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1000字

经济学家何清涟女士的名篇《现代化的陷阱》出版八年了。而在很多文章中都经常引用她的其中的论述,八年的时间,却依然与目前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迷像具有极强的对照性。

《现代化的陷阱》开篇即指出:“有关转轨问题的分析家们严重低估了非经济约束因素对于改革的影响。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所有被小心翼翼绕开的问题,最后都形成了一种滞后效应,累积成今日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当今温总理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背景下,是否能看出这种滞后效应的另一种意义上的政治反射呢?如果这种滞后所带来的破坏仅仅是经济上的,或许还有补救的可能,可是一旦破坏深入到人心,“哀莫大于心死”。经济学上有“劣币驱逐良币”,而这一逻辑演绎到社会和政治中去,其结果很可怕!只要劣币与良币等值(甚至是劣币比良币还要坚挺),就会群起仿效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当前市场经济的伦理比较脆弱,随着“如何清理计划体制留下的遗产问题”用“解放思想”彻底大破。文章从四个方面:“资源的管理配置问题、国有资产的处理问题、重建工作保障问题与收入分配的激励问题”作为切入点,指出这些问题是因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却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权力干预市场所导致的。从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来看,恰恰是权力最容易插手的市场领域,从而在根本上打破了整个市场的运作规则,整个市场的法治和人伦基础也被大规模破坏。人心浮动,没有了信念,人就象立于沙滩,无根无据,我认为现阶段引导人们走入内心宁静远比增几点GDP 来得重要。

书中从学理上分析:“后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冲突,阶层的分化,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民众参与改革的期望,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政治体制的承受力,导致社会发生严重紊乱”。所谓这种“政治体制承受力”,是原有的意识形态以及掌控这一意识形态的食利阶层最不愿触及的政治禁区。经济学是“文化”而非“自然”的科学,归属于社会性而非技术性的范畴,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合理社会的经典模型,“想要影响实际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家最终必须是让普通人信服”。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混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

“发展并非只从商品开始,它是从人民以及他们的教育、组织与纪律开始。任何国家只要具有高度教育、组织与纪律,不管遭到怎样的破坏,都能创造出经济奇迹来。”何清涟女士这样认为。我想大破必须大立。当代中国已在“深水区”改革的今天,同时注重民众的素质教育,建立符合中华民族德行信仰,树立民族自豪感已经迫在眉捷!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1000 字

真的没有想到,作者1996 年写的著作,我竟然在10 年以后才读到它。这真让人有一种难以述说的感受。一是难堪,在今天我认为是一本好书,然而,这样一本好书,我却在10 年后才读到它;二是激动,在现今这个金钱与权力决定一切的社会里,很难发现这样的好书了。学者们的良心与责任都被市场经济泯灭了。三是感叹自己的学习能力太差。自己读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本来就应该博览群书,可悲的是,现在的我才找到了那么一点学习的感觉,那么一点读书的冲动,可能是自己成熟的太晚吧!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四是感叹作者的文采与犀利的目光;也感叹作者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良知。的确,在这样的年代,多数学者都在为时代歌功颂德,许多读书人也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现象中找不着北,鲜有发自内心的、异于常人,而又能拨云见日、一针见血地指明事实真相的好文章。今天,我能读到这样的文章,是我的大幸。一直以来,都还认为自己的知识还行,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还比较深刻,在作者发自肺腑的文字面前,我哑然失色,顿感汗颜,虽然是六月天,仍然真实的感觉到脊梁上的冰凉和内心的惶恐不安。

书读的越多,越是觉得自己的无知,越是觉得自己浅薄,越是对教科书中的东西觉得可疑。早些年从教科书中得到的自豪感,越来越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我不禁反思:是教科书欺骗了我,愚弄了我,还是自己真的在成长,在用自己的脑袋分析社会,看待事物,辨别是非与真善美丑?我想,教科书应该不会骗我们这些学子,因为这是全国统一发行的,它应该不会错,否则,如果有错的话,早就有人举报了。但仔细一想,没有错,就代表一定正确吗?就一定经得起推敲吗?教科书没有错,因为它给学子的是一个标准的答案,不论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它都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传播,这样,即使一个错误的结论,经过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它也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人会去怀疑它。既然没有人怀疑,那它就是正确的。但是,时代的进步就是这样的,,总有那么几个人,能洞悉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其言论让我们觉得事情或许还需要研究,而不是毫不怀疑的予以接受。这样的人,肯定是大智者,而这样的人,又实在是很少。

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多半不会思考,缺乏怀疑精神。很庆幸自己能读到一些大智者的著作,他们让我清醒,促我反思。我个人认为,教科书与大智者的著作之间的区别有两个区别,一是,前者无论有多少个版本,其内容都是一样的,永远都在说着同样的话;而后者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永远都不会有相同的内容。二是,教科书永远都是告诉我们“是什么”,而学者的著作永远不告诉我们“是什么”,而启发我们自己去发现“是什么”。社会缺少的是后者,催人反思的是后者,促进人类思想进步的还是后者。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1000 字

读了宝爹的《现代化的陷阱》,给我的印象很深,也让我了解了很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何清涟的观点很明确,就是总结和检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做的一件事——国有企业改革。这本书被禁可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何清涟本人移民国外也可以理解。

那时候大学毕业生的大致的想法是,外企比国企好,国企和国内私企哪个好不确定。因为国企那时困难,包括二汽这样的大企业也困难的不行,发不出工资,工人大批下岗,但在岗的人毕竟还是在大树下,饿不死;私企的话干活累,也有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风险,所以也一般般。那时的外企很吃香的,毕竟规模比国内私企大,拿的钱也比国企多。

但是还没到十年,风向就变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首选是央企、然后是国企,而且是削减了脑袋要进央企国企,再有一个是公务员,再不济也要进事业单位,外企和私企排在很后面。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上个九十年代国企玩不转,然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改完了还是玩不转,和老外合资,也未见得好到哪里去。于是,你不是效率低下,竞争力差么,那么我就让你垄断,没有竞争,看还活得下去不。任何行业,一旦资源和市场被垄断,傻子也能赚钱。要么一家独大,要么多家联合垄断,是一回事。《反垄断法》出台也就是放屁听个响而已。

一句话,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来看是不成功的,但用垄断的方法来弥补就不能称其为不成功而应该是失败了。国企靠垄断没死,国家的财产看似保住了(其实也未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自不用提),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丧失了,国家出台新三十六条,向民营企业放开几乎所有的垄断领域,但没人敢做,为什么,前几年有人做了,效益好了,结果被强制要求与亏损国企合并,换句话说,是被亏损国企强制收购。于是今年再出政策,言之凿凿,也没人相信。整个经济活力没有了,国家会出问题的。

突然觉得这就是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邓爷爷92 年当机立断拨乱反正,才没使旧势力重新抬头。现在,是旧势力在复辟么?是在防和平演变么?不是的话,为什么不搞市场经济呢?郎咸平说,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要建立法治社会,政府才能退出市场,那为什么不建立法治社会?因为法治社会的建立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而这个又有巨大困难。所以,追根溯源,问题在这里。

如果像何清涟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写的这样的书的境遇没有得到扭转,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无论什么改革,即便不是作秀,也是徒劳的。

经济学家何清涟女士的名篇《现代化的陷阱》出版八年了。而在很多文章中都经常引用她的其中的论述,八年的时间,却依然与目前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迷像具有极强的对照性。

《现代化的陷阱》开篇即指出:“有关转轨问题的分析家们严重低估了非经济约束因素对于改革的影响。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所有被小心翼翼绕开的问题,最后都形成了一种滞后效应,累积成今日无法避开的社会矛盾。”当今温总理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背景下,是否能看出这种滞后效应的另一种意义上的政治反射呢?如果这种滞后所带来的破坏仅仅是经济上的,或许还有补救的可能,可是一旦破坏深入到人心,“哀莫大于心死”。经济学上有“劣币驱逐良币”,而这一逻辑演绎到社会和政治中去,其结果很可怕!只要劣币与良币等值(甚至是劣币比良币还要坚挺),就会群起仿效于我们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当前市场经济的伦理比较脆弱,随着“如何清理计划体制留下的遗产问题”用“解放思想”彻底大破。文章从四个方面:“资源的管理配置问题、国有资产的处理问题、重建工作保障问题与收入分配的激励问题”作为切入点,指出这些问题是因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却是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权力干预市场所导致的。从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来看,恰恰是权力最容易插手的市场领域,从而在根本上打破了整个市场的运作规则,整个市场的法治和人伦基础也被大规模破坏。人心浮动,没有了信念,人就象立于沙滩,无根无据,我认为现阶段引导人们走入内心宁静远比增几点GDP 来得重要。

书中从学理上分析:“后发展国家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冲突,阶层的分化,价值观的转变以及民众参与改革的期望,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政治体制的承受力,导致社会发生严重紊乱”。所谓这种“政治体制承受力”,是原有的意识形态以及掌控这一意识形态的食利阶层最不愿触及的政治禁区。经济学是“文化”而非“自然”的科学,归属于社会性而非技术性的范畴,市场同时也是一个合理社会的经典模型,“想要影响实际政策选择的经济学家最终必须是让普通人信服”。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种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这种人文精神对经济的发展具有规范和推动的作用。如果丧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财富的追求欲望就必定会沦丧为纯利欲的冲动,就会导致人们动物性的膨胀、人性的混灭、社会秩序的混乱和财富的浪费。

“发展并非只从商品开始,它是从人民以及他们的教育、组织与纪律开始。任何国家只要具有高度教育、组织与纪律,不管遭到怎样的破坏,都能创造出经济奇迹来。”何清涟女士这样认为。我想大破必须大立。当代中国已在“深水区”改革的今天,同时注重民众的素质教育,建立符合中华民族德行信仰,树立民族自豪感已经迫在眉捷!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1000 字

真的没有想到,作者1996 年写的著作,我竟然在10 年以后才读到它。这真让人有一种难以述说的感受。一是难堪,在今天我认为是一本好书,然而,这样一本好书,我却在10 年后才读到它;二是激动,在现今这个金钱与权力决定一切的社会里,很难发现这样的好书了。学者们的良心与责任都被市场经济泯灭了。三是感叹自己的学习能力太差。自己读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本来就应该博览群书,可悲的是,现在的我才找到了那么一点学习的感觉,那么一点读书的冲动,可能是自己成熟的太晚吧!我只能这样安慰自己!四是感叹作者的文采与犀利的目光;也感叹作者的学术道德与学术良知。的确,在这样的年代,多数学者都在为时代歌功颂德,许多读书人也在一片歌舞升平的现象中找不着北,鲜有发自内心的、异于常人,而又能拨云见日、一针见血地指明事实真相的好文章。今天,我能读到这样的文章,是我的大幸。一直以来,都还认为自己的知识还行,自己对社会的理解还比较深刻,在作者发自肺腑的文字面前,我哑然失色,顿感汗颜,虽然是六月天,仍然真实的感觉到脊梁上的冰凉和内心的惶恐不安。

书读的越多,越是觉得自己的无知,越是觉得自己浅薄,越是对教科书中的东西觉得可疑。早些年从教科书中得到的自豪感,越来越禁不起时间的考验。我不禁反思:是教科书欺骗了我,愚弄了我,还是自己真的在成长,在用自己的脑袋分析社会,看待事物,辨别是非与真善美丑?我想,教科书应该不会骗我们这些学子,因为这是全国统一发行的,它应该不会错,否则,如果有错的话,早就有人举报了。但仔细一想,没有错,就代表一定正确吗?就一定经得起推敲吗?教科书没有错,因为它给学子的是一个标准的答案,不论这个答案正确与否,它都能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传播,这样,即使一个错误的结论,经过全国范围内的传播,它也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人会去怀疑它。既然没有人怀疑,那它就是正确的。但是,时代的进步就是这样的,,总有那么几个人,能洞悉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其言论让我们觉得事情或许还需要研究,而不是毫不怀疑的予以接受。这样的人,肯定是大智者,而这样的人,又实在是很少。

传统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人,多半不会思考,缺乏怀疑精神。很庆幸自己能读到一些大智者的著作,他们让我清醒,促我反思。我个人认为,教科书与大智者的著作之间的区别有两个区别,一是,前者无论有多少个版本,其内容都是一样的,永远都在说着同样的话;而后者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永远都不会有相同的内容。二是,教科书永远都是告诉我们“是什么”,而学者的著作永远不告诉我们“是什么”,而启发我们自己去发现“是什么”。社会缺少的是后者,催人反思的是后者,促进人类思想进步的还是后者。

《现代化的陷阱》读后感1000 字

读了宝爹的《现代化的陷阱》,给我的印象很深,也让我了解了很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事。何清涟的观点很明确,就是总结和检讨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做的一件事——国有企业改革。这本书被禁可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何清涟本人移民国外也可以理解。

那时候大学毕业生的大致的想法是,外企比国企好,国企和国内私企哪个好不确定。因为国企那时困难,包括二汽这样的大企业也困难的不行,发不出工资,工人大批下岗,但在岗的人毕竟还是在大树下,饿不死;私企的话干活累,也有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的风险,所以也一般般。那时的外企很吃香的,毕竟规模比国内私企大,拿的钱也比国企多。

但是还没到十年,风向就变了。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首选是央企、然后是国企,而且是削减了脑袋要进央企国企,再有一个是公务员,再不济也要进事业单位,外企和私企排在很后面。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上个九十年代国企玩不转,然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改完了还是玩不转,和老外合资,也未见得好到哪里去。于是,你不是效率低下,竞争力差么,那么我就让你垄断,没有竞争,看还活得下去不。任何行业,一旦资源和市场被垄断,傻子也能赚钱。要么一家独大,要么多家联合垄断,是一回事。《反垄断法》出台也就是放屁听个响而已。

一句话,国有企业改革总体来看是不成功的,但用垄断的方法来弥补就不能称其为不成功而应该是失败了。国企靠垄断没死,国家的财产看似保住了(其实也未必,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自不用提),但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力丧失了,国家出台新三十六条,向民营企业放开几乎所有的垄断领域,但没人敢做,为什么,前几年有人做了,效益好了,结果被强制要求与亏损国企合并,换句话说,是被亏损国企强制收购。于是今年再出政策,言之凿凿,也没人相信。整个经济活力没有了,国家会出问题的。

突然觉得这就是回到了计划经济时代。邓爷爷92 年当机立断拨乱反正,才没使旧势力重新抬头。现在,是旧势力在复辟么?是在防和平演变么?不是的话,为什么不搞市场经济呢?郎咸平说,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要建立法治社会,政府才能退出市场,那为什么不建立法治社会?因为法治社会的建立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而这个又有巨大困难。所以,追根溯源,问题在这里。

如果像何清涟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人写的这样的书的境遇没有得到扭转,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无论什么改革,即便不是作秀,也是徒劳的。


相关文章

  • 楼兰的忧郁读后感
  • 读了<楼兰的忧郁>这篇文章,我脸上阵阵发烧,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三千多年前古楼兰的消亡:讲了宁夏由"黄河两岸,沃野千里"变成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东"的变化:还讲了青海湖水位连年下降.甘肃中东部地区"万丈后土,寸草不生& ...

  • 朝花夕拾读后感1000字
  • 回到家,从书架里拿出从未看过一眼的的<朝花夕拾>,对着那个书名发呆.这本书是鲁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这部散文集中所写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 ...

  • 骆驼祥子读后感1000字3篇
  • 骆驼祥子读后感1000字(1): 一个积极上进,扎实肯干的大好青年,最终沦为无恶不作,好赌成性的社会败类,人间渣滓,充分体现出当时社会的肮脏腐败,狠狠批评了当时吃人的恐怖思想风气,批判了当时政府的无能,封建社会制度的无良.祥子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她的遭遇与思想行为上的巨大变化,将人性的丑陋与社会肮脏的 ...

  •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00字
  • 读了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让我知道了原来在遥远的欧洲不仅有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悲壮的爱情,像莎翁那样的古典哥特式的美,原来也有市井家,回归生活的美.简单,精致,如同"两寸牙雕",却窥视出了整个社会. 弗兰克奥康纳说:"我认为简.奥斯汀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技巧 ...

  • 童话读后感100字
  • 我借了一本<100个童话>,里面讲的都是童话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童话生活的感到让一切都充满了生机.我感到有一篇特别让我欣赏--小亨利是法国著名作家塞居尔夫人写的非常感人,小亨利将近3年的时间才回到了故乡.小亨利是个可怜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去世了,只剩下他与妈妈相依为命.妈妈病倒了,小 ...

  • 骆驼祥子读后感1000字
  • <骆驼祥子>是"人民艺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品.这是一篇赋有哲理的小说,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通过祥子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洋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祥子来自乡间,带者中国农村破败凋敝的大背景,带者农民的质朴与固执.当他 ...

  • 简爱读后感
  • 看<简·爱>许久,有时因人物的行为而纠结,有时因人物的风趣而开心,有时因人物的迷茫而急需答案,有时-- 此刻,我或许已经明白,我需要的不是一个结果,无论好与坏都已显得不那么重要. "结果无法预支,那么就充分享受过程的美丽吧!",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一句话,或许是我自己根据 ...

  • 男孩的冒险书读后感
  • 最近妈妈给我买了一套<男孩的冒险书>,包括极地冰河冒险书·.非洲草原.青藏高原等等系列的冒险书.我用了一星期的时间读完了<极地冰河冒险书>,书中讲述的是去北极探险的事情,首先是去之前要准备一些装备工具,如刀子.水囊.打火石.绳索.睡袋铁罐.滑雪板.鱼线和钓钩.这本书上的内容丰 ...

  • 班主任工作漫谈读后感
  • <班主任工作漫谈>是一本班主任教育用书,它讲述了作为一个新教师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我读过之后,觉得许多做法操作性强,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使我很受启发.<班主任工作漫谈>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叙述了作者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 ...

  • 代价读后感
  • 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么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有一个传说,说的是有那么一只鸟儿,它一生只唱一次,那歌声比世上所有一切生灵的歌声都更加优美动听.从离开巢窝的那一刻起,它就在寻找着荆棘树,直到如愿以偿,才歇息下来.然后,它把自己的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