

第23卷1期              南平师专学报             Vol.23No.1  2004年1月      JOURNALOFNANPINGTEACHERSCOLLEGE     Jan.2004  

简论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

李福燕

(福建省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 要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巨著的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

亲司马谈。司马谈要求司马迁“绍时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使司马迁在述史时具有了哲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司马谈述史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使司马迁在人物塑造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又能做到以人折射历史发展的态势;司马,以致他身处逆境时仍能隐忍苛活,,,重视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司马谈 司马迁 《史记》 影响

中图分类号: K204.2 : A-(2004)01-0073-05

Abstractremarkablebook,meetstheneedsoftheage.WhatmakesSima

,ofworks,ismainlyduetoSimaTan,hisfather.TherequirementsofSimamakeSimaQiandepictthehistorywithspecialcharactersofphilosophyandthetimes.InfluencedbytheviewofSimaTan’s,SimaQianmakehischoiceswhilemouldinghischar2acterswhoreflectthehistoricaldevelopment.Asanimperialhistorian,SimaTanwithnoblemoralcharacterandpersistentspiritinfluencesSimaQiangreatlyandenableshimtobearpa2tientlyunderadversecircumstances.Beinganuprighthistorian,SimaQianrecordshistoryfaithfully,pondersdeeplyoverhistoryinahigherpositionandshowsgreatconcernfortheim2portanceofhumansinhistory.

Keywords SimaTan SimaQian ARecordofHistory influence

  伟大的著作是伟大时代的产物。伟大的著作还要由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时代造就了司马迁,司马迁完成了时代的使命。司马迁能完成《史记》这部著作,固然离不开时代提出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出身经历和杰出才华才使他成为这部巨著的当然执笔者。而司马迁之能成为巨著当然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亲司马谈对它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不是司马谈从小家教严谨,时时以“世典周史”这一光荣家谱来教育司马迁。启发他肩负历史的使命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历

史家,那么司马迁就有可能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或史官而已,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德、才、学、识兼备一身的良史,是司马谈给了司马迁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的知识,使得司马迁能用思辨的眼光看历史,因而在写史叙事时,波峰跌起、文有奇气,使得《史记》不仅成为一部历史巨著同时也成为“一部文学巨著”,是司马谈在时代和司马迁的身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司马谈作史》里说“:《史记》之作,迁遂不得专美,凡言吾国之大史

收稿日期:2003-12-13

Ξ作者简介:李福燕(1970—),女,汉族,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73

南平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

学家与大文学家者,必更增一人焉曰司马谈。”《史记》是父子二代人心血的结晶《史记》,最后虽完成于司马迁之手,但从创作思想、人物形象的刻划、作品主题把握等方面仍可看出司马谈思想对司马迁的深刻影响。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略作论述。

一、创作思想方面的影响1、述史理想

把握,他强调要从终结的完整的历程去认识历史,“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

[3]

纪”。综其终始,原始察终以达到通古今之变,

是《史记》鲜明的特色。《史记》写《秦本纪》《、秦始皇本纪》,是把秦的兴衰作为一个全过程来看。《秦本纪》写出秦王朝兴起的历程《秦始皇本纪》,写出秦一统天下,又从盛世走向衰落的过程,写到始皇死,二世自杀,并叙述到项羽“主命分天下诸侯,秦竟灭矣。后五年,天下定于汉。”这样就把秦“起于襄公,章于文、缪、献、孝”到“蚕食六国,百有余

[4]哉”。把始皇一统天下,二世自杀,项羽杀灭子

司马谈的述史理想是继孔子,效《春秋》,完成一代大典,颂汉家一统之威德,这在《太史公自序》里有明显交代,司马谈临终遗言说“: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述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记载,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太初之年,:‘:。,有能绍明世,正、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司马谈要司马迁把“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结合为一体,也就是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社会状况的分析结合起来,把写历史和对历史作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旨意“,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

[1]

人所次旧闻,弗敢阙’”,这里说的“弗敢阙”,表

婴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考结出:衰,固其变

[5,中物盛极衰的观

。司马谈曾“学天,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司马迁继承家学,于道家学术中得到观盛衰之变的思想,从司马谈的学术到司马迁“成一家之言”,就是把《老子》《周易》和“天官”学中的辩证思想集中起来。《老子》《、周易》和“天官”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结合,对司马迁的治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史记》对历史盛衰的认识,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的见解,同时也体现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时代责任感。《史记》不是停留在描述历史盛衰波动的现象上,而是思考历史盛衰变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他不满足于从某些历史事实和现象中总结出盛衰兴亡的具体的经验,而是注重考察影响盛衰变化的原因。他对历史盛衰的认识带有哲理性和时代性。

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影响1、效《春秋》而作

明了司马迁要全面完成先人的事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司马迁继承并发展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做到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源始察终,见

[2]

盛观衰”。

2、通变的观点司马谈要求司马迁作中要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太史公自序里》,记载了司马谈对《春秋》的看法是“:《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司马谈是不同意把《春秋》当作专门进行道德说教的一种“刺讥”作品。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效《春秋》而作“,述往事,思来者”,在“述”中表达“思”,贯彻了《春秋》“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褒贬笔法“,使乱臣贼子惧”,垂示“来者”,为后王立法。

从《史记》编纂首先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待历史是略古详今,越古越简,越近越详。如,在十二本纪里,五帝只写了一篇,夏、商、周也是各一篇,比《五帝本纪》详细。秦写了《秦本纪》,又写了《秦始皇本纪》。其次,他对几千年历史记载的处理有阶段性,这从本纪和表里都可以看得清楚。他把三代作成一个表,十二诸侯一个表,战国一个表,是按历史阶段来处理的。司马迁把历史盛衰作为一个过程来—74

李福燕:简论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

《史记・匈奴列传》后面“太史公曰”中提到“孔氏著《春秋》,隐恒之闲则章,至定衰之际则微”。“章”是明明白白地讲“,微”是隐隐约约地暗示。记载当代的事情就有所忌讳,不得不“微”。《史记》仿《春秋》而作,司马迁对汉武帝尽管有所揭露,但多是曲折婉转的,他很善于通过典型人物来揭发当时社会的黑暗。例如,在《汲郑列传》里,汲黯是个敢说老实话的正直官吏,治理地方也很有成绩。汉武帝非常怕他,又很讨厌他。别的大臣来了,武帝很随便,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但汲黯来了,就不好意思不戴。有一次,武帝在汲黯面前自吹自擂,兴高采烈地讲他自己如何欲施仁义。汲黯当面揭穿其虚伪,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武帝听后很生气,当时就变色罢朝。正是因为汲黯好直谏,所以始终不得志。通过《汲郑列传》,、司马迁把《史记》,明三王之道,,立准则。中发表长篇议论来评价,“文成数万,其指数千”,包括了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人人要立于人世间都必须读《春秋》。司马迁是借题发挥,阐明《史记》塑造历史人物的微义,他写历史人物将历史人物典型化,就是有意识地创造符合父亲述史理想的需要,而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褒贬,有称赞有批评,用以警醒世人“,别谦疑,明是非”,若无形象性是达不到目的的。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所以隐忍苛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这里所说的文采不单单是指文章辞采的练达,更重要的是指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治文史于一炉是刻意的匠心独运,有意识地突出历史人物的典型性,用以表现他“一家之言”的理想。

2、选择人物

献的大小为准绳,而不以血统尊卑和爵秩高低为转移。这一原则司马迁在《张丞相列传》中交代说:“自申屠嘉以后,景帝时开封侯陶青,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国等为丞相,皆立列侯继嗣,

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

著于当世者。”这就是说,即便是封侯拜相的显赫人物,尸位素餐,不为立传,反之“能亦各有所长”,的颔 幸,司马迁作了《 幸列传》“;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俳优,司马迁列了《滑稽列传》“;取与以时而息财富”的商贾,司马迁作了《货殖列传》;刺客、游侠、医卜等都是社会下层人士,司马迁均选择典型,一一作传,。,,都是,。例如《游,的布衣之侠朱家、郭“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闻耳,曷足道哉!”对这些“侵凌孤弱”的土豪恶霸,司马迁不为之立传。至于古史所载皋陶、伊平、傅说、仲山甫、柳下惠等若干历史人物,由于文献不足,司马迁也不立传。七十列传,过半数是汉代人物,大都为司马迁所亲见或所闻,因而记叙亲切,娓娓动听。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有许多人物是必须选择的,他们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是对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例如楚汉相争的那些风云人物,各有许多典型的事迹,司马迁一一立传;而没有什么建树的人物,比如传代数世的长沙王吴芮就不为立传,谱入年表即足;二是帝王贵戚,列侯显宦《史,记》中均有上千之众,数倍于列传人物,司马迁则用本纪、年表、世家分别加以记载。司马迁记载这些人物,用以勾勒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态扫势,绝大多数并无形象塑造。其中有一些当权人物,如秦皇汉武、汉初功臣以及项羽陈涉等人亦写入本纪和世家,均用传体。本纪、世家是编年序事,传纪则是选择一生行事中最典型的事迹来组织文章。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示例说“:留侯从上击代,也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作为列邦的主要谋臣张良“言天下事”甚众,司马迁删去枝蔓,只集中了关于刘争天下的“运筹”大事来塑造张良善谋的特点。

—75

司马谈临终遗命说,他所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司马迁继承了这一原则。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系统地记叙了我国古代从传说的黄帝至汉武帝上下三千年间的历史。三千年的各色历史人物,成千累万,识别和选择哪些人物入传是司马迁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司马迁入选的人物,注重各类典型人物,并以其对历史贡

南平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

又如商鞅刻薄、李斯贪利、李广善射等等古今人物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才干。司马迁抓住人物的各自特点去筛选材料,进行集中和概括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个性,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把握作品主题方面的影响1、把现实主义的思想贯穿在作品中

要求儿子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的治乱之变“载,其恶以诫芒,书其善以劝后”。司马迁创作了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司马迁生当武帝之世,虽然正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际,但他仍继承了先秦的学风和文风,而司马谈非正统的思想(不拘于儒、道等某一家),也影响着司马迁,因此之故,也就具有“是非颇谬于圣人”以致贿贬损当进”敢于“实录”的特征。王允称《史记》为谤书,班固批评他“其论述则崇黄尧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

[6]

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在

在一切作家的命运中,也许是史传作家的命运最为坎坷了,他们命中注定要实践一种政治性很强的文学事业,而在事实上他们却无力掌握自己个人的命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这样一则故事,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后,齐太史据事直书“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太史子弟)嗣书,而孔者二人;其弟二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真是血淋淋的:斫了两个脑袋,才留下一句真话!除了齐太史兄弟的两个脑袋外,之间,,秩比六百后,仅,但司马谈十分珍惜这一职掌,把它视为自上古以来的世传祖业。从小他就用“世典周史”这一光荣家谱来教育司马迁,启发他肩负历史的使命,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历史家。司马谈重视太史这一职掌,为的是完成他的修史理想,因此他临终遗言再三嘱咐司马迁必为太史。《太史公自序》里有载:“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汝其念哉”。司马谈高尚的人格和作为史学家的执着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司马迁发誓继承父志,故因李陵案受腐刑,痛不欲生之时,一想到父亲的遗言又坚强地站起来,奋笔写作“,是以肠一日而九迥,居则忽忽若有所已,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报任安书》时司马迁表达了他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和坚忍不拔发愤著书的决心,也使后人明白他“最终能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父亲的力量和许多先辈的事迹在精神上鼓励着他。

司马谈嘱儿子作史要效《春秋》而作“,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谈—76

这些话里正说明了司马迁的历史观点突破了他自己时代的水平。

2、,、阳、儒、、,是学术上的扬弃吸收。,同归而殊途”的思想传,认为各家思想都有其不可取之处和可取之处,而弃其不可取之处,取其可取之处,才可能做到“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迁后来在《太史公自序》里全文引用了它,说明他对于《记六家要旨》是十分重视的。司马谈对各家学说长短的论述深刻影响了司马迁,同时也成了司马迁评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一种依据。

司马迁用科学知识剥掉阴阳五行家强加于人事的神秘外衣,采用了墨家的思想,认为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谋。司马迁不同意项羽所说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举了好多事说明项羽的失败不是天意,而是人谋上出了问题。司马迁善于用两两对照的方法来突出历史问题,我们试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对照着阅读谅可得到很大启发。项羽一开始就气势凌人,直到临死还是轰轰烈烈,象个英雄好汉。刘邦就不是这样。在司马迁笔下,刘邦就显得有些赖皮。起兵前,他好酒色,不事生产;起兵后,老毛病还是常犯。尽管司马迁在情感上喜欢项羽,讨厌刘邦,但写的时候还是按照历史真实情况的。他笔下的项羽,有两件事不如刘邦。一是项羽虽然战无不胜,但到处烧杀。他在写项羽作战时,不断用“屠”、“坑”字样。如写:“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写他坑杀

李福燕:简论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

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写他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写他“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在《高祖本世》里,这类事情就很少见,并着重写刘邦到处安民,入关中,约法三章。这个“民”不一定是劳动人民,刘邦主要是收罗地方豪杰、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但这么一来,老百姓也沾了光。一个到处安民,很得民心;一个到处烧杀,令人失望。这是刘邦、项羽两人在政治上很大的区别,也是他们之间决定胜负的关键问题。项羽不如刘邦的另一点,是项羽不相信人,不会用人,即使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部下,也团结不住。而到刘邦却善于用人,必要时甚至敢于把大权交给自己并不完全相信的人,先把这个人笼络住,然后再想办法收拾他。以上两点区别,在这两篇本纪中很突出。司马迁通过对楚汉之争的叙述,说明战争的胜败不取决于兵力强弱,在于人谋《史记》里有很多地方出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春申君列传》《、陈丞相世家》等,司马迁通过事件的分析肯定人事的作用。司马迁所肯定的人的作用主要指杰出的个别人物,传记中主要是突出了上层人物;本纪十二,写的是帝王贵族;世家三十,只有陈涉、吴广是平民;列传七十,讲平民的有《游侠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绝大部分是讲相。对于人民群众,司马迁虽不认为他们是主导力量,但也肯定他们的作用,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是相当进步的。

司马迁虽世家为史官,但并非富有之家,特别是司马谈把司马迁从小留在乡下“耕牧河山之阳”,使司马迁在接受山川陶冶的同时培养了热爱人民的感情,而当他二十岁“使乘传行天下,求古诸侯之

[7]史记”,他更了解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当他蒙遭

以志古,讲究人事的作用,但人事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且君子得其时则骂,,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老子韩非列传》,光有人谋是不可能百战百姓的,还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即“时”、“势”,父子二人的思想一脉相承,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也体现着道家“观变”哲学的思想。司马迁把人事作用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说明人事作用的意义,运用黄老思想《周易》,中物盛必衰的观点研究人事历史盛衰,使重人事的历史盛衰观有了新的内容。

以上简论,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司马迁之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只是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有崇高的理想,,——《史记》。由此是否可以给我们,只有继承前辈的文化遗产并懂得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他写的文章才更具魅力。注释

[1][2《]太史公自序》.[3《]报任安书》.[4《]十二诸侯年表序》.[5《]史记・平准书》.[6《]后汉书・班彪传》.[7《]卫宏・》.

参考文献

[1]袁达《.史记》的志怪和司马迁的思想[K].南都

学坛(哲社版),1995-05.

[2]陈友冰.论《史记》兼容性[K].学术界(合肥),1994-03.

[3]潘啸龙.论《史记》人物传记的浪漫主义[J].安

李陵之祸后,更进一步同情人民的疾苦,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认识到“以求亲湄于主上”的思想是“大谬不然”,看出了一些专制主义的弊端。

司马谈、司马迁发凡起例,以人物为中心述史

徽师大学报,1983,(3).

【责任编校 陆刚】

—77

第23卷1期              南平师专学报             Vol.23No.1  2004年1月      JOURNALOFNANPINGTEACHERSCOLLEGE     Jan.2004  

简论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

李福燕

(福建省财会管理干部学院,福建福州350001)

摘 要 《史记》是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巨著,而司马迁能成为巨著的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父

亲司马谈。司马谈要求司马迁“绍时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使司马迁在述史时具有了哲理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而司马谈述史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这使司马迁在人物塑造选择方面有所取舍,又能做到以人折射历史发展的态势;司马,以致他身处逆境时仍能隐忍苛活,,,重视人事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司马谈 司马迁 《史记》 影响

中图分类号: K204.2 : A-(2004)01-0073-05

Abstractremarkablebook,meetstheneedsoftheage.WhatmakesSima

,ofworks,ismainlyduetoSimaTan,hisfather.TherequirementsofSimamakeSimaQiandepictthehistorywithspecialcharactersofphilosophyandthetimes.InfluencedbytheviewofSimaTan’s,SimaQianmakehischoiceswhilemouldinghischar2acterswhoreflectthehistoricaldevelopment.Asanimperialhistorian,SimaTanwithnoblemoralcharacterandpersistentspiritinfluencesSimaQiangreatlyandenableshimtobearpa2tientlyunderadversecircumstances.Beinganuprighthistorian,SimaQianrecordshistoryfaithfully,pondersdeeplyoverhistoryinahigherpositionandshowsgreatconcernfortheim2portanceofhumansinhistory.

Keywords SimaTan SimaQian ARecordofHistory influence

  伟大的著作是伟大时代的产物。伟大的著作还要由伟大的人物来完成。时代造就了司马迁,司马迁完成了时代的使命。司马迁能完成《史记》这部著作,固然离不开时代提出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他独特的出身经历和杰出才华才使他成为这部巨著的当然执笔者。而司马迁之能成为巨著当然执笔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父亲司马谈对它的影响,我们可以设想,假如不是司马谈从小家教严谨,时时以“世典周史”这一光荣家谱来教育司马迁。启发他肩负历史的使命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历

史家,那么司马迁就有可能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或史官而已,而不可能成为一个德、才、学、识兼备一身的良史,是司马谈给了司马迁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的知识,使得司马迁能用思辨的眼光看历史,因而在写史叙事时,波峰跌起、文有奇气,使得《史记》不仅成为一部历史巨著同时也成为“一部文学巨著”,是司马谈在时代和司马迁的身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司马谈作史》里说“:《史记》之作,迁遂不得专美,凡言吾国之大史

收稿日期:2003-12-13

Ξ作者简介:李福燕(1970—),女,汉族,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73

南平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

学家与大文学家者,必更增一人焉曰司马谈。”《史记》是父子二代人心血的结晶《史记》,最后虽完成于司马迁之手,但从创作思想、人物形象的刻划、作品主题把握等方面仍可看出司马谈思想对司马迁的深刻影响。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略作论述。

一、创作思想方面的影响1、述史理想

把握,他强调要从终结的完整的历程去认识历史,“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

[3]

纪”。综其终始,原始察终以达到通古今之变,

是《史记》鲜明的特色。《史记》写《秦本纪》《、秦始皇本纪》,是把秦的兴衰作为一个全过程来看。《秦本纪》写出秦王朝兴起的历程《秦始皇本纪》,写出秦一统天下,又从盛世走向衰落的过程,写到始皇死,二世自杀,并叙述到项羽“主命分天下诸侯,秦竟灭矣。后五年,天下定于汉。”这样就把秦“起于襄公,章于文、缪、献、孝”到“蚕食六国,百有余

[4]哉”。把始皇一统天下,二世自杀,项羽杀灭子

司马谈的述史理想是继孔子,效《春秋》,完成一代大典,颂汉家一统之威德,这在《太史公自序》里有明显交代,司马谈临终遗言说“: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述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记载,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太初之年,:‘:。,有能绍明世,正、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司马谈要司马迁把“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结合为一体,也就是把对历史的考察和社会状况的分析结合起来,把写历史和对历史作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司马迁接受了父亲的旨意“,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

[1]

人所次旧闻,弗敢阙’”,这里说的“弗敢阙”,表

婴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考结出:衰,固其变

[5,中物盛极衰的观

。司马谈曾“学天,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黄子”,司马迁继承家学,于道家学术中得到观盛衰之变的思想,从司马谈的学术到司马迁“成一家之言”,就是把《老子》《周易》和“天官”学中的辩证思想集中起来。《老子》《、周易》和“天官”学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的结合,对司马迁的治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史记》对历史盛衰的认识,反映了司马迁对历史的深刻的见解,同时也体现出一个伟大史学家的时代责任感。《史记》不是停留在描述历史盛衰波动的现象上,而是思考历史盛衰变动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他不满足于从某些历史事实和现象中总结出盛衰兴亡的具体的经验,而是注重考察影响盛衰变化的原因。他对历史盛衰的认识带有哲理性和时代性。

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影响1、效《春秋》而作

明了司马迁要全面完成先人的事业,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司马迁继承并发展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做到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源始察终,见

[2]

盛观衰”。

2、通变的观点司马谈要求司马迁作中要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太史公自序里》,记载了司马谈对《春秋》的看法是“:《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独刺,讥而已”,司马谈是不同意把《春秋》当作专门进行道德说教的一种“刺讥”作品。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遗愿,效《春秋》而作“,述往事,思来者”,在“述”中表达“思”,贯彻了《春秋》“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的褒贬笔法“,使乱臣贼子惧”,垂示“来者”,为后王立法。

从《史记》编纂首先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待历史是略古详今,越古越简,越近越详。如,在十二本纪里,五帝只写了一篇,夏、商、周也是各一篇,比《五帝本纪》详细。秦写了《秦本纪》,又写了《秦始皇本纪》。其次,他对几千年历史记载的处理有阶段性,这从本纪和表里都可以看得清楚。他把三代作成一个表,十二诸侯一个表,战国一个表,是按历史阶段来处理的。司马迁把历史盛衰作为一个过程来—74

李福燕:简论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

《史记・匈奴列传》后面“太史公曰”中提到“孔氏著《春秋》,隐恒之闲则章,至定衰之际则微”。“章”是明明白白地讲“,微”是隐隐约约地暗示。记载当代的事情就有所忌讳,不得不“微”。《史记》仿《春秋》而作,司马迁对汉武帝尽管有所揭露,但多是曲折婉转的,他很善于通过典型人物来揭发当时社会的黑暗。例如,在《汲郑列传》里,汲黯是个敢说老实话的正直官吏,治理地方也很有成绩。汉武帝非常怕他,又很讨厌他。别的大臣来了,武帝很随便,有时连帽子也不戴,但汲黯来了,就不好意思不戴。有一次,武帝在汲黯面前自吹自擂,兴高采烈地讲他自己如何欲施仁义。汲黯当面揭穿其虚伪,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武帝听后很生气,当时就变色罢朝。正是因为汲黯好直谏,所以始终不得志。通过《汲郑列传》,、司马迁把《史记》,明三王之道,,立准则。中发表长篇议论来评价,“文成数万,其指数千”,包括了君臣父子的伦理秩序,人人要立于人世间都必须读《春秋》。司马迁是借题发挥,阐明《史记》塑造历史人物的微义,他写历史人物将历史人物典型化,就是有意识地创造符合父亲述史理想的需要,而对历史人物进行全面褒贬,有称赞有批评,用以警醒世人“,别谦疑,明是非”,若无形象性是达不到目的的。他在《报任安书》中说“:所以隐忍苛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这里所说的文采不单单是指文章辞采的练达,更重要的是指人物形象的塑造。司马迁治文史于一炉是刻意的匠心独运,有意识地突出历史人物的典型性,用以表现他“一家之言”的理想。

2、选择人物

献的大小为准绳,而不以血统尊卑和爵秩高低为转移。这一原则司马迁在《张丞相列传》中交代说:“自申屠嘉以后,景帝时开封侯陶青,平棘侯薛泽,武强侯庄青翟,高陵侯赵国等为丞相,皆立列侯继嗣,

廉谨,为丞相备员而已,无所能发明功名有

著于当世者。”这就是说,即便是封侯拜相的显赫人物,尸位素餐,不为立传,反之“能亦各有所长”,的颔 幸,司马迁作了《 幸列传》“;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俳优,司马迁列了《滑稽列传》“;取与以时而息财富”的商贾,司马迁作了《货殖列传》;刺客、游侠、医卜等都是社会下层人士,司马迁均选择典型,一一作传,。,,都是,。例如《游,的布衣之侠朱家、郭“北道姚氏、西道诸杜、南道仇景、东、南阳赵调之徒,此盗跖居民闻耳,曷足道哉!”对这些“侵凌孤弱”的土豪恶霸,司马迁不为之立传。至于古史所载皋陶、伊平、傅说、仲山甫、柳下惠等若干历史人物,由于文献不足,司马迁也不立传。七十列传,过半数是汉代人物,大都为司马迁所亲见或所闻,因而记叙亲切,娓娓动听。

《史记》作为一部史书,有许多人物是必须选择的,他们大致可分两种类型:一是对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人物,例如楚汉相争的那些风云人物,各有许多典型的事迹,司马迁一一立传;而没有什么建树的人物,比如传代数世的长沙王吴芮就不为立传,谱入年表即足;二是帝王贵戚,列侯显宦《史,记》中均有上千之众,数倍于列传人物,司马迁则用本纪、年表、世家分别加以记载。司马迁记载这些人物,用以勾勒历史发展的线索和态扫势,绝大多数并无形象塑造。其中有一些当权人物,如秦皇汉武、汉初功臣以及项羽陈涉等人亦写入本纪和世家,均用传体。本纪、世家是编年序事,传纪则是选择一生行事中最典型的事迹来组织文章。司马迁在《留侯世家》中示例说“:留侯从上击代,也奇计马邑下,及立萧何相国,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作为列邦的主要谋臣张良“言天下事”甚众,司马迁删去枝蔓,只集中了关于刘争天下的“运筹”大事来塑造张良善谋的特点。

—75

司马谈临终遗命说,他所欲论载的是“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司马迁继承了这一原则。

《史记》以人物为中心,系统地记叙了我国古代从传说的黄帝至汉武帝上下三千年间的历史。三千年的各色历史人物,成千累万,识别和选择哪些人物入传是司马迁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司马迁入选的人物,注重各类典型人物,并以其对历史贡

南平师专学报 2004年第1期

又如商鞅刻薄、李斯贪利、李广善射等等古今人物各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才干。司马迁抓住人物的各自特点去筛选材料,进行集中和概括用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个性,获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把握作品主题方面的影响1、把现实主义的思想贯穿在作品中

要求儿子以人物为中心记述历史的治乱之变“载,其恶以诫芒,书其善以劝后”。司马迁创作了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实现了父亲的遗愿。司马迁生当武帝之世,虽然正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际,但他仍继承了先秦的学风和文风,而司马谈非正统的思想(不拘于儒、道等某一家),也影响着司马迁,因此之故,也就具有“是非颇谬于圣人”以致贿贬损当进”敢于“实录”的特征。王允称《史记》为谤书,班固批评他“其论述则崇黄尧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

[6]

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在

在一切作家的命运中,也许是史传作家的命运最为坎坷了,他们命中注定要实践一种政治性很强的文学事业,而在事实上他们却无力掌握自己个人的命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里记载这样一则故事,齐崔杼弑其君庄公后,齐太史据事直书“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太史子弟)嗣书,而孔者二人;其弟二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真是血淋淋的:斫了两个脑袋,才留下一句真话!除了齐太史兄弟的两个脑袋外,之间,,秩比六百后,仅,但司马谈十分珍惜这一职掌,把它视为自上古以来的世传祖业。从小他就用“世典周史”这一光荣家谱来教育司马迁,启发他肩负历史的使命,成长为一个自觉的历史家。司马谈重视太史这一职掌,为的是完成他的修史理想,因此他临终遗言再三嘱咐司马迁必为太史。《太史公自序》里有载:“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汝其念哉”。司马谈高尚的人格和作为史学家的执着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司马迁。司马迁发誓继承父志,故因李陵案受腐刑,痛不欲生之时,一想到父亲的遗言又坚强地站起来,奋笔写作“,是以肠一日而九迥,居则忽忽若有所已,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报任安书》时司马迁表达了他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和坚忍不拔发愤著书的决心,也使后人明白他“最终能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是父亲的力量和许多先辈的事迹在精神上鼓励着他。

司马谈嘱儿子作史要效《春秋》而作“,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司马谈—76

这些话里正说明了司马迁的历史观点突破了他自己时代的水平。

2、,、阳、儒、、,是学术上的扬弃吸收。,同归而殊途”的思想传,认为各家思想都有其不可取之处和可取之处,而弃其不可取之处,取其可取之处,才可能做到“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司马迁后来在《太史公自序》里全文引用了它,说明他对于《记六家要旨》是十分重视的。司马谈对各家学说长短的论述深刻影响了司马迁,同时也成了司马迁评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一种依据。

司马迁用科学知识剥掉阴阳五行家强加于人事的神秘外衣,采用了墨家的思想,认为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谋。司马迁不同意项羽所说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他举了好多事说明项羽的失败不是天意,而是人谋上出了问题。司马迁善于用两两对照的方法来突出历史问题,我们试把《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对照着阅读谅可得到很大启发。项羽一开始就气势凌人,直到临死还是轰轰烈烈,象个英雄好汉。刘邦就不是这样。在司马迁笔下,刘邦就显得有些赖皮。起兵前,他好酒色,不事生产;起兵后,老毛病还是常犯。尽管司马迁在情感上喜欢项羽,讨厌刘邦,但写的时候还是按照历史真实情况的。他笔下的项羽,有两件事不如刘邦。一是项羽虽然战无不胜,但到处烧杀。他在写项羽作战时,不断用“屠”、“坑”字样。如写:“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写他坑杀

李福燕:简论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

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写他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写他“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人相聚而叛之”。在《高祖本世》里,这类事情就很少见,并着重写刘邦到处安民,入关中,约法三章。这个“民”不一定是劳动人民,刘邦主要是收罗地方豪杰、统治阶级中的人物。但这么一来,老百姓也沾了光。一个到处安民,很得民心;一个到处烧杀,令人失望。这是刘邦、项羽两人在政治上很大的区别,也是他们之间决定胜负的关键问题。项羽不如刘邦的另一点,是项羽不相信人,不会用人,即使是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部下,也团结不住。而到刘邦却善于用人,必要时甚至敢于把大权交给自己并不完全相信的人,先把这个人笼络住,然后再想办法收拾他。以上两点区别,在这两篇本纪中很突出。司马迁通过对楚汉之争的叙述,说明战争的胜败不取决于兵力强弱,在于人谋《史记》里有很多地方出现,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春申君列传》《、陈丞相世家》等,司马迁通过事件的分析肯定人事的作用。司马迁所肯定的人的作用主要指杰出的个别人物,传记中主要是突出了上层人物;本纪十二,写的是帝王贵族;世家三十,只有陈涉、吴广是平民;列传七十,讲平民的有《游侠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绝大部分是讲相。对于人民群众,司马迁虽不认为他们是主导力量,但也肯定他们的作用,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已经是相当进步的。

司马迁虽世家为史官,但并非富有之家,特别是司马谈把司马迁从小留在乡下“耕牧河山之阳”,使司马迁在接受山川陶冶的同时培养了热爱人民的感情,而当他二十岁“使乘传行天下,求古诸侯之

[7]史记”,他更了解了底层人民的生活;当他蒙遭

以志古,讲究人事的作用,但人事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且君子得其时则骂,,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老子韩非列传》,光有人谋是不可能百战百姓的,还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即“时”、“势”,父子二人的思想一脉相承,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也体现着道家“观变”哲学的思想。司马迁把人事作用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说明人事作用的意义,运用黄老思想《周易》,中物盛必衰的观点研究人事历史盛衰,使重人事的历史盛衰观有了新的内容。

以上简论,使我们清楚地看出,司马迁之能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不只是他有深厚的文学素养,,有崇高的理想,,——《史记》。由此是否可以给我们,只有继承前辈的文化遗产并懂得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他写的文章才更具魅力。注释

[1][2《]太史公自序》.[3《]报任安书》.[4《]十二诸侯年表序》.[5《]史记・平准书》.[6《]后汉书・班彪传》.[7《]卫宏・》.

参考文献

[1]袁达《.史记》的志怪和司马迁的思想[K].南都

学坛(哲社版),1995-05.

[2]陈友冰.论《史记》兼容性[K].学术界(合肥),1994-03.

[3]潘啸龙.论《史记》人物传记的浪漫主义[J].安

李陵之祸后,更进一步同情人民的疾苦,思想上发生重大转变,认识到“以求亲湄于主上”的思想是“大谬不然”,看出了一些专制主义的弊端。

司马谈、司马迁发凡起例,以人物为中心述史

徽师大学报,1983,(3).

【责任编校 陆刚】

—77


相关文章

  • 经典文言文语录
  • 小弟: 大哥近日十分忙碌,前些日子添色过度, 学习脱节,正拼命科学分呢。大学里的人都特 别做,中文系为甚。大哥本想复印他人笔记, 不料每人之想法与大哥不议而同也!偌大班级, 无人记录,只好由大家硬着头皮向教授借之。 不知小弟生活如何?大学里轻松无比,本大 学中文系里一男对十女,政男士非常畅销,如 今 ...

  • 民不聊生的意思
  • [释义] 聊:依靠。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 [语出]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正音] 聊;不能读作“qīnɡ”。 [辨形] 聊;不能写作“迎”。 [近义] 民穷财尽 [反义] 丰衣足食 [用法] 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和“生灵涂炭 ...

  •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 鲁滨逊从小就非常喜欢航海,可他的父母都不舍得让他出海.一天,他自作主张出海了,但却遇到了大风暴,只有他活了下来并来到了一座无人岛上,他开始靠自己养活自己,并最后回到了英国. 鲁滨逊他非常的顽强,独自一人生活在无人岛上,却对未来可以过上好日子充满了信心.当我们身处于困境的时候,处于进退不得的时候,就要 ...

  • 新年励志演讲:自强不息,迈向成功
  •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自强不息,迈向成功. 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应当像天那样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就是自觉努力向上,为选定的目标去奋斗,永不松懈.现在,我们有了共同的愿景,就是&q ...

  • 世界遗产导游词
  •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丽江游玩,我是导游李思思,请多多关照.好了,现在我们将进入丽江古城转转,请跟我来! 现在我们正漫步古城,眼前已呈现一幅古朴.典雅.幽静的画面.大家看,纳西风格的民居鳞次栉比,清清的溪流穿街过巷,一座座小桥如彩虹横跨小溪,一排排垂柳在清风中摇曳.还有更好的呢!大家跟紧我!看看两旁,

  • 勤奋,成就人生--第一学期第19周国旗下讲话稿
  •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早上好!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勤奋,成就人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勤奋.刻苦.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就曾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也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唯有勤奋者,才能在 ...

  •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3篇
  • 历史的选择演讲稿1: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要发表的演讲稿题目是<历史的选择是中国>! 鱼儿选择湖泊,是因为它有一条能够自由畅游的尾巴:鸟儿选择了天空,是因为它有一双能够自由飞行的翅膀:骏马选择草原,是因为它有矫健的身姿:历史选择了中国,是因为它有民族团结力量的支撑. 一个曾称 ...

  • 激励中学生学习的格言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L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

  • 高中生励志格言
  •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秦观)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刘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 ...

  • 鼓励女朋友学习的话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不登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