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高考阅卷心得

今年我第一次参加了高考阅卷,亲历了这一庄严神圣的过程,感触良深。高考是严肃与神圣的,阅卷也是同样,因为这是与考生的命运挂钩,高考检验的不仅是高中考生的知识,也在考验着我们这些阅卷老师的素质,以及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高等教育的最终归宿。通过阅卷,我觉得主要是了解评分的标准和细则以及阅卷和试卷的整体情况,知晓学生答题情况以及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明确今后教学和高考备考的方向。

一、评分标准和细则

以本人所阅第40题第1问为例:第一问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标准答案: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3分);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答到其中一点可给3分);唐代形成一套完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2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3分);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的选拔标准,或答具体的背景(2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或答巩固统治需要(2分)。

解题关键是,考生结合设问,在提炼材料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变化的趋势,按时序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情况:即以才为主→注重品德→德才兼顾(品德优先)。

要回答变化的原因,就需具备较好的学科知识素养,才能从从思想观念、时代背景和统治需要等角度分““德”、“才”观变化的原因。

在试评时,对本小题的评分细则和评分要求是:在“变化”中共分三小点给分,第一点要求答到时间、依据,即答到“秦至汉初,功勋或能力(两个中写一个即可)”;第二点比较放松答案要求,只要答到其中一个时期的依据即可,如答到“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德行优先”中的一点而没有答到时间也行;第三点也是要求答到时间、依据,依据中只要写到“德才兼顾”或“以德优先”或“德才兼备”即可,其实三个小点中的时间都没有特别作要求一定要答到,关键是依顺序写到三点依据就行。“原因”中也是分三小点给分,第一点要求答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写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也可(其实大多考生是如此回答);第二点要求答到“具体历史背景的影响”,但写到历史背景的变化或具体回答其中某个时期的背景也可;第三点要求答到“巩固统治的需要”,或回答具体某个朝代加强统治的史实。同时对本小题还有个特别的判分要求,即一定是按点给分,不存在给某点的一半分,比如“原因”中的第一小点是三分,只要答到相关题意就给三分,否则就不给分,而不存在因为考生叙述不完整给1分或两分的情况。

二、阅卷情况

还以自己所阅小题谈谈阅卷情况。

在本小题的阅卷过程中,发现一般回答前面的“变化”较好,大多都能得到满分8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漏答后面唐朝时期的变化,就得分6分。回答后面的“原因”稍差,大多只能答到“儒家思想”方面的原因,其它两点很容易漏答,或者能答到前面两点原因,考生大多仅能从统治需要角度回答。还有很多考生是回答一点变化接着回答这点变化的原因,这样也比较直观,阅卷时是一样给分的。总体上,一般本小题得分9-13分居多,也有少数得满分的。所以本小题得分还是比较高的,在所有主观题中是最好拿分的题,也是最能拿得到分的题。因为本题的答题点多,分重,而这些答题点基本上通过材料就能提取归纳出来,特别是对“变化”的回答,很多学生直接照搬材料中关于其选官依据的原话也能得到高分(因为出现很多这种情况,后来评审组评议这种答题的不给满分,通通给5分)。

但也存在一些不好的问题,一是照抄材料和照本宣科。前者完全照抄材料,不加提炼,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关键词用于作答。后者则是生搬硬套,完全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的照搬课本或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的答案,体现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答题基本功欠缺,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能力不够,比如对回答“变化”中的时期和依据相互混淆;二是看题不认真,审题不准的。居然只是回答了“变化”而没回答“原因”,还有答非所问,不能准确把握题意,甚至认为“变化”就是“原因”,把变化和原因是答成一个方面;三是答题层次不明确,回答顺序颠倒的。比如先回答“原因”后回答“变化”的,或者在回答“变化”时不按材料中提供的先后时间叙述顺序的,是想到哪个时期就写哪个时期,时间顺序颠倒混乱;四是答题不完整的,不会按分答题。一般考生要根据所给分的范围确定答题点,比如回答“变化”时只是答到其中一个时期或者两个时期,对“原因”的回答也大多只是答到一点;五是答题方法欠缺的。答案不分行,没有序号,不分要点,所有的答案写成一堆,甚至本题的两大块“变化”和“原因”也写在一起;六是表述能力差和卷面差的,语言表达缺乏学科特点。表述不当,口语化现象严重,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科学,反映出不少考生文科基础极其薄弱。总是习惯于一步一步的推理,过分追求完整,讲道理多,摆事实少,结果是空话太多,废话太多,言之无物,缺乏鲜活的历史史实,也就是抓不住得分点、关键词,也就是语言不简练,东拉西扯,对答题内容没有很好地组织语句,叙述混乱,表达不清,不知所云。还有卷面问题,字迹潦草,书写模糊,乱改滥涂,错别字不时出现,整体布局混乱。特别是有些考生,字体过小,没有控制好行间距,密密麻麻,挤成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给阅卷带来很大难度,很是费劲。还存在粗心大意,答错位置的,答到了其它题目的位置上了,导致阅卷老师无法批阅,只能作为问题试卷上报。这些在文科阅卷压力较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尽管有质检组的检查,仍难免有漏批现象发生,这对考生是非常不利的。

三、几点建议

1、注重夯实基础知识,以教材和考试大纲为依据,扎扎实实地进行。千万不要有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没有参考依据的认识误区,从而认为不需研究。恰恰相反,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进行“地毯式”扫描,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知识,力争不留知识的死角。同时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时要适时脱离教材,高考的考试内容三分之二以上在教材上是找不到的,就要结合教材现有知识拓宽知识面,详解历史史实。同时鉴于命题人为高校专家,其命题点会有依据高校教材的某些内容和观点,或有依据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教材,所以在备考复习时,还要适当涉及大学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中对本教材内容的相关表述,以求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和观点,更好地把握高考方向。

2、强化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用历史学科特点语言的答题模式的培养。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试卷讲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客观、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包括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的意识与能力,也培养成用历史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性。现在高考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最核心的就是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概括提炼能力,主要体现就是材料型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加强材料题的专项训练和系统训练,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能力的方法和规律,同时强调使用具有历史学科特点语言答题的重要性。这方面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升,多做题,多总结做题的悟性,同时提升教材内容,提升材料类型和质量,提升解题角度,总体上就是提升用课程的高度,才能帮助学生训练到位,复习才有实效。

3、加强答题的规范化训练,做到尽量少失分,多得分,得高分。首先要注意书写规范,做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即使要修改,也要合乎规范 ,不能乱涂乱划。答卷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老师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答案而是文字,考生书写整洁,心情自然舒畅,也就更有耐心去寻找更多的得分点。反之,如果考生字迹潦草,卷面肮脏,又叙述混乱,废话太多,即使考生的答案中有得分点,阅卷老师也没有过多时间去寻找,很容易就草草了事。即使字体不好,但至少要工整,控制好行间距,不要挤在一起,尽可能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 其次,在作答时要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高考改卷是踩点和踩意的结合,答题时切忌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要点化即根据题意和后面的分值量体裁衣,搞清楚到底要答什么?这个问题有几个要点?而且每个要点要突出关键词。序号化就是根据设问的顺序和答案层次,分别标出序号,注意不同的层次要用不同的序号,使答题内容一目了然。段落化即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再另起一个段落,以便于老师阅读,而且卷面美观,阅卷老师也阅卷舒畅。层次化即条理化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比如原因,可以按照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的顺序,当然也可以倒过来,既可让自己答题时不至于漏答,也方便阅卷老师按点给分。最后,在作答内容的组织方面做到三要:面要宽,点要全,话要精。即答题思路要正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要答非所问;分析问题要从多角度展开,不要重复在一个点上反复啰嗦;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胡编乱造,尽量用学科语言作答,以提高得分率。

今年我第一次参加了高考阅卷,亲历了这一庄严神圣的过程,感触良深。高考是严肃与神圣的,阅卷也是同样,因为这是与考生的命运挂钩,高考检验的不仅是高中考生的知识,也在考验着我们这些阅卷老师的素质,以及我们的中学教育现状和高等教育的最终归宿。通过阅卷,我觉得主要是了解评分的标准和细则以及阅卷和试卷的整体情况,知晓学生答题情况以及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明确今后教学和高考备考的方向。

一、评分标准和细则

以本人所阅第40题第1问为例:第一问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标准答案: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3分);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答到其中一点可给3分);唐代形成一套完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2分)。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3分);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的选拔标准,或答具体的背景(2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或答巩固统治需要(2分)。

解题关键是,考生结合设问,在提炼材料相关信息的基础上,根据变化的趋势,按时序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情况:即以才为主→注重品德→德才兼顾(品德优先)。

要回答变化的原因,就需具备较好的学科知识素养,才能从从思想观念、时代背景和统治需要等角度分““德”、“才”观变化的原因。

在试评时,对本小题的评分细则和评分要求是:在“变化”中共分三小点给分,第一点要求答到时间、依据,即答到“秦至汉初,功勋或能力(两个中写一个即可)”;第二点比较放松答案要求,只要答到其中一个时期的依据即可,如答到“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德行优先”中的一点而没有答到时间也行;第三点也是要求答到时间、依据,依据中只要写到“德才兼顾”或“以德优先”或“德才兼备”即可,其实三个小点中的时间都没有特别作要求一定要答到,关键是依顺序写到三点依据就行。“原因”中也是分三小点给分,第一点要求答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写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也可(其实大多考生是如此回答);第二点要求答到“具体历史背景的影响”,但写到历史背景的变化或具体回答其中某个时期的背景也可;第三点要求答到“巩固统治的需要”,或回答具体某个朝代加强统治的史实。同时对本小题还有个特别的判分要求,即一定是按点给分,不存在给某点的一半分,比如“原因”中的第一小点是三分,只要答到相关题意就给三分,否则就不给分,而不存在因为考生叙述不完整给1分或两分的情况。

二、阅卷情况

还以自己所阅小题谈谈阅卷情况。

在本小题的阅卷过程中,发现一般回答前面的“变化”较好,大多都能得到满分8分,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漏答后面唐朝时期的变化,就得分6分。回答后面的“原因”稍差,大多只能答到“儒家思想”方面的原因,其它两点很容易漏答,或者能答到前面两点原因,考生大多仅能从统治需要角度回答。还有很多考生是回答一点变化接着回答这点变化的原因,这样也比较直观,阅卷时是一样给分的。总体上,一般本小题得分9-13分居多,也有少数得满分的。所以本小题得分还是比较高的,在所有主观题中是最好拿分的题,也是最能拿得到分的题。因为本题的答题点多,分重,而这些答题点基本上通过材料就能提取归纳出来,特别是对“变化”的回答,很多学生直接照搬材料中关于其选官依据的原话也能得到高分(因为出现很多这种情况,后来评审组评议这种答题的不给满分,通通给5分)。

但也存在一些不好的问题,一是照抄材料和照本宣科。前者完全照抄材料,不加提炼,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或关键词用于作答。后者则是生搬硬套,完全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的照搬课本或以前做过的类似题目的答案,体现出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答题基本功欠缺,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能力不够,比如对回答“变化”中的时期和依据相互混淆;二是看题不认真,审题不准的。居然只是回答了“变化”而没回答“原因”,还有答非所问,不能准确把握题意,甚至认为“变化”就是“原因”,把变化和原因是答成一个方面;三是答题层次不明确,回答顺序颠倒的。比如先回答“原因”后回答“变化”的,或者在回答“变化”时不按材料中提供的先后时间叙述顺序的,是想到哪个时期就写哪个时期,时间顺序颠倒混乱;四是答题不完整的,不会按分答题。一般考生要根据所给分的范围确定答题点,比如回答“变化”时只是答到其中一个时期或者两个时期,对“原因”的回答也大多只是答到一点;五是答题方法欠缺的。答案不分行,没有序号,不分要点,所有的答案写成一堆,甚至本题的两大块“变化”和“原因”也写在一起;六是表述能力差和卷面差的,语言表达缺乏学科特点。表述不当,口语化现象严重,不善于使用学科语言,表述不准确,不科学,反映出不少考生文科基础极其薄弱。总是习惯于一步一步的推理,过分追求完整,讲道理多,摆事实少,结果是空话太多,废话太多,言之无物,缺乏鲜活的历史史实,也就是抓不住得分点、关键词,也就是语言不简练,东拉西扯,对答题内容没有很好地组织语句,叙述混乱,表达不清,不知所云。还有卷面问题,字迹潦草,书写模糊,乱改滥涂,错别字不时出现,整体布局混乱。特别是有些考生,字体过小,没有控制好行间距,密密麻麻,挤成一堆,令人眼花缭乱,给阅卷带来很大难度,很是费劲。还存在粗心大意,答错位置的,答到了其它题目的位置上了,导致阅卷老师无法批阅,只能作为问题试卷上报。这些在文科阅卷压力较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尽管有质检组的检查,仍难免有漏批现象发生,这对考生是非常不利的。

三、几点建议

1、注重夯实基础知识,以教材和考试大纲为依据,扎扎实实地进行。千万不要有教材、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没有参考依据的认识误区,从而认为不需研究。恰恰相反,应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对基础知识进行“地毯式”扫描,稳扎稳打,夯实基础知识,力争不留知识的死角。同时要注重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理解,特别是在第二轮复习时要适时脱离教材,高考的考试内容三分之二以上在教材上是找不到的,就要结合教材现有知识拓宽知识面,详解历史史实。同时鉴于命题人为高校专家,其命题点会有依据高校教材的某些内容和观点,或有依据不同版本的新课程教材,所以在备考复习时,还要适当涉及大学教材和其他版本教材中对本教材内容的相关表述,以求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和观点,更好地把握高考方向。

2、强化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加强运用历史学科特点语言的答题模式的培养。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后练习、试卷讲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觉运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方法客观、辩证、全面地分析历史问题(包括历史事件、现象、人物)的意识与能力,也培养成用历史学科语言回答问题的习惯性。现在高考对学生学科能力的考查最核心的就是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概括提炼能力,主要体现就是材料型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加强材料题的专项训练和系统训练,通过训练总结出应对各种能力的方法和规律,同时强调使用具有历史学科特点语言答题的重要性。这方面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提升,多做题,多总结做题的悟性,同时提升教材内容,提升材料类型和质量,提升解题角度,总体上就是提升用课程的高度,才能帮助学生训练到位,复习才有实效。

3、加强答题的规范化训练,做到尽量少失分,多得分,得高分。首先要注意书写规范,做到字迹工整,卷面整洁。即使要修改,也要合乎规范 ,不能乱涂乱划。答卷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老师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答案而是文字,考生书写整洁,心情自然舒畅,也就更有耐心去寻找更多的得分点。反之,如果考生字迹潦草,卷面肮脏,又叙述混乱,废话太多,即使考生的答案中有得分点,阅卷老师也没有过多时间去寻找,很容易就草草了事。即使字体不好,但至少要工整,控制好行间距,不要挤在一起,尽可能把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 其次,在作答时要做到四化: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层次化。高考改卷是踩点和踩意的结合,答题时切忌脚踩西瓜皮想到哪写到哪。要点化即根据题意和后面的分值量体裁衣,搞清楚到底要答什么?这个问题有几个要点?而且每个要点要突出关键词。序号化就是根据设问的顺序和答案层次,分别标出序号,注意不同的层次要用不同的序号,使答题内容一目了然。段落化即一个问题层次答完后,再另起一个段落,以便于老师阅读,而且卷面美观,阅卷老师也阅卷舒畅。层次化即条理化可以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比如原因,可以按照直接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根本原因的顺序,当然也可以倒过来,既可让自己答题时不至于漏答,也方便阅卷老师按点给分。最后,在作答内容的组织方面做到三要:面要宽,点要全,话要精。即答题思路要正确,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要答非所问;分析问题要从多角度展开,不要重复在一个点上反复啰嗦;语言要简洁精练不要拖泥带水,不要胡编乱造,尽量用学科语言作答,以提高得分率。


相关文章

  • 参加高考作文阅卷的工作体会
  • 一.高考作文试题 六.本大题1小题,60分. 24.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二.阅卷情况概述 1.作文得分情况 今年高考作文全省平均分40.37,xx年是39.62,满分18人次,考生比xx年多,满分比xx年少, ...

  • 20XX年-20XX年学年第二学期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和高考考纲对高三学生语文学科的考查要求,深入贯彻学校提出的校本教研、高效高质的方针,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集思广益,挖掘教学教研潜力,实现资源共享,卓有成效地提高高三教学教育质量。 二、工作目标 1、强化本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意识,优化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 ...

  • 师豪公司20XX年度工作总结
  • 2004年对于师豪公司来讲是起步之年,3月3日,师豪公司成立庆典隆重举行。在公司董事会的领导下,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各部处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尤其是全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抗击“非典”、仙林北区建设、创优迎评等学校重大工作中,都展示了师豪人的素 ...

  • 黄石二中20XX年届高考总结
  • 科学备考结硕果,高考再奏凯旋歌         ——黄石二中2005届高考总结 南美程 王基志 金风送爽,香樟摇曳,丹桂飘香。站在新学年的门槛上,回望来路,看着我们的坚实的足印,想起我们挥洒激情的日子,想起我们培养的已奔赴全国各地名校深造的青年骄子,心中无比充实和自豪:又是一度秋风劲,硕果依旧满枝头 ...

  • 高三月考语文阅卷情况汇报
  • 关于本次语文考试的难易度: 最容易的题:默写8分,纯粹送分.完全应该拿满分. 次难题:语言文字运用24分.考查的点是:拼音,错别字.成语使用.语病.古诗理解.文学常识.新闻标题拟制.哲理短诗创作.前6道题是历年高考常考题型,因其干扰性较强,所以要拿下18分有相当难度.但这次干扰项的干扰性都不大,考试 ...

  • 高考议论文写作技巧
  • 综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的阅卷情况看,记叙文及其他文学体裁总的得分高于议论类的作文。xx年《高考作文满分解读》(万志勇先生主编)一书刊登的120篇满分作文中,仅有16篇议论文,绝大部分是散文,这其中的原因有四:其一,考题的原因。绝大多数考题本身适宜于记叙抒情类文体而不适宜于议论文。其二,习惯的原因。从小 ...

  • 20XX年高三语文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考纲、新课标、新高考模式、新命题角度对中学语文教学和高三语文备考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应该顺应高考改革趋势,在全面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充分调研各校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托精选的优秀复习资料,制定合理的复习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推 ...

  • 20XX年上半年物理学科教研工作总结
  •   半年时光匆匆而过,一个紧张、充实、奋进的学期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的教研工作,我深感辛劳并快乐着,我欣慰,因为我付出了,努力了,收获了。半年来,我带领全体初中物理教师本着“聚精会神抓教学,放开手脚抓质量,坚定不移抓改革,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全面提高我市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新课程 ...

  • 高考高分作文决胜方略
  • 方略之一:高分作文必定是扣题行文的 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审题能力强弱直接体现考生作文水平高低,因此,扣题行文常是高分作文一个既"普通"又重要的特点,语言表达达到一定水平,加之扣题行文,往往能得到一个比较高的分数.如果你不扣题,你天马行空,你"一行白鹭上青天&quo ...

  • 20XX年高考动员会上教务处领导发言
  • 大家好! 高考一天天临近,同学们心情一天比一天紧张.高考如战场,不紧张是不可能的,适当的紧张,才有利于高考的超水平发挥.老师是过来人,也曾经历过高考硝烟炮火的洗礼,也紧张过,也困惑过.对于紧张和困惑,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两只旧钟当中,两只旧钟"滴答.滴答" ...