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试题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岩浆岩:又可以被认为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人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4、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矿物的过程。

5、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并使之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8、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指岩石整体发生破裂,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7、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诲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这是一个范围极广、时间很长的过程。

8、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之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矿质养料。

9、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兴作用而形成岩石。

10、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沿纬线方向分布,从而导致许多自然现象(气候、植被、土壤、动植物等)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言之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2、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即生物放大作用:

二、简答题

1、简述岩石循环及过程。

答: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叫做岩石的循环或地质循环。

沉积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熔融再凝固就会变为火成岩;火成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就会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熔融再凝结也会变为火成岩,变质岩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也会转化为沉积岩。

2、简述河流的补给形式和特点。

答:(1)降水补给: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补给约占70%。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洪水。

(2)融水补给: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次类河流较多。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极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次类河流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

(3)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较经常的水源,一般约占河流径流总量的15—30%,一般具有稳定和均匀的特点。

(4)湖泊和沼泽补给:泊和沼泽补给量决定于湖泊和沼泽的蓄水量,次类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5)人工补给:包括跨流域调水,排放废水等

3、泥石流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答: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它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强大等特点。

泥石流的发育必须具备3个条件:(1)流域内具备丰富的破碎的易于搬运的

固体物质,(2)具备丰富的并且能够在——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3)比降比较大的沟谷。

4、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答:(1)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如,当一个地区的地面高程升高时,这一地区的地面温度会随之降低。反之,当一个地区的地面高程降低时,这一地区的地面温度会随之升高。

(2)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当一个山地隆起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对附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比如说,当山体高度超过当地的水汽凝结高度时,迎风坡的降水将会增加,而背风坡的降水将会减少。

(3)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大范围的地形起伏变化,也会对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带来深刻的影响。

5、简述城市热岛”和“城市风”。

答: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及交通工具每天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的温度一般高于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城市尤如一个温暖的岛屿,称为“城市热岛”。

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当大气环流较微弱时,常常引起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郊区下沉,使得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6、简述地貌外营力及其表现。

答:地貌外营力:地球外部能(主要是太阳能)所产生的作用力。

外营力主要表现为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形式表现的力。主要形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等.

7、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能量的来源。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维持地球温度,光合作用,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都与太阳能有关。

(2)引力的影响。由于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这是地球表层环境形成的基础与背景。太阳与月亮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汐作用对于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陨石撞击地球,也会改变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陨石坑与环型山。二是陨石撞击导致地震。三是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

8、简述湖泊效应。

答:在湖泊及其周围,由于湖泊与周围地区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地性大气环流和小气候的产生。在太阳照射时.湖泊周围的地面升温比较快,导致大气的加热上升;而湖区由于水体热容量大,温度升高缓慢,温度相对于周围地面比较低,空气在这里下沉,从面产生了湖泊及其周围地区的局部的大气环流这种环流,类似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季风

环流。在这种环流的作用下,从湖泊蒸发的水源源不断地被输运到湖泊周围地区,在那里形成降水。由于上述作用,一般来说湖泊周围地区降水比较多,气候比较湿润,植被也就比较繁茂。植被繁茂又反过来,增加了地面下渗,增强了蒸腾作用,从而增大了大气湿度、土壤湿度与大气降水。因此,水库建选后.常常会使水库周围地区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增大,就是这个道理。

9、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答:(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的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的格局

(3)地貌对生物的影响

(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10、简述地貌内营力及其表现。

答:地貌内营力是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

内营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地震等。

1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答:(1)物质输移,主要包括水气、CO2、气溶胶等。)

(2)能量传输。如,高低纬间之间的传输,海陆间的传输、高空和低空的能量传输。

(3)天气和气候的形成。

12、简述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

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加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各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

13、简述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

(1)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的渗透性、抗蚀性和抗冲性。如果土壤的渗透性强,抗蚀、抗冲性能好,则雨水渗透较多,地面径流会大量减少,冲刷作用减弱。如果土壤胶结性能好,则抵抗雨滴和径流冲刷破坏能力也会加强。相反,如果土壤结构松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则会产生较强的侵蚀。

(2) 气候因素 雨水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当降雨量超过土壤人渗量时,即产生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降雨量及降雨强度越大,对地面的打击和冲刷作用也越强,水土流失也越加严重。

(3) 植被因素 植被具有保护地面、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枝叶截留降雨,避免雨滴对地面的直接打击;②枯枝落叶、根茎和草被等都可阻滞地表径流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对地面的冲刷;③植被的腐殖质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雨水的人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增加土粒胶结力,加强抗冲性与抗蚀性;④削弱风速,防止风蚀作用。所以植被覆盖度越大,土壤侵蚀越轻。

(3) 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地形高度的影响,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地形不高的低丘陵及台地地区,因为这里风化壳厚,有利于冲沟和崩岗的发展。②坡度的影响,土壤侵蚀和重力崩塌与地形坡度成正比。

2.社会因素

(1) 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导致对植被的严重破坏。

(2) 森林管理不善,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

(3) 不合理的开荒和垦殖。

(4)建设工程过后,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三、综合论述题

1、论述侵蚀循环理论。

答:戴维斯将地面的发育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由于岩石圈变动导致某一陆块的上升,使陆块地面高于基准面,河流侵蚀、下切作用加强。从而使河谷狭窄并呈V型,谷坡陡峭,谷坡与坡顶分水岭地面之间有一明显坡折。这时,水系尚未充分发育,河网密度较小,沟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这就是幼年期的地面轮廓与特征。

随着河流侵蚀的继续进行,水网密度加大,河谷切割得更深。较大的河流先下切到最大深度,纵剖面逐渐趋于平衡。与此相适应,谷坡的剥蚀速度大于河流的下切速度,河谷不断展宽。由于谷坡不断剥蚀后退,原来宽平的分水地面变成了岭脊。此时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地面发育进入了壮年期。

在河流例蚀、滑坡、蠕动、泥石流、坡面冲刷的长期作用下,谷坡斯渐变得缓平,山脊变得浑圆,山脊缓缓降低.地势起伏变小。地面由原来的高强深谷变为低丘宽谷。这时地面发育进入了老年期。

在老年期,堆积作用与河流的侧蚀作用还在继续,山坡变得更加和缓,地势起伏进一步变小,坡鹿堆积已与谷底连成一片。最终形成一个高度接近于基准面的由基岩组成的微缓起伏的地面——夷平面或准平原。当地面再一次抬升,将会开始下一个侵蚀循环。

2、什么是生态平衡,结合实例谈谈生态系统通过那些自我调节机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答: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种群结构与数量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大致相等,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关系, 处于相对稳定时的状态。

生态平衡的维持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1)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反馈机制,如对于草地生态系统来说,如果食草动物增加,则草被大量吃食,逐渐减少;草的减少(缺乏)反过来又导致食草动物的死亡,食草动物死亡又导致草逐渐恢复。(2)抵抗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的力。抵抗力与系统发育阶段状况有关,其发育越成熟,结构越复杂,抵抗外干扰的能力就越强。(3)恢复力,生态系统遭受外干扰破坏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例如,污染水域中,在切断污染源后,生物群落的恢复就是系统恢复力的表现。一般恢复力强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生活周期较短,结构比较简单。如,杂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恢复速度要比森林生态系统快得多。恢复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一般比较低。反之亦然。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得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以至消失。

3、简述流水的侵蚀、搬运及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答:地表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类,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

(1)流水侵蚀作用: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且下切形成沟谷;流水汇集,使沟谷不断发育,沟谷加宽加深。

(2)流水搬运作用:碎屑物在水流或波浪作用下进行距离不同的移动,既可以在水底向前推移,也可以悬浮在水中和水体一起进行移动,还可以在水体中向前跳动。化学侵蚀的产物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的形式进行搬运,如碳酸盐岩溶于水以碳酸氢根离子被搬运。

(3)流水堆积作用:流水搬运途中,由于流速减慢,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如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

沙淤积 则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4、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

(1)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沿纬线方向分布,从而导致许多自然现象(气候、植被、土壤、动植物等)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地球内能导致的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导致气候、植被、土壤、动植物等不沿纬线方向的地域分异的规律。包括下面几种:

海陆分异,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异,海陆分布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陆地干湿分带性,是指同一纬度区域内部,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导致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依次更替。如,中纬度地带,从沿海向内陆出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地貌是大地构造的表现,一定大地构造有其相应的地貌分异单元。如,强烈隆升的地块表现为大高原,相对下沉的地块表现为盆地或平原,巨大的板块缝合带或地槽褶皱带表现为太山系。山地、高原和平原内部又可产生次级地貌单元的分异。如,山地中可分异出高山、中山、低山、坝子等次级地貌单元。

具有地方气侯背景的地域分异,近海岸区、湖区、森林区、灌区与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气候分异特点。如,海岸带一般比较湿润,在海陆凤影响下气温变幅也较小;城市气温比所在地区偏高,凤速减小、温度较低而降水量偏多。在有些地区地方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分异因素。如,我国毛乌素沙地中沙带与洼地的分布就是地方风作用的结果。

自然地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

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克拉克值,亦称元素丰度。

2、岩浆岩:又可以被认为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人地壳、喷出地表冷凝而形成的岩石。

3、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机械运动,称为地壳运动,习称构造运动。地壳运动对于古今自然地理及其环境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

4、风化作用: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的矿物的过程。

5、变质作用——岩浆岩、沉积岩或者先成变质岩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下导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并使之成分、结构、构造产生一系列改变,这种变化和改变的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8、物理风化:又称机械风化,指岩石整体发生破裂,物理性质发生变化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

7、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诲面成为陆地,再次受到风化淋溶。这是一个范围极广、时间很长的过程。

8、生物小循环: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出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之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溶性矿质养料。

9、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兴作用而形成岩石。

10、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沿纬线方向分布,从而导致许多自然现象(气候、植被、土壤、动植物等)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11、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换言之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12、生物放大作用:污染物通过食物链产生逐级富集的现象,即生物放大作用:

二、简答题

1、简述岩石循环及过程。

答: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叫做岩石的循环或地质循环。

沉积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熔融再凝固就会变为火成岩;火成岩变质可以形成变质岩,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就会转化为沉积岩;变质岩熔融再凝结也会变为火成岩,变质岩风化、分解、搬运、沉积、固结也会转化为沉积岩。

2、简述河流的补给形式和特点。

答:(1)降水补给:全球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补给来源。我国广大地区,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河流,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我国河流年径流补给约占70%。河流多在夏秋两季发洪水。

(2)融水补给:在我国东北和西北次类河流较多。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的水量极其变化,与流域的积雪量和气温变化有关。次类河流常因积雪融化而形成春汛。我国东北地区有的河流融水补给占全年水量的20%。

(3)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是河流较经常的水源,一般约占河流径流总量的15—30%,一般具有稳定和均匀的特点。

(4)湖泊和沼泽补给:泊和沼泽补给量决定于湖泊和沼泽的蓄水量,次类河流水量变化缓慢而且稳定。)

(5)人工补给:包括跨流域调水,排放废水等

3、泥石流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答: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的洪流。它具有暴发突然,历时短暂,来势凶猛,破坏力强大等特点。

泥石流的发育必须具备3个条件:(1)流域内具备丰富的破碎的易于搬运的

固体物质,(2)具备丰富的并且能够在——定时间内汇集在一起的水,(3)比降比较大的沟谷。

4、地形起伏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答:(1)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如,当一个地区的地面高程升高时,这一地区的地面温度会随之降低。反之,当一个地区的地面高程降低时,这一地区的地面温度会随之升高。

(2)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当一个山地隆起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对附近地区的气候产生影响。比如说,当山体高度超过当地的水汽凝结高度时,迎风坡的降水将会增加,而背风坡的降水将会减少。

(3)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的影响。大范围的地形起伏变化,也会对区域甚至全球气候带来深刻的影响。

5、简述城市热岛”和“城市风”。

答: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及交通工具每天释放出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的温度一般高于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城市尤如一个温暖的岛屿,称为“城市热岛”。

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当大气环流较微弱时,常常引起空气在城市地区上升、郊区下沉,使得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6、简述地貌外营力及其表现。

答:地貌外营力:地球外部能(主要是太阳能)所产生的作用力。

外营力主要表现为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并以形式表现的力。主要形式: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波浪作用等.

7、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能量的来源。维持地表系统运行、地表环境发展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的辐射。维持地球温度,光合作用,季风的形成、水汽的运移、洋流的产生以及风化作用的进行都与太阳能有关。

(2)引力的影响。由于宇宙天体,尤其是太阳与太阳系行星引力的作用,使地球沿着自身固有的轨道运行,具有特定的运行周期与速度。这是地球表层环境形成的基础与背景。太阳与月亮引力的作用,产生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潮汐作用对于地球表层环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 陨石撞击地球,也会改变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变了地表形态,造成陨石坑与环型山。二是陨石撞击导致地震。三是陨石撞击地球,导致地表环境的灾变。

8、简述湖泊效应。

答:在湖泊及其周围,由于湖泊与周围地区地面热容量的差异,导致了局地性大气环流和小气候的产生。在太阳照射时.湖泊周围的地面升温比较快,导致大气的加热上升;而湖区由于水体热容量大,温度升高缓慢,温度相对于周围地面比较低,空气在这里下沉,从面产生了湖泊及其周围地区的局部的大气环流这种环流,类似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季风

环流。在这种环流的作用下,从湖泊蒸发的水源源不断地被输运到湖泊周围地区,在那里形成降水。由于上述作用,一般来说湖泊周围地区降水比较多,气候比较湿润,植被也就比较繁茂。植被繁茂又反过来,增加了地面下渗,增强了蒸腾作用,从而增大了大气湿度、土壤湿度与大气降水。因此,水库建选后.常常会使水库周围地区降水增多、空气湿度增大,就是这个道理。

9、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答:(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的复杂化

(2)改变降水量的格局

(3)地貌对生物的影响

(4)地貌对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影响

(5)地貌对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

10、简述地貌内营力及其表现。

答:地貌内营力是指地球内能所产生的作用力。

内营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火山、地震等。

1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答:(1)物质输移,主要包括水气、CO2、气溶胶等。)

(2)能量传输。如,高低纬间之间的传输,海陆间的传输、高空和低空的能量传输。

(3)天气和气候的形成。

12、简述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

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当被捕食者动物数量很多时,捕食者因获得充足食物而大量发展;捕食者数量增加后,被捕食者数量又减少;接着.捕食各动物由于得不到足够食物,数量自然减少。二者互为因果,彼此消长,维持着个体数量的大致平衡。

13、简述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

(1)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的渗透性、抗蚀性和抗冲性。如果土壤的渗透性强,抗蚀、抗冲性能好,则雨水渗透较多,地面径流会大量减少,冲刷作用减弱。如果土壤胶结性能好,则抵抗雨滴和径流冲刷破坏能力也会加强。相反,如果土壤结构松散,抗冲抗蚀性能弱,则会产生较强的侵蚀。

(2) 气候因素 雨水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当降雨量超过土壤人渗量时,即产生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降雨量及降雨强度越大,对地面的打击和冲刷作用也越强,水土流失也越加严重。

(3) 植被因素 植被具有保护地面、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枝叶截留降雨,避免雨滴对地面的直接打击;②枯枝落叶、根茎和草被等都可阻滞地表径流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对地面的冲刷;③植被的腐殖质可改良土壤结构,增加雨水的人渗能力,减少地表径流和增加土粒胶结力,加强抗冲性与抗蚀性;④削弱风速,防止风蚀作用。所以植被覆盖度越大,土壤侵蚀越轻。

(3) 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地形高度的影响,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地形不高的低丘陵及台地地区,因为这里风化壳厚,有利于冲沟和崩岗的发展。②坡度的影响,土壤侵蚀和重力崩塌与地形坡度成正比。

2.社会因素

(1) 人口增长快,人口压力大,导致对植被的严重破坏。

(2) 森林管理不善,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

(3) 不合理的开荒和垦殖。

(4)建设工程过后,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三、综合论述题

1、论述侵蚀循环理论。

答:戴维斯将地面的发育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由于岩石圈变动导致某一陆块的上升,使陆块地面高于基准面,河流侵蚀、下切作用加强。从而使河谷狭窄并呈V型,谷坡陡峭,谷坡与坡顶分水岭地面之间有一明显坡折。这时,水系尚未充分发育,河网密度较小,沟谷间分水地带宽广而平坦。这就是幼年期的地面轮廓与特征。

随着河流侵蚀的继续进行,水网密度加大,河谷切割得更深。较大的河流先下切到最大深度,纵剖面逐渐趋于平衡。与此相适应,谷坡的剥蚀速度大于河流的下切速度,河谷不断展宽。由于谷坡不断剥蚀后退,原来宽平的分水地面变成了岭脊。此时地面起伏最大,地面最为破碎、崎岖,地面发育进入了壮年期。

在河流例蚀、滑坡、蠕动、泥石流、坡面冲刷的长期作用下,谷坡斯渐变得缓平,山脊变得浑圆,山脊缓缓降低.地势起伏变小。地面由原来的高强深谷变为低丘宽谷。这时地面发育进入了老年期。

在老年期,堆积作用与河流的侧蚀作用还在继续,山坡变得更加和缓,地势起伏进一步变小,坡鹿堆积已与谷底连成一片。最终形成一个高度接近于基准面的由基岩组成的微缓起伏的地面——夷平面或准平原。当地面再一次抬升,将会开始下一个侵蚀循环。

2、什么是生态平衡,结合实例谈谈生态系统通过那些自我调节机制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答: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出现高度的相互适应,种群结构与数量稳定,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大致相等,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并获得最佳协调关系, 处于相对稳定时的状态。

生态平衡的维持和调节主要是通过系统的反馈机制、抵抗力和恢复力实现的。(1)生态系统的反馈机制,生态系统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具有一定的反馈机制,如对于草地生态系统来说,如果食草动物增加,则草被大量吃食,逐渐减少;草的减少(缺乏)反过来又导致食草动物的死亡,食草动物死亡又导致草逐渐恢复。(2)抵抗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系统结构和功能原状的能力,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的力。抵抗力与系统发育阶段状况有关,其发育越成熟,结构越复杂,抵抗外干扰的能力就越强。(3)恢复力,生态系统遭受外干扰破坏后,系统恢复到原状的能力。例如,污染水域中,在切断污染源后,生物群落的恢复就是系统恢复力的表现。一般恢复力强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生物生活周期较短,结构比较简单。如,杂草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恢复速度要比森林生态系统快得多。恢复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一般比较低。反之亦然。 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当外界压力很大,使得系统的变化超过了自我调节能力的限度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以至消失。

3、简述流水的侵蚀、搬运及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答:地表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三类,流水具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三种作用。

(1)流水侵蚀作用: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坡面水流冲刷地面,并且下切形成沟谷;流水汇集,使沟谷不断发育,沟谷加宽加深。

(2)流水搬运作用:碎屑物在水流或波浪作用下进行距离不同的移动,既可以在水底向前推移,也可以悬浮在水中和水体一起进行移动,还可以在水体中向前跳动。化学侵蚀的产物以真溶液或胶体溶液的形式进行搬运,如碳酸盐岩溶于水以碳酸氢根离子被搬运。

(3)流水堆积作用:流水搬运途中,由于流速减慢,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下来。如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泥

沙淤积 则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4、论述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

答: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两类。

(1)地带性分异规律

地带性分异规律:太阳能沿纬线方向分布,从而导致许多自然现象(气候、植被、土壤、动植物等)沿纬线方向有规律的分布。

(2)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由于地球内能导致的海陆分布、大地构造和地貌差异,导致气候、植被、土壤、动植物等不沿纬线方向的地域分异的规律。包括下面几种:

海陆分异,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分异,海陆分布是地球表面最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陆地干湿分带性,是指同一纬度区域内部,年降水量由沿海向大陆腹地方向递减,导致的区域自然景观及其各组成要素的依次更替。如,中纬度地带,从沿海向内陆出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区域性分异,地貌是大地构造的表现,一定大地构造有其相应的地貌分异单元。如,强烈隆升的地块表现为大高原,相对下沉的地块表现为盆地或平原,巨大的板块缝合带或地槽褶皱带表现为太山系。山地、高原和平原内部又可产生次级地貌单元的分异。如,山地中可分异出高山、中山、低山、坝子等次级地貌单元。

具有地方气侯背景的地域分异,近海岸区、湖区、森林区、灌区与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气候分异特点。如,海岸带一般比较湿润,在海陆凤影响下气温变幅也较小;城市气温比所在地区偏高,凤速减小、温度较低而降水量偏多。在有些地区地方风也是一个重要的地域分异因素。如,我国毛乌素沙地中沙带与洼地的分布就是地方风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章

  • 不等式的证明测试题
  • 不等式的证明测试题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分且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11.若实数m。,l。z,满足m+n一a,z+y一b(a≠6).则优z+ny的最大值为()(A).(B).‘(c)√.(D).12.设n个实数,z'..·,z的算术平均数是;,a是不等于;的任意实数,并记 ...

  • 第一学期高三地理科组工作计划
  • 科组工作计划 学科地理 年级 高三文科组 科组长姓名 罗明军 一.工作思路 遵照学校今年本期的工作计划,我们高三地理科在本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努力提高教育 教学质量,力争取得xx年高考的优异成绩. 二.工作目标 1.上好每堂课,规范课堂教学.根据xx年考试说明,逐一落实考点.努力完成学校下荙的高考任 ...

  • 学校政治学习心得体会
  •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事先都应该掌握这门学科教材的编写规律,悟出这门学科的通用学习规律。你只有在整体上把握了这门教材的编排结构及规律,在以后的具体、细微的学习中,才能科学高效地完成这门学科的学习任务。我们许多学生在学习上都犯“近视眼”的毛病,只知道一节课,不懂得一本书,更谈不上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和掌握。对 ...

  • 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总复习工作计划
  • 本学期我们的中考任务十分艰巨,刻不容缓。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中考考出一个满意的成绩,我们目前需要做好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搞好学科复习。所以,我们要积极备战中考,研究大纲精神,明确中考的范围,积极准备应对策略。我们的课程已经结束,现在准备按以下计划进行复习 一、复习总设想 (1 ...

  • 20XX年学年下学期初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一.联系教材,研究课标. <课程标准>规定:语文素养的考查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语文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每个方面的考查又涉及到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发展状况,自然试题中会重视语文积累和运用的考查.重视语言文字独特的人文价值,关注学生在语文学 ...

  • 爱心捐款班会主持稿
  • 首先跟老师商量好。占用某节课的时间来做活动。(当然前提是让同学都知道今天要募捐,意思就是说带钱来) 1:选两个主持人,一男一女,写一些文案做为主持开场白等等, 2:多一些感人肺腑的话,用真心去打动那位同学,让他知道人间有温暖,世间有真情,毕竟白血病不好医治! 3:现在临时随即抽取几名同学发言发言。 ...

  • 新老师教学心得
  • 今天早晨打开博客,发现自己的博客的访问量已经突破10万人次.本博客开张一年半来,大家的热情关注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动力.其实我一直是一个比较贪玩的人,天天快活是我的生活态度.是大家的热情逼着我去思考一些教学和教育的问题,使我找到新的快乐方式,在博客里我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大家的批评和建议使我收获 ...

  •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 常州市新桥中学 黄建华 光阴似箭,忙碌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将有利于我的专业发展,因为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 这一年是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最辛苦也是压力最大的一年,这种压力来自社会,学校和我自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所有的地理统考中,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地理成绩都在同类 ...

  • 学生会外联部纳新试题
  • 1谈谈你对外联部的认识,你认为你的加入会给外联带来些什么呢? 2 你认为你自己有哪些优点,你认为你比较适合做哪些工作? 3 在工作中,常有与同事协作完成某项任务,或由一人牵头负责组织完成任务的情况。假设上级要求与你共同来完成任务的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同事,上司出于某种考虑,让你来牵头负责,而那位同事对此 ...

  • 九年级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 本学期的教学重点是在巩固已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语文应用与应考水平,从而能更好地迎接学业水平考试。现在特将自己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阶段 基础知识复习阶段 从九年纪下册倒着往前复习,重点是现代文的生字生词、文言文和需要背诵的诗词。 第二阶段 专项训练阶段 (一) 积累运用专项 要点:在“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