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

2、新课教学

(1)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所以解惑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庸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者,„„。/„„者也。/„„,„„)

2、用副词“乃”“即”“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所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1、处所。

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

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意动用法: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动,使„„小。客观)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意动,认为„„小。主观) 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

集体诵读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再请这五位同学串起来翻译。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师道之不传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读

句读之不知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其可怪也欤

重点拓展: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B、否定句中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

集体诵读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孔子师郯子术业有专攻

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集体诵读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层次:赠李蟠(写作原因)

集体诵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提问。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词,需要大家课后去巩固。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议论文代表作。无论在论说和语言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法,需要我们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课后作业: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2、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中心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先全班背诵,再请三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二和三四自然段)

二、推进新课

韩愈的《师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说服力。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也已经知道,《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到论证到结论,环环紧扣,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韩愈是怎样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的。

(1)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从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并以此作为全文的基本论题。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明确:该段一开始就掀起一道波澜,本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2、本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砭时弊,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作者用三层笔墨,一层深一层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文章如剥笋,一层接一层越剥越深,越说越透。

(3)分析第三段

明确:这是从正面论证,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用孔子的言和行来进行事例论证。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论点。点明了写本文的原因。

(5)小结论说文的写作方法(本文的借鉴之处)

说理不仅要从正面说,也要从反面说;说理文总要靠对比;运用整齐和对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

(6)韩愈的《师说》锋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论有证,篇幅短小而精悍,实为上乘之作。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语言上的润色。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8)补充阅读

学记三则①(其一)《礼记》

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注释:

①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②〔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嘉,美好。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来要求自己。

⑦〔自强〕自己不倦地钻研。

⑧〔教学相长(zhǎng)〕教和学互相促进。指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长,增长。

(9)小结全文:

韩愈的《师说》立论鲜明,中心明确,全文以“学必有师”为中心论点。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阐明中心。思路开阔,思想深刻,富有气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作为现代人,我们依然可从中获取新知与感悟。

板书设计

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无长无少

师道之不传于其子——于其身其智反不能及道之所存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师之所存

圣人无常师孔子言和行

|

赠李蟠

(9)课后作业及补充资料

(10)教学反思

《师说》这一篇古文备课良久。在实习指导老师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本人也试着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将时间留给学生,努力展开多重对话,有意识地培养高一学生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与习惯。

本次教学也突出了几个语言知识点,着重引导学生如何积累。在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以及“所以”“所”等点上,教师花费了较多时间。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针对古文的背诵,教师从结构分析着手,进行了指导。学生对此反应良好。 当然由于自身初为人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优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注解,从而有效地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如何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顾及到其他学生;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如何使自己的发音足够的响亮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2、培养学生自渎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探究,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文章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理方法。

2、理清文章的逻辑层次,以诵读贯穿整个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劝学》之后,已经基本形成了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框架和思路。《师说》的学习,教师旨在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学习模式。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字词的梳理与课文的背诵。

2、掌握文章对比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难点:

1、品位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2、把握师道的内涵。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论语》中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从师而学应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唐代大文豪韩愈就以一篇《师说》流传千古。

2、新课教学

(1)作者介绍(可先由学生谈谈对韩愈的了解情况,再多媒体课件展示)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2)古文运动(多媒体课件展示)

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3)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做《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4)解题

指出“师说”不是“说说老师”,“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教师点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6)文本研读

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所以解惑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庸道之所存

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

判断句:

判断句:

1、常见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也。/„„者,„„。/„„者也。/„„,„„)

2、用副词“乃”“即”“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

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史记·项羽本纪》)

所以/所

“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荀子·议兵》)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三国志》)

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1、处所。

2、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辞》)

3、为„„所„„,表被动。

术怒攻布,为布所破。(《三国志》)

4、表大概的数目。

父去里所,复还。(《史记·留侯世家》

5、假若,如果。

余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论语》)

意动用法:

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使动,使„„小。客观)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意动,认为„„小。主观) 名词的意动用法:

A、吾从而师之。(《师说》)

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理清层次:提出中心论点——师的作用——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

集体诵读第一段

分析第二段:

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然后再请这五位同学串起来翻译。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师道之不传而耻学于师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句读

句读之不知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其可怪也欤

重点拓展: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通常是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有时候,为了强调宾语,而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就叫“宾语前置”。

A、疑问句中(谁、何、胡、奚、曷、安、恶、孰)

(1)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2)大王来何操?(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B、否定句中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2)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C、用“之”“是”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韩愈《师说》)

(2)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理清层次:师道之不传(分论点)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于其子—于其身(对比论证)

巫医乐师百工—士大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结果)

集体诵读第二段

分析第三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孔子师郯子术业有专攻

理清层次:圣人无常师(分论点)

孔子从师—事例论证

孔子曰—引用论证

集体诵读第三段

分析第四段:

明确:本段由一个学生来翻译,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决。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六艺经传余嘉其能行古道

理清层次:赠李蟠(写作原因)

集体诵读全文

给学生5分钟提问。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疏通了文章的字词,需要大家课后去巩固。韩愈的《师说》是一篇兼具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议论文代表作。无论在论说和语言上都具有其独特的方法,需要我们反复诵读,仔细品味。

课后作业: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诵读全文。

2、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名作动、形作名、意动),“其、而、之”等虚词以及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等。

3、思考作者是怎样论述中心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先全班背诵,再请三名同学分别背诵一、二和三四自然段)

二、推进新课

韩愈的《师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显然有其独到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篇文章具有高度的说服力。从上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也已经知道,《师说》主要论述的是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到论证到结论,环环紧扣,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下韩愈是怎样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的。

(1)分析第一段

明确:本段从理论上阐明师道的重要性,从教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并以此作为全文的基本论题。

(2)分析第二段

1、说说这一段与第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明确:该段一开始就掀起一道波澜,本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2、本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已,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第二层:针砭时弊,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作者用三层笔墨,一层深一层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文章如剥笋,一层接一层越剥越深,越说越透。

(3)分析第三段

明确:这是从正面论证,提出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用孔子的言和行来进行事例论证。

(4)分析第四段

作者为什么称赞李蟠?

明确: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赞扬李蟠倡导从师。“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照应以上论点。点明了写本文的原因。

(5)小结论说文的写作方法(本文的借鉴之处)

说理不仅要从正面说,也要从反面说;说理文总要靠对比;运用整齐和对仗的句式也是必要的。

(6)韩愈的《师说》锋芒棱角,有破有立,有论有证,篇幅短小而精悍,实为上乘之作。这其中也不能排除其语言上的润色。

明确: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1、整句散句结合。

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2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亦远也,而耻学于师”,是排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亦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长的散句中,“圣益圣,愚亦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排偶句。

2、一个意思,多种句式。

第2段一连用了三个对比,结语都是批判土大夫不重师道的恶劣风气,但语气一句比一句加重。第一句“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语气;第二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否定、责备语气;第三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讽刺语气,感情强烈。

3、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顶真,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本文有好几处运用这种修辞手法,例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文中提到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哪些对我们今天有借鉴意义?哪些反映了作者的封建意识?(可由学生讨论)

作者第一次提出了老师的职责,既概括又全面;作者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励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作者所说的“道”,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儒家之道,所说的“业",是“六艺经传”,与我们所讲的“道”和“业”的内涵是根本不同的。他把“士大夫之族”在从师问题上的见识不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看成反常,暴露了轻视劳动人民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

(8)补充阅读

学记三则①(其一)《礼记》

虽有嘉肴②,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④,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⑤。知不足,然后能自反⑥也;知困,然后能自强⑦也。故曰:教学相长⑧也。 注释:

①节选自《礼记·学记》。《礼记》主要记录秦汉以前儒家关于礼(包括典章、制度、仪节等)方面的言论,传说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三传弟子记录,后由西汉戴圣编辑成书。《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关于古代教育的论文。

②〔嘉肴〕美味的熟鱼、熟肉之类。嘉,美好。

③〔旨〕味美。

④〔至道〕最好的道理。

⑤〔困〕困惑,理解不清。

⑥〔自反〕反回来要求自己。

⑦〔自强〕自己不倦地钻研。

⑧〔教学相长(zhǎng)〕教和学互相促进。指通过教学,学生得到进步,教师自己也得到提高。长,增长。

(9)小结全文:

韩愈的《师说》立论鲜明,中心明确,全文以“学必有师”为中心论点。文章出言破题,抓住中心,高屋建瓴。通过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阐明中心。思路开阔,思想深刻,富有气势,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作为现代人,我们依然可从中获取新知与感悟。

板书设计

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无长无少

师道之不传于其子——于其身其智反不能及道之所存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师之所存

圣人无常师孔子言和行

|

赠李蟠

(9)课后作业及补充资料

(10)教学反思

《师说》这一篇古文备课良久。在实习指导老师徐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本人也试着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将时间留给学生,努力展开多重对话,有意识地培养高一学生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与习惯。

本次教学也突出了几个语言知识点,着重引导学生如何积累。在判断句、宾语前置、被动句以及“所以”“所”等点上,教师花费了较多时间。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针对古文的背诵,教师从结构分析着手,进行了指导。学生对此反应良好。 当然由于自身初为人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与优化。比如如何利用好教材中的注解,从而有效地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讲解;如何在与个别学生的交流中顾及到其他学生;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如何使自己的发音足够的响亮


相关文章

  • 大学教案的写法
  • 一,教案的涵义 1,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或实践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就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群,结合学生实际而进行思考设计,周密地组织,指导学生学习活动而编写的具体教学方案. 2,教案是具体讲课方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授课教师教学思想,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方法的重要体 ...

  • 教案格式
  • 教案是指教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为每一个知识点(群)编制的教学方案,它应该吸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更适合不同层次和专业学生的要求。教案是授课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它反映了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学水平、教学思路、教学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一个问题,由不同的教师来讲授会出现不同的教学 ...

  • 小学教案检查小结
  • 为体现开学初教导处下发的"**小学教案编写的要求",全面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规范化,10月11日,我们教导处对全体教师的教案进行了检查.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优点 1.总体检查情况良好,绝大多数老师能根据所任学科教材及所在班级实际书写教案,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际.每个课时教案突 ...

  • 中学教案与作业的量化考核细则
  •   ㈠、教案的量化评比方法:   1、教案由常规教学检查小组在月底进行集中检查,根据检查情况给定教案分值,并及时公示。评比分值(5分):①教案结构完整(1分):有学情调查,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教学后记等。每缺一项扣0.1分②字体规范,案面清洁整齐(1分)。③突出体现“ ...

  • 英语教案检查小结2篇
  • 为了加强和规范教学管理,保证和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大学英语教研室根据教务处及基础部的部署,于xx年3月5日前对教研室教师的教案进行检查。本学期我们教研室共有25名教师担任08、09级各系、各专业的公共英语教学任务。现将本次检查工作的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1. 备课量全部达到学校的 ...

  • 小学教学常规检查总结
  • 为认真落实**市小学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根据**镇中心小学教研室教学工作安排,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我校于xx年9月28-29日进行了本学期的第一次常规工作检查,根据各教研组的检查反馈情况,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 一.备课方面: 总体上看,老师们在备课方面都倾注了大量的时间来钻 ...

  • 集体备课心得体会
  • 俗话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院。只有搞好集体备课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加强集体备课可以提高教学效益,实现资源共享。 我认为集体备课优点颇多:第一,集体备课集众人的智慧与经验于一体,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二,有利于教师的取长补短,这样能站在更高起点上发展 ...

  • 20XX年小学减负提质工作方案
  • 根据《富拉尔基区教育局创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改革示范区工作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我校以“有效教学”为课堂教学改革方向,以“学测评”三元教学模式实施为突破口的整体课程改革工作,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作业布置、批改方 ...

  • 小学备课制度
  • 七里小学备课制度 备课是上课的前奏,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确立目标、选择教法、对教学进行预设的过程。它是课堂教学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努力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将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有效地落实到备课中去,充分发挥备课的作用,为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前期准备 书写 ...

  • 教学设计学习心得
  •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课程的落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握教学设计的重点?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教学过程?这都是我们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通过这次"领雁工程"的教学设计课的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