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推出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谁先推出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解代数方程是古典代数学中基本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形如 n n-1ax+ax +…+a=0(a ≠0)的一元 n 次方程,必定有 n 个根,这就是著名 0 1 n 0 的代数基本定理。这是德国大数 学家高斯在 1799 年第一次给出证明的。然而,高斯的证明以及其他的一些证明方法纯属非 构造性的。也就是说高斯仅仅肯定了根的存在,而并未给出具体求根的方法。因此,在高斯 的前后,人们对解方程的方法曾作了长期的艰苦探索。 早在数千年以前,古代巴比伦人曾研究过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求出一个未知数,使它 与它的倒数之和等于已知数。 这个问题如果用现代的记号来表述的话, 也就是需要求出这样 的 x,使 xx = 1,x + x = b。毫无疑问,从这 2 样的两个方程中就可以得出关于 x 的一个二 次方程式, x-bx+1=0。 即 据说, b b 2 古代巴比伦人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先分别求出与 , () 再求出 2 2 b b b ( )2 2 2 2 古代巴比伦人早就会用配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了。 二次方程的求解有了很完美的代数方法,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求根公式求出它们的全 部根。人们自然会想到三次、四次以至高次的代数方程是否会有类似的求根公式,即能不能 把一个方程的根用该方程的系数经过有限次的使用加、减、乘、除、开方运算得到代数式来 表示呢? 3 阿拉伯人奥玛尔· 海牙姆曾利用圆锥曲线对特殊的三次方程如 x+Bx+c=0 提出了几何解 法,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得到表示未知数的线段长度,而不是理想的求根公式。 1494 年,著名的数学家柏沙尔曾断言:一般的三次方程是不可能求解的。这个论断既 代表了当时一般人的认识, 又刺激了人们对寻找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强烈兴趣, 以至于使寻 找三次方程的公式解法成了当时数学界十分时髦的课题。 在寻求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研究中,16 世纪意大利数学家作出了很大贡献。 当时, 意大利有一所欧洲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大学——波罗尼亚大学。 波罗尼亚大学教授 齐波· 德尔· 菲洛在 1514~1515 年期间, 把三次方程全部简 3 3 3 化为三种简单类型: x+px=q, x=px+q,x+q=px,其中 p、q 均为正数。菲洛对上述方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过他从未发 表过他的解法。据说,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关。在菲洛那个时代,人们对自己的发现常持 保密态度,而总是先将问题提出,向同行或周围的人挑战,并以此为自豪。据载,在 1510 年左右, 菲洛把他精心研究的关于三次方程的解法秘密地传授给了他的学生安东尼奥· 玛丽 亚·菲奥和他的女婿。 尽管菲洛的发现暂时没有公布于众,但是数学的发展,导致寻求三次方程的求根

公式, 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菲洛去世后不久, 意大利威尼斯的数学家塔尔塔利亚重新发现了菲洛 教授的方法。菲洛的学生菲奥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惊讶。于是在 1525 年,菲奥向塔尔塔利 亚发出邀请进行数学竞赛。一天,威尼斯城风和日丽,一场引人瞩目的数学对抗赛开始了。 竞赛双方分别各出了 30 道关于解三次方程的题目。人们纷纷估计,这将是一场旷日废时的 “马拉松”式的竞赛。可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是比赛开始仅两个多小时,塔尔塔利亚轻松 而自信地宣布:菲奥出的 30 道题目他全部解决了。而塔尔塔利亚出给菲奥的 30 道题,菲奥 连一题也未解决。这场数学对抗赛,塔尔塔利亚以 30:0 大获全胜。比赛的结果,大大震动 了当时整个数学界。 塔尔塔利亚找到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年仅 25 岁。在当时的数学界,他确实享有盛 名。许多人慕名登门求教,然而一概遭到冷遇。塔尔塔利亚墨守成规,对自己的发现仍是守 口如瓶。但在一大批向塔尔塔利亚登门求教者中,有一位来自米兰的医生名叫卡丹,他以自 己勤奋好学的上进精神和过人的聪明才智, 赢得了塔尔塔利亚的好感。 卡丹对塔尔塔利亚再 三央求,并发誓永守秘密。卡丹的苦心诚意,终于使他如愿以偿。塔尔塔利亚把三次方程的 公式解法写成了一首语言晦涩的诗赠给了卡丹。1542 年,卡丹和他的学生费拉利在迪拉纳

维访问的时候, 进一卡打听了菲洛的解法。 他们充分肯定了菲洛和塔尔塔利亚的解法是相同 的。 卡丹背弃了自己对塔尔塔利亚许下的永不泄密的诺言,于 1545 年出版了一本代数名著 《大法》 。在这本书里,卡丹总结了前人的结果,将一般形式的三次方程的求解公式公诸于 众了。卡丹在这本书中作了如下一段说明: “菲洛差不多在 30 年以前就发现了这个法则,并 把它传给了他的学生菲奥, 菲奥在与塔尔塔利亚竞赛的时候, 使塔尔塔利亚有机会发现了这 一法则,塔尔塔利亚在我的恳求下把这方法告诉了我,但保留了证明。我在获得这种帮助的 情况下,找出了它的各种形式的证明。这是很难做的。 ” 塔尔塔利亚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常恼火,他抗议卡丹的背信弃义,并于第二年发表著 作《种种疑问及发明》 ,对卡丹辜负他的信任一事提出了谴责,并发表了他自己的方法。 关于谁先求出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争议,使塔尔塔利亚和卡丹之间发生了公开的冲突。 卡丹的学生费拉利竭力为他的老师帮腔, 在塔尔塔利亚与费拉利之间前后许多次的通信, 都 是互相谴责以至于双方肆意谩骂的程度。 1548 年,双方在米兰举行了公开的数学比赛与答辩

,并决定以此来评定谁是谁非。结 果由年轻聪明、又善于舌辩的费拉利获胜。且塔尔塔利亚由于失败而名落孙山,陷入了悲惨 的境地。从此以后,三次方程解法,被人们肯定为卡丹的成就。直到现在为止,仍然在一般 的教科书及文献中称为“卡丹解法”或“卡丹公式” 。 自从卡丹发表了三次方程的解法以后,由于费拉利与塔尔塔利亚的引人注目的一场辩 论, 对三次方程的求解问题引起了数学家们广泛的注意和极大的兴趣。 经过不少数学家的努 力,又进一步完善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在卡丹发表了《大法》以后不久,费拉利通过适当的变量代换,把解任意四次方程问题 归结为解一个三次方程的和两个二次方程的问题。 在停滞了 800 年以后, 人们在短时期内连 续取得了三次、四次方程求解问题的完全解决,吸引着人们更上一层楼,把精力集中到用根 号解任意五次方程的问题上去。 当时各国数学家先后都投入了这项研究。 但是留下的全是失 败的记录。 自塔尔塔利亚之后,经历了 300 年的时间,几代数学家的心血付之东流。 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一直是个使人困惑不解的谜。 为了求解一般的五次方程,许多优秀的数学家为之奋斗,枉然地耗去了许多精力,可是 尽管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碰了壁, 然而却从未怀疑过这种求解方法是否存在。 直到 1770 年, 法国著名的数学家拉格朗日才开始认识到求解一般五次方程的代数方法可能是不存在的。 他 在一篇长达 200 多页的文章《关于代数解法的思考》中,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在他以前人们关 于二、三、四次方程的一切解法,以及他所创造的求解二、三、四次方程的统一方法,他指 出上述解法对于解五次方程是无效的。 拉格朗日开始意识到根的排列与置换理论是解一般五 次方程的关键所在。这就开创了用置换群的理论来研究代数方程的新阶段。 在拉格朗日研究的基础上,1824 年,挪威青年数学家阿贝尔,利用置换群的理论证明 了次数高于四次的任意方程不可用根号求解。当时阿贝尔年仅 22 岁。 n n-1 n-2 “当 n>4 时,方程 x+ax +ax +…+ax+a=0 的系数 a、a、a、… 1 2 n-1 n 1 2 3a、a 满足 什么条件时,它才可以用根号求解,否则肯定不可能用根号求 n-1 n 解呢?”这个问题的解 决,是由法国数学家伽罗华给出的。1828 年伽罗华 17 岁的时候,把自己写的论文《关于五 次方程的代数解法问题》 提交给法兰西科学院, 可是当时法兰西科学院的一些著名数学家对 他的论文不仅没有认真审阅,反而把它一再丢失。最后,在 1831 年伽罗华第三次写好了论 文送交审阅,而当时的法兰西科学院的一位院士对文稿竟

谁先推出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解代数方程是古典代数学中基本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形如 n n-1ax+ax +…+a=0(a ≠0)的一元 n 次方程,必定有 n 个根,这就是著名 0 1 n 0 的代数基本定理。这是德国大数 学家高斯在 1799 年第一次给出证明的。然而,高斯的证明以及其他的一些证明方法纯属非 构造性的。也就是说高斯仅仅肯定了根的存在,而并未给出具体求根的方法。因此,在高斯 的前后,人们对解方程的方法曾作了长期的艰苦探索。 早在数千年以前,古代巴比伦人曾研究过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求出一个未知数,使它 与它的倒数之和等于已知数。 这个问题如果用现代的记号来表述的话, 也就是需要求出这样 的 x,使 xx = 1,x + x = b。毫无疑问,从这 2 样的两个方程中就可以得出关于 x 的一个二 次方程式, x-bx+1=0。 即 据说, b b 2 古代巴比伦人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是先分别求出与 , () 再求出 2 2 b b b ( )2 2 2 2 古代巴比伦人早就会用配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了。 二次方程的求解有了很完美的代数方法,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根据求根公式求出它们的全 部根。人们自然会想到三次、四次以至高次的代数方程是否会有类似的求根公式,即能不能 把一个方程的根用该方程的系数经过有限次的使用加、减、乘、除、开方运算得到代数式来 表示呢? 3 阿拉伯人奥玛尔· 海牙姆曾利用圆锥曲线对特殊的三次方程如 x+Bx+c=0 提出了几何解 法,但是这种方法只能得到表示未知数的线段长度,而不是理想的求根公式。 1494 年,著名的数学家柏沙尔曾断言:一般的三次方程是不可能求解的。这个论断既 代表了当时一般人的认识, 又刺激了人们对寻找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强烈兴趣, 以至于使寻 找三次方程的公式解法成了当时数学界十分时髦的课题。 在寻求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研究中,16 世纪意大利数学家作出了很大贡献。 当时, 意大利有一所欧洲最大也是最著名的大学——波罗尼亚大学。 波罗尼亚大学教授 齐波· 德尔· 菲洛在 1514~1515 年期间, 把三次方程全部简 3 3 3 化为三种简单类型: x+px=q, x=px+q,x+q=px,其中 p、q 均为正数。菲洛对上述方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不过他从未发 表过他的解法。据说,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关。在菲洛那个时代,人们对自己的发现常持 保密态度,而总是先将问题提出,向同行或周围的人挑战,并以此为自豪。据载,在 1510 年左右, 菲洛把他精心研究的关于三次方程的解法秘密地传授给了他的学生安东尼奥· 玛丽 亚·菲奥和他的女婿。 尽管菲洛的发现暂时没有公布于众,但是数学的发展,导致寻求三次方程的求根

公式, 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菲洛去世后不久, 意大利威尼斯的数学家塔尔塔利亚重新发现了菲洛 教授的方法。菲洛的学生菲奥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惊讶。于是在 1525 年,菲奥向塔尔塔利 亚发出邀请进行数学竞赛。一天,威尼斯城风和日丽,一场引人瞩目的数学对抗赛开始了。 竞赛双方分别各出了 30 道关于解三次方程的题目。人们纷纷估计,这将是一场旷日废时的 “马拉松”式的竞赛。可是,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是比赛开始仅两个多小时,塔尔塔利亚轻松 而自信地宣布:菲奥出的 30 道题目他全部解决了。而塔尔塔利亚出给菲奥的 30 道题,菲奥 连一题也未解决。这场数学对抗赛,塔尔塔利亚以 30:0 大获全胜。比赛的结果,大大震动 了当时整个数学界。 塔尔塔利亚找到三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时,年仅 25 岁。在当时的数学界,他确实享有盛 名。许多人慕名登门求教,然而一概遭到冷遇。塔尔塔利亚墨守成规,对自己的发现仍是守 口如瓶。但在一大批向塔尔塔利亚登门求教者中,有一位来自米兰的医生名叫卡丹,他以自 己勤奋好学的上进精神和过人的聪明才智, 赢得了塔尔塔利亚的好感。 卡丹对塔尔塔利亚再 三央求,并发誓永守秘密。卡丹的苦心诚意,终于使他如愿以偿。塔尔塔利亚把三次方程的 公式解法写成了一首语言晦涩的诗赠给了卡丹。1542 年,卡丹和他的学生费拉利在迪拉纳

维访问的时候, 进一卡打听了菲洛的解法。 他们充分肯定了菲洛和塔尔塔利亚的解法是相同 的。 卡丹背弃了自己对塔尔塔利亚许下的永不泄密的诺言,于 1545 年出版了一本代数名著 《大法》 。在这本书里,卡丹总结了前人的结果,将一般形式的三次方程的求解公式公诸于 众了。卡丹在这本书中作了如下一段说明: “菲洛差不多在 30 年以前就发现了这个法则,并 把它传给了他的学生菲奥, 菲奥在与塔尔塔利亚竞赛的时候, 使塔尔塔利亚有机会发现了这 一法则,塔尔塔利亚在我的恳求下把这方法告诉了我,但保留了证明。我在获得这种帮助的 情况下,找出了它的各种形式的证明。这是很难做的。 ” 塔尔塔利亚知道这件事情以后,非常恼火,他抗议卡丹的背信弃义,并于第二年发表著 作《种种疑问及发明》 ,对卡丹辜负他的信任一事提出了谴责,并发表了他自己的方法。 关于谁先求出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争议,使塔尔塔利亚和卡丹之间发生了公开的冲突。 卡丹的学生费拉利竭力为他的老师帮腔, 在塔尔塔利亚与费拉利之间前后许多次的通信, 都 是互相谴责以至于双方肆意谩骂的程度。 1548 年,双方在米兰举行了公开的数学比赛与答辩

,并决定以此来评定谁是谁非。结 果由年轻聪明、又善于舌辩的费拉利获胜。且塔尔塔利亚由于失败而名落孙山,陷入了悲惨 的境地。从此以后,三次方程解法,被人们肯定为卡丹的成就。直到现在为止,仍然在一般 的教科书及文献中称为“卡丹解法”或“卡丹公式” 。 自从卡丹发表了三次方程的解法以后,由于费拉利与塔尔塔利亚的引人注目的一场辩 论, 对三次方程的求解问题引起了数学家们广泛的注意和极大的兴趣。 经过不少数学家的努 力,又进一步完善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在卡丹发表了《大法》以后不久,费拉利通过适当的变量代换,把解任意四次方程问题 归结为解一个三次方程的和两个二次方程的问题。 在停滞了 800 年以后, 人们在短时期内连 续取得了三次、四次方程求解问题的完全解决,吸引着人们更上一层楼,把精力集中到用根 号解任意五次方程的问题上去。 当时各国数学家先后都投入了这项研究。 但是留下的全是失 败的记录。 自塔尔塔利亚之后,经历了 300 年的时间,几代数学家的心血付之东流。 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一直是个使人困惑不解的谜。 为了求解一般的五次方程,许多优秀的数学家为之奋斗,枉然地耗去了许多精力,可是 尽管许多人在这个问题上碰了壁, 然而却从未怀疑过这种求解方法是否存在。 直到 1770 年, 法国著名的数学家拉格朗日才开始认识到求解一般五次方程的代数方法可能是不存在的。 他 在一篇长达 200 多页的文章《关于代数解法的思考》中,系统地分析总结了在他以前人们关 于二、三、四次方程的一切解法,以及他所创造的求解二、三、四次方程的统一方法,他指 出上述解法对于解五次方程是无效的。 拉格朗日开始意识到根的排列与置换理论是解一般五 次方程的关键所在。这就开创了用置换群的理论来研究代数方程的新阶段。 在拉格朗日研究的基础上,1824 年,挪威青年数学家阿贝尔,利用置换群的理论证明 了次数高于四次的任意方程不可用根号求解。当时阿贝尔年仅 22 岁。 n n-1 n-2 “当 n>4 时,方程 x+ax +ax +…+ax+a=0 的系数 a、a、a、… 1 2 n-1 n 1 2 3a、a 满足 什么条件时,它才可以用根号求解,否则肯定不可能用根号求 n-1 n 解呢?”这个问题的解 决,是由法国数学家伽罗华给出的。1828 年伽罗华 17 岁的时候,把自己写的论文《关于五 次方程的代数解法问题》 提交给法兰西科学院, 可是当时法兰西科学院的一些著名数学家对 他的论文不仅没有认真审阅,反而把它一再丢失。最后,在 1831 年伽罗华第三次写好了论 文送交审阅,而当时的法兰西科学院的一位院士对文稿竟


相关文章

  • 推理与证明练习题
  • 推理与证明练习题 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一、选择题 1.观察下列数的特点1,2,2,3,3,3,4,4,4,4,…中,第100项是() A.10B.13C.14D.100 2.黑白两种颜色的正六形地面砖块按如图的规律拼成若干个图案,则第五个图案中有白色地面砖()块. A.21B.22C.20D.23 ...

  • 迎新生会议欢迎词
  •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你们好! 首先,我谨代表全院教职员工,请97级的新朋友们——猜个谜语。谜底嘛,是一件大家非常熟悉、一辈子都离不开的东西。再穷的人家也至少“拥有一个它”,每天少不得几十次上百 次地同它打交道。但是,人们往往对它漠然置之,熟视无睹。请问:这是什么?很遗憾,大家都没有猜中,我只好由我 ...

  • 寒假数学学习计划
  • 寒假即将到来,你是否已经为自己做好了规划.充实地过好这个假期,会让你的考研复习有一个质的飞跃,相信领先教育,一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以下是领先教育为2012考研学子打造的高数复习计划.如果你能按照这个计划做,一定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但是面对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就是,学生们放假回家了,是否能充分利用好假期, ...

  • 珠算名词
  • 比 分 方 加 托 合 冲 进 扭 还 作 位 身 余 拧 码 和 法 实 挑 挤 差 退 除 珠 框 档 桥 乘 积 借 减 商 梁 隅 提 割 幂 廉 九立 九归 三算 下边 下位 下珠 大数 上边 上位 上珠 上乘 小积 小数 口诀 飞归 子数 开方 比例 比值 比率 互质 互素 内珠 手算  ...

  • 班级质量分析会主持词
  • 县小学毕业班质量分析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县小学毕业班质量分析经验交流会发言稿 尊敬的领导、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的心情很激动,此刻我更感到无比的荣幸,我有幸在此发言,是由于领导们的关心与厚爱,给了我这个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探讨的平台。下面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就如何抓小学毕业班数学教学,谈几点肤浅的做法 ...

  • 物理论文与小结
  • 一、选好题目 我所接触的许多中学物理教师,他们在论文写作中所遇到的最突出的困难就是选题。他们不知道该写什么,找不出论文的题目。 坦率地说,这个问题不是靠读一本论文写作的书(虽然这很有帮助),听一堂论文写作讲座所能解决的。论文选题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它有一个长期积累、沉淀而逐渐升华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 ...

  • 三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 恰当地引入新知,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引入、创设情景,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可用如下七法: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 ...

  • 三年级数学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 李 改 弟 恰当地引入新知,展示知识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引入、创设情景,刺激学生的求知需要,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入新知?可用如下七法: 一、从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来引入新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现有知识出发,展示新旧 ...

  • 推理与证明测试题
  •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推理与证明 二. 本周教学目标: 1.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实例,了解合情推理,能利用归纳和类比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体会并认识合情推理在数学中的作用。 2. 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实例,了解演绎推理的重要性,掌握演绎推理的模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一些简单 ...

  •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通过数学课的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从事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努力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本班是刚刚接手,对班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