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悲的水流经慈的河

作者:蒋子丹

读书 2006年01期

  个人伤痛的入口

  说到迟子建,二○○二年五月的那次车祸是绕不过去的,她的丈夫在车祸中罹难。他们之间仅仅四年的婚姻,以一种叫她难以承受的方式,在大兴安岭的春天里戛然而止。可是这个男人在迟子建的生命中的影响,似乎从这一天才真正开始。

  当时我正在海南岛,夏日里每天必下的阵雨没有如期而至,但方方从电话里传来消息,让明亮的热带阳光在我眼前顿时黯然。我们以朋友的身份,隔着山隔着海沉默,心里明白这对小迟子意味着什么。这桩迟来而短暂的婚姻,带给她的幸福与安宁,曾经在我们的见证之中与意料之外,我们担心,毫无征兆倏然降临的灾难,会毁了她的家,还有她本人。

  跟迟子建熟悉起来,是在一九九七年某个笔会上。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性格明朗热烈而且刚强,虽年轻貌美却没有小女子的忸怩做派,高兴时会爆发出豪气十足的大笑,不高兴了很可能吼几嗓子或者痛哭一场,而且出入文坛多年以后,还没学会在男士们跟前突然改用气声说话。我曾经想,这女孩,才情如她,性情如她,怎样的一个男人才能让她心甘情愿与之偕老。然而不过一年之后,迟子建突然结婚了。婚姻中的小迟子神采飞扬文思泉涌,每个毛孔都冒着沉静与安详的气泡。这多少使我对她的夫君产生了一点好奇心,不知道他以何种魅力,彻底俘获了小迟子并非寻常的芳心。可是,从开始到结束,朋友们中间极少有人见过迟子建的丈夫,我也仅只在一张照片上,看到了那个逝去的人留在雪地上的剪影:迟子建面对镜头调皮地笑着,北国冬天黄昏的阳光,将拍与被拍的两个人的轮廓印在白雪上。小迟子在这张照片下边无限惆怅地写道:故乡的冬天,雪地上的影子还是两个人。

  故乡对于迟子建而言,可谓恩重如山。作为一个人,故乡给了她生命,给了她灵性,给了她姣好的皮囊和敏感善良的心,就连生命里的另一半,也是在寻觅了多年之后,等到她三十有四的年龄,终由故乡赐予。作为一个作家,故乡的山野生活,给了她许多好感觉和好细节,使她一写起大自然的种种就下笔有神,在大多都市长成的女作家里独树一帜。在迟子建的小说里,天上地下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人,不分彼此互相转换着身份和形体,太阳长出温软的小手小脚;野花中疾驰的马蹄跑成了四只好闻的香水瓶;林子里的微风吹过,水分子像鱼苗一样晃动着柔软的身体游动;江水把自己胸脯上的肉一块块切下,甩向沙滩化为了石子;天空长着眼皮和睫毛,耷拉下来,大地就黑了;人们活着或者死去,后代们绿油油成长起来……忽发奇想的意象比比皆是,并无雕琢堆砌的痕迹,在阅读中甚至可以感到其笔墨行进的速度之快,几乎到了不假思索的程度。更多看起来被轻易放过的句子,构成了那些意象的底色,让它们如草甸子上的野花,被青草衬托着自由自在开放。

  可能出于偏好,我引用了过多的好句子。实际上我很清楚,它们绝不仅仅是文学课堂里或平庸评论中的修辞手法,而是一个人从童年开始建立的生活态度与生命观念。一个作家倘若有幸从上苍那里,领取了这样一双融入自然的眼睛,她(他)的世界将一定是阔大的丰富的,从宏观的角度和抽象的意义上说,也是永远不会孤寂的。故乡给了迟子建这样的眼睛。

  大约二十年前,迟子建发表了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这颗新星闪现于当时已然花繁叶茂的文学之树,仍以它清冽自然的光芒,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这篇小说对于迟子建,其意义不仅让她在文坛崭露了头角,更像一只音准,校准了她全部前期作品的基调。春天的温馨曾经是迟子建小说始于《北极村童话》的基调,秋天的萧飒和冬天的严酷总被推成远景。她几乎很少把人物逼入绝境,政治、历史、生态、社会、家庭、人生,以及任何原因引起的对立,常在读者预见将要尖锐起来的时刻,被一个意外的分岔软化,诚如生离死别一波三折,需要大煽其情的看点,反而波澜不惊,三言两语带过。于是她的小说留给人们的印象,总如同幅幅风景,在鸡犬相闻的人间烟火中,氤氲着恒定的温婉浪漫气息。有人认为迟子建作品的唯美主义温情立场,削弱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作家苏童的观点或可从另外的层面做出注解:“她在创造中以一种超常的执著关注着人性温暖或者说湿润的那一部分,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入,多重声部,反复吟唱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因而显得强大,直到成为一种叙述的信仰。”(《关于迟子建》)我们大约不应该要求每个作家都必须写出百科全书,如果他们各尽所能写出达标的社会分类辞典,仍不失为文学和读者的幸事。

  二○○二年的车祸,对迟子建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不知不觉显现着。丈夫之死如同春天里的沙尘暴,为迟子建带来一段天昏地暗的日子,也带来将与生命等长的伤痛记忆。最初的日子里,她常会不由自主拨打丈夫的手机,祈盼亲切熟悉的声音,再次从听筒里传出。奇迹没有发生,电话里一遍遍传出的,总是电脑冷冰冰的提示音:“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然而她欲罢不能,直到有一天听筒传出的声音,变成“您拨叫的号码是空号”。彻底绝望之后,她恢复了长篇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的写作。丈夫出事前,这部小说刚写了第一章,迟子建曾经把其中的片断轻声读给他听过。小说写的是一只大黄狗坎坷的生命历程,以一只狗善良纯洁的目光观照世道人心。迟子建这本书的后记里坦言,这部长篇冥冥之中完全是为丈夫写的悼词,她丈夫姓黄,属狗,她常以“大黄狗”作为他的昵称。当最后写到大黄狗死于人为的祸害时,她突然产生了宿命的伤感:假如最初小说不设计成这样的结局,是否能把丈夫留在人间?

  迟子建流着泪,用六个月时间写完了这部长篇,中间还插着写了短篇《一匹马两个人》,一部与车祸有着隐晦关联的小说。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妻,由老马拉车去远离村落的麦田看守庄稼,半路上老妻从马车上跌落而死。饱经痛苦思念的折磨后,老头也随之死去,剩下忠诚的老马,守护着主人生前播种还来不及收获的麦田。小说通篇地老天荒的凄凉,读来让人潸然泪下。我怎么读都觉得这里边包含着迟子建的一种愿望,假如能与丈夫白头偕老,哪怕仍然有灾祸袭来,哀伤或许会浅淡些吧。这等于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她对哀伤的不堪。

  接下去,她又写了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叙述一对两地分居的清贫夫妻,相思中不约而同前去探望对方,却相互扑空失之交臂,只能电话约定在返程的路上,通过相向而行的车窗相望。丈夫生前,迟子建曾多次陪他去大庆探看公公,果绿色的短途列车上那些衣着破烂的民工,曾经引起她的关注和同情。可是,当她真正下笔写他们的时候,同情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羡慕。迟子建描述过写作的心境:男女主人公在慢车交错之时,终归得以隔窗相望,而自己却连再看丈夫一眼的可能都没有了。“我们婚姻生活中曾有的温暖又忧伤地回到了我身上,所以那对民工夫妻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倾注了我对爱人的怀恋。”

  从迟子建寡居后的第一部小说开始,其创作上的变化相当明显,一种鲜见于她的沧桑感,像深秋山涧的冷雾弥漫开来,笼罩了从前童话牧歌的天地。单就小说的品相而论,它们当属上乘,《一匹马两个人》更可与她前期代表作品《雾月牛栏》相媲美。但是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之前,这些近作明显带有仅限于个人伤痛记忆的痕迹,作者在一潭深不见底的悲情里挣扎,不得其路而出,这正意味着某种潜在危险的临近。

  个人的伤痛记忆对一个作家是财富也是陷阱。它可能是一把钥匙,能替你打开伤怀之锁,释放出大善大美的悲心,赠予你悲天悯人的目光。在更多的情境下,它却是自哀自怜的诱饵,让你误入自恋的沼泽,成为一个看似万变其实不变的文学“祥林嫂”。当然你还可以连篇累牍地写,此起彼伏地发表、转载、改编和出版,甚至得奖,但这也许恰恰是你的精神将要停止生长的信号。人们总爱说,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可是别忘了有多少人先于大任之降已经被心志之苦湮灭。如果那样,人们只能惋惜地说,一场灾难,破碎了一个大作家成长的可能性。所幸迟子建靠着她的悟性远离了陷阱,在危险真正到来之前,将自渡之船撑出了哀思之海,《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白纸黑字可以作证。

  人间慈悲的出口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阅读迟子建这一篇新作了。

  迟子建在小说里出发的时候,已经勇敢地从幕后走到前台,头一回以寡妇的原形领衔主演真人秀。需要说明的是,真人秀只是一个借用的词,我的本意也并不是一个作家非把小说写得像自传才好。但是我以为,在非常的心理创伤中,迟子建敢于把自己的心扉敞开,对她具有特别的意义。敞开是她将要放下的先声,而放下才可能从自哀自怜中超脱出来。翻开小说,一种与温馨的北极村童话里决然不同的,粗粝、黯淡、艰苦、残酷,完全可以称得上绝望的生活,扑面而来。在意外受阻的旅途中,来自大城市的寡妇,一头扎进了小镇乌塘那个哀伤的汪洋大海。大海的力量能把一切人们眼中的庞然大物变轻变小,个人的伤痛哪怕大得像一头蓝鲸或者一艘航母,一旦驶进了芸芸众生的哀伤海域,将还原它的分量,让一切形式的自恋相形见微。

  在当下的文坛,自恋差不多成了作家中的传染病。以各种面貌出现的自恋,在作品中多角度折射出不同的精神病容。有的自恋于个人的爱,个人的恨,絮絮叨叨无外乎私人生活的小伤小痛、小情小感,穿的什么牌子衬衫,吃的几星酒店的大餐,恨不得把皮肤上每个小痦子的生长,都用分镜头脚本记录端详。上下左右的小恩小怨、小奸小坏,丝丝扣扣入眼入心,揣度琢磨放大解剖,再借题发挥以泄私愤。有的自恋于怀旧情结,受过的苦,立过的功,都是傲视众生的资本,不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苦就白吃了,功就白立了,纪念碑就不够雄伟光辉。还有人在追诉受难经历的作品里,也不忘炫耀贵族生活的优越,反而把政治斗争的严峻与残酷,冲淡到读者无法理会的程度。苦难本来是作家的财富,然而没有阔达的胸怀,吃再多的苦也只是一己之苦,不能成为写出大作品的动力。另一种自恋走得更远,甚至跟个人经验和情感也没有多大关系了,有的只是对写作技巧的迷恋,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不动心不动肺,写什么都顺理,怎么写都成章,技术化的制作之下怎一个写字了得。

  迟子建的新作,从克服自恋的意义上说,是一个有益的启示。这部小说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对大众苦难的关注,更在其努力超脱个人伤痛,将自己融入人间万象的情怀。迟子建从小生长于社会底层,多年来她的笔墨也一直在为她所熟悉的人们泼洒,故而她不会把文化人对底层居高临下的怜悯硬塞给他们,而是凭直觉寻找着他们,并与之结成天然的同盟。

  肮脏的小镇子乌塘矿难连续不断,迎面走来的每个女人都可能是寡妇。她们在丈夫活着的时候,天天为随时可能降临的灾难提心吊胆,丈夫死了,老人孩子一担两头。街头巷尾活动着的每一袭廉价俗艳的衣裳里,都裹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尤其那个蒋百嫂,丈夫下井不归,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剩下她,白天在酒馆买醉,晚上向男人卖笑,因此成为镇子上有名的疯女子。其实这个借酒撒疯的女人,守着一个惊天的秘密,她死于矿难的丈夫,竟被迫冷藏在家中的雪柜里,矿主瞒报矿难人数的勾当,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苦难深重的女人,已经够让人怜惜了,矿区的男人还有更叫你揪心的遭遇:早晨下井不知晚上还回不回,回不来一了百了;回来了也并不见得开心,要是赶上老婆正好是个“嫁死”的女人(先上好节育环、买好保险单再嫁给矿工,专等着丈夫井下遇难,领了银子走人的女人),活着回来,看见的也是冷锅冷灶冷言冷脸,连晚饭还不知在哪儿。

  石破天惊的真实故事,藏在迟子建的采访笔记本里已经七八年。当年她以作家的身份去矿区深入生活,满怀同情记录了这些人和事。应该说,这是一些有着极大拓展空间,最便于作家生发细节的素材,稍事发挥就是社会底层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它们的残酷和血腥程度,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力度,都可以用五颗星作为标记,只需有条有理写来,就已经具备了煽情效果。这些素材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运用,超出了一般写实与再现,作者对个人伤痛的超越,使透心的血脉得与人物融会贯通,形成一种共同的担当。女主人公在震惊之余,庆幸残酷的命运对自己仍然网开一面:至少还有机会在火化炉前吻别丈夫,再给他造一座可供凭吊的坟墓。与此同时,庆幸并没有矮化为常见的心理平衡,特殊的感恩心情所催生的,是对更加不幸的人们更深的关切,同情升华为大的悲悯,她本人也得救于其中。

  我大约没有听错,死亡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主旋律,它在小说里一遍遍奏响,密集到令人不能喘息的程度。死亡发生在昨天,发生在今天,自然还将发生在明天,它随随便便说来就来,带走了它需要的人,留下另一些人继续艰难地活着。但在这里,死亡并不能斩断往生者与现世生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只是失去了有形的躯壳,可亲可近的魂灵还真实地活着,通过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思念,通过柴米油盐的照料,通过有曲无词的民歌,通过承受着藏尸的异化与众人误解的妻子,通过一只气息奄奄仍在等待主人归来的义犬,活着。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唤醒了我们对魔幻现实小说的回忆。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风靡一时,以后又悄悄然偃旗息鼓的魔幻现实文学,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人与鬼神同生共处,一起面对人生疾苦与社会现实。跟传统的志怪志异小说不同,这类小说不是将现实中的人引向鬼神的疆域,而是让魂灵生活在尘世人间。迟子建的小说,同样营造了一种适合鬼神出没的氛围,煤尘漫天的乌塘镇总下着黑雨,地名不是回阳巷、月树街,就是青泥街、落霞巷,众多打黑伞的人像一大群乌鸦在行走;画匠陈绍纯在“文革”中被勒令吃下撕成碎纸片的民歌,旋律在他心底生长,歌词不知飘落何方,只要他唱起无词的民歌,家中花猫跟着流泪,小孙子不肯吃奶;人们对矿难的解释,是因为活人下到地底下采煤掘到了阎王爷的房子,引得他从死生簿上提前勾掉那些年轻矿工的名字……亦真亦幻的画面、声音、意识,将碧落黄泉人间联为一体,给了作者将悲悯由生者扩展至死者的更大空间,为再一次提升境界做好了准备。

  应该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所描述的底层生活,其深度和广度、尖锐和残酷,都超出了迟子建以往的作品,但贯穿始终的温婉基调并不肯彻底淡出。她笔下的魂灵对人间的亲人满怀温存的牵念,使小说明显有别于以荒诞、变形、诡谲、奇幻的手法为特征的拉美魔幻现实文学作品。西方文化以宗教为本,从希腊神话到拉美神话的叙事传统,人界之外还有神界的深厚资源和广阔空间,魔幻的力量诱人至深,今天风靡天下的《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更把这一传统在高科技的参与下发扬光大。中国文学中六月飞雪,梁祝化蝶,白发三千丈,倒拔垂杨柳等等,是介乎浪漫与魔幻之间的想像夸张,即便偶有神幻的点缀,也用之极慎。撇开佛家道家的传统不谈,中国儒家主流强于人本视角而弱于神本视角。受此影响,中国的文学中也有广义的“神”,但这样的神,多在神格的人,不在人格的神;多在此岸,不在彼岸;多在人间世情,不在天堂地狱。迟子建小说的魔幻成分,有可能得益于儒家传统文化的滋养,始终着力于人文的亲切和生活常理的真切,与她一贯的美学追求暗中相契。

  离开乌塘镇之后,女主人公继续她原定的旅行,去到了那个以红泥泉水引人入胜的风景区。风景区灿烂灯影中的红男绿女,跟乌塘镇飘飞的黑雨下为了生存挣扎的人们,完全是天上地下两重天里的生灵。女主人公离开了欢颜笑语的人群,跟一对靠卖火山石为生的父子交上了朋友。七月十五鬼节将临,小说也已进入尾声,女主人公与小男孩云领相约,去一个叫做清流的小溪放河灯。云领的母亲生前是个理发师,被顾客的宠物小狗咬伤,患狂犬病死去,父亲在度假村替客人放焰火,为了挣到客人许诺的两百块钱,将一个大礼花托在手上点燃,自己的一条手臂,跟绚丽的焰火一起飞上了天空。看着云领经磨历劫的小小身影,想着乌塘镇不幸的人们,女主人公突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变故,轻得就像月亮旁丝丝缕缕的浮云。

  实际上,这是迟子建第一次用“轻”来形容自己的不幸。她的一颗曾让伤痛塞得满当当沉甸甸的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被一股充盈的活水荡漾起来,沉郁的笔尖又重现了丰富的浪漫意象。女主人公拿出珍藏的剃须刀盒,将亡夫留在里边的胡须,倒入莲花形的河灯。河灯在清流里远去,载着代表夫君血肉之身的细小粉末,载着她所有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一直流向夜空中无边无际的银河。银河,是亘古万年奔流于天上人间的最慈悲的河,象征着广阔的宇宙、高洁的品质和亮丽的光芒,这个意象一出,当局者和旁观者都豁然开朗,一种更大的慈悲和向往跃然纸上。迟子建在浪漫的旋律中翩跹若仙欲罢不能,再一次调动了她出色的想像力,将整篇小说定格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意象里:一只精灵般的蓝蝴蝶飞出了剃须刀的空盒,落在她右手的无名指。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一部文学成分比较复杂的小说,写实、浪漫、轻度魔幻的技法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但作者似乎并未在表现手法上刻意经营,精神意志的内在需求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作者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空间。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大家最熟悉的一种比喻是酒与瓶子,但作家韩少功在最近的一个访谈录中,把它们的关系比做光和灯。我觉得这个比喻更加贴切,有经验的作家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好的创作状态下,往往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由此或可推测,迟子建在这篇小说的写作过程,找到了这种状态,使技法的转换和情感的辐射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作者感情的世界,随着兴奋点的跃动,自然而然变大:就空间而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人和动物到第四空间的鬼魂,最终扩展到自然万物与银河宇宙;就时间而言,从现在到过去,再从过去到未来。表现手法随情感起伏自然而然转换,并不需要人为的设计。这是一种多好的状态!

  合上书页的时候,海南岛夏天里常见的太阳雨渐渐止息了,从窗户望出去,天空和海面被一片澄明的银灰照亮,一艘大船正航行在天与海的交界处。我想,也许最好的文学不在人间,也不在天上,恰在那艘大船航行的地方。

作者:蒋子丹

读书 2006年01期

  个人伤痛的入口

  说到迟子建,二○○二年五月的那次车祸是绕不过去的,她的丈夫在车祸中罹难。他们之间仅仅四年的婚姻,以一种叫她难以承受的方式,在大兴安岭的春天里戛然而止。可是这个男人在迟子建的生命中的影响,似乎从这一天才真正开始。

  当时我正在海南岛,夏日里每天必下的阵雨没有如期而至,但方方从电话里传来消息,让明亮的热带阳光在我眼前顿时黯然。我们以朋友的身份,隔着山隔着海沉默,心里明白这对小迟子意味着什么。这桩迟来而短暂的婚姻,带给她的幸福与安宁,曾经在我们的见证之中与意料之外,我们担心,毫无征兆倏然降临的灾难,会毁了她的家,还有她本人。

  跟迟子建熟悉起来,是在一九九七年某个笔会上。她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性格明朗热烈而且刚强,虽年轻貌美却没有小女子的忸怩做派,高兴时会爆发出豪气十足的大笑,不高兴了很可能吼几嗓子或者痛哭一场,而且出入文坛多年以后,还没学会在男士们跟前突然改用气声说话。我曾经想,这女孩,才情如她,性情如她,怎样的一个男人才能让她心甘情愿与之偕老。然而不过一年之后,迟子建突然结婚了。婚姻中的小迟子神采飞扬文思泉涌,每个毛孔都冒着沉静与安详的气泡。这多少使我对她的夫君产生了一点好奇心,不知道他以何种魅力,彻底俘获了小迟子并非寻常的芳心。可是,从开始到结束,朋友们中间极少有人见过迟子建的丈夫,我也仅只在一张照片上,看到了那个逝去的人留在雪地上的剪影:迟子建面对镜头调皮地笑着,北国冬天黄昏的阳光,将拍与被拍的两个人的轮廓印在白雪上。小迟子在这张照片下边无限惆怅地写道:故乡的冬天,雪地上的影子还是两个人。

  故乡对于迟子建而言,可谓恩重如山。作为一个人,故乡给了她生命,给了她灵性,给了她姣好的皮囊和敏感善良的心,就连生命里的另一半,也是在寻觅了多年之后,等到她三十有四的年龄,终由故乡赐予。作为一个作家,故乡的山野生活,给了她许多好感觉和好细节,使她一写起大自然的种种就下笔有神,在大多都市长成的女作家里独树一帜。在迟子建的小说里,天上地下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飞禽走兽人,不分彼此互相转换着身份和形体,太阳长出温软的小手小脚;野花中疾驰的马蹄跑成了四只好闻的香水瓶;林子里的微风吹过,水分子像鱼苗一样晃动着柔软的身体游动;江水把自己胸脯上的肉一块块切下,甩向沙滩化为了石子;天空长着眼皮和睫毛,耷拉下来,大地就黑了;人们活着或者死去,后代们绿油油成长起来……忽发奇想的意象比比皆是,并无雕琢堆砌的痕迹,在阅读中甚至可以感到其笔墨行进的速度之快,几乎到了不假思索的程度。更多看起来被轻易放过的句子,构成了那些意象的底色,让它们如草甸子上的野花,被青草衬托着自由自在开放。

  可能出于偏好,我引用了过多的好句子。实际上我很清楚,它们绝不仅仅是文学课堂里或平庸评论中的修辞手法,而是一个人从童年开始建立的生活态度与生命观念。一个作家倘若有幸从上苍那里,领取了这样一双融入自然的眼睛,她(他)的世界将一定是阔大的丰富的,从宏观的角度和抽象的意义上说,也是永远不会孤寂的。故乡给了迟子建这样的眼睛。

  大约二十年前,迟子建发表了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这颗新星闪现于当时已然花繁叶茂的文学之树,仍以它清冽自然的光芒,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这篇小说对于迟子建,其意义不仅让她在文坛崭露了头角,更像一只音准,校准了她全部前期作品的基调。春天的温馨曾经是迟子建小说始于《北极村童话》的基调,秋天的萧飒和冬天的严酷总被推成远景。她几乎很少把人物逼入绝境,政治、历史、生态、社会、家庭、人生,以及任何原因引起的对立,常在读者预见将要尖锐起来的时刻,被一个意外的分岔软化,诚如生离死别一波三折,需要大煽其情的看点,反而波澜不惊,三言两语带过。于是她的小说留给人们的印象,总如同幅幅风景,在鸡犬相闻的人间烟火中,氤氲着恒定的温婉浪漫气息。有人认为迟子建作品的唯美主义温情立场,削弱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作家苏童的观点或可从另外的层面做出注解:“她在创造中以一种超常的执著关注着人性温暖或者说湿润的那一部分,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进入,多重声部,反复吟唱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因而显得强大,直到成为一种叙述的信仰。”(《关于迟子建》)我们大约不应该要求每个作家都必须写出百科全书,如果他们各尽所能写出达标的社会分类辞典,仍不失为文学和读者的幸事。

  二○○二年的车祸,对迟子建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不知不觉显现着。丈夫之死如同春天里的沙尘暴,为迟子建带来一段天昏地暗的日子,也带来将与生命等长的伤痛记忆。最初的日子里,她常会不由自主拨打丈夫的手机,祈盼亲切熟悉的声音,再次从听筒里传出。奇迹没有发生,电话里一遍遍传出的,总是电脑冷冰冰的提示音:“对不起,您拨打的用户已关机。”然而她欲罢不能,直到有一天听筒传出的声音,变成“您拨叫的号码是空号”。彻底绝望之后,她恢复了长篇小说《越过云层的晴朗》的写作。丈夫出事前,这部小说刚写了第一章,迟子建曾经把其中的片断轻声读给他听过。小说写的是一只大黄狗坎坷的生命历程,以一只狗善良纯洁的目光观照世道人心。迟子建这本书的后记里坦言,这部长篇冥冥之中完全是为丈夫写的悼词,她丈夫姓黄,属狗,她常以“大黄狗”作为他的昵称。当最后写到大黄狗死于人为的祸害时,她突然产生了宿命的伤感:假如最初小说不设计成这样的结局,是否能把丈夫留在人间?

  迟子建流着泪,用六个月时间写完了这部长篇,中间还插着写了短篇《一匹马两个人》,一部与车祸有着隐晦关联的小说。一对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妻,由老马拉车去远离村落的麦田看守庄稼,半路上老妻从马车上跌落而死。饱经痛苦思念的折磨后,老头也随之死去,剩下忠诚的老马,守护着主人生前播种还来不及收获的麦田。小说通篇地老天荒的凄凉,读来让人潸然泪下。我怎么读都觉得这里边包含着迟子建的一种愿望,假如能与丈夫白头偕老,哪怕仍然有灾祸袭来,哀伤或许会浅淡些吧。这等于从另一个角度,传达了她对哀伤的不堪。

  接下去,她又写了中篇小说《踏着月光的行板》,叙述一对两地分居的清贫夫妻,相思中不约而同前去探望对方,却相互扑空失之交臂,只能电话约定在返程的路上,通过相向而行的车窗相望。丈夫生前,迟子建曾多次陪他去大庆探看公公,果绿色的短途列车上那些衣着破烂的民工,曾经引起她的关注和同情。可是,当她真正下笔写他们的时候,同情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羡慕。迟子建描述过写作的心境:男女主人公在慢车交错之时,终归得以隔窗相望,而自己却连再看丈夫一眼的可能都没有了。“我们婚姻生活中曾有的温暖又忧伤地回到了我身上,所以那对民工夫妻的感情,很大程度上倾注了我对爱人的怀恋。”

  从迟子建寡居后的第一部小说开始,其创作上的变化相当明显,一种鲜见于她的沧桑感,像深秋山涧的冷雾弥漫开来,笼罩了从前童话牧歌的天地。单就小说的品相而论,它们当属上乘,《一匹马两个人》更可与她前期代表作品《雾月牛栏》相媲美。但是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之前,这些近作明显带有仅限于个人伤痛记忆的痕迹,作者在一潭深不见底的悲情里挣扎,不得其路而出,这正意味着某种潜在危险的临近。

  个人的伤痛记忆对一个作家是财富也是陷阱。它可能是一把钥匙,能替你打开伤怀之锁,释放出大善大美的悲心,赠予你悲天悯人的目光。在更多的情境下,它却是自哀自怜的诱饵,让你误入自恋的沼泽,成为一个看似万变其实不变的文学“祥林嫂”。当然你还可以连篇累牍地写,此起彼伏地发表、转载、改编和出版,甚至得奖,但这也许恰恰是你的精神将要停止生长的信号。人们总爱说,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可是别忘了有多少人先于大任之降已经被心志之苦湮灭。如果那样,人们只能惋惜地说,一场灾难,破碎了一个大作家成长的可能性。所幸迟子建靠着她的悟性远离了陷阱,在危险真正到来之前,将自渡之船撑出了哀思之海,《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的白纸黑字可以作证。

  人间慈悲的出口

  现在,我们可以开始阅读迟子建这一篇新作了。

  迟子建在小说里出发的时候,已经勇敢地从幕后走到前台,头一回以寡妇的原形领衔主演真人秀。需要说明的是,真人秀只是一个借用的词,我的本意也并不是一个作家非把小说写得像自传才好。但是我以为,在非常的心理创伤中,迟子建敢于把自己的心扉敞开,对她具有特别的意义。敞开是她将要放下的先声,而放下才可能从自哀自怜中超脱出来。翻开小说,一种与温馨的北极村童话里决然不同的,粗粝、黯淡、艰苦、残酷,完全可以称得上绝望的生活,扑面而来。在意外受阻的旅途中,来自大城市的寡妇,一头扎进了小镇乌塘那个哀伤的汪洋大海。大海的力量能把一切人们眼中的庞然大物变轻变小,个人的伤痛哪怕大得像一头蓝鲸或者一艘航母,一旦驶进了芸芸众生的哀伤海域,将还原它的分量,让一切形式的自恋相形见微。

  在当下的文坛,自恋差不多成了作家中的传染病。以各种面貌出现的自恋,在作品中多角度折射出不同的精神病容。有的自恋于个人的爱,个人的恨,絮絮叨叨无外乎私人生活的小伤小痛、小情小感,穿的什么牌子衬衫,吃的几星酒店的大餐,恨不得把皮肤上每个小痦子的生长,都用分镜头脚本记录端详。上下左右的小恩小怨、小奸小坏,丝丝扣扣入眼入心,揣度琢磨放大解剖,再借题发挥以泄私愤。有的自恋于怀旧情结,受过的苦,立过的功,都是傲视众生的资本,不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苦就白吃了,功就白立了,纪念碑就不够雄伟光辉。还有人在追诉受难经历的作品里,也不忘炫耀贵族生活的优越,反而把政治斗争的严峻与残酷,冲淡到读者无法理会的程度。苦难本来是作家的财富,然而没有阔达的胸怀,吃再多的苦也只是一己之苦,不能成为写出大作品的动力。另一种自恋走得更远,甚至跟个人经验和情感也没有多大关系了,有的只是对写作技巧的迷恋,信手拈来左右逢源,不动心不动肺,写什么都顺理,怎么写都成章,技术化的制作之下怎一个写字了得。

  迟子建的新作,从克服自恋的意义上说,是一个有益的启示。这部小说的可圈可点之处,在于对大众苦难的关注,更在其努力超脱个人伤痛,将自己融入人间万象的情怀。迟子建从小生长于社会底层,多年来她的笔墨也一直在为她所熟悉的人们泼洒,故而她不会把文化人对底层居高临下的怜悯硬塞给他们,而是凭直觉寻找着他们,并与之结成天然的同盟。

  肮脏的小镇子乌塘矿难连续不断,迎面走来的每个女人都可能是寡妇。她们在丈夫活着的时候,天天为随时可能降临的灾难提心吊胆,丈夫死了,老人孩子一担两头。街头巷尾活动着的每一袭廉价俗艳的衣裳里,都裹着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尤其那个蒋百嫂,丈夫下井不归,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剩下她,白天在酒馆买醉,晚上向男人卖笑,因此成为镇子上有名的疯女子。其实这个借酒撒疯的女人,守着一个惊天的秘密,她死于矿难的丈夫,竟被迫冷藏在家中的雪柜里,矿主瞒报矿难人数的勾当,让他死无葬身之地!苦难深重的女人,已经够让人怜惜了,矿区的男人还有更叫你揪心的遭遇:早晨下井不知晚上还回不回,回不来一了百了;回来了也并不见得开心,要是赶上老婆正好是个“嫁死”的女人(先上好节育环、买好保险单再嫁给矿工,专等着丈夫井下遇难,领了银子走人的女人),活着回来,看见的也是冷锅冷灶冷言冷脸,连晚饭还不知在哪儿。

  石破天惊的真实故事,藏在迟子建的采访笔记本里已经七八年。当年她以作家的身份去矿区深入生活,满怀同情记录了这些人和事。应该说,这是一些有着极大拓展空间,最便于作家生发细节的素材,稍事发挥就是社会底层生活最真实的写照。它们的残酷和血腥程度,对人性黑暗面的揭示力度,都可以用五颗星作为标记,只需有条有理写来,就已经具备了煽情效果。这些素材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中运用,超出了一般写实与再现,作者对个人伤痛的超越,使透心的血脉得与人物融会贯通,形成一种共同的担当。女主人公在震惊之余,庆幸残酷的命运对自己仍然网开一面:至少还有机会在火化炉前吻别丈夫,再给他造一座可供凭吊的坟墓。与此同时,庆幸并没有矮化为常见的心理平衡,特殊的感恩心情所催生的,是对更加不幸的人们更深的关切,同情升华为大的悲悯,她本人也得救于其中。

  我大约没有听错,死亡是《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主旋律,它在小说里一遍遍奏响,密集到令人不能喘息的程度。死亡发生在昨天,发生在今天,自然还将发生在明天,它随随便便说来就来,带走了它需要的人,留下另一些人继续艰难地活着。但在这里,死亡并不能斩断往生者与现世生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只是失去了有形的躯壳,可亲可近的魂灵还真实地活着,通过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思念,通过柴米油盐的照料,通过有曲无词的民歌,通过承受着藏尸的异化与众人误解的妻子,通过一只气息奄奄仍在等待主人归来的义犬,活着。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唤醒了我们对魔幻现实小说的回忆。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风靡一时,以后又悄悄然偃旗息鼓的魔幻现实文学,其重要标志之一,是人与鬼神同生共处,一起面对人生疾苦与社会现实。跟传统的志怪志异小说不同,这类小说不是将现实中的人引向鬼神的疆域,而是让魂灵生活在尘世人间。迟子建的小说,同样营造了一种适合鬼神出没的氛围,煤尘漫天的乌塘镇总下着黑雨,地名不是回阳巷、月树街,就是青泥街、落霞巷,众多打黑伞的人像一大群乌鸦在行走;画匠陈绍纯在“文革”中被勒令吃下撕成碎纸片的民歌,旋律在他心底生长,歌词不知飘落何方,只要他唱起无词的民歌,家中花猫跟着流泪,小孙子不肯吃奶;人们对矿难的解释,是因为活人下到地底下采煤掘到了阎王爷的房子,引得他从死生簿上提前勾掉那些年轻矿工的名字……亦真亦幻的画面、声音、意识,将碧落黄泉人间联为一体,给了作者将悲悯由生者扩展至死者的更大空间,为再一次提升境界做好了准备。

  应该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所描述的底层生活,其深度和广度、尖锐和残酷,都超出了迟子建以往的作品,但贯穿始终的温婉基调并不肯彻底淡出。她笔下的魂灵对人间的亲人满怀温存的牵念,使小说明显有别于以荒诞、变形、诡谲、奇幻的手法为特征的拉美魔幻现实文学作品。西方文化以宗教为本,从希腊神话到拉美神话的叙事传统,人界之外还有神界的深厚资源和广阔空间,魔幻的力量诱人至深,今天风靡天下的《哈利·波特》和《星球大战》,更把这一传统在高科技的参与下发扬光大。中国文学中六月飞雪,梁祝化蝶,白发三千丈,倒拔垂杨柳等等,是介乎浪漫与魔幻之间的想像夸张,即便偶有神幻的点缀,也用之极慎。撇开佛家道家的传统不谈,中国儒家主流强于人本视角而弱于神本视角。受此影响,中国的文学中也有广义的“神”,但这样的神,多在神格的人,不在人格的神;多在此岸,不在彼岸;多在人间世情,不在天堂地狱。迟子建小说的魔幻成分,有可能得益于儒家传统文化的滋养,始终着力于人文的亲切和生活常理的真切,与她一贯的美学追求暗中相契。

  离开乌塘镇之后,女主人公继续她原定的旅行,去到了那个以红泥泉水引人入胜的风景区。风景区灿烂灯影中的红男绿女,跟乌塘镇飘飞的黑雨下为了生存挣扎的人们,完全是天上地下两重天里的生灵。女主人公离开了欢颜笑语的人群,跟一对靠卖火山石为生的父子交上了朋友。七月十五鬼节将临,小说也已进入尾声,女主人公与小男孩云领相约,去一个叫做清流的小溪放河灯。云领的母亲生前是个理发师,被顾客的宠物小狗咬伤,患狂犬病死去,父亲在度假村替客人放焰火,为了挣到客人许诺的两百块钱,将一个大礼花托在手上点燃,自己的一条手臂,跟绚丽的焰火一起飞上了天空。看着云领经磨历劫的小小身影,想着乌塘镇不幸的人们,女主人公突然觉得自己所经历的生活变故,轻得就像月亮旁丝丝缕缕的浮云。

  实际上,这是迟子建第一次用“轻”来形容自己的不幸。她的一颗曾让伤痛塞得满当当沉甸甸的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被一股充盈的活水荡漾起来,沉郁的笔尖又重现了丰富的浪漫意象。女主人公拿出珍藏的剃须刀盒,将亡夫留在里边的胡须,倒入莲花形的河灯。河灯在清流里远去,载着代表夫君血肉之身的细小粉末,载着她所有被遗弃的委屈和哀痛,一直流向夜空中无边无际的银河。银河,是亘古万年奔流于天上人间的最慈悲的河,象征着广阔的宇宙、高洁的品质和亮丽的光芒,这个意象一出,当局者和旁观者都豁然开朗,一种更大的慈悲和向往跃然纸上。迟子建在浪漫的旋律中翩跹若仙欲罢不能,再一次调动了她出色的想像力,将整篇小说定格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意象里:一只精灵般的蓝蝴蝶飞出了剃须刀的空盒,落在她右手的无名指。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是一部文学成分比较复杂的小说,写实、浪漫、轻度魔幻的技法相互渗透相互交织。但作者似乎并未在表现手法上刻意经营,精神意志的内在需求成为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作者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的空间。对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大家最熟悉的一种比喻是酒与瓶子,但作家韩少功在最近的一个访谈录中,把它们的关系比做光和灯。我觉得这个比喻更加贴切,有经验的作家们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好的创作状态下,往往内容就是形式,形式就是内容。由此或可推测,迟子建在这篇小说的写作过程,找到了这种状态,使技法的转换和情感的辐射浑然一体不可分离。作者感情的世界,随着兴奋点的跃动,自然而然变大:就空间而言,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人和动物到第四空间的鬼魂,最终扩展到自然万物与银河宇宙;就时间而言,从现在到过去,再从过去到未来。表现手法随情感起伏自然而然转换,并不需要人为的设计。这是一种多好的状态!

  合上书页的时候,海南岛夏天里常见的太阳雨渐渐止息了,从窗户望出去,天空和海面被一片澄明的银灰照亮,一艘大船正航行在天与海的交界处。我想,也许最好的文学不在人间,也不在天上,恰在那艘大船航行的地方。


相关文章

  • 流经存在的邂逅语录
  • 1.很多我们以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事情,就在我们念念不忘的日子里,被我们遗忘了 。 2.我知道我不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者,但我比任何人都喜欢回首自己来时的路,我不但的回首,伫足,然手时光仍下我轰轰烈烈的向前奔去。 3.你给我一滴眼泪,我就看到了你心中全部的海洋 4.如果上帝要毁灭一个人必先令其疯狂.可我 ...

  • 六年级< 亲近长江>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 一、课题的产生: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多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我们海门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滚滚的长江水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海门人民。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海门子孙了解 ...

  • 20XX年乡镇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汇报
  •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我镇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来抓,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不断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今年来,根据县委.县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在市.县安监部门的具体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 ...

  • 党校结业典礼讲话稿
  •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中青班同学们:大家好! 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回报这三个月来的学习历程和心得体会,我感到很荣幸.同时我心里也很清楚,与学习班中那么多优秀的学员相比,我的认识和进步是微不足道的,相对肤浅的.在这里,我不揣冒昧,与大家分享. 首先,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次活动安排的周密性和全面性. ...

  • 某同学做证明鸡蛋
  • 2H2O+O2↑ 供给呼吸 27.(宁夏)据中广网20xx年5月3日报道:中卫市孟家湾路段一辆汽车满载的浓硫酸发生严重泄漏。浓硫酸沿公路流淌,并向路基两边蔓延。消防官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用沙土封堵,控制浓硫酸进一步蔓延,同时设法封堵泄漏点,并对路面上的浓硫酸进行稀释和清除。看到这则新闻,学校的化学活 ...

  • 20XX年力争五好服务创先争优演讲稿
  • 导读:面对挑剔的顾客,我知道会用优质的服务和灿烂微笑去感动他:面对纷烦复杂的工作,我知道会有成功的喜悦在迎接我.虽是平凡岗位,但我无悔青春!!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河,流经每一个地方,都会溅起朵朵美丽的浪花.浪花的美丽,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它是否绽放.前方的路还很长,也许荆棘密布,也许险象环生,也许我

  • 渠道读后感
  • 渠,是引水之漕,让水流至需要到的地方:道,即渠水所流经之路.渠道,就是水流经的道路和线路.用之上营销上,称之为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上的途径和方法. 我们做营销,按照这本书的书名来讲,就是把渠道建设好,把渠道挖好,筑好堤坝,建好闸口.让水畅通无阻的流向前方.但怎么样的渠道质量才算好,怎么去建设渠道. 自古 ...

  • 乡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汇报
  • xx镇位于xx县中部,距xx仅5公里,辖区总面积130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居委会,有1.3万户1.2万人.镇内交通便利,水系发达.s207线.319线.九横.春垅公路四通八达,捞刀河蜿蜒流经境内8.5公里,金井河流经境内3.5公里.xx镇山青水秀,风景秀丽,是湖南省委多年的农业重点试点基地,x ...

  • 党校结业典礼发言稿
  •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中青班同学们:大家好! 能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回报这三个月来的学习历程和心得体会,我感到很荣幸.同时我心里也很清楚,与学习班中那么多优秀的学员相比,我的认识和进步是微不足道的,相对肤浅的.在这里,我不揣冒昧,与大家分享. 首先,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次活动安排的周密性和全面性. ...

  • 风景这边更好包头西线游导游词
  • 石门风景区石门位于包头西北约15公里处的昆都仑河峡谷中,因两岸山峰高耸夹峙,中间流水潺潺,好像一扇打开的门,故自古称之石门.昆都仑河古称石门水,河道宽阔平坦,南经秦直道可达咸阳,北出阴山可达大漠,史称中道.是阴山南北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石门正处于这一条要道的咽喉之处,是兵家必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